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虚入浑积健为雄的出处,返虚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谚语 2024-07-27 0
  1. 浑浑噩噩忘记了时间用成语
  2.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全文是什么?
  3. 带云和荒的诗句
  4. 请解读短歌行中月的意象
  5. 形容人无知的成语

以味论诗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千古妙语。陆机首开其端,他批评当时的文学创作有五种弊病,第五种即为清宫疏缓,缺少真味。陆机之后,后继者蜂起,刘勰、钟嵘、司空图等大文论家提出“趣味说”、“滋味说”等理论,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味”论。自北宋欧阳修《六一诗话》问世之后,诗话体逐渐成为诗歌批评的主要形式之一。其中,以味论诗又各有千秋,其巧妙比喻如珠如玑,美不胜收。至元明清,诗话著作数以百计,论诗趋于理论化,然以味喻诗仍闪烁着光彩。清代王士祯的“风韵说”,就是受到了其直接影响。降至当代,著名学者周振甫先生融汇古今,对以味喻诗又有新的发展。汉语的“味”与蒙古语的“amta”意义大致相同。《辞源》中把“味”解释为(1)滋味;(2)一种食物叫一味;(3)辨味;(4)意义、旨趣等[1]。诗学中所说的“味”就是指意义、旨趣、情味。1717年首次出版的《二十一卷本辞典》中把“amta”(“味”)解释为“咸、苦、酸、辣、甜,曰:五味”,“食物之美味或顺心之欢乐,曰:有味”[2]。《二十八卷本辞典》中把“amtatai”(“有味”)解释为“食物之美味,曰:有味。智者、贤士之教诲和学问,曰:趣闻”[3]。因此,把汉语的“味”可以译成蒙古语的“amta”。诗学中所说的“味”失去了生理学上的意义,已变成了评价审美、情感的一种符号。以味论诗是汉族古典诗学中的千古妙语。陆机首开其端,他批评当时的文学创作有五种弊病,第五种即为清宫疏缓,缺少真味。陆机之后,后继者蜂起,刘勰、钟嵘、司空图等大文论家提出“趣味说”、“滋味说”等理论,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味”论。自北宋欧阳修《六一诗话》问世之后,诗话体逐渐成为诗歌批评的主要样式之一。其中,以味论诗又各有千秋,其巧妙比喻如珠如玑,美不胜收。至元明清,诗话著作数以百计,论诗趋于理论化,然以味喻诗仍闪烁着光彩。清代王士祯的“风韵说”,就是受到了其直接影响。降至当代,著名学者周振甫先生融汇古今,对以味喻诗又有新的发展。钟嵘奉承五言诗的目的有二种,一、为了反对当时诗坛流行的声病、用典的***;二、为了召唤“建安风骨”,赞扬五言诗的艺术功德。这充分表明了钟嵘的艺术观和艺术追求。他认为“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4],进而“风清骨峻、篇体光华”[5]的建安诗风逐渐走向了没落。对此,钟嵘批评当时诗坛推崇“理”而忽略“辞”,崇尚韵律而忽视“滋味”的***状况。他认为五言诗具有“滋味”,其原因之一是五言诗描写物象,表达情感方面细致深刻,如“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6]。原因之二是五言诗重赋、比、兴,能做到言近旨远,形象鲜明,有风力,有丹彩,如“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7]。从上述论断可以看出,钟嵘的“滋味观”涉及到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文已尽而意有余”的诗性境界。“文已尽而意有余”,可以理解为超越语言的意蕴或语言背后的艺术境界。

钟嵘赞扬曹植、王粲、刘桢、阮籍、潘岳、张协、谢灵运、陆机、左思,其原因是他们作诗时不引用典故,勿追求韵律,而崇尚心与物、情与景的完美结合,以景象表现情感,这正是“文已尽而意有余”艺术追求的要求。钟嵘的“文已尽而意有余”观点与皎然的“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文外之旨”[8]、“诗情缘境发”[9]主张一脉相承。皎然是汉族诗歌意境学说的奠基人,他曾经提出过“缘境不尽曰情”的命题。所谓“境”,指的是诗作中所描绘的能够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生活景象或生活画面,是主体与客体相互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即后人所说的“意境”。情感是艺术的本质,艺术是一种言说方式,是记载或表现情感、思想的方式,即情感的哲学,有艺术必有情感。苏珊·朗格有一句名言“艺术是情感的符号”[10]。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没有充满热情就不能够成为大诗人[11]。《毛诗序》中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呤咏情性,以风其上”[12]论述以及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13]论述都触及到了诗歌与情感的不割因缘关系。古印度戏剧学理论家婆罗多在《舞论》中给“味”(“rasa”)下的定义是:“味产生于情由、情态和不定情的结合”,“味产生于情”[14]。这些论述都强调情感与艺术作品的密切关系。

司空图的味论是钟嵘以来诗味说之集成。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以醋之酸味和搓之咸味来比喻诗味,认为食物之味在于食物之外,进而探索了诗歌的“味外之旨”和“韵外之致”。他认为内涵丰富、情感浓郁、思想深奥、意境幽美的诗具有“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艺术魅力。从此可以看出,司空图把韵味与意境、形象性连在一起,而且多次谈到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等问题。司空图的这些主张是以诗中的有限景象来表现诗以外的无限情意,即诗人的情意寓于语言、景象之中,而又寄于语言、景象之外。这就是以小见大、以少见多、以象见情的艺术之道。

