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言直谏的意思,正言直谏的故事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7-08 0
  1. 忠君 故事
  2. 历史上像魏征这样的人还有谁?
  3.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合集5篇
  4. 关于孔子的文言文故事注释
  5. 我想问一下有关唐朝历史的一些有趣的事情

曹操是古往今来少有的大军事家,曹操的兵法韬略,堪比韩信、白起,故有“谈兵者无过孙武,用兵者无过韩信、曹公”之说,且自创兵法,写下《孟德新书》,批注《孙子兵法》,可谓文武兼备,理论结合实战。所以诸葛亮说“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先帝每称操为能”,***说“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除此之外,曹操更是政治家、谋略家、文学家,建安“三曹七子”之首,其叱咤风云、临险不惊的军事才干,气壮山河、舍我其谁的政治抱负,直抒情怀、气魄雄伟的诗词文赋等等,千古以来,除了***之外,少有其匹。大家更熟悉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所谓“奸雄”,就是“奸而雄者”。像严嵩、秦桧那样,鬼鬼祟祟,偷偷摸摸,奸而不雄,就只能叫“奸贼”;像董卓那样,横行霸道,蛮不讲理,雄而不奸,就只能叫“枭雄”。枭雄这个词,也有多种解释。枭,本义是猫头鹰,引伸为首领、魁首、雄长,比如盐枭、毒枭;也引伸为骁勇、豪雄、桀骜不驯,比如枭 骑、枭将。所以,《现代汉语词典》对“枭雄”的解释,就是“强横而有野心的人物;智勇杰出的人物;魁首”。鲁肃说“刘备天下枭雄”(《三国 志鲁肃传》),黄权说“刘备天下枭雄”(《后汉书刘焉传》),便都是看出刘备乃“智勇杰出的人物”,骁勇、 豪雄、桀骜不驯;而我们把董卓看作枭雄,则指他“强横而有野心”。枭雄是“强横而有野心”,则奸贼就是“奸滑而有贼心”,奸雄就是“奸滑而有雄心”。奸雄者,奸诈而又豪雄也。那么,曹操是这样的人物吗?是。曹操从小就奸猾。他这个人,出身不好,家教不好,小时候的表现也不好。实际上曹操出生成长于一个宦官家庭。他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而曹腾则是当时颇有名气的大宦官,封费亭侯,任大长秋。大长秋是宦官中的大官,秩二千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省部级”。曹腾的为人,在宦官中算是相当不错,和士人的关系也比较好。他做过一些不光彩的事,也做过许多好事、大事, 所以《后汉书》中有传。但不管怎么说,曹操总归是宦官养子之子。这在当时,就要算作出身不好。但家境应该是好的,至少不缺钱花。曹操的父亲曹嵩后来官居太尉(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就是出钱一亿买来的。曹家既然这么有钱,曹操小时候就完全有可能过着纨袴子弟的生活。曹操受的家教可能也不怎么样。曹嵩对他这个儿子的教育,大约是很少过问的。曹操自己的诗说:“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所谓“三徙”, 是说孟子的母亲为了保证儿子有一个好的环境,不受坏的影响。竟三次搬家。所谓“过庭”,则是说孔子的儿子两次从庭院走过,孔子都叫住他予以教育,一次叫他学诗,一次叫他学礼。这样的事情,在曹操家里都没有发生过。看来,曹操小时候,父亲母亲都不怎么管教他。父母不管教,家境又不错,曹操便成为一个“问题少年”。《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曹瞒传》说,曹操年少时,“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他叔叔实在看不下去,常常提醒曹嵩应该好好管教一下这个儿子。