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老还乡下一句是什么意思_告老还乡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谚语 2024-07-12 0
  1. 少陵长的下一句少陵长的下一句是什么
  2. 刘墉什么时候告老还乡
  3. 二月春风似剪刀的下一句是什么
  4. “头重脚轻根底浅”上一句和下一句是什么?
  5. 俗语“豪不过三,富不过六,穷不过九”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6. “学会唐诗三百首”的下一句是什么?
  7. 刘墉想要告老还乡,嘉庆却不批准,最后乾隆说宫灯歪了,为何就立马准了?

一、“大智若愚”的下一句“大巧若拙”。

释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真正聪明的人看似愚笨,真正灵巧的人看似笨拙。启示人们只有加强内在修养,不事张扬,善于藏拙,才是真正大智大巧之人

二、出自于:

告老还乡下一句是什么意思_告老还乡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老子》《周训》中“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2、宋代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三、形成:由《老子》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和宋代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人勇若怯,大智若愚”。后人据此合成这两句话。

三、例句:

鲁迅在《出关》中描写老聃“好像一段呆木头”,其实老子是一个哲学家,这个形象,大概就是大智若愚吧。

扩展资料

“大智若愚”被普遍认为是做人智慧中最高的最玄妙的境界,大智若愚就是本来拥有最高的智慧,却好像没有智慧,接近于木讷,接近于愚。如果有谁能得到“大智若愚”的评价,那表明他可以在人生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了。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表明了至高的谋略、至高的技巧、至高的境界并不是直接地、***裸地、一览无余地展出在人们面前;它拥有丰富的层次与内涵,拥有保护自身的机制。

所以在中国古***人术中,“大智若愚”演变为一套内容极其丰富的韬光养晦之术。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大智若愚

少陵长的下一句少陵长的下一句是什么

没有下一句。

大鹏展翅恨天低属于下联,上联是小子无才嫌地狭。对联意思是:年轻人才学不高却嫌弃地方狭小,大鹏展翅高飞,但是遗憾天空太低矮。

解缙自幼聪明好学,7岁能诗善文,且生性刚直。一次,告老还乡的李尚书不信解缙有此高才,他宴请几个权臣显贵作诗,派人叫解缙前来应对,想有意当众奚落他一番。

解缙来到李府,只见大门紧闭。家人说主人吩咐要他从小门进入,他站在大门口硬是不走小门。李尚书闻情走来大声说:“小子无才嫌地狭”;解缙即答:“大鹏展翅恨天低。”尚书听了大吃一惊:呵,这小子口气倒不小,忙命人打开中门相迎。

介绍:

解缙(1369年12月6日-1415年2月22日),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江西吉安府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明代大臣,文学家。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进士,永乐年间官至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参预机要事务。解缙因为才学高而好直言被忌惮,屡遭贬黜,最终以“无人臣礼”下狱,永乐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冻死,卒年四十七,成化元年(1465年)赠朝议大夫,谥文毅。

刘墉什么时候告老还乡

少陵长的下一句:远间亲。

少陵长的下一句:远间亲。诗词名称:《石_谏宠州吁》。本名:左丘明。所处时代:先秦。出生地:鲁国都君庄(今山东肥城)。主要作品:《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周郑交质》《石_谏宠州吁》等。主要成就:著编年体史书《左传》著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信仰:儒学。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少陵长”的详细介绍:

一、《石_谏宠州吁》的全文点此查看《石_谏宠州吁》的详细内容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

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

又娶于陈,曰厉妫。

生孝伯,蚤死。

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

有宠而好兵,公弗禁,

庄姜恶之。石_谏曰:

“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

弗纳于邪。骄奢*佚,

所自邪也。四者之来,

宠禄过也。将立州吁,

乃定之矣;若犹未也,

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

骄而能降,降而不憾,

憾而能_者,鲜矣。

且夫贱妨贵,少陵长,

远间亲,新间旧,

小加大,*破义,

所谓六逆也。君义,

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

弟敬,所谓六顺也。

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

君人者,将祸是[通“事”]务去,

而速之,无乃不可乎?

