男尊女卑是什么时代,男尊女卑的观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确立的?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6-04 0
  1. 古代人歧视女性的根源是什么?什么原因?
  2. 像“男尊女卑”这一类观念那是怎样传下来的
  3. 孔子为什么会提出男尊女卑的思想啊?不好意思,再问一下,这个思想是孔子提出的吗?
  4. 男尊女卑什么时期出现的
  5. 中国妇女在解放前后的地位如何

其实,人类社会从一开始是母系氏族社会,也就是所谓的女尊男卑,因为当时受生存环境的影响,人类的食物来源组要是靠妇女***集、种植男人打猎来获得,而由于男人们打猎的工具较差且不知道技巧,造成打猎的收获不稳定,从而产生了以女为尊的现象。随着之后,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产工具、技巧以及生活环境都逐步提高,由于男性的体格先天要优于女性,逐渐在生产中占到了主要的地位。于是就有了女人靠男人养,男性优于女性的思想。

于是,随着时间的更替,从氏族发展到部落,再从奴隶社会发展封建社会,人类的思想逐步发生着变化,先天的优势,导致男性在生产、生活、军事、政治、文化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而女性的地位则逐步被削弱。乃至发展到,女性的地位就是在家中相夫教子,三从四德。

男尊女卑这一思想可以说,从产生到完全的成熟主要是在封建社会时期,是完全的封建思想。

男尊女卑是什么时代,男尊女卑的观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确立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代人歧视女性的根源是什么?什么原因?

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产生的原因

随着历史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人类掌握了更有效的生产方式,逐渐的到了父系氏族时期,男性的养家糊口、耕种、渔猎等能力得以大***挥,这时才有了男尊女卑思想的出现

我国封建社会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封建社会的经济以农耕经济为主,而且是落后的小农经济,主要依靠人的体力,或配以畜力。在这样的条件下,农业生产主要靠力气,而男人和女人在体质和体力方面又确实存在自然差距,也就有了男尊女卑的反映。

男尊女卑是落后的农耕经济的产物,虽然我国现在已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我国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并不发达,我国仍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且农业又落后,现代化程度低,这就是社会上尤其是农村重男轻女思想的客观原因。

扩展资料

男尊女卑思想在现代社会意识形态里的具体表现

1、女性在尚未出生时期即面临生命权的被剥夺困境

由于男尊女卑观念意识的深入,出于自身的香火传续等因素,很多父母通过所谓的“性别鉴定”之后,发现是女孩的,便会随即把孩子流掉,甚至在一些传统思想严重的农村或一些落后的山区,女婴出生以后被遗弃的现象时有发生,意识形态的某些观念已经远远超越了生命权。

2、女性在生命成长周期教育权利的被弱化困境

教育权利的被弱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女性到了一定的教育程度以后随即被终止,比如在很多农村地区,女性念完初中或者高中以后随即终止教育并开始打工赚钱,甚至这种观念深入到女性本人;

(2)当一个家庭无力承担几个后代的教育机会的前提下,首先被放弃教育机会的大多数是女性家庭成员。

3、女性在生命成长周期就业机会和职场升迁机会的缺失困境

在就业市场很多单位和企业招男不招女,甚至有些企业为了回避某些法律的规定,在女性就业招聘上故意设置重重障碍,这使得很多女性在就业上有着强烈的自卑情结。在职场升迁几率上,女性升迁的几率大大小于男性升迁的几率。

4、女性在整个社会发展历程中姓氏权力的被动困境

这一点也是夫权社会的核心,无论女权主义者如何争取权利,在这一点上是无法撼动的。如女性怀胎十月,最后历经生死之痛分娩的后代必须跟从夫姓;在很多族谱和家谱里,女性成员只能以刘氏王氏这样的标示存在。所以姓氏权力是夫权社会的核心,也构建了整个夫权社会的基础,也是男尊女卑观念的基础。

综上所述,男尊女卑观念在整个社会意识形态里根深蒂固,而这个观念也成为了夫权社会的象征

百度百科--男尊女卑

像“男尊女卑”这一类观念那是怎样传下来的

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原始社会后期,原始畜牧业产生并与农业相分离,体力劳动的重要性开始突显。这样,男性逐渐成为生活资料的主要创造者,母系氏族逐渐被父系氏族代替。