曹操知道了,便想出一个鬼点子,来对付他那多管闲事的叔叔。有一天,曹操远远地见叔叔来了,立即作口歪嘴斜状。叔问其故,则答以突然中风。叔叔当即又去报告曹嵩。等曹嵩把曹操叫来一看,什么事都没有。曹操趁机说,我哪里会中什么风!只因为叔叔不喜欢我,才乱讲我的坏话。有这么一个“狼来了”的故事垫底,自然以后叔叔再说曹操什么,曹嵩都不信了,曹操也就更加胡作非为。曹操的哥们儿袁绍、张邈等人,大约也是同类角色。他们常常聚在一起胡闹,事情做得十分出格。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说,有一次,一家人家结婚,曹操和袁绍去看热闹,居然动念要偷人家的新娘。他俩先是躲在人家的园子里,等到天黑透了,突然放声大叫:有贼!参加婚礼的人纷纷从屋里跑出来,曹操则趁乱钻进洞房抢走了新娘。匆忙间路没走好,袁绍掉进带刺的灌木丛,动弹不得。曹操急中生智,又大喊一声:贼在这里!袁绍一急,一下子就蹦了出 来。显然,青少年时代的曹操,是一个典型的公子哥儿,游手好闲,不务正业,鬼点子和坏主意层出不穷。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曹操是一个调皮捣蛋、不守规矩的人,也是一个奸诈狡猾诡计多端的人。所以《三国志》说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因此许多人没把他放在眼里(世人未之奇也),甚至鄙视他(薄其为人)。比如南阳名士宗世林,就自称有“松柏之志”,坚决不和他交往(见《世说新语方正》)。然而有一个人却十分看好曹操,他就是当时的太尉桥玄。桥玄认为曹操是难得地人才,将来平定天下,非操莫属,因此竟以妻儿相托。桥玄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材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这话是记载在《三国志》正文的,应该靠得住,也有道理,因为曹操并非一般地流氓地痞或纨袴子弟。 孙盛的《异同杂语》说他“才武绝人,莫之能害,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有一次行刺宦官张让时,竟能舞短戟全身而退。这说明曹操是一个胸怀大志、雄心勃勃的 人。既雄心勃勃,又奸诈狡猾,十分符合“奸雄”的定义。曹操自己好像也很认同“奸雄”这个评价。这个评价是许劭给出的,而结交许劭则是桥玄的建议。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今河南省平舆)人, 是当时最有名的鉴赏家和评论家。他常在每个月的初一,发表对当时人物的品评,叫“月旦评”,又叫“汝南月旦评”。无论是谁,一经品题,身价百倍,从此进入上层社会。曹操自然也希望得到许劭的好评。但不知是曹操太不好评,还是天机不可泄漏,无论曹操怎样请求,许劭都不肯发话。最后,许劭被逼得没办法,才冒出这么一句:你这个人呀,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后,大笑而去。这就是曹操了。他大气、深沉、豁达、豪爽、洒脱、风趣、机敏、随和、诡谲、狡诈、冷酷、残忍,实在是一个极为丰富、多面,极有个性又极富戏据性的人物。他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曹操好像有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从这个角度看,曹操是英雄,而且是大英雄。不过,这个大英雄又是很奸诈的,因此也可以叫做“奸雄”,即“奸诈的英雄”。事实上,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英雄、奸雄、奸贼),总离不开“奸”和“雄”两个字。有强调奸的,有强调雄的,也有认为他既奸又雄的。所有我认为曹操是“奸雄”,不过前面要加上“可爱的”三个字。 曹操既有奸诈的一面,又有坦诚的一面。他的奸与诚统一于“雄”,他的善与恶也统一于“雄”。曹操的人性中是有恶的,所以我不称他“英雄”而称他“奸雄”。

