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官进爵是什么***_加官进爵是什么***的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7-11 0
  1. 谁知道唐朝的官吏制度是怎样的
  2. 蓝玉是明朝的开国元勋,本应受到嘉奖,为何却成为了朱元璋的刀下魂?
  3. 历史上的暴君有哪些?
  4. 曹操华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5. 秦商鞅变法,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二十等爵制的内容是那些?
  6. 两汉与匈奴的和战所发生的历史事件

魏国的官制组成和特点

三国之中,只有魏国是和东汉一脉相承下来的国家,而且两个朝代很难找出一个划时代的严格标志。以魏文帝即位为始,则名义上说得通,实际上不符合;以建安元年曹操迎汉帝都许昌为界线,贯际上有道理,名义上分(来自·幻剑书盟)

不开。所以在官制上魏汉非常相似,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段里,既是汉又是魏。魏文帝及其后继者又无根本改变,二者相同之处必然较多。此其一。在三国之中,魏国占地广阔,建国最早,尽管蜀、吴都不承认,而客观的印象,魏国总有代表中央或全国最高统治者的气魄。这就使魏国在官制上比较齐全。此其二。魏国不但上承于汉,而且下接于晋,这表明魏国在统治过程中治国有方,晋以魏为基础建立一代新王朝,减蜀、减吴,实现又一次大一统。在官制上三国时期的真正创新,大多出于魏国。此其三。以上三点可以说是魏国官制组成上的特殊之处,或说特点亦可。(来自·幻剑书盟)

加官进爵是什么死刑_加官进爵是什么死刑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丞相、相国,建安十三年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六月,曹操为丞相,总揽朝政。曹***后,其子曹丕嗣位为丞相。建安末钟繇曾为相国。文帝初即位,又命御史大夫华歆为相国。属官有左右长史,左右司马,从事中郎,署诸曹事,主簿,掾属,舍人。(来自·幻剑书盟)

大傅、太保,魏初置,以钟繇为之。末年又置太保,以郑冲为之。其属有左右长史,署诸曹事,司马,从事中郎,主簿,掾属,舍人。(来自·幻剑书盟)

大司马、大将军位在三公上,大司马掌武事;大将军掌征伐,其属有左右长史,左右司马,军师,从事中郎,参军,列曹掾属,舍人。大将军其属官主簿外尚有记室,列曹掾外尚有都督。(来自·幻剑书盟)

太尉、司徙、司空,位为三公。魏文帝即位之初,以大中大夫贾诩为太尉,黄初元年改相国为司徒,御史大夫为司空。太尉典兵狱,司徒主民事,司空掌水土。其属官均有军师,长史,司马,从事中郎,主簿,参军,列曹掾,诸都督,舍人等。(来自·幻剑书盟)

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位从公,其属官有军师,长史,从事中郎,正行参军,诸都督,主簿,掾史等。(来自·幻剑书盟)

光禄大夫,位从位,掌劝善规过。汉代多为临时派遣之特使,自魏始转为优重,不复以为使命之官。往往用为诸公告老再拜之位或在朝显职。(来自·幻剑书盟)

尚书令、左右仆射、列曹尚书,魏尚书台置尚书令一人,典总纲纪,无所不统。仆射主封门,掌授禀,***钱谷,令不在,可代理奏下众事。建安四年始分左右,魏相沿而置。魏改选部尚书为吏部尚书,主选部事,又有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加二仆射、一令,合之称为“八座”。其属官有左右丞,诸部郎中,诸曹典事,主书令史等。(来自·幻剑书盟)

中书监、中书令,典尚书奏事。中书之名始于西汉武帝游宴***,开始使宦者典事尚书,谓之中书谒者,置令和仆射。成帝改中书谒者令为中谒者令,罢仆射。东汉省中谒者令,而有中官谒者令,非此职。曹操为魏王,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文帝黄初初期改为中书,置监、令,以秘书左丞刘放为中书监,右丞孙资为中书令。中书有监、令自此始。其属有中书通事郎,次黄门郎,黄门郎已署事过,通事再署名。已署,奏以人,为帝省读,书可。中书主事令史,著作郎,著作佐郎等。曹魏加强中书权力和扩大官制组织不但是这一个国家的事情,而且是整个三国时代官制的一大变化,影响极为深远,也备受重规。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官制史上中枢机要改变的一个标志。原来都认为秦汉机要之位,由丞相而归三公。东汉机要之位,由三公而归尚书。魏晋机要之位,由尚书而归中书。魏文帝有此一举,便以亲信之人充任。于是运筹惟幄,权拟丞相,而名义上的丞相不但空有其位,即尚书已经逐渐加重之权,也因此而看轻。中书省成了***的机要重地。(来自·幻剑书盟)

侍中,魏置四人,不算另外加官者数。掌侍皇帝出入,壮威仪,大驾出则次直侍中护驾,正直侍中负玺陪乘,不带剑,余皆骑从。御登殿,与散骑常侍对扶,侍中居左,常侍左右。备切问近对,拾遗补阙。(来自·幻剑书盟)

给事黄门侍郎,与侍中俱管门下众事,无定员。(来自·幻剑书盟)

散骑常侍,魏黄初置散骑,合之于中常侍,同掌规谏,不典事,貂珰插右,骑而散从。魏末散骑常侍又有在员外者。又有散骑侍郎。(来自·幻剑书盟)

中常侍,掌顾问应对。即所谓“规谏”。(来自·幻剑书盟)

给事中,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来自·幻剑书盟)

秘书监,曹操为魏王时置秘书令、丞,及文帝黄初置中书令,而秘书便改令为监。后以何祯为秘书丞,因为秘书先已有丞,便以祯为秘书左丞。(来自·幻剑书盟)

太常,黄初元年,文帝初即位改奉常为太常,掌礼仪祭祀。其属有丞,主簿、协律都尉、博士、祭酒及太史、太庙、太乐、园邑令等。太常博士,魏文帝初置,与汉朝五经博士不是同一种官职。(来自·幻剑书盟)

光禄勋,黄初元年,文帝初即位改郎中令为光禄勋,掌宿卫宫殿门户,其属有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南北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羽林左右监、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议郎、黄门令、谒者仆射、冗从仆射、守宫令、清商令、(来自·幻剑书盟)

暴室令、掖庭令、华林园令等。(来自·幻剑书盟)

卫尉,掌徼巡宫中。其属有公车司马令、卫士令、左右都候、宫掖门司马。(来自·幻剑书盟)

太仆,掌舆马,其属有典虞都尉、牧官都尉,考功令、车府令、典牧令、乘黄厩令、驿骝厩令。(来自·幻剑书盟)

廷尉,黄初元年,文帝初即位改大理为廷尉。掌平刑狱。其属有正、监、平,并有律博士,主簿,诸狱丞。(来自·幻剑书盟)

大鸿胪,掌诸侯国及归附各族,其属有丞及客馆令。(来自·幻剑书盟)

宗正,掌宗室亲属,其属有丞及诸公主家令,家仆,家丞。(来自·幻剑书盟)

大司农,黄初元年,文帝初即位改大农为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货币。其属有典农中郎将、典农校尉、典农都尉、度支中郎将、度支都尉、司马丞及郡丞、太仓令、导官令。(来自·幻剑书盟)

少府,掌中服御诸物衣服实货珍膳之属。其属有丞,材官、校尉、太医令、太官令、上林苑令、钩盾令、御府令、中藏府令、中左右尚方令、平准令。(来自·幻剑书盟)

执金吾,掌宫外,戒非常水火等事,其属有丞,武库令。(来自·幻剑书盟)

将作大匠,掌宫室宗庙路寝建筑。其属有丞及左右校令。(来自·幻剑书盟)

太后三卿,卫尉、太仆、少府,位在九卿之下。皆随宫为官号。其属有丞。(来自·幻剑书盟)

大长秋,皇后卿,掌奉宣皇后意旨。其属有丞。(来自·幻剑书盟)

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詹事,皆掌辅导太子。其属有中庶子、庶子、家令、率更令、仆、虎贲督、司马督,食官令,洗马,卫率、侍讲、门大夫、常从、厩长、舍人、摘勾郎、文学等。(来自·幻剑书盟)

御史中丞,秦有御史大夫,其属二丞,一为中丞。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汉因之,及成帝更名御史大夫为司空,置长史,而中丞官职未变。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又为大司空,而中丞出外为御史台主。历东汉,至魏皆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其属有治书侍御史,掌律令;治书执法,掌弹劾;殿中侍御史,兰台遣二御史居殿中,伺察非法,即从魏开始。禁防御史,兰台令史。(来自·幻剑书盟)

符节御史,别为一台,位次御史中丞,掌授节、铜武符、竹使符。其属有符玺郎。(来自·幻剑书盟)

都水使者,掌陂池灌溉,保守河渠,其属有前后左右中水衡都尉,河堤谒者,都水参军、令史。(来自·幻剑书盟)

中领军将军,魏国开创之官。建安四年曹操在丞相府自置。及拔汉中,以曹休为中领军。文帝即位,始置领军将军,以曹休为之,主五校、中垒、武卫等三营。又其属还有护军将军,曹操为相,以韩浩为护军,史涣为领事。建安十二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置长史、司马。魏初因置护军将军,主武官选,隶领军。(来自·幻剑书盟)

城门校尉,掌京师城门,其属有司马及门候、门副。(来自·幻剑书盟)

殿中将军,掌督守殿内,其属有中郎将、校尉、都尉、司马、羽林郎。(来自·幻剑书盟)

诸侯王国官,魏制规定,凡国,王、公、侯、伯、子、男六等,有傅、相、常侍、侍郎、郎中令、太尉、大农、文学、友、谒者、大夫、杂署令丞。(来自·幻剑书盟)

