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夷攻夷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7-21 0
  1. “以蛮夷攻蛮夷”讲的是什么?
  2. 有着真正军事谋略的熊廷弼,为什么会丢了辽东?
  3.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何重要的启蒙意义
  4. 以夷治夷什么意思?
  5.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谁说的
  6. 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是谁?
  7. 以夷制夷是什么意思

1. 最后一个字是夷的四字成语

1. 最后一个字是夷的四字成语:化险为夷、以夷制夷、赴险如夷、以夷伐夷、用夏变夷、履险若夷、视险若夷、以夷治夷、履险如夷、视险如夷、河溓海夷、以夷攻夷、急病让夷。

2. 成语举例:化险为夷

⑴解释:险:险阻;夷:平坦。化危险为平安。比喻转危为安。

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夷攻夷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⑵出自:唐·韩云卿《平蛮颂序》:“变氛沴为阳煦,化险阻为夷途。”

⑶示例:除夕遇险的一幕,自然又回忆起来,但我们这一次是化险为夷了,虽然费了一些周折。 郭沫若《革命春秋·南昌之一夜》

⑷语法:兼语式;作谓语、定语;指危险的处境变成平安。

2. 最后一个字是夷的四字成语

化险为夷huà xiǎn wéi yí[释义] 原指将险阻化为平坦;后多指使危险转变为平安。

夷:平坦;平安。[语出] 唐·韩云卿《平蛮颂序》:“变氛坛为阳煦;化险阻为夷途。”

[正音] 为;不能读作“wèi”。[近义] 转危为安[用法] 多指危险的情况或处境变为平安。

一般作谓语、定语。[结构] 兼语式。

[辨析] ~和“转危为安”;都有“从危险、危急转为平安”的意思;有时可通用。不同在于:~多用于书面语;“转危为安”多用于口语;~还多用于强调由于人为原因使危险转化为平安的意思。

[例句] ①姚雪垠《李自成》:“他善于用兵;常能~;转败为胜。" ②正当渔船遭到暴风雨的袭击;十分危急之时;***巡逻艇及时赶来抢救;使渔船~。

[英译] e safely out of danger。

3. 夷能组什么四字成语

匪夷所思、

化险为夷、

夷险一致、

伤夷折衄、

毁宗夷族、

江左夷吾、

夷险一节、

履险如夷、

出夷入险、

匪夷匪惠、

不夷不惠、

用夏变夷、

等夷之志、

急病让夷、

詈夷为跖、

夷齐让国、

以夷制夷、

朝夷暮跖、

鄙夷不屑、

蛮夷大长、

塞井夷灶、

行比伯夷、

等夷之心、

芟夷大难

4. 四字成语大全带解释

不同流俗 流俗:流行的习俗。

与世俗习气不同。形容品德高尚。

不肖子孙 不肖:不象,不贤。指品德差,没出息,不能继承先辈事业的子孙或晚辈。

才德兼备 才:才能。德:品德。

备:具备。才能和品德都具备。

才高行厚 厚:不可轻薄,端谨。指才能高,品德端谨。

称德度功 称:衡量;度:估量。对被任用的人既要考虑到他的品德,也要考虑到他的功劳。

出口入耳 指品德、才能超出同类之上。 出类拔萃 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

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道德文章 指思想品德和学识学问。 德才兼备 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

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 德高望重 德:品德;望:声望。

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德言容功 德:妇德,品德。

言:言辞。容:容貌。

功:女红(旧指女子所做的针线活)。封建礼教要求妇女应具备的品德。

砥砺琢磨 琢磨:雕刻和打磨玉石。比喻磨练自己的品德,在学业上不断上进。

斗南一人 斗南:北斗星以南。指天下,海内。

指天下绝无仅有的人才。形容品德或才识独一无二。

妒能害贤 贤、能:有德有才的人;害:陷害。嫉妒有才能的人,陷害贤明的人。

指容不下才能、品德比自己高的人。 妒贤嫉能 妒、嫉:因别人好而忌恨。

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

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

高山仰止 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怀瑾握瑜 怀:怀藏;握:手握;瑾、瑜:美玉,比喻美德。比喻人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

