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且不朽是什么意思呀_死且不朽是什么意思呀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7-22 0
  1. 秦晋肴之战左传原文注释与赏析

明处士江民莹墓志铭

原文:

当世以布衣称作者,无虑数十家,乃若质行雅驯,则余窃多江民莹。顷,民莹将捐馆舍,遗季公民璞书曰:“平生知我者,唯季若汪中丞,愿季为状,中丞为铭,幸须臾无死,犹及见之,死且不朽。 ”往,余为民莹立传,曾未得其什二三,乃今要我以平生之言,奈何负民莹地下?遂受季公状,摭其轶事志之。

死且不朽是什么意思呀_死且不朽是什么意思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志曰:江处士瓘,歙人,世家篁南,字民莹,赠尚书郎终慕公第三子也。幼负奇气,顾犹跳梁。年十四,母郑安人以暴疾终,旣含不瞑。民莹拊棺号哭曰:“母其以二三子未树邪?所不夙夜以求无忝者,有如此木!”遂瞑。自是折节为学,务以身先季公。乃从故太守吴先生受诗。吴先生间得李献吉赋诗若干篇示民莹。民莹心独喜,终日诵之,尝窃效为诗,有近似者。初试县官,不利。父命之商,民莹则商,孳孳务修业。会督学使者萧子雍行县,并举民莹、民璞补县诸生。又明年应乡试,复不利。民莹惭,自愤不务稼而罪岁凶,何为乎?遂下帷读书,历寒者,穷日夜,不遗余力。民璞请少息,毋已太劳。民莹愀然曰:“季子游困而归,由发愤起;纵自爱,而忘而母不瞑邪?”顷之病作,一夕呕血数升,延医十余曹,不效。因涉猎医家指要,自药而瘳。此治本业如初,又复病,释业复瘳,递病递瘳,葢十年往矣。乃叹曰:“显亲扬名,卽男子所有事,彼亦傥然而来者耳;顾轻身以希必获,谓父母遗体何?”遂谢学官,罢举子业。日键关,坐便坐,几上置《离骚》、《素问》诸书,卧起自如,不问捆外事,卽家务左右棼起,终不入于心,由是就业益多,神益王矣。

甲辰,季公举进士,民莹沾沾喜曰:“幸哉!有此无伤母氏心,瞑可也!瞑可也!”民莹属辞尔雅,借借称名家。当是时,邑人王仲房、海阳人陈达甫,亦皆负论著而薄诸生,相继引去。乡大夫游汝潜、汪正叔、方定之,则尤推毂民莹,郡中人士翕然附之。旣而自托远游,将倾四海之士,则之越之吴之楚,足迹遍于东南。会民璞徙官留都,则之留都,习朝市之隐;及拜信州太守,则道信州,出闽越,谒武夷君;其后兵备饶州,则又道饶州,登匡庐,泛彭蠡而下。所至未尝通谒,而缙绅学士争愿从游。归语人曰:“入其境,其士可知也。顷余入会稽,探禹穴,其士多奇;余历吴门,泛五湖而东,其士放达;楚有七泽,泱泱乎大观,其士闳廓而多材;秣陵为高皇帝故都,衣冠文物盛矣,四方豪杰,分曹而仕,伏轼而游,葢士之渊薮也;大江以西,以匡庐胜,其士好修;闽越以武夷胜,其士倬诡。游方之内,此其大较也。吾将为方外游矣。”旣又赴会稽,视仲子应宿病。应宿愈,民莹乃负病西归。中道应宿刲股进之,幸少间,亟乘舟就舍。病益深,季子应干、季子妇程氏刲股处进之。卒不起,葢乙丑八月二十六日也,距生癸亥,享年六十三。

