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出自哪里_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04 0
  1. 长保富贵之道,凡事都有一个度一一《道德经》第九章赏析
  2. 功述身芮是什么意思
  3. 曾国藩为什么选择“功成身退”
  4.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什么意思

功遂身退的意思是指功成名就之后就退隐不再做官。

功遂身退出自《老子》:“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功遂身退可以这样造句: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出自哪里_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他是位出色的运动员,夺得世界冠军后,便功成身退。

他在大事底定之后功成身退,从此隐姓埋名,做个与世无争的人。

他早已厌倦_绊他的名缰利锁,一旦功成身退便到乡下过隐居的生活。

时已初冬,冷风姗姗来迟,樱花树叶到了该功成身退的时候了。

为了避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命运,他功成身退,弃官经商。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战争结束后,李翰权功遂身退,谢绝了新皇的所有赏赐,远离了政治中心京都,孑然一身的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碎曲城。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功遂身退的近义词是功成身退。

功遂身退是中性成语,可作谓语、定语;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

长保富贵之道,凡事都有一个度一一《道德经》第九章赏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

出处:《老子·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译文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得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扩展资料:

本章为《八章》之继续,本章老子明说,盈满富贵不知足必是灾祸的根源。此二章互为里表,反映老子的人生道理,即“人道”。

人于货殖不遗余力敛聚,同样,人处宦海也竞相攀爬。因此要想真正做到“无为”是不太可能,于是老子也作适当让步,在此章提出最低要求,即“功遂身退”。

这种“功遂身退”,老子认为就像昼出夜没、寒来暑往、花草开谢一样,符合天道变化之道,所以世人要明白这种变化之道,处功名成就之时,就应像花果草木盛开后悄然逝去,这样才可“无尤”。

功述身芮是什么意思

俗话说:“凡事都有一个度。”孔子说:“过犹不及。”因为万事万物一旦把握了好度,就可以保全已有成就富贵,反之则不然。《道德经》第九章就阐述了这样一个深刻的大智慧。

第九章[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下面分层给做一个阐释说明。

一、前四句老子用排比的句式,从四个方面,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来进行类比,告诉我们追求过分的坏处或应怎么做:不断追求盈满,不如适时停止;过分追求锋利,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不知隐藏,无法长久守住;如果富贵到了骄奢*逸的程度,那是在给自己留下祸根。从矛盾论的角度来看,一件事情做过分了,往往会走向它的反面,往往会背离的初衷。在老子的思想中,一个人追求盈满、锐利、富贵,本身是没有错误的,但是如果不知道谦退的思想是非常有害的。这几句话为后文阐述谦退的中心思想埋下伏笔,做了例证。

二、最后一句:“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这是老子表达的中心所在: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主动退出。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这个思想老子在惜字如金的《道德经》中也是反复强调:第二章讲道:“功成而弗居。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第十五章又强调了:“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老子在这里都反复强调一个思想,那就是无论是为物还是为事,都不能够过分盈瞒,因为盈满了就适得其反,就走向了自己希望的反面。《易经》的“谦卦”也讲到了相同的道理:《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他们所追求的真正成功,都不仅仅是追求过程、结果的一时辉煌,而且还要能够长久地保持住这种辉煌,不能够违反自然规律让自己辛辛苦苦的成果轻易地丢失。所以他们的智慧都站得高,看得远,高屋建瓴,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所以在语言的表达上就充满矛盾的对立统一,包含了深邃的辩证法思想,仅从字面意思来理解的话,好像不能理解它的全部意思,因为正言若反嘛。

在历史上,深谙此“功成身退”智慧的人往往都能够得到善终。比如汉代的张良,唐代的郭子仪,明代的汤和,清代的曾国藩,等等。反过来看,一个人功成之后,因为居功自傲、骄奢*逸、不知谦退而身死的就数不胜数,不胜枚举了。因此老子这一章有穿越时空的大智慧,值得所有成功人士特别重视。