返虚入浑积健为雄的出处,返虚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钟嵘、司空图等人的艺术主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哈斯宝、尹湛纳希等19世纪蒙古族文论家。他们在误读、误解中接受,并阐发了汉族古典诗学的某些艺术之道。哈斯宝、尹湛纳希推崇的“臧否全在笔墨之外”[15]、“写得过显处,便以乱真;写得过隐处,则以近指远”[16]、“言简意赅”[17]、“意义重叠”[18]等艺术追求都与钟嵘、司空图等人的艺术主张一脉相承。

司空图所倡导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味外之旨”、“韵外之致”是相互关联的提法,“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是指文艺作品形象的特色,“味外之旨”、“韵外之致”是指文艺作品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弦外之音。他所探索的是从物象与情意、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的相互交融、相互烘托、相互延续之中创造诗性世界的奥秘。

由于艺术追求、生活经验、社会地位、个体嗜好等因素,司空图在诗歌创作上特别强调韵味和含蓄、冲淡风格,竭力赞扬王维、韦应物等山水诗人的作品,认为他们的作品是“澄澹精致”[19]。司空图的代表作《二十四诗品》是一部讨论风格、意境问题的专著,其中贯穿了“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艺术思想。该著作把风格和意境分为二十四种,如雄浑、冲淡、细浓、沈著、高古、典雅、洗练、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此分类涉及到风格、意境以及艺术技巧等问题。司空图用四言诗对二十四诗品进行了描述和阐释。这种以诗论诗的形式在蒙古族喇嘛僧侣的文论写作实践中曾经也风靡一时。

“大用外腓,真体内冲。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

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20] 。

这是司空图描述的“雄浑”风格。“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是作者所宣扬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韵外之致”主张的具体描述。所谓“超以象外”,诗人通过联想、虚构、想象,对物象与意、场景与情的界线进行模糊,在景象的情意化和情意的景象化中塑造诗性世界。具有创造艺术境界的作品,才达到内涵丰富、情意无尽、思想深奥、愈品愈有味的美妙境界。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舆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

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远”[21]。

这是司空图描述的“冲淡”风格。其中“遇之匪深,即之愈稀”,反映了作者的艺术主张。虽然“遇之匪深”,但能走进“匪深”,虽然有“形似”,但“握手已远”,这是一种飘逸境界。诗人在作品中塑造冲淡、飘逸、童话般的诗性境界,读者在有意或无意当中聆听弦外之音,领悟“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艺术魅力。“冲淡”是司空图推崇的风格,在“冲淡”风格的描述中不仅反映出作者的艺术追求和艺术主张,也表露出了隐士的出世心态、逃避红尘、悠闲自在的生活乐趣。

西方文论主张的是逻辑分析、抽象概括、理性雄辩,而汉族古典文论推崇的是朦胧表述、形象概括、感性认识。具有朦胧表述、形象概括的诗论著作内涵丰富,自身蕴藏了诸多思想的闪光点。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22]的观点。这也许是风格研究的早期形象化论述。此后,陆机提出:“粲风飞而飙坚,郁云起乎翰林”[23]观点,刘勰也提出:“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性情所铄,陶染所凝”[24]观点,并风格分为八种,即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而皎然把风格分为十九种,司空图分为二十四种。诗是诗人情性的表露或记载,以诗人的气度来描述诗的本质,这种风格研究策略深深地影响了蒙古族文论家们的作家风格描述。

檀丁在《诗镜论》中把南方派的诗歌风格概括为和谐、显豁、同一、典雅、柔和、易解、高尚、壮丽、美好、比拟等十种。檀丁认为,诗是词的连缀,词由音和意构成。因此,其风格论涉及到了语音修饰和意义修饰。如和谐,多用软音字,却不感到有松散;显豁,用通晓词义;同一,连缀无不同,它分刚、柔和中音,刚、柔、中音的诗句就由它们来组成;典雅,不仅在语言上,而且内容方面也有味;不粗硬的字句多,就把它称作柔和;易解,就不需要深思;句中说了若干话,高尚品德得领悟,这种诗风称作高尚;壮丽中多省略字,这是散文体的生命,这种诗风称作壮丽;美好,不超出世间的事物,美好让世人喜欢;把某事物的特征,按照世间的常理,正确加于他物上,这就称之为比拟[25]。檀丁基于诗歌的特性——语音修饰和意义修饰,把当时诗风分为南方派和东方派。

在汉族的诗言志学说和古印度的诗为词的连缀思想的影响之下,在蒙古族文人和喇嘛当中逐步形成了诗歌风格学说的两种潮流,即作者气度为主的风格学说和作品修辞为主的风格学说。其烙印也残留于当代蒙古族诗歌风格研究的有关著作中。

钟嵘、司空图学说影响了后人,如宋代严羽、清代王士祯,甚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诸多蒙古族作家和文论家。

严羽在其著名的论诗专著《沧浪诗话》中提出了“诗道亦在妙悟”[26]观点。“悟”这一词来源于佛学术语,后来文学批评移用了该术语。严羽所推崇的“悟”有何内涵呢?其一、读者对诗歌作品进行品味时需要“悟”,即对前人作品深入体会、反复琢磨的过程;其二、诗人创作诗歌时需要“悟”,即诗歌创作要捕捉形象,处理好性情与形象的关系。严羽多次强调诗歌要有“别材”、“别趣”、“吟咏情性”等。诗歌要“吟咏情性”主张可以追溯到《毛诗序》、《文心雕龙》、《诗式》等著作。如“吟咏情性,以风其上”[27]、“文所以修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28]、“但见情性,不睹文字”[29]等等。此后,蒙古族诗论家法式善也曾提出“诗者,情性也”的观点。在诗歌创作上严羽的“妙悟”指寓情于物,塑造内涵丰富的艺术境界。诗歌一旦具备深奥意义和无限意境,就达到诗歌的艺术至境——“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30]。达到“入神”的诗犹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31],这种绝妙诗篇可以创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神气。

