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目相待的主人公是谁啊_刮目相待的主人公是谁?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7-21 0
  1. 求三国演义中一到四十回中难的字音,所有成语,以及对每一回的评价
  2. 四大名著
  3. 吕蒙早还是方仲永早
  4. 手不释卷的故事主人公是谁
  5. 白衣渡江的主人公是谁(白衣渡江比喻什么)

手不释卷,汉语成语,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那么?下面我告诉大家。希望大家喜欢。

 手不释卷原文

刮目相待的主人公是谁啊_刮目相待的主人公是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以乡待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

 手不释卷译文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

孙权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 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

停了停, 孙权又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 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 再读些《左传》、《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从此手不释卷,并坚持不懈。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相关人物

吕蒙***179-220***,东汉末年名将,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吕家岗***人。由于曾为虎威,故亦称吕虎威。历任别部司马、平北都尉***广德长***、横野中郎将、偏、寻阳令、庐江太守、汉昌太守、南郡太守等职,封孱陵侯。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刘备麾下名将关羽,使东吴割据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公元220年,吕蒙病逝,享年四十二岁。

吕蒙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古代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与其有关的成语有“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

求三国演义中一到四十回中难的字音,所有成语,以及对每一回的评价

1、看到饱经风霜这个词我就想到了这样的脸:他那恬淡的面孔上,满刻着深深的皱纹。黝黑的皮肤透着他有限的力量,但从他无助的眼神中看到生活的艰辛。汗水自头顶留下浸湿了高高的颧骨,他没有怨言他只在他的世界里。

2、“刮目相看”这个词语来自司马光编写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中的《孙权劝学》,原文如下:

初 ,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你的认可是我解答的动力,请纳。

四大名著

董旻、何旻,mín,二声, 旻,秋天也。

傅嘏,gǔ,三声,

傅肜,róng,二声

韩暹,xiān,一声。“暹罗”,就是古代泰国。

韩矍:jué,二声,精神矍铄。Jué shuò。别错了!

李傕,jué,二声

泠苞,líng,二声

李歆、孙歆,华歆:xīn,一声

刘谌、荀谌,chén,二声,嗨!我念错了20年。

潘浚、王浚、周浚,两个读音jùn,和xùn,人名时都读jùn。

桥蕤,ruí,二声(念起来好诡异。。。),葳蕤:草木茂盛的样子

秦宓, mì,四声,可洛神赋中宓妃怎么念fú

全怿,yì,四声,悦也,乐也

邵悌、张悌,tì,四声

眭固的眭,Suī,一声

王粲、吾粲,càn,四声

王昶,chǎng,三声

辛毗,pí,二声

荀顗,yǐ,三声

羊祜,hù,四声

杨祚,zuò,四声

杨阜, fù,四声,阜新,地名

笮融的笮,zé二声,或者zuo二声,做姓氏应该念ze

张嶷,yí,二声,幼小聪慧的意思。

蔡邕:邕yōng 一声

蔡琰: yǎn, 三声,文姬姐姐真是漂亮,成***人的味道。另崔琰。

张闿:闿kǎi四声

王垕:垕hòu, 四声,就是那个被曹操剁掉的可怜粮官

马谡:谡sù,四声这个知道的人多

夏侯茂:茂máo,二声

步骘:骘zhì,四声

阚泽:阚kàn, 四声,我见过这个姓的

彭羕:羕yàng, 四声,意思和漾一样

蒯良:蒯kuǎi 第三声

韩胤:胤yìn , 四声,认识赵匡胤吧

张纮:纮hóng, 二声,张昭他哥。

陈珪:珪guī,一声

荀彧:彧yù,四声,趣味高雅的意思。

皇甫郦:甫fǔ,三声,别念成pu了!郦Lì,四声

郭汜:汜sì,四声,汜水关

士燮:燮xiè,四声,也可以写成爕。喜欢乒乓球应该知道“张燮林”

嵇康:嵇jí,二声,竹林七贤,现在看来绝对酒肉之徒。

孔伷:zhou,四声,通“胄”,还有司马伷

刘璝:guī 一声,古同“瑰”

毋丘俭,guàn,四声,不是“毋”,这个也不认识?!wú,四声。

麴义,qū,一声。连字典里都说“麴义”,牛X。

袁燿,yào,同“耀”

夏侯敦: 敦dūn,一声。这个知道,有个MM名带这个字却一直读错,臭大了!

车胄:zhòu,四声。

朱儁: jùn,四声,通“俊”

许褚:chǔ,三声,这个字还有zhe(三声),zhu(三声),不过三国里叫chǔ。

诸葛瑾:jǐn,三声,诸葛亮的哥哥。

管辂:lù,四声,刚查字典,原来一直读ge,汗颜!