地方四征、四镇将军,即束西南北四方,以此分将军之号,兼统州刺史。其属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正行参军、诸督:主簿,掾属。(来自·幻剑书盟)

持节都督,都督诸州军事,兼领刺史。其中又分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节为下。其属有护军、参军。(来自·幻剑书盟)

司隶校尉,始为汉武帝所置,历东汉至魏相沿不废。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井领一州,称为司州。其属有从事史、***佐,都官从事,功曹从事、诸曹从事、部郡从事,武猛从事,督军从事,主簿、录事,门下书佐,省事记室书佐,诸曹书佐等。(来自·幻剑书盟)

州刺史,掌循行郡国,录囚徒,考殿最,或置牧。其属有从事史、***佐员职如司隶校尉。部郡从事、治中从事、别驾从事、功曹从事、主簿书佐,簿曹从事、兵曹从事、文学从事、武猛从事,门亭长、计吏。(来自·幻剑书盟)

郡太守,掌治其郡,其属有丞及中正,诸曹掾史,主簿,督邮,书佐,小吏。(来自·幻剑书盟)

郡都尉,大郡二人,一般一人,典兵禁,备盗贼,其属有丞及司马等。(来自·幻剑书盟)

县令、长,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掌治其县。其属有丞、尉、三老、啬夫,诸曹掾史等。(来自·幻剑书盟)

少数民族地区有戊己校尉,护羌校尉。护东羌校尉;护乌桓校尉,护鲜卑校尉,西域校尉,西戎校尉。

谁知道唐朝的官吏制度是怎样的

《一步之遥》的主人公马走日的原型是闫瑞生,闫瑞生是民国时期的无赖混混,嗜赌成性的洋场恶少。当时轰动一时的“闫瑞生***”就是闫瑞生为了偿还向红馆借出的钻戒不惜使用毒计名妓“花国总理”王莲英,这件事轰动了那个时代,成为了无数的**和电视演绎的素材。下面是马走日原型闫瑞生的个人资料和生平***。

闫瑞生个人资料:

中文名:阎瑞生

国 籍:中华民国

民 族:汉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895年

职 业:无业

毕业院校:震旦大学

祖 籍:河南汤阴

闫瑞生生平:

1920年,毕业于震旦大学的上海人阎瑞生是洋场恶少,嗜赌成性,挥金如土。13岁那年,他曾将他母亲给他的10元大洋,连同他“朝夕饲养”的两只蟋蟀一起押在了蟋蟀盆边,“以博胜负”。不料,刚一交手,他的蟋蟀便就落荒而逃,铩羽而归,气得他当场就“将所养蟋蟀,两头一齐捏毙”。

1913年,阎瑞生进入震旦学院的大门。虽然“院中规则甚严”,他仍或“买醉于酒楼,寻芳于妓院”,或“于晚间休课时,与三五同学,同居寝室,掷骰以博胜负”。 他的骰子是用豆腐干做的,“既无声息,又无痕迹”,赌完还能“吞而食之”,因此被他视为“绝妙之赌具”。 阎瑞生终因东窗事发而在毕业前夕被校方除名。之后他考入北京交通传习所,又在华北银行、良记公司和法租界电车公司供职。由于每月收入不少,他更是变本加厉,有什么赌什么,以致入不敷出,债台高垒。

 闫瑞生***是什么:

由于失意,他想翻本,向题红馆借了一枚价格昂贵的钻戒,抵押给典当行,换成现金,用来购买*****,未中,本金输光,无力偿还,懊恼不已,焦急万分。一日,他在好友朱老五(上海闻人、朱葆三之子)家里,邂逅名妓“花国总理”王莲英。阎见她满身贵重饰物,顿起谋财害命之念。苦思冥想,想出一条毒计:暗地购买和绳索,同时向朱老五借来一辆高级轿车,邀约王莲英出游兜风。王莲英被骗上车后,阎瑞生驾车急驶,直奔郊外。游至半夜,车停上海郊北新泾,由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好友吴春芳相助,两人用棉花将王莲英闷倒勒死,抢走她身上的饰物,移尸麦田后,逃匿青浦阎的岳丈家。

蓝玉是明朝的开国元勋,本应受到嘉奖,为何却成为了朱元璋的刀下魂?

唐朝官制为唐中央***下主要分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中书省掌诏敕,政令之立案起草;门下负责审议中书之立案,草案,以决定实行与否;尚书省为行政官署,其下尚分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置尚书(正三品)及侍郎(正四品上),此为三省六部制.

正一品:

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爵 :王

从一品:

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

勋:国公

正二品:

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镇军大将军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

职官: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正四品上:

职官: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正议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军都尉

正四品下:

职官: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文散官:通议大夫

武散官:壮武将军

从四品上:

职官: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从四品下:

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中大夫

武散官:明威将军

正五品上:

职官: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

文散官:中散大夫

武散官:定远将军

爵:开国子

勋:上骑都尉

正五品下:

职官: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朝议大夫

武散官:宁远将军

视正五品:萨宝

从五品上:

职官: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

文散官:朝请大夫

武散官:游骑将军

爵:开国男

勋:骑都尉

从五品下:

职官: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

武散官:游击将军

正六品上:

职官:太学博士、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议郎

武散官:昭武校尉

勋:骁骑尉

正六品下:

职官: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下州长史、中州司马、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上镇将

文散官:承议郎

武散官:昭武副尉

从六品上:

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尚书诸司员外郎、大理司直、国子助教、城门郎、符宝郎、通事舍人、秘书郎、著作佐郎、侍御医、诸卫羽林长史、两京市令、下州司马、左右监门校尉、亲勋翊卫旅帅、上县令

文散官:奉议郎

武散官:振威校尉

勋:飞骑尉

从六品下:

职官:侍御史、少府/将作/国子监丞、司农寺诸园苑监、下牧监、宫苑总监副监、互市监、中牧副监、下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通直郎

武散官:振威副尉

正七品上:

职官:四门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卫长史、军器监丞、中县令、亲勋翊卫队正、亲勋翊卫副对正、中镇将

文散官:朝请郎

武散官:致果校尉

勋:云骑尉

正七品下:

职官:内寺伯、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诸卫左右中候、上府别将/司史、上镇副、下镇将、下牧副监

文散官:宣德郎

武散官:致果副尉

从七品上:

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补阙、太常博士、太学助教、门下省录事、尚书都事、中书省主书、左右监门直长、都水监丞、中下县令、京县丞、中府别将/长史、中镇副、勋卫太子亲卫

文散官:朝散郎

武散官:翊麾校尉

勋:武骑尉

从七品下:

职官:太史局丞、御史台/少府/将作/国子监主簿、掖庭/宫闱局令、下县令、太庙诸陵署丞、司农寺诸园苑副监、、宫苑总监丞、公主家令、亲王府旅帅、下府别将/长史、下镇副、诸屯监、诸折冲府校尉

文散官:宣义郎

武散官:翊麾副尉

视从七品:萨宝府祆正

正八品上:

职官:监察御史、协律郎、翊卫、大医署医博士、军器监主簿、武库署丞、两京市署丞、上牧监丞、执乘亲事

文散官:给事郎

武散官:宣节校尉

正八品下:

职官:奚官/内仆/内府局令、备身、尚药局司医、京兆/河南/太原诸县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郎、上戍主、诸卫左右司戈

文散官:征事郎

武散官:宣节副尉

从八品上:

职官:左右拾遗、太医署针博士、四门助教、左右千牛卫录事参军、上县丞、中牧监丞、京县主簿、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丞、保章正、诸折冲府旅帅

文散官:承奉郎

武散官:御侮校尉

从八品下:

职官:大理评事、律学博士、太医署丞、左右千牛卫诸曹参军、内谒者、都水监主簿、中书/门下/尚书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礼部主事、中县丞、京县尉、诸屯监丞、上关令、上府兵曹、上挈壶正、中戍主、上戍副、诸率府左右司戈

文散官:承务郎

武散官:御侮副尉

正九品上:

职官:校书郎、太祝、典客署掌客、岳渎令、诸津令、下牧监丞、中下县丞、中州博士、武库署监事

文散官:儒林郎

武散官:仁勇校尉

正九品下:

职官:正字、奚官/内仆丞、内府局丞、太史局司辰、典厩署主乘、下县丞、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尉、上牧监主簿、诸宫农圃监丞、中关令、亲王国尉、上关丞、诸卫左右执戟、中镇兵曹参军、下戍主、诸折冲队正

文散官:登仕郎

武散官:仁勇副尉

从九品上:

职官:尚书/御史台/秘书省/殿中省主事、奉礼郎、律学助教、弘文馆校书、大史局司历、太医署医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将作监录事、都督/都护府/上州录事市令、宫苑总监主簿、上中县尉

文散官:文林郎

武散官:陪戎校尉

从九品下:

职官:内侍省主事、国子监录事、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算学博士、门下典仪、太医署***/祝禁博士、太卜署卜博士、太医署针助教/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监候、掖庭局宫教博士、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大理寺狱丞、中下州医博士、中下县尉、下关令、中关丞、诸卫羽林长上、诸津丞、诸折冲府队副、诸率府左右执戟

文散官:将仕郎

武散官:陪戎副尉

流外一等:诸卫/都水监/羽林军录事、尚书/中书/门下省/御史台令史、太常寺谒者、司仪署诸典书、河渠署河堤谒者、太医署医针师、内侍省寺人

视流外一等:萨宝府祓祝

流外二等:太卜署卜助教、秘书/殿中/内侍省令史、城门/符宝/夕文馆令史、通事令史、尚书/门下/中书省/御史台书令史、太常寺祝史、宫苑总监录事、典客署典客、亲勋翊卫府录事、太史局漏刻博士、御史台殿中令史