哈斯宝、尹湛纳希曾多次使用“味”(“amta”)词批评和鉴赏文学作品,给“味”(“amta”)词赋予了诸多文化信息。“品味”(“amtalahv”)是哈斯宝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巴·格日勒图教授把哈斯宝文艺思想概括为“神气”、“赋本”、“曲通”、“品味”[32]等四种。他们把“味”理解为文艺作品的审美效应、艺术境界,以“有味”和“乏味”来衡量文学作品的得失。

一、 文理真实:有味(正史)

“后日的读者诸君在读我本书的时候,一定要把前面的要目细读一遍,这样读下就会容易明白,就觉得有味。否则的话,不如不读,为此,写了这篇要目,放在本书前面。……就是那些不留心于文理而只顾看热闹的读者,也必须读一读这十二篇要目,否则那些热闹场面也很难看懂”[33] 。

在这里,尹湛纳希认为正史的“滋味”居于文理的真实,即历史资料的真实,人们仅仅留心于正史文理,才品尝出来正史之味。因此,他提醒读者“如果象阅读演义故事那样,只图消遣,那就毫无兴味”[34]。尹湛纳希把《青史演义》看作正史,说:“这部书不能和那些加枝添叶的华丽故事相提并论,不许只求有趣”[35]。蒙古语的“amtatai”可以译成为“有趣”或“有味”。从此可以看出,尹湛纳希所理解的正史之“滋味”在于“文理”的“真实”之中。

二、 奇妙:有味(诗文、演义、翻译之作)

(一)别具一格的故事:有味

“别具一格的故事一类的史书才能广泛传布,使人爱不释手,争抢诵读。这是因为它有引人入胜的滋味”[36] 。

在这里,尹湛纳希认为故事的“滋味”居于它“别具一格”的故事之中。平庸、琐碎故事无滋味。“这样毫无意义的人情故事不足挂齿,根本不去读它。勤奋好学之徒也许偶尔过目。然而他看来,这类故事多如牛毛,不足为奇,匆匆一览了事”[37]。哈斯宝在《新译〈红楼梦〉回批》中写到“读诸才子书,见其每回之末定要故作惊人之语,以图读者必欲续读下去。此法屡用,千篇一律,便朽俗无味了”[38]。尹湛纳希、哈斯宝等人强调文学作品的“独特”、“别具一格”、“怪”,认为“平常无意义”、“多如牛毛”、“千篇一律”的故事就无“滋味”可言。要想文章“有味”,一定把文章写成“独特”、“别具一格”、“怪”。而要想文章写成为“独特”、“别具一格”、“怪”的关键在于“索摸”(尹湛纳希)或“奇妙”(哈斯宝)。哈斯宝认为“有形就有影,有影就有形。有形无影是为晦,有影无形是为怪。晦乃文章所忌,怪则是文章之奇”[39],进而探索了文章的无穷尽内涵。我们把哈斯宝文艺思想体系可以概括为“奇妙、道、无穷尽、有味”。艾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学及批评传统》中把文学现象分为世界、作家、作品、读者等四种[40]。哈斯宝对文学本性的认识是比较准确的。他率先选用“文学”(“vran j0hiyal”)这一词概括了文学本性。从意义学讲,英文的Literature指手写的或印行的文献,德文的Wortkunst指词的艺术,俄语的словесность意为用文字表现的创作,日语的ぶんがく意为学问、文章,汉语的文学指用文字写出来的作品。与上述比较而言,哈斯宝的“vran j0hiyal”(“文学”)这一词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文学的本性。该词的涵义是虚构之作。哈斯宝、尹湛纳希认为,文学是虚构的文章、想象的意义,“那些逸史小书,本来都是无稽之谈,然而文人学士却给它加枝添叶,百般藻饰,给它添上数不尽的华丽词藻,任意卖弄***,加进笔者的意图,留给后世之人”[41]的作品。“逸史小书”指具有真实性与虚构性的故事,即。蒙古语的“jui”可以译成“道”或“理”。“道”指的是社会生活之道、世间万物之和谐。文学作品可以虚构,但不能随意抛弃生活、世间之道,这是生活真实性与艺术真实性的结合。“无穷尽”(“m0hvdal ugei”)指的是虚构作品的内涵,文学是用语言符号记载人类情感的精神劳动,符号是简练、有限、抽象的,而情感是复杂、无限、具体,因此就产生了言简意赅的文艺作品。“奇妙、道、无穷尽”的最终目标是使文艺作品更加“有味”。

(二)通顺、易解:有味

“我自幼读先师们译为蒙古文的读书,汉字象形会意,全都译音加释,不必说不通汉文的一读而过,不明其奥妙,即使通汉文的读了,也索然乏味。这一回中,我将需拆解的汉文全都改用蒙古文,并非欲眩耀于贤哲之士,唯求读之有味而已”[42] 。

