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磨杀驴的故事读后感,卸磨杀驴的故事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7-18 0
  1. 和过河拆桥相同意思的寓言故事
  2. 兵仙韩信之死是因为刘邦卸磨杀驴吗?
  3. 空城计的故事
  4. 寓言故事:悲声

过河拆桥歇后语: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过河拆桥;卸磨杀驴

异:过河拆桥:自己过了河,就把桥拆掉。比喻一旦达到目的后,就把帮助自己的人抛开。歇后语中有“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过河拆桥———不留后路”等说法。

卸磨杀驴的故事读后感,卸磨杀驴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语义较轻。<例>他也不想想你曾帮过多大的忙,今天竟然过河拆桥,翻脸不认人!卸磨杀驴:拉完了磨,把驴卸下来杀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收拾帮助自己的人。歇后语中有“卸磨杀驴———恩将仇报”、“卸磨杀驴———以怨报德”等说法。

语义较重。<例>傻大哥哭得伤心,两条鼻涕过了河,“我一辈子忠心保主,到老来她要卸磨杀驴,落得个孤魂野鬼好命苦呀!”

同:都为比喻性成语,喻指忘恩负义的行为。鲜明通俗。

过河拆桥造句

1、我们要懂得感恩,不能得鱼忘筌,过河拆桥。

2、大哥!您不能过河拆桥啊!给我看一个晚上就好,明儿给你!要不就现在给我看一下,看一眼都成!

3、钱财害苦受贿者,过河拆桥贿赂人。

4、就在李铁结婚一个月之后,同年的三月末,国民革命的裁军令终于还是发布了出来,也坐实了蒋司令排除异已,过河拆桥的不良嗜好。

5、想当年我帮了他多少忙,如今却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6、再有就是过河拆桥的供货商,其中一个供货商居然封锁了他公司的大门。

7、如以后国家真的放弃尚哲和K2,那么尚哲也会全身而退,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的故事,尚哲可背的滚瓜烂熟,他永远都不会让这样的悲剧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8、一瞬间何苦的脑海中浮现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等等词汇,看来自己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以为有领主府撑腰就没人敢打自己的主意。

9、你们这是过河拆桥!兔死狗烹!当初刘启每天训练超过10个小时,帮学校拿过多少荣誉?那个时候你们怎么不说让他休息呢?

和过河拆桥相同意思的寓言故事

忘恩负义?[ wàng ēn fù yì ]:恩:恩惠;负:违背;义:情谊,恩谊。 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反而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

出处:元·杨文奎《儿女团圆》:“他怎生忘恩负义;你雪堆儿里扶起他来那。”

恩将仇报?[ ēn jiāng chóu bào ]:拿仇恨回报所受的恩惠。 指忘恩负义。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卷:‘亏这官人救了性命;今反恩将仇报;天理何在!’”

反戈一击?[ fǎn gē yī jī ]:掉转武器向自己原来所属的阵营进行攻击。

出处:《尚书·武成》:“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吾与杨军反戈击之。”

倒打一耙?[ dào dǎ yī pá ]:《西游记》故事:猪八戒以钉耙为武器,常用回身倒打一耙的绝技战胜对手。 自己做错了,不仅拒绝别人的指摘,反而指摘对方。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我方才这一阵闹;敢是闹的有些孟浪。然虽如此;我输了理可不输气;输了气也不输嘴。且翻打他一耙;倒问他!”

反咬一口?[ fǎn yǎo yī kǒu ]:原指没有抓住兽类,反而被它咬了一口。比喻遭到指责的人强词夺理反过来攻击指责他的人。

卸磨杀驴?[ xiè mò shā lǘ ]:磨完东西后,把拉磨的驴卸下来杀掉。 比喻把曾经为自己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

出处:刘绍棠《狼烟》:“只怕归队以后;打下萍水县城;他就得卸磨杀驴。”

鸟尽弓藏?[ niǎo jìn gōng cáng ]:鸟没有了,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

出处:三国·曹丕《煌煌京洛行》:“淮阴五刑;鸟尽弓藏;保身全名;惟有子房。”

兔尽狗烹?[ tù jìn gǒu pēng ]:一个汉字词语,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过河拆桥?[ guò hé chāi qiáo ]: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出处:元·康进之《李逵负荆》:“你休得顺水推船;偏不许我过河拆桥。”

得鱼忘荃?[ dé yú wàng quán ]:比喻已达目的,即忘其凭借。“荃”亦作“筌”。

出处:《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

兵仙韩信之死是因为刘邦卸磨杀驴吗?

