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海茫茫意思_苦海茫茫谁济度

tamoadmin 成语谚语 2024-07-28 0
  1. 甘肃省龙凤仙山寺总山门的对联
  2. 佛教思想是怎样影响许地山中的生死观的?
  3. 天堂和地狱究竟在哪里?
  4. 玉皇大帝的前世是谁?
  5. 难伦是什么意思
  6. 佛教义工制度
  7. 有关宗教

飒飒悲风次弟来,幽关教阐法门开;蒦汤化作青莲诏,亡人翻身上法台。三尺华帆召魄至,五方童子引魂来。皈命上元府,天官赐福尊,愿垂道宝放祥光,照天途,愿灭亡人风雷彻电苦,超度此亡人,去离天途苦;皈命中元府,地官赦罪尊,愿垂经宝放慈光,照地途,愿灭亡人担沙运石苦,超度此亡人,去离地途苦;皈命下元府,水官解厄尊,愿垂师宝放惠光,照水途,愿灭亡人沿际溟波苦,超度此亡人,去离水途苦。大赦慈悲太乙救苦、救苦天尊;大赦慈悲朱陵度命、度命天尊;大赦慈悲黄华荡形,荡形天尊。伏以,一柱真香悉返魂,童子悉遥闻,此香愿达青华界,祈叩三慈作证明。炉柱真香,虔诚上祈,圣师东宫慈父、太乙救苦天尊,南极朱陵、度命天尊,西极黄华荡形尊。惟愿:驾九头之狮子,放百宝之祥光,请降在灵筵证明济度。炉柱真香,总伸上祈,天堂大教主、九幽拔罪天尊、香林院内说法度人天尊、大福堂中逍遥快乐天尊、地狱门前开通冥路天尊、十王殿下疾除罪薄天尊、大慈大悲救苦天尊、大慈大悲大惠、三宝九华九天自然圣神上帝。地府至尊丰都大帝、冥京十殿慈化王官、地府九幽九狱冥官、地府一十八狱官、地府三十六狱冥官。惟愿:用腾腾之大驾,宣穆穆之祥光,请降在灵筵证明济度。三洞宝经,作潦渿河之舟楫,五方童子,为苦海之梯航,凡欲召请于亾人,莫不先凭于童子,所有童子偈言谨当词诵。惟愿:三慈殿上,大放祥光,运动乐音,五方开辟。虔诚奉请到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中央),青(赤、白、黑、黄)帝童子双双,请光开辟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中央)路,接引亡人降道场;吾今开辟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中央)道路灵章上献钱财用凭火灼,仰启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中央),青帝(赤帝、白帝、黑帝、黄帝)童子领帆扬,接引亡人上天堂。五方童五方来,五方童子座宝台,手执华帆开道路,接引亡人赴仙阶。伏以我今稽首东南西北中央主,五方五灵童子君,惟愿承青杨之正气,成慈帝之真符,礼寒胆之黄莲,荐荣黄之宝节,开五方之道路,现三洞之灵文,接引亡人来临***。伏以,将军在杭州出世,董家宅内藏身,十九岁身亡归地府,阎王见惜,赐与***,阴司把守鬼门关,阳道封为督领袖,见亡死者,五道将军,开关引路,放过亾魂,此日(夜)今日来临***。伏以,灵帆举处,五方道路开通,秘咒宣扬,九地之囚牢自破,今当召请随愿来。恭对灵筵,初声(二声、三声)召请……(三声召之后念意文)。惟愿,三沐三声三召请,一行一步已来临,此日(夜)今时来临***。初曰明魂香初声召请,二曰返魂香二声召请,三曰得道真香,三声召请,召请正度当斋亡过故(堂下)先考(妣)某某某(某母某老孺人)大人一味胎光之魂二味爽灵之魂三味幽精之魂来赴灵前闻经悟道。青华长乐界,七宝化骞林,万圣环宫内,上清灵宝尊,浩劫垂慈济,妙道真神,随偈赴感,大慈大愿,十方法号,太乙寻声救苦天尊青玄上帝。茫茫酆都中,灵宝无量光,七祖诸亡魂,定会青莲花。诵经功德,资荐亡人,闻经悟道往生仙界。(以后是三奠酒)

甘肃省龙凤仙山寺总山门的对联

1、时间被轻轻踏碎,再也无法拼接完全。

2、谁把谁真的当真,谁为谁心疼。

苦海茫茫意思_苦海茫茫谁济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如果我有钱,我想买走你的一切谎言。

4、和爱的人吵架,和陌生人讲心里话。

5、等待你的关心,等到我关上了心。

6、我赢了所有人,但却输掉了你。

7、无法拒绝的是开始,无法抗拒的是结束。

8、我想哭,可是我已经不知道该怎么流泪了。

9、仰望天空的孩子并不忧伤,45°的仰角不过是伪装的姿态。

10、我说我们是一个园,走了谁都是残缺。

11、放弃了,我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

12、记忆犹如一本泛黄的相册,无声的诉说着那些已经老去的故事。

13、我真的爱你,闭上眼,以为我能忘记,但流下的眼泪,却没有骗到自己…

14、年轻时我们放弃,以为那只是一段感情,后来才知道,那其实是一生。

15、那些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事,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里被我们遗忘了。

16、有时,爱也是种伤害。残忍的人,选择伤害别人;善良的人,选择伤害自己。

17、第一次笑是因为遇到你,第一次哭是因为你不在,第一次笑着流泪是因为不能拥有你!

18、年轻时候,拍下许多照片,摆在客厅给别人看;等到老了,才明白照片是拍给自己看的。

19、有人说爱情是上辈子欠下的情债这辈子来还 -- 我上辈子一定俗不可耐,所以今生无债可还。

20、咖啡苦与甜,不在于怎么搅拌,而在于是否放糖;一段伤痛,不在于怎么忘记,而在于是否有勇气重新开始。

21、如果真诚是一种伤害,请选择谎言;如果谎言是一种伤害,请选择沉默;如果沉默时候一种伤害,请选择离开

22、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有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要看他有谁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要看他有谁相伴。

23、回家的路上我哭了,眼泪再一次崩溃了。无能为力这样走着,再也不敢骄傲奢求了。我还能够说些什么,我还能够做些什么?我好希望你会听见, 因为爱你我让你走了……

24、我本不该在想起你,可我一而再,再而三的被自己打败,心被刀扎一样的难受,回想起我们的过去,我无法用文字去告诉自己不可以流泪,你看,我多虚伪,即使丢了泪水,心里却一直在为你的离去哭泣。你判我这一生无法忘记你,判我终身监禁,划地为牢。这个时候,你在哪里?为什么这样的时候没有你?在我最需要的时候,为什么没有你呢?难道注定了我们永远都是两条平行线吗?泪水从脸庞滑落到地上,地面上,连影子都找不到。我不敢低头,不敢低头……

25、我哭的时候,你不在,你知道我多想抱着你吗?我做噩梦的时候,你不在,你知道我多想你抱着我吗?我心情不好的时候,你不在,你知道我多想你安慰我吗?我生病的时候,你不在,你知道我多想你在我身边照顾我吗?我睡不着的时候,你不在,你知道我多想躺在你的怀里入睡吗?我想你的时候,你不在,你知道我多想听你在我耳边说你也很想我吗?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养心语录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养心语录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莫恼歌

莫要恼,莫要恼,

世间万事怎能全,

任你富贵与王侯

放着快活不会享,

莫要恼,莫要恼,

双亲膝下俱成欢,

粗布衣,茶饭饱,

富贵荣华过眼云,

烦恼之人容易老。

可叹痴人愁末了。

自古难逃埋荒草。

身在福中无欢笑。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养心篇

欲求快乐康而寿, 心里养生有讲究。

淡泊寡欲杂念抛, 富贵名利莫贪图。

胸怀宽宏不妒忌, 小心眼儿要弃丢。

凡事皆要依本分, 违法乱纪似仇寇。

出言行事须仁厚, 堂堂正正无烦忧。

心存善念无愧疚, 厚德载福天护佑。

遇事别钻牛角尖, 火上烧油更当休。

不如意事常八九, 事事知足乐悠悠。

悲愁思虑催人老, 嬉戏欢乐眉无皱。

牢骚满腹不可有, 免致伤神早白头。

喜乐有度嗔怒少, 心平气和喜能久。

心理扭曲早就医, 小病定会绕道走。

生活琐事宜糊涂, 幽默取笑解千愁。

寂寞孤单寿命短, 自寻乐趣广交友。

心理平衡寿自高, 福如东海水长流。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修心歌

爱心细心父母心, 孝心敬心儿女心。

忠心关心朋友心, 诚心热心友谊心。

顺心放心平安心, 恒心信心上进心。

将心比心真情心, 你心我心心连心。

干心万心都是心, 用心尽心要真心。

为人在世安好心, 千万别生歹毒心。 (整理)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用心生活

用责任心对待事业;用进取心对待成长:

用忧患心对待学习;用平常心对待同行;

用赤诚心对待朋友;用感恩心对待他人;

用同情心对待弱者;用愧疚心对待父母;

慈爱心对待兄妹;用自信心对待挑战;

用智慧心对待竞争;用羞耻心对待差距:

用坚韧心对待挫折;用包容心对待误解

用警惕心对待诱惑;用敬畏心对待名利。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宽心谣(赵朴初)

日出东海落西山,喜也一天,忧也一天:

恩恩怨怨随风卷,天也无边,地也无边:

茫茫四海人无数,早也忙碌,晚也忙碌;

人生似鸟同林宿,退也一步,进也一步;

功禄财气顺自然,来也罢了,去也罢了:

为人处世眼界宽,高也和善,低也和善;

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居室好歹不高攀,大也身安,小也身安;

旧衣新衫不挑拣,好也御寒,赖也御寒;

夫妻厮守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

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

领取薪金有几许,多也无怨,少也无怨;

不义之财不可取,进是祸患,出是祸患;

花开能有几时红,爱也灿烂,恨也灿烂;

喜逢好友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

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 闲也乐观;

莫为体态费心悬,胖也美观,瘦也美观;

邻里亲朋广积善,老也不嫌,少也不嫌;

骨肉亲情常祝愿,朝也平安,夕也平安;

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心智

人心良心孝敬心, 攻坚克难需专心;

医病养生重养心, 寡欲清心修静心。

人生处事应小心, 人生做事须细心;

人生失败别灰心, 饮酒不醉凡人心。

花街切莫起花心, 工作且记别粗心;

当官首防私贪心, 做人要有公正心。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心静自然凉

沧海桑田数千年, 世事人生多变迁。

有人辞官归故乡, 有人星夜赶科场。

有人热衷名和利, 有人已觉很平常。

有人富贵有人穷, 白浪红尘两茫茫。

名利本属身外物, 看破红尘心坦荡。

旧时王谢堂前燕, 阅尽春秋与沧桑。

牡丹花好无实果, 人生有如梦一场。

所为美景一闪过, 只是一时无久长。

花开花落轮番转, 日出日落很正常。

何须过份追名利, 弄得身心都紧张。

要知人生最重要, 幸福快乐与健康。

为人处世平淡好, 能举能放是豪强。

人生欲望无穷尽, 喜怒哀乐很平常。

倘若坠入名利场, 无限焦虑与彷徨。

万事皆应顺自然, 现实不容太勉强。

从来得失无一定, 勿为得失愁断肠。

只要一生奋斗了, 问心无愧无忧伤。

无论一生贫与富, 无欲心静自然凉。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心怡

一切命运随心转, 改变命运靠心善;

心静如水不外泄, 会修心人少疾患。

平衡未来享福祉, 感恩之人成大事;

随和谦让人缘好, 接人待物带笑颜。

苦海无边回头岸, 误入歧途知速返;

居安常怀思危心, 得饶人处且饶人。

谋事不成顺自然, 凡所做事思周全;

人生需求要简单, 大舍微笑能延年。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心理建康歌

心理病,防为早,心理健康身体好。

气平衡,要知晓,情绪稳定疾病少。

调心理,寻逍遥,适应环境病难找。

炼身体,动与静,弹性生活健心妙。

要食养,八分饱,脏腑轻松人欢笑。

七情宜,不暴燥,气愤哀怒要去掉。

生气,易衰老,适当宣泄常疏导。

想得宽,童颜少,心胸狭窄促人老。

事不急,怒不要,心平气和没烦恼。

品书画,溪边钓,选择爱好自由挑。

与人交,义为高,友好往来要做到。

动脑筋,不疲劳,息睡养心少热闹。

有规律,健身好,正常活动要协调。

生命壮,睡足觉,劳逸结合真需要。

性情温,自身药,强心健体为至宝。

常运动,勤思考,心宽体健早炼操。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曾国藩养心之诀

慎独诚信心自安, 快乐自强首要务。

诚笃恭敬为主旨, 聪明睿智身强健。

求仁进德成显达, 任劳任怨享财运。

勤劳俭朴出贤才, 心悦诚服人钦敬。

劳逸相符养生道, 博文约礼家道盛。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十二养

寡欲养精,少言养气,清静养心,***养神

多动养体,少食养病,临池养性,读书养智。

勤奋养志,俭朴养财,宽和养誉,仁德养寿。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养心经

天生万物,惟人最灵。匪人能灵,实心是灵。

心中主宰,一身之群。役使百骇,区处群情。

物无其物,形无其形。禀受于天,良知良能。

气拘欲蔽,日失其真。此心既失,此身亦倾。

欲善其身,先治其心。治心何如,即心治心。

以老老心,治不孝心。以长长心,治不悌心。

以委致心,治不忠心。以诚恳心,治不信心。

以恭敬心,治无礼心。以循理心,治无义心。

以清介心,治无廉心。以自爱心,治***心。

以积德心,治为恶心。以利济心,治残贼心。

以匡扶心,治倾陷心。以仁慈心,治暴戾心。

以谦虚心,治傲慢心。以损益心,治盈满心。

以俭约心,治骄奢心。以勤慎心,治怠忽心。

以坦夷心,治危险心。以忠厚心,治刻薄心。

以平和心,治恚恨心。以宽宏心,治狭窄心。

以伤身心,治沉湎心。以妻女心,治奸*心。

以果报心,治谋夺心。以祸患心,治斗恨心。

以正教心,治异端心。以至信心,治大疑心。

以悠久心,治无恒心。以始终心,治反复心。

以施与心,治吝啬心。以自然心,治勉强心。

以安分心,治非望心。以顺受心,治怨尤心。

以推诚心,治猜忌心。以治定心,治谣惑心。

以中正心,治偏袒心。以大体心,治细务心。

嗟乎人心,不治不纯。如彼乱丝,不理不清。

如彼古镜,不磨不明。如彼务马,不勒不驯。

我故说经,欲治人心,人心得治,天下得治,

天下清宁。

偈日:一切惟心心最危,范天围地发光辉。

清虚道人赞日:

慈悲济苦作心经,开山启教度众生,

天心既在人心见,人合天心天弗远。

黄鹤楼头留奇迹,威灵显赫天地明。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古今名言录

正视现实不攀比, 知足常

富贵名利莫强求, 怡然自

胸怀坦荡不小气, 小心眼

生活琐事由他去, 遇见矛

创造条件不孤寂, 广交益

寂寞孤单寿命短, 爱好广

心情愉悦不疑疾, 杯弓蛇

心理扭曲早就医, 病魔定

乐观向上不消极, 信心十

拥有积极好心态, 顽疾恶

人到老年不自卑, 应把花 ()

人老当要心不老, 童心常

出言行事不挑剔, 顺其自然心随意。

严以律己宽待人, 搬弄是非更当忌。

去掉私心不妒忌, 妒火损人又害己。

嫉贤妒能是小人, 心胸坦荡显豪气。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人生宝典

心好命也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转为祸兆。

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具不好,遭殃且贫夭。

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人道。命实造于心,祸福为人招。

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修心亦听命,天地自相保。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语专

知足心常乐,能忍心安宁。敬老行孝道,教子学才能。

常思自己过,勿与邻友争。习武身健壮,勤奋事业兴。

谦让是美德,和气可长生。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曾国藩的养心术

一阳初动,万物始升,戒怒忌怨,仁爱养肝;

整齐思虑,敬慎威仪,戒骄戒躁,以礼养心;

饮食规律,举止端肃,诚信待人,以信养脾;

大公无私,顺应情理,问心无愧,用义养肺;

心安气定,神安体定,头脑清醒,以智养肾;

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心理健康中的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百病百药

老君日:救灾解难,不如防之为易;疗疾治病,不如备之为吉。今人见背,不务防之,而务救之,不务备之,而务药之。故有君者不能保社稷,有身者不能全性命。是以圣人求福于未兆,绝祸于未有。盖灾生于微稍,病起于微小。人以小善为无益,故不肯为。以小恶为无损,故不肯改。小善不积,大德不成。小恶不止,以成大罪。故摘其要,使知其所生焉,乃百病也。

喜怒无常是一病,忘义取利是一病,

好色坏德是一病,专心系爱是一病,

憎欲令死是一病,纵贪蔽过是一病,

毁人自誉是一病,擅变自可是一病,

轻口喜言是一病,搬弄是非是一病,

以智轻人是一病,乘权纵横是一病,

非人自是是一病,侮辱孤弱是一病,

以力胜人是一病,贷不念偿是一病,

威势自胁是一病,语欲胜人是一病,

曲人自直是一病,以直伤人是一病,

恶人自喜是一病,喜怒自伐是一病,

愚人自贤是一病,以功自与是一病,

各人有非是一病,以劳自怨是一病,

以虚为实是一病,喜说人过是一病,

以富骄人是一病,以贵轻人是一病,

以贫妒富是一病,以贱讪贵是一病,

谗人求媚是一病,以德自显是一病,

败人成功是一病,以私乱公是一病,

多憎少爱是一病,评论是非是一病,

推负着人是一病,文拒钩锡是一病,

持人长短是一病,人自信是一病,

施人望报是一病,无施责人是一病,

与人追悔是一病,好自怨诤是一病,

骂詈虫畜是一病,蛊道厌人是一病,

毁訾高才是一病,憎人胜己是一病,

毒药鸩饮是一病,心不平等是一病,

以贤喷恶是一病,追念旧恶是一病,

不受谏谕是一病,内疏外亲是一病,

投书败人是一病,谈愚痴人是一病,

烦苛轻燥是一病,无理取闹是一病,

好自做证是一病,多疑少信是一病,

笑颠狂人是一病,蹲踞无礼是一病,

丑言恶语是一病,轻易老少是一病,

恶态丑对是一病,刚愎自用是一病,

好喜嗜笑是一病,喜禁因人是一病,

诡谲谀谄是一病,嗜酒怀诈是一病,

口舌无信是一病,乘酒歌横是一病,

骂詈风雨是一病,恶言好杀是一病,

教人堕胎是一病,干预人事是一病,

孔穴窥视是一病,借不念还是一病,

负债逃窃是一病,背向异辞是一病,

喜抵捍戾是一病,调戏必固是一病,

故迷误人是一病,控巢破卵是一病,

刳胎剖形是一病,水火败伤是一病,

笑盲聋暗是一病,教人嫁娶是一病,

教人去闹是一病,教人作恶是一病,

含祸离爱是一病,唱祸道非是一病,

见便欲行是一病,强夺人物是一病,

能念除此百病,则无灾累,痛疾是愈,

济度苦厄,子孙蒙佑矣。

古之圣人,其于善也,无小而不得。

其于恶也,无微而改。而能行之,

可谓铒药焉。所谓百药者:

体弱性柔是一药,行宽心和是一药,

动静有礼是一药,起居有度是一药,

近德无色是一药,除去欲心是一药,

推非引义是一药,不取非分是一药,

虽憎独爱是一药,好要中用是一药,

为人祈福是一药,救祸济难是一药,

教化愚弊是一药,谏正邪乱是一药,

戒刺童蒙是一药,开导迷误是一药,

扶接老弱是一药,以力助人是一药,

与穷恤寡是一药,怜贫救厄是一药,

位高下士是一药,语言谦逊是一药,

恭敬弊微是一药,不负宿债是一药,

憨慰笃信是一药,质言端悫是一药,

推直引曲是一药,不争是非是一药,

逢侵不鄙是一药,受辱不怨是一药,

推善隐恶是一药,推好隐丑是一药,

推多取少是一药,称叹贤良是一药,

见贤自省是一药,不自彰显是一药,

推功引苦是一药,不自伐善是一药,

不掩人功是一药,劳苦不恨是一药,

怀实信厚是一药,覆蔽阴恶是一药,

富有济乞是一药,崇进胜已是一药,

安贫不怨是一药,不自尊大是一药,

好成人功是一药,不好隐私是一药,

得失自欢是一药,阴德树恩是一药,

生不骂詈是一药,不评论人是一药,

好言善语是一药,灾病自咎是一药,

苦不推是一药,施不求报是一药,

不骂畜生是一药,为人祝愿是一药,

心平意静是一药,心定意定是一药,

不念旧恶是一药,匡邪弼恶是一药,

听谏受化是一药,不干预人是一药,

忿怒自制是一药,解散思虑是一药,

尊奉老者是一药,闭门恭肃是一药,

内修孝悌是一药,蔽恶扬善是一药,

清廉守分是一药,好饮食人是一药,

助人执忠是一药,救日月蚀是一药,

远嫌避疑是一药,恬淡宽舒是一药,

尊奉圣制是一药,思神念道是一药,

宣扬圣化是一药,立功不倦是一药,

尊天敬地是一药,拜谒三光是一药,

恬淡无欲是一药,仁顺谦让是一药,

好生恶杀是一药,不多聚财是一药,

不犯禁忌是一药,廉洁忠信是一药,

不多贪财是一药,不烧山不是一药,

空车助载是一药,直谏忠信是一药,

喜人有德是一药,赴与穷乏是一药,

代老负担是一药,除情去爱是一药,

慈人悯念是一药,好称人善是一药,

因富而施是一药,因贵而惠是一药,

此为百药也。人有疾病,皆有过恶。阴掩不见,故应一疾病,因缘饮食,风寒温气而起,由其人犯违于神,致魄丧,不在形中,体肌空虚,精气不守,故风寒恶气得中之。是以圣人,虽处幽暗不敢为非,虽居荣禄不敢为利,度形而衣,量分而食,虽富且贵,不敢恣欲。虽贫且贱,不敢犯非,是以外无残暴,内无疾病,可不慎之焉。

关于温情的说说短语

关于温情的说说短语

1、我每天到你家接你,我们出去喝酒笑闹,那很棒。但我一天中最棒的时刻,只有十秒,从停车到你家门口,每次我敲门,都希望你不在了,不说再见,什么都没有,你就走了,我懂得不多,但这我很清楚。《心灵捕手》

2、如果再也不能见到你,祝你早安,午安,晚安。《楚门的世界》

3、他的背宽广平实,可以让她就这样依靠。她问:“你从前背过谁没有?”他说:“没有啊,今天可是头一次。”她将他搂得更紧些:“那你要背我一辈子。”她从后面看不见他的表情,他一步一步上着台阶,大约因为有些吃力,所以声音有一丝异样:“好,我背你一辈子。”

4、天堂,地狱,哪里都陪你去。《只有我能看见你》

5、何以梦江南?老梅燃艳葩。何以谑少年?逾船故惊讶。何以忆结缡?自此入君家;何以许余生?怀杏约楝花。——繁朵《春茂候门》

6、今日多雨,晚归加衣。你要温暖,从头到脚。

7、我要告诉自己,我同时喜欢两个人平复爱的人——vv《活在想象》

8、我装的孤傲,装的自卑,都是为了吸引你。这是所有暗恋者的共有心态——vv《活在想象》

9、本以为多年后的不见,我们总会有感触结果我甚至不知道我今天见到你——vv《活在想象》

10、我们不需要古风那么美的文字、畅快的诗歌、动人的一句话,我只需要,心爱的你在我耳边,那声轻轻的“我爱你”

11、人这一生或长或短,或紧或慢,或阅尽华灯初上,灯火阑珊,或颠沛流离,远走天涯,但在这倥偬的时光里,只愿你我都有一颗安然的心,用如水的双眸看遍万川秋水,树影婆娑。在这生命的轮回里,不断使自己饱满丰裕。

12、时间过得真快,我想你,一下午就过去了。

13、一个人应该慢慢学会享受独处的时光,慢慢享受一个人看书,思考,跑步,甚至发呆。享受独处让不管是高速上高铁飞机上的长旅途变得享受,享受独处让生活变得悠然,享受独处也让心静谧心愉悦.

14、那年,那月,那时光。已悄然流逝。那情,那爱,那相思。已婉转千年。那山,那水,那琴声。已逐渐清晰。那河,那岸,那两边。已疮痍满目。我岸边伫立的身影,依旧挺拔。琴声婉转。那又是谁。弹奏的一曲绝响。将我万丈红尘埋葬。

开朗是滋养心灵的快乐养心丹

开朗是滋养心灵的快乐养心丹

滋养心灵的快乐养心丹

生命是一个追求快乐的过程,快乐能让生命温暖,快乐可以驱走内心的孤寂,快乐可以冲淡衰老的乌云,快乐可以提升中老年人的人气指数,快乐也可以创造晚年幸福,在此为中老年人开了七味快乐养心丹,希望你们向快乐靠近,向幸福靠近一味开朗养心丹快乐是一种感觉,快乐不是别人给予的,中老年人的快乐更需要自己去争取,要快乐就要有一颗开朗的心,开朗的性格是快乐的起点。

开朗的人受欢迎

在社交中,开朗的人永远是受朋友欢迎的人。开朗的魅力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一种美。开朗虽然包含了天性的成分,但也有后天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成分,并且开朗主要是在社交中形成的,是一种需要。

在当今信息的时代,那种老实、憨厚的形象,那种不愿意与他人往来的态度和行为,与时代的要求越来越不协调了。性格的内向或外向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是在人际交往中,性格比较保守的人,对于密切人际关系、沟通情感,对于获得社会信息,开阔思路和视野,是不利的。开朗的人更容易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和谐相处,通过交往获取信息,交流感情,增进友谊,丰富生活。

开朗是一种诙谐

诙谐是指滑稽有趣,令人听了或看了发笑的话或肢体语言。现代心理学家认为,诙谐不但能调节和保持心理健康,还可起到延年益寿的抗衰老作用。

诙谐能使紧张的心理放松,释放被压抑的情绪,摆脱窘困场面,缓和气氛,减轻焦虑,避免过强的***,从而起到心理保健作用。诙谐能使人显得年轻。

诙谐与乐观是孪生兄弟,遇到困难和挫折便愁眉苦脸的人足不具有诙谐感的。一个具有诙谐感的人,能从自己不顺心的境遇中发现某些戏剧因素,从而使自己达到心理平衡。

诙谐不仅是自身心理健康的润滑剂,还是打开他人心扉、驱散心头阴云的春风。它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可以为痛苦的人送去欢乐,是延年益寿、永葆青春的良方。

开朗是一种自我解嘲

所谓自我解嘲,就是当自己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产生不良情绪时,为了消除或减轻内心的苦闷和烦恼,有意丑化得不到的东西,美化得到的东西,编造一些理由,以此进行自我安慰,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在人生的旅途中,总会有不如意的事情结伴而行,诸如工作被解聘、职位被免、疾病缠身、感情失意等,常常会使人愤愤不平,叹息不止,产生强烈的失落感。有的人甚至一蹶不振,情绪低沉,长期处于沮丧、懊悔、消沉、苦闷、忧伤的状态,这不但影响工作情绪和生活质量,而且有害于身心健康。这时要及时调整心态,提得起,放得下,想得开,来点自我解嘲,以一种平常恬静的心态去品味与珍藏工作、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去渗透与超越人世间的功名利禄,从而化解矛盾,平衡心理,获得潇洒充实的人生,扬起生活的风帆,度过绚丽的一生。

中老年朋友不妨也试着学学自我解嘲,学会了自我解嘲,你就会快乐,慢慢地形成开朗的性格,从而保持快乐的心境。

开朗的人也要注意社交方式

社交需要注意交往方式,如果不注意社交中的行为方式,即使是外向型性格的人也不能展现开朗的魅力。社交中要想展现开朗的魅力,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不要老想着自己,不要过多分析自己社交中如果总想着自己,总在分析自己行为的效果,就会增加自我的心理负担,就不可能有轻松自然的行为,更不要说施展开朗的魅力。

2.不要刻意去模仿他人,行为要有个性在交往中切忌为了追求开朗而刻意模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个性是人的生命框架。有个性才能有魅力,刻意模仿不仅给人以机械的感觉,而且很可能使人在模仿中遗失自我。

另外,主动向对方打招呼,寒暄话说得大声一点,穿着稍微华丽一些,以轻快的脚步赴约,以幽默的语气谈论自己的失败等,都会令人产生开朗的印象。

佛教思想是怎样影响许地山中的生死观的?