父系氏族制度建立以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原有的优势地位发生逆转,男性地位开始上升,女性地位下降。男性逐渐掌握社会生产中的大权,将女性排斥在外。女性不仅失去先前拥有的各方面优先权,而且随着社会保障的丧失,她们自身也沦为男性的附属品。这种逆转同时也为封建时期的男尊女卑奠定了基础。

进入封建社会,由于前期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的转变以及西周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等因素影响,男尊女卑观念形成。

《易经·系辞》中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就将男女关系以尊卑、贵贱表示出来,把男尊女卑说成是一个自然法则。

《诗·小雅·斯干》最后两章说:“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贻罹。”意思是说,生了儿子,要把他放在床上,给他穿华美的衣裤,让他玩玉器。他那响亮的哭声,光彩闪耀的衣服,都表明他将来***厚禄,可以振兴家业。而生了女儿,只能用布包起来,将她放在地上,给她玩纺锤,只要她将来能操持家务不用父母担心就行了。可见女子一生下来就不得人欢喜,而由于男尊女卑观念的深入人心衍生出来的条条框框又进一步束缚了女子的个性,使女性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

从女性政治地位来说,封建女性没有政治参与权。红颜祸水之说,使女子无论是直接的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还是间接的参与社会政治生活,都会遭到强烈反对。中国古代文化中塑造了一系列女子亡国的形象,国家的衰败、朝代的更替罪皆在女子,这种关于国家灭亡原因的荒谬解释,在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盛行不衰。女子参政被视为国家的耻辱,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历史上虽然有吕后和武则天专政,不管其功过如何,其始终被视为国家的叛逆者。

从女性经济地位来说,在封建家庭中,一切财产的支配权和家务的管理权都统一掌握在男性家长手里。“子妇无私货、无私蓄、无私器,不敢私***,不敢私与。”妇女在家庭中是没有地位的,嫡长子继承制剥夺了女性的财产继承权。不仅如此,女性连支配自己嫁妆的权力也没有。《唐律》规定妻子嫁妆的所有权属于丈夫;明清法律规定女子嫁妆由夫家掌管,寡妇改嫁时财产任由前夫家处置。封建社会的女性可谓是彻底的“无产者”。

从女性教育地位来说,儒家教育旨在维护男权统治,于是“理所当然”的将女子拒之门外,使女子的受教育权限遭到限制,也丧失了进入学校学习的机会,只能在家中接受有别于男子的有限的教育。而中国古代女子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便是“礼教”及“妇道”,将贞节、服从、柔顺与卑弱定为中国女子的终生追求。班昭的《女诫》里就有关于卑弱、专心、曲从等方面的专门论述,强调对女子进行“从人”的教育、为奴的教育,因此对女子才智发展方面的要求在中国古代社会受到漠视,甚至是给予否定的,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

从女性婚姻家庭地位来说,女子的地位也是相当低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封建婚姻的合法形式。在中国,婚姻重在宗族的嗣续,于是一夫多妻便成为古代的通例。平民可以买妾,贵族可以娶妻置妾养妓,而帝王更是妻妾众多,女子没有独立的人格,只是成为男性的附属品和一个生殖工具而存在。同时,在行为规范方面,女子必须以“三从四德”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三从”即“幼从父,嫁从夫,老从子”,也就是说一个女子,在出嫁前要顺从父母、兄长;出嫁后要顺从丈夫;老了以后,丈夫死了,就要顺从儿子。“四德”即“言慎、行敬、工端、整容”,这四个方面是专门为丈夫和夫家所设的对妇女的规范。除此之外,妇女还必须恪守贞洁观:一女不事二夫,须从一而终;丈夫死后,女子要为丈夫守节(未嫁夫死,也要守节),寡妇不能改嫁,否则被视为“*妇”。封建统治者甚至设立贞节牌坊来表彰守节的女子,以此来满足男性对女性的独占欲。有的女子在丈夫死后,甚至要作为殉葬品以死殉节。

从女性健康地位来说,妇女缠足,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种摧残妇女身心健康的陋习。缠足的女子要从幼年开始裹束自己的脚,慢慢地拗折足部骨骼,使之畸形。缠足后的一双小脚,不仅在实际生活中有种种不便,而且在整个裹脚过程中,妇女要承受极大的伤残痛苦。

可见,封建社会的中国女性在政治、经济、教育、婚姻和健康等方面来说都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封建礼教不仅束缚了女性的发展,也使其沦为男性的附属品,在男权社会没有任何独立人格可言。

我实话是转的 但我觉得很正确

孔子为什么会提出男尊女卑的思想啊?不好意思,再问一下,这个思想是孔子提出的吗?

