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威并用,剿抚并施什么意思,恩威并施的出处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7-26 0
  1. 德威并用的反义词_德威并用的近义词_德威并用的词语解释
  2. 历史如何评价多尔衮?
  3. 康熙如何打败俄罗斯
  4. 大清十二帝的目录

古羌人,是一个非常神奇的种群。

可能很多人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谈论的重点是十六国时期建立后秦的姚氏家族,但是,我与他们不同,我谈论的重点是汉朝时期的古羌人。建立后秦,确实是古羌人在中原取得的最大成功,但是,建立后秦的那批古羌人,与汉朝古羌人相比,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古羌人,在汉朝时期的实力最强大,影响力也最大,而十六国后秦时期的古羌人,已经只能算是古羌人的回光返照了。

在正式回答问题之前,首先要清楚,古代羌人与现代羌族是完全不同的。现代的羌族,只是古代羌人的后裔之中很微小、很偏远的一支,史书中随处可见的古代羌人的辉煌历史,与现代羌族基本没有关系。第二需要清楚的是,羌人的概念是一个不断缩小的概念,汉代羌人的范围大于唐代羌人的范围,唐代羌人的范围远大于当代羌族的范围。

恩威并用,剿抚并施什么意思,恩威并施的出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炎黄夏商时期的事情就不要谈了,太久远了,虚无缥缈,难以考证。只需要知道的是,众多古羌人族群,是华夏族先民的主要来源之一,他们在先秦时期的不同阶段以各种形式加入(主动)或者融入(被动)华夏先民之中,并在秦汉时期与其他先民一起发展成为统一的华夏族,进而成为汉族。

一、秦汉时期的古羌人

到了战国及以后,在西北,围绕青藏高原,主要有三种少数民族,分别是羌、戎、胡:

(1)戎是华夏族重要的先民之一,主要在黄土高原及其周边,陕甘宁一带,犬戎、义渠、大荔等都是戎,在春秋战国时期,戎被秦、晋、燕、赵等国征服,加入了华夏族,到了秦汉时期已经没有戎单独存在了。很多正史都将戎视为古羌人的一支,但戎与秦汉时期的羌人无关。

(2)胡人最初主要是河西走廊上的月氏和乌孙,后来是匈奴。他们基本都是同种,黄白混血,分布在戎的西方,在两汉魏晋时期,由于匈奴的原因,大月氏和乌孙主体都西迁了,大月氏一直走到阿富汗,乌孙走到了伊犁河,部分月氏人留在河西走廊,与羌人融合,被叫做小月氏,分布在祁连山和湟水流域,后来分别被称作义从胡、卢水胡,在文化习俗方面逐渐被羌人同化,是汉晋在西北的重要仆从部队。而河西走廊被匈奴霸占,后来被汉武帝夺取,河西走廊各绿洲成为汉族的地盘,联通西域,隔绝羌胡。

(3)被河西走廊隔绝在祁连山以南的就是古羌人。这一时期的古羌人,人口众多,部落众多,各自为政,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青海、甘南、甘孜、阿坝等地,以青海河曲地带(这片地方叫赐支)、湟水流域等大草原上的羌人实力最为突出。羌人迁徙流播的范围很广,在西域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有婼羌人,在青藏高原深处有发羌、唐牦等。

秦汉时期的古羌人,部落众多,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后汉书》记载说,羌人部落有一百五十个之多。虽然群雄林立,但羌人也有一个类似于一千多年后蒙古人的黄金家族那样的家族,这就是羌人传说中的古代首领无弋爰剑的直系后人。无弋是古羌语,意为奴隶,爰剑是其名字,这厮本是春秋时期秦国的奴隶,后来逃到青海,因为多次大难不死的经历,被古羌人视为英雄,奉为老大无。

弋爰剑的后人,就是古羌人的黄金家族。无弋爰剑有个后人叫研,研很猛,于是,无弋爰剑的直系后裔部落被称作研种。再后来,研有个后人叫烧当,烧当也很猛,研种又被叫做烧当种。十六国时期建立后秦的羌人老姚家,就是烧当羌的传人。可是,虽然出身高贵,但烧当羌在东汉以前的实力并不突出,甚至一度很弱,主要是别种的先零羌、卑湳羌等部落实力比较强大。烧当羌是从东汉时期开始复兴的。

在汉武帝反击匈奴之前,部落林立的古羌人受制于霸占河西走廊的匈奴人。后来,经过河西之战,霍去病征服了河西走廊,汉朝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以及阳关、玉门关二关,为保障四郡二关的安全,前111年(元鼎六年)汉武帝又派李息、徐自为带人征服羌人,将西宁等地纳入中央,在湟水谷地屯田,设立护羌校尉管理羌人事务,严禁羌人与北方的匈奴相互勾结。从此,护羌校尉就是古羌人的直接领导,他带着一支由正规军、小月氏雇佣兵、投降的羌族雇佣兵组成的部队,坐镇凉州,管理群羌。

西汉时期,羌人普遍比较老实,河西***对古羌人的压迫和剥削也不甚严厉,羌人大多数时候都能忍。汉宣帝时期,先零羌曾经东渡湟水与汉朝屯田官兵为敌,引发一场羌族大,被汉宣帝剿抚并用,赵充国抚,辛武贤剿,从而平定了叛乱。但羌人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王莽篡汉时期,由于中原战乱,羌人摆脱了汉朝的桎梏,再次独立。羌人问题最终在东汉时期爆发,给***和羌人都带来了旷日持久的沉重灾难。