居常于于近人,一切无所失;及其操直言,引当否,不取苟容。岁饥,浙有司下遏粜令,辄引春秋大义上书部使者,请罢之,语在集中,不具载。某子甲,以赀爵万户,会有疾,侮诸医。民莹过万户家,让万户:“公能以富贵骄人矣,亦能以生死下士乎?公之疾得士则生,不得则死,富贵无为也!”季公旣贵,始立祖庙,属民莹定约法,修祠事,以为常。卽民莹以处士之义终,功用未试,其于国事,则尤惓惓,尝著论言备边事,犁然可。借令得志,其画策何可胜穷!乃今食不过上农,年不逮中寿,家人之产,葢厪有存,惜也!配临溪吴氏,举子三,长曰应元,仲、季卽刲股者。兹当大事,将卜所宜,为之铭以待。铭曰:相彼良玉,胡然而终藏?尔有文德,恶用乎珪璋?相彼梁木,胡然而先拨?尔有令名,恶用乎黄发?渐江东渐,厥有新阡;君子归止,是曰九原。

============================

翻译:

当今世上以平民身份而被称颂的著述家,大略有数十家。如果说到行文质朴文辞典雅有法,那么我私下里就要称赞江民莹。不久前,民莹将要死的时候,给他最小的弟弟江民璞的信中说:“平生了解我的人,只有小弟和汪中丞,希望小弟给我写行状,中丞给我写墓志铭。幸许短时间内不会死,还来得及看到他们。我死以后,这一生将不会被泯灭了。”以往,我就想给民莹立传,可对他的平生事迹,简直没有了解到十分之二三,而今邀请我写墓铭,是要用平生的事迹来评述,如果对不起地下的民莹那怎么办呢?于是取来民璞写的行状,摘取其中被散失的事迹,把它们记述下来。

志文是:处士江瓘,安徽歙县人,世世代代家住篁南,字民莹,是赠尚书郎终慕公的第三个儿子。幼年时就负有奇志,不过就是太调皮了。十四岁时,母亲郑安人因急病而死,死后不闭眼。民莹拍着棺材号哭说:“母亲难道因为儿子们没有成材而放心不下吗?如果不早晚发奋以求得不辱没父母养育之恩的话,我发誓:就让这棺木神灵作鉴证吧!”其母这才闭上眼睛。从此顿改旧日所为,发奋求学,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弟弟的表率。于是跟着前任太守吴先生学诗。吴先生偶然得到李献吉的诗赋若干篇给民莹看。民莹内心特别喜欢,整天诵读它,常常私下里效法它作诗,有近似于李献吉的诗篇。初次到县里考秀才,不顺利。父亲命他经商,民莹就经商,又勤勉不懈地致力于研修学业。恰巧督学使者肖子雝巡行县学,一并推举民莹、民璞补为县学的诸生。第二年去省城应试举人,又没有考中。民莹很羞惭,自恨不致力于耕种却责怪年景不好,干什么呢?于是闭门读书,从冬到夏,日以继夜,不遗余力。民璞请求稍微休息休息,不能太劳累。民莹悲伤地说:“战国时苏秦游说诸侯大困而归,从此发奋而刻苦读书,终于事业振起而佩六国相印;即使我们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可是能忘了你我的母亲死不瞑目的情景吗?”不久累病了,一晚上吐血数升,请了十几位医生,都没有治好。于是广泛阅读医家的重要著作,自己开药而治好病。从此研修原来的学业跟从前一样勤勉。后来又生病了,放下学业病又好了,相继地病了又愈,愈了又病,就这样大概有十年过去了。于是感叹地说:“光宗耀祖,扬名于世,即使是男子应有的事,那也是不意追求而顺乎自然获得的罢了;只是轻忽身体,不顾性命地而希望一定要得到,那怎么对得起父母给的身体呢?”于是辞去了学习为官的事情,停止了科举考试的学业,每天关着门,哪儿方便休息就坐在哪儿。桌几上放着《离骚》、《素问》等各种书,随意地想躺就躺,想起就起,不问门外之事,即使家务事纷纷左起右来,也不放到心上。从此完成的学业逐渐增多,精神也渐渐地旺盛起来了。

