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当益壮马建国大结局相同***,老当益壮马建国大结局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03 0
  1. 三国时期三国各有什么大将?
  2.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典故及其寓意
  3. 姓氏--马
  4. 父母爱情里五个孩子的结局都是什么?

内宴奉诏作全诗赏析:

首联从青年时期写起,颇有一种自豪感:“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曹翰说他自己少年时就胸怀大志,好学上进,孜孜不倦,研读《六韬》,精通兵法,一心从军为国建立战功。由于懂得军事,深知战略,故能使自己的英名与当时的一些俊杰列在一起这里的“常得”二字,写出了自信、***自豪的心情。此联起得自然、平实,为后面的铺叙、议论先开个好头。

颔联承前而升华,是传诵一时的名联:“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这两句被写入《宋史·曹翰传》,曾受到宋太宗的赞赏。其精彩之处,不仅在于它对仗工整精妙,浑然天成,更在于它形象地概括了两个不同的时代,深含感慨。在国难当头之际,他顶盔贯甲,驰骋沙场,英勇对敌;当国泰民安的时候,尽管官俸不高,生活贫困,但也舍不得卖掉伴随自己杀敌立功的宝刀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说,在战时需要武器,在和平时也不能丢掉武器,有备无患,以防万一。

老当益壮马建国大结局相同小说,老当益壮马建国大结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颈联对不卖宝刀加以深化,写眼下自身状况:“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论武艺,自己虽然步入晚年,但身体依然强健,臂力过人,刀马娴熟,尚觉铁弓弓力太软,不足以用论韬略,自己深通阵法,胸藏兵机,善于攻防。据《宋史·本传》所载,曹翰几次率兵征讨,多获胜利,立了不少战功。可见这一联所写并非夸大之辞,基本上符合他的自身实际,体现了一种老当益壮的精神,和当年的老将廉颇、马援有些相似。

尾联以委婉之辞,倾诉心曲,怨而不怒:“庭前昨夜秋风起,羞睹盘花旧战袍。”曹翰所历三朝,为一代名将在这金风萧瑟,“沙场秋点兵”的时刻里,作者不能身赴边陲,征讨对敌,而在宫中参加内宴,只能低头看自己旧战袍上的“盘花”,所以产生惭愧之感。这里的羞”字用得很准确,它生动地表现了将军本色和老人的拳拳爱国之情,太宗为之“恻然”是在情理之中的事。

此诗塑造了一位渴望为国建立新功的老将形象;同时亦反映出宋朝建国后,最高统治者猜忌武将、重文抑武的真实情况。全诗语出肺腑、感情充沛,笔力雄健,风格豪迈爽朗。

译文:

三十年前我就饱读了兵书《六韬》,也算得上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英豪。

曾经因为国家危难披金甲征战不辞辛劳,而今依然位低身闲,也不愿卖掉心爱的宝刀。

两臂健壮,尚嫌铁弓弓力太软;眼睛明亮,仍能看得清战地上烟云高飘。

庭前昨夜秋风起,警觉敌人趁草黄马肥入境侵扰,我苦恼不能策马疆场,羞看这带有团团花纹的旧战袍。

原文:

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睹盘花旧战袍。

注释:

1.内宴奉诏作:《宋史·曹翰传》题作《退将诗》。内宴,皇帝设于宫内的宴会。诏,皇帝的命令。

2.六韬:古代兵书名。传说为周朝吕尚(即太公望)所作。实为***依托。全书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部分,故称《六韬》。

3.时髦:指一时的杰出人物。

4.金甲:战场上用作护身的盔甲,这里指代戎马生涯。

5.卖宝刀:《汉书·龚遂传》载,龚遂见齐人好游侠,不事稼穑,于是“劝民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这里反用其意,表示自己不愿卖刀,仍盼为国再立新功。

6.臂健:膀臂强健,形容力气很大,不服老阵云战地的云气这里含有战阵之意。弓力:弓的张力。

7.阵云:战地烟云。

8.秋风起:比喻上阵杀敌的时刻。古时作战常常选择在秋天所谓“沙场秋点兵”即指此而言。盘花:回旋的花纹,绣在战袍上。

9.盘花:战袍上的团状花纹。

创作背景:

据《宋诗纪事》卷二引宋人吴处厚《青箱杂记》载:曹翰随太祖平定江南有功,归后戍卫禁宫,数年不得升迁一日,太宗在宫内设宴,曹翰因是武官,未得参与,于是他向太宗说道:“臣少亦学诗,亦乞应诏。”太宗笑而许之,说:“卿武人,宜以刀字为韵。曹翰拿起笔来,顷刻间便作好此诗。太宗览后,为之“恻然”下令将曹翰“骤迁数级”。

作者简介:

曹翰(924-992),大名(今河北大名县附近)人,宋初名将。后周时官至枢密承旨、宣徽使等。宋朝建国后,随太祖攻伐西蜀、太原等地,屡建功勋,官至右千牛卫上将军。淳化三年(992)去世,追赠太尉,谥号武毅。今存诗一首,见《全五代诗》。

三国时期三国各有什么大将?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下面是我整理的表示成功的成语,希望对你有帮助!

表示成功的成语 1

 1. 无为挫折。成功或失败,顺利或不顺利。指做事情可能有的各种情况或结果。

 2. 成败论人——论:评论,衡量。以成功和失败作为评论人物的标准。

 3.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4. 成则为王,败则为贼——旧指成功了就是合法的,失败了就是非法的。

 5. 道傍之筑——比喻无法成功的事。

 6. 得鱼忘筌——筌:***用的竹器。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

 7. 滴水穿石——水不断下滴,可以闹穿石头。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一定成功。

 8. 地平天成——平:治平;成:成功。原指禹治水成功而使天之生物得以有成。后常比喻一切安排妥帖。

 9.百战百胜——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敌。

 10. 俯拾地芥——象低头拾一根小草那样。比喻容易得到或容易成功。

 11. 瓜熟蒂落——蒂: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瓜熟了,瓜蒂自然脱落。指时机一旦成熟,事情自然成功。

 12. 成王败寇——成功的人称王称帝,失败者沦为草寇

 13. 成则为王,败则为寇——指在争夺***的斗争中,成功的人称王称帝,失败的人被称寇贼。成功者权势在手,无人敢责难,失败者却有口难辩

 14. 传经送宝——经:经典,经验。把成功的经验和办法传送给别人

 15. 得失成败——指获得与损失、成功与失败

 16. 孤注一掷——注:赌注;孤注:全部钱作一次赌注;掷:抛骰子。把所有的钱一次押上去决一输赢。比喻倾尽全力冒险行事以求侥幸成功

 17. 跛鳖千里——跛脚的鳖只要半步也不停留,也能走千里。比喻只要坚持不懈,即使条件很差,也能成功。

 18.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焉:怎么。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