东汉初期,汉光武帝纳班彪的建议,重设护羌校尉,管理羌人事务,首任校尉是牛邯。但是,这时的羌人不甘接受汉朝的再次奴役,群起反抗。?黄金家族?的烧当羌已经复兴,实力雄厚,滇良、滇吾、迷吾、迷唐等几代酋长,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生生不息,屡败屡战。在公元1世纪,在汉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汉和帝时代,汉朝用了六七十年的时间与烧当羌率领的群羌持续作战,才终于征服了烧当羌,征服了古羌人。大批投降的烧当羌等部众被迁徙到陕甘一带,视为东羌,留在青海的是西羌。羌人的武器被没收,西部局势一度稳定下来。

可是,到了东汉中期,由于东汉的压迫,特别是很多羌人成为了东汉对外作战的炮灰,羌人就反了。这是在2世纪初,汉安帝永初年间。以烧当羌为代表的东羌人没有武器,就拿起棍棒竹竿反抗,逃到河西走廊北面的山区戈壁之中。武器精良、骑兵众多的西羌乘机杀了进来,带头的又是先零羌。先零羌两代首领滇零、零昌带头,羌人狼莫、***杜季贡为主力。这一波羌人闹事来势汹汹,东汉军队连战连败,羌族一度深入到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烧杀抢掠,众多郡县被废弃。

最终,在杰出军事家虞诩的建议下,东汉征服改变了以步兵为主的作战方案,改用骑兵,任尚、邓遵等一举平定了羌族,过程中调用了南匈奴雇佣兵,最终击败羌人,先零羌遭到重创。永初羌乱持续十四年,花了东汉二百四十亿巨款。战后,东汉护羌校尉马贤又用了十几年平定了祸乱河西走廊的烧当羌。

但是,局面安定了不过二十年,到了2世纪40年代初,汉顺帝永和年间,羌人又反了。这一波造反比上一次规模略小,主要波及陕甘。在赵冲、张贡等指挥下,汉朝恩威并施,历时七年,终于平定了这场叛乱。永和羌乱花了东汉八十几亿巨款。

但是,不过十年以后,到了2世纪50年代末,汉桓帝延熹年间,羌人又双叒反了。这一次又是东羌、西羌一起反,特别是烧当、烧何、当煎、勒姐这几个部落,闹的尤其厉害。不过,令羌人绝望的是,这次他们的对手十分强大,他们是三个甘肃人,号称?凉州三明?,分别是安定人皇甫规(字威明)、敦煌人张奂(字然明)、武威人段颎(字纪明)。皇甫规和张奂主张恩威并施,在前期发挥了较大作用,打败和招安了不少羌人,而段颎主张大,主张一劳永逸解决问题,在后期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了古羌人的噩梦。

段颎与当权的宦官们关系很不错,因此他的主张得到了汉朝的全力支持。于是,段颎对古羌人举起了屠刀。段颎先灭西羌,斩首二万三千级,再灭东羌,斩首三万八千级,过程中,段颎身先士卒,深入穷追,在哪里遇到羌人,就在哪里歼灭之,他大开杀戒,毫不留情。于是,这场历时十多年的羌乱最终被平定了,只花了四十四亿巨款。从此,古羌人就不是很重要了。

东汉最后,羌人又闹了一次,但这不是单纯的羌人闹事了,小月氏、***都被卷入其中,小月氏人北宫伯玉被推为首领,***韩遂、边章是主力,羌人的作用倒是不大。太尉张温挥师西征,董卓、孙坚都在这只队伍里,经过几场鏖战,双方都损失不小,最终罢兵。叛军不久内讧,韩遂夺得一切权力,成为汉末主要军阀之一,与马腾分别割据凉州,然后就没古羌人什么事了。这些割据者最终被曹操歼灭。后来,夏侯渊出兵陕甘,羌人又被削了一顿。到了三国时代,曹丕、曹睿时期,河西走廊的羌人在汉族大姓的带领下,又闹了几次事,被张既、苏则等平定。

二、十六国时期的古羌人

汉末,迁入中原的一股烧当羌?黄金家族?,在定西地区存活了下来,并逐渐汉化,姓姚,自称大舜之后。之所以要姓姚,估计与烧当的烧字发音与姚相近有关。到了五胡乱华时代,这一股羌人也拉起一支队伍,首领姚弋仲自封护羌校尉,带着队伍,东奔西走,南征北战,一会儿拉到河南,一会儿杀回陕西。在四世纪,他们时而依附羯族后赵,时而投降东晋,时而又托附在氐族前秦的羽翼之下;他们也没少挨揍,桓温第一次北伐,削的就是羌族老姚家;他们也被氐族的修理过,二代首领姚襄被杀,其弟姚苌归降前秦。

在383年淝水之战后,姚苌趁机自立为王,建立后秦,逼死苻坚,与氐族苻登力战,夺取了关中。他的儿子姚兴最终消灭了前秦余孽,独霸关中,并且一度夺取凉州,成为西秦、南凉、北凉的宗主,与东晋、后燕、北魏等争雄。由于烧当羌坎坷的命运和发展历程,其实它的人口很少,完全无法与曾经强大的南匈奴、羯族、鲜卑、氐族等相比,所以,后秦纳了非常现实的政策,即汉化。

后秦的军权牢牢掌握在老姚家手里,但却完全汉化,看不出任何羌人痕迹,众多陕甘汉族豪门贵族与之联合执政,河西儒学大行其道。北魏也是高度汉化的,但还能看出孝文帝改革这样的汉化过程,而后秦的程度更深,根本就还没有看出怎么汉化的,人家就已经高度汉化了。