忠君 故事

一、县令笪继良的故事

“贪心”的***官

正言直谏的意思,正言直谏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万历年间,笪继良新任铅山知县,正碰到连年灾荒。这对黄飞鸿(年月日―年月),原名黄锡祥,字达云,原籍南海西樵禄舟村,清道光十年(年)月初生于佛山,他是岭南武术界的代宗师,也是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名医。他而言无异于一次重大的考验。

笪继良带着公差,来到城郊体察民情,经过细心调查,了解到因为灾荒缺粮少食,穷到卖儿鬻女情况几乎在全县各乡村都存在。他连忙回县衙草拟和颁布政令,集全县之力,帮助灾民渡过难关,并立下“***碑”于县衙大门口,上书:“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以勉励自己时刻廉政爱民,警示公差廉洁自律。

笪继良以身作则,将自己的朝廷俸禄全用于赈灾,偏偏有一位姓任的地主乡绅不相信有这样的好官,非但不肯赈灾放粮,还一味强逼受灾农人还粮,笪继良一气之下,派捕快将那位任乡绅捉拿,扣押在“***碑”前,令他面碑思过,任人唾骂。

笪继良得知任乡绅是出了名的趋炎附势的铁公鸡,心中自有打算,便带里正和地保走出县衙大门口用餐。大家一边吃杂粮粥,吃***汤,一边看着任乡绅跪在“***碑”前。任乡绅眼见笪继良,抓住机会,忙说有事好商量,请笪县官准许他与之单独详谈。笪继良向捕快使了个眼色,将任乡绅请至内衙叙话。任乡绅心想:不就是个想立牌坊的贪官吗?连连卑躬屈膝地巴结笪老爷说:“交个朋友,我马上奉上粮豆一百担,银子一千两,怎么样?”笪继良笑了笑,不置可否,将他给放了。

第二日,任乡绅果然亲自押运了银粮来到县衙,并大张旗鼓地点起一挂鞭炮,以示自己与官家攀上关系。笪继良收了银粮,立即让师爷宣布任乡绅的赈灾义举,且大肆褒扬任乡绅,任乡绅心痛不已,哭笑不得。随即又听师爷宣读判词:任乡绅为富不仁,逼卖贫家儿女,功不抵过,罚责打二十大板,坐牢三年!

任乡绅一听,一下就瘫倒在“***碑”前……

沾满油污的铜钱

某年元宵节,笪继良带公差到县城天后宫看大戏。忽然听到戏院旮旯这段堪称神奇的遭遇,个老掌柜都曾讲过,并嘱咐小辈们牢记这份恩俗坏,儿行千里母担忧。关良虽然不在千里之外,可是夜工夫,老讷讷连急带上火,就把嗓子眼儿闹出病来。情。如今,江戎却要去抓火狐,这分明是忘恩负义。里有一少年郎正在啼哭。他循声而问啼哭的缘由,少年哭诉道:“我靠在戏院边卖油饼和油条为生。今天的戏好,我的生意也好,油饼和油条全卖了。铜钱粘了油污,我就没有放进衣袋,全部放在油王道士连连点头,这时,他看到那白狐眼角还噙着滴泪!篮里,准备收摊时我只瞄了一眼戏台,油篮里的铜钱就不见了……”

身为一县父母官,有责任随时为百姓主持公道,笪继良再也无心看戏,一心想着如何帮少年找回被盗的铜钱。

大戏刚毕,笪公让随从公差取来水缸置于戏院出口处,登台呼吁说:“各位父老乡亲,今日我笪继良有幸和大家同在这里看戏,但见戏台已破旧不堪了,我想集各位戏友之微资,多少为修葺戏台出一份力。我先出门捐一两银子!”笪公说完下台走出大门,掏出一两银子,投入盛满清水的缸里。

看大戏的父老乡亲知道笪公是好人,是清官,于是,纷纷响应号召,排队走出大门,从衣袋里拿出碎银或铜钱投进水缸。人们边投钱还边议论:“为啥把钱投在水缸里?”“笪公聪慧过人,这样做自有他的道理。”

这时,一个身形消瘦的人想从后门溜走,却见有公差把守。他知道自己有点做贼心虚,便故作镇定,堂而皇之地从正门出去,信手拿出两枚铜钱,掷入清水中……一旁的笪公一看那人投下铜钱后,清水面上立即浮出一圈圈油腻和一点点油污,立即下令:“抓住他!”

笪公当场审问,窃贼百般无奈,只好承认偷了那个少年油篮里的铜钱。笪公命窃贼将铜钱如数还给那少年,见窃贼形容枯槁,知其并非恶类,只因生活所迫,便自行安排窃贼改邪归善,着令其以修缮房屋为生。

二、名士蒋士铨的故事

士铨对句安鬼魂

相传永平城北风波岭来了三个秀才,他们在坡路边风波亭高谈阔论,吟诗作对。这时一位打鱼草的农人恰巧经过,以为他们在讲故事,便好奇地放下鱼草担子,走进亭子去听。秀才们都觉得农人搅了他们的雅兴,要赶农人离开

农人自知走错地,但看不惯秀才们的傲气,便说:“原来你们在吟诗作对,正好我有一个对子,如果你们对上了,我这一担鱼就送给你们,如果对不上的话――”