流外三等:城门/符宝书令史、秘书/殿中/内侍省、御史台书令史、、诸牧园苑监录事、诸仓监/诸关津录事、、诸卫羽林军府/太子詹事府令史、尚食局主食、、秘书/殿中/内侍省诸局书令史、内侍省内典引、尚药局太医署***祝禁师、太常寺赞引、太医署医工/针工、太卜署卜师诸计史、率更寺漏刻博士

流外四等:、诸卫羽林军史、门下省主宝/主符、太医主药、门下/中书省传制、太医署***祝禁工、御史台监察史

视流外四等:萨宝府率

流外五等:大理寺司直平事史、诸署农圃监、诸牧园苑监史、诸都护府史、太官署监膳史、良酝署掌酝、掌醢署主醢、诸典事、亲勋翊卫率府史、大理寺狱史

视流外五等:萨宝府史

流外六等:亲勋翊卫府史、诸仓关津府史、、太医署药园师、诸亭长

流外七等:门下省主节、诸掌固、大史监历生、天文观生、诸仓关津史、诸仓计史

流外八等:守宫署掌设

流外九等:国子学/太公庙干、诸辇者

唐代三省及其长官名称变更表 

门下省 以侍中二人为长官,又以门下侍郎二人为副长官,重要的属官还有左散骑常侍二人,左谏议大夫四人,皆掌规讽过失、谏谕得失。还有给事中四人,掌审核封驳文书。又有左补阙、左拾遗,都是谏讽之官。尚书省以尚书令一人为长官,但此职例不授人,而以其副职左、右仆射为实际长官。尚书省的官署又称尚书都省、都堂。左右仆射下有左右丞各一人,主持省内事务。

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部的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每部下辖四司,司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六部及各司职掌见表2。(15)

唐代六部分为三等:吏、兵为前行,刑、户为中行;礼、工为后行。各部官员的升迁即按后、中、前的次序递进,这就造成中唐以后六部尚书成为官员迁转的资历,不一定能表示实在的职务。

官制

1.唐朝的宰相

唐朝的官制是在隋朝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完备和健全的。从名义上说,三***官同为宰相,但因唐太宗在即位前曾任过尚书令,所以无人敢再担任此官,遂以其副职左、右仆射为尚书***官,与中书令、侍中并为宰相。唐太宗时,因中书令、侍中位高权重,不轻易授人,于是又常以它官加“参议朝政”、“参预朝政”、“参知政事”、“参议得失”等名号作为实际上的宰相。后来又有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代宗时改为二品)的头衔行宰相事的。这样一来,尚书仆射如不加“同平章事”,反而不能参与宰相机务了。

三***官各有官署,但遇军国大事需共同商议。唐初他们的议事地点在门下省,称政事堂。高宗时,政事堂改设在中书省。玄宗时,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并设置吏房、机务房、兵房、户房、刑礼房等五房,分曹办事,这样原来仅是宰相议事处所的政事堂便发展成一个宰相的办事机构,以五房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肃宗以后,“中书门下”又简称“中书”与中书省不同。政事堂是朝廷的决策机关,凡全国军政机要及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升降,都在这里议决。唐朝宰相一般有数人担任,多时曾达十余人,其中有一位是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安史之乱后,改为宰相们轮流担任首席,十天一更换;德宗时又改为每日一更换,想以此防备宰相专权,但实际作用有限。

唐朝中叶以后,又有以中书令、侍中等宰相虚衔授与地方藩帅的做法,以示恩宠。这样的地方大吏如来朝廷任职,为了与真宰相区分,便在官称前加“检校”字样。

唐朝中后期,翰林学士一职开始侵夺宰相的权力,对唐朝政治具有一定的影响。唐初曾于禁中设置翰林院,召集了一些文学之士及医、卜、棋、画等有一技之长的人,入内廷值班,随时准备皇帝召见,陪伴皇帝

游居宴乐。皇帝有时也召集一些才智之士在此待诏,以备顾问。唐玄宗时,又专设翰林学士院,选文学之士以为翰林学士,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事。这样便侵夺了中书省中书舍人的制诏之权,出现所谓“内制”、“外制”之分。翰林学士所撰诏令直接从禁中发出,称“内制”,用白麻纸写成;中书舍人所撰诏令通过宰相拟定,称“外制”,用黄麻纸写成。翰林学士因此被称为“内相”。但翰林学士并不是正式的官,而是一种职务,因此没有正式的官阶品秩,名额也无定数。宪宗时,于诸学士中选出一名资高望重的人作为学士院的首领,称“翰林学士承旨”,权任尤重。唐朝后期,皇帝也往往利用翰林学士来对付干涉朝政的宦官势力。

唐代翰林学士入院后,必须见习一年,方加“知制诰”的头衔,具有秉笔草拟诏书的资格。一旦成为承旨学士,很快便可正式拜中书舍人,然后授与宰相官职。这就形成了后世各朝拜相往往选自翰林的传统。

唐代宗时,在内廷又设置内枢密使,专用宦官掌管奏章传递、传达诏旨,逐渐参与机密。在宦官专权的时候,枢密使可参预朝政,宰相之权多被侵夺。

唐朝也有“三师”、“三公”,同隋朝一样,是属于恩宠性的赠官。

2.三省六部

唐朝的三省六部体制已经十分完备,各个部门职责明确,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各种职官分工细密,职守分明。又恢复了三省的传统名称:内史省仍称中书省,内史令仍称中书令;门下省的纳言仍称侍中。三省之间的分工是:中书省制定政策,草拟诏敕;门下省审核复奏;尚书省颁发执行。如果中书省所拟诏敕有失当之处,门下省有权予以封驳,要求重拟。对于各部门呈上的重要奏章,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议,门下省认可后,方准送中书省呈交皇帝批阅;如认为有不妥之处,可驳回修改。由于中书、门下二省官署位于尚书省之北,所以二省合称“北省”,而尚书省被称为“南省”、“南宫”。三省及其长官名称在高宗、武后及玄宗时一度有变更,可参见表1。

中书省 以中书令二人为长官,又以中书侍郎二人为副长官。重要的属官有中书舍人,掌参议表章、草拟诏敕及玺书册命等。中书舍人因职掌的特点,可以接触机务要政,并可以对军国大政提出自己的初步处理意见,签署自己的姓名,称为“五花判事”。属官还有右散骑常侍二人、右谏议大夫四人,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事上封事(上呈书面报告)。又有右补阙、右拾遗也是讽谏建言之官。

3.朝廷的其它事务机构

唐代的中央职官可分为台省官和卿监官两类,前者指三省及御史台,属于政务职官;后者指九寺五监,属于事务性职官。唐代九寺是从汉代的九卿演变而来的,但其权位与职掌已经同汉代九卿大不相同了。唐代九寺是: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五监是:国子、少府、将作、都水、军器。

寺的长官称“卿”,监的长官多称“监”。这些卿监官的政治作用都有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大理寺与刑部分工不同。大理寺负责审理中央百官犯罪和京师徒刑以上的案件,判决后要送刑部复查,***则呈送皇帝批准。刑部则负责全国的司法行政和审判重大案件,凡地方的***案件要送大理寺复查。

此外还有秘书、殿中、内侍三省,其长官也都称“监”。秘书省掌管经籍图书之事,下领著作局和司天台。殿中省和内侍省为内廷掌管皇帝诏旨传递和衣食起居等事的机构。

4.御史台

唐代御史台为最高监察部门,设御史大夫1人为其首长,以御史中丞为其副。

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

台院有侍御史六人,掌纠察百僚、弹劾不法;审判皇帝特命的案件,并与门下省的给事中、中书省的中书舍人分直朝堂,受理冤讼,号称“小三司”。侍御史还有专人分管御史台官署的日常杂务。侍御史在诸御史中地位最高,职权最重。

殿院有殿中侍御史九人,掌殿廷供奉之仪式,纠察朝会典礼失仪和随驾检举非违等事。

察院有监察御史十五人,资历浅者称“监察御史里行”,掌监察地方官吏及尚书省的六部。唐代以“道”为监察区,唐太宗时全国划分十道,玄宗时增为十五道。每道派监察御史一人,后来也称巡按使、观察使、按察使等。

御史台三院的设置与明确分工,说明中国封建社会的御史监察制度已经发展成熟。为了保证御史能够独立地行使弹劾权,唐代改变了过去由御史台长官选任御史的做法,而由吏部选任,有些御史还是由皇帝亲自任命的。御史除了具有监察职能外,还有一定的司法审判权,这是中国御史监察制度的一个特点。这种情况除了前面提到的小三司外,如遇有特别重大案件时,可由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理,称为三司推事。

5.地方官制

唐朝的地方官制,一般说安史之乱以前是州(府)、县二级制;至唐中后期则演变为道、州、县***制。唐代的州、县都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辖境大小、户口多少以及经济发达程度划分为不同等级。

州的长官为刺史。唐玄宗时一度改州为郡,长官称太守。刺史之下有别驾、长史、司马等官,称为上佐官,他们没有职权,朝廷往往以其品高俸厚安置闲散官员。但是如果刺史缺员,上佐官可以代理州事。刺史之下还有司功、司仓、司户、司法、司兵、司田等曹参军,负责处理各方面的政务,由录事参军事统领。这些官称为判司,具有实权。

县的长官统称县令,其下有佐助之官县丞,有分判众曹、催征租赋的县尉,有掌管文书簿计的主簿等官。

唐代的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设府,长官为牧,一般由亲王遥领,实际主持政务的是尹。后来又增加了一些府,都以府尹主事。其下还有少尹、司录参军事等官。唐高宗及武后多居洛阳,因此那里的职官建置略同长安。虽然以后诸帝很少再去洛阳,但其职官衙署并未撤除,只是空存其名,不具实职。