不过,到了5世纪初,姚兴的逐渐失去了蓬勃的朝气,在甘肃、陕北、山西的战场上先后失利,被南凉、西秦、大夏、北魏等削的很惨。最终,在姚兴死后不久,东晋挥师西征,刘裕带着大队人马,气吞万里如虎,灭掉后秦,姚兴的儿子姚泓被押赴南京问斩。后秦灭亡,古羌人的嫡系?黄金家族?(烧当羌)也彻底消失不见了。

三、其他古羌人的后代

在中原失败的同时,在青藏高原周边的老家,古羌人也不是主流了。在青海,到了魏晋时期,东部鲜卑慕容部的一部分,从遥远的辽河流域,万里迢迢来到青海,融合了当地的羌人,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叫做吐谷浑,退出了羌人的范畴,日后吐谷浑被北魏、隋朝、唐朝和吐蕃连续殴打,最终分别融入了汉族和藏族。在甘肃南部和四川西北,另一支土著,氐族逐渐崛起,成为了当地的主流。在河西走廊,汉族、鲜卑人、卢水胡等都有不俗的实力,唯独羌人没有什么存在感。倒是在陕北地区,众多羌人涌入其中,与匈奴、卢水胡等部落融合杂处,成为陕北杂胡的组成部分,最终被北魏荡平。

古羌人取得成功的方向是南下,他们大批深入到岷山和横断山区,在表里山河之间各自独立发展。早在汉代,横断山区中就分布有大量的古羌人,与西南夷杂处,占比也不小。在南北朝时期,邓至羌和宕昌羌两部非常成功,在南朝和北朝之间左右逢源,两边讨好,发过财,也挨过揍。在隋唐时期,这些羌人发展成为各自不同的部族,部落林立,统称为西山八国,在唐朝和吐蕃之间摇摆,受唐朝剑南西川节度使或者吐蕃东道节度使的领导。后来,还是藏文化对这些羌人部落的影响更大,他们逐渐变成了藏族,但是不同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传统藏族,在横断山区的这些新藏族独具特色,他们是康巴藏族、嘉绒藏族等等。

除了这些,在岷山和横断山区,还有一群脱胎于古羌人的民族,他们的影响力更为突出,吐蕃史料叫他们弭药人或者木雅人,中原史料叫他们党项人。唐朝时期,党项羌各部落受到吐蕃的猛烈攻击,为了逃命,他们选择了北上投奔唐朝。他们分众多批次的各自投奔唐朝,被安置在宁夏和陕北无定河流域,仍然过着部落林立的游牧生活,为唐朝戍边。唐末,出身拓跋部的党项羌拓跋思恭参与了平定黄巢之乱,因为有功,被唐朝赐姓李,并封为定难军节度使,统治无定河流域的夏、银、绥、宥等州,开始割据一方。

到了宋朝,拓跋部后人李继迁、李德明、元昊祖孙三代起兵,联合散布无定河流域和宁夏贺兰山区的党项各部落,顶住宋朝的压力,建立了西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与宋、辽、金等对峙二百多年,直至13世纪初被蒙古灭亡。在蒙夏六***战中,党项羌损失惨重,劫后的大部分融入汉族,也有的融入了蒙古人中。

除了南下横断山区的古羌人,还有的古羌人很早就深入青藏高原内部。汉朝时期的发羌、唐牦羌等,就居住在青藏高原深处。汉朝人知道他们的存在,但从未发生过接触。后来,不断有羌人再进去,并在隋唐之际形成了多个大部落,包括苏毗、多弥、白兰等,他们大致位于那曲、玉树等地,在6、7世纪是吐蕃的劲敌,但最终被吐蕃所吞并。这些古羌人融入了藏族之中。至于吐蕃,也有说法认为他们也是古羌人的后裔。

除了上述流向,在古代不同时期,还有很多古羌人在不同时期南下到云贵高原甚至是缅甸,与当地的各路西南夷相融合,形成了很多很多少数民族。像是彝族、白族、哈尼族、拉祜族、纳西族、傈僳族、景颇族等很多藏缅语族的少数民族,都有南下古羌人的成分。

除了上述所有的这一切,还有一部分在横断山区的古羌人后裔,没有融入藏族,保留了自己的名称和习俗,仍叫羌族,是为现代羌族,大约有三十多万人。

德威并用的反义词_德威并用的近义词_德威并用的词语解释

清朝平定"三藩"叛乱之战(公元1673--1681年),共8年康熙十二年(1673年) 十一月,吴三桂招集部下准备叛乱,改国号为“周”,以康熙十三年为元年,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并封授文武群臣。耿精忠(耿继茂之子,耿继茂死后,他接替藩王之位)、尚之信(尚可喜之子)随之起兵响应,云贵、川湖、闽浙、两广以及陕甘等地叛军四起。 在平定三藩的过程中,年仅20岁的康熙皇帝镇定自若,有胆有识。当时朝廷有些大臣被三藩的势力吓倒,大学士索额图竟提议杀掉主张撤藩的大臣向吴三桂谢罪。康熙帝对此断然否决,并进行全面的军事部署。 平叛之初,康熙皇帝组成了以荆州为中心、以川湖为重点的防御体系,力图将战事控制在云南、贵州和湖广境内。为便于援兵自京师调遣,囤重兵于兖州、太原,并增设驿递邮传。在军事部署的同时,康熙皇帝颁诏天下,削吴三桂爵位,历数其罪行,争取民心,将平叛中心集中于吴三桂及其死党。但是随着四川、广西、福建等地相继叛乱,形势恶化,康熙帝欲将叛军控制在西南三省的意愿未能实现。他再次调整平叛部署,增兵浙江,严守江西,倚用绿营兵,实行满汉联合作战。为了分化瓦解敌人,他明令各战场清军主帅剿抚并用,恩威并施。在朝廷的军事压力下,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耿精忠投降,十二月尚之信乞降。康熙保留了耿精忠的靖南王爵,命尚之信袭封了平南王爵。耿、尚二人的投降,使吴三桂陷入孤立,加上军事的失利、经济上的日益拮据,吴三桂梦想与清廷划江而治、自为一国之君的愿望成了泡影。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心有不甘的吴三桂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称帝,八月,患赤痢死,其手下军队已呈树倒猢狲散之势,但仍在西南垂死挣扎。康熙帝又一次调整了战略部署,收复湖南,平定四川。次年,进兵云贵。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云南荡平,历时8年的平叛战争胜利结束。