”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

禁之,不可。

桓公立,乃老。

二、译文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蚤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叫庄姜,容貌很漂亮,却没有儿子。卫国人做了一首名为《硕人》的诗就是描写她的美貌的。庄公又从陈国娶了一个妻子,叫厉妫,生了儿子孝伯,早死。跟她陪嫁来的妹妹戴妫,生了桓公,庄姜就把他作为自己的儿子。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公子州吁,是庄公爱妾生的儿子,卫庄公十分宠爱他,又喜欢军事,但庄公不禁止,庄姜很厌恶他。

石_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_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通“事”]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

石_规劝庄公道:“我听说一个人爱自己的儿子,一定要以正确的礼法来教导约束他,这样才能使他不走上邪路。骄傲、奢侈、*荡、逸乐,就是走向邪路的开端。这四个方面的产生,都是宠爱和赏赐太过的缘故。如果要立州吁做太子,就应该定下来;要是还没有,这样就会引导他造成祸害。受宠爱而不骄傲,骄傲了而能受压制,受了压制而不怨恨,有怨恨而不为非作歹的人,是很少有的呀。再说卑贱的妨害高贵的,年少的欺负年长的,疏远的离间亲近的,新的挑拨旧的,地位低的压着地位高的,*乱的破坏有礼义的,这是人们常说的六种逆理的事。君主行事公正适宜,臣子服从命令,父亲慈爱儿子,儿子孝顺父亲,哥哥爱护弟弟,弟弟敬重哥哥,这是人们常说的六种顺礼的事。不做顺应礼义的事去做违背礼的事,就会招致祸害。做君主的应尽力除掉祸害,现在却反而招致祸害的到来,这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庄公不听。

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石_的儿子石厚和州吁交往,石_禁止他,但是州吁不允,从而放弃。到了桓公即位,石_于是告老还乡。

三、注解

卫: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淇县一带。

齐:国名,姜姓,在今山东北部、中部地区。

东宫:太子的居所。

硕人:典出《诗经·卫风》中的一篇,乃歌颂庄姜美丽的诗篇。

庄姜:卫庄公的夫人,“庄”是她丈夫的谥号,“姜”则是她娘家的姓,故称庄姜。国名,妫姓在今河南东部及安徽西部。“厉”和下文“戴妫”的“戴”均为谥号,“妫”是娘家的姓。通”早“。妹。古时诸侯娶妻,妹可随姊同嫁。

桓公:名完,在位十六年,后为州吁所杀。出身低贱而受宠的人,这里指卫庄公的宠妾。卫国大夫。为人行事的规范。这里指逸乐。阶梯,这里用作动词,指一步步引向。自安自重,忍耐而不轻举妄动。少见。欺侮。抛弃。招致。恐怕。继承。告老致仕。

四、评析

如何爱子,对一个国君来说,决不单单是他个人的问题,这将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社会的治乱。正因为这样,所以石_才进谏卫庄公。但石_进谏,并没有像许多进谏者那样,举述以往有关的历史经验教训;而是开门见山,一上来就切入谏旨,提出“爱子”应“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的观点。接着,便有的放矢地指出“骄、奢、*、佚”是使“爱子”走上邪路的来由;而这四种恶习的养成,则是为人君者过分溺爱所致。然后,话题轻轻一转,就落到州吁身上。须知,州吁作为庶子而“好兵”,这往往是作乱的前兆。所以石_一针见血却又语重心长地指出:“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之后,又连用四个顶针(也叫“顶真”或“联珠”)句,断定州吁决不会心甘情愿地屈居人下。再接下来,又根据传统的***关系和社会规范,总括出“六逆”和“六顺”,提醒庄公:“去顺效逆”只能加速祸患的发生,作为人君必须防患未然,全力消除祸患的根由。这样,就把“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这一爱子观的现实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突出出来。然而,被糊涂蒙了心的卫庄公却根本听不进去。

劝主谏君,须在紧紧把握谏旨韵前提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理,则须说透,说到位。做到了这点,被劝谏者却听不进去,那只能证明被劝者太顽固不化。本文正具有这样的特点。可以肯定地说,“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的爱子方法,历来被认为有借鉴意义和实践意义。

《石_谏宠州吁》讲述了公子州吁,“有宠而好兵,公弗禁”。文中讲述了大夫石_对庄公进行了归劝,这次进谏非常有名,足以为天下父母引以为戒!成为教育后代的至上信条!