傅巽:xùn,四声。

贾诩:xǔ,三声,“自诩”,吹牛。

全琮:cóng,二声,还有刘琮,刘表的小儿子。

何晏:yàn,四声,多做姓。

刘晔:yè,四声,别再念***了

费祎:yī,一声,别wei了

戏志才:xì,四声,同“戏”。

郤正:xì,四声,通“隙”

师纂:zuǎn,三声,不卷舌的哦!

钟毓:yù,四声,“毓停”,这个不知道?长大了就知道了!

沮授:jǔ,三声

张勲:xūn,一声,古同“勋”。巧了和“复辟”的张勋同名

赤壁之战 三顾茅庐 暗度陈仓 草船借箭 初出茅庐

羽扇纶巾 鼎足三分 乌合之众 缓兵之计 虚张声势

割须弃袍 无事生非 舌战群儒 步步为营 恃才放旷

望梅止渴 冢中枯骨 锦囊妙计 死不瞑目 借刀

过五关斩六将 身在曹营心在汉 挥泪斩马谡

赔了夫人又折兵 万事具备 只欠东风

一手包办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一举两得

出处三国志魏志臧:「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一亲芳泽

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七步成诗

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笔成章

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

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说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不知所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

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乘虚而入

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五内如焚

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人生如寄

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伯仲之间

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位极人臣

出处吴志孙綝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

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逊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庐

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刮目相待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虚传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吴下阿蒙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廊庙之器

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释卷

出处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

出处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旦夕之危

出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明眸善睐

出处文选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月明星稀

出处文选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鱼烂

出处陈琳?与魏文帝书:「焉肯土崩鱼烂哉!」

如入无人之境

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回:「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如鱼得水

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处三国志吴志陆瑁传:「孑然无所凭赖。」

对酒当歌

出处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屈指可数

出处三国志魏志张合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周郎顾曲

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呼风唤雨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

出处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

回肠荡气

出处魏文帝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1、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2、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3、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4、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5、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6、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7、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12、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5、一身是胆(赵云):形容胆量极大。

16、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形容欣赏音乐或听歌、听戏很内行。

17、巢毁卵破(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18、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19、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20、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21、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22、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23、断头将军(巴郡太守严颜):形容壮士英勇不屈,宁死不降。

24、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25、想当然(孔融):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

26、兵贵神速(魏国谋士郭嘉):指用兵贵在神奇而快速。

27、出言不逊(张郃):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2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29、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庞统,陆绩,顾邵):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30、乐不思蜀(刘禅):比喻乐而忘本。

清尘浊水

释源:曹植《七哀》诗。其诗曰:“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说解:这是一首思妇之怨诗,写明月之夜,思妇登楼企盼夫归的哀怨情怀。“清路尘”盖喻征夫,“浊水泥”乃抒情主人公自喻。两句比喻说明其“浮沉各异”之势,无以相会。一说“清路尘”喻曹丕,“浊水泥”喻自己,说明“浮沉各异势”的骨肉之亲,不得会合。

后遂以“清尘浊水”比喻人的身份、处境不同,彼此隔绝而无***台。明李昌祺《剪灯余话·田洙遇薛涛联句记》:“歙漆阿胶忽纷解,清尘浊水何由逢?”

平视获罪

释源:《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刘帧传》:“帧以不敬被刑,刑竟署吏。”裴注:《典略》曰:“太子尝请诸文学,酒酣坐欢,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众人咸伏,而帧独平视。太祖闻之,乃收帧。”

说解:依封建礼制,臣面君自当伏拜,既赐平身乃敢平视。刘帧平眼正视曹丕夫人——后来的甄皇后,曹操故以不敬治其罪。

后以“平视获罪”比喻对女子不敢公然相看。唐李商隐诗《天平公座中呈令狐相公》后两句“虽然同是将军容,不敢公然仔细看”,即暗中反用刘帧平视甄夫人而获罪之事。

煮豆燃萁

释源:《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说解:“煮豆燃萁”比喻曹丕曹植兄弟二人同胞手足自相残杀。后世用以比喻骨肉相残,如清浴日生《海国英雄记·投诚》“因此上蔑王章,残百姓,煮豆燃萁,惹朝廷劳兵转饷。”或称曹植之才,以“七步成诗”或“七步成章”、“七步之才”比喻人有才气,文思敏捷,如《醒世恒言》:“从来宠贵起猜疑,七步成诗亦可为。堪叹釜萁仇未已,六朝骨肉尽诛夷。”明高明《琵琶记·春宴杏园》:“休道是七步成章。”《初刻拍案惊奇》:“适间秋千词,虽是流丽……真个七步之才,也不过如此。”