历史如何评价多尔衮

“德威并用”的近义词 宽猛相济 恩威并重 剿抚兼施 “德威并用”的反义词 “德威并用”相关近义词反义词的解释

德威: dé wēi1.谓以德行威。 2.恩德与威权。恩威: ēn wēi1.恩惠与威力。多指仁政与刑治。恩威并重: ēn wēi bìng zhòng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相济: xiāng/xiàng jì/jǐ1.互相帮助﹑促成。 2.互相调济。兼施: jiān shī1.《孟子·离娄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言周公想兼学夏﹑商﹑周三代之王而施行禹﹑汤﹑文﹑武之政。后以"兼施"指并行先王之善政。 2.犹并举。宽猛: kuān měng1.宽大与严厉。宽猛相济: kuān měng xiāng jì宽 宽容;猛 严厉,猛烈;济 相辅而行。指政治措施要宽和严互相补充。并用: bìng yòng1.全都使用;一同使用。并重: bìng zhòng不分主次地同样对待 两者并重。剿抚: jiǎo/chāo fǔ1.征剿和招抚。剿抚兼施: jiǎo fǔ jiān shī剿 剿灭,讨伐;抚 安抚;兼施 同时使用。剿灭与安抚同时进行。

康熙如何打败俄罗斯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多尔衮拥立幼主,定鼎中原,大位不惑其心,大利不夺其志,君子人也!

多尔衮爱江山。

帝位易取,江山难求,二者必择其一,他选择了后者。他的生命里有太多的抉择,小则关系到他和兄弟们的荣辱与身家性命,大则关系到整个满洲族的兴衰成败。面对帝位,他仰天大笑:尔可惑我志哉?

皇太极走了,大志未竞,那时多尔衮可以称帝,但他退求其次拥立了年幼的福临,自己为辅政王。他的箭只有射向敌人,不会为了帝位射向自己的亲族,无他,他爱江山,不能使父兄的基业毁于一旦。于是降三桂、破山海、克北京,最后力排众议,迁都北京,以图进取,他完成了统一大业的第一步。入主北京后他大刀阔斧地推行仁政:礼葬崇祯、招扶明臣、***卒、废除弊政、整顿吏治、祭拜孔子、开科取士……他小心翼翼地试图驾驭汉族,像驯服他的烈马一样,他恩威并施地驯服了汉族。千秋功业比帝位来得更痛快、更实在,更能满足他的抱负.

有人说皇太极死时他不称帝是因为他的两白旗不足与豪格抗衡,那么入关后,八旗精锐尽在掌中,又以自己的同母兄阿济格、弟多铎为大将军东征西战,平定中原,此时称帝对他来说易如反掌,借用乾隆的话,那时他是“因利乘便”、“何事不可为”?九五之尊唾手可得,谁不动心?!!他没有理由不称帝,俗人不理解,野史为了给多尔衮不称帝找原因,胡扯出了孝庄下嫁,说他爱江山更爱美人。先别说孝庄根本不美,就算她有闭月羞花之容,又怎能令多尔衮因为一个女人而放弃帝位?!他没有称帝,是因为他心怀天下,满洲整体的利益和清朝的统治与帝王这个虚名孰轻孰重,他能分清。作为统治者,这种胸襟实为罕见。他知道大清还没有坐稳江山,如果急于名位造成族内分裂、内耗,从而给李自成等人可乘之机,必然引起社会动荡、人心不定、江山不稳,那么他得了帝位又有何价值?他要“示人民有更始之庆,无亡国之惨耳”。当时清朝虽然占据北京,但南有朱由崧,西有李自成,川有张献忠,不算各地不断出现的小范围兵变,累加起来的兵力也有二,三百万,而清军倾全国之力也不超过二十万,满族总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这时的清朝统治极不稳定,鹿死谁手,尚未可知。江山重于帝位,唯有齐心协力方能成就千古大业。反观南明各个朱姓朝廷还在争夺正统,为了残破的打内战,李自成、张献忠之辈更不会想到联合起来抗击外族,他们的鄙俗在多尔衮浩瀚的胸怀面前无地自容,以致被清军以风卷残云之势逐个击破最终统一了天下。多尔衮没有称帝,但他是爱新觉罗家族真正君临天下的第一人!

当我们的地理课本自豪地写上中国领土960万平方公里的时候,不要忘记这片土地上有不小的一部分是清王朝开辟的疆土,更不要忘记清朝开国时的版图是不可思议的1400万平方公里!这片广袤的土地就是多尔衮为之魂牵梦绕、心力交瘁的地方,无处不流淌着他的鲜血!

“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负吞吐天地之志”,这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对英雄的理解.

