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悌忠信礼义廉对联,孝悌忠信礼义廉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8-01 0
  1. 历史上最会骂人对联,上联:“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联写的什么呢?
  2. 一二三四五六七 忠孝仁爱礼义廉
  3. “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王(忘)八无耻的洪承畴
  4. 一二三四五六七 的下联

这个对联应该是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横批是:王(忘)八***

因袁世凯卖国求荣,妄图称帝,遭民众公愤反对,就拿此联来讽刺袁世凯(实际上此联是明末讽刺洪承畴的)。

孝悌忠信礼义廉对联,孝悌忠信礼义廉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习惯上,我们读的时候“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里好像上联有意忘了“八”是谓“忘八”(王八),下联是“***”,这样就隐意“王八***”真是含而不露, 骂得痛快。

历史上最会骂人对联,上联:“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联写的什么呢?

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紫居后;孝悌忠信礼义廉,百善孝为先.六楼对的还不错,只是说法有欠妥,对联要求词性相对平仄相对是不错,可没要求每个字都得平仄相对,主要是最后一个字必须上仄下平,当然有韵律更好,读起来抑仰顿挫朗朗上口尤为佳品.

一二三四五六七 忠孝仁爱礼义廉

这幅对联的下联是“孝悌忠信礼义廉”,看起来没什么不对,但实际上少了一个“耻”字,所以秀才是在暗喻地主是个***之徒。

对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普通老百姓很喜欢对对联,就连古代君王也很喜欢对对联。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副对联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个对联被记录在了《蜀梼杌》上,从此之后,对联开始兴起。

很多人觉得对联只要押韵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对联非常复杂,对联不仅要对仗工整,而且还要平仄押韵,更有甚者,对联还要求词性一致、内容相通,所以古代的对联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对联还可以用来骂人。

这要从一个地主说起,这个地主虽然非常有钱,但是他没有文化。那时候快要到春节了,地主也想挂对联助助兴,但是他自己不会写,所以他想让他的邻居来帮他写,他的邻居是一个秀才,饱读诗书,地主到了秀才家以后,他说明了来意,他还许诺事成之后会给秀才一大笔钱财。

其实这个地主平日里经常欺压百姓,所以老百姓都很不喜欢他,这个秀才打算写一副对联来羞辱他,于是他答应帮地主写对联,第二天,秀才就把写好的对联送到了地主家中,地主一看,上联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联写着“孝悌忠信礼义廉”,地主虽然不识字,但是他觉得这副对联很工整,于是他很高兴地把这副对联贴在了自己的家中。

没想到路过地主家的人都哈哈大笑,地主不明所以,于是他找人询问了缘由。原来,这副对联的上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刚好缺了一个“八”,所以上联的意思是“忘八”,谐音就是“王八”,秀才在暗喻地主是个王八,这副对联的下联“孝悌忠信礼义廉”,少了一个“耻”字,所以秀才是在骂地主是个“***之徒”。

地主听完以后,他非常生气但是他无计可施,最后他只能把对联揭下来。

“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王(忘)八***的洪承畴

这是一幅骂人的对联,上联,一二三四 五六七(八),没有八,即忘八,谐音“王八”;下联,孝悌忠信 礼义廉(耻),独独缺了一个 “耻”,即为“***”。综上,此联乃是骂人为:“***之王八”!

一二三四五六七 的下联

1642年,明清之间历时三年的松锦大战结束了,结果不出意外的依旧是大明兵败如山,崇祯皇帝好不容易集结的十三万大军,全军覆没,坚守锦州的祖大寿也投降皇太极。如今大明仅能靠山海关来抵御清军的进攻。满朝的大臣们即使再敢吹牛,也不敢说收复辽东,剿灭满清,因为这已是痴人说梦。

这场战役失败后,崇祯没有埋怨任何人,他知道是自己逼迫洪承畴与满清决战的错误,导致了战役的失败。对洪承畴这个天下士子的楷模,虽然他打了败仗,崇祯依旧认为是自己对不起洪承畴,在听说洪承畴已经壮烈殉国后,他决定停朝三日,以王侯规格“予祭十六坛”,七日一坛,于五月十日亲自致祭的规格追悼洪承畴。

洪承畴确实是大明的一位干臣。他本是一名进士出身的文臣,但是在剿灭农民军的战斗中,他的计谋与权变,在诸位大臣中屈指可数。杨嗣昌的老爹杨鹤以抚为主的剿匪失败后,他迅速地组建一支被朝廷称之为“洪军”的官军,力挽大明剿匪的困局。在此之后,能够与卢象升、孙传庭等人合作,将明末农民军几乎剿灭。这种挽大厦于即倒的能力被崇祯皇帝和朝中众臣们夸赞,就连杨嗣昌也对他没有嫉贤妒能的想法。

作为蓟辽总督,如果他在松锦大战里被一支流箭射死,他在大明的 历史 里将是如何的辉煌,可惜的是没有如果,他在这场大战中活了下来,并且投降了皇太极。崇祯皇帝在知道洪承畴降清的确切消息后,黯然走下为洪承畴设下的祭坛,他没有按照惯例处罚洪承畴的家人,因为他心中的洪承畴死了,死在关外的白山黑水之间,死在与异族交锋的刀山箭雨里。