三个秀才不以为然,不屑地催促农人出句,

张鹏举顿时感到头晕目眩,知道大事不好。他脚步踉跄地下了沙土岗,正好看见一个熟人,就大声呼救。那人一看是张大善人,急忙过去问清情况,二话不说,背上他大步流星往城里"本草堂"赶去。可听完之后,想破大脑都对不上来。其中两个秀才无奈地向农人拱手拜服,只有一个胖秀才,一直在口中哼哼唧唧,许久才回家,数日来为对对子,寝食难安,忧郁成疾,直至病入膏肓,却始终不能瞑目。

自此,秀才的魂音夜夜缠绕风波亭:“青草池塘青草鱼口衔青草,青草池塘……”

有一年春天,蒋士铨回乡探亲,听说县城城北风波亭闹鬼,就想去一探究竟。来到风波亭,他却什么也没有听到。太阳下山时,蒋士铨正准备回家, 巧遇一群头戴红花,身穿红装的姑娘***茶归来,经过风波岭,忙上前向姑娘们打探闹鬼缘由。这才知道秀才与农人作对一事,原来是胖秀才魂有不甘,对对句念念不忘所致。

临别时蒋士铨问姑娘们家住何村,姑娘们一致指向风波岭下:“住在红花村。”

蒋士铨默念着姑娘们口中传言的对子:青草池塘青草鱼口衔青草。突然大悟似的笑了笑,随即动身回家,研磨摊宣,挥毫而就,将传闻中农人的出句对上。

第二日,乡亲们上岭经过风波亭,见亭子左右的石老掌柜心里欢喜得要死,赶紧给了他钱银子了事。那傻子乐乐呵呵的拿了银子走了。柱上不知什么时候贴上一副对联:青草池塘青草鱼口衔青草;红花村落红花女头戴红花。

从这以后,风波亭再也没有闹鬼的事情发生了。

士铨解梦安妇心

铅山县城城郊有一民女,年芳二十,正值新婚不久,丈夫便随其父外出经商,竟许久未归。妇人日夜思念,有一晚,她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她随身的一把折扇的扇面竟无缘无故脱离了扇骨,醒这天黄昏,老牛干活有点心不在焉。"大年,梁山伯听了她的话,只好规规矩矩的动也不敢动。因此祝英台在梁山伯面前始终没有露半点痕迹!梁山伯对祝英台虽那样要好,却毫不疑心她是个女人,因为他本有些书呆子气,容易被她蒙混的。别的同学,更无从知道她的底细了。你跟我来。"老牛居然说起了人话,把大年惊了大跳。说完老牛径自往村西头的林子走去。大年也跟上前去。在林子里,老牛突然停下脚步,说道:"等会儿有个姑娘跑过来,你定要救她。"说完就缄口不语了。大年刚要询问,个姑娘就慌慌张张地跑了过来。"大哥,求你救救我吧。人贩子就要追来了!"看着姑娘哀求的眼神,大年话没说,拉起姑娘的手,飞奔回了家。等他们跑回家,遥遥望见人贩子站在很远处向这里张望。来时眼皮跳个不停,一种不祥的预感萦绕心间。第二天一早,她立即找***先生为她解梦,问他这梦境是否与外出的丈夫有关。***先生略加掐指后,无不惋惜地告诉妇人:“你这梦的寓意为‘骨肉分离’,看来你的丈夫必定凶多吉少,你要节哀!”

民妇听罢,信以为真,感叹自己福薄,于是跑到湖边,想要投湖自尽。

这日,尚留家乡的蒋士铨诗兴***,来到湖边,正准备对着镜湖吟诗,却见一美艳怨妇趋身湖上,想要投河自尽,忙拉住妇人,询问缘由。妇人将自家境遇与***解梦之事一一告知。

“***先生的话怎么能轻信?让我来帮你解梦吧。”蒋士铨安慰她那么说,承缘究竟去聊里呢?原来,领他出去下人唤作苟,因烂赌成性,欠下了府中众人许多银两。日子久了,众人找他讨要,他又如何拿的出来?于是便生出了逃走的念头,可走归走,这苟琢磨自己身无分文,离开了李家恐怕连饭都吃不上,于是这才心生歹意,借着观灯的机会,将小承缘拐了出去。待等离开了太原,他先是将孩子身上的银锁和衣物扒下,随后就用自己的袍子裹着,将他卖给了位路过的客商!说,“这扇面好比是人的衣服,扇骨又好比是人的肉身肌肤,你梦见扇面脱骨,不就是‘脱衣见肤’之意吗?所以呢,你非但不应该伤心难过,反倒该庆贺,你就快见到你的新婚丈夫了,说不定,这会儿他已经回家等你了呢!”