多尔衮爱美人

父汗努尔哈赤为他娶了第一位妻子,蒙古科尔沁一个台吉的女儿博尔济其特氏,那时他才12岁。这位长他两岁的蒙古贵族,他的大福晋,与他荣辱与共25年,在他宾天的前一年,先他而去了。此外,他一生还娶了九个女人,除了满蒙贵族,还有两个朝鲜公主。这些女人没有为他留下一点骨血,英雄一世,孑然来去,形单影孤。

无论正史野史都说他纵欲无度,荒*好色,遍选美女充其下陈,甚至连孝庄也不放过,果如是乎?这要从满族遗留的落后风俗说起,在满族社会中女人与物件无大差别,女人地位之低从清朝的后妃、公主地位不及历朝历代中可见一斑。多尔衮时代的满族,不仅存在着古老落后的承继婚、交换婚制,而且还有掠夺婚的影子,父死子妻继母,兄亡弟妻寡嫂是很正常的事情,甚至叔伯可以娶亡侄媳妇(豪格死后,他的福晋即被两位叔叔多尔衮与阿济格各纳了一位)。女人可以做为战利品辈份混乱地群娶过来,也可以出于某种目的辈份混乱地群嫁一家(皇太极的三个博尔济其特氏后、妃,是姑侄关系;多尔衮是豪格的叔父,但从母亲这边论,豪格却是多尔衮的表舅,因为豪格的母亲是多尔衮母亲的姑姑,换句话说,就是乌拉那拉氏姑侄同嫁一家,但却是侄女嫁父亲,姑姑嫁儿子;阿敏与他的一位岳父互为翁婿,即他的一个女儿嫁给了他这位岳父……),连爱新觉罗家的格格下嫁也经常行辈不同。这种混乱的婚嫁关系在清皇族高度文明以后还是渐有渐无地存在:顺治的废后和他的孝惠后是姑侄关系、咸丰朝叶赫那拉氏(慈禧)姐妹嫁兄弟(咸丰帝与其弟奕譞)、同治的孝哲后与珣妃也是姑侄……落后的殉葬制大多也是以女人为牺牲的(努尔哈赤死,三个后妃殉,其中包括多尔衮的生母大妃(即皇后)乌拉那拉氏阿巴亥;多尔衮死,卑女殉;多铎死,两福晋自请殉;岳托死,福晋殉;顺治帝死董妃之妹殉……),多尔衮生长在这样婚嫁**、女人地位极低的民族里,女人在他心中是什么呢?也许还不如他的宝马雄鹰。所以,在他看来问蒙古、朝鲜要几个女人与索贡品无异,那是显强国霸气,示主人威严。一个小节此处不能不提,明朝降臣吴惟华极尽所能地讨好他,大概对这位摄政王的辟好亦有所闻,于是投其所好,从一些贫困的明朝勋旧家中选出“女子之有色者,得二十人以献九王”。这二十个“有色”的汉家女子,对任何男人来说,都是莫大的诱惑,但“王愀然曰:‘不可,明之勋胄,犹我与若今日也,以我与若之子女,供他人婢妾可乎?’,悉遣出,令择良家子嫁之”。吴惟华真小人也,既为二臣,犹不以为耻,不思明国何以倾颓,自视高明,复为弄臣,然江山易主,此君却如此不识时务。多尔衮识大体地退了明朝勋旧的女子,觉其于礼不通,他又怎么可能有悖天伦,娶自己的嫂子、天子的母亲孝庄?!

多尔衮爱美人,然其真好色耶?!必也取之有道也!

一个小节此处不能不提,明朝降臣吴惟华极尽所能地讨好他,大概对这位摄政王的辟好亦有所闻,于是投其所好,从一些贫困的明朝勋旧家中选出“女子之有色者,得二十人以献九王”。这二十个“有色”的汉家女子,对任何男人来说,都是莫大的诱惑,但“王愀然曰:‘不可,明之勋胄,犹我与若今日也,以我与若之子女,供他人婢妾可乎?’,悉遣出,令择良家子嫁之”。吴惟华真小人也,既为二臣,犹不以为耻,不思明国何以倾颓,自视高明,复为弄臣,然江山易主,此君却如此不识时务。多尔衮识大体地退了明朝勋旧的女子,觉其于礼不通,他又怎么可能有悖天伦,娶自己的嫂子、天子的母亲孝庄?多尔衮爱美人,然其真好色耶?必也取之有道。

多尔衮爱贤才

帝王图治,必劳于求贤。多尔衮热爱汉文化,大概是他本民族没什么文化可爱,他从小熟读汉文经典,皇太极说他“于众昆弟中最为勤学”。他对汉臣也是颇为敬重,礼数有加。早在入关前,他就重用汉臣范文程和降将洪承畴,此二人也不负其所望,上书多尔衮,对满洲入关的军政大事尽舒所见,被多尔衮纳,终成霸业。入关后多尔衮更是求贤若渴,占领北京后的第二个月,即派人祭孔,此后每年二、八月都派大学士致祭,成为整个清代所遵奉的定例。顺治二年,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同年六月,他亲自“谒先师孔子庙,行礼”。顺治三年,首次会试、殿试,他又亲自命题。除了用科举、招抚等各种手段尽力网罗名士参政外,他还经常让汉官推举贤才,使大批汉族贤士纷纷归附。顺治二年六月,清军南下后,多尔衮让大学士们举荐江南贤才,以下是他们的对话: “江南有甚好人物?” “地方广大,定有贤才。” “非泛论地方贤才” “钱谦益是江南人望。” “如今在否?” “昨‘归文册’上有,现在” 汉臣中有才能者,皆受多尔衮重用。为了维护汉官已经受伤的尊严,他严禁满洲贵族欺压污辱汉官,明令满洲贵族不得干涉国政和限制汉官职权,禁止诸王同各机构官员私交往来,这个禁令等于剥夺了诸王、贝勒干预国家事务的权力,也使多尔衮树敌不少,埋下了身后之祸。他给汉官足够多的参政机会。原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是国策的重要决策机构,多尔衮执政以后,限制了这个机构的作用,他把更多的权力赋于了多由***担任大学士的内院。顺治元年五月,多尔衮准了大学士洪承畴、冯铨的建议,改变了内院过去对一些重大事务“不得与闻”的地位。二年三月,又进一步下令,“凡条陈政事,或外国机密,或奇物谋略,此等本章,俱赴内院转”。使内院成了参与国家重大决策的重要机构。多尔衮还让大学士“于国家事务,当不时条奏为是”。满人一直垄断着六部与都察院的全部正职,***只能担任副手。顺治五年,多尔衮又设立了六部汉尚书、都察院汉都御史,提高了汉官在这些重要机构中的地位和职权。

