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十里五里长亭短亭是什么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7-30 0
  1.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为何古人善于用长亭表示送别?
  2. 何处是归途 出自哪里
  3. 如何鉴赏李白的“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4.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原文_翻译及赏析
  5. 和亭有关的词语
  6. 十里长亭送三五是什么意思
  7. 送别诗词中的意象有哪些?

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经历离别。小时候,要对上班的妈妈说“拜拜”,对下课的老师鞠躬。长大了,会在车站和家人说再见,在机场对远行的朋友道珍重。

古人极重离别。因为水陆交通皆不发达,人们守着自己的祖产和土地,和家族一起生活,出了大事才会出远门:赶考、求职、升迁、贬谪、婚嫁、因变故投奔亲友。

从前人送别有三怕,一怕路远路途险,二怕此生难再见,三怕日久人心变。所以离别相送总是看的那般珍贵。送别时一步一步走到了五里,还是不愿离去,不知不觉又送了五里,来到长亭最后道别。

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十里五里长亭短亭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亭者,停也。迎归,相送。

“送君十里长亭,折支灞桥垂柳”。在古代,长亭并非很长的亭子,而十里长亭,也并非是十里长的亭子,而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行旅休憩之用。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太白在《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中借急归的宿鸟抒发高楼玉阶上伫立之人无穷无尽的离愁,不怨行人忘返,却愁道路几千,归程迢递,不露哀怨,语甚酝藉。

关于离愁别恨,最悲切的,当属宋代柳永的这首《雨霖铃·寒蝉凄切》。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在《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幕也是最为动人,“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长亭别,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他消受不了这样的告别,她等不及此去的归期。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绿杨垂柳、芳草萋萋的长亭古道上,心上人轻易地抛下我就登程远去,晏殊感叹道。无情不似多情苦,多情总被无情恼。好一声怨曲。

其子晏几道也曾在《减字木兰花》中写道:“长亭晚送,都似绿窗前日梦。”晚上在长亭送别,就好像还在闺人的房里,像梦境一样。春光易逝人易老,往事难忘空惆怅。

“十里长亭霜满天,青丝白发度何年。”白衣卿相道出的是离别的无奈和遗憾。回想当年的快乐时光,再相逢或许已过华年。

当然最长最深的要数宋代词人姜夔自度曲《长亭怨慢》,行者痴痴回望,送者嘤嘤嘱咐,“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道不尽相思情长。

电视剧《琅琊榜》中,也总是在长亭送别故人。梅长苏送别萧景睿,送别周玄清,霓凰与梅长苏让人泪目的相认也是发生在长亭。长亭承担了太重要的角色。

关于长亭用来送别,最为大多人熟知的,是近代李叔同的《送别》:

送别

(近代)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的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不仅是送友别离,更是弘一法师感悟人生,看破红尘,在出世前最后的道别。

一场离别,因着一首首流传的诗词歌赋,让长亭赋予了不凡的意义。长亭送别,送的是不舍,送的是愁绪,送的是哀怨,送的是期许,送的,更是仪式。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

我们,后会有期。

END

故九万里,

则风斯在下矣,

而后乃今培风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为何古人善于用长亭表示送别?

因为古时候设置有长亭、短亭,类似于现在我们所说的办事处,可以用来休息,并且还会有专人接待,帮忙指路。

虽然古时候的人并不具有我们现在的导航可以,但是他们却有完善的制度。一路上所设置的长亭和短亭就是一个见证。古时候,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亭的作用就是用来接待这些过往的官员的,同时也具有抓捕盗贼,处理***的作用,是古时候的一个小小办事处,每个亭都会有对应的亭长,刘邦就曾经是秦朝的一名亭长。

这种长亭、短亭的设置方式从秦朝就开始有了,而且是以都城为中心,对外放射状的一种道路,且全国无论是道路的规模还是车辆的大小都是统一的,所以当时的道路系统已经非常完善了,官员出行的时候,手上直接拿着这样的一张地图或者示意图,就可以轻松从都城到达国家的任意一个地方,只需要跟着图表上的路牌和指示,再加上亭长,基本上不会出现迷路。