 19. 长袖善舞——袖子长,有利于起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

 20. 成败得失——得:得利。失:失利。成功与失败,得到的与丢掉的。

 21. 成败利钝——利:锋利,引伸为顺利、成功。印:不锋利,引伸

 22. 功败垂成——垂:接近,快要。事情在将要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

 23. 好事多磨——磨:阻碍,困难。好事情在实现、成功前,常常会遇到许多波折。

 24. 黄袍加身——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获得成功。

 25. 九转功成——转:循环变华。原为道家语,指炼得九转金丹。后常比喻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而终于获得成功。

 26. 径情直遂——径情:任意,随心;遂:成功。随着意愿,顺利地得到成功。

 27. 径情直行——随着意愿,顺利地得到成功。

 28. 可操左券——操:掌握;左券:古代契约分为左右两联,双方各执其一,左券即左联,常用为索偿的凭证。比喻成功有把握。

 29. 来处不易——表示事情的成功或财物的取得,经过了艰苦努力。

 30. 来之不易——来之:使之来。得到它不容易。表示财物的取得或事物的成功是不容易的。

表示成功的成语 2

 1. 马到成功——形容工作刚开始就取得成功。

 2. 炉火纯青——道士炼丹,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来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3. 磨砖成镜——把砖石磨成镜子。比喻事情不能成功。

 4. 排山压卵——比喻事情极容易成功,毫不费力。

 5. 鸟尽弓藏——鸟没有了,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

 6. 山溜穿石——山里的滴水可以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就可以成功。

 7. 事预则立——指无论做什么事,事前有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

 8. 绳锯木断——用绳当锯子,也能把木头锯断。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9. 事以密成——事情因为严密谨慎而成功。

 10.获全胜——战胜对,取得全部胜利。

 11. 守株待兔——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12. 水滴石穿——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13.奏凯歌——声的演奏凯旋的歌曲。喻获全胜,胜利归来。

 14.功成名就——功,功业。就,成功。功业建了,名声也有了。也说功成名、功成名遂。

 15. 心坚石穿——意志坚决,能将石头穿透。比喻只要意志坚定,事情就能成功。

 16.功告成——功,事业。指巨程或重要任务宣告完成。

 17. 一挥而就——挥:挥笔;就: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18. 疑行无成——疑:怀疑,犹豫。行动犹豫疑虑,就不能成功。

 19. 一挥而成——挥:挥笔;成: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20.捷报频传——胜利的消息不断地传来。

 21. 一蹴而就——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22. 一箭上垛——比喻说话做事一次就成功。

 23. 有志竟成——竟:终于。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24. 蒸沙成饭——要把沙子蒸成饭。比喻事情不可能成功。

 25.九转功成——原为道家语,指炼得九转丹。后常喻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努终于获得成功。

 26.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也比喻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27.马到功成——形容事情顺利,开始就取得胜利。

 28.凯旋归——战争获胜,队伍奏着得胜乐曲归来。

 29. 玉汝于成——汝:你。玉汝:像爱惜玉一样爱护、帮助你。爱你如玉,帮助你,使你成功。多用于艰难困苦条件下。

 30. 作舍道边——在路旁筑室,和过路人商量。比喻各有各的说法,事情没法做成功。

 31.旗开得胜——原指军旗展开,战就取得了胜利。喻事情刚开始就取得成功。

 32. 成败兴废——成功或失败,兴起或衰退。

 33.到渠成——流到的地然形成条道。喻时机成熟,事情然会成功,即功到然成。

表示成功的成语 3

 道傍之筑dào bàng zhī zhù

 成语解释:比喻无法成功的事。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小旻》:“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事以密成shì yǐ mì chéng

 成语解释:事情因为严密谨慎而成功。

 成语出处:《韩非子·说难》:“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行成于思xíng chéng yú sī

 成语解释:行:做事;思:思考。做事情成功是因为多思考,失败是由于不经心。指做事情要多思考,多分析。

 成语出处:唐·韩愈《进学解》:“行成于思,毁于随。”

 例 句:行成于思,这是学业、事业有成的格言。

 一箭上垛yī jiàn shàng du

 成语解释:比喻说话做事一次就成功。

 以狸饵鼠yǐ lǐ ěr shǔ

 成语解释:狸:猫;饵:诱。捉老鼠用猫作诱饵。比喻事情不能成功。

 成语出处:《商君书·农战》:“我不以货事上而求迁者,则如以狸饵鼠尔,必不冀矣。”

 马到成功mǎ dào chéng gōng

 成语解释:形容工作刚开始就取得成功。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二折:“那老尉迟这一去,马到成功。”

 例 句:只要不轻敌,相信你们一定会马到成功。

表示成功的成语 4

 1. 吉星高照 春风得意 玉树琼枝 五世其昌

 2. 欢聚一堂 一路平安 恭喜发财 繁荣昌盛

 3. 五子登科 博闻强识 平步青云 三阳开泰

 4. 吉祥如意 万事如意 鹏程万里 蒸蒸日上

 5. 名列前茅 一帆风顺 一本万利 大展宏图

 6. 千秋万代 大吉大利 十全十美 捷报频传

 7. 步步高升 万古长青 前途无量 一马当先

 8. 志得意满 少年得志 扶摇直上 春风得意

 9. 蒸蒸日上 如日中天 金榜题名 事业有成

 10. 马到功成 前途无量 大展宏图 财运亨通

 11. 财源广进 年少有为 老当益壮 平步青云

 12. 飞黄腾达 如虎添翼 事业有成 一帆风顺

 13. 平步青云 志满意得 功成名就 遂心如意

 14. 飞黄腾达 呼风唤雨 八面威风 春风得意

 15. 日进斗金 招财进宝 飞黄腾达 和气生财

 16. 财运亨通 马到成功 官运亨通 日新月异

 17. 恭贺新禧 金玉满堂 万事大吉 三羊开泰

 18. 凤凰于飞 欣欣向荣一举成名 顺理成章

 19. 同心协力 升官发财 龙马精神 百废俱兴

 20. 两全其美 人寿年丰 安居乐业 平平安安

表示成功的成语 5

 1.功盖天下----功劳天下第一。

 2.功高盖世----功劳极大,当代没人能比。

 3.功标青史----功劳记在史书上。指建立了巨大功绩。

 4.不世之功----不世:非凡。指极大的功劳.

 5.不赏之功----形容功劳极大。

 6.开国功臣----指为建立新的国家或朝代立下汗马功劳的人。

 7.丰功伟绩----丰:大。伟大的功绩。

 8.建功立业----建立功勋和事业.

 9.积功兴业----指建立功业,实现抱负。

 10.丰功厚利----指巨大的功利。

 11.丘山之功----比喻功绩伟大。

 12.歌功颂德----颂扬功绩和德行。

 13.祖功宗德----指祖有功而宗有德。古代王朝尊始祖或开国之君为祖。有开创之功,其后有德之君则尊为宗。

 14.功德无量----旧时指功劳恩德非常大。现多用来称赞做了好事。

 15.劳苦功高----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16.汗马功劳----指在战场上建立战功。现指辛勤工作做出的贡献。

 17.一飞冲天----比喻平时没有特殊表现,一下做出了惊人的成绩。

 18.功成身退----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19.功成名就----功绩建立了,名声也有了。

 20.功成不居----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21.马上功成----指凭武功建国.