石_的谏言有三。环环相扣,入情入理。深入地分析了由“宠”导致灭亡的必然性。其一,“骄、奢、*、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说明骄奢*逸来源于娇纵溺爱;其二、受宠爱就会变得骄横,骄横就不会安于自己地位低下,地位低下就会有怨恨之心,心生怨恨就不会安分守已;其三,从此以后,地位低贱的就会欺压地位尊贵的,年纪小的就会想办法凌年纪大的,关系疏远的就会找机会离间关系亲近的,新的离间旧的,小的欺凌大的,*乱的就会破坏有道德的。如此这般,祸事就注定要来了!

五、赏析

如何爱子,对一个国君来说,决不单单是他个人的问题,这将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社会的治乱。正因为这样,所以石_才进谏卫庄公。但石_进谏,并没有像许多进谏者那样,举述以往有关的历史经验教训;而是开门见山,一上来就切入谏旨,提出“爱子”应“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的观点。接着,便有的放矢地指出“骄、奢、*、佚”是使“爱子”走上邪路的来由;而这四种恶习的养成,则是为人君者过分溺爱所致。然后,话题轻轻一转,就落到州吁身上。须知,州吁作为庶子而“好兵”,这往往是作乱的前兆。所以石_一针见血却又语重心长地指出:“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之后,又连用四个顶针(也叫“顶真”或“联珠”)句,断定州吁决不会心甘情愿地屈居人下。再接下来,又根据传统的***关系和社会规范,总括出“六逆”和“六顺”,提醒庄公:“去顺效逆”只能加速祸患的发生,作为人君必须防患未然,全力消除祸患的根由。这样,就把“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这一爱子观的现实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突出出来。然而,被糊涂蒙了心的卫庄公却根本听不进去。

劝主谏君,须在紧紧把握谏旨韵前提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理,则须说透,说到位。做到了这点,被劝谏者却听不进去,那只能证明被劝者太顽固不化。本文正具有这样的特点。可以肯定地说,“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的爱子方法,历来被认为有借鉴意义和实践意义。

《石_谏宠州吁》讲述了公子州吁,“有宠而好兵,公弗禁”。文中讲述了大夫石_对庄公进行了归劝,这次进谏非常有名,足以为天下父母引以为戒!成为教育后代的至上信条!

石_的谏言有三。环环相扣,入情入理。深入地分析了由“宠”导致灭亡的必然性。其一,“骄、奢、*、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说明骄奢*逸来源于娇纵溺爱;其二、受宠爱就会变得骄横,骄横就不会安于自己地位低下,地位低下就会有怨恨之心,心生怨恨就不会安分守已;其三,从此以后,地位低贱的就会欺压地位尊贵的,年纪小的就会想办法凌年纪大的,关系疏远的就会找机会离间关系亲近的,新的离间旧的,小的欺凌大的,*乱的就会破坏有道德的。如此这般,祸事就注定要来了!

六、左丘明其他诗词

《曹刿论战》、《蹇叔哭师》、《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周郑交质》。相同朝代的诗歌

《***薇歌》、《春王正月》、《宋人及楚人平》、《吴子使札来聘》、《虞师晋师灭夏阳》、《郑伯克段于鄢》、《曾参烹彘》、《智子疑邻》、《师旷撞晋平公》、《滥竽充数》。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石_谏宠州吁的详细信息

二月春风似剪刀的下一句是什么

刘墉什么时候告老还乡(嘉庆为什么不杀了刘墉)