又有都督府,属于大军区性质,管十州以上的称大都督府。长官大都督一般以亲王遥领,由长史主其事。一般的都督皆兼任所在州的刺史。安史之乱后,由于地方节度使势力的膨胀,都督府实际上已不存在了,而“都督”也只成了“赠官”。

为了加强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管理和巩固边防,唐朝还在边疆地区先后设置了六个都护府,有大都护府与上都护府之分。长官大都护一般由亲王遥领,由副大都护主其事。上都护府长官为都护。作为边疆地区的都督府和都护府还管辖着若干羁縻府、州。羁縻是束缚、拢络的意思。唐朝为了便于控制边远的少数民族,在那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置羁縻府、州作为行政特区,大者称都督府,小者称州,以当地少数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可以世袭。这些羁縻府州有一定的行政自治权,可不向朝廷交纳贡赋,但必须接受边区都督和都护的辖制。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代的羁縻府州多达856个,比内地的府州还多。唐朝实行的这种少数民族自治的羁縻府州制度有助于稳定边疆地区的局势,加强中央同边远少数民族的和睦关系,同时对于 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

唐朝中后期节度使势力大增,发展成割据一方的地方分裂势力,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唐玄宗时为了加强边防的军事力量,在沿边设置八个节度使,统辖边地军队,本是军事将领。安史之乱爆发后,中原用兵,于是内地也设节度使。为了适应战争形势的需要,节度使不仅领兵,而且兼任所在州的刺史,兼理民政。后来节度使又都加京官和御史大夫头衔,又兼观察使(原为监察官员,后渐兼理民政,统管一道或数州)、营田使、度支使等,于是集军、政、财、监察诸权于一身,成为割据一方的藩镇。中唐以后,节度使的辖区也称道,后来全国划成四十余道。这时的道已不是唐初那种单纯的监察区划,而成为实际的行政区划了。这种道也称为方镇。所以节度使对所属各官大多是自行任命的,除了设置原有的武职、文职官员外,还有一套幕僚班子。节度使把许多重要的职务委派给这些幕僚去担任,于是称他们为差遣官。这些幕职人员未经朝廷任命,有些差遣也非正式职官,无品阶,这就要向朝廷申请,授予他们郎官、御史等头衔。

这种办法称为“检校”。检校原为查核、察看之意。东晋最早设置检校御史,掌地方监察。至唐初,为暂时代理某官的意思;玄宗以后变为加官性质,凡加“检校”之官,皆无实职。

历史上的暴君有哪些?

因为蓝玉仗着军功变得桀骜不驯,一再的挑衅朱元璋的底线,最后想要谋反。蓝玉刚开始从军的时候,是在常遇春的手下效力,因为蓝玉作战勇猛,有胆有识,多次受到常遇春的表扬。而随后常遇春又向朱元璋推荐了蓝玉,从而蓝玉得到了朱元璋的重任。

在随后的日子里,蓝玉多次跟随朱元璋四处征战,在战场上蓝玉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又因为平定西北的叛乱有功,在大胜回朝的时候不仅被朱元璋亲自迎接,还在宫中为他安排庆功宴,更是在第二天的早朝上对蓝玉加官进爵,可以子孙后代传承。

随着地位的上升,蓝玉本人也变得有些骄傲自大起来,对手下的人也是非常放纵,不久便有御史参了他一本,告他纵容手下人霸占百姓田地。而蓝玉在知道后,不仅没有及时约束手下的人,反而将御史大骂了一顿。这让朱元璋对此有些不满,而随后发生的事情更是令朱元璋勃然大怒。

不久蓝玉奉命外出征战,在回来的路上,因为天色已经很晚了,到达喜峰关的时候,守关的士兵拒绝他入关,因为开关的时间已经过了。而蓝玉恼羞成怒之下,命令手下人毁去了关隘,随后带领人扬长而去。朱元璋在知道后将蓝玉***的斥责了一顿,而紧接着朝中有人告发蓝玉的其它种种恶行,朱元璋一气之下将蓝玉抓了起来,判了***

曹操华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众多形形的暴君!!!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和埃及、印度、巴比伦并称为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象中国那么历史悠久,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象中国这样有一脉相承的文化。现在的希腊人跟从前的希腊人无关,现代的埃及人跟从前的埃及人无关,但现代的中国人却是古中国人的后裔。中国不但历史悠久,还以为数众多的暴君著称于世。在长达五千年的历史中,从黄帝王朝到傀儡***满洲国,中国境内出现了象样的或不象样的共计八十三个王朝和五百五十九个帝王,其中暴君人数占三分之一左右。几乎每一个王朝的亡国之君都且暴且昏,只有少数几个例外。就是那些本应该很英明贤德的开国之君,也有不少拥有暴君血统;如后梁帝国的开国皇帝朱温就是一个集叛徒、土匪、强盗和恶棍于一身的大暴君。明王朝的二十个皇帝,除了七任帝朱祁钰外,几乎都可以和暴君划等号。这些暴君缔造了践踏***的极权专制政体,创立了最为野蛮的刑事诉讼法,树立了窒息社会生机的“官本位”价值观,使世界上最为温顺的国民在一个又一个的恶梦中发抖。

中国历史上的暴君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有奇异癖好的暴君,如过份贪财或好色。第二类是缺乏自制力,被权力弄得昏昏然并最终丧失人性的暴君。第三类是能力超人,自视过高,听不进不同意见的暴君。第四类暴君则是制度的产物。

一、中国最早的暴君——夏桀和殷纣。

夏桀是夏王朝的末代君主。他文才出众,武艺超群;赤手空拳可以格杀虎豹,能把铁钩象拉面条一样随意弯曲拉直,如此文韬武略的男人应该有能力成为一个英明的君王。遗憾的是:夏桀把所有的聪明才智都用在暴虐、享乐和瞎折腾上。他大兴土木建造豪华夸张的皇宫,用黄金铸成的柱子就有九个。皇宫之内,肉堆积得跟山一样,在一个足有五方公里的巨大池塘里盛满美酒,象风吹过的湖水一样波浪起伏。夏桀多次在酒池里划船,船上载着花朵一样的美女……夏桀最热心的工作就是举行盛大宴会,每次宴会都不少于三千人,这在当时那个幅员不不辽阔的国度里可不是一个惊人的数目。三千人走到酒池边,象牛群饮水一样一齐从岸上伸下脖子,在震耳欲聋的助兴鼓声中放开喉咙狂饮。姒履癸最宠爱的妻子施妹喜有一个很奢华的爱好:喜欢听绸缎撕裂时发出的声音。夏桀因为爱这个女人,就象不顾死活地满足她的“爱好”,命宫女在她身旁日夜不停地撕绸缎。成千上万的中国妇女辛勤劳作的成果就这样加速度地被撕毁了。夏桀在任时的最大杰作是发明一种名为“炮烙”的酷刑,在铜柱上涂抹膏油,下面燃烧炭火,教赤足在铜柱上走过。那是不可能不滑下去的,滑下去恰恰跌到炭火上烧死。当别人在这种酷刑中挣扎悲号时,姒履癸沉浸在巨大的快乐之中。有一天,姒履癸一面欣赏的惨叫,一面问忠诚且英明的大臣关龙逢是不是快乐,关龙逢说:“这种作法,好象足履薄冰,危在目前。”一心想听好话的姒履癸大光其火:“你只知道别人危在目前,却不知道自己危在目前!”下令把关龙逢推上烧得通红的铜柱,并眼睁睁地看着他掉进燃烧的炭火,在凄惨的悲号声中慢慢化成灰烬。有莘部落酋长伊尹提醒他再这样下去有亡国的危险,姒履癸继续大大地不以为然,他说:“你别妖言惑众,人民有君主,犹如天空有太阳,太阳亡,我才亡。”姒履癸是不可能和太阳相比的,他说这句话的明年,商部落酋长商汤率军进攻夏王国的首都安邑(山西夏县),在鸣条(山西夏县鸣条冈)把力量占绝对优势的夏军击溃,夏桀成了俘虏,被放逐到蛮荒的南巢(安徽巢县,当时那里还示开发)养猪。夏王朝的寿命到头了,那天的太阳不但没有落下来,相反更加灿烂。

商部落的末代君主殷纣是一个***式的人物,和夏桀一样文武全才。人们对他的了解比夏桀要充分,因为以他为主人公的通俗演义型***《封神榜》在中国民间家喻户晓,成为民间戏文里房屋的主题。他天生神力,如果生在今天的西班牙,一定是一个空前绝后的斗牛高手,能囊括所有斗牛项目的寇军;因为他能把九条牛倒拉着走。他的双手还能托住大厦的横梁……要命的是:他没有把他的聪明才智用在治国安帮和济世安民上,而是用在拒绝规劝和掩饰错误上。他这方面做得很成功,到了他执政的后期即使他***地出现在众目睽睽之下,臣僚也会大声歌颂他英明伟大,就象安徒生童话里的那位穿“新衣”的皇帝一样。他在任时大兴土木,宫廷建筑一日不停且花样翻新,仅只“瑶宫”“瑶台”就兴建了七年。后宫中的肉象山林一样堆着,酒也是盛在庞大的池子里——这点和夏王朝的末代君主夏桀很相似。每次宴会,参宴的臣僚常常七天七夜大吃大喝,一连几天沉醉不醒,以致大家经常忘掉今天是什么日子。