 22.马到成功----形容工作刚开始就取得成功。

 23.九转功成----转:循环变华。原为道家语,指炼得九转金丹。后常比喻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而终于获得成功。

 24.一得之功----一点微小的成绩。

 25.尺寸之功----微末的功劳。

 26.毛发之功----形容极微小的功劳。

 27.功薄蝉翼----功劳象蝉的翅膀那样微薄。形容功劳很小。常用作谦词。

 28.称德度功----称:衡量;度:估量。对被任用的人既要考虑到他的品德,也要衡量到他的功劳.

 29.前功尽弃----功:功劳;尽:完全;弃:丢失。以前的功劳全部丢失。也指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费。

 30.功亏一篑----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作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

 31.功败垂成----事情在将要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

 32.同功一体----指功绩和地位相同。

 33.评功摆好----评定成绩,摆出优点。

 34.邀功求赏----求取功劳和奖赏.

 35.论功行赏----按功劳的大小给于奖赏。

 36.班功行赏----班:排列等级,依次。按照功劳大小,依次给予赏赐.

 37.赏功罚罪----奖赏有功的人,惩罚犯罪的`人。

 38.赏不当功----指赏赐与功劳不相称。

 39.贪天之功----贪:贪图。把天所成就的功绩说成是自己的力量。现指抹杀群众或领导的力量,把功劳归于自己。

 40.将功补过----用功劳来补偿过错。

 41.将功赎罪----拿功劳补偿过失。

 42.立功赎罪----以立功来抵偿罪过。

 43.将功折罪----拿功劳补偿过失。

 44.计功补过----计:考定。过失。考定一个人的功绩以弥补其过失。

 45.计功量罪----指全面衡量其功罪是非。

 46.列功覆过----罗列功绩,掩盖过错.

 47.戴罪立功----戴罪:明代被判了罪的官员仍留职任用。身负罪责,争取立功以赎罪.

 48.无功受禄----没有功劳而得到报酬。

 49.矜功恃宠----矜:自高自大。自夸功高,依仗恩宠。

 50.居功自傲----自以为有功劳,觉得了不起。

 51.计功谋利----计较功名,谋求私利。

 52.计功行赏----按功劳的大小给于奖赏。

 53.记功忘过----指记其功绩而略其小过。同“记功忘失”。

 54.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

 55.功到自然成----下了足够功夫,事情自然就会取得成效。

 56.使功不如使过----使:用。使用有功绩的人,不如使用有过失的人,使其能将功补过。

 57.失败为成功之母----失败往往是成功的先导。指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最后取得胜利。

 58.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要求立功,只希望没有错误

表示成功的成语 6

 马到成功

 欢呼雀跃

 一举成功

 四海欢腾

 跛鳖千里

 不败之地

 百举百捷

 百事无成

 百无一

 败于垂成

 成败得失

 成败利钝

 成败论人

 成败兴废

 传经送宝

 成王败寇

 道傍筑室

 道傍之筑

 地平天成

 得失成败

 滴水穿石

 得鱼忘筌

 俯拾地芥

 功败垂成

 瓜熟蒂落

 果熟蒂落

 黄袍加身

 黄袍加体

 好事多磨

 急功近利

 艰难玉成

 径情直遂

 径情直行

 计日奏功

 九转功成

 可操左券

 来处不易

 炉火纯青

 来之不易

 累足成步

 面壁磨砖

 马到成功

 磨砖成镜

表示成功的成语 7

 1. 云程发轫:云程:青云万里的路程;发轫:启车行进,比喻事业的开端。旧时祝人前程远大的颂辞。

 2. 烈烈轰轰:烈烈:火焰炽盛的样子;轰轰:象声词,形容巨大的声响。形容事业的兴旺。也形容声势浩大,气魄宏伟。

 3. 筚路褴褛:形容开创新事业的艰难。同“筚路蓝缕”。

 4. 苌弘碧血:形容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苌弘:春秋时周大夫,又称苌叔。碧:青绿色的玉石。

 5. 不挑之祖:比喻创立某种事业而受到尊崇的人。

 6. 不祧之祖:祧:古代帝王的远祖的祠堂。不迁入祧庙的祖先。比喻创立某种事业而受到尊崇的人。

 7. 不祧之宗:不迁入祧庙的祖先。比喻创立某种事业而受到尊崇的人。祧:古代帝王的远祖的祠堂。

 8.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9. 克绍箕裘:比喻能继承父祖的事业。

 10. 克传弓冶:犹克绍箕裘。比喻能继承父祖的事业。

 11. 光辉灿烂:多比喻前程的远大或事业的伟大。

 12. 克嗣良裘:比喻能继承父祖的事业。同“克绍箕裘”。

 13. 肯堂肯构:堂:立堂基;构:盖屋。原意是儿子连房屋的地基都不肯做,哪里还谈得上肯盖房子。后反其意而用之,比喻儿子能继承父亲的事业。

 14. 相门有相:宰相门里还出宰相。旧指名门子弟能继承父兄事业。

 15. 轻身重义:指轻视生命而重视正义事业。

 16. 轻生重义:指轻视生命而重视正义事业。同“轻身重义”。

 17. 呕心沥血:呕:吐;沥:一滴一滴。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

 18. 鉥心刿目:犹言呕心沥血。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

 19. 鉥心刿肾: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同“鉥心刿目”。

 20. 鉥肝刿肾: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同“鉥心刿目”。

 21. 良弓无改:指继承父祖的优良传统和事业。

 22. 平地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而建立了一番事业。

 23. 乘时乘势:旧指人应趁着机会、时势,做一番事业。

 24. 开山祖师:原指开创寺院的和尚。后借指某一事业的创始人。

 25. 百尺竿头:桅杆或杂技长竿的顶端。比喻极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学问、事业有很高的成就。

 26. 轰轰烈烈:轰轰:象声词,形容巨大的声响;烈烈:火焰炽盛的样子。形容事业的兴旺。也形容声势浩大,气魄宏伟。

 27. 欣欣向荣:欣欣:形容草木生长旺盛;荣:茂盛。形容草木长得茂盛。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盛。

 28. 繁荣富强:形容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日益富足强大。

表示成功的成语 8

 祝愿考试成功的成语有:

 1、金榜题名:金榜:科举时代称殿试揭晓的榜;题名:写上名字。指科举得中。

 2、旗开得胜:旗帜一打开就取得了胜利。指交战时刚一接触就获得胜利。也泛指事情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

 3、蟾宫折桂:科举时代比喻考取进士。出处:《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举贤良封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4、功成名就:功业建立了,名声也有了。也说功成名立、功成名遂。