具体没有到过,不知道,为您奉上有关的类似的对联,请参考:

四字楹联:

持涅磐心 作平等观 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出三界家 入四空门 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大千世界 不二法门 出自:安徽九华山月身宝殿

德敷上下 道贯古今 出自:湖南衡山丹霞寺肖康佐

发尽缘断 心死色空 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老龙听法 顽石点头 出自:江苏无锡惠山寺明邹德基

六朝古刹 七祖道场 出自:湖南衡山福严寺(南岳系祖庭)怀让

去实不去 生决定生 出自:山西五台山(念佛堂)

人间佛地 世外人家 出自:广西桂林南峰寺

入诸佛位 至涅般城 出自:陕西西安兴教寺(塔院)

受出家戒 发菩提心 出自:陕西西安兴教寺(塔院)

往生极乐 超脱红尘 出自:湖南平江东山古寺

维善为宝 无欲则刚 出自:江苏无锡广福寺法堂近孙肇圻

行修于乱 性磨于利 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言深不传 行极反异 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月明如昼 色即是空 出自:广东广州檀度庵月色楼

庄严国土 利乐有情 出自:安徽九华山平坦寺

五字楹联:

本来无一物 何处觅三心 出自:圆瑛***

本来心是佛 究竟我为谁 出自:圆瑛***

不伐有巢树 多移无主花 出自:江苏东台泰山寺西客楼姜沂

不可得思议 如何获圆通 (佛教通用联)

不陟高寒处 安知天地宽 出自:四川峨眉山金顶明梁应龙

禅意庭前柏 诗情雪里梅 出自:圆瑛***

成就此功德 早种诸善根 出自:佛教哀挽联-挽男居士

处尘能不染 学道有何难 出自:圆瑛***

春山含祖意 秋月印禅心 出自:圆瑛***

当知法无我 应以戒为师 出自:圆瑛***

当知心是佛 常以戒为师 出自:浙江临海台州佛教文化馆茗山

当知心是佛 惟爱道为师 出自:圆瑛***

定光澄月相 慧海涌潮音 出自:北京雍和宫 钱陈群题大殿,雍正接见文

法法何曾法 林林不是林 出自:香港离岛东涌法林

法身千嶂月 闻性一声钟 出自:圆瑛***

风云观世态 水月证禅心 出自:圆瑛***

逢人觅佳句 对境话禅机 出自:圆瑛***

佛从何处觅 道在此中求 出自:圆瑛***

佛法谈三世 人生梦一场 出自:圆瑛***

根深即果茂 源远而流长 出自:山西五台山(僧舍)

谷静风声细 门空鸟语稀 出自:山西五台山秘密

观身本无我 念佛乃是谁 出自:圆瑛***

归元无二路 方便有多门 出自:山西五台山山门

湖山供啸傲 风月助吟哦 出自:圆瑛***

见无相之相 论不空之空 出自:山西五台山(僧舍)

健行乾不息 逊志益无疆 出自:北京 雍和宫 五福堂书室

皆以无为法 当生如是心 出自:河南登封少林寺(面壁石亭)

净地何须扫 空门不用关 出自:福建宁德天王禅寺当代释智圆

客影云边去 僧语松下来 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空门随客缘 钟声入佛心 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冷冷清清雪 茫茫渺渺峰 出自:福建闽侯崇圣禅寺现许涤新

丽华庄宝相 湛日朗心珠 出自:北京 雍和宫 汪由敦题照佛楼

了了无遮念 空空不染心 (佛教通用联)

瓶中杨柳绿 座下莲花香 出自台南清水寺

乾坤容我静 名利任人忙 出自:浙江普陀山慧济寺近曼殊

勤修戒定慧 息灭贪嗔痴 出自:山西五台山(僧舍)

情将物外适 道与古人期 出自:北京 雍和宫 乾隆题太和斋

人过大佛寺 寺佛大过人 出自:浙江新昌大佛寺(大雄宝殿)木鱼

三思过有限 一笑益无垠 出自:四川峨眉山报国寺(弥勒殿)

僧心共佛老 人情随财浓 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山高流水远 寺古白云深 出自:江苏泰州白云寺

山河天眼里 世界法身中 出自:江苏南通天宁寺(寺门)王维诗句

山行天地气 水藏日月光 出自:安徽九华山聚龙庵

山中藏古寺 门外尽劳人 出自:广东南雄挂角寺

诗意窗前月 禅心雨后山 出自:圆瑛***

时时能修行 处处可成佛 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是僧皆佛印 无客不东坡 出自:安徽潜山三祖禅寺(后三祖僧灿建)

树色浮空翠 花香入阁清 出自:圆瑛***

水净月孤圆 山空云自在 出自:浙江天台国清寺鱼乐园

水绕禅窗静 花开佛国香 出自:圆瑛***

寺古烟常锁 僧老语多奇 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寺空叶落紧 云深客来稀 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寺小藏宋额 松古忆唐僧 出自:安徽九华山福渡寺

寺小通幽处 山矮得旷观 出自:安徽九华山净信寺

退后一步想 能有几回来 出自:云南鸡足山祝圣寺

无法向人说 将心与汝安 出自:湖北沙市居士林(达摩画像)

无我方为我 出世即在世 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悟空诸相寂 对佛一灯明 出自:江苏泰州南山寺(禅房)

巡行东西南 护持佛法僧 出自:浙江黄岩九峰寺韦驮阁

一花一世界 千叶千如来 出自:四川峨眉山报国寺集《梵网经》文

一宗彰唯识 三塔耸云天 出自:陕西西安兴教寺当代桂生

有法知不染 无言谁当酬 出自:云南鸡足山寂光寺明大错

有相皆虚妄 无我即如来 横披:诸行无常

在欲而无欲 居尘不染尘 出自:山西五台山(僧舍)

真知出实践 妙理贵躬行 出自:四川峨眉山万年寺当代王学仲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弗为 出自:四川乐山凌云寺(月榭)

六字楹联:

千般救苦胸怀 一片慈悲心肠 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泉自有时冷起 峰自无处飞来 出自:浙江杭州灵隐寺冷泉亭

无慧剑有慧剑 非灵山即灵山 出自:江苏南通文殊院

喜现庄严国土 欣沐佛陀灵光 出自:(佛教庆贺联-开光)

笑不了古今事 看得见去来人 出自:江苏吴县罗汉寺弥勒殿

修到一尘不染 悟来五蕴皆空 出自:浙江苍南广福寺谛印

一山恁么可爱 几人于此茫然 出自:云南剑川茶花寺明担当

知我说法如筏 不应住色生心 (佛教通用联)

七字楹联:

安知住世君非佛 想是前身我亦僧 出自:福建福州林阳寺明叶向高

傲骨虚怀真识量 热肠冷眼大慈悲 出自:安徽怀远迎河寺

白日白天谁歇脚 云来云去本无心 出自:湖北通城白云寺

百年过客无常主 三日为僧不愿官 出自:云南剑川海云居寺近赵式铭

半个蒲团天地老 一声清磬古今空 出自:江苏南京妙相庵(佛堂)

宝地遍治功德润 香台恒拥吉祥花 出自:北京 雍和宫 太和斋

饱经世故慵开口 看破人情只点头 出自:广东普宁南岩古寺(寺门)

北斗七星三四点 南山万寿十千年 出自:四川峨眉山洪椿坪近赵熙

不待海枯才见底 但逢月上即敲门 出自:云南鸡足山寂光寺明担当

不独峨眉幻银色 从教大地变黄金 出自:四川峨眉山金顶明朱元璋

不顾手辣成误会 但将心狠作慈航 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不为钱原非易事 太要好也是私心 出自:安徽九华山正天门

不因财色毁心志 应须清寒磨悟根 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不因僧来方称寺 但有性现便成佛 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不用三抵修福慧 但凭六字出乾坤 横披:群经指见

不于其中起分别 是故此处最吉祥 出自:江西南昌佑民寺(大雄宝殿)

布袋全空容甚物 跏趺半坐笑何人 出自:北京潭柘寺弥勒殿 / 江西九江东林寺

禅门倚云烟明灭 幽人随风迹有无 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常乐柔和忍辱法 安住慈悲喜舍中 出自:江苏阜宁兴国寺当代释圆湛

常有欲以观其窍 应无住而生其心 出自:四川峨眉山洪椿坪清彭时中

吃亏者岂无大肚 笑不肯回头 出自:浙江绍兴大佛寺弥勒像清.茅立仁

处处无非菩提海 山山尽是普陀崖 出自:王予望题于甘肃天水罗汉堂

处己何妨真面目 待人总要大肚皮 出自:四川峨眉山洪椿坪弥勒殿/北京潭柘寺

慈颜一笑了千事 大肚三通行万船 出自:甘肃甘谷蔡家寺当代吴恒泰

翠竹黄花皆佛性 白云流水是禅心 出自:四川峨眉山报国寺清吴擎

翠竹黄花皆佛性 白云红树尽禅机 出自:圆瑛***

大大肚能容万物 微微笑看破群生

大肚能容天下事 善心不染世间尘 出自:四川峨眉山报国寺(弥勒殿)

大肚皮包藏古今 一笑后渡灭人天 出自:云南巍山观音殿(弥勒殿)

大肚皮包藏今古 一笑后度灭人天 出自:邳州徐塘三圣庙弥勒像

大肚中包藏世界 一笑后吐出乾坤 出自:江西铅山峰顶寺(弥勒殿)

大***不见僧过 善知识常怀惭愧 横披:南无阿弥陀佛

大***不见僧过 善知识能调物情 出自:江苏杨州静慧寺清爱新觉罗玄烨

但有袒怀大欢喜 不嫌成佛后如来 出自:江苏南通弥勒院近张謇

但做得来皆事业 若推不去即因缘 出自:江苏无锡石浪庵近徐兰畦

到此即空还即色 迩时宜雨亦宜晴 出自:山西五台山广仁寺十方堂

到此已为无俗虑 上来自觉有天然 出自:香港离岛宝莲禅寺

定中金磬天边落 悟后云关夜半开 出自:北京 雍和宫 张若澄题照佛楼

翻经留作将来眼 问法能空现在身 出自:湖南长沙麓山寺(观音殿)

饭里有沙需细嚼 水中无骨莫横吞 出自:江西铅山峰顶寺(斋堂)

梵纲庄严含万象 月轮清净印千江 出自:圆瑛***

放下罢*** 看起来万法皆空 出自:圆瑛***

放下时何物是我 担取去那个为谁 出自:云南鸡足山传衣寺

风云过眼浑无住 水月盟心道自修 出自:圆瑛***

佛道不从心外觅 禅机但向静中参 出自:圆瑛***

佛法能除世间苦 法音香彻九霄云 横批:千古明灯

佛法能破愚痴暗 学佛点燃智慧灯 横批:常转

佛光普照十方界 法雨均滋五性根 出自:印光***藏经阁佛殿联

佛门常会龙门客 禅林时集翰林人 出自:山西五台山碧山寺

古佛堂前风扫地 高山顶上月为灯 出自:山西五台山

古寺无灯凭月照 山门不锁待云封 出自:陕西终南山弥陀寺山门 / 河北井陉福庆

观大海者难为水 悟自心时不见山 出自:江苏吴县崇报寺落红亭现吴济时

海到无边天是岸 山登绝顶雪为峰 出自:四川峨眉山万年寺

好大胆敢来见我 快回头切莫害人 出自:湖北武当山朝山神道治世玄岳坊

蝴蝶泉旁蝴蝶飞 罗汉塔上罗汉笑 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花下聆经清有味 水边契道静无声 出自:江苏南京华严庵清刘佐禹

悔不尽千差万错 悟透了后果前因 出自:云南剑川地藏寺(悔悟亭)清寇璜

悔难追事当头戒 悟过来人放步行 出自:云南剑川地藏寺(悔悟亭)清赵藩

即佛即心圆教理 非空非色法王身 出自:圆瑛***

既升堂更应入室 再进步方可登楼 出自:安徽九华山甘露寺(客堂)

间中自觉心无事 悟后方知法即真 出自:圆瑛***

剪一片白云补纳 留半窗明月看经 出自:江苏海安观音禅寺禅房

翦一片绿云补纳 留三分皓月看经 出自:江苏南京妙相庵(小淇澳亭)

见犹离见见弥陀 生本无生生西方 出自:山西五台山(念佛堂)

将此身心奉尘刹 是则名为报佛恩 出自:安徽九华山光明讲堂

解脱门开谁肯入 浮生梦觉自知归 出自:江苏常熟兴福寺寺门

戒是无上菩提本 佛为一切智慧灯 横披:戒灯常明

金刚降魔护三宝 弥陀慈光照大千 横披:南无阿弥陀佛

金炉不怕千年火 银烛长明万户光 出自:福建福清石竹寺进香亭郑宗华

尽底脱去胸中有 逐一拈来何处无 出自:云南鸡足山大觉寺

净地有物僧不扫 空门无缘客自关 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敬佛敬心心敬佛 焚香焚意意焚香 出自:湖南岳阳吕洞宾像

静看湖莲参妙谛 闲翻贝叶悟真经 出自:江苏南京华严庵清程守谦

看看世事摇摇手 想想人情点点头 出自:江苏泰州某寺莲台近刘道人

客至莫嫌茶叶淡 僧居不比世情浓 出自:广东肇庆虎岩寺(客厅)黄旌珊

来世怕为双角兽 此生不作两头蛇 出自:云南剑川地藏寺(悔悟亭)清鲁珍

览镜知惭宏宝训 规今师古振禅林 出自:印光***:禅林宝训联

老屋檐下雨成帘 佛门堂上石作花 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乐以忘忧真智者 心能转物即如来 出自:江苏无锡开原寺(法堂)当代李广

离苦海经书作渡 登天堂佛法为津 出自:广东雷州福田寺

了君大事唯修净 畅佛本怀在往生 出自:印光***:念佛堂联

了去烦恼即正果 忘却生死是菩提 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灵山我数阿罗汉 佛海人参大肚僧 出自:四川什邡罗汉寺(弥勒殿)

龙归法座听禅偈 鹤傍松烟养道心 出自:江苏扬州大明寺(鉴真讲律)

路盘瘦岭孤松老 寺掩清门寒叟贫 出自:安徽九华山广化院清吴襄

满院溪声疑是雨 当窗月色望如霜 出自:圆瑛***

梦回平生已而立 惮破天道过不惑 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梦中明明有六趣 觉后空空无大千 出自:山西五台山(僧舍)/广东南澳玉佛寺

明通幽时光常住 心到虚天色是空 出自:湖南衡山明心殿佛龛

明月清风呈祖意 远山近水寄诗怀 出自:圆瑛***

明珠照彻天堂路 金锡振开地狱门 出自:安徽九华山旃檀林(地藏殿)

莫认化城为宝所 更翻贝叶证菩提 出自:四川峨眉山洗象池清诸辅臣

莫讶一称超十地 须知六字括三乘 出自:印光***:弥陀联

暮鼓寂时林愈静 晨钟响处山更幽 出自:云南剑川海云居寺杨宝山

能受苦方为志士 肯吃亏不是痴人 出自:安徽九华山旃檀林(地藏殿)

念而无念归真念 心不住心即净心 出自:圆瑛***

念佛自然得见佛 求生决定可往生 出自:安徽九华山立庵

念泯则相相离相 达真乃心心印心 出自:山西五台山(僧舍)

蓬莱何须觅海上 岁月最宜度山中 出自:安徽九华山法华寺

千嶂云山凭我隐 五湖风月有谁争 出自:圆瑛***

千嶂云山围佛界 四时风月入诗囊 出自:圆瑛***

巧把尘劳作佛事 善行方便度群生 (佛教庆贺联-升座)

巧机锋联出世教 妙观察对入人伦

青狮竟忍长相睡 龙烛奈何久不明 出自:湖北仙桃青龙寺清毛世池

人来合意高谈道 客去清闲暗诵经 出自:安徽九华山华严禅寺

人生若梦谁非寄 到处能安即是家 出自:广东雷州天宁寺(客堂)