积善成德 善:善行,好事;德:高尚的品德。长期行善,就会形成一种高尚的品德。

嫉闲妒能 嫉、妒:因别人好而忌恨。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

敬老尊贤 尊敬年纪大的或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 敬贤礼士 礼:以礼相待,尊重。

士:古时称有学问的人。尊重品德高尚、学识出众的人。

酒色财气 旧时以此为人生四戒。泛指各种不良品德、习气。

举善荐贤 贤:胡才能,有道德的。保举推荐品德好、有才能的人。

年高德劭 劭:美好。年纪大,品德好。

弄璋之喜 弄璋:古人把璋给男孩玩,希望他将来有玉一样的品德。旧时常用以祝贺人家生男孩。

*** 指大白天。也比喻明显的事情或高洁的品德。

如坐春风 象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

万古长存 万古:千秋万代。指某种好的精神或品德永远存在。

握瑜怀瑾 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衣冠禽兽 穿戴着衣帽的禽兽。

指品德极坏,行为象禽兽一样卑劣的人。 玉洁松贞 象玉一样洁净,如松一般坚贞。

形容品德高尚。 知人善任 知:了解,知道;任:任用,使用。

善于认识人的品德和才能,最合理地使用。 至人无梦 至人:指思想道德等方面达到最高境界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做想入非非的梦。 抱宝怀珍 怀:藏有。

比喻人具有美好的品德、才能。 冰壸秋月 比喻人品德清白廉洁。

朝阳鸣凤 比喻品德出众、正直敢谏之人。 大雅君子 大雅:对品德高尚,才学优异者的赞词。

君子:泛指有才德的人。指有才德的人。

德浅行薄 行:德行、品行。指品德、操行浅薄。

德容兼备 德容:指女子的品德和容貌。兼备:都具备。

品德和容貌都非常好。 德容言功 封建礼教要求妇女应具备的品德。

德言工容 封建礼教要求妇女应具备的品德。 妒贤疾能 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

同“妒贤嫉能”。 孚尹明达 指玉的色彩晶莹发亮,比喻品德高尚纯洁。

同“孚尹旁达”。 高才大德 高才:有杰出的才能。

大德:有极高尚的品德。才能和品德都很好。

孚尹旁达 指玉的色彩晶莹发亮,比喻品德高尚纯洁。 高山仰之 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

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同“高山仰止”。

古圣先贤 圣:品德智慧极高。贤:有才能有道德。

古代的圣人贤者。 桂折兰摧 比喻品德高尚的人亡故。

好生之德 好生:爱惜生灵。指有爱惜生灵,不事杀戮的品德。

怀真抱素 真:纯真。素:质朴的本色

指人格和品德纯洁高尚,质朴无华。亦作“怀质抱真”。

怀质抱真 指人格和品德纯洁高尚,质朴无华。同“怀真抱素”。

嫉贤妒能 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嫉妒。 敬老怜贫 老:年老的人;怜:怜恤。

尊敬老人,怜恤家境困苦的人。形容人有恭谨慈爱的美好品德。

敬老恤贫 老:年老的人。尊敬老人,怜恤家境困苦的人。

形容人有恭谨慈爱的美好品德。 怜贫敬老 老:年老的人;怜:怜恤。

尊敬老人,怜恤家境困苦的人。形容人有恭谨慈爱的美好品德。

品学兼优 兼:都。思想品德和学业都很优秀。

使贤任能 任用有品德有才能的人。 呷醋节帅 此为具有高尚品德和节操的典实。

5. 带险同时又带夷的四字成语、有那些

化险为夷

huà xiǎn wéi yí

解释险:险阻;夷:平坦。化危险为平安。比喻转危为安。

出处唐·韩云卿《平蛮颂序》:“变氛沴为阳煦,化险阻为夷途。”

结构兼语式。

用法多指危险的情况或处境变为平安。一般作谓语、定语。

正音为;不能读作“wèi”。

近义词转危为安

反义词得而复失、如履薄冰、千钧一发

辨析~和“转危为安”;都有“从危险、危急转为平安”的意思;有时可通用。不同在于:~多用于书面语;“转危为安”多用于口语;~还多用于强调由于人为原因使危险转化为平安的意思。

例句

(1)姚雪垠《李自成》:“他善于用兵;常能~;转败为胜。"

(2)正当渔船遭到暴风雨的袭击;十分危急之时;***巡逻艇及时赶来抢救;使渔船~。

“以蛮夷攻蛮夷”讲的是什么?