 5、马到成功:古时打仗,常以“旗开得胜,马到成功”祝愿迅速取得胜利。现在用来形容人一到那里,工作刚开始就取得成就。

表示成功的成语 9

 一、前程似锦

 白话释义:前程似锦形容前途如锦绣一样十分美好,多用于祝福语

 出处:贾仲名第四折:“想着咱锦绣前程,十分恩爱。”

 朝代:元

 作者:贾仲名

 二、前程万里

 白话释义:比喻前途远大,不可***。

 出处:《南楚新闻》:“此儿可谓前程万里也。”

 朝代:唐

 作者:尉迟枢

 翻译:此儿可谓前途远大,不可***也。

 三、鹏程万里

 白话释义:比喻前程远大。

 出处:《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从北溟往南海迁徙,水击三千里,乘风上行达九万里。

 朝代:春秋

 作者:庄周

 翻译:大鹏从北溟前往南海迁移,水溅起来的浪花就有三千里之高,乘着风上走到九万里。

 四、前途无量

 白话释义:指一个人的前途没有***。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出处:《围城》:“鸿渐还低头不响——‘我只希望方先生前途无量。”

 朝代:现代

 作者:钱钟书

 五、大展宏图

 白话释义:展:把卷画打开,比喻实现;宏图:比喻宏伟远大的谋略与***。大规模地实施宏伟远大的***或抱负。

 出处:《为裴相公让官表》:“启中兴之宏图,当太平之昌历。”

 朝代:唐

 作者:韩愈

 翻译:启动复兴国家的伟大***,制定天下走向太平盛世的时间表!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典故及其寓意

魏:曹操,字孟德。文武兼备的一代奸雄,有杰出的战略眼光和预见能力。扫平黄巾后,又征讨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经大小数十战役,统一了北方,奠定了魏国的基础。

夏候敦,字元让,魏前将军,曹操的族弟。征讨吕布时,被曹性射中左眼,他拔箭啖目、鼓勇而战,反倒刺死曹性。深受曹操信任,曹丕继位后,任大将军。

张辽,字文远,智勇双全的一代名将,曹操麾下五大将之首。其指挥才能在合淝战役时发挥得淋漓尽致,仅以八百精兵就大破东吴十万大军,威震逍遥津。

曹彰,字子文,曹操的三子。曹操很赏识他的勇略,称他为「黄须儿」。与刘备争夺汉中之际,曾经活跃一时。晚年因为受到其兄曹丕的疏远,在失意中死去。

曹仁,字子孝,曹操的族弟。自曹操起兵就跟随征战。当战局不利时,就激励部下继续英勇奋战,经常能反败为胜,陈矫称赞他有「鬼神之勇」。后任魏大司马。

夏候渊,字妙才,迎娶曹操之女为妻。是魏国征西将军,善于突袭的勇将。后来驻守定军山时,中了***之计,被黄忠斩杀。

张郃,字俊艾,起初是袁绍部下。官渡之战时,与高览一起投奔曹操。是五大将之一,屡建战功。连诸葛亮也承认他勇猛过人,是蜀国的大患。

曹丕,字子桓,曹操的次子。因长子曹昂战死,被立为世子。父亲死后,继任魏王。他逼迫献帝禅让,建立魏王朝而即位称帝。后来他将后事托付司马懿和曹休后才死去。

庞德,字令明,马超的心腹猛将。被曹操擒获后降曹,为曹军建功。关羽攻樊城时,他抬棺战关羽,几乎将关羽击败。后被关羽水淹七军,被俘后不降而死。

乐进,字文谦。本是曹操麾下的文官,后来转为武将,被列为五大将之一。他与张辽、李典共同把守合淝,抵御东吴进攻,立下了赫赫战功。

李典,字曼成,魏破虏将军。从讨伐黄巾军时就跟随曹操,历经百战。性格冷静谨慎,多次制止同僚的胡作非为。与张辽、乐进一起镇守合淝。

曹洪,字子廉,曹操的表弟。与兄长曹仁一起投奔曹操。身为曹军的核心大将,转战各地,奋战沙场。曾数次救曹操于危难中。

徐晃,字公明。曹操部下五大将之一。原为杨奉部下,被满宠说服后改仕曹操。曾经为了援救樊城,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连曹操也为他的果敢勇猛而惊叹。

于禁,字文则。严谨忠实,在官渡之战中立下大功,甚得曹操的赏识,被推举为五大将之一。但后来却变得贪生怕死,在樊城被关羽水淹七军擒获后,甚至乞求活命。

许褚,字仲康。很受曹操信任,与典韦一起统领曹操的近卫军。与马超交战时,单挑不分胜负。后来曹操危难,他拼死护主,被曹操赐名为「虎痴」。

典韦,被誉为「古之恶来」的勇将。因其勇猛甚受曹操喜爱,被任命为近卫军统帅。张绣夜袭曹营时,为了让曹操逃脱,他舍命坚守辕门,挺立而死,死后许久仍无人敢近。

刘晔,字子阳。受郭嘉推荐,仕奉曹操。在官渡之战时,献投石车图,破了审配土山下射之计。效力于曹氏三代并多次献计。任魏国的太中大夫。

司马懿,字仲达,仕奉曹家四代的著名谋臣。以杰出的聪明才智,使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无功而返,保住了三秦之地。后来排除异己,掌握实权,为建立晋朝打下基础。

荀彧,字文若。有王佐之才,曹操称之为「吾之张良也」,倍受重用,是卓越的战略家。官渡之战中鼓励一度消沉的曹操,最后促使曹军大捷。

程昱,字仲德,经荀彧保举辅佐曹操,是曹操的主要军师之一。兖州被夺后,激励垂头丧气的曹操,鼓舞斗志。在仓亭之战时,献「十面埋伏」之计大败袁绍。

郭嘉,字奉孝,曹操最信赖的谋臣。平定河北时病殒,年仅三十八岁。曹操大哭曰「天丧吾也」。赤壁大败后,曹操叹息道∶「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

贾诩,字文和。年轻时就被比喻为「张良?陈平」的谋士。任曹操的谋臣时,发挥了卓越的才智。曹丕之所以能即位,他有极大的功劳。

荀攸,字公达,荀彧之侄。与荀彧一起为曹操效力。擅长军事,经常在战场上献计,击败敌军。赤壁之战中,他与程昱一起担任随军参谋。

满宠,字伯宁。被刘晔举荐,效力于曹操。曾说服徐晃降曹。辅佐曹仁力守樊城时,曹仁一度想放弃城池,他力劝曹仁坚守,因而反败为胜。他也曾经大胜呼应蜀军北伐的吴军。

夏候恩,曹操的背剑官,负责掌管曹操的青釭剑。于长阪坡抢夺民财时,死于赵云枪下,青釭剑遂被赵云所夺。

文聘,刘表麾下将领。刘琮献荆州投降后,他也不得已降曹。曹操很赏识他的忠义,封他为关内侯。曹丕伐吴大败时,便是他背负曹丕逃脱的。

夏候杰,曹操部将。曹操进攻新野刘备时,他被匹马单枪立于长阪桥上怒喝曹军的张飞吓得***而死。

郭淮,字伯济,魏国行军司马。在曹真、司马懿的节制下统军。后就任雍州刺史,追击反叛魏国的夏侯霸。曾设计救出了被蜀军围困在铁笼山的司马昭。

曹安民,曹操之侄。曹操遭到张绣夜袭时和曹操一起逃走,但是没能逃脱因而战死。

曹昂,字子修,曹操的长子。张绣夜袭曹营时,他将坐骑让与曹操,使曹操幸免于难,自己却死于乱军之中。

蜀:刘备,字玄德,东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被曹操认为是当世英雄,招揽了不少英雄豪杰、贤才隐士,后来亲自建立蜀国。献帝逊位后,自立为蜀汉皇帝。