甲辰年,民璞考中了进士,民莹无比喜悦地说:“有了这个荣耀,不会再伤母亲的心了,母亲可以闭眼了!可以闭眼了!”民莹写的文章近于雅正,声名显盛,被称为名家。正当这个时候,同邑的王仲房、海阳的陈达甫,也都凭借他们的论著而鄙视诸生(指淡泊功名),相继退出科举。辞官归乡的官员游汝潜、汪正叔、方定之,却特别推荐民莹,郡中的人士一致地附和他们的看法。不久自己嘱托家人,要外出远游,将要拜谒天下之士人,就去到越地、吴地、楚地,足迹走遍了东南。恰逢民璞迁官留都(南京),民莹就前往留都,了解争名夺利场所中的隐士;到民璞授官信州太守时就又取道前往信州,去到闽越,拜谒武夷君;那以后,民璞在饶州任兵备,又取道饶州,登庐山,在鄱阳湖泛舟而下。所到之处都不曾通报,可是士大夫学者们都争相愿意跟随交游。回去后告诉人说:“到一个地方境内,就可以了解到那里的人士了。不久前我到会稽山,探访夏禹王的墓穴,那里的人士多奇伟不凡;我到苏州,在五湖泛舟向东行,那里的人士豪放旷达;楚地有七个湖泽,宽广宏大,景象壮盛,那里的人士知识渊博,非常有才学;秣陵是高皇帝旧时的都城,文明礼教斯文的风尚很盛行,四面八方来的豪杰,分科在所设官署里做官办事,乘车交游,是人才聚集的地方;长江以西,以庐山的名胜古迹最美好,那里的人士也很美好;闽越一带,以武夷山最名胜,那里的人士奇特不凡。我游览四境之内,这些就是所见到的大略的情况。我打算到遥远的地区去游访了。”以后又前往会稽,看视二儿子应宿的病情。应宿病已痊愈,民莹就抱病西归。半路上应宿尽心尽孝地侍奉他,幸而稍有转愈,急忙乘船赶路回家。病情更加严重了,小儿子应乾、小儿媳程氏尽心尽孝地侍奉他。终于病逝,时间是在嘉靖乙丑年(1565)八月二十六日,距离出生的弘治癸亥年(1503),算起来享年六十三岁。

平日里他悠然自得的样子,很是平易近人,各方面都没有什么过失;至于他说实话,不管引用***得当与否,但绝不取苟且容身于世的态度。荒年民饥,浙江有司下达禁止卖出谷物的命令,他就引用春秋义法给吏部使者上书,请求废止这一命令。这些话都在专集中,这里就不记载陈述了。某人用钱买了个万户的爵位,恰巧他有病,对各位医生很轻慢。民莹就去到万户家中,责备万户说:“你能凭着富贵在人面前骄横傲慢,也能拿生死而轻视医生吗?你的病有医生就能治活,没有医生就会死,富贵是没有用的!”小弟弟显贵为官以后,才立祖庙,嘱托民莹制定约法,订定祭祖的各项事宜,用来作为常规。虽然民莹是以处士的身分寿终,他的能力不曾试用过,但他对于国家大事,却是特别关心,曾经著文论述守备边境之事,确实有可纳之处。如他能得志,他的谋略策划怎么能够穷尽呢?而今他的衣食超不过上等农民的水平,年纪不到中寿,家人的产业,大概仅仅有点儿余存,真令人惋惜呀!配偶是临溪吴氏,生了三个儿子,长子叫应元,二子、三子就是临终前在身边尽心尽孝的应宿、应乾。这如今让我担当写墓志铭的大事,我将选择最适宜的形式,给他写好这篇铭文以待选用。铭文是:看那些精良的美玉,为什么要一直收藏?你有美德,哪还用去佩珪执璋?看那栋梁之木,为什么要早早先拔?你有美名,哪还要用年高寿长?浙江向东流,那里有新墓道;君子归宿,这是九泉。

秦晋肴之战左传原文注释与赏析

《说文解字》:“之,出也。象草过彻,枝茎渐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段《注》:“引申之义为往,《释诂》曰:‘之往是也。’按:之有训为‘此’者。”

▆⑴他,她,它(们)。例: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

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⑤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

⑥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⑦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⑧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⑨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

⑩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⑵的。例: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⑶往,到......去。例:

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诸将请所之。

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⑷这,此。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⑸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③句读之不知。

④何功之有哉?

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⑹我。例: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⑥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之以为戮:以之为戮。之:指我们。)

▆⑺调整音节,无实义。例: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③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

①云之崔嵬。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⑽向。例:

然后驱而这善

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其:他的。)②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③其夫呓语。(其:她的。)④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其:它的)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他:她们的。)

⑵其中,其中的。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⑶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①并自为其名。②舍其文轩。③既其出。(其:我们)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⑤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其:我的)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⑦不敢以其富贵骄士。⑧遂前其足。⑨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⑩亦各言其志也!