鄙夷不屑 鄙夷:轻视,看不起;不屑:认为不值得。轻视,看不起

詈夷为跖 詈:咒骂;夷:伯夷;跖:盗跖。指将伯夷责骂为盗跖。比喻颠倒黑白,诬蔑好人

不夷不惠 夷:指伯夷;惠:指柳下惠。不做伯夷也不学柳下惠。比喻折衷而不偏激。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赴险如夷 赴:投身进去;险:危险;如:像;夷:平坦。走向危险的道路,看作像平坦的大道。形容不避艰险。

化险为夷 险:险阻;夷:平坦。化危险为平安。比喻转危为安。

履险如夷 走在危险的地方就象走在平地一样。比喻平安地渡过困境。

以夷伐夷 夷:旧指外族或外国。指在军事上利用对方本身的矛盾,使自相冲突,削弱力量。

出夷入险 出入于安危之中。

河溓海夷 犹言河清海晏

江左夷吾 《晋书·温峤传》:“于时江左草创,纲维未举,峤殊以为忧。及见王导共谈,欢然曰:‘江左自有管夷吾,吾复何虑!’”管夷吾,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相齐桓公成霸业。后来诗文中多以“江左夷吾”称许有辅国救民之才的人。

履险若夷 见“履险如夷”。

塞井夷灶 填井平灶。谓作好布阵的准备。亦表示决心战斗,义无反顾。

视险如夷 夷:平坦。走在危险的地方就象走在平地一样。比喻平安地渡过困境。

视险若夷 见“视险如夷”。

夷然自若 指神态镇定,与平常一样。

以夷攻夷 ①使夷人自相攻伐。本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实行的一种民族分化政策。②晚清时,亦指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对付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

以夷制夷 夷:外族。利用外族和外国之间的内部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

用夏变夷 夏,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周王朝所分封的各诸侯国;夷,指中原地区以外的各族。以诸夏文化影响中原地区以外的僻远部族。

朝夷暮跖 早晨被誉为伯夷,晚上被贬作盗跖。形容时论毁誉多变。

毁宗夷族 〖解释〗把同宗簇的人都杀死。

急病让夷 〖解释〗犹今言将困难留给自己,将方便让给别人。

以夷治夷 〖解释〗利用外族或外国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冲突,削减力量,以便控制或攻伐。

有着真正军事谋略的熊廷弼,为什么会丢了辽东?

晁错在分析了战胜匈奴的可能性之后,又进一步提出了怎样战胜匈奴的方法,即以夷兵、汉兵“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之策:当时有羌胡数千人降汉,晁错认为他们风俗习惯、作战方式与匈奴相同,可令汉将统帅此夷兵驻守要塞险阻之地;在平原之地则仍以汉兵“轻车材官制之。”晁错认为汉夷并用守边防,乃抵御匈奴入侵的“万全之术”,汉文帝对此十分赏识。另外晁错在上疏中还十分强调了将帅的作用,认为“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晁错进而提出了对匈奴战争取胜所必需的三项条件,即“得地形”,“卒服习”和“器用利”。这些思想在当时是十分深刻的。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何重要的启蒙意义

辽东是明朝的九边之一,它负山阻海,为京师屏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万历三十四年(1606)八月,辽东镇守总兵官李成梁等主动放弃宽甸等6堡800里疆土,强逼生活在那里的6万余户居民迁于内地,然后以召回逃人有功,向朝廷邀赏。万历三十六年(1608)六月,李成梁受到朝臣弹劾,于是皇帝命熊廷弼为巡按御史调查此事。经过实地勘察,熊廷弼指出李成梁的行为是死罪,他又详细考察了辽东的地理形势,深入了解敌我情况。为防范建州的努尔哈赤,熊廷弼不久后制定了“实内固外”、“以夷攻夷”的方略,他在奏折中指出:“实内之事非一,而屯田积储为大;固外之事非一,而修边并堡为大”。