才高八斗

释源:五代·李瀚《蒙求》:“谢灵运尝云:‘天下才共有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同用一斗。”宋缺名《释常谈》于此亦有记述。

说解:谢灵运赞赏曹植的才华,称他占天下才十分之八,是溢美之辞。后以“才高八斗”形容人文才极高。如《平鬼传》:“德宗年间,有一名甲进士,姓钟名馗,字正南,终南山人氏,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又作“八斗才”。李商隐《李义山诗集·可叹》:“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

司马昭之心

释源:《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五月已丑,高贵乡公卒,年二十。”裴注:“《汉晋春秋》: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待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说解:高贵乡公曹髦眼看皇权旁落,曹魏江山毁败有日,气愤不已地说出这句话,意在告诉亲信,司马昭篡权之意昭然若揭,义当共谋之。后以“司马昭之心”比喻人所共知的阴谋或野心。如《选集·向***的十点要求》“盖自汪精卫倡言亲日以来,张君励、叶青等妖人和之以笔墨,派、顽固派和之以磨擦。统一之名,行独霸之实。弃团结之义,肇分裂之端。司马昭之心,固已路人皆知矣。”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释源:《三国演义》四十九回: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说解:原意是周瑜定计火攻曹操,作好了一切准备,忽然想起不刮东风无法胜敌。后以此比喻一切准备工作全部作好,等待行动。

扇火止沸

释源:《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陶谦传》:“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拨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数万,泗水为之不流。谦退守郯。太祖以粮少引军还。”裴注:“《吴书》曰:曹公父于泰山被杀,归咎于谦。欲伐谦而畏其强,乃表令州郡一时罢兵。诏日:‘今海内扰攘,州郡起兵,征夫劳瘁,寇难未弭,或将吏不良,因掾讨捕,侵侮黎民,离害者众;风声流闻,震荡城邑,丘墙惧于横暴,贞良化为群恶,此何异乎抱薪救焚,扇火止沸哉?’”

说解:沸,沸腾,指开水。原意是用扇风助火的办法来阻止水的沸腾。比喻处事方法适得其反

穷途之哭

释源:《魏氏春秋》。《世说新语·栖逸》:“阮步兵啸闻数百步。”刘孝标注:《魏氏春秋》:“阮籍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反。”《晋书·阮籍传》亦载其事,文字略同。

说解:阮籍不拘礼俗,行不由径。“穷途之哭”本指他因车无路可行而痛哭,也形容因身处困境而悲哀。如王勃《膝王阁序》:“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北周《庚子山集·拟咏怀诗(之四)》:“唯彼穷途哭,知余行路难。”

浮瓜沉季

释源: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昔日南皮之游,诚不可忘,……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

说解:浮瓜沉李,本谓把瓜和李子放到水中,后指用冷水果解暑,或为消夏乐事之称。五代王仁裕《天宝遗事》:“唐都人伏天,于风亭水榭,雪槛水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通夕而罢。”苏轼《答苏伯固三首》:“位计龙舒为多,大盆如命取去,为暑中浮瓜沉李之一快也。”

迅风振秋叶

释源:《三国志·魏志·辛毗传》:“袁尚攻兄谭于平原,谭使毗诣太祖求和。太祖将征荆州……毗对曰:‘……今往攻邺,尚不还救,即不能自守。还救,即谭踵其后。以明公之威应困穷之敌,击疲弊之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

说解:迅,迅疾。振,摇落。迅风振秋叶,即急风横扫秋叶,形容气势之强,不可阻挡。又作“秋风落叶”,乃引申用法,形容一扫而光。宋·洪迈《夷坚乙志·齐先生》:“诸公见其高门华屋,上干霄汉,三年之后无一瓦盖头矣……虽蹇驴亦无有矣,人言秋风落叶,此真是也。”

梁上君子

释源:《后汉书·陈蹇传》:“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蹇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 ‘夫人不可不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

说解:梁上君子,本指栖身陈蹇宅中房梁之上欲行***的人。后泛指窃贼。苏轼《东坡志林》三:“近日颇多贼,两夜皆来人吾室。吾近护魏王葬,得数千缗,略已数去,此梁上君子当是不知耳。”

每回的评价就很难说了,说几个主要人物的评价吧:

刘备登场

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

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

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

字玄德。昔刘胜之子刘贞,汉武时封涿鹿亭侯,后坐酎金失侯,因此遗这一枝在涿县。

玄德祖刘雄,父刘弘。弘曾举孝廉,亦尝作吏,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

屦织席为业。家住本县楼桑村。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

车盖。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

当乘此车盖。”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

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

关羽登场

(刘备张飞)正饮间,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唤酒保:“快斟

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

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

“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

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

曹操登场

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胆量过人,机谋出众。笑齐桓、晋文无匡服之才,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用兵仿佛孙、吴,胸内熟谙韬略。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乃汉相曹参二十四代孙。时人未知奇也,惟有桥玄一见曹操,指而言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南阳何顒见操,言:“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许劭有高名,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耶?” 劭不答。又问,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操喜而谢之。桥玄尝曰:“君未有名,可交许子将。”子将者,训之从子 劭也,好人伦,多所赏识,与从兄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曹操往造劭而问之,劭鄙其为人,不答。曹又劫之,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操大喜而去。

孙坚出场

方欲攻打,忽见正东一彪人马到来。为首一将,生得广额阔面,虎体熊腰;吴郡富春人也,姓孙,名坚,字文台,乃孙武子之后。年十七时,与父至钱塘,见海贼十余人,劫取商人财物,于岸上分赃。坚谓父曰:“此贼可擒也。”遂奋力提刀上岸,扬声大叫,东西指挥,如唤人状。贼以为官兵至,尽弃财物奔走。坚赶上,杀一贼。由是郡县知名,荐为校尉。后会稽妖贼许昌造反,自称“阳明皇帝”,聚众数万;坚与郡司马招募勇士千余人,会合州郡破之,斩许昌并其子许韶。刺史臧旻上表奏其功,除坚为盐渎丞,又除盱眙丞、下邳丞。今见黄巾寇起,聚集乡中少年及诸商旅,并淮泗精兵一千五百余人,前来接应。

吕蒙早还是方仲永早

1、

《红楼梦》

成语:

哀哀欲绝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三回:“那宝珠按未嫁女之礼在灵前哀哀欲绝。”

机关算尽 出处《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凤姐)

有天无日 出处 第七回:“众小厮见说出来的话有天没日的,唬的魂飞魄丧”

天翻地覆 出处 第二十五回

歇后语:

1膊折了往袖子里藏——自掩苦处(第7回 焦大)

2坐山观虎斗——坐收其利(第16回 王熙凤)

3借剑——不露痕迹(第16回 王熙凤)

4引风吹火——费力不多(第16回 王熙凤)

5站干岸——-不沾事(湿)(第16回 王熙凤)

6推倒油瓶不扶——懒到家了(第16回 王熙凤

7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第25回 彩霞)

8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宴席(第26回 红玉)

9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家(第19回 李嬷嬷 )

10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扣了环了(第30回 王熙凤)

11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第30回 金钏)

12九国贩骆驼的——到处兜揽生意(第46回 鸳鸯)

13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第46回 鸳鸯)

14状元痘儿灌的浆儿——又满是喜事(第46回 鸳鸯)

15黄柏木作磐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第53回 贾珍)

16聋子放炮仗——散了(第54回 王熙凤)

17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儿(第60回 芳官)

18仓老鼠和老鸹去借粮——守着的没有,飞着的有(第61回 柳氏)

19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第65回 尤三姐)

20见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好歹别戳破这层纸(第65回 尤三姐)

21耗子尾巴上长疮——多少脓血儿(第68回 王熙凤)

22顶梁骨走了真魂——吓得要命(第68回 王熙凤)

23锯了嘴子的葫芦——没口齿(第68回 王熙凤)

24小葱拌豆腐——清的清白的白(第74回 王夫人)

25可着头做帽子——要一点富余也不能(第75回 鸳鸯)

26羊群里跑出骆驼来了——就只你大(第88回 贾母)

27含着骨头露着肉——吞吞吐吐(第88回 王熙凤)

28焦了尾巴稍子——绝后(第117回 众人 )

《三国演义》

成语:

出言不逊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庐 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刮目相待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歇后语: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周瑜谋荆州——赔了夫人又折兵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西游记》

成语: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事物的了解不够澈底、完整。西游记˙第四十七回:「哥哥,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今路多嶮峻,我挑著重担,著实难走,须要寻个去处,好眠一觉,养养精神,明日方好捱担。」

放屁添风:比喻力量虽小,却也有帮助。西游记˙第七十五回:「俗云:『放屁添风。』你可也壮我些胆气。」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只要做了你一天的老师,就得终身视之为父辈。 西游记˙第三十一回:「万望哥念『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情,千万救他一救!」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世上没有不能达成的事,只要有决心去做,必能完成。西游记˙第二回:「悟空道:『这个却难!却难!』祖师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悟空闻得此言,叩头礼拜。」亦作「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歇后语:

孙悟空守蟠桃园:坏事

孙悟空赴蟠桃会:不请自来

如来佛捉孙大圣:易如反掌

孙猴的帽子:紧得很

《水浒传》

成语:

交头接耳 出自:《水浒传》第十回:“他那三四个交头接耳说话”

逼上梁山 出自:《水浒传》记林冲语

不打不成相识 出自:《水浒传》第三十八回:“戴宗道‘你两个今番却做个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识’”

腥风血雨 出自:《水浒传》第二十三回:“腥风血雨满松林,散乱毛发坠山奄。”

歇后语:

李逵上阵——身先士卒

史进认师父——甘拜下风

林冲上山——

孙二娘开店—— 谋财害命

2、

《红楼梦》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

《西游记》唐僧、孙行者(悟空)、猪八戒(悟能)、沙和尚(悟净)

《三国演义》孙策(小霸王)、孙权(碧眼儿)、关羽(美髯公)、吕布(三姓家奴)

《水浒传》宋江(天魁星、呼保义)、卢俊义(天罡星、玉麒麟)、吴用(天机星、智多星)公孙胜(天闲星、入云龙)

3、

《西游记》:首推孙悟空:叛逆、重情重义、机智勇敢、能力强、出身不凡。

《水浒传》:吴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有鬼才的气质。

《红楼梦》:晴雯:心比天高,身为***。骄傲的女孩,有个性,有思想,唯独命运堪哀。

林黛玉:堪称咏絮才,娇滴滴柔弱弱的林妹妹,却有反叛大家族努力寻得自己真爱的勇气,可敬可怜。

《三国演义》:诸葛亮:亮真神人也,在三国演义中被神化的人物,有他出马,从不用别人多操心,智谋天下第一,德行无人能比,任意礼智信,封建时代树立的人臣楷模。

4、《西游记》八十一难

蒙差揭谛皈依旨 谨记唐僧难数清

金蝉遭贬第一难 出胎几杀第二难

满月抛江第三难 寻亲报冤第四难

出城逢虎第五难 折从落坑第六难

双叉岭上第七难 两界山头第八难

陡涧换马第九难 夜被火烧第十难

失却袈裟十一难 收降八戒十二难

黄风怪阻十三难 请求灵吉十四难

流沙难渡十五难 收得沙僧十六难

四圣显化十七难 五庄观中十八难

难活人参十九难 贬退心猿二十难

黑松林失散二十一难 宝象国捎书二十二难

金銮殿变虎二十三难 平顶山逢魔二十四难

莲花洞高悬二十五难 乌鸡国救主二十六难

被魔化身二十七难 号山逢怪二十八难

风摄圣僧二十九难 心猿遭害三十难

请圣降妖三十一难 黑河沉没三十二难

搬运车迟三十三难 大赌输赢三十四难

祛道兴僧三十五难 路逢大水三十六难

身落天河三十七难 鱼篮现身三十八难

金兜山遇怪三十九难 普天神难伏四十难

问佛根源四十一难 吃水遭毒四十二难

西梁国留婚四十三难 琵琶洞受苦四十四难

再贬心猿四十五难 难辨猕猴四十六难

路阻火焰山四十七难 求取芭蕉扇四十八难

收缚魔王四十九难 赛城扫塔五十难

取宝救僧五十一难 棘林吟咏五十二难

小雷音遇难五十三难 诸天神遭困五十四难

稀柿衕秽阻五十五难 朱紫国行医五十六难

拯救疲癃五十七难 降妖取后五十八难

七情迷没五十九难 多目遭伤六十难

路阻狮驼六十一难 怪分三色六十二难

城裏遇灾六十三难 请佛收魔六十四难

比丘救子六十五难 辨认真邪六十六难

松林救怪六十七难 僧房卧病六十八难

无底洞遭困六十九难 灭法国难行七十难

隐雾山遇魔七十一难 凤仙郡求雨七十二难

失落兵器七十三难 会庆钉钯七十四难

竹节山遭难七十五难 玄英洞受苦七十六难

赶捉犀牛七十七难 天竺招婚七十八难

铜台府监禁七十九难 凌云洞脱胎八十难

路经十万八千里 圣僧历难簿分明

为完九九归真之数,观音菩萨看完唐僧灾难簿后,

命揭谛赶上八大金刚,还生一难。

第八十一难为通天河遇鼋湿经书。

5、

《三国演义》

诸葛亮: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忠贞不渝、为国为民、胸怀宽广、爱惜人才、知人善任、关心百姓。