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①妻跪问其故。?②念悲其远也。(其:她)③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其:他们)④望请其指教。(其:她们)⑤成以其小,劣之。(其:它)⑥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其:它们)

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这些泥士石头怎么样。)②其孰能讥之乎?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④其为死君乎?

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例:①其不设色者:曰水墨。(其:那。)②怀其璧。(其:那块)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本义项指后一个“其”:那个。)④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事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其:一说如果。)⑤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其往:其后,将来)⑥未必有其实。(其:那样。)

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其真邪?其真不知马也?

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种)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③此其患不见於今,而将见於他日。(此其:这种。此、其同义连用。)

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其:可要。一说表示期望。)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还是)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这里有命令的意味。)

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例: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则齐国其庶几乎?

(11)表示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12)用于姓,如其木德,其方然

部首:丶,部外笔画:3,总笔画:4

五笔86:YLYI 五笔98:YEYI 仓颉:IKSI

笔顺编号:4354 四角号码:34027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4E3A

⑴成为,变成。例: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③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④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⑤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⑦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⑧因而化怒为悲。⑨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⑩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⑵做。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④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⑤李 李忠义 其城为坎以先登。⑥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⑦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⑧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⑨故为之说。⑩然得而腊之以为饵。(1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2)为坛而盟。(13)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14)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15)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1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7)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18)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19)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20)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21)今为宫室之美为之。(2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23)为民诬太守者视此!(24)愿为小相焉。(2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⑶作为,当作。例: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②何以为计?③子墨子解带为城。④此可以人为援而不可图也。⑤相传以为雁荡。⑥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⑦霓为衣兮风为马。⑧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⑨然后以为家, 函为宫。

⑷是。例: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迨以手扪之,始知其为壁也。③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城。⑤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⑦此为何若人?⑧必为有窃疾矣。⑨项燕为楚将。⑩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11)在药则未为良时也。(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13)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14)乃知太白“开风言风语入天镜”之句为妙。

⑸以为,认为。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⑹被。例:①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④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⑤恐为操所先。⑥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⑦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⑨吾属今为之虏矣。⑩则为深谷林莽所蔽。(11)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12)为仲卿母所遣。(1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14)为国者无使为积之所劫域!(15)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1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17)身死国灭,为天下笑,(18)竟为秦所灭。(19)若是物特为天之所厚而择焉以存也者。

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例:①夫子何命焉为?②何辞为?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④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⑻指心理活动。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⑼有。例: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②敢用是为怨望。③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④顽童之为是心也。

⑽将来,将。例:①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②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11)治理。例:①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惊者?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③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④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12)装作。例:为除不洁者,引入。

(13)为了。例: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②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③慎勿为妇死。④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⑤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4)给,替。例: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④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⑤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⑥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⑦今为君计,菲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⑧为汉家除残去秽。⑨请为筹之。⑩保为将军破之!(11)我固为子孙创业也。(1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3)君为我呼入。(14)公为我献之。(15)为君翻作《琵琶行》。(16)而为之记,亦以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17)阿母为汝求。(18)臣请为王言乐。(19)即解貂覆生,为掩户。(20)为复守黜藏使者。(21)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之事,聊资一欢。

(15)对,向。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③为之奈何?④如姬为公子泣,⑤怵然为戒。⑥为长者折技。

(16)因为。例: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17)则“于”,在,当。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为市」谈交易。 例:一人去为市,(为市:这里指人口买卖)

「为人」做人处世的态度。例: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⑵公子为人,仁而下士。⑶原是个宦家子弟,为人奸狡诡谲。

(为)

wéiㄨㄟˊ

◎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 变成:成~。

◎ 是:十两~一斤。

◎ 治理,处理:~政。

◎ 被:~天下笑。

◎ 表示强调:大~恼火。

◎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 姓。

其它字义

--------------------------------------------------------------------------------

● 为

(为)

wèiㄨㄟˋ

◎ 替,给:~民***。~虎作伥。~国捐躯。

◎ 表目的:~了。~何。

◎ 对,向:不足~外人道。

◎ 帮助,卫护。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也。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诸人而后见也。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通“也”,《庄子·天道》:“动而持,发也机;察而省……”也与而为互文,互文通用,也作“而”义解。(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14页)

er

and that; moreover;