除了重用***,多尔衮对德国传教士汤若望也特别敬重,因为他看重汤若望的“新历”。多尔衮观看了汤测量研究日食的过程,命人记录在册。后来又因为汤在研究历法上的成就,专门为他设宴庆贺,并将修订新历法的任务交给他,面对朝中人“祖宗之法不可违”的反对,多尔衮告诫大家不能因为汤是金发碧眼就不承认事实,不能对外国人有偏见,就像进关时不对***存偏见一样,谁对大清国有贡献,谁就应该受到优待。他还嘲笑朝臣们不接受先进的新历如同“抱残守缺”一样可笑。审议后第二天,多尔衮就亲自将汤的新历命名为“时宪历”,予以推行。不久又向礼部下命令“钦天监印着汤若望掌管”。汤若望于是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任钦天监监正的外国人。

多尔衮爱名节,位愈尊,爱愈甚。

入主紫禁城时,他完全可以废帝自立,然而他没有,他不能留下窜逆的千古骂名,他要作周公,他所做的是接顺治帝进京以就大位。他贵为摄政王,挟开国之功,但君臣大礼他从不马虎,这大概和他崇敬孔子不无关系。顺治赐他一匹马,他“跪受”,“叩首谢恩出”。后顺治传旨给他说“凡遇朝贺大典,朕受王礼,若此等小节,不必行此大礼”。对这位当时八岁的小皇帝的恩典,多尔衮很感动,却没有接受,他上奏说“上年幼冲,臣不敢违礼,俟上春秋鼎盛,凡有宠恩,自不敢辞”,意思是你越是年幼,我越不能以长违礼。后来他的身体实在不胜脆拜了(他患有严重的关节炎),群臣见状才上疏顺治,免了一些礼数。多尔衮尝乘轿入朝,行至朝门,满洲诸大臣皆跪,他发现后,即命轿夫抬他回家,不上朝了。事后,他对这些人说“予未有言,诸臣何故皆跪?今予乃入君之朝也,尔等即欲行礼,当于他处行之,乃行之朝门,予岂有经受之理!若予竟自前进,诸王亦如此行礼,予心何安?”他太清醒了,若与皇帝同享此大礼,岂不是大不敬?与谋逆何异?他意识到这是陷他于不义,况大清建国初始,这样久之,必出获乱。

多尔衮办事公正、公平,从不厚此薄彼。宣府巡抚李鉴劾奏赤城道朱寿鍪贪酷不法,多尔衮下令议察。朱贿嘱满臣绰书泰求阿济格说情,阿济格率师南讨途经宣府时,便派人胁迫李鉴释其罪。多尔衮闻知,立刻降阿济格为郡王,罚银五千两。阿济格是多尔衮的同母兄,自生母被逼生殉努尔哈赤后,他们兄弟三人相依为命,阿济格是多尔衮与多铎最亲近的长兄,戎马一生,为大清立下赫赫战功,多年来一直支持多尔衮,但这时,多尔衮却如此不讲情面(公事公办,毫不讲任何兄弟之情)。

多尔衮对谄媚也有天生的免疫力,对别人的奉承从不买帐。清朝初入关,明朝太监留用,这些太监政治上与朝官一起参与朝政,经济上,把持原明朝皇荘钱粮,实力颇大。多尔衮逐步打击太监势力,使满清近300年宦臣无法干政。当时大太监曹化淳多次上书多尔衮,意在摇尾取悦,但多尔衮从不理睬,后来此人不知身价,以老卖老,上书说自己“积劳成疾”,应选“年富力强”者,不想这位摄政王马上准奏。多尔衮曾与降清的祖大寿谈起自己进围锦州时的凶险:“洪军门于南山向北发炮,祖军门从城头向南发炮,神器实为凶险,我兵无存身之地。”,祖大寿张煌失错言道:“果有此事,如彼时炮中王马,为之奈何!”擒贼先擒王,两军交战,谁不想击毙对方主帅,多尔衮行伍出身,怎么会不明白,他在摄政日记中嘲笑祖大寿的献媚:“彼时两仇相敌,唯恐不中,大寿言不由衷,诚为可笑”。他对奉承的警惕使汉官满臣惴惴然不知所措,揣摩不透他的心思、他的好恶。谁想毁谤他的清廉勤政也实在无证可寻。

多尔衮爱鹰犬

据说他养犬3000条,畜鹰亦余千只。他爱这些动物,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他更信赖他的鹰犬。孝庄曾感叹说皇太极没有他的这般闲情,他付之一笑:“他才是养鹰高手,他支使我们就像我支使这些鹰犬一样”。一句话道出辛酸惨淡,他畜鹰养犬,却一世为人鹰犬,披坚持锐,出生入死,惮精竭虑,到头来却身败名裂,竟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他仅仅惟愿大清能在自己的手下永存)。 魂兮在否

