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首八脚是成语吗_七首八脚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7-30 0
  1. 七手八脚是什么意思?
  2. 七手八脚是什么意思
  3. 七手八脚的意思是
  4. 七手八脚的意思 七手八脚的解释
  5. 七手八脚词语解释是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平时经常能够听到有七手八脚的这个词语,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七手八脚是什么意思,那么七手八脚的意思是什么呢?

1、 七手八脚qī shǒu bā jiǎo;形容人多动作纷乱没条理。

2、 《.第七回》:「七手八脚将妇人床帐、装奁、箱笼,搬的搬,抬的抬,一阵风都搬去了。」

七首八脚是成语吗_七首八脚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 《红楼梦.第70回》:「这里小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一声儿,七手八脚,都忙著拿出个美人风筝来。」

关于七手八脚的意思是什么内容的介绍就到这了。

七手八脚是什么意思?

七手八脚的意思是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

七手八脚造句:

1、众人七手八脚地把伤员抬上了担架。

2、大家七手八脚,一会儿就把新桌椅搬进了教室。?

3、同学们七手八脚,很快就把操场上的雪打扫干净了。?

4、一卡车的救济品才运到,就被灾民七手八脚地搬个精光。?

5、洪水涨得太快,只见居民七手八脚地忙着搬家具到高处。

成语中的谚语和歇后语: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跟谚语不同:谚语绝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词组,谚语经常用在人民大众的口语里,用在文章里的比较少。谚语往往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不像成语那样具有文言色彩。

谚语的形式,不像成语那样整齐,例如坐山观虎斗,天下乌鸦一般黑之类的谚语,都不是那么整齐,当然,如果把这些谚语一定说是成语,也是勉强可以的,成语跟歇后语不同:歇后语是一种固定的句子,一定要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用事物作比喻。

后一部分是从正面作说明,写文章为了收到鲜明,形象,生动,具体的表达效果,也可以象引用成语似的引用歇后语。

七手八脚是什么意思

七手八脚释义:

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

七手八脚_百度汉语

[拼音] [qī shǒu bā jiǎo]

[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第二十卷:“上尚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逆顺;打成一片。”

七手八脚的意思是

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

七手八脚的意思是指比一般人多好几个手脚,形容人多手杂、动作忙乱。

来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第20卷:“上尚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逆顺,打成一片。”近义词有手忙脚乱,手足无措。

七手八脚的意思 七手八脚的解释

七手八脚的意思是:嵌用名词,表示多或多而杂乱。形容众人一起动手。也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紧张忙乱。

一、七手八脚的拼音成语色彩

拼音:qī shǒu bā jiǎo

成语色彩:中性词语,褒贬色彩。

二、七手八脚的出处

宋,释普济的《五灯会元·德光禅师》:上堂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逆顺,打成一片。

三、七手八脚的历史典故

初住台之光孝,僧问:“浩浩尘中,如何辨主?”师曰:“巾峰顶上塔心尖。”上堂:“临济三遭痛棒,大愚言下知归。兴化于大觉棒头,明得黄檗意旨。若作棒会,入地狱如箭射;若不作棒会,入地狱如箭射。众中商量,尽道赤心片片。恩大难酬,总是识情卜度,未出阴界。

且如临济悟去,是得黄檗力,是得大愚力?若也见得,许你顶门眼正,肘后符灵。其或未然,鸿福更为诸人通个消息。丈夫气宇冲牛斗,一踏鸿门两扇开。”上堂:“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逆顺,打成一片,且道是甚么?路逢死蛇莫打杀,无底篮子盛将归。

七手八脚造句

1、我们这里发洪水,第二天就收到了全国各地志愿者送来的救济品,志愿者顾不上休息,大家七手八脚地把东西卸下车。

2、一卡车的救济品刚刚运到,就被灾民七手八脚地搬个精光。

3、洪水涨得太快,只见居民七手八脚地忙着搬家具到高处。

4、这小偷力气真大,大家七手八脚,花了好大的劲儿才把他绑住。

5、一见到老王昏倒了,几个邻居七手八脚地把他扶到骑楼下休息。

6、一见到厨房冒出火苗,大家七手八脚地忙着救火,人们却忘记拨打火警电话了。

七手八脚词语解释是什么

1、七手八脚,汉语成语,拼音是qī shǒu bā jiǎo,意思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

2、七手八脚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上堂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逆顺,打成一片。”

七手八脚意思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

七手八脚,汉语成语,拼音是qī shǒu bā jiǎo,意思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上堂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逆顺,打成一片。”

近义词:手忙脚乱、手足无措。反义词:有条不紊、从容不迫。联合式;作状语;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五灯会元》中国佛教禅宗史书。20卷。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一说绍定间杭州灵隐寺普济编集。

有宋宝祐元年(1253)和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两个刻本。宝祐本于清光绪初年始由海外传归,卷首有普济题词,王庸序。卷末有宝祐元年武康沈净明跋。至正本比较流行,为明嘉兴续藏和清《龙藏》所本(清《龙藏》析为60卷)。

两者区别

《五灯会元》与“五灯”相比,篇幅减少一半以上,虽无拈古、颂古等内容,但对宋末之前著名的禅师“机缘”语录,均加综缀,删削不多。禅家之瞬目扬眉,擎拳举指;或行棒行喝,竖拂拈槌;或持叉张弓,辊球舞笏;或拽石搬土,打鼓吹毛。

以及一问一答,一唱一提,一默一言,一吁一笑等等机用,莫不备载。所以元明以来,好禅士流多藏其书,“五灯”单部遂少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