人生犹似西山日 富贵终如草上霜 横披:但念无常

人生真谛何处寻 自性三宝即尔心 横披:南无阿弥陀佛

人世大难开笑口 肚皮终不合时宜 出自:福建福州华严寺弥勒龛近陈宝琛

人世太难开口笑 肚皮终不合时宜 出自:陈宝琛撰于大同华严寺观音阁

人无卓识名难著 士有精诚志竟成 出自:圆瑛***

人心清静无私念 世界自然现大同 出自:江苏南京清凉寺-当代茗山

如将布袋罗三藏 定仗瑜伽宁一灯 出自:云南剑川宝相寺金国卿

如来说庄严佛土 菩萨无住相布施 (佛教庆贺联-升座)

如来所以兴出世 唯说弥陀本愿海 横披:净土为归

入寺始知山窍妙 登峰便见小城雄 出自:江西九江东林寺

三径黄花秋雨外 一林红叶晓烟中 出自:圆瑛***

三十二应周尘刹 百千万劫化阎浮 出自:山西五台山(观音殿)

上去便可入碧落 下来难免进红尘 出自:陕西铜川玉华寺

涉世利生宜爱物 持躬修德在行慈 出自:圆瑛***

石鼓无人雨闲敲 梵钟有音风徐送 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石径有尘风自扫 山门无锁月常关 出自:湖南衡山石头寺

时节若逢承法印 机缘相契绍心宗 出自:圆瑛***

世间惟有修行好 天下无如吃饭难 出自:河南开封相国寺(西斋堂)清马慧裕

世间有佛慈悲荡 胸中无私天地宽 出自:甘肃靖远接引寺

世上虽有千般好 平安胜过一切福 横披:平安至上

世事沧桑无限感 人生梦幻有谁知 出自:圆瑛***

世事绝卓无人问 人生梦幻有谁知 出自:安徽九华山立庵

世态炎凉唯一笑 余怀坦白故常开 出自:福建莆田广化寺兜率殿清程骥远

世味不如书味好 人心怎比佛心平 出自:圆瑛***

事念理念惟一念 佛心生心无二心 出自:圆瑛***

试问本来无一物 更从何处悟三生 出自:五台山望海峰。

是佛非佛何为佛 本性无性便是性

竖起脊梁立定脚 拓开眼界放平心 出自:安徽怀远迎河寺

谁把藕丝牵大象 我将铁棒打苍蝇 出自:云南晋宁万松寺明担当

水底有天悬日月 空中无地现楼台 出自:湖北来凤仙佛寺

说法现身容大度 救出世人尽欢颜 出自:浙江杭州灵隐寺天王殿

说来有法原无法 参透非空却是空 出自:安徽九华山大厦庵

说诸佛法非佛法 无二文殊是文殊 出自:江苏南通文殊院近张謇

私藏饮食三铁棒 未供先用九铜槌 出自:江苏南通香光寺监斋

四十八愿度众生 九品威令登彼岸 横披:南无阿弥陀佛

寺内无僧风扫地 塔中有佛星点灯

寺院有尘清风扫 山门无锁白云封 出自:山西五台山佛光寺

坦腹笑容摄海众 分身散影示时人 出自:四川德阳万佛寺(弥勒殿)/印光***

天下名山僧占多 世上善言佛说尽 出自:山西五台山龙泉寺

万德洪名常忆念 百般幻病自消除 出自:印光***:如意寮联

万法皆空观白在 一尘不染见如来 横披:自净其意

万法皆空归性海 一尘不染证禅心 横披:自性即禅

万法皆空明佛性 一尘不染是禅心 出自:圆瑛***

万古是非浑若梦 一句弥陀作大舟 出自:安徽九华山光明讲堂

万籁无声心自息 一身非我物同春 出自:山西五台山(僧舍)现刘东父

为人定要培心地 学佛方能悟性天 出自:圆瑛***

为人若要超三界 念佛速令登彼岸 横披:一心念佛

惟大英雄能觉悟 为诸菩萨振纲常 出自:安徽黄山慈光寺

惟有洗心能革面 虽非造极已登峰 出自:四川峨眉山洗象池清诸辅臣

问大士为何倒坐 恨世人不肯回头 出自:江苏南京鸡鸣寺

问君能有几多愁 念佛可令烦恼无 横披:南无阿弥陀佛

问菩萨缘何倒坐 笑世人不肯回头 出自:福建长汀朝斗岩观音庵

我笑有因真可笑 你忙无甚为谁忙 出自:河南民权白云寺(弥勒殿)

无人无我观自在 非空非色见如来 出自:山西五台山

无畏力寻声救苦 大悲心说法随机 出自:安徽九华山立庵

无眼耳鼻舌身意 是般若波罗蜜多 出自:福建福州庆城寺

五观若存金易化 三心未了水难消 出自:山西五台山南山寺五观堂

五蕴皆空度苦厄 一切如幻大寂默 横披:般若常照

悟明理念为真念 转得凡心即佛心 出自:圆瑛***

悟破世事无一语 惮透人生了无痕 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洗菜莫教流去叶 见桃犹记旧时花 出自:江西九江东林寺

喜舍慈悲皆具足 愿行动德所庄严 出自:圆瑛***

闲云野鹤自来去 白石清泉无是非 出自:湖北蕲春普慧寺清黄云鹄

笑到几时方合口 坐来无日不开怀 出自:山东济南千佛寺弥勒殿

笑破肚皮人不识 袋装尘世我全知 出自:江西九江东林寺

心如能了事方了 生尚云浮名更浮 出自:云南剑川宝相寺涂跃龙

心同佛定香烟直 目极天高海月深 出自:左宗棠

心有慈悲添福寿 知因识果得吉祥 横披:作人至宝

心有灵犀一点通 佛在性中莫远求 横披:自心是佛

心至虚时能受益 事非经过不知难 出自:圆瑛***

性定魔伏朝朝乐 妄念不起处处安 出自:安徽九华山立庵

性定心常生幽竹 色空身自在彼岸 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休抛世谛求真谛 须识凡心即佛心 出自:圆瑛***

修心先要明三谛 学佛当思利众生 出自:圆瑛***

虚白堂前拴意马 无影树下锁心猿 出自:河南卫辉宝昙禅寺(碧霞宫)

学道当知心是佛 修行应以戒为师 横披:南无阿弥陀佛 / 圆瑛***

学无止境宜精进 法有当机可演扬 出自:圆瑛***

养成大拙方为巧 学到真愚始知贤 出自:安徽九华山百岁宫大殿

一粒米中藏世界 半边锅里煮乾坤 出自:四川峨眉山洪椿坪

一切有相皆虚幻 佛法无我始能学 横披:般若为导

以一念而除众念 登九品直趋涅般 横披:一心念佛

意静不随流水转 心闲还笑白云飞 出自:四川峨眉山洪椿坪 / 安徽铜陵云崖寺

吟成诗意多禅意 悟彻空身即法身 出自:圆瑛***

由来古佛非女子 只缘大士有婆心 出自:江苏徐州兴化寺(观音像)

有福方登圣贤地 无缘难入解脱门 出自:山西五台山

欲除烦恼须无我 各有因缘莫羡人 横披:明因识果

愿大地都成净土 问众生谁是如来 出自:黑龙江哈尔滨极乐寺

愿尔面见如来像 于我常生欢喜心 出自:福建诏安报国寺弥勒殿

愿将东土三千界 尽种西方九品莲 出自:福建将乐证觉寺

愿将佛手双垂下 摸得人心一样平 出自:安徽九华山化城寺大雄宝殿清刘含芳

月影山光含妙谛 涛声海色演禅机 出自:圆瑛***

月影松涛含道趣 花香鸟语透禅机 出自:圆瑛***

阅历深时知世态 功夫悟后见天真 出自:安徽九华山立庵 / 圆瑛***

阅世广开天地量 逢人长笑古今春 出自:福建莆田慈寿寺天王殿

在西天二十八祖 过东土初开少林 出自:河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

真佛不从心外觅 此身即是真道场 横披:南无阿弥陀佛

真解脱一尘不染 妙庄严万法皆空 出自:山西五台山(僧舍)

正觉成时佛自来 功夫深处门自开 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知足安贫殊自乐 攀龙附凤损精神 出自:安徽九华山光明讲堂

至此已非门外客 过来便是个中人 出自:安徽九华山一天门

至此已穷千里目 谁知才上一层楼 出自:江苏镇江甘露寺

竹密何妨流水过 山高岂碍白云飞 出自:山西五台山(僧舍)

竹影扫阶尘不动 月穿潭底水无痕 出自:江苏徐州兴化寺

转八识能成四智 解六结而越三空 出自:圆瑛***

自在自观观自在 如来如见见如来 出自:普陀山慧济寺

总持兜率三千界 妙湛旃檀五百杯 出自:北京 雍和宫 嵇璜题于大殿

八字楹联:

安忍不动有若大地 静虑深密犹如秘藏 出自:安徽九华山甘露寺

慈起无缘恩周庶类 悲兴同体道启多门 出自:印光***佛殿联

翠竹黄花尽含祖意 青山绿水法身 出自:圆瑛***

大肚能容包含色相 慈颜常笑指示迷途 出自:湖北当阳玉泉寺弥勒殿/浙江杭州大佛

大肚能容包罗万物 开口便笑和气一团 出自:江苏常州天宁寺弥勒殿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 出自:山西五台山(弥勒殿)

大度能容忘情岁月 开口便笑得意春风 出自:弥勒佛像联

大事因缘端归实相 一乘源本在报亲恩 出自:印光***法华坛联

大愿无边登胜莲座 悲心普渡转妙 (佛教庆贺联-升座)

道德为师仁义为友 慈悲是佛清间是仙 出自:圆瑛***

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出自:安徽九华山月身宝殿 / 安徽芜湖广济寺

洞中有天天中有洞 山外无景景外无山 出自:海南万宁华封岩山门

都摄六根获大寂灭 单提一念证真圆通 出自:印光***势至联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高登九品大愿方成 横披:一心念佛

发菩提心因定生慧 趣解脱道以戒为师 出自:福建闽侯崇圣禅寺讲堂

发菩提心由定生慧 走解脱道以戒为师 出自:山西五台山广宗寺

发上等愿受下等福 择高处立向宽处行 出自:江苏南京华严庵清张裕钊

法法圆通故名自在 头头合道因号普门 出自:印光***佛殿联

常转佛日增辉 国运兴隆万民齐欢 横披:爱国爱教

凡有所相皆是虚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出自:广东潮州寺(观音阁)

飞锡高游光明世界 慧珠朗照普利人天 (佛教哀挽联-挽僧)

佛陀教导随缘无我 佛会方针团结利人 出自:广东潮阳佛协大楼当代定持

佛性本同同生安养 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出自:圆瑛***

佛愿宏深十方共赞 生心恳到九界同归 出自:印光***弥陀联

福慧庄严成无上道 慈悲广大度有缘人 横披:南无阿弥陀佛

弘法流传名山生色 依持得主古寺常新 (佛教庆贺联-升座)

宏阐净宗惟师为最 高登莲品与佛是亲 出自:圆瑛***

洪愿发时生蒙度脱 尊经演处罪自消亡 出自:印光***地藏坛联

祸福无门惟人自招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出自:广东雷州高山寺

即色即空即心即佛 亦诗亦酒亦儒亦仙 出自:陈霖题于甘肃兰州白云观

济度无方怜伊体一 津梁罔测悯彼迷深 出自:印光***弥陀联

净宗即显说之密法 念佛为成佛之捷径 横披:净密不二

开蟠桃花祝无量寿 证菩提果观自在心 (佛教庆贺联-寿僧)

看破幻影必然自在 放下劳尘果真逍遥 出自:安徽九华山双溪讲寺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乐邦有路起信即生 出自:印光***弥陀联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止恶行善作个好人 横披:为善最乐

 

天堂和地狱究竟在哪里?

许地山,原名许赞坤,笔名落花生。他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著名作家,而且在台湾文学史上也占据着独特的地位,他的文学创作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和台湾文学的宝库。1893年2月14日,许地山出生于台湾省台南府。他的父亲许南英是晚清进士,一位在台湾颇有影响的诗人和爱国官员,曾随刘永福抗击日本侵略者。他的母亲和舅父笃信佛教,所以许地山与佛教也结下深厚的不解之缘。由于从小就受到佛教思想的熏陶,因此许地山深受佛教影响。他曾以毕生精力从事佛学和宗教比较学的研究,因此其文学创作中亦不自禁地折射出某种宗教思想;然而,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许地山却又是服膺于文学“为人生”这一主张的。因此,他曾在《创作底三宝和鉴赏底四依》一文中,曾比较全面地说明了他的文学理念。许地山认为文学创作必须讲求“智慧宝、人生宝、美丽宝”这“三宝”。具体而言,“智慧宝”指的是生活经验,“美丽宝”指的是作品语言,这是一般创作都离不开的两项内容。值得注意的是他所说的“人生宝”,强调“人间生活不能离开道德的形式”,无论创作什么文学作品,都要对人和社会有益,“即使他是一位神秘派、象征派、或唯美派底作家,他也需将所描写的那些虚无缥缈的,或超越人间生活的事情化为人间的,使之和现实或理想的道德生活相表里。”?从这些关于文学创作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许地山的人生观充满了宗教的“普渡众生”的意味,而这必然会反映在他的创作中,特别是他的早期作品中,更是濡染上了异常鲜明的佛教色彩。

佛教对许地山的人生观与文学观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许地山曾于《我们要什么样的宗教》一文中说:“宗教是社会的产物,由多人多时所形成,并非个人所创造。”?虽然参加和经历了“五四”,但是,许地山却不同于五四时期的其他许多知识分子,他对于社会人生的思考,借助的不是西方文化思想,而是从包括佛教思想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东方民族思想文化起步的,因此具有浓厚的传统意味。然而,“五四”所倡导的民主、科学思想也对许地山产生了莫大的冲击与影响,因此他早期的作品中也充溢着反封建的人道主义思想和民主主义感情;渗透着对被迫害、被侮辱的弱小者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与苦难的沉痛揭露。不过,许地山的这些作品大部分都打上了鲜明的佛教思想的烙印。

佛教的“多苦观”可谓对于许地山有着相当深广的影响。许地山自幼饱经忧患,青少年时期因生计艰难,曾数度漂流域外。个人的亲身遭遇,以及耳闻目睹的底层民众的悲惨生活,这一切汇聚起来,使他接受了佛教关于“人生皆苦”的思想观念,一开始创作就发出了“生本不乐”的叹息。换言之,在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上,佛教认为人生就是一个苦海,以有生为苦恼,生死轮回,人始终都沉溺在这可怕的苦海中,永远无法超升。而佛教最根本的教义“苦、集、灭、道”四谛,对于人间苦难的揭示可谓比较彻底,许地山也就由此看到了世界的不完整性,感受到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诸多弊病。在《心有事》一文中,许地山严肃地指出当时是一个“积怨成泪,泪又成川,今日泪、雨交汇入海,海涨就要淹没赤县”的残酷、黑暗的社会。因此,许地山早期创作,描写人生苦难的作品所占比例甚重。像许多“五四”作家一样,许地山也相当关注当时流行的“问题”与“主义”之争,积极探索关于人生与人生观的系列问题,早年曾创作了不少具有探索性意义的“问题”。而且许地山早年可谓相当热心于妇女问题的研究,发表了不少有关妇女问题的文章。他的集《缀网劳蛛》中的12篇作品中,以女性作为主人公的就占了7篇。而佛教的“多苦观”,使他对于中国妇女的苦难遭遇认识的更为深刻与透彻,并因此对妇女的不幸命运产生了极大的同情与怜悯,更进一步深入探讨和揭示了妇女这种屈辱地位形成的社会根源。譬如《缀网劳蛛》中的尚洁,就经历了长孙可望以刀猛击、冷酷遗弃、霸占财产和剥夺女儿等的种种磨难。《商人妇》中的惜官,经历了久别、被卖、逃亡等种种苦难。这两位女主人公的经历都充分印证了佛教的“多苦观”。然而,许地山并没有仅止于对“苦”的揭示,而是将佛教知命、顺命的人生观通过这两位女主人公得以展现。