可是洪承畴确实没有死,与他一起被俘的曹变蛟等人都被皇太极处死,只有他投降了。关于他投降的故事很多,甚至有传闻说是皇太极的妃子,后来的孝庄皇后大玉儿以身相诱,才让洪承畴投降皇太极的,这个香艳的故事,@苍海横流英雄本色认为这纯粹是个八卦

洪承畴确实绝过食,但是那个洞察人心的、主动做了汉奸的范文臣从洪承畴的一个小动作上,看出洪承畴是个影帝。范文臣奉皇太极的命令来说降洪承畴,洪承畴对他爱理不理,言语间不经意地掸了一下自己身上的灰尘,看到这个动作,机警的范文臣马上就明白了洪承畴的机心,他根本就没想死,他在待价而沽。

洪承畴确实没有想到死,他只是想卖一个好价钱。明白他的用心后,皇太极亲自来了,在把自己身上的衣服披到洪承畴的身上后,洪承畴知道自己的戏已经演完了。于是他把曾经写过“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的誓言忘在脑后,他跪了下去,从此以后大明的万里江山和千万百姓将是他换取自己人生锦绣前程的本钱。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皇太极没有给投降的他以***厚爵,而是对他进行监视性居住,偶尔会问些事情,征求他的意见,对他很冷淡,他很失望。沉稳的他没有着急,他在等待机会去出卖自己的祖国。

他的耐心迎来了机会,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城。他立即向满清主政的多尔衮献计,“出其不意,从蓟州、密云近京处,疾行而进”,杀入中枢北京,击败李自成,征服大明,夺取天下。写到此处,@苍海横流英雄本色觉得洪承畴的心肯定不是人心,说是猪狗的,应该是侮辱了它们。一个给异族出主意去攻击自己的母国,他需要多么强大的心脏,无法想象。

但是洪承畴做到了,并且开始身体力行。清军在攻打南明的时候,因为政策过激,遭到南明的殊死抵抗,洪承畴主动请缨要求去江南征服南明。多尔衮很慷慨,给了他早就趋之若鹜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的官职,让他统领大军南下。

对大明,洪承畴是熟得不能再熟了,他知道粮草集聚在那里,他知道江南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他知道江南百姓的生活习俗,他知道南明君臣之间的恩怨,他知道大明将领的作战习惯,可以说他知道大明的一切,因为他是这里的山山水水养大的。

但是洪承畴是不会去想也不愿意去想大明对他的养育之恩,他现在需要的是用大明的土地和百姓的生命来换取自己顶戴花翎。他征服江南的战斗很顺利,时间不长,南明就在他带领满清的铁骑下灭亡了。

灭亡南明后,他又开始了收付人心的工作,出乎他的意料,这项工作让他颜面全无。他当年的朋友、***们或是说:他不是洪承畴,洪承畴已经死了,他这个洪承畴是的;或是当面对他读崇祯皇帝当年给他写的祭文,请他指教,让他难堪无比;甚至有人将他当年写的对联稍加改动,重新贴在他的官邸前面,改动后的对联如此:“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洪承畴灭亡了南明,但是他征服不了江南士人的人心,他带着江南百姓的唾骂回到北京。在北京他帮助刚入关的满清建立官制、礼仪,教导他们如何统治中原的百姓,为了满清能够顺利的建立统治秩序,他可谓是殚精竭虑。他死后,清廷给他谥号是“文襄”,其实这完全是做给那些投奔满清的汉臣们看的,因为满清授予他的爵位是三等轻车都尉,这是爵位中倒数第三位。这还没有完,在满清编撰的《明史》中没有他,乾隆把他编到《大清稿》的贰臣传里,做了大清臣子的反面典型。

文行此处,@苍海横流英雄本色不由想起一句诗:恨不抗日死,留得今日羞。当年兵败,生死之间,洪承畴若是恋生投降满清,如果不带着满清入关,涂炭大明百姓,而是像李陵那样虽然投降匈奴,但是终身没有向母国刀兵相向,最后大家对他更多的是同情。

而洪承畴贪恋富贵降清,灭亡了南明,最后的身名就是一句:“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王(忘)八***。

下联:

孝悌忠信礼义廉 .横批:王(忘)八***

一二三四五六七,缺"八"故作忘八说

孝悌忠信礼义廉,缺"耻"故作***说

=====================================

清朝,临池王半朝为显示他家有文有武,建造了一座功德牌坊,请蒲松龄题副楹联。蒲松龄知道:这王半朝排行第八,为人狡诈霸道,人称“王八”。就写了“三朝元老”四字,然后写下一副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王半朝以为这是称颂五府的,就请有名的工匠把这副楹联刻在牌坊上。大家仔细一琢磨,不禁大笑起来。原来,上联隐“八”,即忘(王)八;下联隐“耻”,即“***”。整个楹联的意思是:三朝元老,王八***。

://zhidao.baidu/question/923812.html?si=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