关羽,字云长。桃园结义后,随大哥刘备征战,同扶汉室。他是武勇忠义的代名词。曾斩颜良、诛文丑。千里寻主,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倍受刘备信任,为蜀汉五虎将之首。

张飞,字翼德。与刘备、关羽桃园结义后,随刘备征战,同扶汉室。曾匹马单枪拒曹军于长阪;刘备入川时,他率军出战攻无不克。后被封为车骑将军,是蜀汉五虎将之一。

赵云,字子龙。蜀汉五虎将之一,是智勇双全的勇将。长阪坡一战,怀抱阿斗,视曹操百万军如无物;取汉中时,又单枪匹马击溃曹操追兵,被刘备赞为「一身是胆」。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蜀汉丞相。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仕后,他出计献策使无处立身的刘备建立蜀汉。刘备死后,他又继承遗志,为匡扶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黄忠,字汉升。原为韩玄部下,曾与关羽激战三日不分胜负。归顺刘备后,在汉中战役中建立奇功,成为蜀汉五虎将之一。此后,人们把老当益壮的人都称誉为「老黄忠」。

魏延,字文长。受刘备重托任汉中太守。武艺高强,为蜀汉屡立战功。因为与诸葛亮有嫌隙,故在其死后反叛。但被获授锦囊妙计的杨仪等人杀死。

***,字孝直,为刘备取蜀立下了大功。擅长谋略,向刘备进言攻打汉中,使曹操为之震动。后来夷陵之战时,众人都无法劝阻刘备,诸葛亮叹道∶「若法孝直在…」

伊籍,字机伯。原为刘表幕僚,曾向刘备透露的卢妨主和蔡瑁加害刘备的计谋。后改仕刘备,著有「蜀科」。此人机智伶俐,连孙权也叹服于他的能言善辩。

孙乾,字公佑,原是陶谦部下。陶谦死后,辅佐继任的刘备。作为刘备早期主要的参谋和外交官,多次建功。刘备入川后,他的待遇仅次于糜竺。

糜竺,字子仲,本是富商,在陶谦手下任别驾从事。陶谦死后,辅佐刘备。刘备入川后,他被任命为安汉将军,其位甚至在诸葛亮之上。

糜芳,字子方,糜竺之弟。任关羽的部下,镇守荆州南郡。听从傅士仁的劝说,背叛关羽,投降了东吴。后返回蜀国,被刘备追究罪责而处死。

简雍,字宪和,刘备部下。与刘备同乡,自刘备举兵起义就跟随身边,经常担任使者参谋,非常活跃。据说他性格沈静,处事淡然。刘备入川后,封他为昭德将军。

廖化,字元俭,关羽千里寻兄时收的部下。五虎将死后,他是为数不多的勇将之一,很受诸葛亮信赖。诸葛亮死后,他与姜维等人一起支撑蜀国。

刘封,刘备的养子。由于守卫上庸时,拒绝派兵增援被东吴围困、身陷绝境的关羽。因此激怒了刘备,遂于成都被斩。

关平,河北关定之子,关羽的义子。身为其义父的左右手转战南北,与关羽一起在麦城被杀。他性情稳重谦和,很受部下诸将的爱戴。

周仓,原为黄巾军余党,非常崇拜关羽。在卧牛山做强盗时,巧遇单骑走千里的关羽,于是跟随关羽,担任部将奋战沙场。关羽遇害后,他也自刎殉死。

严颜,蜀将。在刘璋手下众将中以勇猛著称,任巴西太守。顽强抵抗张飞的猛攻,在中计被俘后,受张飞的诚意打动而归降。以后成为老将黄忠的副将,建立了奇功。

马良,字季常,人称白眉马良。刘备入川后,他是关羽的主要谋士。他与诸葛亮交厚,尊亮为兄。力谏刘备不打夷陵,却不被***纳。后来诸葛亮南征时病死于蜀。

马谡,字幼常,马良之弟。才华外露,被诸葛亮当作接班人,但刘备临终说他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街亭之战时,因为纸上谈兵导致失败,被诸葛亮挥泪斩首。