古时候的地图和我们现在所用的地图不一样,它们的作用并不是用来指路,而是做标识用,仅可以用来看国家的地势和面积而已,所以远行的人就要依靠一些标志建筑来认路。到了唐朝,这才开始有了驿站,驿站就是升级版的亭,可以用来传递信息,且是日夜兼程的,有些像我们现在的里程碑。

总的来说,虽然古时候没有导航,但是古人的智慧无穷,认路这点小事人家早就有了解决办法。

何处是归途 出自哪里

读唐诗宋词会发现,在唐诗宋词之中,但凡是关于送别的诗词里面,长亭总是会作为古人送别的地方的,那么为什么古代人非要在长亭边送别呢?这是因为在古代各地皆是存在着长亭的,所以长亭也就成为了古代人去送别友人的最佳的一个地点了,而且长亭还寄托了古人送别友人时候那深深的不舍之情。

其实长亭并非如其名,是一个很长的亭子。长亭它就是一个很小的亭子,那么为什么它叫长亭呢?这是由长亭相对于短亭来说的。在古代,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而长亭短亭都是历代对于官路驿站的完善。

当年东周实行驿站制度,到了后来的秦汉为了加强地方与中央的联系,更是在全国四处去修建交通要道,而长亭就是在这些要道上,给人休息或者换路的地方了。所以我们不管是在唐诗当中的?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亦或是宋词当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更或是元曲之中的?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即便是近代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当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古人送别必在长亭。

长亭啊,它就相当于现在我们坐火车或者坐飞机时候需要转站的地方。即便是我们现在出去一次旅行,都要数日不见家人友人,更何况是在古代那出门靠腿走的时代呢。而长亭在常年被古人用来作为送别的地方多了之后,因此长亭也是被古人赋予了惜别之意,更是寄予了祝友人一路平安的愿景。所以送友人啊,自长亭别。

如何鉴赏李白的“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原文如下: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译文:

一片平远的树林之上飞烟缭绕有如穿织,秋天的山峦还留下一派惹人伤感的翠绿苍碧。暮色已经映入高楼,有人独在楼上心中泛起阵阵烦愁。她在玉梯上徒劳无益地久久凝眸站立,一群群鸟儿飞回栖宿多么匆急。什么地方是你回来的路程?一个个长亭接连一个个短亭。

扩展资料

这首词上下两片用了不同的手法,上片偏于客观景物的渲染,下片着重主观心理的描绘。然而景物的渲染中却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主观心理的描绘又糅合在客观景物之中。因而从整体上来说,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又融成一片。

“平林漠漠烟如织”,是写游子眼中之景物。“平林”,不是“平地的树林”;而是山丘上的树林。林木依山而生,高低错落,本不会“平”,而着一“平”字,不仅准确地写出了游子自高楼下视所见之远景,而且表现了阔大而高远的意境。“如织”二字,一言烟雾密度之大,一是衬托游人离愁之浓。

如果说这一句仅仅是情景交融的话,那么下一句词人便把自己的主观色彩尽情地涂抹于景物之上,似乎已把大自然人格化了。这里的“伤心碧”,语义双关,一是极言寒山之碧,一是说寒山似乎因伤心而碧透。山犹如此,人何以堪。

秋天,本是文人墨客伤感的季节,又加上寒山日暮,烟锁雾封,所以游子的思归之情已达极致。因此,接下二句“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中的“愁”字的逼出,自是水到渠成。“暝色”,即暮色。暝色本不会动,而曰“入高楼”,不仅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夜色渐近的过程,而且似乎暗示随着夜幕的降临愁意也闯入了游子的心头。

以上是上片,主要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先写自然之景,后写人工建筑,最后写楼中之人,由远及近,极有次第

这首词通过描写平林、寒山的深秋景色,和想象家人盼归的形象,抒发了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此词层次清晰,跌宕有序。移情于景,情景相生。既有鲜明的形象描写,又有细致的心理刻画。句子简约而不晦涩,文字质朴而不平板,可为唐代文人词中上乘之作。