《缀网劳蛛》中的尚洁对于闲话、危险、爱情、家庭、窃贼、命运财产、品德、人生、宿怨等等处世的方式,有着独到的领悟与理解:“危险不是顾虑所能闪避的”;“我们都是从渺茫中来,在渺茫中住,望渺茫中去”;“横竖是往前走,顾虑什么?”“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把真心拿出来给人家看;纵然能够拿出来,人家也看不明白,那么,我又何必多费唇舌呢?”“我只求自己无愧,对得住天上底星辰和地下底蝼蚁便了。”这种人生态度,不仅使尚洁超脱了人间的一切闲话猜疑、苦难艰辛,而且使得凶猛愚顽的长孙可望忏悔了自己的罪过,终于受到良心谴责,而由“恶”向“善”复归。既然人生充满厄运,而且抗争命运也无济于事,那么人们对于人生将取什么态度呢?尚洁对于人生的态度给了人们隐约的暗示:面对悲剧人生不应悲观怨尤,面对悲苦境遇不应消极绝望;要以顺应自然、沉毅达观、适应补救、平衡心态,来面对复杂多变、苦难艰辛的人生。这就是中女主人公尚洁所谓的“补网”人生观:“我像蜘蛛,命运是我的网。蜘蛛把一切有毒无毒的昆虫吃入肚里,回头把网组织起来。它第一次放出来的游丝,不晓得要被风吹得多么远;可是等到粘着别的东西的时候,它的网便成了。它不晓得那网什么时候会破,和怎样破法。一旦破了,它暂时安安然然地藏起来;等有机会再结一个好的。人和它的命运又何尝不是这样?所有的网都是自己组织得来,或完或缺,只能听其自然罢了。”尚洁所信仰的这种“蜘蛛哲学”,实际上也是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许地山的心声。许地山曾有这样的言论:“人类底被压迫是普遍的现象。最大的压迫恐怕还是自然的势力,用佛教底话,是‘生老病死’……我不信人类在自然界里会有得到最后胜利的那一天,地会老,天会荒,人类也会碎成星云尘,随着太空里某个中心吸力无意识地绕转。所以我看见底处处都是悲剧;我所感底事事都是痛苦。可是我不***,因这是必然的现象。换一句话说,这就是命运。作者底功能,我想,便是启发读者这种悲哀和苦感,使他们有所慰藉,有所趋避……在不可抵挡的命运中求适应,像不能飞底蜘蛛为创造自己的生活,只能打打网一样。天赋的能力是这么有限,人能做什么?”?比照许地山本人的人生观,中女主人公尚洁的人生哲学,不也就易于理解了吗?尚洁虽然不是“乐天”的,却是“知命”的,能够随遇而安的。

至于《商人妇》中女主人公惜官的悲惨遭遇和她的应对之道,则形象地诠释了“顺命”的思想。马克思曾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关于这点在这篇中得到了很充分的印证。惜官的一生受尽了命运的恶意拨弄,先是恩爱夫妻被迫分离,丈夫飘零到南洋自谋生计。当她千辛万苦寻找到丈夫后,却被已经变心的丈夫卖给了一个印度商人作第六房小妾。惜官在异国他乡忍辱含垢地熬过了几年,印度商人死去之后,她被迫陷入了更深的劫难,几乎被害得丧失了性命,最后不得不冒着巨大的危险逃出家门,再次被孤独地抛向茫茫的人海之中,作者叙述了惜官在经历了这一系列的人生之“苦”后,渐渐认识到人生真谛,顿觉今是昨非,终于大彻大悟地开始“顺命”。从此,惜官身在苦海不觉苦,身心宁静和谐,恬淡怡然,过着精神富足的生活,并在总结了自己半生的遭遇后,发明了一种的哲学:“人间一切的事情本来没有什么苦乐底分别:你造作时是苦,回想时是乐;临事时是苦,回想时是乐。我换一句话说:眼前所遇底都是困苦;过去、未来底回想和希望都是快乐。”这些话俨然像是出自一个通过无数艰苦修行,终于“悟证真如”的高僧之口。而被惜官奉为圭臬的这种人生哲学,恰如马克思曾说过的:“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

《命命鸟》则以敏明和加陵这对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理想人生、反抗家庭和世俗观念而毅然殉情的悲剧故事,诠释了佛教倡导的“解脱苦海”和获得永远“超升的”大喜悦,敏明和加陵这对男女主人公,均为年轻的佛***,他们虽然没有像《缀网劳蛛》中的尚洁和《商人妇》中的惜官那样随缘认命,安守“生本不乐”的信条,但他们仍然彻悟了从人生苦海中“解脱”与“超升”的道路,超然于世俗。因此他们既没有“不能忘情的苦恼”,又带着无限喜悦去选择死亡。在这场爱情悲剧中,男女主人公也许可以通过抗争获得幸福,并不一定有非死不可的理由;但是按照佛教对于苦难意识的体认,敏明和加陵对于死的那种安然态度,那种充满大欢乐、大喜悦的选择,就不是一般意义的人生超度了。女主人公敏明在赴死之前在梦中经历的那个世界里既看到了感情的变幻反复与无常,又体验了到了凡夫俗子“肉体底障碍真是大哟”,更真切体认到那个“死”所代表的世界是一个“那么好的地方”。这个梦中的美奂美轮的世界,实际上使敏明彻底看穿了人生的苦恼,彻底厌烦了人世间的污浊,真正被彼岸世界的清幽美丽所吸引。与这种人生的大彻大悟相比,爱情上的那点不自由,真可谓是微不足道。因此,敏明“精神上就起了莫大的变换。对于婚姻另有一番见解,对于加陵的态度更是不像从前。”当敏明在绿绮湖边手持优钵昙花,向着瑞光大光合掌祈祷时,她所获得的就是一种从人生苦海中彻底超脱出来的大欢乐与大喜悦。

正是敏明的这种大彻大悟感动了并不厌世的男主人公加陵,使他满心欢喜于敏明的选择:“有那么好的地方,为何不告诉我?我一定离不开你了,我们—块儿去罢。”于是两人从容不迫、义无返顾地走向水中求得永恒的喜悦:“月光更是明亮。树林里萤火无千无万地闪来闪去,好像那世界的人物来赴他们的喜筵一样。”“他们走入水里,好像新婚的男女携手入洞房那般自在,毫无一点畏缩。在月光水影之中,还听见加陵说:‘咱们是生命的旅客,现在要到那个新世界,实在叫我快乐得很’。”中所渲染的这种死亡时的特殊气氛,无疑是在强化一种真正超脱人生苦海的美妙境界,表达了对今生来世和生死轮回的体悟,充满了对人生“涅?”的赞美,强调了对真正超脱人生苦难之死的“无量欢愉”。由此可见,许地山通过这个爱情悲剧反映的是更为深刻的人生悲剧,以死的超脱,表达了一种对社会与人生的自觉性抗争和对于清洁美丽“极乐世界”的理想化追求。而作者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殉情”,揭示的实际上是他们的“殉道”——对现实中污浊人生的蔑视和超越。因此这篇所体现出来的悲剧意义远远超出了纯粹爱情悲剧的范畴,而是显示出了更为深广的意义与内涵,当然也显示出了许地山在文学创作中对于现实人生的思考所达到的哲学的深度与广度。

佛教思想对于许地山早期创作的影响还表现于他常常以感恩与奉献的态度来为人处世,这就是许地山所谓的“落花生主义”。许地山在散文《落花生》中写道:“这小小的豆子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挂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会使人一望而生羡慕的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好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的,好看的东西。”不求闻达显赫,但望于人有益。可见,在人生形态这个层面上,许地山早期的许多作品中则深刻揭示了外部世界偶然性和生存环境对人的生命形态和生存方式的规定性和支配性,从而造成人生的终极命运的问题。譬如散文《愿》一文,也表达了同样的感恩与奉献的思想。妻子对丈夫说:“我愿你作无边宝华盖,能普荫一切世间诸有情,愿你为如意净明珠,能普照一切世间诸有情,愿你为降魔金刚杵,能破坏一切世间诸障碍;”丈夫则回应道:“极善,极妙!但我愿做调味的精盐,渗入等等食品中,把自己形骸融散,且回复当时在海里底面目,使一切有情得尝咸味,而不见盐体。”这种愿为宝华盖、净明珠、金刚杵,乃至精盐的“舍身救世”的博爱精神,其间的佛教意味可谓相当浓厚。牺牲自己而造福人类的佛教思想正与“五四”时期所倡导的人道主义思想确实有颇多相通之处。显然,许地山所倡导的人道主义穿上了一层“普渡众生”的佛教思想的外衣,给人道主义注入了一种为世间众生服务,并愿意为众生幸福而献身奉献的精神。从这种博爱的佛教思想出发,许地山在他的创作中自然就会经常表达出对于底层人民,特别是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弱势群体的深挚同情与关爱。在《债》一文中,那个客居于岳母家的男子这样说:“我所欠的是一切的债。我看见许多贫乏人,愁苦人,就如该了他们无量的债一般。我有好的衣食,总想先偿还他们,世界若有一个人吃不饱足,穿不暖和,住不舒服,我也不敢公然独享这具足的生活。”这种追求众生平等、天下人都“饱暖”、“具足”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不也正与佛教所宣扬的“慈悲”观念一脉相通吗?

至于《空山灵雨》的《鬼赞》中,更是充满了佛教的“感恩”意味。作者写道:“人哪,你在当生,来生的时候,有泪就尽量地流,有声就尽量地唱;有苦就尝,有情就施,有欲就取,有事就……等到你疲劳,等到你歇息的时候,你就有福了。”又譬如《七宝池上底乡思》里的这段抒情:“纵然碎世界为微尘,这微尘中也住着无量有情。所以世界不尽,有情不尽;有情不尽,轮回不尽;轮回不尽,济度不尽;济度不尽,乐土乃能显现不尽。”这样的话都充满了佛教的感恩意味。显而易见,以上这些关于人生和人生观的种种富有哲理的领悟和诠释,既明显地渗透了佛教的“无我”、“虚空”、“不争”的观念,又渗透了作者自己的人生体验和人生探索,当作者再以“落花生主义”的奉献、博爱精神加以融合之后,就使得许地山倡导的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人道主义、民本主义哲学具有了一种世俗化的意味,从而使佛教成为了一种有情的人间宗教。既坚持了佛教的安然顺命,建构起了一种谦虚踏实、沉毅执著、爱恋生命的人生哲学,从而让人们易于接受和领悟。换言之,许地山努力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宣扬着他所谓的“完满”的宗教和人生哲学,即承认外部世界的不可抵挡和人为力量的极其有限,因而认为在渺茫的人生之途上,理想的心态和人格是——与物无争,与人无争;尽力耕耘,不计收获;不慕功利,但求无愧;冷眼热心,达天知命。显然,这是一种对人生和人生观大彻大悟后的理解和诠释。由于人生只能永远处于改造环境,又依存环境;不断选择,又受到选择;渴望完满,又易于破损的悲剧境地。因而许地山早期的文学创作就从人生形态和人生态度两个层面揭示了人生和人生观的底蕴;人的生命形态和生存方式如西洋镜与万花筒般地丰富多彩、变幻莫测,人们不仅无法自我选择、自我设计生命形态和生存方式,也无法预测自己的未来与前途;而且人的生命形态和生存方式必定要遭受外界力量的冲撞损伤;然而,人的生命形态和生存方式虽然充满了损伤和苦痛,但面对既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方式,人们还是应当取达观、执著与不放弃的态度。

许地山宣扬的这种处世态度,或许可以被称之为普通人正视悲剧而不悲观的人生观吧。

简言之,许地山文学创作中的“佛”缘确实是很深厚的,作品带有浓郁的佛教色彩,尤其是那种对人生大彻大悟的认识;清淡雅丽、从容不迫的叙事方式;含蓄蕴藉的抒情手法;娴静自然、温顺忍让的人物性格;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启人深思的隐喻与象征,全都在一种冲淡调和的佛教思想观照下统合起来的。这一切不但令许地山早期的文学作品达到了浪漫、哲理玄想和现实人生的奇妙和谐与统一。而且使得许地山的早期创作达到了同时代一般作家所难以企及的境地。而我们今天来重新整理,并批判地接受许地山留下来的这份珍贵的文学遗产正是完全必要的,对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现代历史和历史人物对中国文化的独***献也是大有裨益的。

许地山是我很钟爱的作家,想了解更多关于许地山先生的朋友欢迎加入许地山的饭团,这里有最详尽的许地山的图文资料 ,地址如下

://urfans/group/mainview.jsp?groupid=1690&owner=1

玉皇大帝的前世是谁?

天堂和地狱究竟在哪里?在心里,此心非彼心。你现在所认为的心几乎都认为心是在肚子里,或者在脑袋里。可是如果人死了去做解剖,是无法发现“心”的存在的,声明在先:心脏不是心。那么心在哪?《楞严经》有阿难和佛对于心的交谈,看了会让你感觉智商不够用。心为一切苦的根源,也是一切乐的来处。古往今来,无数的修行人就是为了探求这个真理——何为心,心在哪?

我们都知道佛教都地狱的说法,其实道教也有。道教的地狱究竟从何而来,破地狱是在地府搞破坏吗?如何才是真正的破地狱?

玄门日诵早晚课《步虚韵》指出,皈依、静念、稽首大道,有念即感,有“超度三界难,地狱五苦解”的功德。同时,也说明道教信仰中,也是有地狱的概念的。那么,道教的地狱从何而来?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是元始天尊以身开天辟地的结果,还是灵宝天尊因混沌赤文开九霄时设置的,还是后土皇地?效仿昊天而设的,还是太乙救苦天尊为广度三途而设立,还是张道陵天师与鬼帅立盟威时设定的呢?大道为超度三途苦难,救拔九幽沉沦,到底是怎么做的呢?又化身哪些神仙救度的呢?

一、地狱究竟是怎么来的?