清朝最出名的贪官就要数和珅了,和珅的故事经常被搬上大荧幕,比如说和珅和纪晓岚、刘墉之间的故事。其中和珅和刘墉之间的故事最经典的一个电视剧就要算是《宰相刘罗锅》了,这其中当然都是结合了很多民间的传说故事,在乾隆年纪大了之后便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嘉庆,自己做起了太上皇。嘉庆十分讨厌和珅,但是因为乾隆还在,他也拿和珅没办法。

刘墉我们知道是清朝一个清官,刘墉在朝堂上一直都是和珅的死对头,他们俩可以说斗了一辈子。后来刘墉年纪大了,于是上书请求告老还乡。乾隆得知了刘墉要告老还乡于是便问嘉庆是怎么样的看法。嘉庆自然是十分不理解,他认为刘墉是难得的清官,这样的好官应当继续为大清效力才对,不应该让他告老还乡的。不过刘墉死活都不愿意继续留在朝中,他也知道嘉庆不愿意让他回家乡,但是毕竟是皇帝,他也不好意思直接拒绝。

两个人就这样僵持下去,这件事就很难办了。乾隆皇帝看到嘉庆左右为难,于是就问刘墉到底是留下来,还是回家。嘉庆此时也是直接懵逼了,他不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紧接着乾隆的一句话让嘉庆更加摸不着头脑。乾隆面对满朝文武说了一句:“宫灯歪了!”前倾抬头看了一下满脸疑惑的说:明明没有歪啊!不过朝中的大臣除了刘墉却都说歪了!其中就包括和珅,乾隆把和珅好好夸奖了一番。

这时候嘉庆才明白了乾隆的意思,乾隆皇帝的所作所为和当年赵高的指鹿为马差不多啊,明明没有的事情,满朝文武却都在随声附和,这是在会太可怕了。不过这其中却不包括刘墉,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十分正直的人。倘若把刘墉继续留在朝中,恐怕他要受到这些小人的排挤。因此嘉庆十分高兴的就准许了刘墉告老还乡的请求。

其实乾隆这么做也是为了保护刘墉,他心中知道刘墉的为人,在朝堂上和这些小人争斗了一辈子,现在年纪大了他应该休息了,而不是还是和这些小人一直在喋喋不休的争论。当然通过这一件事,嘉庆也看清楚了朝中的大臣哪一些是正值的,哪一些是小人。乾隆到底是做了几十年的皇帝,政治手段还是高明啊!

“头重脚轻根底浅”上一句和下一句是什么?

二月春风似剪刀是全诗的最后一句,没有下一句了。

1、原文: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2、释义: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3、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4、诗人介绍: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市)人。证圣进士,入丽正殿书院修书,参加撰写《六典》和《文纂》。后迁礼部侍郎,累迁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唐天宝三年(744)告老还乡为道士。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全唐诗》存诗十九首。其写景之作,清新通俗,无意求工而有新意。

俗语“豪不过三,富不过六,穷不过九”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这句话出自明代解缙一副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基本解释:

上联是指没有自己的主张,眼高手低,只会跟风。

下联是指没有真材实料,却注重噱头和表面,还自以为是,挑剔他人。

这个对联是解缙所说,明朝翰林大学士解缙堪称诗词名家,他自幼聪明好学,7岁能诗善文,且生性刚直。一次,告老还乡的李尚书不信解缙有此高才,他宴请几个权臣显贵作诗,派人叫解缙前来应对,想有意当众奚落他一番。

解缙来到李府,只见大门紧闭。家人说主人吩咐要他从小门进入,他站在大门口硬是不走小门。李尚书闻情走来大声说:“小子无才嫌地狭”;解缙即答:“大鹏展翅恨天低。”尚书听了大吃一惊:呵,这小子口气倒不小,忙命人打开中门相迎。

刚入席,一权贵便想借题嘲笑他母亲在家做豆腐,父亲挑上街叫卖的贫寒身世,对他说:“听说才子能出口成对,今日请你以你父母职业为题如何?”解缙听了,明知是奚落自己,不慌不忙地吟道:“肩挑日月上街卖;手把乾坤日夜磨。”众人听了,无不拍案叫绝。那权贵却鱼骨梗喉似的上下不安。