王甫,字国山,蜀国随军司马。关羽进攻襄阳时,忠告关羽留神荆州的防守。关羽杀出麦城后,他死守麦城。但是不久得知关羽死讯,便从城楼跳下***。

关兴,字安国,关羽的次子。在刘备调解下与张苞结为义兄弟。征吴时为报父仇而战,立下了大功,没有辱没名将之后的名声。诸葛亮给了他很高的评价。

张苞,张飞的长子。为报杀父之仇,参加了夷陵之战,立下了显赫的战功。诸葛亮对他和关兴寄予厚望,常常带在身边。参加北伐时,不幸***重伤致死。

蒋琬,字公琰。冷静沉着,被诸葛亮认为是可担当国家重任的人才。诸葛亮死后任蜀国的尚书令,主管政事。

费祎,字文伟,诸葛亮的参谋。是颇有能力的文官,留守后方,支援北伐。诸葛亮死后,他继承遗志,与蒋琬一起支撑走向没落的蜀国。

马超,字孟起,马腾的长子。少年英武,被称为「锦马超」。为报杀父之仇而起兵攻曹,曾杀得曹操割须弃袍,但最终仍被击败。投奔刘备后,被封为蜀汉五虎将之一。

马岱,马超的堂弟。和马超一起归顺刘备,南征北战屡建战功,诸葛亮很赏识他的忠义和才干。诸葛亮死前,亲授锦囊妙计给他,杀掉了日后反叛的魏延。

王平,字子均。原是魏国的牙门将,因对蜀作战时不受上司徐晃重用,遂降蜀。南征、北伐中表现活跃。街亭之战时任马谡副将,持正确主张,却不被马谡***纳。

李严,字正方,原是刘璋部下,刘备入川时归顺刘备。其勇猛与黄忠不分高下,得到刘备的高度评价。与诸葛亮等人同为刘备托孤之臣。

吴懿,字子远,刘璋的义兄。刘备攻打西川时投降。后来任刘备的部下,参加了北伐。其妹(吴夫人)嫁给了刘备,生下刘理与刘永。

吴兰,蜀将。刘备入川后成为刘备部下,担任马超的副将与魏国作战,屡建战功。在斜谷之战中,与曹操之子曹彰交手,不敌被杀。

孟达,字子庆。刘备入川时,他担任内应,颇立功绩。后因不肯救助危急中的关羽,恐刘备处罚而降魏。深得曹丕的宠爱,被破格提拔。后谋反不成,为司马懿所杀。

关索,关羽的三子。荆州失陷时逃难养伤。诸葛亮南征时投奔从军,担任先锋。凭借父辈传下来的武勇,与蛮王孟获大战,立下了功劳。

刘禅,字公嗣,刘备的长子,蜀后主。昏愚而好酒色,因宠用宦官黄皓,导致国力衰退。魏军攻川时,不顾众人反对,自缚于车,出城投降。可说是昏君的代名词。

张嶷,字伯岐,蜀将。参加了诸葛亮的南征和北伐。后为救出姜维,被魏军射死。据史书记载,他在外交方面颇有贡献。平定了异民族,并得到他们的信赖。

姜维,字伯约。诸葛亮发现了他的才干,因而全力培养他,临死前还向他传授兵法,把蜀国的未来托付给他。他不负所望,至死都贯彻了诸葛亮的遗志。

张翼,字伯恭。本是刘璋部下,后来投降刘备。南征北伐时,都曾领军参加,表现活跃。车骑将军夏侯霸死后,与廖化分领其位,任左车骑将军。

吴:孙权,字仲谋,孙坚次子。继承父兄的伟业,统治江东。多谋善断,广泛提拔人才并尽其所能,因此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是吴王朝第一代皇帝。

周瑜,字公瑾,人称美周郎。东吴都督,奉孙策遗命辅佐年幼的孙权。智谋高远,是东吴的栋梁。在赤壁之战中,以五万破曹军八十三万大军,创造了以寡击众的杰出战例。

鲁肃,字子敬。一直主张联刘抗曹。赤壁之战时,辅佐周瑜联合刘备,打败了曹操。与周瑜关系很好。周瑜死后继任都督,肩负重任。

诸葛瑾,字子瑜,诸葛亮之兄,经鲁肃推举仕吴。为人敦厚诚实,因此深受孙权信任。孙策死后,劝孙权顺曹操而绝袁绍。后期为吴蜀修好而屡次出使蜀国。

吕蒙,字子明。原是一介武夫,受孙权教诲,学习文武之道,成长为智勇兼备的名将。鲁肃死后就任东吴都督,最早看出陆逊的才干,与陆逊合作,并杀死了关羽。

陆逊,字伯言,孙权的军师。用兵谋略不在前任军师周瑜、鲁肃、吕蒙之下。献计夺取荆州,击败关羽;夷陵之战任吴军统帅,击败了来势汹汹的刘备。

潘璋,字文珪。与朱然协力,生擒了关羽,并因此功获赏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后来被关兴追杀途中,恍惚中看到了关羽的亡灵,惊愕之际被关兴斩杀。

徐盛,孙权部下,他的胆大在东吴首屈一指。曹丕征吴战役中,用疑兵之计吓退曹军,为以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不屈服于任何强敌,勇猛顽强,身经百战。

甘宁,字兴霸,是吴军首屈一指的勇将。曾仅率百骑夜袭曹营而无一伤亡,使孙权欢呼「曹操有张辽,吾有甘兴霸」,很得孙权信任。

凌统,字公绩,吴将凌操之子。与甘宁有杀父之仇,常想报复。后来与乐进单挑时,险些被斩,多亏甘宁相救,二人才终于和解,并结为生死之交。

周泰,字幼平,因勇猛得到孙权信赖。在宣城他为了护主,身负十二伤;后来在合淝战役中又救了孙权。孙权因此在宴席上将他身上的伤一一指与众人,盛赞其勇。

蒋钦,字公奕。与周泰一起归顺孙策。攻打南郡时任先锋,被曹仁击败,几乎被周瑜问罪斩首。征讨关羽时,指挥水军,包围关羽。

张昭,字子布,「江东二张」之一。与张纮一起被孙策聘用,长于内政。孙策临终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孙权经常向他征求意见,视之如父。

陈武,字子烈,吴将。黄面赤眼,容貌怪异。孙策与刘繇交战时投奔孙策。在赤壁之战中,出任第四队大将出战。在濡须与庞德交手,因战袍被挂住而被杀。

庞统,字士元,人称凤雏。与诸葛亮齐名并同时辅佐刘备。取西川时任总指挥,为了胜过诸葛亮,不顾军情急躁冒进,使刘备受挫,自己也被射死在落凤坡。

黄盖,字公覆。自孙坚举兵即为其部下,江东三代老臣。在赤壁之战中,自献苦肉计诈降曹操,终使吴***烧赤壁,大破曹军。他也因此扬名天下。

全琮,字子璜,吴将。讨伐山越族立过大功。与陆逊一起出征,打击被诈降的吴将周鲂诱来的魏军。击败了薛乔,获得胜利。

董袭,字元代,吴将。曾向孙策推举虞翻和名医华佗。在濡须大战中,虽顽强奋战,但由于战船被大风吹翻,落水溺死。孙权找到他的尸体后,厚葬了他。

韩当,字公义,东吴孙氏三代老将。参加了杨州进攻战、赤壁之战、进攻关羽和夷陵之战等众多战役,指挥东吴水军的一翼。

太史慈,字子义,原为刘繇部下。武艺高强,尤擅弓箭,曾与孙策单挑不分胜负。后被孙策俘获,感孙策的仁德而降,为东吴的建国立下大功。

丁奉,字承渊,东吴名将。与张布一起杀孙琛,并升任大将军。在东吴后期的作战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张纮,字子纲,著名的「江东二张」之一。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被周瑜誉为有「经天纬地之才」。辅佐孙策和孙权,屡屡进谏。临终上表劝孙权迁都建业。

程普,字德谋,惯使铁脊蛇矛。效力于东吴孙氏三代的老将。在赤壁之战中任副都督,协助正都督周瑜击败曹操大军。

孙坚,字文台,兵法家孙子的后裔。任长沙太守时,参加了反董卓同盟并任先锋。第一个攻进洛阳城,得到了传国玉玺。后来在攻打刘表时中了埋伏,战死。

孙策,字伯符,孙坚的长子。继承其父的遗志,平定了江东,打下了吴王朝的基础。人称「小霸王」,勇猛无比。可惜年纪轻轻就遭人暗杀,便把未遂的志愿托付给了弟弟孙权。

姓氏--马

1、孙仲谋,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可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的了,写孙权是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

2、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元嘉草草,刘裕子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封狼居胥,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古时用这个方法庆祝胜利。

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兴北伐”借古讽今。

4、可堪回首,佛狸祠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与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对比,作者以古喻今,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的仇人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使者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虽老,但是还能吃饭,赵王以为廉颇已老,所以不同。

作者自比廉颇,自发感慨,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

父母爱情里五个孩子的结局都是什么?