云南晋宁玉皇阁破地狱现场

据《九幽地狱救苦法》载,天堂皆在我,地狱不离心。道教认为,人生在世,所作所为,动合乎理,死后就没有罪,也就没有地狱。地狱出现是因为“世人心术颠迷,六尘俱染,至於诬毁圣真,背叛君父。杀生偷盗,负命欠财。一生昧心,奸欺肆纵”,以至于死后其魂,堕入地狱。

《九幽地狱救苦法》还指出,愚人劳心损志,日间神乱,夜卧魂飞,随事作用,现诸恶境,及其睡觉,方知妄梦。所谓地狱,其实和这种妄梦是一样的。凡生前所作的因缘,到死后所受的苦趣。也就是说,地狱无形无象,是随罪魂的生平恶念,其狱即现,皆为意念幻化,并不象阳世官府所建的牢狱。

地狱生於诸罪,罪业原於一心。既然地狱是亡魂的妄想,自求牢笼,无形五象,到底是怎么被破的呢?据道经记载,地狱无实,形难言破。心法无定,相难言捉。欲定其心,先断其妄。妄之既断,罪斯无形,则地狱破矣。所以,破狱其实就是定心断妄。

正如《清静经》所说,“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责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天阳则明,地阴则暗。暗则为苦,苦则幽囚,即是地狱。要想破狱,必须先运天光,符而委?牛?乓允婀猓?悦髌瓢担?匝羝埔酰?哉嫫仆?。道教认为,上士一悟无疑,下士未能了达。道妙难穷,心法无尽。

二、道教的破地狱有什么说法?

兰州白云观破狱***现场

道教破狱科仪有破九幽狱和破五方狱之分,师承和地区不同,也有差别。一般认为,为国祈福、超度四生六道十类孤魂等众,方能行破九幽狱科;为普通大众建醮,多行破五方狱科。

其中,九幽,是幽冥、幽阴、幽夜、幽酆、幽都、幽治、幽关、幽府、幽光的合称,即八卦九宫,按分野,各有社令主守,在天为九霄,在地为,九宫化形为九狱,其名有九,乃一气所化,一念必感。凡人生前一念之恶,其狱即现,其报亦随之。故太上垂慈,振拔幽魂,共出迷津,超升仙界。凡建设九幽大斋,为报答四恩,普度沉沦苦爽:

若设三、五天的小斋,不祝国不度九幽,只度众魂,上帝特为几魂而开恩,赦诸地狱,只可设三涂五苦,九斋之数足也。破狱之事,不必举行,庶免僭渎,然孝子报亲,一念存诚,忏悔酬天答地就足够了。如果必须行持,却当随设斛食,振济远近沉魂,不拘多寡,随力建功。若欲行之,无量苦爽穷魂,堕入地狱,若非祈天***,申奏天地水阳,颁符破狱,解释九幽十类孤魂,河沙?孑,当此法行之。

九幽狱,上属北斗所治。虽分布九方,各有其名,然后随死魂生平恶念,以见其狱。据《破狱法》载,破狱之法,合以策杖扣狱扃。三洞法师用策杖,正一法师持剑而破狱,受中盟大洞?者可用策杖,其他盟威法?可用剑。所以,破地狱也并非用斧、锤之类的东西砸破地狱门,而是高***师用自己真阳,借天尊慧光,遍照九幽,罪魂随光出离幽狱,上升福庭。

济度幽冥,以真而觉妄。凡人生则迷真,死则失真,一真既失,妄想从生,现诸苦报。圣师立教无他,专以真而觉妄也。盖人心迷失真元而入幽境,虽千圣亦难着力,惟能运一真破一妄,使痴魂於清净,了然脱去苦境,不有萦牵,也不失太上慈悲立教之初意。

三、酆都大帝和九幽拔罪天尊是谁?

云南保山破狱法科

说起九幽,很多人便想起“九幽拔罪天尊”,那么九幽拔罪天尊是谁?很多人也分不清地府神仙,比如酆都大帝、东岳大帝、?孑大帝、十殿阎王都是什么关系?限于篇幅,今天主要介绍酆都大帝

其实,我们常说的九幽拔罪天尊就是酆都大帝,道教尊为北方五?盘熘刑?醣钡邸⒈币踣憾夹?卿大帝、太阴真君总理大化天尊等,居阴景天宫,又北阴酆都宫,掌管一切狱,主构二百四十司,管辖五万众,考掠罪人,推穷轻重,纤细不漏,举奏善恶。

《洞渊集》载,酆都在北方,癸地为鬼户,死黑之根,山高二千六百里,周回三万里,其山有洞宫,皆鬼神之都。山内外各有十二宫,合为二十四阴宫。主考罚罪魂之所,其三官、九府、二十四狱。所以,在《上清天蓬伏魔***》中,酆都大帝又称北方癸地酆都罗山五灵玄天北帝神君。

冥官鬼神主黑簿之司,皆浊黑凝滞为地之根,阴黑之主,乃九地枢机焉。山林草木,皆禀毒恶之黑。所生为锋刃烁空,黑烟?鞑?缫共煌#?杏兄捶I癖??祭碜锘辍H?元八节,北帝冥官引出历劫穷魂,责问罪衅端由、州县乡土,坟墓所在,居住年代去处。或罪法深重,天未原赦者,即流殃见世子孙,灾难自此而生。

甘肃通渭湛龙观破地狱现场

天堂地狱在心头,善恶分明祸福游。如果曾行恶事,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转祸为福。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心善、行善、言语善,就没有地狱。相反,如果不念善因,惟恶是修,恶念随起,地狱就在眼前。

九幽宝诰

志心皈命礼。五台混融,一袖独建。赞真常之不静,发妙?乓灾苄?。历劫度人,施恩光以阴境;存流仙化,诗参读于上天。大开利益之门,拔度沉轮之苦。慈悲应物,阐教分形。超四爽于冥途,度神鬼于众处。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幽冥教主,九幽拔罪天尊。

酆都宝诰

志心皈命礼。位居北府,职隶幽都。掌判生死,赏善罚恶而不漏;权司功过,惩奸褒良以无偏。镇北阴黑暗之山川,察中洞光明之世界。巍巍功德,鬼神咸乐于皈依;赫赫威灵,人民同沾其惠泽。司命司禄,判生判死。十宫普为倾心,六洞同为拱手。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地府北阴酆都,玄卿大帝,九幽拔罪天尊。

破狱科诰

志心皈命礼。九?畔删常?┰朗ス?W芡橙?界,十极至圣。掌万天之权衡,判四州之禀命。授玉帝之宝诰,举九天之金仙。赐福善而应吉,校群品而化度。赫赫威奕,荡荡高明。众生慈父,五岳上圣。三教能仁,九?耪扇恕4蟊?笤福?笫ゴ蟠取[憾即蟮郏?跽婢?,总理大化天尊。

志心称念九幽拔罪天尊,不可思议功德。

难伦是什么意思

佛教把一切众生分成十大类,也就是十法界。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前四种是已经解脱了六道轮回,生死苦海的圣人。后六种是还没有解脱生死轮回的六道凡夫。即要生生世世按照自己所做的善恶业去或好或坏,或高或低的地方受生,受业力支配。新的一生开始,善业成熟就到三善道,天、人、阿修罗去享受善道的生命。如果恶业成熟了就被迫转到三恶道出生。没有一成不变的生命境界。都被善恶业所牵引去感受苦乐不同的生活。玉皇大帝是天人,也是由于做了善业,受善业所牵出生到天界。但这生结束了还要受善恶也牵引再去其他道投生。所以他是要生生世世受业力牵引在六道或好或坏的环境中生存。但是六道中乐少苦多,到善道有如长时间掉到海里的人刚出来喘口气,又掉到下面去了。很苦。而四圣法界众生是了脱了生死苦海,不再下堕的圣人。观音菩萨当然是已经脱离生死苦海,离苦得乐的圣人。而玉皇大帝这生福报受尽,如果以前有恶业还要去三恶道受生,做畜生,饿鬼,下地狱。这样反反复复没完没了。因为不觉悟就业,造业就要受善恶报。佛下生,为众生宣讲破迷开悟,了生脱死的方法。使一切众生都能依照他讲的方法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究竟成佛。

在佛教中,***菩萨与玉皇大帝那个级别高?

次第而下:

佛---菩萨(大乘)---辟支佛(缘觉乘)---阿罗汉(声闻乘)。之后还有声闻三种果位:阿那含(三果)、斯陀洹(二果)、须陀洹(初果)。

以上,前四种是圣人,已经解脱生死。后三种虽然暂时没有解脱生死,但是,即使是初果人,也最多七次人天往返即可解脱。因而,这些有情。都不是凡夫了。

再而下之:

天人(也包括玉皇大帝)---人---阿修罗---饿鬼---地狱---畜生。

这六种有情(六道众生),虽然因善恶果报有高低差别。前三者名为“三善道”,后三种名为“三恶道”。然而,并无本质区别:皆是凡夫,皆未能解脱生死。完全有可能下坠地狱,在六道中升降沉浮不止。如《优婆塞戒经》云:

“诸外道等,获得非想非非想定,寿命无量劫,若未得解脱分法,应观是人为地狱人。”(非想非非想定,是天界最高层次;解脱分法即部分的解脱法;最起码是声闻初果:须陀洹)

如上,合“六凡四圣”为“十法界有情”。涵盖一切有情。需要注意的是:十法界有情,各各具足“佛性”,皆有成佛的可能性。因而才有诸佛教化众生,令其解脱生死,乃至究竟成佛。

建立以上知见,楼主就能明白:玉皇大帝与***菩萨,一者是凡夫,一者是圣贤。犹如天渊之别,不可同日而语。

一切众生毕竟成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佛教义工制度

地藏菩萨妙难伦全文逐句释义如下:

1、地藏菩萨妙难伦,化现金容处处分。

译文:地藏菩萨神妙难以形容,其化身分身无数遍布于各处济度众生。

2、三途六道闻妙法,四生十类蒙慈恩。

译文:六道特别是三恶道(地狱、畜生、饿鬼)众生听到解脱的妙法,无不被感化,大千众生都能感受到菩萨慈悲护念的恩德。

3、明珠照彻天堂路,金锡振开地狱门。

译文:左手中的明珠放出金光照彻通向天堂的道路,右手持金锡杖振破地狱恶道的门解救苦难的众生。

4、累劫恩亲蒙接引,九莲台畔礼慈尊。

译文:菩萨累劫发大重愿接引众生出苦海,等到往生净土的众生可以在莲台上礼觐慈悲圣者。

5、刀山油锅无间断,冰寒火烧苦相连。

译文:在地狱里,上刀山、下油锅从不间断,冰寒与火烧苦痛相连。

6、拨开迷雾除黑暗,南无地藏王菩萨。

译文:地藏王菩萨能解救众生摆脱烦恼的迷雾,破除无边的黑暗。

7、业海重重救母亲,树立佛门孝道行。

译文:地藏菩萨无始劫来行孝道,救渡母亲脱离地狱苦海折磨,是我们佛门的典范。

8、幽冥茫茫渡众生,南无地藏王菩萨。

译文:地藏王菩萨坚持在茫茫的幽冥地狱中以大悲愿力度化众生。

9、累世累劫苦勤修,地狱不空不成佛。

译文:菩萨发下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誓愿,并为此经历无边劫累世勤奋苦修,只为救渡众生。

10、浩瀚无涯的悲悯,南无地藏王菩萨。

译文:地藏王菩萨菩萨的悲悯宏愿如恒河沙数一般浩瀚无涯。

有关宗教

佛教与义工

星云法师

现代社会上流行义工与志工,义工和志工是不同的,义工,是发心的,是有情有义的,是以仁义的胸怀在为人服务;志工虽有志于做,是我愿意,但好不好不一定,何况若是没有义,价值何在!

一般的人都是要有请托才肯帮忙,其实真正有慈悲喜舍心的人,在他人有任何需要的时候,不用请,都会主动帮助人,如《维摩诘经》所说,常做“不请之友”,无论对亲友或社会、国家,都是如此,这就是义工的最佳精神。

“义工”是有情有义的,完全出自欢喜的发心,用心甘情愿、满怀喜悦、无怨无尤的胸怀为人服务,并且是全力以赴从事义务性的工作,以服务人群、造福社会为目的,因此虽然没有领薪,但是所从事的工作却是无价的;虽然默默耕耘,但是所得到的喜悦却是无穷的。义工无所为而为,让人升起无限的敬意!

佛门的义工,就如千手千眼的菩萨,都是在替佛菩萨做事,其行事感动很多人。担任义工,是一种心意和生命的奉献,是一种力量和时间的布施,所以义工都是知行合一的菩萨行者。

佛教义工史迹

所有的宗教,伟大的圣贤,不为名利私有,都是为公众服务,是人类社会的义工。如佛陀成道后,在印度做了五十年的义工,行脚度生,说法传教,提升人的精神世界。佛陀说:“我用慈悲智慧的犁,在福慧的田里播撒菩提的。”佛陀让每一位众生都在福田里收成,做众生的义工。

例如:佛陀曾经亲自为生病的比丘洗身、濯衣,整理病房,服侍起居,令他身心清净;为年老的比丘穿针引线,令他无眼盲之苦。

佛陀的***驼标当知客师时,每天任劳任怨地工作,即使在深夜,有人前来敲门挂单,他都欢喜地上前招呼,提着灯笼为他们引导安单。数十年如一日,后来终于感得手指自然发光的福报,这就是他当义工的成就。

从佛教经典中可以知道,佛陀色身虽已入灭,但法身常住灵山,以诸神通力化导众生,是娑婆世界里的义工;阿弥陀佛庄严西方极乐世界,一切都是七宝所成、八功德水、道路平坦、树木罗列,是净土世界的环保义工;药师如来,救济现世病苦灾厄,解决现实人生问题,是东方琉璃世界的义工;***菩萨寻声救苦,给人无畏,是茫茫苦海中的义工;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是热恼炼狱里的义工;还有文殊菩萨以智慧给众生心灵的启发、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给人实践法门、维摩居士在酒肆说法、胜鬘夫人致力于儿童教育,都是给众生带来光明,为世界去除黑暗的义工,值得我们效法!