男尊女卑的思想要从人类社会的发展上说起,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社会处于母系氏族时期,那时候聚居人类的食物来源组要是妇女***集和种植(男人的职责是打猎来替氏族获取食物,由于技巧和工具较差,打猎的收获不稳定),那个时候是女尊男卑的社会。因为女性长大后会成为部落(氏族)生活所需物质的组要提供者。后来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捕猎工具和技巧提高了,打猎回来的食物吃不完,就将部分动物圈养起来。男性打猎时间少了,也开始务农、畜牧养殖。由于男性的体格健壮,逐渐在生产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于是就有了男性优于女性的社会思想。部落中男性地位高,同样,家庭中男人的地位也提高了,处于主导地位掌管了家庭的主要决策权,妇女则变为从属。随着男权社会走向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生活中的军事、政治都由体格健壮的男性主事,女性的社会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现在人们思想中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是经过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主要是三纲五常)强化之后的畸形心理,这种心理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了。男性从最初家庭权利的传递者逐步演变成了整个家庭中一切的继承者,女性被排除在外。既然家庭要男性来继承,那么家中长辈便会“尊男”,女性会外嫁,在封建社会是附属品,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女孩就比较卑贱了。

只要“家”的观念不改,男尊女卑的时代很难有所改变。(中国的“家”与老外的家是不同的,中国的家讲究上至老下至小成一个整体不分开。老外的家很多时候只指夫妻二人,有时候包括未独立的孩子。他们的个体是比较独立的。)

男尊女卑什么时期出现的

不是孔子提出的.儒家讲究的"三纲五常"让"男尊女卑"成为一种风气.

上古母系氏族社会,母亲受到尊敬和崇拜,人群知有母而不知有父,妇女在氏族公社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母系继承制及男嫁女、从妇居的婚姻居住制度。此时,大约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期。及至父系氏族社会确立,男子逐渐在主要生产部门占据重要地位,妇女在生产中退居次要地位,母系按父系计算,开始实行父系继承制及女嫁男=从夫居的婚居住制度。此时大约相当于青铜器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乃逐渐从女阴崇拜过渡为男根崇拜,男尊女卑意识乃因之而萌生。中国华夏民族至周代,宗法社会形成,男子从属于家族,女子从属于男子。东周以后,贵族阶级实行多妻的妾媵制,严格分别嫡庶,儒家的礼教对女子的行为作了种种的规定。汉代进一步有衍律褒扬贞节,东汉女学者班昭著《女诫》七篇系统地阐扬男尊女卑的观念、夫为妻纲的道理及三从之道、四德之仪,从此男尊女卑观念深入全社会,广泛表现在观念形态及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给妇女带来深重的压迫、歧视及无穷的痛苦。直至近代,启蒙思想产生,西方民主主义思想输入,才逐渐打破这一思想禁锢。《周易.系辞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者道成男,坤道成女。”汉班昭《女诫.夫妇》:“夫有再娶之义,妇夫二适之父,故曰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违也......故事夫如妻天,与孝子事父、忠臣事君同也。”《列子.天瑞》:“男女之别,男尊女卑。”

***!!!!!!!!

四楼抄袭我的!!!!

中国妇女在解放前后的地位如何

东汉女学者班昭为维系家族顺应时代著《女诫》七篇系统地归列女子的行为纲常,体现夫为妻纲的道理及三从四德,此后该书流入社会,使男尊女卑观念具体化,广泛表现在观念形态及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封建社会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客观社会环境下,起到了维护男人利益与传承作用。直至近代,随着启蒙思想的产生,科学社会的进步,民主主义思想及***意识的提高,才逐渐打破这一思想禁锢。

古代:《周易.系辞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者道成男,坤道成女。”汉班昭《女诫.夫妇》:“夫有再娶之义,妇夫二适之父,故曰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违也......故事夫如妻天,与孝子事父、忠臣事君同也。”《列子.天瑞》:“男女之别,男尊女卑。”

封建时代多以体力劳动为主,而女性体力一般来略逊於男性,且无权学习知识及参与工作,只能进行轻工业及农活,且不作为女性价值财富,因此维持家庭的运营的责任便自然而然的落到了男性身上,而经济条件高主导权提高地位就高了,久而久之形成了男尊女卑的意识。