刘备:善于招揽人才,有胆识、胸襟和谋略的政治家。

关羽:“义绝”忠义,武义超群、生性骄傲。

张飞:耿直、粗犷,敢爱敢恨、爱憎分明,勇猛、鲁莽,粗中有细。

《水浒传》

宋江:仗义疏财、扶危济困、求贤若渴、胸怀宽广、以忠义立身

吴用:广纳贤才、知人善用,见问题3

武松:谦让有礼、知进退,有恩必报、讲义气,机警精细、有智谋。

李逵:实在、不矫情,狭义心肠、直率真诚

《红楼梦》

贾宝玉:叛逆、厌恶自己的贵族身份,能平等待人

林黛玉:见问题3

薛宝钗:宽厚随和、豁达大度、天资聪慧、才华横溢、冷漠

晴雯:精明能干、嫉恶如仇,见问题3

《西游记》

孙悟空:见问题3

猪八戒:憨、猛、贪

唐僧:虔诚的佛***,心地善良、懦弱无能、是非不分

沙僧:意志坚定、任劳任怨、知错能改。

6、见1

lz你太阴毒了,这么多东西,你怎么忍心都问出来,还这么少分。。。。不说了,既然答了,我已经尽我最大能力了,希望能有帮助吧。

手不释卷的故事主人公是谁

吕蒙早,吕蒙是三国时期吴国将领,而方仲永是宋代人

1、吕蒙(178-219,一说180-220),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1]。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累封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并于濡须数御曹军,屡献奇计,累功拜庐江太守。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于合淝战奋勇抵抗魏军追袭,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又后代鲁肃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然而“蒙疾发”(后世人或猜测建安二十四年发生瘟疫,因史载吕蒙、孙皎、蒋钦死于同年,或猜测是吕蒙年轻时在战场上吃苦受累导致积劳成疾),不治而薨,享年四十二岁。吕蒙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古代将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与其有关的成语有“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

2、方仲永,北宋时江西金溪人,世代耕田为生,幼年天资过人,成人后泯为众人。王安石作品《伤仲永》主人公。

白衣渡江的主人公是谁(白衣渡江比喻什么)

手不释卷的故事主人公是吕蒙。

吕蒙(178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年末(220年初),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吕蒙是东吴攻灭关羽的最早倡议者。吕蒙针对于关羽所督的荆州,215年夺取三郡,219年再夺三郡,最终使得东吴国土面积大增,实现了“全据长江”的宿愿。

其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古代将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与其有关的成语有“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

手不释卷的故事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

孙权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

停了停,孙权又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些《左传》、《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从此手不释卷,并坚持不懈。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白衣渡江比喻什么

白衣渡江是一次三国史上最成功最经典的偷袭战之一。这是吕蒙和陆逊共同策划的针对当时最负盛名的大将关羽的一次大阴谋。先是吕蒙抱病,推荐陆逊接手军队事务。陆逊以其年少,关羽必不防备,加上托书示弱,关羽为人骄横,自然落到了这个圈套之中。最后关羽在重夺荆州无望之下,只得率领余下残兵退守麦城,最终因弹尽粮绝,被俘被杀

希望能帮到你,麻烦给“好评”

还有,所谓“白衣”——是说未穿军装甲胄,身着便服的意思。否则一大帮人都穿着白衣服同时出现,能不引起民众乃至官员的注意和警惕么?

白衣渡江的白衣指的是什么

三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经典战役,有的是以少胜多,有的是出其不意智谋双绝,但凡是能够拿出来做案例的,可以说都是经典的具有教学意义的。而在三国时期,还出现了一个词叫做“白衣渡江”,这个词说的是一场与关羽有关的战役,不过这个“白衣”指的却并不是关羽。那这个人是谁,这一次的战役,又取得了怎样的战果?