而1

ér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bristles on the jaws]

而,颊毛也。――《说文》

ér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ér

(1)

你;你的 [you;your]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ér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of]

虞之与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ér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how could;how is it possible]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ér

如,好像 [seem;like]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另见 néng

而后

érhòu

[then;after that] 以后;后来;然后

鸣呼!今而后(以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清·袁枚《祭妹文》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大家先议一议,而后正式表决

而或

érhuò

[sometimes;every now and then;at times;every so often] 有时候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而今

érjīn

[now] 现在,目前

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而况

érkuàng

[let alone;to say nothing of] 连词。何况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宋·苏轼《石钟山记》

而立

érlì

[thirty years of age] 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三十岁

三十而立。――《论语·为政》

而立之年

而且

érqiě

[and;(not only…) but] 表示并列互相补充或递进

他学习积极而且虚心

而外

érwài

[other than] ……之外

除此而外,别无他求

而已

éryǐ

[that is all] ――用在陈述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常跟“只”、“不过”、“仅仅”等连用,对句意起冲淡作用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而2

néng

(1)

通“能”。

(2)

才能 [ability]

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墨子·尚同下》

戒之戒之,微而异之。――《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

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管子·小匡》

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商君书·慎法》

(3)

能够 [can]

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墨子·非命下》

不逢汤武与恒缪兮,也孰去而知之?《楚辞·九章·惜往日》

另见ér

ér ㄦˊ

(1)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

连词(a.表平列,如“多~杂”。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递进,如“~且”。d.表转折,如“似是~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

(3)

表(从……到……):从上~下。

《左传》,相传为左丘明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下面是我整理的秦晋肴之战左传原文注释与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题解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即公元前628、627年)。文章记述了秦晋两个大国之间的一场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城濮之战后,晋国一举奠定了它的霸主地位。秦国不甘心株守于西北一隅,趁着晋文公去世,就出兵越过晋境去远袭郑国,结果被晋国在肴地出击打败。本篇整地记叙了这次战役中秦、晋、郑三方的一些重大史实。

原文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者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扬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译文 冬季,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二日,准备把灵柩送往曲沃停放。刚走出绛城,棺材里发出声音像牛叫一般。卜偃让大夫们都向着棺材跪拜,说:“君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拦击它,一定大获全胜。”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我们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地派军队前来,他们的国都都是可以到手的。”秦穆公向蹇叔请教。蹇叔说:“让军队辛辛苦苦去偷袭远方的国家,这是我没有听说过的。军队辛苦劳累而气力衰竭,远国的君主又有了防范,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也一定知道。军队辛辛苦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产生怨恨的念头。而且行军千里,谁还不知道?”秦穆公拒绝蹇叔的意见。穆公召见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着对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可是看不到他们回来了!”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懂得什么!你的年寿满了,等到军队回来,你坟上种的树该长到两手合抱了!”蹇叔的儿子也参加了出征的队伍,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抵御我军一定是在肴这个地方,这里有两座大山。它南面的大山,是夏王皋的陵墓;它北面的大山,是周文王躲避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的中间,我在那里收捡你的尸骨吧!”秦国军队就此向东进发。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国军队经过周王城的北门。战车上左右两边的士兵脱去头盔下车,但马上又跳上车去的共有三百辆战车的士兵。王孙满年纪还小,看到了这种情形,对周天子说:“秦军轻狂而无礼,一定要打败仗。轻狂就缺少谋略,无礼就粗心大意。深入险地却粗心大意,又不会出谋划策,能不失败吗?”