卸磨杀驴:原意是指农夫在驴拉完磨之后,农夫就将其杀掉,引申出来就是指利用完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后,抛弃掉或处理掉。鸟尽弓藏:是说鸟打完了把弓藏起来,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过河拆桥。兔死狗烹: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过桥抽板:比喻一个人达到目的后,想独享胜利成果,把过去同甘共苦的战友一脚踢开。

空城计的故事

韩信,淮阴人,西汉著名的开国名将,汉初三杰之一,为西汉建立立下过汗马功劳,给后世留下很多经典的战例和策略。是中国古代兵家四派(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兵权谋的代表人物,后世称他为?兵仙?,?神帅?。

韩信一生是辉煌的,实现了从一个流浪街头的无业青年,最后成为一代名将的人生。他帮助汉高祖刘邦出陈仓,定三秦,虏魏,破代,平赵,定齐,淮水斩龙且,垓下围项羽。功高盖世,彪炳史册;励志人生,流芳百世。

韩信一生也是悲惨的,帮助刘邦夺取天下之后,却因为杰出的军事才能遭到猜忌,被夺去兵权,地位也一步步被削弱。从最初的齐王后贬为楚王,后又被贬为淮阴侯,最后还被控谋反,被吕雉和萧何骗入宫内,处死于长乐宫中,夷三族,结束了辉煌而灿烂的一生。

关于韩信的死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因为因为他功高盖主,刘邦过河拆桥,即所谓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第二种说法是因为韩信确实想谋反,不得不杀了。对于这两种说法都有证据,也拥有很多支持者。但是我觉得这两种说法都不是韩信被处死的真正原因。下面我就来给大家分析一下这两种说法为什么不成立?

对于第一种说法:刘邦如果真的想杀韩信,其实有一次很好的机会就可以杀掉韩信,但是刘邦却放过了韩信。当时刚打败项羽,项羽手下的猛将钟离昧突出重围,投奔到韩信的帐下,因为之前韩信在楚营待过一段时间,韩信与钟离昧关系不错,所以韩信收留了他。那时候韩信刚做楚王不久,有人对他不满,就向刘邦告发这件事并诬陷韩信将谋反,刘邦听说韩信将谋反很担心,忧心忡忡,不知道怎么办。这时候陈平给刘邦出了一个计谋,就是装去云梦泽游玩,云梦泽在韩信管辖的封地内,皇帝来云梦泽游玩,身为臣下的韩信必须要来拜见皇帝的,韩信没有防备就来了,结果刘邦就让左右把韩信抓起来,带回京城,经过调查发现韩信虽然收留了钟离昧,但是并没有想谋反,于是赦免了韩信的罪过,把他贬为了淮阴侯。

从这件事来看,刘邦心里其实并不想杀掉韩信,因为如果他真的想杀韩信,完全可以利用这次大做文章,韩信收留敌方重要将领不抓起来交给朝廷,而是藏起来,就凭这一条就可以定韩信谋反的罪名,杀掉他。但是刘邦没有这么做,明显的手下留情了。

第二种说法是韩信真的想谋反,史书是这样记载的:前1年,陈希反叛,刘邦亲自带领兵马前往平叛,要韩信一同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从。暗中还派人到陈晞处说:?你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你?。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一切已部署完毕,只需要等待陈希那边的消息。

这时候他的一位家臣因为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他的弟弟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怕他不肯就范。于是就和萧何谋划,说刘邦已经平叛归来,陈希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要进宫祝贺。萧何曾经对韩信有知遇之恩,韩信非常敬重萧何所以没有怀疑。等韩信进了宫,吕雉就命武士把韩信捆起来,杀死在长乐宫的宫室里。

历史的资料未必完全可信,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刘邦最终还是杀了韩信,为了增加自己的合法性,故意编造一个故事给韩信戴一顶谋反的帽子,也是非常可能的。如果韩信真的有反心,他之前有好多次谋反的机会确为什么不谋反?而要在自己没什么成功的机会的时候选择谋反?历史的结果不可预料的,但是历史逻辑还是可以推理的,下里面我来给大家推理一下韩信为什么不会谋反?