下片立足于主观的感受上。在暮霭沉沉之中,主人公久久地站立在石阶前,感到的只是一片空茫。“空”也是上片所勾画的景物感染下的必然结果。主观情绪并不是孤立存在着的,它立刻又融入了景物之中——“宿鸟归飞急”。这一句插得很巧妙。

作者用急飞的宿鸟与久立之人形成强烈的对照。一方面,南宿鸟急归反衬出人的落拓无依;另一方面,宿鸟急归无疑地使抒情主人公的内心骚动更加剧烈。于是,整个情绪波动起来。如果说上片的“愁”字还只是处于一种泛泛的心理感受状态,那么,现在那种朦胧泛泛的意识逐渐明朗化了。

它是由宿鸟急归导发的。所以下面就自然道出了:“何处是归程?”主人公此刻也急于寻求自己的归宿,来挣脱无限的愁绪。可是归程在何处呢?只不过是“长亭连短亭”,并没有一个实在的答案。有的仍然是连绵不断的落拓、惆怅和空寞,在那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间。

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以与过片“空伫立”之“空”字相应。如此日日空候,思妇的离愁也就永无穷尽了。结句不怨行人忘返,却愁道路几千,归程迢递,不露哀怨,语甚酝藉。韩元吉《念奴娇》词云,“尊前谁唱新词,平林真有恨,寒烟如织。”短

短的一首词中,掇取了密集的景物:平林、烟霭、寒山、暝色、高楼、宿鸟、长亭、短亭,借此移情、寓情、传情,手法极为娴熟,展现了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活动,反映了词人在客观现实中找不到人生归宿的无限落拓惆怅的愁绪。

百度百科-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原文_翻译及赏析

如果说上片的“愁”字还只是处于一种泛泛的心理感受状态,那么,现在那种朦胧泛泛的意识逐渐明朗化了。它是由宿鸟急归导发的。

所以下面就自然道出了:“何处是归程?”主人公此刻也急于寻求自己的归宿,来挣脱无限的愁绪。可是归程在何处呢?只不过是“长亭连短亭”,并没有一个实在的答案。

有的仍然是连绵不断的落拓、惆怅和空寞 ,在那十里五里 、长亭短亭之间 。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以与过片“空伫立”之“空”字相应。

如此日日空候,思妇的离愁也就永无穷尽了。结句不怨行人忘返,却愁道路几千,归程迢递,不露哀怨,语甚酝藉。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唐代: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连短亭 一作:更短亭)

译文

远处舒展的树林烟雾漾潆,好像纺织物一般,秋寒的山色宛如衣带,触目伤心的碧绿。暮色进了高高的闺楼,有人正在楼上独自忧愁。

玉石的台阶上,徒然侍立盼望。那回巢的鸟儿,在归心催促下急急飞翔。哪里是我返回的路程?过了长亭接着短亭。

扩展资料:

解读

历来解说此词,虽然有不少论者认为它是眺远怀人之作,但更多的人却说它是羁旅行役者的思归之辞。后一种理解,大概是受了宋代文莹《湘山野录》所云“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沧水驿楼”一语的影响。

以为既然题于驿楼,自然是旅人在抒思归之情。其实,古代的驿站邮亭等公共场所以及庙宇名胜的墙壁上,有些诗词不一定是即景题咏,也不一定是写者自己的作品。细玩这首词,也不是第一称谓,而是第三称谓。

有如**,从“平林”、“寒山”的远镜头,拉到“高楼”的近景,复以“暝色”做特写镜头造成气氛,最终突出“有人楼上愁”的半身镜头。分明是第三者所控制、所描撰的场景变换。下片的歇拍两句,才以代言的方法,模拟出画中人的心境。而且词中的“高楼”、“玉阶”,也不是驿舍应有之景。

驿舍邮亭,是不大会有高楼的,它的阶除也决不会“雕栏玉砌”,正如村舍茅店不能以“画栋雕梁”形容一样。同时,长亭、短亭,也不是望中之景;即使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中的最近一座,也不是暮色苍茫中视野所能及。何况“长亭更短亭”,不知凡几,当然只能意想于心头,不能呈现于楼头人的眼底。