古德云:“欲为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又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历代以来,佛教僧侣普行善道,对社会公益事业贡献良多,举凡筑桥铺路、植树造林、开凿义井、施设茶亭、护生放生、医疗济贫、急难救助、立寺止宿、设孤儿院、建养老院、置养病坊、布施义田、兴办义学、教化人心的种种善行不计其数。例如:

慧远***

其所着《沙门不敬王者论》实际上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有密切的关系。在当时中国封建体制之下,此论说明出家功德等同帝王,虽不处王侯之位,然可助王者之化。谈到教化,佛教的济度众生,是以全人类为对象,不分国境,不论种族,泽及天下。实具有潜移默化社会结构、组织、制度,建设人间净土的功能。

昙延***

隋文帝时,民众因亢旱,苦不堪言,***设八关斋会,并为文帝及群臣授斋戒,使甘霖普降,旱象立除。

法进***

逢灾荒即施物赈济,见饥馑袭境,饿殍遍野,状极凄惨,于是发心为赈灾东奔西走,并劝请散放国库储备的粮食,终因数量有限,难以普及,为救活更多的众生,于是割肉舍身施予饥饿的难民,示现彻底慈悲济世的大无畏精神。

智者***

在各地设放生池,对于救济贫民更是不遗余力,在传记中说:“所获之施物凡六十种,一时皆以悲敬两田而回施与他人,使其转增福德,而求愿国家与家族均得繁荣。”

法纯***

尝在饥荒时节,改换俗装,在市里中做佣工,以赚来的钱,转施给穷苦者;经常到各处清洗厕所,扫除粪便;遇道路坍崩,则担起筑路的工作,也常勉励居民互助,把险阻的道路铲平,以便利行人。

佛图澄***

以佛教慈悲戒杀的教义及种种神迹感化残暴的石勒、石虎,并劝谏当政者“不为暴虐,不害无辜”,使众多无辜者免于死难。佛图澄亦善医术,疗治病苦,拯救危急,当时病而复苏,起死回生者,难以计数。

那连耶舍***

北齐文宣帝时,远至邺都从事译经工作,并致力于社会慈善事业,广收麻疯病患者,施以医护与疗养。

铁眼禅师

日本幕府时代,铁眼鉴于佛教大藏经的不足,佛法无法普及,于是发愿刻印藏经。经过多年的化缘劝募,眼看就可以请人刻印了,岂料灾害濒临,人民无以为生,铁眼禅师立刻将募来印经的经费悉数捐出赈灾,数以万计的人从饿死的边缘被拯救回来。尔后又步上化缘之路,备尝艰辛,好不容易经费再度募齐,却又逢洪水泛滥,多少的居民无家可归,饱受疾病的侵袭,于是他又慨然捐出该款,济难解困。坚定的信念,驱使他继续四处奔走,努力募集经费,第三次终于如愿将大藏经刻印完成。日本人都这样认为:“铁眼其实刻了三部大藏经,前面两部虽然不见其形,却将慈悲刻入全国民众的内心。”

太虚***

中日抗战期间,***为了疏通滇缅铁路,运送救助,无惧危险,领导佛教访问团到缅甸、泰国等国家访问,宣扬中国文化精神,终于赢得国际友邦的支援,解除困局。

乐观法师

抗战期间号召出家人组成僧侣救护队,出入枪林弹雨之中,为受伤的军民疗伤服务,为国尽忠。

在佛门里,讲究的不是世智辩聪,而是菩提道心,翻开佛教典籍,可以发现历代禅宗的祖师大德多发心服务人群,以扩大自我,提升生命的价值。他们多以苦行出身,像沩山灵佑禅师愿为众生做马牛,这种“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精神,是最佳的义工写照。

佛教史上当政者为国家做义工的事迹也不少,如甘旱时祈雨、苦难时救济等。

印度摩竭陀国孔雀王朝第三世阿育王,为使佛法广益世人,在四边城门设置药品仓库,免费给予僧众、百姓医药。每日以一千钱供养塔像、一千钱供养上座比丘、一万钱供养僧众、一万钱添置药品等。更于道路两旁遍植林荫树木,广凿水井,以便往来行人消暑休憩之用。一国之主甘为全民义工,所以人民能够安乐,国威远扬。

日本佛教之父圣德太子,努力推行法王之治,教导人民信仰三宝,其建造的大阪四天王寺,设有悲田院、敬田院、疗病院、施药院等,给予贫困、孤独、病患施以免费诊察、收容、救助。

梁武帝,笃信佛教,常搜求佛典,整理经籍,热心于佛法的实践,受持菩萨戒,有“皇帝菩萨”的美誉。在位四十八年,可谓以佛化治国,造金银铜等佛像,建爱敬、智度、新林、法王、仙窟、光宅、解脱、开善等寺;广开无遮大会,供养四部僧信;数次舍身同泰寺,甘心以“佛奴”——佛教义工自居,奉侍三宝,并亲自担当洒扫、行堂等工作,为佛教奉献的热忱,传为历史佳话。

目前,佛教信徒在各寺院中当义工的情形非常踊跃,他们知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的重要性。广结善缘是人与人之间沟通友好的不二法门。洛杉矶有一个联合国组织的聚会,主办单位要求国际佛光会洛杉矶协会的会员能去担任交通指挥的义工。透过***、学校、警察局推荐到西来寺当义工的也为数不少,例如驾驶超速、没结帐就将商店的东西拿走等,服务时间长短不一,多则七十天、二十天,少则四十二个小时、二十个小时不等,大部分的义工在西来寺清扫环境、擦拭窗户、厨房捡菜、导览说明、行堂典座,他们每天到西来寺服务三至四小时,全部服务结束时,由西来寺出示证明,他们所犯的违规等不良记录会因从事有益大众的服务而注销。大专院校入学的评分标准,不但参考课业成绩,也注重公共服务时数,公共服务就做为学校考核学生品行的成绩,这些曾经参加义工的青年朋友,有的因此信仰佛教,而且一直持续下去;有的连同父母、朋友一起来参与。

千百年来,无数的义工在道场里清洁、打扫、种花、施肥,以劳力默默地服务奉献。有的协助建寺、开山,有的帮忙植树、募化。到了现在,佛教的义工较过去团结合作,并且懂得组织规划,例如响应环保运动,参与爱心捐血、投入***行列,大家各尽己能,努力耕耘,以一颗欢喜的心布施结缘,以一颗赤诚的心弘法护教,充分发挥团体的力量。

担任义工的好处

义工是重情义的,以仁义的胸怀在为人服务,是无价的,不为钱,纯粹是一份奉献。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愿意加入义工的行列?义工的工作和一般工作性质不一样,一般的工作是念念在钱,为代价而付出;义工的工作是念念在欢喜和结缘,发心是不同的。我出家六十年,在弘法利生的工作上,没有星期日,没有过年,没有日,做了六十年的的义工,在工作中得到的趣味和法喜,实非金钱能比。一个人如果有一段时间,可以作一些心甘情愿的服务工作——义工,对于自我精神领域的提升,有莫大的助益。义工是公民生活重要的一环,从事不以换取经济性报酬的义务性工作,是一项道德义务,不仅嘉惠世间大众,亦发扬同体共生的理念,经由个人的自动努力,能够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慈悲爱心,启发社会正义,推动良善风气,对的公益事业、、慈善救助、社会教化都有相当的贡献。若是当义工,社会自然会祥和。当义工不为出名,因为“佛祖会知道”,“因果不会辜负人”,除了为大众服务,也为自己培福,广植的福德因缘生生世世都用得到,留和平、慈悲、智慧、道德给后生晚辈,才是抢不去的宝贵财产。做事若觉得不情愿,就会很苦,所以“心甘情愿”的服务,其价值是无形的。做义工最主要是学习慈悲,学习笑容,常保和善,给人欢喜,让功德传播,将来必定会很有人缘。因此,所谓义工,看起来是为人,其实最有利益的还是自己。总结义工有八种利益:

增加自信 快速成长

结交朋友 广结善缘

发掘才能 勇于承担

解行并重 自利利他

现代义工何处去

生命的意义到底在那里呢?很多的人虽享受现代化的生活,但在心灵上却倍感空虚。如果懂得善加利用时间、力量,贡献所能,不但心灵不寂寞,人生也快乐。佛教的寺院提供了许多当义工的机会,有文教、社教、知客、法务、行政、公关、文书、典座、行堂、施茶、交通、水电修缮、各种活动、慈善救助、医疗义诊、排难解纷、弘法布教等等。如果一星期中能布施几个钟点为人开车、发心讲说佛法或授课教人技艺、投身教育文化事业、热心社会慈善公益、关怀残障和孤老、送温暖给贫病苦难、做生态环境的维护等等善行,必定能处处逢缘。

我创立的国际佛光会,效法诸佛菩萨度众不倦的精神,除了替三宝服务外,更深入社会为广大的有情服务。在各个协、分会的会长、会员们齐心齐力携手合作之下,积极举办各项有益世道人心的活动,获得社会大众的一致肯定。例如:在学校附近护送学童过马路的“爱心妈妈”,获得许多父母的感激;在医院里帮忙排队挂号的义工,已协助过许多老年病患;到偏远地区为人义诊的“友爱服务队”,也解决许多贫苦人家无钱就医的问题;在万丈红尘中设立的“读书会”,更带动许多家庭共创书香社会;其他诸如植树救水源活动、净化人心七诫运动、特殊学生游艺会、废纸回收保护环境活动、到监狱戒毒村帮助受刑人、一九九六年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举办一百万人的佛学会考等,都是在各地会员义工的积极推动之下,如火如荼地展开,为民风日益恶化的社会注入一股清流。国际佛光会会员向来以建立祥和社会为己任,一九九七年在台湾发起“慈悲爱心列车”、“慈悲爱心人”、“慈悲爱心”一系列的巡回宣导,提供大家修身语录,例如:遇人微笑并问好,人间处处有欢笑;隐恶扬善不妒贤,明因识果不欺心;孝顺奉养父与母,勤俭治家护众人;教育子女不为恶,指其善处使有德;与人为善说好话,从善如流做好人;心甘情愿行好事,皆大欢喜存好心;慈悲不暴戾,喜舍不贪取;有爱心,社会多温馨;邻里和睦,处处净土;将心比心,大家更亲;慈心愿力,走进社会;你说好,我说好,气氛就会好;你让步,我让步,条条是大路。效法过去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运用适当的时间在街头巷尾、路边广场,散播慈悲、爱心的,使心灵净化,道德重整,找回良知,安定社会。这种是义工的精神正是诸佛菩萨的精神。可见工作无分贵贱,只要做者有心,一样能得到欢喜自在;事务无分难易,只要教者有意,自能***群力,将微不足道的事情做得有声有色,将程序复杂的活动办得轰轰烈烈。

如何推动义工工作

带人要带心

在佛教里,鬼子母因为佛陀令僧众为她施食供养,满足她的需要,所以后来成为佛教的***神只。军队中有一句话说:“带兵要带心。”所谓带心就是从内心付出真诚的体贴、关怀,设身处地为对方的需要考虑周全,为他解决问题,给予种种尊重、方便,彼此的善缘才能维持长久。

做义工的义工

义工菩萨并非理所当然要为我们做事,我们如何回报他们的发心?对待义工要惜缘、体贴、关心、鼓励、赞美,并且要会带动、辅导、协助,让他们能进入工作状况,对工作的推展自然有很大的助益。不要轻易使唤义工,不要不顾念情义,你若无情,他那会有义?也不要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要请义工帮忙,则要先做“义工的义工”,才会有义工。譬如说:要麻烦义工写标语、***,事先将笔纸备妥,并且安置座位;如果请信徒来浇花植草,要把水桶、水管准备齐全,还要告诉来者水龙头、工具箱在那里。到了用餐时间,热心招待他们吃饭,适时为他们准备茶水、点心;到了回家时,也应不忘慰问辛苦,赞美他们的成绩,甚至一路送到门口,目送他们身影远去。唯有先为义工服务,自然会有广大的回馈;唯有在彼此尊重事,才能真正发挥服务的精神。

将义工组织化

随着佛法的流布,发心当义工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宜将义工做有系统的规画,以发挥最大的服务效用。

建立义工组织:义工的特性、专长各有不同,必须适才适所,妥善规画,如本领高,就做文教的义工;文教能力不够,就做慈善的义工。又如有的人能抄写、归档、打字、书法、烹饪、语文、开车、指挥交通等,亦应分别给予适当安排,发挥义工的作用。

编制义工手册:义工来发心的时间、专长,依各人情况而有不同,制作义工手册,可以方便服务时的连系,发挥人力的运用。

提升义工层次:举办活动时,在事前、事后召开讲习会议,让参与的人不仅能怀抱法喜在佛门服务,成就他们广泛学习的机会,进而提升义工的层次。

授予义工权利:对义工须授与权利,且给予尊重,准许利用客厅、斋堂等各种场地,使义工能自由自在的去执行工作,才不会自乱阵脚而无所适从。

近年来,常有各地来鸿感谢佛光会的善行义举,或者邀请佛光会共同协办公益活动。对于真正有益于大众的事情,无论大小钜细,佛光会都认为是“义”不容辞的“工”作,因此一概不加推辞;至于一些赞美过誉,则愧不敢当,因为佛光会不过是在做“穿针引线”的“义工”,将各种好因好缘结合在一起,为开创人间净土而尽一份力量而已。有人常发心待退休后,要从事这种以服务大众为主的义工工作,希望善加利用人生宝贵的经验,找到生命的第二个春天,获得一种鼓舞,产生一种力量。其实做“义工”,无论任何年龄层次,不必寄望于未来,此时此刻就可以实践菩萨道的义工精神,以四摄六度利乐有情。真正有心服务大众,更不必等到退休,眼前就能自我期许,作个“不请之友”、“不退转菩萨”、“常精进菩萨”。人生难得,胜缘难再,把握当下每一分每一秒,在世间广结善缘,人生岂不更有意义?

世间上没有谁能干,谁不能干,而在于是否心甘情愿。当义工能深刻体悟到发心工作不但获得许多珍贵的友谊,更学习了智慧与灵巧,懂得做事的程序,成就担当的能力。《金刚经》说:若人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所有功德不及受持四句偈功德之大。这句话是告诉我们财宝的布施,有用尽的一天,唯有知识、技术、真理、法宝、心力的布施无穷无尽。佛教义工群所作所为的功德正是如此。

当义工除了依自己性向、专长、时间给予奉献外,要能够做到下列四点:

爱语:做义工除了是一种力量、时间的布施外,更是一种生命、信心、赞美的布施。世间上最美又是最容易做到的布施是爱语,人大都吝于讲木好话,但是要做好义工的第一步,便是能讲爱语,多赞美佛教好、会员好、道场好、信徒发心,好话是不怕多的。

同事:同事者,就是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对方的苦难就是自己的苦难,“同事”可以上对下、有对无、富对穷的感同身受,就能激发帮助人、包容人的热心与胸怀。

利行:给人方便,随时随地协助对方、救助别人。举手之劳的功德,随时帮人度过难关,给人希望,给人欢喜,更要给人信心。

舍得:舍是布施,“舍”即是“得”,没有佛法的布施,不能称为“舍”,有希望的回报是贫穷,故喜舍是布施欢喜给人。

义工是佛门的天龙八部,是来护持道场的各种善神。服务是快乐之本,不但自己做义工,更要鼓励大家来做义工。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要人家来做义工,必须先做义工的义工”。

中国佛教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佛教文学是指佛教内容为题材,旨在宣佛教信仰的文学作品。追溯佛教文学的源头,最早可以从佛经传入中国算起。随著佛经被译成中文,佛经中的文学作品随即被国人认可和接受,继之而起的是僧人的文学创作,由於中国自古就有士僧交往的传统,历代文人也写了大量表达述佛理禅意的文学作品。从佛***学到僧人文学进而延伸到文人文学,形成了中国佛教文学一脉相承的发展过程。

一、佛***学的起源

佛***学源自於佛经,自印度佛经被翻译成中文以来,佛教便在中土开花结果。佛陀住世时,为让***明了深刻的佛理,多用「应病与药」、「应机说法」的方式来讲说佛法。他所运用方法主要就是形象化的譬喻,如<<维摩诘所说经.文殊师利问疾品>>中佛曰: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佛法。后来,佛陀所用的通俗的弘化方式被***所继承,并在结集佛典时体现出很高的文学水准。当佛教传入文学高度发达的中国,这一传统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佛经在被译成中文的过程中,译经师们运用了音译、意译和直译等多种方式,同时用多种文学手法加以润色,使译成中文后的佛经尽可能保持印度佛经的原貌。