屯田积储,修边并堡,“虏来则拒,去则勿追,而一以生聚教训为主”,即以守为战。“以夷攻夷”就是发动女真族的其他部落和蒙古族来反对努尔哈赤,使努尔哈赤自顾不暇,穷于应付,无力进攻明朝。熊廷弼任巡按期间,修建了自海州卫、盖州卫、三岔河起,经辽阳、沈阳到开原、铁岭、北关止700多里的边墙;修了清河等7座城池,并修墩台100余座。熊廷弼还建起粮仓17所,3年之内积谷30万石。同时,他整顿军队,革去弊端,改变作风,严格军纪,充实营伍。仅用了4年时间,辽东军威大振。

泰昌元年(1620)九月,熊廷弼因固守策略被内阁首辅方从哲等人大肆攻击,最后被革职,改以袁应泰经略辽东。天启元年(1621)三月,沈阳、辽阳相继被后金攻下,袁应泰***身亡。朝廷复起用熊廷弼,希望他能够扭转颓势。当时广宁城只剩老弱残兵千余人,其余的人都逃到关内去了。面ス对这种形势,熊廷弼制定了收复辽东的“三方布置策”,就是陆上以广宁为核心,集聚重兵,进行固守,沿辽河西岸筑垒,从正面牵制后金兵力,海上以天津为一区,登州、莱州为一区,各配舟师从辽东南部打击后金侧背,并联合朝鲜李氏王朝,使其出兵鸭绿江为明声授;待后金回师东顾,然后乘势反攻,夺回辽阳,“节制三方,以一事权”。

接着,熊廷弼又派谋臣到朝鲜,与朝鲜军民联合,构成收复辽东的第四方。同年六月,熊廷弼开始实施这个积极稳妥的复辽方略。但是,他向朝廷请调的援兵迟迟不到,广宁巡抚王化贞也怯敌畏战不肯配合执行熊延弼的。两位大员一个主战,一个主守,谁也说服不了谁,只好奏报明廷。兵部尚书张鹤鸣、首辅叶向高却轻信王化贞,令王化贞专力图辽,不必受熊廷弼节制。给事中李精白还上言请皇帝授王化贞尚方宝剑,让王化贞自行处事。熊廷弼苦于没有兵权,十分恼火,难免言语过激,朝中一些大臣也因此而倒向王化贞。

天启二年(1622)正月十人日,后金5万人马在努尔哈赤亲自率领下,分为3路向河西进攻。后金大军很快渡过辽河,攻占西平堡。王化贞听说西平被围,急急忙忙把广宁、闾阳的守兵调出去攻打努尔哈赤的军队,反而正好中了后金的圈套,导致3万明军全军覆没。广宁失守,王化贞也逃走了,明军没有了立足之处,熊廷弼只能退至山海关,山海关以外的整个辽东完全被努尔哈赤占领。消息传到北京,举国愤慨。同年二月,朝廷将王化贞、熊廷弼逮捕听候审理。后经刑部和大理寺的审判,二人都被处以,四月二十八日五更皇帝处斩熊廷弼的圣旨到,山东司主事张时雍听后,命看守监狱的官员骗熊廷弼出来。

熊廷弼已经觉察到,仍从容不追,洗脸梳头整衣,然后走出说:“我是大臣,一定要拜读圣旨,怎能草率行事?”走到庭院后,张时雍迎接熊廷弼说:“封疆大地失守,应得一死,你还有什么可说的?”熊廷弼却不以为然。张时雍见熊廷弼胸前挂了一个小袋子,就问:“这是何物?”熊廷弼朗声说到:“这是谢恩的上疏。”张日时雍说:“你没读过李斯传吗,囚徒怎能上疏?”熊廷弼瞪大眼睛,旁若无人地说:“这是赵高的说法。”说得张时雍一时语塞。最后熊廷弼在西市问斩,将头传到九边镇示众,尸弃荒野。熊廷弼死后全家受到株连,财产被没收,妻子在衙门受审,长子被逼***,女儿吐血而死。

以夷治夷什么意思?

来源: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人,他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所谓“师夷” 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他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所谓“制夷”,是指抵抗侵略、克敌制胜.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他强调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魏源从反侵略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表现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

今日解释: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寻求御侮强国之道 

后来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西方——以彼之道,还之彼身 是魏源在他的《海国图志》中提出的.

