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害祸福_害利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7-23 0
  1. 祸福相依是什么意思
  2. “是福不是祸 是祸躲不过”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3. 《幼训》名词解释

《人间训》重点论述祸与福的关系,其主旨用《要略》的话说,就是“观祸福之变,察利害之反,钻脉得失之迹,标举终始之坛也。分别百事之微,敷陈存亡之机,使人知祸之为福,亡之为得,成之为败,利之为害也”。文章以大量的历史事例、寓言等,论述了人世间的各种对立关系,以祸福为中心,涉及了得失、损益、利害、功罪、取舍、毁誉等诸多方面,具有很强的辩证法意味。

作者首先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论述和分析了祸福产生的根源,认为“夫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祸与福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人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不能不慎重对待。其次,作者认为,“祸与福同门,利与害为邻”,祸、福互相依存、转化,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塞翁失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此,看问题不能绝对,要用辩证的眼光去对待祸与福。作者还讲到了祸福与时世的关系,在一个时代可以带来福气的品行举动,在另一个时代可能就是祸根,“圣人虽有其志,不遇其世,仅足以容身,何功名之可致也”。所以,要因时而变,不能泥而不化。

此外,作者还论述到了“欲利之而反害之”,“有功而见疑”和“有罪而益信”、“事或夺之而反与之,或与之而反取之”、“直于辞而不害于事”和“亏于耳以忤于心而合于实”、“听计当而身疏”和“言不用计不行而益亲”、“或无功而先举,或有功而后赏”、“或有罪而可赏”和“或有功而可罪”、“或誉人而适足以败之,或毁人而乃反以成之”、“或贪生而反死,或轻死而得生,或徐行而反疾”等一系列对立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告诫人们,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不要被现象迷惑。同时,也要见微知著,从问题产生的根源入手,防患于未然,远离祸患,防止“务于救患之备,而莫能知使患无生”。

利害祸福_害利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文章最后,作者还分析了“类之而非”、“非类而是”、“若然而不然”及“不然而若然”四种情况,指出事物真相难辨,稍有不慎就会犯错误,告诫人们不要被象迷惑,并抒发了一段很有哲理的感慨:“夫事之所以难知者,以其窜端匿迹,立私于公,倚邪于正,而以胜惑人之心者也。若使人之所怀于内者,与所见于外者,若合符节,则天下无亡国败家矣。”

利害得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时时会遇到的问题,如何正确地看待它们,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害为利。文中讲到的这些事例,相信对我们不无启发。

祸福相依是什么意思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第58章倚:依靠。伏:潜伏。谓祸与福互相依存、互相转化。

●以祸为福,孰知其极。

《经法·道法》孰知其极:谁知道它的结局如何。

●祸之至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

《文子·微明》祸和福都是人们自己造成的。

●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于地,莫之知避。

《庄子·人间世》幸福比羽毛还轻,却不知道怎样摘取;灾祸比大地还沉重,却不知道怎样回避。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孟子·公孙丑上》祸害或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大小、轻重、少多、治乱,不可不察,此祸福之门也。

《吕氏春秋·慎势》要了解和处理好大和小、轻和重、多和少、治和乱这些对立面的关系,因为它们是发生灾祸或获得幸福的途径。

●譬之若水火,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

《吕氏春秋·荡兵》善于运用水与火,就造福社会人生,否则就给社会人生带来灾祸。

●利为害本而福为祸先。

汉·韩婴《韩诗外传》利是灾害的根源,而福是灾祸的先兆。

●福之本,起于忧,而祸起于喜。

汉·韩婴《韩诗外传》幸福的本源多起于忧患,而灾祸则多起源于得意忘形。

●福之本生于忧而祸起于喜也。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竹林》幸福的根源在于忧虑,而灾祸的起因是喜乐。

●祸生不德,福有慎机。

汉·崔琦《外戚箴》德:道德。慎:谨。

●智者举事,因祸为福,转败为功。

《史记·苏秦张仪列传》明智的人办事情,往往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从失败中转变为胜利。

●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史记·孔子世家》有修养的人,灾祸来临不害怕,幸福来临不惊喜。