另一显贵见解缙身穿绿袄,便也出一上联讥讽他:“井里蛤蟆穿绿袄”;解缙见那人身穿红袄,灵机一动说出下联:“锅中螃蟹着红袍”。那显贵听了暗想:这小子好厉害,我把他比作活哈蟆,他却把我比作死螃蟹。但又无理发泄,只好自认倒霉。

酒过三巡,尚书欲压服解缙,用手往天上一指,自命得意地说:“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解缙听罢,用脚在地上一顿,说:“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能弹!”口气比他还高。尚书奈何不得,啼笑皆非。

这时,解缙举杯祝酒说:“难得今日群才雅集,我愿题赠一联助兴”。尚书听罢,忙叫人拿来文房四宝,解缙挥毫舞墨,然后掷笔大笑而去。众人走过来一看,瞠目结舌地半天说不出话来,原来这是一副借物寓讽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副对联***用了比喻、拟人、讽刺的手法,贬斥的对象是基础不牢固,没有真才实学人。

“学会唐诗三百首”的下一句是什么?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劳动人民们凭借着自己的人生阅历与智慧,总结出了许多朗朗上口的人生金句与生活感悟,不只适用于生产劳作,而且也适用于人际交往,社会关系呢

?世界各地都存在着贫富差距现象,只不过是贫富差距的大小问题罢了,而“豪不过三,富不过六,穷不过九“诠释的正是贫富差距问题。

?豪不过三指的是拥有巨额财富的往往难以保持这样的富裕超过三代,当然这里面的三不是个实数,只是个大概。因为创业难,守业更难,就如同康乾盛世,历经三代至乾隆后开始衰微,他们三代每位帝王的能力不可谓不强,可三代之后还是迎来了封建王朝的末期。从很多家族企业的历史也可以看出来这一结论的普适性。

?而富不过六讲的意思和豪不过三也差不多,只不过这里的富比着豪还是差着等级的。古代江浙一代常出商贾巨富,可是更新迭代也很快,其原因大概不过如此,如果几代人中出现一位败家子的存在,先祖们创下的基业也都将灰飞烟灭。

?穷不过九这句话就很励志了,豪族与巨富多难过三代,六代,而穷却不过九代,这句话听起来似乎仍然不乐观,可是却很合理的阐述了奋斗努力起到的重大作用。试想一下,富有的那些,他们占着先天的资本都难以延续三代,而一无所有,通过努力,九代之后就不会一贫如洗了,而且穷的代数多了,自然这个家族也不一定能够存在了。毕竟憋着一口气,强行打下基业,还是比守成容易的。

刘墉想要告老还乡,嘉庆却不批准,最后乾隆说宫灯歪了,为何就立马准了?

“学会唐诗三百首”的下一句是“不会作诗也会吟”。

作者简介

孙洙,字临西,一字芩西,号蘅塘,晚号退士,祖籍安徽休宁县,清康熙五十年(1711)生于无锡。早年入京师国子监学习,乾隆九年(1744)中举,乾隆十一年出任江苏上元(今江宁)县学教谕。乾隆十六年中进士,以后历任顺天府大城县知县、直隶卢龙县知县、山东邹平县知县、江宁府学教授等职。

在任知县期间,深入民间访问疾苦,视百姓如家人父子;断案时,还没有笞责,他已先落泪,令人感悟。为了预防灾变,他还捐私银兴修水利,以保农业丰收。每当卸任之时,百姓攀辕哭泣,为他送行。直至告老还乡,仍两袖清风,囊橐萧然。在任期间,鉴于当时通行的《千家诗》“工拙莫辨”,他决定编辑一部唐诗选集取而代之。

在继室徐兰英的协助下,于乾隆二十九年以“蘅塘退士”署名的《唐诗三百首》终告完成。该书选入75位唐代诗人及2位无名氏的诗作共310首。刻印时又补入了杜甫的《咏怀古迹》3首。由于所选作品体裁完备,风格各异,富有代表性,又通俗易懂,刊行后广为流传,“几至家置一编”。

作者名句

怅望浮生急景,凄凉宝瑟余音。楚客多情偏怨别,碧山远水登临。目送连天衰草,夜阑几处疏砧。?