1.白衣是什么意思

看到“白衣”,是不是感觉比较有画面感?人们很喜欢用白色来形容一个人,这种颜色非常特殊,是最素净最朴素的颜色,但是却也有“翩翩白衣”能够有“仙气”的效果。不过,这里所说的白衣,并不是这种真正的白衣,而是一种指代,指的是身着便服,把铠甲甲胄什么的全部都隐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这才有了“白衣渡江”。

2.吕蒙白衣渡江

白衣渡江的主人公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吕蒙,就是那个让人“刮目相看”的吴下阿蒙,由此看来,读书的确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吕蒙能够做到这一点,的确是很不容易但却很有成就的。白衣渡江针对的是关羽镇守的荆州。荆州一向是必争之地,吕蒙和孙权就合计,要把荆州从关羽手中抢过来。

关羽自负,面对吕蒙托病,把军队交给名不见经传的陆逊这件事情,表现出来的自然是嗤之以鼻,结果却掉进了东吴的当中,最终败走麦城,自己的死,成就了曾经的盟友,此刻的敌人。其实,也没有什么永远的盟友,一切不过是各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从这个角度来说,东吴也没做错什么,虽然不道义,但是战争时期本就如此。

因为吕蒙换成了陆逊,关羽便将防备江东的兵力调走,吕蒙带着士兵“白衣渡江”,伪装成为便服的生意人,进入荆州,如此一来,最终兵不血刃夺取荆州,最值得称道的是,入驻荆州之后,吴国军队纪律严明,保持荆州原有的样子,使得荆州非常安稳。

3.江陵之战

白衣渡江,实际上也就是江陵之战,这一场战役虽然没有另外三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更出名,但同样也是一个经典案例,利用关羽的缺点,骄横,设计了这样一出戏,骗过了他的眼睛,最终杀了关羽,夺了荆州,对于东吴来说,是一场损失非常小但是战果非常大的战役。

吕蒙白衣渡江的故事

白衣渡江是在三国时期的襄樊之战末期,东吴吕蒙袭击荆州的一场军事行动。因为在渡江过程中,吕蒙让部下都扮作成商人的样子,所以这次战役被叫作“白衣渡江”。下面是我整理的吕蒙白衣渡江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司马懿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刘备和孙权两家虽然结了盟,但是矛盾很大。鲁肃在世的时候,是主张吴蜀和好,一起对付曹操的。后来鲁肃死了,接替他职务的大将吕蒙,就和鲁肃的主张不同。

吕蒙是东吴名将。他从小就练得一身好武艺,年青时候立了不少战功,受到孙权的器重。

有一次,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责任重了,应该抽时间读点书才好。”

吕蒙说:“在军营里事务那么多,哪儿还有时间读书呢?”

孙权笑着说:“我并不是要你像博士那样精通经书,只是要你多浏览一些兵法,懂得一点历史罢了。你说事情多,总比不上我多吧!我自己就有这个经验,读了一些兵法、历史,对自己很有帮助。你不妨试一试。”

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一有空就认真读书。

鲁肃刚代替周瑜当大将的时候,经过吕蒙的驻地,看望吕蒙。当时鲁肃以为吕蒙不过是一员武将,没有什么雄才大略。这回,他和吕蒙谈话以后,听到吕蒙议论风生,见解精辟,十分佩服,说:“你现在的才能胆识,跟当年吴下阿蒙,大不一样了。”

吕蒙自豪地说:“对一个人,三天不见就应该另眼看待。您可不能用老眼光看人哪!”

吕蒙接替了鲁肃的职位以后,率军驻扎在陆口。他认为关羽有兼并东吴的.野心,向孙权上书要求出兵对付关羽,说:“刘备、关羽君臣,都是反复无常的人,不能把他们当盟友看待。”

孙权也觉得关羽狂妄自大。孙权曾经派人去向关羽求亲,希望关羽把女儿嫁给他儿子。关羽不但不答应,反而把使者辱骂了一顿,使孙权气得要命。这次,孙权接到了吕蒙的信,更觉得非把关羽除掉不可。

正好在这个时候,曹操派使者来联络,要他夹攻关羽。孙权马上复信,表示愿意袭击关羽的后方。

关羽也听说吕蒙厉害,他虽然亲自率大军进攻樊城,但对在他背后的吕蒙这一头,可并没有放松防备,在蜀吴交界一带,布置得严严实实。

吕蒙本来经常有病。这一回,他就装作旧病发作,而且说是病得很厉害。孙权也正式发布命令,把吕蒙调回去休养。

另派了一个年青的陆逊去接替吕蒙。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樊城。关羽听到吕蒙病重,又听说陆逊是个年青的书生,心里暗暗高兴。

没过几天,陆逊从陆口特地派人拜见关羽,关羽接见使者,使者献上了书信和礼品。信中大意是说,听说将军在樊城水淹七军,俘获于禁,远远近近哪个不称赞将军的神威。这次曹操失败了,我们听得也高兴。我是个书生,很不称职。今后还得靠将军多多照顾呢!