殷纣和夏桀一样贪*好色,他宠爱的苏妲己拒说比姬妹喜还要美丽一百倍,民间传说她最后被九十高龄而又铁石心肠的周兵团总司令姜子牙绑赴刑场处斩时,刽子手无不失魂落魄,骨软筋酥,姜子牙只好亲自行刑,在遇到同样的困难之后只好下令把苏妲己那美艳绝伦的面容用布蒙起来。绝因为从小就受宠的缘故,心灵往往不太美丽,苏妲己就是一个有虐待狂的美人。她怂恿爱她的丈夫把冬天赤脚过河的夫妇的脚骨敲碎,研究他们为何不怕冷;还下令剖开孕妇的肚子,看胎儿是什么模样,丝毫也不在乎丈夫的江山会因她的病态兽行而受到伤害。

殷纣在迫害忠臣良民和发明残酷的刑罚方面也有杰出的才干,他把两个忠心耿耿的大臣九侯和鄂侯剁成肉酱,又把九侯的女儿也是最爱他的妃子挖掉眼珠,用烧红的铜斗烙掉双手。有着很高才干被臣民尊称为圣人的周部落酉长姬昌因此叹了一口气,殷纣就把他囚禁在河南汤阴达三年之久,还把他的儿子姬考处死,做成肉羹给姬昌吃,姬昌只好吃掉。殷纣得意地宣称:“谁说姬昌是圣人,连自己的儿子都吃。”在忘乎所以之余放松了对姬昌的戒备。殷纣的绝顶聪明终于把最最忠心且最有能力保卫他的姬昌逼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姬昌不再不识时务进谏逆耳忠言,而是投其所好,献上大批美女、名马、珠宝和一大堆甜得发腻又不花一分钱的恭维话来表明自己的“忠心”。殷纣果然被深深地感动了,不但释放了姬昌还授给他征伐其它部落的广大权力。姬昌利用这份权力铲除了仍然忠于殷纣的部落,然后积极筹划针对商帝国的战争。殷纣的反应是大大嘉奖姬昌的“忠心”和把大批治国安帮的栋梁之才逼反到姬昌的身边,把自己的墙基淘空,为姬昌“培植”打败商帝国的力量。殷纣的叔叔比干不忍心看到商帝国的大厦在他的眼前倒下,不顾死活地向侄儿进谏逆耳忠言,劝殷纣即刻停止瞎胡闹,网罗天下人才以挽大厦之将倾,并指出商帝国的危机所在。殷纣的反应是暴跳如雷:“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你好象是圣人,不知道有几窍。”下令把比干当庭剖腹挖心,把挖出来的血淋的以及传示宫人察看是否真有七窍。

最后的日子来到了,纪元前一一二二年,周部落跟它的联盟在河南孟津会师,四万五千人的周兵团跟七十万人的商兵团在商帝国的首都朝歌南方二十公里的牧野(河南汲县)展开决战,决战的结果是商兵团以绝对优势的兵力而失败,殷纣收获的果实是逃到堆满金银财宝的鹿台纵火自焚!

夏桀和殷纣都是能力卓越才干超群的帝王,本应该成为造福天下普济苍生的英雄人物,没想到在成为帝王之后竟成为天下的公害,为人民也为他自己带来巨大的灾难。这说明中国的帝王从一开始就拥有不加限制的广大权力,只有无限的权力才具有如此猛然的毒性,使一个英雄人物沦为禽兽不如的恶魔。俱得注意的是:夏桀和殷纣的所作所为就象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二人的结局也大同小异。两人都过不了美人关,并最终在美人的怀抱里跌得国破家亡。

夏桀和殷纣都属于那种能力超人,自视过高,听不进不同意见,本应成为明君可最终成为暴君的帝王。他们的过人智慧创立了极权专制制度,并最终成为这种制度的牺牲品。中国最早的暴君竟然是这种类型,不能不引人深思!

1、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姬宫涅。

姬宫涅是周王朝的第十二任国王,他上任后的全部工作就是找美女、觅和发泄没完没了的***,把祖辈用鲜血换来的江山完全不当加事。纪元前七八0年,周王国发生两件大事,一是岐山崩裂,一是三川(泾水、渭水、洛水)干涸。这是大旱灾将要发生的前奏,忠诚但不识时务的赵国国君姬带提醒姬宫涅:“山崩川竭,显示人的血液枯干,肌肤消失。岐山又是周王朝的创业之地,一旦崩陷,预示王国的根本发生动摇,上天会降灾给我们。大王如果求贤辅政,励精图治,或许可消除***。如果一味沉湎酒色,恐怕天下会生变乱。”这些话不是任何一个暴君听得进耳朵的,姬宫涅更是大大地震怒,把姬带逐回他的封国。另一个有责任心但不识时务的褒国国君褒王向步姬带的后尘继续尽忠进谏:“大王既不畏惧上天的警告,又舍弃忠良,国家如何能够治理。”姬宫涅的忍耐终于达到了极限,把褒王向囚入监狱。褒王向的儿子褒洪德用尽一切有良心的办法都不能营救老父,无奈之余想起四百年前周王朝的开山老祖姬昌被殷纣囚禁在汤阴的故事,得到“暴君都荒*好色且不顾后果”的启发,于是依样画葫卢地训练一批以褒姒为首的美女进献给姬宫涅。姬宫涅看到褒姒后神魂颠倒,对褒王向的忠心有深刻的印象,不但释放了褒王向,还***取步骤立褒姒当皇后。纪元前七七三年,姬宫涅把原配妻子申后废掉,又把申后所生的太子姬宜臼贬为平民,发配到四百公里外的申国命他的外祖父申国国君管教,同时宣布立褒姒为正式皇后。遗憾的是:褒姒并不体谅国王丈夫的良苦用心,对丈夫好象有诸多不满,平时很少露出笑容。姬宫涅为了引逗褒姒发笑,竟悬赏千金要臣民出主意。一位貌似忠诚的大臣献计说:“如果燃起烽火,令储侯瞎忙一气,包管王后会笑。”连小孩子都知道绝不可乱玩烽火,但姬宫涅认为国君偶尔玩一次应该没有关系。他不顾真心爱他的臣僚的反对,带着褒姒前往首都东方三十公里的骊山举行盛大宴会。君臣狂嚼豪饮到***时分,姬宫涅下令燃起烽火。烽火是古代外敌入侵时向远方的国民求援的警报,白天烧狼粪起烟,晚上点火,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到。王畿附近的封国国君们看到烽火后,以为首都被蛮族包围,国王老命危在旦夕,立即***军队,前去共赴国难。姬宫涅和褒姒居高临下,准备欣赏这场自以为使人出丑实则埋下杀身之祸的伟大节目。黎明时分,那些身披重甲,汗出如雨,衔枚疾进的勤王之师进入视界,不久就抵达骊山脚下。封国的部队虽经过一夜急行军,仍斗志昂扬,面上呈现出献身君王,为国捐躯的壮烈表情。姬宫涅的反应是大大地在心底发笑,笑台下的储侯联军为何那么蠢,为何如此轻易就被他愚弄。他派人宣布圣旨说:“各位忠心可嘉,其实没有什么外寇,我只不过用烽火消遣消遣。请各位原路回去,另侯犒赏。”姬宫涅总算还有点修养,没有当面骂那些储侯是笨蛋。那些封国国君们,在好不容易才相信自己的耳朵后,其惊愕狼狈的表情可想而知。褒姒一一看在眼里,不禁嫣然一笑,(或许是笑身为国家元首的丈夫竟然象不懂事的小孩一样瞎胡闹。)这一笑使她美若天仙。姬宫涅喜从天降:“王后一笑,百媚俱生。”

褒姒千金一笑,姬宫涅的自信心又提高了一层,他下令申国杀掉太子姬宜臼,申国国君上奏章稍微提出一点不同意见,姬宫涅就被迅速地激怒了。他颁下圣旨撤消申国国君的封国,并集结军队发出战争威胁。申国国君知道单独不能抵抗,申辩又没有丝毫用处,无奈之余只好饮鸠止渴,跟周王国的共同敌人——位于首都镐京附近的蛮族犬戎部落结盟,要求犬戎对镐京发动先发制人的袭击,申国则派人在镐京埋伏作内应。犬戎部落早就对镐京的财富和美女垂涎三尺,对于这个天下掉下来的馅饼自然没有拒绝之理。申国的使者前脚离开,他们后脚就兵临城下,对镐京发动突然袭击。姬宫涅在惊谎失措之余又一次燃起了烽火,向他曾经饥笑为傻瓜的诸封国求救。这一次沦到姬宫涅成为傻瓜了,封国国君们都拒绝再被戏弄,不肯派出一兵一卒。烽火狼烟,日夜燃烧,可城下没有一辆战车赴援,镐京没有别的选择,在犬戎和申国内应的内外夹攻下陷落,姬宫涅身首异处,褒姒被蛮族掳去,不知道下落。

姬宫涅的生命算不了什么,其实他早就该死,跟着倒霉的是他的家族和他的国家。镐京在犬戎部落的大肆焚烧和劫掠下,满目疮痍,生灵涂炭,别说作首都,连普通的集镇都不够格。继任的国王姬宜臼只好将首都迁到东方的洛阳,周王朝的版图大大地萎缩,王畿也跟着缩小,只剩下洛阳周围不过二万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国王的财源兵源大大地减少,而且一天一天地趋于枯竭,再没有力量支持原有的威风和尊严,对封国的约束力大大减小,各封国遂产生自行扩张领土的野心。强大的周王朝自此不可逆转地衰落了。