历史意义:所谓“师夷”,就是向西方学习,在今天看来,这是非常普通的主张,没有人会对此提出异议,但在魏源生活的时代,这可是石破天惊之论.因为当时中国古老而沉重的国门刚刚被打开,人们满脑子装的都是传统的“天朝上国”、“华尊夷卑”观念,只主张“以夏变夷”,对“以夷变夏”是想都不敢想的.为了说服人们接受自己的“师夷”主张,魏源不得不对中国历史上的土“夷”与如今来自欧美的洋“夷”作一番区分.他写道:所谓“蛮狄羌夷之名”,指的是那些居住在中国周边而未知“王化”的少数民族,而不是来自欧美的具有高度文明的外国人.我们虽然顺从习惯,将来自欧美的外国人称为“夷”,但实际上他们与中国历史上的土“夷”是不同的,他们“明礼行义,上通天像,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是天下的“奇士”、域内的“良友”,值得我们学习.他还批评那些坚持“华尊夷卑”的传统观念、反对“师夷”亦即向西方学习的人,是株守一偶、夜郎自大的“夏虫井底之蛙”. 

他也提出,向西方学习,并非学习西方的一切,而是要学习西方的“长技”,也就是西方比中国先进的东西.那么,什么是西方的“长技”呢?基于对战争失败原因的反思(中国军队武器的落后是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魏源认为,“夷之长技”有三法:一是战舰,二是火器,三是养兵、练兵之法.他还依据自己对西方的了解,在书中对当时绝大多数的中国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量天尺、察天筒(水银湿度计)、定时钟、天船(热气球)、风铳()、甲板船(军舰)、千里镜(望远镜)、天炮、水琴、风琴、风锯、水锯、风磨、水磨、吊桥、显微镜、自来水、自转礁、乐柜(管风琴)等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还提到了刚刚发明不久的意大利伏打电池、静电仪、避雷针等.如果用传统的眼光来看,魏源所介绍的这些“夷之长技”都是“奇技*巧”,“形器之末”,是万万不可学的.一旦学了这些 “奇技*巧”,一个人就可能玩物丧志,道德沦丧,社会风气也会因此而败坏下去.当时一些愚昧无知的顽固保守派官僚和士大夫,也正是以此为理由,反对“师夷长技”,向西方学习的.对于这种观点,魏源进行了严肃批驳.他指出:古代的圣人,刳舟剡楫,以济不通,弦弧剡矢,以威天下,这些难道也是形器之末?指南针制自周公,挈壶创自《周礼》,这些都是有用之物,是奇技但不是*巧.今日西洋的器械,借风力、水力、火力,夺造化,通神明,竭耳目心思之力,以供民用,这又有什么不好呢?因此,“夷之长技”不仅不是“奇技*巧”,相反有利于国计民生,符合“圣人之道”.他特别强调,“师夷”必须抓紧时机,加快进行,因为 “时乎时乎,惟太上能先时,惟智才能不失时”,机不可失,时不可待,“师夷”是等不得的. 

在魏源看来,“师夷”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制夷”.所谓“制夷”,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战胜和制止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从而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如果说“师夷”体现的是魏源思想的开放性,那么,“制夷”体现的则是魏源思想的爱国性.“师夷”与“制夷”,开放与爱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彼此不能分离,更不能割裂.不“师夷”,就不可能“制夷”,但“制夷”又必须以“师夷”为前提.战争的惨痛教训,已使魏源初步认识到中国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列强落后,落后者只有向先进者学习,并奋起直追,才有战胜先进者的可能,否则,将永远落后,永远挨打,永远受西方列强的欺负和蹂躏. 