首先,谋反肯定是要培植自己的势力的。但是楚汉相争阶段,韩信却从来没有在军队培植自己的亲信势力。当时韩信带领军队一路北上属于独立开辟战场,他对军队是有人事任免权的。前期刘邦虽然给他安排了几个自己的亲信人马在韩信的军营里。但是荣阳之战时,刘邦带走了韩信之前的全部精兵,也包括刘邦的嫡系人马如曹参、樊哙等将军。

只留下2000老弱病残给韩信攻打齐国,韩信最后凭借这2000老弱病残竟然把齐国打败了,夺下齐国七十多城。这个时候军队完全是韩信一手建立起来的,可以说是培养自己嫡系人马的最好机会。像后来的刘秀以前是更始王 的部下,就是因为独立经营河北,才有了自己发家的老本;还有朱元璋以前也是郭子兴手下的人,后来郭子兴让朱元璋独立在浙西经营才有了忠于自己的亲信势力。韩信完全有机会有能力培养自己的亲信势力,但是史书上却从来没有有关韩信培养自己亲信势力的记载。以至于刘邦每次都能轻而易举地夺走韩信的兵权。因为韩信的军队只认兵符不认人,而兵符是刘邦给的。所以这一点就可以证明韩信从来没想过要谋反。

其次,韩信攻占齐国之后,手下拥有二十多万军队。此时刘邦和项羽在正面战场打得难分难解,韩信的位置至关重要。他帮刘邦则刘邦胜,他帮项羽则项羽胜,如果他谁也不帮拥兵自立则三国的历史将会提前上演了。当时项羽派人游说韩信,让他谁也不要帮,三强鼎立,韩信身边的谋士蒯通也劝韩信自立为王。

此时军权掌握在韩信手上,没有人能制约他,他要自立为王谁也阻拦不了。但是韩信感念当年刘邦解衣推食的知遇之恩,完全听不进这些意见,最后他帮助刘邦在垓下之战中围攻项羽,把项羽打败。刘邦政治经验很老道,一打败项羽,他就立刻收了韩信的兵符夺了他的兵权。这也看出韩信没有谋反的野心,如果韩信有谋反之心,早就应该做好防备,怎么可能这么轻易的让刘邦夺走兵权?刘邦曾经好几次都是这样把韩信兵权夺走的,韩信应该可以想到刘邦会来这么一手,但是他没有做防备,可见内心的坦荡。

刘邦夺走了韩信的兵权之后,还以韩信来迟了为由,把韩信由齐王贬为楚王。实际上就是想把韩信调离富庶的齐国地区,不想韩信在这里扎下根基。因为韩信攻下齐国之后取了一些有利于当地的政策,齐国地区的人民很感恩韩信。刘邦把韩信调到楚国地区做楚王有自己的考虑,韩信刚在垓下之战中打败了楚军和楚民心目中的英雄西楚霸王,人们对韩信没有好感。把韩信调到楚国地区当楚王既可以间接防止韩信谋反,又让韩信帮他守住了楚地这块地方,可谓一举两得。韩信虽然有点怨气,但还是安心的做了楚王。

刘邦借游云梦泽召韩信前去的时候,钟离眛就劝说韩信不要前去,因为收留钟离眛的事情已经众所周知了,刘邦肯定会猜忌韩信,把他抓起来的。韩信却认为自己曾经立下的赫赫功劳,刘邦肯定会相信自己,不会对自己怎么样。当韩信去见刘邦后,刘邦果然把韩信抓起来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韩信韩信并不想谋反,如果他真有谋反的想法,就不会没有防备去见刘邦,羊入虎口。韩信完全可以装病不去见刘邦。