卫急子成年之后,老爹卫晋遣使臣前往齐国,礼聘齐国国君的女儿宣姜作卫急子的妻子。这位多嘴的使臣回国后,在国君面前把宣姜的美貌大肆渲染。使臣原本是想拍拍国王的马屁,也许根本没有恶意,但卫晋却因此滋生出霸占儿媳的邪念。他在淇水河边,建造了一座非常华丽的宫殿,命名“新台”,然后教卫急子出使宋国。卫急子一走,卫晋就派人去齐国迎亲,把宣姜直接迎到新台,当晚就霸王硬上弓与漂亮的儿媳同床共枕。等到卫急子回国,宣姜已由妻子变成庶母。宣姜看到丈夫一下子从梦想中的白马王子变成一个糟老头,内心的失望和燠恼是在所难勉的,不过失望燠恼之后,跟那种势利眼的女人一样,只要能掌握眼前的富贵,也就自欺欺人地图个眼前快活,而且一连生了两个儿子:卫寿和卫朔。有了两个儿子,宣姜开始考虑未来,感到她的前任未婚夫是亲生儿子称孤道寡的绊脚石,必须搬除。老爹同意少妻的见解,因为这些年他在儿子面前多少有点不好意思,如果能够永远见不到这个儿子就可免去许多尴尬。有了这些因素,卫晋的***再度发作,对亲生儿子兴起杀机,只有站在权力顶峰的人物才会有如此野蛮的***。恰巧齐国进攻纪国,请求卫国出兵相助,卫晋命卫急子前往齐国约定会师日期;一面却暗中派出武装杀手,伪装成强盗埋伏中途,命令他们“看见悬挂白色牛尾(一种代表封国使节的标帜)的船只,即杀死船上的人,杀死之后,凭牛尾领赏。”

这个阴谋属于高度机密,不想却被宣姜的大儿子卫寿探知。卫晋夫妇虽然丧尽天良,可生的儿子却是一个有良心有道义的君子。卫寿对邪恶的老爹老娘无可奈何,无法劝说他们收回成命,只好把阴谋告知长兄。卫急子不相信世上会有这样冷血的父亲,坚持要前往齐国。卫寿不得已,设宴为长兄饯行,把他灌醉,留下一张字条说:“我已代你前往,请快逃命。”然后把白色牛尾插在自己船头出发,到了埋伏地点,“强盗”只认白色牛尾不认人,不由分说把他杀掉。卫急子酒醒之后,自然不忍心弟弟代他去死,也随后追了上去。可是等他追到现场时,弟弟已身首异处。卫急子抱着弟弟的尸体放声痛哭,边哭边责备“强盗”杀错了人。“强盗”自不能允许正主仍然活着,血淋淋的大砍刀一挥,卫急子人头落地。

两个儿子死于非命,卫晋作贼心虚,晚上因惊恐不能入睡,一合上眼就看到满身是血的卫寿卫急子前来索命,半年不到就死翘翘。

卫晋**的代价未免大了点,但和十五年之后的齐国国君姜诸儿比起来,他还算***的。

3、和妹妹睡觉的齐襄公姜诸儿

齐襄公姜诸儿对**有异乎寻常的爱好,他在任时最值得称道的韵事是和同胞妹妹文姜通奸。文姜和上文所述的宣姜是亲姐妹,这两姊妹在“**秩闻”里真是两个难得的活宝。文姜成年后嫁给了鲁国国君姬允,这个戴绿帽子的丈夫做梦也想不到是他的大舅子做的手脚。纪元前六九四年,姬允夫妇到齐国作国事访问,害着“想思病”的文姜一看到久别的情人哥哥就象是干柴碰上烈火,竟当着宫人的面调起情来,随后是没完没了地颠鸾倒凤,让丈夫一人在外面长时间坐冷板凳。这一对风流够了后,才发现姬允已怒火万丈地站在他们面前,兄妹俩的丑闻就这样露馅了。姬允把文姜骂了个狗血淋头,然后辞愤然行回国。狗兄妹当然想到姬允回国后会发生什么事,就命大力士彭生,在扶姬允上车时把他扼死。鲁国明知道内情,因军事力量太弱,没有实力和强邻申辩是非,只好单单指控彭生,要求严惩凶手。姜诸儿就把彭生杀掉,一则推卸责任,一则灭口。但这种掩耳盗铃鬼把戏是蒙骗不了所有国民的,丑闻还是在很大的范围内传开了,只有姜诸儿自认为罪恶已掩饰得天衣无缝。

姜诸儿冥顽不灵之余又一意狐行,干着禽兽不如的勾当还自以为很伟大,只顾自己恣意妄为而无视别人的感受和尊严。大将连称受君命去边疆某地驻防,临行前向姜诸儿询问驻防的期限,当时姜诸儿正在吃瓜,便随口说等来年瓜熟的时候就把连称调回。等到第二年新瓜上市时,一心想着和家人团聚的连称望眼欲穿地等候换防的消息,可左等右等也没等到一个兵将来接管他们的防区。连称以为国君忘记了他的诺言,就派一个部下去首都给姜诸儿进献新瓜,借以提醒君王是履行诺言的时候了。没想到姜诸儿闭口不认帐,一张口就要连称继续驻守一年,并声称君主有权作任何决定。连称原以为君主是金口玉言,这时看到姜诸儿的话连都不值,心中的那个气就不用提了。连称也是姜诸儿的大舅子,他的妹妹早年嫁给了国君。文姜自丈夫死于非命后,不敢回鲁国,就留在姜诸儿的身边,这对再也拆不开,连称的妹妹倍受冷落,难免心怀怨望。连称想起在宫中守活寡的妹妹,新仇旧恨一齐涌上心头,遂产生除掉国君的念头,并为此制订了一份颇为周密的***,缺少的只是时机,但机会不久就来了。

彭生死后第八年,姜诸儿去郊外打猎,发现一头野猪,姜诸儿连射三箭,都没有射中,当姜诸儿正准备射第四箭时,那野猪忽然举起前蹄,象人一样直立起来,发出骇人的惨叫,姜诸儿惊恐中看那野猪竟然是已死的彭生,魂飞魄散,一头从马上撞下来,等到救起时,一只鞋子却不见了。刚好在当天晚上,发生了大将连称指挥的兵变。当叛军怎么都找不到姜诸儿,正要放弃努力时,在一个暗道旁边发现了那只鞋子,于是把姜诸儿抓出来,乱刀砍死。民间坚信这只鞋子是彭生的鬼魂放在那里的。

4、哥哥好细腰,弟弟霸儿媳

楚灵王熊围不是通过合法的手段登上王位的,他的王族血统太过疏远,他***用血腥的手段杀掉他的侄儿熊麋后才坐上宝座。他是楚王国著名的暴君,对美女的兴趣远远大于治国的兴趣。他最爱纤纤细腰的女子,以致数以百计的宫女为了培养细腰而饿死——或许出于自愿减肥,也或许出于强迫。熊围的荒*好色给了野心家以可剩之机,纪元前五二九年,熊围的弟弟熊弃疾仿效哥哥当年的作法发动***,把熊围从宝座上赶下来。熊围走投无路,一根绳索上了吊,熊弃疾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国王,立他的儿子熊建当太子。当楚王国的臣民暗自庆幸暴君得除,从此可以过上好一点的日子时,熊弃疾很快使他们大大地失望,他的所作所为比他的哥哥还要荒唐一百倍,对他的家族和他的国家的伤害也要惨烈一百倍。

熊弃疾为了联秦制晋(当时晋楚正在争霸),为他的儿子熊建聘下秦国国君的妹妹孟赢作妻子。孟赢,即***家笔下的无祥公主。纪元前五二六年,熊弃疾派大臣费无极前往秦国为太子迎亲。费无极是一个满肚子坏水小聪明层出不穷的无聊政客,从骨子里仇视所有美好的东西,当他把孟赢迎接到郢都后,象卫国新台***的那位使臣一样在君王面前盛赞孟赢的美丽天下无双,所不同的是费无极心怀歹意,因为他极力撺掇熊弃疾作“爬灰佬”,把儿媳据为己有。熊弃疾和费无极是一路货色,君臣二人臭味相投,自然对这个“忠心耿耿”的建议报以热烈的欢迎,君臣二人开始有步骤地实施这个邪恶的***。费无极告诉秦国的护送大臣说,楚王国的风俗,新娘要先到皇宫拜见公婆,然后才可以正式举行婚礼。于是孟赢进宫,老爹就霸王硬上宫,把儿媳变为妃子,而把一位陪嫁的齐国少女,冒充孟赢嫁给熊建。一年之后,孟赢生下一个儿子熊轸,丑闻也开始败露。

孟赢和“新台***”的宣姜一样,是一个被牺牲的女子,没有力量阻止这种事情发生,但她比宣姜的灵魂高贵,没有前任未婚夫而夺嫡的意思。可是费无极不会让灾难停止,他既然走出了阴谋的第一步,就会继续走下去,直到这个阴谋给自己带来丰厚的回报,否则将来太子上台后,他注定会吃不了兜着走。就算熊建留他一条狗命,他的政治生命也会完完,而一个政客的政治生命是和脑袋连在一起的。费无极把前途寄托在孟赢跟她的儿子熊轸身上,他一次又一次地怂恿熊弃疾把熊建调得远远的,免得熊建和孟赢碰面把丑闻揭穿,终于把熊弃疾给说动了,因为他也希望永远见不到这个儿子,尴尬的滋味毕竟不是好味。就这样熊建被驱出郢都,派到北方边疆,镇守城父。随后费无极继续施展连环计,诬陷国君的继承人熊建谋反,建议熊弃疾把长子杀掉,改立少子熊轸当太子。熊弃疾大大地嘉奖费无极的“忠心”,对亲生儿子再起杀机,他虽然感觉到太子谋反的理由有点牵强,但能够永远见不到“债主”也不失为一件好事,何况立熊轸当太子还可取悦美丽的爱妃。