他的一生太苦太累了,他倦了、厌了,向皇天后土交了他的权利,付了他的使命,昂首告别了他的江山。如果说天降大任于他,那么他无愧亦无憾。他死于顺治七年的最后一天,死在喀喇城,死在塞外的冰天雪地中。

顺治六年他还两次亲征山西降而复反的姜镶。他知道自己不久于世,便开始关心鳌拜、索尼等人在朝野的势力,降了鳌拜的爵位,轻重不同地处分了与鳌拜、索尼相善的一些人,他不愿看到自己百年之后外姓掌权。去世前几天他还在围猎,以至晕厥坠马摔伤,草草治疗后,第二天他竟又跨马出猎,他不愿像一个懦夫一样死在病床上,他舍不得他的马,他的鹰还有他的犬,这世上还有什么比这些灵透的生命更懂得他的孤独?

他没有战死在沙场,没有安卧于荣华,却魂归他乡,以他自己的方式熄灭了勃勃生命之火。他在一个孤城里孤独地走了,也带走了他的旷世孤独。生前无知己,灵前无孝子,他才是孤家寡人。只有这样的死才配得上他,我宁愿他这样在38岁时壮烈地倒下,也不愿他像一个俗人一样慢慢老去。

他注定孤独,十三岁时,一夜之间失去了宠他的阿玛和爱他的额娘。泪眼前是父母冰冷的棺椁和兄长们冷酷的面孔。旦夕之间,从天堂跌落地狱,一切都变得陌生了,这里还是自己的家吗?这些逼死额娘的人还是自己的兄长吗?眼睁睁地看着亲娘被人用弓弦勒死却束手无策,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对一个男人来说,这又是多么大的耻辱!生在帝王家,注定斗争,注定坚强,他擦干眼泪,未满十六岁就随皇太极东征西战,他总是身先士卒,多少次死里逃生。十几年来,他深藏锋芒,人前少言寡语,军前谋勇兼备,凭军功与智慧,他小心翼翼地一步步积累自己的实力,至皇太极死,他的势力已经能和豪格抗衡。豪格是皇长子,得天独厚,而多尔衮从随军将领到三军统帅到万人之上的皇父摄政王却是用血换来的。

他的灵柩运抵京师,顺治率诸王、贝勒、文武百官“易缟服”出迎东直门2.5公里外,大放悲声。眼泪,顺治帝、诸王、贝勒、文武百官、公主、命妇“俱于道旁、门内跪哭”的眼泪,是摄于摄政王威严的眼泪。狮虎垂危,犹有余威,权倾朝野的摄政王宾天,谁敢不哭?但多尔衮一定在笑,他在大笑,生前他嘲笑他人的献媚,死后又怎么会相信这空洞的哭声,虚伪的眼泪?

他的死成全了那对孤儿寡母,这母子***至极,多尔衮生前他们不敢也无能撼动这位皇叔,死后犹不敢妄动,先慷慨地给予最高尊号----成宗义皇帝,以示天下“不是我不仁”,不到百日即因其棺内的八补龙袍夺其爵,毁其墓,天下有此大伪乎?既以帝号尊之,帝制葬之,却以明黄龙衮置其罪,与追尊之号岂不矛盾?试问没有多尔衮哪来顺治的帝位,孝庄的尊位又从何谈起?这母子竟恩将仇报,奈何!三百年以后,当我们这个曾经让帝王将相永世不得翻身的社会承认了努尔哈赤的雄才大略,承认了康熙的文治武功,甚至承认了雍正的勤劳任事,为什么对多尔衮还是这样的求全责备?仿佛他只有和孝庄一起存在才有价值,这段荒谬的野史传闻----孝庄下嫁,至今仍被大多数人信以为真,包括部分清史学家。对这位清朝的开国摄政王,人们总是毫不“吝啬”:荒*无度,把持朝政、独断专行……我们原谅了帝王的三宫六院,甚至津津乐道,为什么对多尔衮的十房妻妾却如此苛刻,斥之为荒*无度?他是实际意义上的帝王,只少一个皇帝的虚名就另当别论?同样是外族统治,人们厌恶多尔衮,怎么到康熙坐江山就变成了好人?我们中国人骨子里的皇权至上使然!维护皇权的是英雄,背叛的是败类。洪承畴、吴三桂永无翻身之日自不必说,那么既然袁崇焕、史可法扶明抗清是英雄,为什么食清奉禄的林则徐、邓世昌之流,维护清帝皇位的康有为、之辈也是英雄?孰是孰非?问题在于皇权从朱家接力到爱新觉罗家族,皇权永远是正确的,皇权在哪里,正义在哪里!谁侵犯了皇权,谁就是罪人;谁敢对皇权说“不”,谁就是大不敬!远到曹操,近到林彪,说重了是千古罪人,说轻了也是十恶不赦。顺治对多尔衮削爵毁墓、康熙除鳌拜、除林彪似乎都是英明绝顶、大快人心,是耶?非耶?使多尔衮称帝、鳌拜称王,林副统帅修成正果,那么历史会给予怎样的评价?王莽窜位不成遗臭万年,赵匡胤夺了柴家天下却流芳百世,是何道理?窜夺者大逆不道,然而一旦成事则名正言顺。世人皆知的“胜者王,败者寇”的道理还是斗不过天赋皇权。多尔衮一生最大的败笔就是他没有称帝,称帝则大义,反之则大逆!