既然韩信之死并不是因为刘邦真的想杀韩信,又不是因为韩信真的想谋反,那是因为什么原因呢?我的看法是因为韩信的性格,韩信的性格就是作死的性格。纵观其一生,他的性格属于技术宅直男的性格,何为技术宅?就是一心一意研究某一方面的技术,缺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韩信一生对军事研究达到痴迷得程度,却在人情世故,政治权术等其他方面的智商堪忧。何为直男?就是有什么说什么,口无遮拦,毫无顾忌,没有城府。这在平时生活中还好,称得上光明磊落。但是在阴险狡诈的政治斗争中,容易祸从口出,给自己带来危险,韩信最后也是死于这种性格。下面几件事就是韩信这种性格的体现。

彭城之战时,刘邦被项羽偷袭打得大败,顾不得父母与妻子仓皇逃跑,项羽派兵穷追不舍。此时的刘邦真的是身处险境,在逃跑的过程中竟然嫌马车跑得太慢,把亲生儿女踢下马车以减轻马上的重量来增加马车的速度,可见当时刘邦的危险程度。恰就在这个时候,韩信带领了一支军队驻扎在离彭城不远的地方。主公身处险境,众将士都建议带领军队去救刘邦。但是韩信从全局考虑,认为此时刘邦已经兵败,带兵前去不但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而且是白白送死。

与其这样让士兵无辜送死,不如按兵不动为汉王保存一些兵马,只要刘邦能逃出项羽的追杀以后就有东山再起的资本。于是韩信选择了按兵不动,他此时此刻所做的就是向上天祈祷刘邦能自己突出重围。后来刘邦终于甩掉了项羽军队的穷追不舍,安全逃出来了,但是这件事在刘邦心中是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虽然韩信做的可能是对的,在那么危险的时刻,就算韩信出兵也未必能救得了刘邦,而且可能白白损失军队。但是从感情上讲为人臣子,最重要的是表忠心,面对主公深陷困境却只讲理性不讲感情,什么也不做,从刘邦看来真的是寒心。如果刘邦真的被项羽俘虏了怎么办?那么这支军队还是刘邦的吗?被俘的刘邦就算有军队又有什么作用?

还有刘邦命令韩信带兵攻打齐国的时候,同时还派郦食其去游说齐王不要反抗,希望齐王能够投降刘邦。没想到郦食其竟然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竟然真的说动了齐王,眼看就要兵不血刃灭齐国了。韩信是知道这件事的,按理说韩信此时应该停止进攻。但是韩信却为了不让功劳落入他人之手,竟然利用刘邦没有派人下令上他停止进攻的这个疏忽,毅然继续率军攻打齐国。此时齐王已经同意归顺刘邦了,所以对韩信的军队没有防备,结果韩信轻而易举率军直逼邯郸。

齐王此时非常愤怒,立即下令烹了郦食其,楚汉相争中有名的游说家就这样命丧黄泉。当刘邦气急败坏派人去质问韩信的时候,韩信说刘邦并没有派人下令停止进攻,刘邦因为自己确实有疏忽,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件事明显的是韩信做得过分了,就算刘邦没有下令停止进攻,可以派人去向刘邦询问一下是否继续进攻。但是当时刘邦无法对韩信实现有效控制,为了稳住韩信,所以隐忍了没有深究,但是心中的雷却埋下了。

韩信在攻占齐国之后,刘邦此时正率领汉军与项羽的楚军在荣阳前线硬抗,战况十分胶着,荣阳几度易手,刘邦多次下令韩信带兵前来助战,韩信却迟迟不出兵,不但没有出兵,还派人前来对刘邦说齐地刚征服,人心不稳,希望刘邦封他为齐王,这样他就能名正言顺的管理齐国,为刘邦管理好这块土地。这是***裸地向刘邦要权力。