阴谋已经布置就绪,但执行起来还有点困难,因为熊建身边有三个正直且才能超群的辅臣伍奢和他的两个儿子伍尚、伍子胥,尤其是伍子胥更是一个文武全才的英雄人物,要杀熊建首先得除掉这三人。费无极的阴谋布置得很周密,伍奢和伍尚依计落入网中,可拥有超人智慧的伍子胥却逃出了网外,历尽千辛万苦流亡到了楚王国的敌国吴国,被吴王委以军政重任。十六年后,伍子胥率领强大的吴兵团回国复仇,攻陷郢都,把熊弃疾的尸体从坟墓时掘出来打了三百皮鞭,来不及逃走的楚王的夫人和所有大臣的妻女全部沦为吴军的隶,强大的楚王国被切割得遍体鳞伤之后又蒙受了极大的羞辱,这都是熊弃疾“爬灰”惹的祸。

二、乱世暴君——武人专政的产物

历史有一种现象:一个国家一旦进入战乱时期,武人在政治上就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境内陷于长期的混战,那些靠军功起家的武人很容易坐上帝王宝座,但这些帝王一开始就严重地***,不知道珍惜他们的***,很容易变成暴君。主要原因有四:一是武人长于军事,拙于治国,他们用暴力夺取***后,面对比军事复杂上百倍的政治往往一筹莫展;二是武人缺乏自制力,一旦掌握无限权力,曾经被压抑住的人性的弱点就会象火山一样崩发出来,并且一发不可收拾,最终把他的家族和他创立的江山烧毁;三是武人目光短浅,忧患意识淡薄,大权在握就会忘乎所以,以为天下就数他最大,不知道江山得来艰难失去易,更不知道谨慎使用手中的权力,一味听凭自己的性子胡闹和享乐;四是武人不会约束并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生下的儿子不是恶棍就是混虫,***即使没有断送在他自己手里,也会断送在继任的儿子手里。

这个时期的暴君有不少是一些大孩子,既没有相应的教养又不知道创业的艰难,在任时的所作所为只能用“荒唐、无聊和不可思议”来概括,不但不配作帝王,甚至连作人都不配。

1、五胡乱华十九国时期的暴君

五胡乱华十九国时期坐上帝王宝座的除了六个汉族小官僚外,其余全是匈奴、鲜卑、羯、氐、羌的军阀和他们的后代,武人帝王的四个弱点他们全都具备,除了后赵帝国的石勒和前秦帝国的符坚外,其余的都是或大或小的暴君,有不少还是连人都不是的暴君。

五胡乱华十九国时期的第一位暴君是汉赵帝国的第三任皇帝刘聪,他的帝国曾攻陷了晋王朝首都,杀了两个晋帝国的皇帝,迫使晋王朝迁到当时还是蛮荒的长江以南。但汉赵帝国的版图并不大,实力所及的范围只相当于今天的陕西省和山西省的西部,比汉王朝的一个郡大不了多少,可刘聪荒*凶暴的程度,即令大一统的暴君们也会大大地逊色。刘聪当政时的最大兴趣是营建宫殿、搜罗美女和乱施刑罚,在皇宫中,仅只正式皇后就有五位,姬妾则多达一万多人,几乎把那个小王国里稍微有点姿色的年轻女子霸占光了。刘聪常常几个月不出皇宫,不跟群臣见面,一门心思纵情声色犬马。他诬陷弟弟刘亲王谋反,把无数高级干部挖掉眼珠后,再放在燃烧的炭火上烤炙,饶幸活下来的再全部押上刑场腰斩,首都平阳几乎空了一半。刘聪的儿子刘粲比他父亲走得更远,他即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跟五位年龄都不满二十岁的皇太后不分昼夜***胡闹,从不过问国家大事,在位不到两个月就被他的岳父发动***推翻。刘粲和所有的刘姓皇子皇孙,不问男女老幼,不分贤愚不肖,全作了刀下之鬼;刘姓皇族坟墓,包括刘渊刘聪在内,全被剖棺焚尸。

后赵帝国的开国皇帝石勒是五胡乱华十九国中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可他的侄儿继任皇帝石虎却是一个禽兽型的暴君,他的凶暴使刘聪的所作所为简止天真得象婴儿。他象一条毒蛇一样,脑筋里只有两件事:*欲和。他在首都邺城开辟了世界上最大的***围场,围场里的野兽是帝国的“一等公民”,享有比普通公民高得多的待遇,任何人都不许向野兽掷一块石头,否则就是“犯兽”,要处***。石虎最有兴趣的“正事”是搜集美女,有一次一下子就征集了三万人。后赵***官员为了迎合石虎的*欲完成规定指标,象强盗一样挨家挨户搜捕美年轻女子。美女的父亲或丈夫如果拒绝献出他的女儿妻子,就会当场被乱刀砍死。当成千上万的美女送到邺城时,石虎高兴得手舞足蹈,凡有超额的地方首长,都加官晋爵;但等到这项暴政引起人民大规模逃亡,朝野怨声载道时,石虎又指责那些新进封侯爵的地方首长不体衅人民

秦商鞅变法,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二十等爵制的内容是那些?

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历史学家们对于华佗被曹操的原因有着一些不同的看法。

在当时的社会中,流行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人生信条。华佗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一种社会风气之中,在当时这种风气已经到达了顶点,朝廷中的大臣、公卿多是熟知经书的文人学士。仅在汉顺帝期间,太学生的数量就已经达到了三万人,而医疗在当时虽然是***都需要的,但却被人们视为是一种低下的职业,并且还有很多弃医从政的人。因此,这种社会风气对华佗产生了影响。

史书记载

据《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中记载,华佗在其年少时曾在徐州一带游学,是个兼通数种经书的读书人。“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这样的一句话一语道破了华佗弃文从医后的心态。在行医的封程中,华佗深深地感受到了医者在当时社会中的低下地位。凭借着高超的医术,华佗治疗的病人地位越来越高,众多的达官显贵使得华佗的心态更加失落,性格也变得更加的奇怪,很难像以前一样与人相处了。而后悔和自责时刻困扰着他,一种渴望入仕为官的念头也越来越强烈,然而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却悄然而至,因为曹操患病了。

曹操将华佗召来诊治。其头风病,华佗不负众望,仅仅几针便手到病除,效果极好,这在《三国志》中也是有记载的:“佗针,随手而差。”但是后来,由于曹操忙于处理繁重的政务和军务,他的头风病日益严重。于是,曹操专门请华佗来治疗他的头风病。但华佗却说他的病在短期内很难根治,即使长期治疗也只能苟延岁月而已。可是,曹操的病情真的这么严重吗?根据现代医学界人士讲,曹操的这种头风病确实比较顽固,在当时的医疗技术和条件下,彻底治愈是十分困难的。华佗医术高超是真的,但彻底治愈的几率也是微乎其微的。即便如此,华佗说"恒事政事,也只能苟延岁月,死期将近。就有些过于夸张了,这其中显然就带有要挟的色彩了。因此,有专家学者认为,华佗正是依仗自己高超的医术利用为曹操治病的机会索要官职。而曹操也说过:“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其意思就是华佗的确能治好这种病,但他为我治病就是想借机抬高自己的身价,谋取官爵。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曹操已经明白了华佗的潜台词,但是曹操并没有立刻满足其要求。

于是,华佗也以收到家书为借口,向曹操请辞回家小住几日,而到家后又***借妻子有病一直未归,继而对曹操进一步要挟。最终导致曹操依汉律,以“欺骗罪”和“不从征召罪”判处华佗***,一代名医就此陨落。《三国志》中记载,华佗归家后,曹操曾多次催他回来,还曾命令郡县官员将华佗遣送回来,但是华佗坚持不归。于是曹操派人前去调查,如果华佗的妻子真如他说的那样就赐给四十斛小豆,延长其在家的期限;如果发现华佗说谎,就拘捕押送他回来。结果,华佗被捕入狱,审查后本人也认了罪。荀或曾向曹操求情,但曹操还是非常坚决地处死了华佗。

后人的猜测

那么,曹操杀华佗是否有法律依据呢?曹操在历史中是一个十分著名的政治家,曾以"动以王法从事。著称,无论是国家政事还是家教训子都以汉律为准。在汉律中有“大不敬”罪,可对“亏礼废节”的人处以重刑,且“大不敬”的范围较广,其中便包括华佗所犯的“不从征召罪”,这就为曹操处死华佗提供了法律依据。

其实除了曹操方面的原因外,华佗本身也有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不了解曹操。华佗对曹操、对专制制度赋予的生杀予夺的大权太不了解。华佗没有想过他推托妻子有病的谎言被曹操识破后的结果,更加没有应对的方法。像华佗这样的一代名医,在统治者曹操的眼中也不过是一个蝼蚁而已。不仅是曹操,在当时所有达官显贵中没有人会把官员以外的人当成人看,更不用说人才了。曹操虽然爱才,但不包括有才的人,他们都是将“人”与“才”分开看的,这就是专制制度下统治者心中的人才观。而真正将华佗当成名医和尊敬的人的是那些寻常百姓和病人。

当然,这些都只是后人根据史料和历史背景而进行的猜测,其中还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也只有当事者才知道,历史的真相仍需要历史学家们的探索。