马姓系承赵奢 望出陕西扶风

马,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出人头地的著名姓氏,尤其是中华民族中***的大姓。

关于马姓的姓源,《姓纂》上是样记载的:“赢姓,伯益之后,赵王子赵奢,封马服君,子孙氏焉。子孙氏焉。赵奢兴,赵灭,徙咸阳,望出扶风。”

由此看来,马氏固然是颛顼之后的赢姓后裔,而使他们得以“马”为姓的,则是2000多年以前战国时代赵国的王子赵奢,所以,如果以赵奢为后世马氏的始祖,也是理所当然的。

据说,赵奢的子孙,最初是以“马服”两个字为姓氏的,后来才逐渐改为单姓马。这一支马氏,主要在古时的扶风一带繁衍,扶风就在现在的陕西省境内,所以后世姓马的人,最早应该也是发源于陕西。

以始姐赵奢的辉煌事迹为开始,在秦汉天下一统以后,马氏很快地在历史上出人头地,成为一个著名的姓氏,而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

伏波将军马援,就是光大马氏门楣的最主要人物。据《后汉书》的记载,他在年高62岁的时候,有五溪蛮反叛,他就自请率兵前往讨伐,但是皇帝以他年事已高而不准。于是,他就披甲上马,据鞍顾盼,以示可用。他的这番老当益壮的豪气,终于感到了皇帝,在“矍铄哉!是翁也!”的赞美声中,率师出征,最后死在军中,终于以“马革裹尸”而还。

马援的另一项不朽贡献,是把马姓带到了南方,使南方很早就有了马姓人家。马援的这番功绩,是建立在他征平交趾,立铜柱表功的威武不可一世的时期,历来的古籍,对于这一段辉煌的史迹都有十分详尽的记载。

如此看来,南方的马氏,是早在2000年以前,就由马援带过去的,这些人虽然很少可能本来不姓马,但是在寿冷县定居以后却统统改姓为马,成为了马氏南方的开基始祖。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其始祖为赵奢。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孕生子大业。大业之子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 ,帝舜赐他姓嬴。伯益之子大廉,传至季胜有个曾孙叫造父,世周穆王的驾车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被封在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赵城),称为赵氏。后建立赵国。战国时赵王有子叫赵奢,以善于用兵著称。因功卓著被赵惠文王封在马服,称为马服君,死后便葬于封邑,其子孙最初以"马服"两字为其姓氏,后省去"服"字,遂有马氏。世居邯郸。史称马姓正宗。 2、出自他姓改马姓。如汉代有汉戚人马宫,本姓马矢,至马宫以仕学显,改姓马。 3、出自他族改姓。西域人马庆祥,人居临洮狄道(今甘肃省境内),遂以马为氏。蒙古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末为凤翔兵马判官,遂改姓马氏,取名祖常。马祖常之后亦为马氏。金元以后,为***大姓。

二、迁徙分布

赵奢之子牧,亦为赵将,居住在邯郸。公元前222年,秦国灭赵国,将牧之子迁徙至陕西咸阳。马兴后人马何罗徙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从此,扶风茂陵成为马氏的发展繁衍中心。两汉至南北朝时期,马氏除在扶风茂陵成为望族外,还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甘肃、江苏、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唐朝末年,王潮、王审之入闽,有河南马氏随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户。许州人马殷,少为木工,应募从军,随秦宗权部将孙儒入扬州,转从别将刘建峰攻取潭州。896年,刘建峰北部下所杀,马殷被推为主,被唐任为潭州刺史,后进武安军节度使,于907年被后梁封为楚王,建立楚国,历时45年。宋代以后,闽、粤地区马姓逐渐增多;至明代,马姓族人遍布福建;至清代,有的移居台湾,进而又远徙东南亚及欧美。

三、郡望堂号

堂号 "铜柱堂":汉伏波将军马援征阯,胜利后,在交阯立铜柱表功。到了唐朝,马援的后裔马总做安南都护,在原汉立铜柱的地方又立了两根铜柱,铸上了唐朝的威、德,说明自己是伏波将军的后裔。到了五代时马希范也立了铜柱。 "绛纱堂":汉校书郎中马融,才高博洽,为世之通儒。***常千余人。他在教室里设绛纱帐,前授生徒,后设女乐。***都专心听讲,没有人顾盼女乐。 马姓堂号还有"扶风"。

郡望 扶风郡:汉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时改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光平东北)。 四、家乘谱牒 河北:丰润马氏家谱不分卷、安次得胜口马氏家谱不分卷、东安马氏家谱稿不分卷、马谱一幅、马氏族谱不分卷 江苏:京江马氏宗谱二卷图一卷、马氏宗谱七卷首一卷、锡山马氏宗谱不分卷、常州马氏宗谱六卷首一卷、利城马氏宗谱六卷 浙江:光溪马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会稽马氏宗谱五卷、山阴朱咸马氏宗谱四卷、吴宁安恬马氏宗谱二十三卷 马氏家乘不分卷、马氏族谱不分卷、马氏宗祠族谱不分卷、马氏宗谱不分卷、三官马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繁阳马氏宗谱十九卷、远阳马氏家谱不分卷