●祸不妄至,福不徒来。

《史记·龟策传》灾祸不会无缘无故降临,幸福也不会白白地走来。

●存亡祸福,其要在身。

汉·刘向《说苑·敬慎》生存和灭亡,祸和福,人是可以掌握(主宰)的。

●福者祸之门也。是者非之尊也。

汉·刘向《说苑·谈丛》尊:当作“导”。福是祸的原因,正确是谬误的先导。

●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淮南子·人间训》极:尽。福变为祸,祸变为福,相互转化没有穷尽,很难测料的。

●积爱成福,积怨则祸。

《淮南子·人间训》仁爱积聚多了就成为福,怨恨积聚多了就变成祸。

●惟不求利者为无害,惟不求福者为无祸。

《淮南子·诠言训》惟:只有。谓自己不去追求财利和福份,就不会因此要招来祸害。

●祸中有福也。

《淮南子》灾祸中包含着福的因素。

●祸与福同门,利与害相邻。

《淮南子·人间训》祸与福、利与害彼此之间相互紧密联系的。

●福莫大于无祸,利莫美于不丧。

《淮南子·诠言训》没有祸就是最大的福,不丧失什么就是最大的利。

●福由己发,祸由己生。

《淮南子·谬称训》祸与福的获得,均在于自己。

●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

《淮南子·原道训》溺:淹没。善于游泳的人往往会淹死,善于骑马的人往往会摔伤,原因是各有所恃,结果反而招来不幸。比喻倚恃己长而粗心大意,会招来灾祸。

●利害之道,祸福无门,不可求而得也。

《淮南子·览冥训》无门:无一定的来路。说明祸和福的到来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

●贞脆由人,祸福无门。

晋·陶渊明《荣木一首》门:门限,引申为拘限。贞刚或脆弱均由于人所决定,灾祸或幸福没有一定的拘限。

●福不虚至,祸不易来。

晋·陶渊明《命子》福和祸都不是无缘无故地来临的。

●得之不喜,失之安悲?

晋·葛洪《抱朴子·自叙》得到它不感到欣喜,失去它为什么悲伤?

●甘心于履危,未必逢祸;纵意于处安,不必全福。

南朝·宋·刘彧

最后一段共2段~避免断页,截取稍长

刘彧《答王景文手诏》履危:经受危险。履,踩在上面,走过。处安:过着安逸的生活。谓情愿去冒险不一定遇祸,无节制地过逸乐的生活,不一定就是幸福。

●顺者福之门,逆者祸之府。

北朝·北齐·刘昼《刘子·思顺》顺乎规律是得福的门径,违反规律是招祸的温床。

●福来有由,祸来有渐。

《三国志·吴书·孙奋传》福的到来有一定的原因,祸的到来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

●禄无常家,福无定门。

晋·挚虞《门铭》言福禄都没有不变的定数。

●祸福相倚,吉凶同域,惟人所召,安不可思?

唐·吴兢《贞观政要·刑法》惟人所召:只有本人自己招来。安不可思:哪能不好好地思考?

●哀乐不同而不远,吉凶相反而相袭。

唐·王勃《平台秘略赞十首·规讽九》哀与乐虽然不同,但两者有联系;吉与凶虽然相反,但两者会相因袭。

●功者自功,祸者自祸。

唐·柳宗元《天说》谓有功的人是自己建立的,有灾的人是自己招来的。

●福兮可以善取,祸兮可以恶召。

唐·刘禹锡《天论·上篇》幸福是以正确的途径而取得,灾祸是以错误的手段而招来。

●忧喜塞翁马,得失楚人弓。

唐·孙华《闲居写怀十首》塞翁马:即塞翁失马故事,祸福难知。楚人弓:楚共王出游猎,失掉弓箭,还说:“你们不必找寻了,拾到的反正是楚国的人。”比喻人的祸福、忧喜可以相互转换,坏事可以变为好事。

●祸福之来,皆其自取

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灾祸或幸福是由自己招来的。

●福者祸之先也,利者害之始也。

宋·崔敦礼《刍言》幸福是灾祸的先声,有利是有害的开始。

●功成,非成于成功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宋·苏洵《管仲论》谓祸患并非突然降临,它必然有一个萌发的过程。