两汉与匈奴的和战所发生的历史***

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从低到高”:1公士,2上造,3簪枭,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长,11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驷车,18大庶长,19关内侯,20彻侯 公士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一级。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甲士’[军官]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公士]、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证据是敌人的人头[首级]。就是说在战后,把敌人的人头砍下来,带回军营。作用证据。 上造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二级,只高于公士。《汉书?6?1;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造,成也,言有成命于上也。”此爵仅高于无爵,仍须服役。 簪袅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高于上造,仍须服役。公元前186年汉代的《田律》和《户律》规定受田数额为簪袅3顷(300亩),簪袅3宅(宅地的标准是以30步见方的土地为一“宅”)。出土秦代竹简表明:在军中,每顿吃的饭菜因爵位不同而不同。簪袅可以有精米一斗,酱半升,菜羹一盘,干草半石。 不更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四级,不更者,即可免充更卒(轮流服役的兵卒)之意,其他之役,仍须照服。 大夫  大(da)夫:古代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因此为一般官员的通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又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清朝高级文职官阶称大夫,武职则称将军。宋徽宗政和年间重订官阶时,在医官中别置“大夫”以下官阶,故今仍沿称医生为大夫。 官大夫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六级。《汉书?6?1;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加官、公者(接第七级为公大夫),示稍尊也。”汉时,第八级公乘以下仍须服役。汉代《田律》和《户律》规定官大夫受田数额为7顷(700亩),宅地的标准是7宅(30步见方的土地为一“宅”) 公大夫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七级,又名七大夫。高于大夫、官大夫。秦时,民爵公大夫以上者,见县令、丞揖而不拜。汉高祖令七大夫以上均有食邑,文帝后,第九级五大夫始为高爵,仅得免役,公大夫仍须服役。 公乘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八级。以得乘公家之车,故称公乘。秦与汉初,从第七级的公大夫(七大夫)起,即为高爵,汉高祖规定:七大夫以上均有食邑,文帝后,第九级五大夫以上始为高爵,五大夫的侍遇不过免役,公乘以下仍须服役,东汉明帝规定:赐民爵不得超过公乘。 五大夫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九等。汉初以第七级公大夫以上为高爵,都有食邑。汉文帝以后,改五大夫以上为高爵,仅得免役。 左庶长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十级商鞅变法之前,秦国有四种庶长:大庶长、右庶长、左庶长、驷车庶长。四种庶长都是职爵一体,既是爵位,又是官职。大庶长赞襄国君,大体相当于早期丞相;右庶长为王族大臣领政,左庶长为非王族大臣领政,驷车庶长则是专门执掌王族事务;四种庶长之中,除了左庶长可由非王族大臣担任,其余全部是王族专职。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官制仿效中原变革,行开府丞相总摄政务,各庶长便虚化为军功爵位,不再有实职权力。 大庶长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十八级,仅次于列侯、关内侯。据《史记?6?1;秦本纪》,宁公(前716-704年在位)时已有此官。商鞅变法之前是职爵一体,既是爵位,又是官职。大庶长赞襄国君,大体相当于早期丞相。 关内侯  关内侯,爵位名。秦汉时置,为二十等级之第十九级,位于彻(列)侯之次。有其号,无国邑。一般系对立有军功之将的奖励,封有食邑多少户,有按规定户数征收租税之权,可世袭。南北朝时沿用,仅成为爵位的一种品级。 彻侯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最高级。汉武帝时,以避帝名讳(武帝名彻),改名通侯,亦称列侯。汉初列侯封邑,大者万户,小者五六百户。封邑一般为县,东汉初有封四县者,小者为乡或亭。汉初户口稀少,历年既久,人口增加,萧何、曹参、周勃、灌婴等的封地,户数最多者达四万户。列侯得征收封地租税,地方行政由中央***所派官吏治理,列侯不得预闻。后又有仅赐名号不给封邑者,加霍去病封冠军侯,另行指定地方为封邑。列侯多居京师,与所封之地关系淡薄,奉命“就国”(回到封邑居住)者,反似贬逐。 列侯  爵位名。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其最高级叫彻侯。后因避汉武帝讳,改为通侯。后又改列侯。金印紫绶,有封邑,得食租税。魏初如汉制。咸熙元年改行五等爵制。

公元前3世纪晚期,远东南方西汉帝国与北方匈奴联盟几乎同时统一长城以南以北地区。匈奴经过80年的前三单于和平时期,草原得到巨大的发展,中原的冶铁技术与草原的马结合,标志着欧亚大陆进入骑士时代,草原社会也发生深刻的变化,其主要表现是,王权与完善的封建制的出现。同时,西汉初期80年的道家思想下的与民休息以及“文景之治”,中原社会经济得到巨大的发展,在北方草原成为欧亚大陆的军事优势区的同时,中原成为欧亚大陆经济优势区。丝绸之路与草原之路是这两地区向西方流动的结果与路线。两大地区的经济军事***展,使两地区间的长城越发显得单薄,草原南进的传统与西汉帝国主义的四面扩张,使两地区的战争几乎不可避免。

汉武帝即位后,帝国朝廷与军队的主战派第一次占据上风,但反战派从没有屈服,相反进行了激烈的反击,汉武帝犹豫不决,马邑之伏表现出汉武帝这种犹豫,希图一战坚决匈奴问题,武帝的侥幸之心表露无遗。直到战争爆发的第三年,武帝仍处于犹豫之中。

前129年,帝国四将军带兵攻击边关贸易市场的匈奴人,战争爆发。卫青带万骑快速奔袭匈奴龙祠(匈奴人祭祠祖先的地方),杀600匈奴人而还!

前129年、前128年、前127年、前124年、前123年、前122年、前121年、前119年,帝国在十年内发动了9次战役,在前121发动两次战役,在前123年与前122年间的一年时间里,发动了三次战役,其战争密度至今也令人迷惑。前129年、前128年、前127年,双方投入的兵力并不多,而且战场限制在长城附近区域,汉军没有远离长城,这外反映了汉军的有限反击的方针,西汉在前三战役中,从匈奴手中夺得鄂尔多斯地区,同时放弃造阳地区给匈奴,以调整北面防御区,可以说前三年的战事,汉帝国是防御性的反击,但在前126—前124年间,帝国东面、南面、西南面的边疆军先后到达北面边疆,战争的规模与残酷远远超过了匈奴人、***,甚至是汉武帝本人的预料与估计,我们可以说双方几乎是疯了!

公元前90年,汉武帝亲临北方前线,西汉四路军离开长城,西路军马通军越过天山,到达准噶尔草原,汉河西四郡兵占领车师(今吐鲁番)以保护马通侧后,马通军有4万骑兵,匈奴右贤王军见马通军强大,放弃攻击,离开。同时汉中路军也没有与匈奴军冲突,但在撤退途中,遭到李陵匈奴军(李陵为西汉一代名将,当时已经投降匈奴)的掩袭,西汉中路军知道在中央草原战败的后果,故***死战不退!匈奴军离开。

西汉主力7万骑兵在主帅李广利率领下追击卫律的匈奴军(卫律是生长在汉地的匈奴人),汉军越过范夫人城,一直到色格楞河,一部分汉军(2万骑兵)越过该河与匈奴左贤王军发生战斗,匈奴军离开。此时李广利感觉到异常,立即带大军南撤,在今天杭爱山东麓一带,匈奴第9代单于狐鹿姑带5万匈奴骑兵拦住去路,李广利投降,汉军遂全军覆灭。

汉武帝下轮台诏,向全国人民检讨,同时也有推脱战争失败责任之嫌,同年,狐鹿姑喊出了“胡者,天之骄子。”的胜利宣言。四十年的大规模的战争总算打完了。

不知道停止就会危险,没有刹车的汽车危险。汉武帝由一个反击者变成一个征服者,如果他把战争局限于防御性反击,匈奴人很难打赢四十年的战争,也可能战争会延续到匈奴第一次分裂时期。

公元前119年,西汉全国动员,运粮北方边境,同年帝国军队离开长城,进入草原,总兵力共10万骑兵,数十万步兵,进入草原后,卫青与霍去病在中途平分军队,约定在蒙古北部汇合,寻找单于主力军会战。卫青带兵越过沙漠,匈奴单于带主力军等待西汉军的到来。西汉军立即以战车环绕筑营,卫青派5000名骑兵挑战,单于发10000骑兵应战,双方兵力相继投入战场,这时,突然发生沙尘暴,双方士兵面对面也看不清楚,战场陷入大混乱。卫青趁此派出预备军,由左、右翼向外延伸,意图包围单于军。单于见汉军连续涌来,没有个尽头,带数百名壮骑突围逃脱。汉军轻骑军狂追单于,卫青率大军随后,单于竟跑掉了。匈奴与***死亡数目差不多,为20000名左右。

前124年-123年,帝国发动漠南战役,作战部队为卫青部六将军十万骑兵,作战范围为高原南部,前124年,汉军离开长城,长途行军六百里,奔袭匈奴右贤王庭,右贤王以为汉军不能远离长城作战,夜晚酒醉高卧帐中,匈奴大败,仅右贤王携爱妾领数百壮骑突围西去,汉军杀与俘虏匈奴人共15000名,取得空前的胜利,朝廷奖励卫青军将士10万公斤黄金,卫青三父子与六将军同时封侯,汉皇使者在战场上拜卫青为汉军统帅.前123年,卫青带六将军十万骑兵三出长城,寻求与匈奴主力军作战,清剿匈奴,共歼灭匈奴19000人.匈奴退出高原南部草原.

前122年,帝国发动河西战役,作战部队以霍去病部为主,霍去病带数万精锐骑兵两次出长城越黄河西走,来回扫荡河西走廊,直到祈连山区,杀与俘虏匈奴40000人,同年,河西北面匈奴部落40000人向帝国投降,从此匈奴退出河西走廊.

前191年,帝国发动漠北战役,卫青与霍去兵带十万骑兵数十万步兵越过沙漠,以打击在北面草原的单于军.右方战役,卫青军与单于军在沙尘暴中乱战,双方损失相当,为19000人,左方战役,霍去病与匈奴左贤王作战,杀匈奴70000人.

以上是帝国与联盟前10年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