和亭有关的词语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唐代·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连短亭 一作:更短亭) 宋词三百首 , 豪放 , 秋天 , 写景怀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远处舒展的树林烟雾漾潆,好像纺织物一般,秋寒的山色宛如衣带,触目伤心的碧绿。暮色进了高高的闺楼,有人正在楼上独自忧愁。

玉石的台阶上,徒然侍立盼望。那回巢的鸟儿,在归心催促下急急飞翔。哪里是我返回的路程?过了长亭接着短亭。

赏析

这首词上下两片用了不同的手法,上片偏于客观景物的渲染,下片着重主观心理的描绘。然而景物的渲染中却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主观心理的描绘又糅合在客观景物之中。因而从整体上来说,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又融成一片。

这首词选择的时间是一个暮色苍茫、烟云暖暧的黄昏,季节是秋冬之交。开头两句为远景,“平林漠漠烟如织”便传达出一种空寞惆怅的情绪,它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如烟如织,扯也扯不开,割也割不断。就连那远处碧绿的山色也使人着恼,叫人伤感。这似乎是静态的写生,是一种冷色的画面,但静态之中又夹杂着主观的感受,给人一种潜在的骚动感,撩人意绪。接着,这种骚动感由潜在到表面化了。“暝色”句为近景,用一“入”字由远而近,从全景式的平林远山拉到楼头思妇的特写镜头,突出了“有人楼上愁”的人物主体,层次井然,一个“入”字使整个画面波动起来,由远及近、由潜在到表面化。看起来是客观景物感染了其人,实际上是此人内心感受在不断深化。至“有人楼上愁”句,这个由客观到主观、由物到人的过渡完成了。这个“愁”字把整个上片惆怅空寞的情绪全部绾结在一起,同时又自然地过渡到下片。承上启下,臻于绝妙。

下片立足于主观的感受上。在暮霭沉沉之中,主人公久久地站立在石阶前,感到的只是一片空茫。“空”也是上片所勾画的景物感染下的必然结果。主观情绪并不是孤立存在着的,它立刻又融入了景物之中——“宿鸟归飞急”。这一句插得很巧妙。作者用急飞的宿鸟与久立之人形成强烈的对照。一方面,南宿鸟急归反衬出人的落拓无依;另一方面,宿鸟急归无疑地使抒情主人公的内心骚动更加剧烈。于是,整个情绪波动起来。如果说上片的“愁”字还只是处于一种泛泛的心理感受状态,那么,现在那种朦胧泛泛的意识逐渐明朗化了。它是由宿鸟急归导发的。所以下面就自然道出了:“何处是归程?”主人公此刻也急于寻求自己的归宿,来挣脱无限的愁绪。可是归程在何处呢?只不过是“长亭连短亭”,并没有一个实在的答案。有的仍然是连绵不断的落拓、惆怅和空寞,在那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间。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以与过片“空伫立”之“空”字相应。如此日日空候,思妇的离愁也就永无穷尽了。结句不怨行人忘返,却愁道路几千,归程迢递,不露哀怨,语甚酝藉。韩元吉《念奴娇》词云,“尊前谁唱新词,平林真有恨,寒烟如织。”短短的一首词中,掇取了密集的景物:平林、烟霭、寒山、暝色、高楼、宿鸟、长亭、短亭,借此移情、寓情、传情,手法极为娴熟,展现了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活动,反映了词人在客观现实中找不到人生归宿的无限落拓惆怅的愁绪。

创作背景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忍泪不能歌,试托哀弦语。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 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 共说春来春去事,多时。一点愁心入翠眉。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 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 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 那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里冷落谁瞅问?好一个憔悴的凭栏人。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秋到长门秋草黄。画梁双燕去,出宫墙。 十年愁眼泪巴巴。今日思家。明日思家。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寂寞尊前席上,唯愁海角天涯。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十里长亭送三五是什么意思

亭亭玉立

[ tíng tíng yù lì ]亭亭:高耸直立的样子。 形容女子身材细长。也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