刘邦当时气得直骂娘。幸亏陈平和张良及时阻止了刘邦,不然当时刘邦就可能和韩信撕破脸皮。最后刘邦对使者说要什么齐王,直接封韩信为真齐王,稳住韩信。最后刘邦不得不承诺韩信将封赏他更多的土地,于是韩信和英布才相继前来围攻项羽。项羽被围垓下,兵败身亡也宣告了楚汉之争的结束。刚消灭项羽,刘邦迅速夺了韩信的兵权,兵权在手,刘邦再无顾忌迅速将韩信由齐王贬为楚王,地出了一口恶气。

从这几件事来看韩信的政治智慧确实很幼稚。作为重臣,军权在握,最怕的就是主上猜忌。做事更应该小心谨慎,如履薄冰,消除主上的疑虑。虽然兵书上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战场上经常抗命,而且是主上面临生死危机的时刻,真的是为人臣子的大忌。还有韩信向刘邦要权力的方式也是很粗暴张口就要,中国人最讲究谦虚退让,就算自己要什么东西也不会直接表现出来,而是借别人的口说出来,当别人给你的时候还要客气推脱一番才欣然接受,但是韩信直截了当的就把自己的意图说出来了。

韩信这种在政治上我行我素的行为不但不能表现自己的忠心,简直就像是在谋反的边缘反复试探。即使韩信没有谋反的心思,都给人想谋反的感觉。可见韩信在政治上的经验明显不足,与刘邦的老道相比确实差很多。韩信不仅在行为上各种作死,而且在说话上也是各种作死。

有一次刘邦和韩信喝酒,刘邦问韩信自己手下的将领能带多少兵?韩信竟然毫不客气的嘲笑刘邦手下的曹参,樊哙带不了一万的兵力。刘邦心里不快就问韩信说:?那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还在兴头上完全没有注意刘邦的神情变化。于是韩信张口道:?大王能带十万兵。?刘邦又问韩信:"那你能带多少兵?"韩信不思索得意洋洋道:?我带兵多多益善!?。刘邦当场急眼了:?那我为什么能管着你??,气氛可谓相当尴尬了。韩信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不妙,还好反应快说:?大王,我说的是带兵,韩信带兵多多益善,大王是带将的,带将多多益善!?,这事才终于过去了。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韩信说话是直性子,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还有一次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心里非常不满,时时抱有怨言。有一次他碰到樊哙,樊哙也是有名的将军,而且是刘邦和吕后的妹夫,皇亲国戚。樊哙见到韩信毕恭毕敬,并邀请韩信去府上做客并好酒好菜招待韩信。韩信吃好喝好准备离开时,樊哙又毕恭毕敬地送韩信出门,可谓对他很周到了。可是韩信在离开樊哙府上的路上却对人叹息:自己竟然沦落到要和樊哙这样的人为伍了,可见韩信心高气傲,还有对自己被贬的遭遇愤愤不平。这件事传到刘邦和吕后的耳里,自然是非常的不爽。

韩信军事才华一流,但是政治智慧真的是幼稚。当年最有实力谋反的时候,却怀念刘邦对他的知遇之恩想做一个忠臣。做一个忠臣却没有张良那样潇洒,帮助刘邦夺了天下之后,就不再参与政事,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所以张良最后善终。也没有萧何那样谨小慎微,终日乾乾。晚年刘邦猜忌萧何的时候,萧何自污名声来消除刘邦对他的猜忌,最后萧何也得到善终。

反观韩信呢?想做一个忠臣却居功自傲、贪恋权利,当被贬后又像个怨妇一样。明知道刘邦对他猜忌很深,但是他却不懂得急流勇退,明哲保身,还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更加让刘邦不能放心他。终于在陈希反叛的时候,刘邦前去平叛,留下吕后主政后方。平时韩信与陈希关系不错,所以在这关键时刻,韩信的存在肯定是不让人放心的。要是刘邦的话可能对韩信还有几分感情,可能会只是把韩信抓起来不会杀他。但是如今吕后当政,吕后与韩信没有任何交情可言,而且也是个狠人。此时吕后深陷后宫争斗,在政治上正需要立威的时候,于是召集萧何商量对策,擒杀了韩信,帮刘邦铲除这个潜在的威胁。后来刘邦虽有点惋惜,但是还是默许了这件事。