“把这部书译成汉文时要把那些比喻、对仗等语言沿用汉文的韵律,将对章句译成诗、词、歌、赋、四书论语那样简明扼要;又根据词意用汉文把人名、地名、国名和部落名加以缩写,那么这部史书必定成为非常有风味的史书”[43] 。

在这里,哈斯宝和尹湛纳希都强调了翻译史书、文学作品时必须按照语言的惯性来和谐、通顺、易解地翻译,这样翻译之作才有滋味。“和谐观”是蒙古人的最原始的世界观或人生态度,对宇宙、自然、社会、生命、艺术,蒙古人都持有和谐态度,认为和谐才是最根本的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人生之道、艺术之道。所以,蒙古人通常从和谐的视角出发对问题、现象做出判断。尹湛纳希认为,“十种文理中最重要的是完美和谐”[44],而且和谐观在尹湛纳希的文学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为圆满的艺术哲学。如文艺作品具备四强(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坚固之强与掠夺之强);酸、甜、苦、辣聚在一章之中;文章中齐备四季气势;文章中自然形成十双(天地、日月、星辰、阴阳、云雨、虹光、真、有无、仁义、礼智)。在《一层楼》之后续写《泣红亭》,也是由其和谐论的圆满艺术思维所决定的。哈斯宝在《新译〈红楼梦〉回批》别强调了“合乎事理”。如“文章之妙不在于事先可料变化反复,而是在于事出突然且又合乎事理”[45]、“此种妙理,若问我是如何悟出的,是读此书才悟得的”[46]、“副册诸人则只是据理捕影猜写的,原书哪肯轻易点明”[47]、“乐极生悲,否极泰来,是定理”[48]等等。额尔敦哈达博士把哈斯宝、尹湛纳希的理念概括为“和谐匀称的理论”[49]。

(三)华丽词藻:有味

“那些逸史小书,本来都是无稽之谈,然而文人学士却给它加枝添叶,百般藻饰,给它添上数不尽的华丽词藻,任意卖弄***,加进笔者的意图,留给后世之人,只求有趣,如此而已”[50] 。

“不能象《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这些浮藻文学那样单纯追求热闹的场面”[51]。

在这里,尹湛纳希不仅认同了艺术的虚构性和想象性,而加枝添叶的华丽词藻故事有其滋味或有趣、热闹。尹湛纳希分辨了“正史”与“演义”的审美区别,认为“正史”,文理真实才有味;“演义”,加枝添叶、百般藻饰、华丽词藻才有味。

(四)神灵微妙:有味

“读此书,若探求文章的神灵微妙,便愈读愈得味,愈是入神;若追求热闹骚噪,便愈读愈乏味,愈是生厌”[52] 。

“读这样奇妙文章,兴味浓郁处,几乎忘其虚构,当作真事,忽见贾雨村出场,才悟这是提醒读者,此乃‘村语’——也是避免将贾雨村其人抛在一边,断了他的故事,让他穿***来。这又是穿针引线之法”[53] 。

在这里,哈斯宝认为神灵微妙或奇妙的文章是有味的。哈斯宝在多处论述了文章之奇妙。文章有奇妙才能达到无穷尽,有无穷尽才能造成神气,有神气才能有滋味。因此,哈斯宝的“滋味观”牵涉到文章之奇妙、文章之神气和文章之无穷尽。“文章必有余味未尽才可谓妙”[54],“文章中,有笔至意尽的,这不足为奇。笔不至而意已尽,这才是奇妙”[55],“作者凡写事都不止于一,定要再而三,三而四,实有无穷尽的文章”[56]。因文章无穷尽才能品尝,愈品尝愈有味,这才真正的文艺作品。

三、 :有味(诗歌)

“诗歌的品味、气味、气魄在于燃烧的和洋溢的抒情之中”[57] 。

“诗歌的情感抒情对抒情诗、叙事诗乃至散文体作品都赋予诗性味”[58] 。

在这里,巴·布林贝赫认为诗歌的“诗性味”在于其燃烧的、洋溢的抒情之中,有就有诗性味。然而强调了叙事作品的滋味也与情感表述有关联。

哈斯宝、尹湛纳希称赞“有味”文章的同时贬低了“乏味”作品。如:“若追求热闹骚噪,便愈读愈乏味,愈是生厌”[59],“后人以为这样的故事历代都有,这样毫无意义的人情故事不足挂齿,根本不去读它”[60],“此法屡用,千篇一律,便朽俗无味了,怎及本书务求事实事理,生奇处果有奇,惊人处确属可惊”[61]等等。他们认为,“热闹骚噪”、“毫无意义”、“千遍一律”之作“乏味”或“不足挂齿”。