十里长亭

[ shí lǐ cháng tíng ]秦汉时每十里设置一亭,以后每五里有一短亭,供行人何处,亲友远行常在此话别。

新亭对泣

[ xīn tíng duì qì ]新亭:古地名,故址在今南京市的南面;泣:小声哭。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渊亭山立

[ yuān tíng shān lì ]比喻人品德如渊水深沉,如高山耸立。同“渊渟岳峙”。

褭褭亭亭

[ niǎo niǎo tíng tíng ]亦作“袅袅亭亭”。 见“ 褭褭婷婷 ”。

袅袅亭亭

[ niǎo niǎo tíng tíng ]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柔美。

书亭

[ shū tíng ]销售书刊的像亭子样的小房子。

昌亭旅食

[ chāng tíng lǚ shí ]寄食南昌亭长处。 借指寄人篱下。

四亭八当

[ sì tíng bā dàng ]亭、当:即停当,妥贴。形容一切事情都安排得十分妥贴。

孟亭

[ mèng tíng ]亭名。 在今 湖北省 钟祥 县境内。

亭居

[ tíng jū ]水静止貌。

昌亭之客

[ chāng tíng zhī kè ]下乡(属江苏省淮阴市)南昌亭长的食客。原指汉淮阴侯韩信。后以借指怀才未遇而暂寄人篱下者。

华亭鹤唳

[ huà tíng hè lì ]华亭谷的鹤叫声。表示对过去生活的留恋。

龙亭

[ lóng tíng ]1.即香亭。结彩为亭以盛香炉。也称香舆、香车。 2.即龙庭。朝廷。 3.元时建康锺山冶亭。

置亭

[ zhì tíng ]驿置邮亭。

池亭

[ chí tíng ]池边的亭子;水池和亭台。

客亭

[ kè tíng ]

1.供游客休息游玩的亭子。2.犹驿亭。古代迎送官员或宾客的处所。?

子亭

[ zǐ tíng ]小亭。

亭落

[ tíng luò ]1.犹村落。 2.犹亭院。

亭宇

[ tíng yǔ ]泛指亭台楼阁。

香亭

[ xiāng tíng ]内置香炉的结彩小亭。可抬,旧时赛会、出殡用之。

酒亭

[ jiǔ tíng ]设有酒座的亭子。

凉亭

[ liáng tíng ]常建在花园或公园中的开敞的纳凉亭榭或亭子,常由柱子支承屋顶建造

亭传

[ tíng chuán ]古代供旅客和传递公文的人途中歇宿的处所。

五亭

[ wǔ tíng ]古迹名。白苹亭 、 集芳亭 、 山光亭 、 朝霞亭 、 碧波亭 的合称。故址在今 浙江 湖州市 白苹洲 。 唐 开成 三年 杨汉公 为刺史时建。?

苕亭

[ tiáo tíng ]高峻貌。

亭育

[ tíng yù ]养育;培育。

亭彩

[ tíng cǎi ]1.旧时办丧事用的纸扎的亭楼、铭旌、人马等,于出殡时烧化。 2.指出殡时持亭彩的人。

驿亭

[ yì tíng ]1.驿站所设的供行旅止息的处所。古时驿传有亭,故称。 2.指管理驿亭的人。

竹亭

[ zhú tíng ]1.竹林中的亭子。 2.用竹建造的亭子。

送别诗词中的意象有哪些?

近城的十里长亭常为送别之处。十里长亭送三五出自唐白居易原本、宋孔传续撰之白孔六帖卷中。五里一短亭也可称为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十里长亭送三五是秦汉时每十里设置一亭,以后每五里有一短亭,供行人何处,亲友远行常在此话别,代表近城的十里长亭常为送别之处。在古代,亲人离别,朋友离别很可能一辈子再也见不到面了,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信息不顺畅、一封家书抵万金,无论亲人还是朋友,离别时都很不舍。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 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的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 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3. 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如曾任***中央日报社长马星野先生的《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诗:“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使多少人洒下思乡思亲行行热泪。

4. 双鲤。鲤鱼代指书信,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久,曾贻双鲤鱼。”

此外,还有行为类意象,如“捣衣”,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