关羽看了陆逊的书信,觉得陆逊态度谦虚、老实,也就放了心,把原来防备东吴的人马陆陆续续调到樊城那边去了。

陆逊把关羽人马调动的情况,随时报告给孙权和吕蒙。

这时候,关羽在樊城接受了于禁的投降兵十几万人,粮草供应发生了困难,就把东吴贮藏在湘关的粮食强占了。

孙权得知湘关的米被抢,就派吕蒙为大都督,命令他迅速袭击关羽的后方。

吕蒙到了寻阳,把所有的战船都改装作商船,选了一批精锐的兵士躲在船舱里。船上摇橹的兵士扮作商人,一律穿上商人穿的白色衣服。就这样,一列又一列商船向北岸进发了。

到了北岸,蜀军守防的兵士一看都是穿白衣的商人,就允许他们把船停在江边。没想到一到晚上,船舱里的兵士一齐出来,偷偷摸进江边岗楼,把蜀军将士全部抓住,把岗楼占了。

吕蒙大军神不知鬼不觉地占领了北岸,进军公安。留守公安、江陵的蜀军将领本来对关羽很不满意,经吕蒙一劝降,都投降了。

吕蒙进了城,派人慰问蜀军将士家属,并且吩咐东吴将士严守纪律,不许侵犯百姓。有一个东吴兵士,是吕蒙的同乡,因为天下雨,拿了老百姓家的一顶斗笠遮盖铠甲。吕蒙发现后,认为这个兵士违犯了军令。虽说是同乡人,但是犯了军令不能不办罪,就把他杀了。这样一来,全军将士都震动了,谁也不敢违反军令。

这时候,曹操派去的徐晃率领的援军,已到了靠近樊城的前线。徐晃把孙权答应曹操夹攻关羽的信抄写了许多份,射进关羽营寨里。关羽得知吕蒙袭击后方的消息,正在进退两难的时候,徐晃发起进攻,打败了关羽,使关羽不得不撤去对樊城的包围。

关羽派使者到江陵去探听情况。使者一到江陵,吕蒙派人殷勤招待,还叫使者到蜀军将士家去看望,这些家属都说东吴的人待他们不错。使者回到自己的军营后,兵士们向他探问家里情况,他就照实说了。大伙儿一听东吴人好,就不愿意再跟东吴打仗,有些兵士甚至偷偷地逃回江陵去了。

关羽到这时候,才知道对东吴的防备太大意,可是已经来不及了。他只好带了人马逃到麦城。

孙权进军麦城,派人劝关羽投降。关羽带着十几个骑兵往西逃走。

孙权早已派兵埋伏在小道上,把关羽十几个骑兵截住,活捉了关羽。孙权知道关羽不肯投降,下令就地把他杀了。

曹操认为孙权立了大功,把孙权封为南昌侯,到了曹丕即位称帝以后,又封为吴王。

历史背景

公元219年,曹操被关羽打得喘不过气来,一面尽全力阻挡关羽,一面派人“许割江南以封权”求和(当时曹孙刘均未称帝,封孙权是以汉的名义。这在当时大环境下名义上没有问题,因此孙权受降论不成立。”,游说孙权起兵袭击关羽的后方来减轻曹军的压力。

东吴集团中的有识之士,一直都有关于全占荆州的主张。甘宁:“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鲁肃:“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之前因为“联刘抗曹”的重要性大于了荆州的重要性,江东以鲁肃为代表的联盟派一直没有攻打荆州的动静,而此时关羽攻打襄阳、樊城,进展颇为顺利,若置之不顾,刘备实力大增,足以和曹操抗衡,而东吴沦为最弱势的一方。关羽的威胁更大,他占据着长江的中上游,顺江而下来吞并吴国是十分容易的事。“联刘抗曹”的重要性已经小于了荆州的重要性。

三国白衣渡江是谁的故事

“白衣渡江”是《三国演义》中吕蒙奇袭荆州关羽的一段故事。吕蒙是东吴攻灭关羽的最早倡议者。吕蒙针对于关羽所督的荆州,215年夺取三郡,219年再夺三郡,最终使得东吴国土面积大增,实现了“全据长江”的宿愿。其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中国古代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相关典故“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

“白衣渡江”是在三国时期的襄樊之战末期,东吴吕蒙袭击荆州的一场军事行动。因为在渡江过程中,吕蒙让部下都扮作成商人的样子,所以这次战役被叫作“白衣渡江”。

当时关羽正率军北伐,不在荆州。吕蒙成功渡江后,南郡守将傅士仁、糜芳先后投降。吕蒙进驻南郡,安抚关羽手下的士卒家属,并与陆逊配合,切断关羽归路,并将其擒获。

此战东吴成功占领了荆州的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孙权和刘备之间的联盟关系也因此被打破,并引发了之后的夷陵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