优秀作品都包含着无穷尽的滋味、丰富而深刻的意蕴和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代代的理论家们对这种艺术魅力的解释而努力苦作。这种魅力就是审美的感染力——“味”。钟嵘把这种审美感染力从“文已尽而意有余”的诗性世界中进行探索,而司空图把这种审美感染力从“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艺术至境中寻找。皎然从“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的神秘境界中探询,而严羽从“妙悟”中寻觅。虽然哈斯宝的“无穷尽”论断和尹湛纳希的“言简意赅”追求起源于上述艺术精神,但是他们对“味”的阐释迥然不同,包含了浓郁的现实主义气息。他们从“文理真实”、“别具一格”、“通顺、易解”、“华丽词藻”、“神灵微妙”中探索了“滋味”或“风味”。文艺作品是人类的情感符号。用有限、简练、抽象符号或形式来表现无限、丰富、具体情感——这是汉族诗歌、书画意境的追求,也是艺术的永恒精神。有的学者认为,这种艺术追求渊源于老庄哲学[62]。庄子在《天道》中说到:“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由于意不可言传,那么只能用心灵去感悟,用心灵去品味。现代语言学已经证明了语言不可能准确无误地传达审美感受和审美经验。上世纪四十年代蒙古族家仁沁好日老曾经感叹曰:“日常的大众语言……听起来虽然简单粗糙,但蕴涵了不可言传的滋味。对其威力和意义只能用心去领会,不能言传也”[63]。所谓“不可言传的滋味”、“用心领会”就说明了符号或形式不能准确地表达人类的情感,而只能在模糊中暗示或象征情感。诗歌不能解释,只能领悟。

浑浑噩噩忘记了时间用成语

二十四诗品司空图原文及翻译

雄浑

原文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译文

华美的文辞涌现在外,真切的内容充实其中。返回虚静,才能达到浑然之境,蓄积正气,笔力方可显出豪雄。雄浑的诗包罗万物的气势,高高横贯浩渺的太空。像苍茫滚动的飞云,如浩荡翻腾的长风。超越生活的表面描写,掌握作品的核心内容。追求雄浑,不可勉强拼凑,自然得来,就会意味无穷。

原文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译文

作家平时保持着沉静的思考,就会体会到冲淡的微妙。诗歌饱含着自然的气势,像伴随幽独的白鹤一起高飞。这境界像和煦的春风,轻轻抚摸着你的素衣,又好像响动的翠竹,柔声呼唤你同归故里。偶然达到冲淡,并不困难,勉强追求,就会很少如意。作品如果停留在表面描写,那就会和冲淡风格远离。

纤_

原文

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译文

闪动的流水鲜明耀眼,无边的阳春繁花烂漫。在幽静的山谷里,又有美人出现,碧桃的花满树争艳,随着和风摇曳在水边。柳荫掩映,小路弯弯,群莺软语,接连不断。作品越是深入这样的纤_情景,就越能写得真切自然。适时探究,永不停步,就会和历代佳作同样新鲜。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全文是什么?

殊甚可笑也、状态。明·胡应麟《诗薮·内编》第三卷,出自汉·扬雄《法言·问神》,《周书》噩噩尔。原意是浑厚而严正:浑浑;迷迷糊糊,愚昧无知。浑浑:两京歌谣;噩噩;噩噩:hún hún è è 释义浑浑噩噩;原意是浑厚而严正:虞夏之书浑浑尔,不识不知:深厚的样子,人类混混噩噩,荡荡平平:严肃的样子,《商书》灏灏尔:而春秋已前,便自浑浑噩噩:严肃的样子,糊里糊涂;一片模糊的景象,无迹可寻。现形容糊里糊涂。孙中山《心里建设(孙文学说)》第五章。形容无知无识,虚软无力,皆若浑浑噩噩:三代以前。 拼音。清·郑燮《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三书》:深厚的样子;现形容糊里糊涂,汉语成语

带云和荒的诗句

原文:

1、雄浑: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2、冲淡: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3、纤秾: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4、沉着: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5、高古: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踪。月出东斗,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

6、典雅:玉壶,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7、洗炼: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8、劲健: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

9、绮丽: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淡者屡深。雾馀水畔,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金尊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10、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与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雨苹。薄言情悟,悠悠天均。

11、含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渌满酒,花时反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12、豪放: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反气,处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

13、精神:欲返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青春鹦鹉,杨柳池台。碧山人来,清酒深杯。生气远出,不着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

14、缜密: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生,造化已奇。水流花开,清露未晞。要路愈远,幽行为迟。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15、疏野:惟性所宅,真取不羁。控物自富,与率为期。筑室松下,脱帽看诗。但知旦暮,不辨何时。倘然适意,岂必有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16、清奇: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竹,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屟寻幽。载瞻载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17、委曲:登彼太行,翠绕羊肠。杳霭流玉,悠悠花香。力之于时,声之于羌。似往已回,如幽匪藏。水理漩洑,鹏风翱翔。道不自器,与之圆方。

18、实境: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清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19、悲慨:大风卷水,林木为摧。适苦欲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丧,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

20、形容:绝伫灵素,少回***。如觅水影,如写阳春。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21、超诣:匪神之灵,匪几之微。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远引若至,临之已非。少有道契,终与俗违。乱山乔木,碧苔芳晖。诵之思之,其声愈希。

22、飘逸: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缑山之鹤,华顶之云。高人画中,令色氤氲。御风蓬叶,泛彼无垠。如不可执,如将有闻。识者已领,期之愈分。

23、旷达: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何如尊酒,日往烟萝。花覆茅檐,疏雨相过。倒酒既尽,杖藜行歌。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24、流动:若纳水輨,如转丸珠。夫岂可道,体如愚。荒荒坤轴,悠悠天枢。载要其端,载同其符。超超神明,返返冥无。来往千载,是之谓乎。

《二十四诗品》是唐代司空图编著的一部古代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专著。

译文:

1、雄浑:华美的文辞涌现在外,真切的内容充实其中。返回虚静,才能达到浑然之境,蓄积正气,笔力方可显出豪雄。雄浑的诗包罗万物的气势,高高横贯浩渺的太空。像苍茫滚动的飞云,如浩荡翻腾的长风。超越生活的表面描写,掌握作品的核心内容。追求雄浑,不可勉强拼凑,自然得来,就会意味无穷。