魏源进一步指出,“师夷”有“善师”和“不善师”之分,“善师”的人,才能制服“四夷”;“不善师”的人,则被“外夷”制之.可见,“善师”与否,是“师夷”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那么怎样才是“善师”呢?首先,要“洞察夷情”.这是“师夷”能否取得成效的前提.用魏源的话说,要“师夷”,必先了解夷情,要了解得像对自己的桌子、床席和睡觉、吃饭那样一清二楚.而要了解夷情,就应设立译馆,翻译夷书,把西方国家的有关情况介绍给中国人.在《海国图志》中,他就对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族风俗、文化教育、宗教历法等作过较为详细的介绍.其次,要重视人才.这是“师夷”能否取得成效的条件.在他看来,得一伯乐,天下就没有不能驾驭的良马;得一良将,天下就没有不能抵御的外侮.国以人兴,功无幸成,只要励精图治,重视人才,就没有不富国强兵的道理.所以,一个国家的贫弱,并不是看它的财用充足与否,而是看它有无人才,“财用不足国非贫,人才不竞之谓贫.”为解决“师夷”人才的匮乏问题,他建议在得风气之先的福建、广东二省增试水师一科,有能制造西洋战舰、火轮舟、飞炮、火箭、水雷、奇器的人,给予科甲出身;有能驾驶飓涛、熟悉风云沙线、会使用洋枪洋炮的人,给予行伍出身.他们都由水师提督考取,会同总督选拔,送京验试,分发沿海水师教习技艺.他还主张聘请法国、美国、葡萄牙等国技师,传授技术,楚材晋用,以便能“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长技”.再次,要奋发图强.这是“师夷”能否取得成效的保证.他指出,“愤与忧,天道所以倾否而之泰也,人心所以违寐而之觉也,人才所以革虚而之实也.”“愤与忧”既是挽救“天道”、“人心”、“人才”的动力,也是“师夷”能否取得成效的保证.中国虽然在战争中失败,但只要我们发愤图强,振奋精神,去虚伪,去粉饰,去畏难,去养痈,去营窟,“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艾三年而蓄之,网临渊而结之”,不说空话、大话,脚踏实地地苦干、实干,充分利用“天时人事,倚伏相乘”的有利条件,把西方先进的东西学过来,那么中国就一定能 “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成为像欧美那样的富强国家.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谁说的

以夷治夷意思是利用外族或外国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冲突,削减其力量,以便控制或攻伐。

发音 yǐ yí zhì yí?

解释:利用外族或外国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冲突,削减其力量,以便控制或攻伐。

出处 《明史·张祐传》:“以夷治夷,可不烦兵而下。”

近义词

以夷制夷、以夷攻夷、以夷伐夷

常用程度:一般

感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借助外界力量成语结构:偏正式

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是谁?

“师夷长技以制夷”出自魏源《海国图志·叙》:“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师夷长技以自强”是对洋务运动主题的总结,也可以说是奕欣提出来的。

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曾文正公全集》奏稿,第14卷,第11页)。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武器不行,枪炮寙(yǔ)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 (《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第3卷)。奕欣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学习,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

以夷制夷是什么意思

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是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著名主张。1842年《海国图志》问世,作者魏源在该书《原叙》中指出著书目的:“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所谓“师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而“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所谓“制夷”,即抵抗侵略、克敌制胜。在这个主张里,师夷是手段,制夷是目的。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他强调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这个主张表现出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向处于巨大变故中的中国人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新课题。这一思想后来成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源头,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实践意义上,它是后来洋务运动甚至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一切革新运动的先声。

以夷制夷的解释

原指 利用 西方的科学枝术以 制止 资本主义 国家 的侵略。后亦指利用某些外国 势力 来 *** 另一些外国势力的侵略。 鲁迅 《伪 自由 书·“以夷制夷”》:“我还记得,当去年 中国 有 许多 人, 一味 哭诉国联的时候, 日本 的报纸上往往加以讥笑,说这是 中国 祖传的‘以夷制夷’的老手段。” 参见 “ 以夷攻夷 ”。

词语分解

以的解释 以 ǐ 用,拿,把,将:以一当十。以苦为乐。 以身作则 。 以邻为壑 。以讹传讹。以往鉴来。 依然,顺,按照:以时启闭。物以类聚。 因为:以人废言。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在,于(指时日):“子 夷的解释 夷 í 中国古代称东部的 民族 :东夷。九夷(古时称东夷有九种)。 中国旧时指外国或外国的:华夷杂处(?)。 平, 平坦 , 平安 :化险为夷。 弄平:夷为平地。 消灭:夷灭。族夷(诛杀犯罪者 家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