秦军到了滑国,郑国的商人弦高正要到周地去做买卖,遇到了秦军。他先送去四张熟牛皮,要用十二头犒劳秦军,说:“我们的国君听说大夫们将要行军来到敝国,让我冒昧犒劳您的部下。不富裕的敝国,作为您部下的久留之地,要是住下来,我们就准备一天的.食用给养;要是离开,我们就准备一夜的安全保卫。”一面又派了接力快马向郑国报告消息。

郑穆公叫人侦察杞子等人住的宾馆,原来他们已经捆扎行装,磨利兵器,喂饮战马。穆公派皇武子请他们离开,说:“各位大夫在敝国逗留久了,因此敝国的干肉、粮食、鲜肉和牲口也耗尽了。各位大夫将要离开了,郑国有个猎场苑囿,正像秦国有个猎场具囿一样,各位大夫猎取那里的麋鹿,也好让敝国休息休息,怎么样?”这样,杞子就逃往齐国,逢孙和扬孙逃往宋国。

孟明说:“郑国已经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了。攻它又攻不下来,包围它又没有后援,我们还是回去吧。”就灭了滑国回去。

晋国的先轸说:“秦国不听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心而让百姓劳累,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机会。机会不能失去,敌人不能放走。放走敌人,就会生出祸患,违背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攻打秦兵。”栾枝说:“还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反而去打他的军队,难道心目中还有先君吗?”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国丧而哀伤,反而攻打我们的同姓国家,秦国就是自己无礼,还有什么恩惠可言呢?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一旦放走敌人,就是几代人的祸患。’我们为后世子孙着想,可以有理由对先君说了吧?”于是发布了起兵的命令,并迅速动员了姜戎的兵力。晋襄公染黑了丧服出征,梁弘替他驾御兵车,莱驹担任车右。

夏季四月十三日,晋军在肴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百里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回到晋国。于是染黑了丧服来安葬晋文公。晋国从这时候开始使用黑色的丧服。

文嬴请求释放孟明等三位大将,说:“他们正是挑拨离间秦晋两国国君的人,我们国君如果把他们抓住,吃他们的肉也不解恨,您何必屈尊去惩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到秦国去接受刑戮,使我们国君的心愿得到满足,怎么样?”晋襄公答应了。

先轸朝见襄公,问起秦国囚徒。襄公说:“母亲替他们求情,我把他们放了!”先轸非常愤怒,说:“将士出死力才在战场上捉到他们,一个女人匆忙之间就从国都里把他们放走,断送了我们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亡国要不了几天了!”头也不回就吐唾沫。

襄公派了阳处父追赶孟明他们,追到黄河边上,孟明几个已经在船上了。阳处父解下战车左边的马,用晋襄公的名义送给孟明。孟明叩首说:“承蒙国君的恩惠,不拿我这被俘之臣来取血祭鼓,让我们回到秦国去接受刑罚。如果我们国君把我们处死,死了也能永垂后世。倘若遵从晋君的好意而赦免我们,三年之后,我将会来拜谢晋君的恩赏。”

秦穆公穿了白色的丧服在郊处等待着,向回来的秦国军队哭着说:“我不听蹇叔的劝告,使各位受到屈辱,这是我的罪过呀!”穆公不撤掉孟明的宫,并且说:“这是我的过错,各位大夫有什么罪呢?况且我也不能因为一次小过失而埋没了你们的大功劳啊!”

赏读 作者将战争的胜负与战争的性质、人心的向背密切联系起来,写得纵横开阖,波澜壮阔。文章并没有着力记述正面的军事冲突,而是通过仆偃托言、蹇叔哭师、王孙满论战等场面及其中的人物活动,写出了双方的谋划部署,力量的消长变化,从侧面渲染战争气氛,预示战争结局,用笔不凡,其中“蹇叔哭师”是贯穿全篇的主线。蹇叔是秦国富有经验的老臣,他预见到秦军千里远征,必然失败;而秦穆公不仅听从他劝告,反而加以折辱、嘲骂,他只好哭送出征的军队。并明白指出晋军必在肴山二陵之间设伏体现了蹇叔高度的预见才能。在人物描写上,作者善于捕捉重要的细节,模拟人物性格化的口吻,用极其简单的笔墨,把人物刻画得生动传神,如秦伯的利令智昏、蹇叔的老谋深算、弦高的机智灵活、先轸的粗豪暴躁等,无不栩栩如生。文中还记叙了几段外交辞令,或委婉中出锋芒,或幽默中透着严肃。这一切都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