五、历史名人

马端临:(1254-1323),字贵舆。饶州乐平(今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县)人。宋末宰相马廷鸾之子,宋、元之际著名的史学家。著有《文献通考》、《大学集注》、《多识录》等。 关于马端临的生平,《宋史》、《元史》无传,仅见《新元史》、《元史类编》,语亦不详。他曾从休宁(今安徽休宁县)曹泾习朱子之学。其父廷鸾自登进士第后,在馆阁供职,曾任秘书少监,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收罗和整理有丰富的学识,故端临家学亦有所承。咸淳九年(1273),端临中进士。其父在任右丞相枢密使期间,因与权*贾似道不合,辞官,端临即随父归隐。宋亡乃绝意仕进,深居简出,在父亲的指导下,从事历史资料的整理和研究。虽曾被元统治者强起任慈湖、柯山二书院山长,教授台州,也只不过三个月左右就告老辞归,从此著书以终。 《文献通考》是马端临以毕生精力完成的一部记载上古到宋宁宗时的典章制度沿革的文化通史。他从咸淳九年(1273)开始准备,至元二十七年(1290)开始纂写,直至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始告竣。全书包括二十四门,三百四十八卷。其中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舆地、四裔,凡十九门。因唐代杜佑编纂的《通典》,迄于天宝。天宝以前的内容,端临就《通典》已有的材料加以补充;天宝以后至宋嘉定之末,则另行续写。其余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等五门,为《通典》所无,全部是端临搜集新材料写成的。端临编纂《文献通考》的目的,是为了弥补《通典》的不足。他认为“杜书纲领宏大,考订该洽,固无以议为”。但“时有今古,述有详略,则夫节目之间,未为明备,而去取之际,颇欠精审,不无遗憾”。因此,他以严肃的态度另行撰写。“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以历代会要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语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而录之”。如果“载之史传之纪录而可疑,稽诸先儒之论辩而未当者”,他就“研精覃思”,“窃以己意而附其后”,这样,他就完成了一部既有翔实丰富的史料又有深思独到的观点的史学名著。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详于政治而略于文物典章制度,端临的《文献通考》可与《通鉴》相配合;使我们对上下数千年的政治情况和社会制度有个全面的认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条分缕析,使稽古可以案类而考。又其所载宋制特详,多《宋史》各志所未备。案语亦多能贯串古今,折衷至当,虽稍逊《通典》之简严,而详赡实为过之。”近代学者治史,大多取材于此书。 《文献通考》是一部煌煌巨制,部门广,内容多,竟成于马端临一人之手,其学问之广,功夫之深,令人赞叹。 《通考》以后,出现了不少续作,有明王圻的《续文献通考》二百五十四卷;清朱奇龄《续文献通考补》十册四十八卷;清乾隆时敕撰《续文献通考》二百五十二卷;近人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等,可见《文献通考》影响之大。(来源:江西热线) 马寅初:1882年6月24日,马寅初出生在浙江省绍兴一个开酒作坊的家庭。20岁的时候他到美国留学,潜心攻读经济学,是我国第一个到国外学习经济,并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回国以后,他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央大学、交通大学、重庆大学、浙江大学担任教授,还曾经担任过北京大学经济系主任和教务长。 在旧中国,马寅初不仅是享有盛誉的经济学家,而且是一位英勇不屈的民主战士。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在民族危机的紧急关头,他挺身而出,写文章,作演讲,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和通货膨胀,反对出卖民族利益和独裁统治。因为这些爱国行为,马寅初受到***反动派的迫害,被囚禁于集中营达数年之久。但他没有屈服,始终坚持爱国爱民的斗争。 马寅初是中国***的老朋友,正如他自己说过的,自1939年开始“无时无刻不与***在一起”。建国后,他以一个学者的专长,以主人翁的态度进言献策。 50年代中期,由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激增。就在大多数人还没有注意到人口问题时,马寅初先生就首先在1957年7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关于节制人口问题的提案,这就是所谓的“新人口论”。 马寅初先生主张我们有***经济,也应该有***生育,并且提出三点非常具体的建议,建议确定我国的人口政策,宣传节制生育和晚婚的好处,控制人口增长。“新人口论”的基本观点就是要通过控制人口发展,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经过30多年的社会实践,马寅初“新人口论”的观点被证明是正确的,许多主张是可行的,直到今天,它对于我们研究人口理论、推行***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促进四个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马寅初先生还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教育园地辛勤耕耘了60多年,桃李满天下。解放后,他热心于教育事业,一再强调办教育要“学习新思想,确立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全体师生只有在共同的政治思想基础上,才能团结无间,精诚互助,培养出切合实际要求的专门技术人才。”他维护中国***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对那种不要党领导的错误思潮曾据理批驳。当他再任北京大学名誉校长时,他笑着说:“具有光荣传统的北京大学,今后要在中国***的领导下,为实现四化做出新贡献。” 马 钰:宋代进士。传说,大定年间他遇重阳子王嘉,授以道术,与妻孙氏同时出家,孙先仙去。钰后游莱阳,入仙宫羽化,赐号丹阳顺化***。 马 援:东汉名将,建武十七年(41年)任伏波将军。年六十余仍征战沙场。尝谓宾客曰:"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又言:"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 马师皇:黄帝时代著名兽医,善医马,又喜医龙,据说"乘龙仙去"。他被后世尊为兽医始祖。 马致远:元代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他与关汉卿、白朴、郑***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其作品大都清丽高雅,意境高远。 马 均:魏时机械制造家,因改革绫机,提高功效四五倍而闻名;后又创造翻车(即龙骨水车)、指南车等。翻车、指南车所使用的机械原理比国外早1780年。 马 远:南宋时著名画家,擅画山水。初师李唐,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多作"一角"、"半边"之景,构图别具一格,有"马一角"之称。与夏圭、李唐、刘松年合称"南宋四家"。 马超:三国大将,名将马援之后。作战勇猛,有神威将军美名。拜骠骑将军,领凉州牧,封?乡侯。追谥为五虎上将之一。 马远;画家 马钧;发明家 马占山:革命人士 马本斋:革命人士.

父母爱情一部贯穿一生的爱情史,小编特别喜欢,一开始的时候,小编觉得这部电视剧土的掉渣,可是看了之后深入了解发现这部剧真的是爱情剧中的精品,小编也特别渴望这样普普通通的爱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当然,今天小编并不是要跟大家聊安杰和江德福的故事,而是要聊一聊他们的五个孩子他们的结局都是什么样子?

在谈结局之前,小编还是想先说一说他们的家庭。故事中的***和安杰没有惊天地 泣鬼神的爱情,他们可以算的上是先结婚后恋爱,但是他们的爱情又像春雨,润物细无声,一个小资情调的大**,一个农村出来的大粗汉,可能放在现在很难成功,毕竟不同的环境长大的孩子价值观是完全不一样,但是放到他们身上好像没有什么异常。他们的婚后不仅越来越相爱,而且情比金坚,他们的感情牢不可破,小编觉得在这样温馨、幸福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肯定也是幸福的冒泡。

先来看看大儿子吧,江卫国,因为是国庆节出生的,他们还叫他国庆。江卫国从小收到自己爸妈的工作影响特别深,小的时候跟小编一样比较调皮,我觉得这就是男孩子的天性。但是长大之后受江德福的军人影响特别深,所以特别想当兵、觉得当兵才能体现男人该有的担当。***和安杰其实并不同意他去参军,因为他们觉得当兵很辛苦,但是后来奈何不了,还是同意他去当兵了。

再来看看老二江卫东,他的小名叫军庆,他在小的时候和大哥的关系特别的好,他一直立志当一个飞行员,但是最后还是没有如愿,最后去当了伞兵,走的时候因为全家福的事情没有告诉家里的人,自己一个人默默离开了家庭。可能是因为当时他的年龄还小,等到长大了可能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第三个孩子江亚菲可谓是真真正正的女汉子,从小的时候就聪明绝顶不得了,独立自主,勇敢无畏,只是结局并不是太美好,主要是小编觉得她的婚姻不是很美好,她最后嫁给了二婚的男人,小编觉得也是很可惜,结婚的时候没有用什么排场,虽然说过日子不是看这些,但是小编觉得结婚毕竟是人生大事,所以该有的礼都不能少。

第四个孩子江卫民,是和老三龙凤胎,但是他这个男孩子的性格和老三刚刚好相反,从小胆子就小,还比较蠢,最后,他在***和安杰的帮助下开了个勉强糊口的茶馆,日子也还过得去。最后一个老五,江亚宁,这个小姑娘就是我们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她和老三不一样,小家碧玉,从小就很听父母的话,做什么事情做的也比较全面,最后长大成为一名作家。最后,小编想说,一个有文化的妈会影响几代人,一个温馨的家庭会幸福几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