●转祸为福。

元·曾先之《十八史略》把祸患转变为幸福。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元·《包龙图智赚合同文字杂剧》人的灾祸、幸福好象天气一样变化无常,难以预料。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明·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第36回好事不会几件一齐降临,不幸的事却一块儿来。

●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

明·洪自诚《菜根谭》福就福在少管闲事,祸就祸在过多胡思乱想。

●福无双至犹难舍,祸不单行却是真。

元·高明《琵琶记·糟糠自厌》福无双至:的事往往不会连续到来。祸不单行:灾祸降临往往不止一次。谓福祉不易连续有,祸患却是不断生。

吃亏是福。

清·郑燮《书法题字》这是郑板桥名言,下面还有几句注释的话:“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益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

●福至心灵,祸来神昧。

清·翟灏《通俗编》有福使人头脑清醒,祸来使人心神不定。

●亏人是祸,饶人是福。

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欺负人其实是祸,宽恕人其实是福。

“是福不是祸 是祸躲不过”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祸福相依”的意思是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一、拼音

祸福相依:huò fú xiāng yī。

二、出处

春秋末期·老子《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三、近义词

1、休戚相关

(1)拼音:xiū qī xiāng guān。

(2)释义:休:喜庆,欢乐。戚:忧愁,悲哀。彼此之间的忧喜、祸福都互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关系一致。

(3)出处:宋·陈亮《送陈给事去国启》第四章:“眷此设心;无非体国;然用舍之际;休戚相关。”

“祸福相依”造句:

1、当降临到你头上时,也别拿自己的优越感沾沾自喜,否则,懒惰自满会在你得意忘形中滋生。祸福相依,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就是这个道理。

2、所谓祸福相依,极度愤怒与不甘之下的主角在激发了体内的那丝微薄的凤凰血脉。

3、人生在世,祸福相依,可倒霉的事儿咋来得如此之快?

4、春分到,提醒你,祸福相依莫怨人;雷发声,传递你,事业成功须勤奋;电闪动,告诉你,把握机会靠智慧;燕南来,带给你,春分快乐莫犹豫!

5、人生祸福相依,笑泪交织,生活的美好缘于一颗平常心。用微笑的韵律伴随每一个春夏秋冬;用淡然的情怀走过每一个月缺月圆,落红尽处,不求绚烂至极的繁华,但求一份恬淡清宁,心中的风景,才是人生不改的山水。

《幼训》名词解释

1,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意思是说福祸是命中注定的,福气来了挡也挡不住,灾祸来临想躲也躲不掉。该来的,终究会来,等不来的,终究是不会来。因此要坦然面对,福气来了欣喜迎之;灾祸来了,也躲不过去,那担心也没有办法改变。

多以形容态度应该豁达,顺其自然,泰然面对好事与坏事。

2,根据语境,既可以表达自己豁达,和顺其自然的心态,也可以用来劝解他人不要太忧心结果。举例如下:

①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那就让他来吧!

②人生在世,便是由几许无奈,几许感怀,几许痛心,几许愉心所成。因果循环,该来的总归是要来的,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虽不愿认命,但天意如此,岂是你我凡夫俗子所能变哉?罢了罢了。

③张文进一看红菱那惊恐失色的摸样,忙安慰了几句,自古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大不了花点钱打点打点就是了。

④这件事情处理得确实有失偏颇,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静等结果出来吧。

⑤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你不要想太多,是好的结果就欣然处之,坏的结果就迎难而上吧。

扩展资料

这句话是根据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改编的民俗语言。原意是说福祸是讲因果的,人现在得到什么样的生活完全看这个人之前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同时福祸是相依的,佛曰:福乃是修行的善良而至,祸与福相依而生,相互转化。是福永远都会降临,是祸再怎么都躲不过,“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句,自古及今是极为著名的哲学命题,往往被学者们征引来用以说明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的辩证法已经具备了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的性质,相反的东西可以相成,同时,他又知道相反的东西可以互相转化,这种观察事物、认识的事物辩证方法,是老子哲学上的最大贡献。

天道自然规律是平衡的,有舍必有得,得到了必须舍,这个浅显的道理修道人应该都懂得。得到的通常认为是好的,它的对立面是损失的是坏的;舍出去的通常认为是坏的,它的对立面是好的。好与坏、舍与得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不可分割的。?