乾隆的良心还在,不惜否定他的曾祖,为这位含冤的叔祖翻了案:

“其时我世祖章皇帝(顺治帝)尚在冲龄,未尝亲政也。夫睿亲王果萌异志,则方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且吴三桂之所迎、胜国旧臣之所奉,止知有摄政王耳……且不于彼时因利乘便,直至身后以敛服僭用明黄龙衮,指为觊觎之证,有是情理乎?”

长白山下,松花江畔,一片白山黑水,多尔衮骑马擎苍,笑着、看着,渐行渐远……敢问智者何忧?!勇者何惧?!

大清十二帝的目录

顺治十七年(1660年)宁古塔将军巴海率水军破敌于古法坛村,斩首60余级,溺水死者甚众。经过中国军民的多次打击,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的俄国侵略军一度被肃清。后来,沙俄侵略势力又到雅克萨筑城盘踞。

清虽多次警告,都无济于事。在同沙俄的长期交涉中,清朝皇帝看到,若非“创以兵威,则罔知惩畏”,于是决意征剿。同时也认识到,“昔发兵进讨,未获翦除”的原因,一是黑龙江一带没有驻兵,从宁古塔出兵反击,每次都因粮储不足而停止。

二是沙俄侵略军虽为数不多,但由于“筑室散处,耕种自给”, 加上尼布楚人与之贸易,故使其得以生存。于是造成“我进彼退、我退彼进,用兵不已, 边民不安”的局面。

针对这种情况,康熙取恩威并用、剿抚兼施的方略,即发兵扼其来往之路,屯兵永戍黑龙江,建立城寨,与之对垒,进而取其田禾,使之自困。同时再辅以严正警告。如果侵略军仍执迷不悟,则坚决予以翦灭。

为此,康熙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边防建设,准备剿灭沙俄侵略军:侦察地形敌情,派兵割掉侵略军在雅克萨附近种植的庄稼,又令蒙古***汗断绝与俄人的贸易,以困惫和封锁侵略者;屯戍要地。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十二月,决定调乌喇(今吉林市北)、宁古塔兵1500人往黑龙江城一带,驻扎爱珲、呼玛尔(今呼玛南)。后鉴于两处距雅克萨路途遥远,令呼玛尔兵改驻额苏里(今俄斯沃特德内西南)。次年七月,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率军进驻额苏里。

九月,确定在爱珲筑城永戍,预备炮具、船舰。同时派乌喇、宁古塔兵五六百人、达呼尔(今黑龙江嫩江县境)兵四五百人,调往爱珲一带;修整战具,设置驿站,运储军需。这些措施,适合当时东北边防斗争的需要和特点。

扩展资料:

雅克萨之战是中国军队反击沙俄军队入侵的一次重要战争。此战的胜利,有力地制止了沙俄向黑龙江流域进行侵略的,维护了中国的国家***。

表现了中国各族人民不屈服于外国侵略反抗的英勇精神。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是中俄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此战的胜利为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奠定了基础。

《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中国签定的第一个平等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格尔毕齐河、额尔古纳河往东到海,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流域,包括库页岛(现称萨哈林岛)归中国。

库页岛往西到格尔毕齐河、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以南,整个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的土地都归清朝,这是第一。第二,双方不得收纳对方逃亡人口,有的要归还。第三雅克萨地方俄人所建城堡须尽行拆毁。第四,两国进行贸易互市。第五,两国永敦邦谊。就是中俄两国世世代代和平。

百度百科—雅克萨之战

总论

“野猪皮”努尔哈赤——天命汗

先辈都非等闲人

13副铠甲报家仇

灭九部,并建州——统一女真部落

制文字,建八旗——后金的建立

七大恨告天——反明战争的开始

萨尔浒、开原、铁岭之战——奠定帝业之基

内政外交,步步为营——自身实力的壮大

连夺辽沈,所向披靡——辽东形势之变

功过是非,瑕瑜互见——政策的成功与过失

宁远战败,饮恨而终——努尔哈赤之死

文武兼备的创业之君——清太宗皇太极

辅佐父汗,崭露头角——烽火中成长的王子

扫除障碍,初登汗位——皇太极继位之谜

笼络汉蒙,收服民心——民族政策的调整

遭遇劲敌,失利宁锦——与袁崇焕的拉锯战

反间计除袁崇焕——为进军明朝扫清道路

大凌河招降祖大寿——恩威并施的高超手腕

长驱南下,劫掠千里——人口之战

南而称帝,收服蒙朝——正式建立大清国

收降三顺王——汉军八旗的组建

松锦之战——奠定帝业的决战

痛悼爱妃,壮志未酬——皇太极之死

身许佛门——清世祖顺治帝

权力斗争的意外结果——6岁登皇位

登极紫禁城——入主中原的小皇帝

追黜多尔衮——亲政后的反攻倒算

巩固皇权,改革吏治——稳定大局的政策

鼓励农耕,整顿财政——社会生产的恢复

剿抚并用,平定南明——肃清抗清势力

……

雄才大略的盛世君王——清圣祖康熙帝

铁腕惹下的千古骂名——清世宗雍正

好大喜功的诗人皇帝——清高宗乾隆帝

谨守祖业的守成之君——清仁宗嘉庆帝

崇俭倡廉的平庸皇帝——清宣宗道光帝

内忧外困的苦命天子——清文宗咸丰帝

因人成事的短命皇上——清穆宗同治帝

无力回天的囚徒皇帝——清德宗光绪帝

见证历史变迁的末代君王——清宣统帝溥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