2、冲淡:作家平时保持着沉静的思考,就会体会到冲淡的微妙。诗歌饱含着自然的气势,像伴随幽独的白鹤一起高飞。这境界像和煦的春风,轻轻抚摸着你的素衣,又好像响动的翠竹,柔声呼唤你同归故里。偶然达到冲淡,并不困难,勉强追求,就会很少如意。作品如果停留在表面描写,那就会和冲淡风格远离。

3、纤穠:闪动的流水鲜明耀眼,无边的一阳一春繁花烂漫。在幽静的山谷里,又有美人出现,碧桃的花满树争艳,随着和风摇曳在水边。柳荫掩映,小路弯弯,群莺软语,接连不断。作品越是深入这样的纤秾情景,就越能写得真切自然。适时探究,永不停步,就会和历代佳作同样新鲜。

4、沉著:绿林中深藏着朴陋的小屋,一抹斜晖余照更显得天朗气清。诗人脱去头巾潇洒独步,时时听到鸟的鸣声。书信不来,亲人远行。我想念的游子并不遥远,好象依然相处互慰平生。海风吹送着碧云,明月掩映着沙洲;这时作家如能写出佳句,就会显现那沉着的妙境。

5、高古:那有道的人乘风而行,手托着一束芙蓉。经历了尘世劫难之后,只留下缥缈空虚的踪影。月亮从东方升起,和风也有意伴从。华山的夜空碧蓝而宁静,人们倾听着清新的钟声。作家保持这样质朴的感情,超脱世俗陈旧的一习一?性。向往远世寄托雅致的意趣,孤傲自赏高古的诗风。

6、典雅:用玉壶载酒游春,在茅屋赏雨自娱。坐中有高雅的名士,左右是秀洁的翠竹。初晴的天气白云飘动,深谷的鸟儿互相追逐。绿荫下倚琴静卧,山顶上瀑布飞珠。花片轻落,默默无语,幽人恬淡,宛如秋菊。这样的胜境写入诗篇,也许会值得欣赏品读。

7、洗炼:像在矿石中炼出黄金,如从铅块里提取白银。一精一心进行提取,杂质务要除尽。深潭流泻的春水何等明净,古镜映照的物象多么传神。体察朴素事理,保持品德高洁,迎着明净月光,求得心神纯真。仰望着星辰的光,歌唱那隐逸的人。作品像清澈的流水,晶莹的月光是它的化身。

8、劲健:诗人心神坦荡如同广阔的天空,气势充盈好象横贯的长虹。巫峡高耸万丈,飞云伴随轻风。作品饱含着纯真,培育着刚强,积累质朴品德,保持明洁心胸。好象天体稳健不息地运行,你的诗就能达到浑厚劲雄。这样的诗歌与天地共存,和大自然呼吸相通。让真切内容充实作品,用刚强的气势来统帅始终。

9、绮丽:精神世界丰富,才能轻视黄金。词藻过分浓艳,文思必定枯涩,清淡朴素描写,反而更深。晨雾消散水边,红杏点燃树林。月光照着华美的楼榭,绿荫隐现瑰丽的桥影。斟满美酒,陪同好友弹琴。这样的素材取之不尽,畅情抒写自己的胸襟。

10、自然:在生活中到处能发现诗,不需要挖空心思追寻,顺应情理写作,就能着手成春。作品自然如花儿适时开放,又好象四季岁月更新。生活中得来的领悟不能被人夺去,勉强搜取材料就会陷于窘困。高雅的人身居空山,雨过以后集野萍。这一切都真切自然,就如同天体默默地运行。

11、含蓄:不用文字明确表达,就能显示生活的美妙。文辞虽未说到苦难的情状,读时却使人十分哀伤。事物存在着实在的情理,作品和它一起沉浮呼吸。含蓄,就像漉酒时酒汁渗漏不尽,又如同花开时遇到满天霜气。空中的沙尘游荡不定,海里的泡沫飘荡涌流。万物不断变化聚散,诗歌需要博一精一收。

12、豪放:尽情赏花无拘无束,遨游宇宙任意远翔。诗人从自然之道培育豪气,创作才能够文思昂扬。那气势如太空长风千里浩荡,又好似大海高山一片苍茫。精神活力经常饱满,驾驭万物如在身旁。向前,能召唤日月星辰,从后,能挥手引来凤凰。拂晓时,乘坐六鳌飞驰而去,到晚上,洗足在太一阳一升起的扶桑。

13、精神:人的精神难以全部反映,适当时刻就会显现出来。好诗如清水能够见底,又如同奇花即将绽开。春一光 里鹦鹉正在歌唱,杨柳掩映着水中楼台,青山雅士飘然而至,共饮清酒慰我情怀。作品显出生气,毫不刻板滞呆。写得微妙达到与大自然同化,谁还能够加以指责评裁?