《幼训》是清代崔学古撰儿童教育古籍,共一卷。

教子弟,只费自己口舌之烦,讲贯之详,督课之勤,兼以自己持身之庄,出话之正,子弟见之,自然知悚,断不在恐吓责扑间也。若不得已而用责,数则不威,轻亦致玩,故不责则已,责则须威。或预约人劝解,以留余地,又必有其侯。

空心毋责;

方饭毋责;

毋乱责;

毋出不意从背后掩责,

凡此皆足致疾,慎之慎之。又生徒从前懈驰者,初至时,须缓缓约束,三令五申,俟其心服乃责,切不可性急。

毫不放空,亦不逼迫,优而游之,使自得之。自然慧性日开,生机日活。

古命将者曰:阃以外,将军制之;阃以内,寡人制之。延师者亦当曰:馆以内,师傅制之;馆以外,父兄制之。使父兄欲操师傅之权,固令先生短气。

不交一言,不示一笑。

赏则纸笔扇之类,罚则立跪责三等,责亦分轻重三等……信赏必罚。

幼戒:

对北及日月神圣师长前唾溺及***仰卧;

不禀亲命,打骂家人。若骂乳母及老仆,尤宜戒;

擒蝴蝶蜻蜓诸虫,践踏虫蚁,折花枝作顽;

置袜履下衣在案,置冠帽在椅座床边;

入禅堂道院,戏弄法场;

秽手翻动经卷;

出位;

讲闲话;

翻弄人书籍文具;

头垂过膝;

毋正对尊长;

师友临座则起,有问则起,有答则起。

书忌口传。或不论生徒敏钝,教至数十遍,甚则师口一停,徒亦默然者,不知儿童止用口耳,不用心目,虽滔滔背读,倘摘指一字,则茫无以应也。

生者探至五日,背者带前五日,则每首而读十日,何患书之不熟也。

资性高者,一讲即明,其未敏者,日与讲论,久之亦可渐晓。盖心之虚灵知觉,完具,第患开关启钥者之无人,聪明乃寝耳。兼以师之不善教者,止事扑责,徒张威势,适足以固其灵机,何能开豁其慧性?今愿为父师者,须识得此意,宽其辞色,紧严其课程,时用好言劝谕。上之动以圣贤德业,次之动以功名富贵,再次之惕以利害祸福。子弟即至愚者,日聆嘉言,必能警悟,自寻向上,甘心愿学矣。

毋增,毋减,毋复,毋高,毋低,毋疾,毋迟。

口授十数遍,或数十遍。数十遍中,每教两三遍,须令自读一遍再教。

教训童子,在六七岁时,不问知愚,皆当用好言劝谕,使知读书之高,勤于教导,使不惮读书之苦,若徒事呵斥,而扑责,不惟无益,且有损也。至八九岁时,年方稍长,或可用威。若遇聪颖者,即可如前法,亦足警悟,其或未觉,略用教笞。此在一两月,或半年一用,方可***,若久用不止。则彼习以为常,必致耻心丧尽,顽钝不悛矣。至十四五岁尤为邪正关头,正养中养才之候,循循诱掖,自当水到渠成,其要只在收其放心,勿使之稍涉家务外务,专心读书,不责自进,故先辈教子弟,遇聪颖者,单用善言警悟,往往不苦而自成。即遇愚顽,亦加扑责,扑后仍用好言劝谕,亦毎知悔,而能新。不然者,则下愚不移,虽扑责之,无益也。愿为父师者,教子弟,只费自己口舌之颊,讲贯之详,督课之勤,兼以自己持身之庄,出话之正,子弟见之,自然知悚,断不在恐吓责扑问也。若不得已而用责,数则不威,轻亦致玩,故不责则已,责则须威,或预约人劝解,以留余地,又必有其候,空心毋责,方饭毋责,毋乱责,毋出不意,从背后掩责,凡此皆足致疾,慎之慎之!又生徒从前懈驰,初至时须缓缓约束,三令五申,俟其心服乃责,切不可性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