我相信韩信并不会谋反的,韩信内心深处志向其实只想做个大将军。但是由于韩信军事才华太高,功劳太大,又在军中很有影响力。所以刘邦不得不利用政治手段打压韩信。此时的韩信应该急流勇退才对,但是,他觉得自己功劳那么大,应该地位显贵。却遭受到这么不公平的遭遇,心中愤愤不平,时常发牢骚,也不服管理。给刘邦一个很不安定的感觉,像个,随时会爆炸。这样逼得刘邦不得不对他严加防范。尤其在陈希造反这样关键时刻,韩信平时又和陈希走得近,深处后方的韩信如果也造反来个里应外合,大汉的江山就危险了,刘邦也很无奈。

所以韩信的死,主要还是因为他的性格,为人臣子就应该懂得知进退。如果他能够功成身退,安安心心的过日子,相信他也会得到善终。或者当初就反了自立为王,那么就会出现三国鼎立的格局,也不会惹来后来的灾祸。

寓言故事:悲声

空城计讲的是《三国演义》的第九十五回,司马懿在夺取街亭后,乘胜连夺三城,直逼蜀军的后方机关西城。诸葛亮来不及撤退,手下只有一些老弱残兵。万分焦急时,诸葛亮忙命人把旌旗隐藏,又叫士兵把城门打开,派几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领着两个小书童,到敌楼上弹起琴来。知道消息后的司马懿便令三军原地停下,自己带一对人马前去观看。看到此景后,司马懿十分疑惑,便令全军急忙撤退。

 但又有人认为,诸葛亮兵出祁山,连连获胜,曹魏诸将无人敢迎战。在危亡之际,曹睿不得已重新启用司马懿。司马懿知道此次得到重用完全是诸葛亮的功劳。所以司马懿害怕此战取得胜利后,魏明帝曹睿卸磨杀驴,所以才故意放走了诸葛亮。

事实上,街亭之战时司马懿远在洛阳,和发生地点相隔千里,与诸葛亮在街亭对战的是张郃,街亭失守后诸葛亮也迅速撤回了汉中,所以此空城计是虚构的。

 据《三国志》记载,豫州刺使孙坚驻军鲁阳,准备讨伐董卓,在东门外为部将饯行时,董卓派骑兵前来迎战。孙坚临危不惊,依旧行酒说笑,严令其部下不得妄动。敌兵逐渐变多后,孙坚方才离座指挥部队有序撤入城中,董兵见孙坚军队临危不乱,不敢贸然进攻而被迫撤退。孙坚这场战役也是一场著名的空城计。

公元前666年,楚国的公子元率兵攻打郑国。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兵力空虚,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上卿叔詹建议让士兵全部埋伏,并大开城门,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公子元赶到城下后认为不可贸然进攻,于是按兵不动。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救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公子元闻报后急忙撤退。

 在三十六计中,空城计意指虚虚实实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敌强我弱的情况。

在一个屠宰场里,有几个待屠宰的牲畜被关在一个大圈子里。它们相对无言,默默地流着绝望的眼泪。这时,一头瘸着腿儿的大黑驴被牵了进来。它环顾了一下周围的环境,看到了和它同命运的难兄难弟们一副大难临头的表情,苦笑了一声,安慰它们道:“弟兄们,怎么了?都打起精神来嘛!死,是一种解脱,从此我们再也不用耕地拉套了,我们应该高兴才对呀!”

这时,老黄牛首先开口讲话:“老兄啊!谁怕死呀,从打娘肚子里出来的那一天起,就听前辈们说过,生为低级动物,最后都逃不了挨一刀的下场,都是人们的桌上肉,口中食,这我们早就有思想准备。只是经过一生劳碌之后,却落得个如此下场,总免不了有些心寒哪!况且,每次牲畜们做错事,挨打的却总是我们,到现在还落了个‘打牛让驴听’的话把儿呢,你说我们亏不亏呀?”