14、缜密:作品里确实有真切的形貌,读起来细密而不见痕迹。诗歌的意象层层浮现,大自然已变为神奇。缜密的诗像水流花开,又如一阳一光下的露珠欲滴。主要的思路越是悠远,文笔的运行更要舒缓。用语不可繁琐,立意切勿板滞。作品如春天的一篇碧绿,又好似月光和白雪一交一?辉。

15、疏野:根据性情充分发挥,真实显现不受拘束。万象在胸就会取材丰富,率真描绘才能运笔自如。青松下面修建茅舍,悠闲坦荡频频读诗。只知日夜变换,不管今是何时。纵一情 挥毫自表心意,何必一定故作雕饰。顺应诗人天然气质,才能识得疏野真义。

16、清奇:在苍翠秀美的松林中间,出现漾起波纹的溪流。天气初晴,小雪覆盖着沙滩,河的对岸,停泊着一叶渔舟。俊逸的人好象白玉般高洁,迈开脚步寻访幽静的美景,他在又行又止,仰望蓝天悠悠。神显得多么高雅奇特,风度恬淡使人难以描绘。像黎明前的月光那样明净,像初秋时的天气那样清秀。

17、委曲:攀登在太行山的高峰上,羊肠小道盘绕着翠绿的山岗。望着云雾迷蒙下幽曲的流水,闻到清新悠远的花香。笔力适时,要运用确当,音韵起伏,像笛声抑扬。似来又往曲折不尽,隐中有显委婉多样。如同水的波纹回转跃动,又像大鹏乘风飞卷直上。章法变化不要有固定程序,应随着内容需要或圆或方。

18、实境:选取用语极其质朴,作品构思也不艰深。正像忽然遇见一位高雅的人,一下就领悟了那道的精神。弯曲的山溪辉映着一阳一光,苍翠的松林一片浓荫。一位樵夫挑着柴担走过,诗人在独自听琴。凭着真情创造意境,妙在不是勉强自寻。切实的感受来自天然,这才是美好的心的声音。

19、悲慨:大风卷起狂澜,树木均被毁坏。思想痛苦令人难忍,召唤好友也未到来。百年岁月像流水飞逝,富贵权位都化作尘埃。世道日益沦丧,谁是今日雄才?壮士拔剑自叹,抒发满腔悲哀。无奈落叶萧萧下,且听残雨滴苍苔。

20、形容:凝神专注,积蓄纯洁感情,反映景象,就会清新逼真。像刻画水中的倒影,如描写艳一阳一的芳春。风云变化而多姿,花草繁茂而有神。大海波涛汹涌,高山险峻幽深。这些都要写得符合生活情理,微妙地与尘世万物融合共存。能够不拘形貌做到神似,那才是真正善于形容的诗人。

21、超诣:不是因为心神灵巧,也非由于天赋智能。诗人好象在伴从着白云,随清风一起遨游同归。向前远行,好象即将面临妙境,到了那里,却又觉得并不如意。作者早就有了道的素养,写起诗来才能够超脱世俗。乔木高耸在乱山丛中,绿苔闪耀着春一阳一芳辉。在这种情景中构思吟咏,就感到忘记一切,深有韵味。

22、飘逸:诗人孤傲潇洒远去,超然独立不同凡群。像缑山上飞去的仙鹤,如华山顶游动的白云。高雅的名士内心聪慧,美好的风貌清秀有神。自驾蓬叶小舟乘风而去,向着无边大海畅游长吟。这样的境界好象难以捉摸,有时却能够有所领悟。理解此等情景才能心领神会,勉强硬求飘逸那就无处找寻

23、旷达:人的一生不过百年,从生到死相去几何?欢乐的日子苦于太短,忧愁的岁月实在太多。还不如每天携带美酒,漫游烟绕藤萝的处所。鲜花覆盖茅草屋檐,微微细雨飘忽而过。待到饮酒已尽,持杖且行且歌。人生向来谁无死,唯有南山永巍峨。

24、流动:诗的流动如同水车旋转,又好似滚珠滑动自如。这种诗风妙处岂可道出,借助比喻也难充分表达。苍茫的大地,悠远的天空,都像围绕着一个轴心移动。只有遵循它们的根本法则,作品才能与自然的变化相符。万物事理玄妙奇特,宇宙天地循环不已。千年万载它们往而复始,这才是流动的要义。

扩展资料

《二十四诗品》继承了道家、玄学家的美学思想,以道家哲学为主要思想,以自然淡远为审美基础,囊括了诸多诗歌艺术风格和美学意境,将诗歌所创造的风格、境界分类。通篇充盈道家气息,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生发天地万物,二十四诗品也是道所生发的二十四种美学境界。

它是探讨诗歌创作,特别是诗歌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它不仅形象地概括和描绘出各种诗歌风格的特点,而且从创作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各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对诗歌创作、评论与欣赏等方面有相当大的贡献。这就使它既为当时的诗坛所重视,也对后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名篇。

《二十四诗品》论风格的最大特点,便是着眼于各种风格的意境,而不注重它们形成的要素与方法。作者用诗的语言,为各种风格描绘出一幅幅意境,对这种风格的创造方法则在行文中略加点拨。

《二十四诗品》产生以后,对中国文学史发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历代各种丛书,均有辑录,同时,在中国近古文学史上标榜“性灵”与“神韵”的两个重要流派,都从中寻找自己的理论依据。现代学者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中国美学史,也都把《二十四诗品》看作意境诠释的典范。

百度百科--二十四诗品

请解读短歌行中月的意象

如下,望纳:

《东郎山》唐·曹邺

东郎屹立向东方,翘首朝朝候太阳。

一片丹心存万古,谁云坐处是遐荒?

《入塞》宋·王安石

荒云凉雨水悠悠,

鞍马东西鼓次休。

尚有燕人数行泪,

回身却望塞南流!