曾国藩为什么选择“功成身退”

《老子》原文“功述身芮”指的是致力于公众事业中所要奉行的永远进取而决不居功的心态。这是毫无私心的积极态度,所以说是“天之道”。《道德经》把它改为“功成身退”,变成是对待生活要激流勇退、适可而止的人生哲学。这是不求上进的消极态度,且美其名曰:“天之道也”;其以鱼目混珠的良苦用心,昭然若揭!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什么意思

“功成身退”,典出《道德经》“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当功业已成,誉满天下,老子告诉我们,急流勇退才是天道。

君臣共患难易,同富贵难。历史上很多君王,因为忌惮臣下的军事实力,而杀掉曾经帮自己一统江山的功臣。能全身而退,如曾国藩者,寥寥无几。

世上没有绝对的完满,道德经用四句箴言,来诠释他为什么要“功成身退”。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与其保有太多自己守不住的身外之物,患得患失,不如让它们自然流逝。

老子认为,功名富贵,它高让它高。从古自今,哪有不消失的功名,哪有不消失的富贵。“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它们从贫贱之中拔地而起,又从富贵之巅轰然倒塌。功名富贵和万事万物一样,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不宜强求。

持而盈之,讲的是器量,水超过了杯子的容量,自然要满溢。一个人争来抢去,不如先提高自身的器量。器量够大,能拥有的自然更多。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锋芒太露,锐势难以保持长久。

如果持而盈之讲的是器量,那么揣而锐之则是器量的限度,功名财富一多,必然显露锋芒,就容易成为众矢之的。一个人,器量再高,高不过天,心胸再厚,厚不过地。

曾国藩是如何器量之人,当他用12年打下南京,以“天下第一功”封侯拜相时,他却选择不居功,将之归功于已死的咸丰皇帝和当时的皇太后、小皇帝。他将自己从富贵之巅放下来,并和它们保持安全距离。以免它们倒塌的时候,也把自己埋葬。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道德经并不反对人持有财富,也不提倡刻意让人过清苦的生活。但是你能守住的财富,只能是你的容量(能力)之内的东西,而超出的部分,就不是你想掌握就能掌握的了,所以不要妄求。

曾国藩如此,范蠡亦如此,当范蠡助勾践灭吴国以后,范蠡也选择了急流勇退,因为他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后来他隐居经商,积累万贯家财,成为商人典范。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而和范蠡同为开国元勋的文种,却被勾践赐死。

做人,要有开拓的本事,更要有善终的智慧。曾国藩常提醒九弟:“善始易,善终难。”如弈棋般,留好后招,方为大智慧。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常人只想做大官、发大财,却没想过如何保全自己的名誉和财富,一旦得志便想着如何享受如何挥霍,如此下去难免自遗其咎。到了真正的高人的境界,求强、求进早已不是他的终极目的,因为能知足、知止才是进境。

曾国藩声名最旺时,也是被挑毛病最多的时候。幸而他懂得,世界上没有绝对完满的东西。一到正午,马上就会偏西;一到月圆,马上就会月亏。

最好的境界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这种状态是自然界最好的状态;而“求缺惜福”,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意思: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出处:《老子·道经·第九章》

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译文: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注释:

①持而盈之:持,手执、手棒。此句意为持执盈满,自满自骄。

②不如其已:已,止。不如适可而止。

③揣而锐之:把铁器磨得又尖又利。揣,捶击的意思。

④长保:不能长久保存。

⑤咎:过失、灾祸。

⑥功成身退:功成名就之后,不再身居其位,而应适时退下。"身退"并不是退隐山林,而是不居功贪位。

⑦天之道:指自然规律。

扩展资料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当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上篇《德经》、下篇《道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经句摘抄: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道经·第二章》

解释: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2、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道经·第十八章》

解释: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3、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道经·第二十二章》

解释: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

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经·第二十五章》

解释: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5、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老子·德经·第四十三章》

解释:“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赶上它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