站在墙上的一只鸡听完老黄牛的话,颇有同感地说:“牛大哥说的对。像我们鸡类,每天忙着下蛋,给主人挣了不少外快。等到老不中用了,主人便一刀把我们宰了,或黄焖、或红烧、或清炖,变着法儿吃我们。再说他们人类骂狗的时候,为什么偏偏指着我们鸡?他们发明“指鸡骂狗”的词汇也不能拿我们出气啊。更可气的是,他们人类训猴儿的时候,因怕猴子顽皮不听话,竟然想起用杀我们的办法来警诫猴子,到如今流传下一个“杀鸡给猴儿看”的俗语来。你说我们招谁惹谁了?”

“谁说不是呀,”这是一匹老马的声音:“就说我吧,十个月大就开始拉套了,整天跟着主人起早贪黑没命地干。我拉车,主人坐车,稍微慢一点儿,还要挨主人的鞭子。挣的银子一大堆。主人们吃香的、喝辣的,却给我吃一些干草麸皮和稻糠。晚上,主人是老婆孩子热炕头,而我却只能孤零零地被拴在槽边站着睡觉。这且不说,这不,老啦——,车也拉不动了,主人又把我卖到这里来了。唉!我的命好苦呀!”说完,流着老泪,打了两声嚏喷,蹄子无力地刨了几下地,伤感地不作声了。

“哼!这就是满口仁义道德的人类的所作所为吗?就说我们蚊子吧,为了生存,只不过吸了他们一滴血,而他们却要了我们一条命,更不能容忍的是,我们刚落到他们身上,还没喝到血呢,就被他们发现,一巴掌拍死了我们。不公平呀不公平。这不,为了保住小命,我放着鲜美的人血不敢喝,跑到你们这儿打饥荒来了”听,寄生在牛身上的蚊子也是牢骚满腹。

一直沉默的大白猪这时发言了:“哼哼,比起你们来,我的日子就好过多了。虽说最后也免不了受一刀之苦,但总算也享了一辈子福。虽然伙食差了些,却是饭来张口,吃了睡,睡了吃,一辈子也没出过力呀!”看看,人家猪多想得开,真是知“猪”常乐呀!

听着牲畜们各自的怨言,大黑驴不无感慨地说:“是啊!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我的主人是开磨坊的,我可以说是拉了一辈子的磨,最后老了,腿脚不灵了,再也拉不动了,就把我卖给了一个卖驴肉的。唉——这真应了‘卸磨杀驴’的那句老话啊!我也怨恨我主人的无情,我也曾牢骚满腹。昨天晚上,我昏睡间,仿佛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遇见了如来佛祖,我向他诉说了我的不幸遭遇。他向我讲了阴阳轮回之说。他说我上辈子做人的时候,欠了我主人一大笔钱,这辈子转生成驴到他家还债来了。最后还差十五两银子没还够,而卖了我刚好凑齐,从此你们两清了。他还说,下辈子你将继续转生为人,千万不要再欠债不还了。我听了佛言,终于知道,欠债不还,来世当牛做马相报果然不呀!”

爱嗡嗡的蚊子忍不住接过话问到:“驴大哥,如来佛祖没提到我吗?”

“当然提了,他说明天你到屠宰场,会遇到一只蚊子,那只蚊子上辈子是个贪官,生性好吃懒做,一生搜刮了不少民财,民愤很大。因此,在他一次乘船游览山水时,失足落水,溺水而亡。因水太深,尸体无法打捞,在水里变成了跟头虫。在翻了无数个跟头之后,又变成了蚊子,生就的命,但最终也难逃灭顶之灾。”

蚊子听罢,吓的嗡的一声飞走了。后来,因本性难改,在吸食人血时,被人一巴掌拍死,应了它说的‘喝人一滴血,赔上一条命’的“至理名言”。

总之,大千世界,朗朗乾坤。苍天有眼,大地无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而因果报应之说,虽说是无稽之谈,却也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