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长阴。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追寻。 ——孙洙?《河满子-秋怨》

译文

惆怅底想着人生如浮云,来去匆匆之情景,听见琴瑟之音也是满耳凄凉。和朋友之情非常深厚,怨恨朋友之间的离别,在分别之际,一起登上青山眺望河水。眼看着朋友消失在茫茫原野,在静静的夜里传来了零星的声音。

满眼是秋天萧条景象,黄叶零星飘落,天不下雨却是阴沉沉的,让人心情忧郁。天若有情感也会和凡人一样为情所困而变老,幽幽的恨意总是那以消除。忧郁的想起我们以前高兴的情景,等我一觉醒来,再到哪里去寻找呢。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在秋夜送别友人的词,是一首***多种秋景融入秋心的小词。词虽欠含蓄,但天然绝妙。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下片由景入情。全词对友感情真挚,和友离别充满了惆怅之情。上片以情写景,情景交融。下片由秋景来抒情,不忍和朋友离别。

“怅望浮生急景,凄凉宝瑟余音”:惆怅底想着人生如浮云,来去匆匆之情景,听见琴瑟之音也是满耳凄凉。

“楚客多情偏怨别,碧山远水登临”:和朋友之情非常深厚,怨恨朋友之间的离别,在分别之际,一起登上青山眺望河水。

“目送连天衰草,夜阑几处疏砧”:眼看着朋友消失在茫茫原野,在静静的夜里传来了零星的声音。

“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长阴”:满眼是秋天萧条景象,黄叶零星飘落,天不下雨却是阴沉沉的,让人心情忧郁。

“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天若有情天亦老”是历来诗人常引用的诗句,出自于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歌曰:“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写得悲悲切切,感人尤深。此词也是送客,悲悲切切之情一炉无遗。上天若有和我一样的感情,也会有我这样的情感衰落,和朋友分别,飘飘荡荡的隐隐之恨,怎么能禁得住啊。

“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追寻”:忧郁的想起我们以前高兴的情景,等我一觉醒来,再到哪里去寻找呢?

上片“怅惘浮生急景”,一“浮”一“急”,铺垫了下文的感彩。“宝瑟余音”,呼应了“凄凉”二字。通篇两处“怅”字,尽显怆情,而上片尤以末句“目送连天衰草,夜阑几处疏砧。”为妙。下片中“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常阴”可谓千古佳句。以两种自然景物的变化不仅显出秋天的悲怆之情,“自”字,更写出了悲伤的不由自主。末句“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追寻。”可呼应首句“浮生急景”,将一生的悲欢离合演绎得如一幕幕场景,仿佛梦幻的片段浮现,若隐若现。一个“觉来”后的空荡,将“惆怅”表现地淋漓尽致。

我想再次重复一句话:***是文艺,不是历史。这个历史只是编剧编的。在历史上既没有这回事儿,编剧的这个故事更看低了乾隆、和珅的智商

(1)《宰相刘罗锅》第35集大概介绍

这一集的内容出自《宰相刘罗锅》第35集,说的是乾隆作为太上皇时期,向群臣说自己还要好好地扶一下嘉庆,我们的天下路漫漫呀。借着刘墉出来辞职,乾隆很急迫地问嘉庆留不留,去不去。嘉庆说留,但见乾隆的态度又有些迟疑。

这时,乾隆说宫灯歪了。以和珅为代表的大臣们纷纷表示歪了。然后,乾隆让和珅去把“很正”宫灯“扶正”,和珅问乾隆怎么扶。乾隆说“你不是看着歪了嘛,该怎么扶还不知道”。乾隆一听,把宫灯弄得歪了。乾隆表示赞许。嘉庆也表示,这时候就正了。

(2)编剧低估了乾隆和和珅的智力:论和珅受宠并非只会溜须拍马

编剧编写这段故事,比照的就是秦二世时期的“指鹿为马”。

一者,告知嘉庆我在,天下就是我的;