在现代社会贫困地区男尊女卑的现象依然严重。此外,现代的城市女性结婚依然比较守旧多数长辈及女性要求男性有房有财产(以经济实力裁定男性可依靠程度),以及社会对「全职丈夫」、「全职太太」的支持态度来看,古封建思想尚未根除。

从男女青春优劣及男女择偶的原则判定,男性认貌,女性认财,男性在青春上优势与女性,这也是导致男性优越感的重要原点。

中国妇女在解放前后的地位: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妇女代表以新中国主人的形象出现在政治舞台。

回顾百年沧桑,我们欣喜地发现,中国女性的命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结束了长达数千年被放逐在社会历史之外的状况,在文明史上首次书写出作为整体的女性形象篇章。

数千年的男权社会,妇女一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没有参政的权利,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没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最为惨烈的,是妇女的缠足。一双小脚的形成,往往需要数年的缠裹,“小脚一双,眼泪一缸”,一生的幸福从此葬送于这双小脚。与兴女学相伴的19世纪末各地天足会的出现为破除缠足陋习、解放妇女身心拉开了序幕。

20世纪初,蔡元培等人在上海成立中国教育会,将创办女校列入议事日程。1907年,清***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推行新政,在教育领域颁布了《学部奏定女子学堂章程》和《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首次正式把女子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民初中国的女子教育,开始与女子职业相衔接,这一举措进一步突破了用教育造就家庭主妇的观念,使女性进入较为宽泛的领域,拓展了女性就业的选择权,从而提高了女性适应社会、独立谋生的能力。这对从根本上推动中国人力***的开发、奠定改善妇女的社会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构成了中国女性争取自身解放的交响曲的前奏。知识女性开始以挑战者的姿态站在反封建的前沿,表现出对封建家庭、性别歧视的精神反叛和投身社会参政议政的热情,在新的生活中塑造新的自我。我们看到,经历“五四”新文化思潮洗礼,女性的恋爱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们追求的不再是得到一个终生的依靠和举案齐眉,而是寻找自己的精神伴侣,是男女人格平等的相处。同时,从清末起步的民法典的编撰,也使***在法律上处于不平等的局面有所纠正。女性作为一个性别群体,从卑贱的一半开始成为享有法律保护的弱者。与此相应,女性在就业、参政等领域的参与权也有所改善。南方数省的女子率先获得参与市场的权利,湖南女子王昌国于1921年当选省议员,这在世界妇女运动史上也是开风气之先的。

20世纪女性投身民族解放斗争的壮举更是可歌可泣。1903年由留日女学生组织了第一个妇女爱国团体———共爱自治会。女性先觉者秋瑾的《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和呼吁做“国民女杰”的诗篇《勉女权》成为激励女性前赴后继的号角。同年第一部论述女性问题的专著———金一著《女界钟》出版,作者第一次喊出“女权万岁”的口号。

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的成立,一些女性参加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己任的革命斗争,中国***人向警予、杨开慧就是这些为理想而献身的女性的杰出代表。随着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激烈,“妇女”概念取代了“女性”概念,觉醒的工农妇女参加到民族解放的洪流当中,在队伍中出现了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娘子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中国妇女运动的目标首先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一直同民主主义运动、同民族解放运动紧密相联,妇女的求解放、求独立、求自由、求平等诸意识始终同被压迫的阶级意识、革命意识交融在一起。

1949年以来,中国妇女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她们享有与男子平等的一切权利。她们投身于火热的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生活中,妇女能顶半边天,成为广大妇女扬眉吐气的口号,也成为生活斗争的现实。

但是,我们在谋求妇女解放的探索中,一段时期曾走了弯路。能顶半边天的口号,被误用作男女体力的抗衡,在这个激进的时代,性别差异被忽视,三八高空带电作业班、铁姑娘班、女突击队相继出现,在体力上与男子一争高下,给妇女的身心带来后来冷静思索时才能意识到的伤害。然而,这个时代在妇女解放上的观念建立,功劳是不可抹煞的。

20世纪是人类有史记载以来首次出现女性群体的世纪,是女性觉醒和革命的世纪。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中国女性在这一世纪虽然在社会地位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女性整个社会角色得到改变,性别歧视在很多方面还相当严重的,失学女童的比例大大超过男童,下岗女工也多于男性,性商品化在部分地区抬头和泛滥等等。这些问题表明,女性要获得彻底的解放还任重道远。女性的真正解放一方面有赖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有赖于整个社会的进步。我们期待女性在21世纪拥有更广阔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