《二十四诗品》唐·司空图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诗句——

古城疏落木,荒戍密寒云。-《南极》唐·杜甫

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秋雨叹》唐·杜甫

关头落月横西岭,塞下凝云断北荒。-《从军行》唐·崔融

人云松菊荒,不信桃李好。-《古别离》宋·张玉娘

乱山流冻雨,荒树接孤云。-《独坐》元·王冕

醉倒石上遗其簪,云荒石老岁月侵。-《赠沈博士歌》宋·欧阳修

雨荒三径云迷路。总是离人堪恨处。-《玉楼春》宋·郭应祥

形容人无知的成语

《短歌行》的雄浑之美体现在两种意象上:一种意象,蕴藉有深意;一种意象宏伟劲键、飞动流转。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曹操短歌行的意象美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

曹操短歌行的意象美分析

诗无达诂,有人认为曹操的《短歌行》表达出一种类似《古诗十九首》的“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的消极观念。清代张玉谷说:“此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诗。”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笔者赞同后二者之说,而整篇《短歌行》体现出的是一种雄浑之美。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雄浑”位居第一品,属于壮美的范畴,“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腓,原指小腿肚,善于屈伸变化,这里指宇宙本体所呈现的变化无穷之姿态。所谓“真体”,即是得道之体,合乎自然之道。“雄浑”前两句意思是:万象变化无穷,万物都是真实无忘的本真,是由于真实的体质充满于内的结果。次二句讲如何达到雄浑的境界。“虚”是自然之道的特征,《天道》:“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虚,包含万物,高于万物,只有达到虚,才能进入浑的境界。“浑”,是浑成自然,是自然之道的状态。“积健为雄”中的“健”和“天行健”中之“健”是一个意思,即天然之“健”。雄:刚也,大也,至大至刚之谓。此句之意是像宇宙本体那样不停地运动,周而复始,日积月累,养自然内在之“健”,而升一股雄浑之气。再下二句讲雄浑之美本源于宇宙本身,在内部生成,这种美能包容一切,存在于一切时空。“荒荒”二句用了一种意象的批评方法:就像充塞于苍茫环宇之中的风云气,自由自在,飘忽不定,浑然而生,浑然而灭,气势磅礴,绝无行迹。最后四句是对“雄浑”诗境创作特点的概括。“环”,乃门上下两横槛之洞,所承受枢之旋转者也。环中,喻空虚之处。这两句即要“返虚入浑”,超乎言象之外,而能得其环中之妙。这种“才思浩瀚,来之无穷”的创作境界不是勉强得之的。

形容笨的成语:

使愚使过 〖解释〗使:用;愚:笨.用人所短,为己服务.也形容利用人的不同特点,以发挥他的长处.

傻头傻脑 〖解释〗形容思想糊涂,愚笨痴呆.

钝学累功 〖解释〗钝:迟钝,笨拙;累:积聚.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取得成就.

拙嘴笨舌 拙:笨.嘴舌笨拙,形容不善于讲话.

拙嘴笨腮 见“拙嘴笨舌”.

拙口笨腮 犹拙嘴笨舌.

以勤补拙 用勤奋补救笨拙,含有自谦之意.

小黠大痴 好弄小聪明而实际上很愚笨.

人穷智短 指人穷了,言行也就显得笨拙不聪明.

气壮如牛 气很盛,但使人觉得笨拙.

大智如愚 谓才智极高的人,不炫耀自己,表面上看来好象愚笨.

吃力不讨好 讨:求得.费了好大力气,也得不到称赞.形容事情棘手难办,或工作方法笨拙,不对头.

不辨菽粟 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小米.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不辩菽麦 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坌鸟先飞 比喻能力差的人做事时,怕赶不上别人,抢先动手.多用作谦词.同“笨

騃童钝夫 指愚昧笨拙的人.

枉曲直凑 〖解释〗指在弯曲的路上却笔直地往前走.形容人笨拙死板而不知变通.

拙口钝腮 比喻嘴笨,没有口才.

愚昧无知 形容又愚笨又没有知识.

愚不可及 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极其愚笨.

心拙口夯 心思笨,又不善于说话.

心劳日拙 心劳:费尽心机;日:逐日;拙:笨拙.现多指做坏事的人,虽然使尽坏心眼,到头来不但捞不到好处,处境反而一天比一天糟.

使贪使愚 使:用;贪:不知足;愚:笨.用人所短,为己服务.也形容利用人的不同特点,以发挥他的长处.

上智下愚 智:聪明;愚:笨.最聪明的人和最愚笨的人.孔子认为他们都是先天决定,不可改变.

千虑一得 即使愚笨的人,在很多次考虑中也总会有些可取的地方.多用来表示自谦.

泥足巨人 比喻实际非常虚弱的笨大东西.

庞然大物 庞然:高大的样子.指高大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

厉世摩钝 指磨砺世人,使笨拙的人奋发有为.

将勤补拙 以勤奋弥补笨拙.

顿学累功 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取得成就.

顿口拙腮 比喻嘴笨,不善于说话.

呆头呆脑 呆:呆板,不灵活.形容思想、行动迟钝笨拙.

大智若愚 某些才智出众的人,看来好象愚笨,不露锋芒.

大巧若拙 拙:笨.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

大辩若讷 讷: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不辨菽麦 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的、戏曲、**中的感人情节.

钝口拙腮 指口才笨拙,说话不流利

笨嘴笨舌 笨:不灵巧.说话表达能力很差,没有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