二者,告知谁是奸臣,为后来嘉庆倒和珅做一个剧情铺垫。

历史上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从情理上说,和珅作为当时满族官员中工作能力、汉化程度比较高的大臣。例如他临终前写的《绝命诗》就很不错,其曰:

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撇红尘。

他时唯口安澜日,记取香烟是后身。

最重要的是,在和珅的职场生涯中,乾隆交给他的光明正大的、阴险背人的各种事儿,和珅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可以说,和珅被乾隆信任,不仅仅会溜须拍马,其工作能力也颇高。溜须拍马的人很多,但能干事儿的人并不多。

和珅不会那么傻、那么做作地去迎合乾隆。同时,也过于低看乾隆的能力和智商,乾隆不会也不需要当着大臣的面儿去敲打嘉庆。这不是让后人、让大臣们看出他是在揽权、恋权嘛。作为太上皇,他知道什么叫丑。所以,公开压迫皇帝是不可能的事情。做了六十年皇帝的他更不需要让嘉庆明白,他的爹的权利和威望仍然在他的头上。

(3)刘墉在嘉庆上台后,也没有辞职。1786年后他被整得意志消沉、混日子而已。

刘墉寿享84岁,直到嘉庆九年才去世。绝对高寿呀。刘墉之所以受到提拔,主要是其父非常受乾隆喜欢。刘墉参加科考也是因为其父刘统勋的关系,在31岁(1751年)的时候,以“恩荫举人”的身份参加会试、殿试,因二甲第二名排名,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也就是说,他越过“考举人”的乡试。甚至他就没有参加科举会试之前的阶段。

当然,也有论者否认这种观点。

本文对这个问题不展开讨论,只是说他并非***剧中说得那么厉害。在与和珅的斗争中,他与纪晓岚一样根本不是和珅的对手。

1755年,刘统勋被捕下狱,其后无罪出狱任刑部尚书。从那一年开始,乾隆让刘统勋去外地挂职锻炼。

和珅生于1750年(乾隆十五年),崛起于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因为查办云贵总督李侍尧贪腐案得利开始走红,成为四库全书馆正总裁。

刘墉调回京城也是因为他的父亲。1773年刘统勋病故,三年服孝期满,1776年刘墉被乾隆调回京城,他被任命为四库全书馆副总裁。1780年,再次被调往湖南任巡抚。1781年,再次调回京城在监察部门任职,还是在和珅主管之下。

1783年,刘墉担任直隶总督,但直隶总督这个差事儿不好当,离京城太近,皇亲国戚、亲王贝勒、***太监谁不在京城周边搞营生呀,因此,直隶总督必须要八面玲珑。刘墉在这方面得罪的人应该不少。1786年以后,刘墉就开始倒霉了,经常出错误、被申饬。

几乎年年被打击,例如1787年,刘墉把与乾隆的谈话泄露,被申饬后免去大学士职务。其后又因为主持祭拜文庙行礼被参劾。

1788年,乡试舞弊案爆发,作为主管官员被弹劾。

1789年,上书房工作人员经常不上班,被申饬降职为侍郎。

1793年,会试任主考,阅卷安排错误,造成考试成绩不理想,受到申饬。

嘉庆元年的1796年,嘉庆向他询问知府戴世仪能力如何,刘墉胡乱地认可,结果受到申饬。

17***年四月,刘墉被指责为不肯干事儿、懒散,现在实在没人了,不得不提拔你做体仁阁大学士,进入内阁。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乾隆病逝(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后,三月刘墉被任命为负责案件审理的官员。之后三年,迎来刘墉的政治高峰期,不但担任会典馆正总裁,嘉庆离京期间主管朝政一切大小事宜。直到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805年1月24日)病逝,刘墉一直在勤恳地工作着。

这时,我们想必就应该知道:为什么1786年以后,刘墉不认真工作?因为他斗不过和珅,又不想与和珅同流合污,只好消极怠工,希望乾隆赶他走。但问题是,乾隆、嘉庆都不想。特别是嘉庆反而特别倚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