在我们所见的佛经中,有许多经典都部分地使用了各种文学手法。如<<维摩诘经>>维摩诘居士示疾说法人关於神通的描写:

尔时长者维摩诘心念,今文殊师利与大众俱来,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文殊师利即入其室,见其室空,无诸所有,独寝一床……

这一段***描述了当文殊师利前往问疾时,维摩诘示现神把自己住所变成一丈见方的空屋子,里面除了床之外无有一物,显示了诸法性空之理。

在<<法句经>>中,也存有大量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如:

若人寿百岁,邪学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进受正法。觉能舍三恶,以药消众毒。健夫度生死,如蛇脱故皮。

这里的***运用了我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十分生动而深刻地说明了人生当接受正法,改恶从善的道理,实际上这也是一首含义深刻的哲理诗。

有的佛经还可以完全作为文学作品来阅读。这类经典中最有名的是<<佛本生经>>。

<<佛本生经>>是记载佛陀在此娑婆世界中所做功德的故事集。它是在印度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诗歌、格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该故事集以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赞扬了佛陀前世自利利他,济度众生的动人事?,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

<<佛本生经>>中的每则故事大体分作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佛陀现世的情况。另一部分是他过去世的行事,表现为他为鹿、猴、兔、鸽或示现为国王、贵族、商人、穷人来渡脱众生之苦。最后一部分是关联语,由现世佛陀出面说明过去世的事情与现世的关联,指出行善者是佛陀自己,做恶者为加害或反对佛陀的人,从而教化众***。<<佛本生经>>人的人物性格鲜明,情节曲折动人,是不可多得的文学佳作。

另一部佛***学作品是<<百喻经>>。我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先生对其十分推崇,并曾自己出资印赠该经。<<百喻经>>是一百则寓言故事的汇集,每则故事都是通过情节完整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如其中有一篇<<踏长者口喻>>云:

昔有大富长者,左右之人,欲取其意,皆尽恭敬。长者唾时,左右侍人以脚踏却。

有一愚者,不及得踏,而作是言:「若唾地者,诸人踏却;欲唾之时,我当先踏。」

於是长者正欲咳唾时;此愚人即便举脚,踏长者口,破唇折齿。

长者语愚人言:「汝何故踏我唇口?」

愚人答言:「若长者唾出落地,左右谄者已得踏净。我虽欲踏,每常不及。以此之故,唾欲出口,举脚先踏,望得汝意。

凡物须时。时未及到,强设功力,返得苦恼,以是之故,世人当知「时」与「非时」。

这是个讲述了一位富翁的佣人想讨好他,却适得其反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时机,时机未到,勉强追求,反而会带来苦恼。让世人知道甚麼时候做甚麼事才是合乎时宜的,不合时宜或因缘未到就不能勉强而为。

佛教文学作品引入中国,是中国佛教文学的开端,佛经作品中的多种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给后来佛教文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僧人文学的发展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兴盛,得益於历代高僧的弘扬。在夕法方式上,他们不只拘限於口头的宣讲,而且还以诗歌的形式来传播。其中很多僧人还成名垂青史的诗僧。僧人作品中不仅有诗歌、偈颂,还有俗讲和变文。

僧人诗的兴起是在东晋以后开始的,东晋时期的支遁(314—366)是我国最早的诗僧,他的作品今仅存「八关斋诗」三首。

契此和尚(?— 916)的<<播秧诗>>是至今被我们所称颂的僧诗名篇。

诗曰: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禅门中的行、住、坐、卧、担水、砍柴……皆是禅,这首诗就是根据插秧的经验所表达的禅悟,作者在诗中并不仅仅是强调「退一步海阔天空」之类的处世哲学,而主要是强调事物的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低就是高,退就是进。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开阔自己的眼界,调整自己的世界观,使心灵和行为达到更高的境界。

除了写作诗歌,有的僧人还写有偈颂,以表达证悟的境界。宋代佛印禅师的<<磨砖作境不为难>>就是这样的偈颂。

偈云:

磨砖作镜不为难,忽地生光照大千。

堪笑坐禅求佛者,至今牛上更加鞭。

这首偈颂是为怀让禅师开导马祖之事而作的,前两句是说禅悟之后,碓能达到一个神奇的境界,心地光明,上下洞彻,磨砖作镜也不是难事,关键在於能悟。后两句是说那些只知坐禅求悟的人,亦如鞭牛而行,并未理解到向外驰求之不可,也就只能一味著相地在「磨砖作镜」了。

玄觉***的<<永嘉***证道歌>>,以歌谣的形式描述了对修行的见解和证道的感悟。这首长篇歌谣被历代禅者奉为禅修的宝典。现节选片断如下: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给逢锋刀常坦坦,饶毒药也闲闲。

我师得见燃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

……

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

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

历代以偈颂、歌谣形式阐释禅悟的僧人还有很多。例如:良价禅师的<<开悟偈>>,龙山禅师的<<示法偈>>,自在禅师的<<三个不归颂>>以及希迁禅师的<<草庵歌>>等等。

僧人佛教文学发展的最高成就是唐代的俗讲和变文的出现。

俗讲是利用多种艺术手法为俗众宣 讲***、教义的一种宗教性说唱活动。其最初是由六朝以来佛家的「转读」与「唱导」演变而来。俗讲的讲者尽为高僧,即所谓俗讲僧。他们有主?经的部讲,主讲解的法师,主吟偈赞的梵呗等。俗讲有一定仪轨,维那鸣钟集众;法师、都讲上堂升座,作梵念佛;说押座,开题,说庄严、忏悔、受三归、请五戒、称佛名等。正式讲经,先由都讲咏原文若干,法师即就***敷陈讲解,继以唱辞。一段完了,例以套语催经;於是都讲再咏经若干,次由法师解说。如此反复,直至讲毕,以解座文结束。俗讲的底本,就是讲***。俗讲的***,都是散韵结合,说唱兼行。说为浅近文言或口语;唱为七言、六言或五言。其上往往有平、断、侧、吟之类的辞语,标示声腔唱法。

俗讲,又称讲***,取材全为佛经,思想内容均为佛教的无常、无我、苦空、 业惑、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修持戒定慧,以求涅盘解脱等等教义。其中一些作品,以生动的故事情节,叙事、描绘、抒情等手法,广譬博喻,纵横骋说,把深奥的教义转化为生活展示,往往突破宗教藩篱,映照出现实世界,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新奇别致的内容,张弛起伏的情节,通俗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如<<妙法莲华经讲***>>旨在说明供养人间师僧,即是敬奉佛菩萨。故事用一位国王毅然抛弃人世的荣华宝贵,屡遭种种磨难仍甘於为仙人的供给走使,执著追求大乘真理的故事来表现。情节波澜起伏,故事娓娓动听。又如<<维摩诘讲***>>,规模宏伟,想像丰富,甚有文学色彩。其中对於魔女的描写,极尽铺陈渲染之能事,辞藻华丽,带有骈文的节奏声韵之美。

变文是唐代民间创作的一种新文体,其体裁是有说有唱,后来为佛教俗讲所借用。变文之「变」,当是指变更了佛经的本文而成为「俗讲」之意,但当「变文」成了一个专称之后,便不限定敷衍佛经故事,而是用时人所喜闻乐见的诗文结合的新人体重新加以敷演,使之通俗易解,所以变文是说唱俗文学,是供艺人演唱用的底本。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变文大多保存在敦煌说唱类作品中。如<<破魔变文>>、<<降魔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八相变>>等,变文的特点,一是说唱相间,散韵结合演述故事。说为表白宣讲,多用俗语或浅近骈体文;唱为行腔咏歌,多为押偈句韵的七言诗。这种体制虽与讲***相似,但变文一般不引原***,唱词末句也无催经套语,不标「平」、「断」、「侧」。二是说白与吟唱转换时,每有惯用的过阶语作提示,如「……处若为陈说」、「……时有何言语」之类。如《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狱卒行至第七隔中,挑青幡,打铁鼓:「第七隔中有青提夫人否?」其时青提第七隔中,身上二十九道长钉,鼎在铁床上不敢应。……狱主闻语,扶起青提夫人,母瘦却二十九道长钉铁锁腰生杖转绕,驱出门外。母子想见处:

生杖鱼鳞似雪集,千年之罪未可知。

七孔之中流血汁,猛火从娘口中出。

蒺藜步从空中入,由如五百乘破车声。

腰肾岂能於馆舍,狱卒擎叉左右遮。

……

阿娘昔日极芬荣,出入罗帷锦帐行。

那堪受此泥犁苦,变化千年恶鬼行。

口里千回拔出舌,胸前百过铁犁耕。

骨节筋皮随处断,不劳刀剑自凋零。

……

儿与娘娘今日别,定知相见在何年?

那堪闻此波吒苦,其心楚痛镇悬悬。

地狱不容相代替,惟知号叫大称冤。

隔是不能相救济,儿急随娘娘身死狱门前。

这段变文将散文和韵文组合得十分和谐,在散韵转换处以「母子相见处」作为过阶提示语。从而把目连救母的故事讲述得可谓感天动地。三是变文演出,或辅以图画。这从《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的标目可知。《降魔变文》正面为图六幅,背面抄与画图内容回应的唱辞六段,是变文配有图画的证明。

变文的取材,大体有三类:一是演说佛教故事的宗教性变文,如《降魔变文》、《破魔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等。这类变文通过佛经的故事说说唱唱,宣传佛家的基本教义。但它与讲***不同。它们不直接援引***,常选佛经故事中最有趣味的部分,铺陈敷衍,渲染发挥,较少受佛经的拘束。二是讲史性变文,如《伍子胥变文》、《王昭君变文》等。它们大多以一个历史人物为主,撷取轶事趣闻,吸收民间传说加以渲染。第三类是民间传说题材的变文,如《舜子至孝变文》、《刘家太子变文》等。

佛教的兴盛,促进了唐代僧人弘法方式的变革。俗讲和变文就是这种变革的结果。俗讲和变文的产生,使佛教深奥的义理变为通俗浅近,从而为更多的人接受佛教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僧人独创的这两类特殊的文体形式,也大大扩大了唐代文学的体裁,为唐代文学的繁荣注入了生机。

僧人佛教文学是继佛***学之后兴起的另一类文学形式。历代僧人在诗歌、偈颂和歌谣中,不仅表达对经典教义的理解和修证的体验,而且还抒怀言志,关心民生疾苦。俗讲和变文的出现,使深奥的佛教教义变得通俗,对佛教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僧人文学补充了中国文学表现内容和体裁的不足,是僧人对中国文学做出的杰出贡献。

三、文人佛教文学的兴盛

中国古代文人一向有与僧人交往的传统。文人与僧人交往的原因多种多样,有官运亨通时把佛教作为加官晋爵的精神慰藉的;有自幼受家庭影响而笃信佛教的;还有的是在官场失意,心情沮丧时寻求解脱而接触佛教的,如是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文人在接触佛教之后,很多人成为虔诚的居士。由於中国古代文人一向有吟诗作对的传统,所以他们在诗文创作中自然会写下大量与佛教有关的诗文,以此抒情言志,表达坚定的信仰。

文人佛教文学作品是在东晋以后出现的。从那时起一直到近代,凡是在文学上做出巨大贡献,产生深远影响的作家,都不同程度受到佛教影响。其中如谢灵运、沈约、杜甫、白居易、柳宗元、苏轼、龚自珍、康有为、等,都是代表一代思想和学术水准的杰出人物,他们都写下了大量佛教文学作品,他们中有的还吸收了佛***学和僧人文学的优点,创作了许多哲理深遂,意境优美的诗文,推动了佛教文学的展。

在佛教文学史上出现最早的诗人是谢灵运(385—433),他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创作大量山水诗的诗人。他一生好佛,曾撰有《佛影铭序》,并参与修订《涅盘经》,他的诗受佛理影响很深。谢灵运曾作有《无量寿佛颂》:

法藏长王宫,怀道出国城。愿言四十八,弘誓度群生。

净土一何妙,来者皆清英。颓年欲安寄,乘化好晨征。

这首诗叙述了佛陀前世为法藏比丘时,发大四十八大愿,拯救苦海众生。热情颂扬了佛陀的悲智切愿。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杜甫(712—770),不仅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杰出诗人,而且对佛教情有独钟。他一生写了许多禅诗,表达自己人生的苦闷和向佛的决心。他的《谒真谛寺禅师》就是写的他对佛陀的景仰。诗云:

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

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

问法看诗妄,观身向酒慵。

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

杜甫曾多次称「诗是吾家事」,并说「语不惊人誓不休」。但在这首诗中,诗人却把「诗歌」称为「妄事」,可以看出,由於来到佛寺,接近禅僧,他的思想产生明显变化,这是他饱经沧桑之后的感悟。他的渴望皈依佛教的感情是真实的,因为他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心灵需要得到休息。

宋代文学家苏轼与僧人往来最为密切,历史上也流传有许多关於这方面的佳话。苏轼还创作了大量富含人生哲理的诗词,如他著名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君知否?路人长困蹇驴嘶。

这首诗是苏轼奉和子由(苏辙)的诗歌而作。嘉裕元年苏轼和子由一起赴京应试经过渑池一寺院,与老僧奉闲和尚言谈甚欢,苏辙作了一首《怀渑池寄子瞻兄》题於旧墙壁上。几年后,苏轼故地重游,老僧已死,墙上诗句已不见踪影,诗人由此感叹人生聚散无常,就像鸿雁在雪上留下的爪印一样,雪乾之后便甚麼也没有了。

宋代严羽(11—1241)的诗歌理论对后世影响极大,他曾写有文学理论专著《沧浪诗话》。在《沧浪诗话.诗辨中》,他把对诗的领悟比作禅师参禅,真实而贴切地道出了禅与诗的密切关系。此外,他还写有一首《访益上人兰若》:

独寻青莲宇,行过白沙滩。

一径入松雪,数峰生暮寒。

山僧喜客至,林阁供人看。

吟罢拂衣去,钟声云外残。

这首诗写诗人独去寻寺访僧,那泛著寒光的沙滩,随著脚步而形成的雪径,茫茫的松林,重叠的群峰,构出一幅清峭的画面。山僧喜客至,故有指点林阁之事,诗人喜寺院幽静,故有吟诗相酬之事。末写云外钟声,袅袅不绝,与这幅画面既相和谐,又使得个中情事有余不尽。

以上例举了几则文人诗歌作品,从中我们可窥一斑而见全貌。事实上,文人佛教文学作品的体裁多种多样,不仅有诗词和散文,而且有戏剧和,正是这些体裁多样,内容各异的作品,推动了佛教文学的繁荣和兴盛。

从佛教文学兴起、发展和兴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佛教文学是中国佛教文学的源头,僧人文学使佛教文学得以创新和发展,文人佛教文学作品的大批涌现,对佛教文学的兴盛繁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佛教文学不仅是宣誓佛理教义的有力工具,而且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