“真的吗?”妇人转忧为喜,忙谢过眼前儒雅的长者,整理好衣容,快步回家,安心等待丈夫。不久,妇人的丈夫果真安然回家。

妇人将长者的劝慰转告丈夫,并描述了长者的样貌。丈夫惊呼:“你遇到的一定是回乡省亲的蒋士铨蒋大人。”夫妇俩商议即刻去拜谢蒋大人,此时蒋士铨已经离乡了。

三、名相费宏的故事

少年费宏赶城隍

各地的城隍庙都建在城内,唯独铅山县的城隍庙却在城外,说来与明朝铅山籍名相费宏少年时的一段故事有关。

少年费宏与富家子弟同上坐馆学堂,先生夸他聪颖,而常责罚富家子弟,富家子弟便将怨气出在费宏身上,想方设法欺负他。

某天下午,学堂上课前,一个叫吴童的纨绔子弟突然指责费宏偷了他的新墨,其他孩子也围住费宏,抢过费宏的书包提起一抖,一块新墨真的从书包里掉了出来。

费宏百口莫辩,义正词很快,他们就来到棵大树的底下,看到只狼倒在地上 *** 着。严地要大家一起到城隍老爷那里说理去。吴童摆手招呼同伙:“去就去!”只有一个叫李娃的孩子似有难言之隐,借故走开了。

来到城隍庙,费宏虔诚祷告后,抛出手中的竹蔸以证清白。没想到连抛三次,自己的冤枉反倒成了年月中旬,皮尔斯和玛丽见们备自的律师坐到了起。两个人在律师的帮助下起草了份离婚协议,并当场签了名。 事实。吴童他们幸灾乐祸地将费宏奚落一番,走了,剩下费宏一人怎么也想不明白,难道阴曹城隍老爷也是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贪鬼?一气之下,捡起地上的石头,在神案上刻下“费宏若有出头日,誓赶城隍出县城”,愤然离去。

城隍老爷回庙,看见神案上的一行字,才知道差役们趁自己不在时敷衍断案,错冤了下凡的文曲星,日后的大宰相,深悔未能好好管教差役,犯下失职之罪。

城隍自知责罚差役于事无补,只好上奏天庭,向玉帝请罪。幸得天机内相葛玄求情,说费宏命里该有此劫,不如准费宏所言,将城隍赶出城外即可。玉帝准奏。

次日,当人们正要来城隍庙上香,却见原来的庙址已经成了一片空地,城隍庙竟在一夜之间移至城外五里地,好奇的乡亲们走进城外城隍庙,见神案上有另外一排字:“城隍错冤文曲星,一夜移庙还清白。”

此后,学堂的富家纨绔们再也不敢捉弄费宏了。

唐寅携礼拜费相

听闻名相费宏莅临故土铅山,身为江南才子之首的唐寅早想拜望,便以游历铅山为名,与夫人秋香一起,慕名而来求见费宏。

费相为官亲民,对唐寅之才也略有耳这天,适逢月十,蒋忠仁的胞弟蒋忠义带了家人回乡祭祖。寒暄之中,见大哥愁眉不展,蒋忠义便支开妻儿细问原委。闻,亲自敞门迎见。唐寅一入费府,便让夫人取出一方雕有龙凤图纹的精美砚台,恭敬地赐予费老。费宏接过砚台,仔细端详,点头笑道:“此砚呵气成水,研磨即书,真乃世上罕有的珍品!”

唐寅谦恭道:“相爷好眼力,唐寅晚生拜望阁老,不成敬意,特献此砚台,还请相爷笑纳!”费宏却很客气地谢绝了唐寅的馈赠:“文房四宝贵在实用,此砚确有省水之效,可我铅山井水、泉水、河水、江水不绝,无须节省这点写字的水。”

唐寅以为费老意下拜礼太轻,让夫人再取一盒,打开盒子,向费老介绍盒中扁圆的器物:“此物名为‘如意龟’,相爷卧榻携之,它可贴身游走,以解相爷奇痒难及之肤。”

费宏笑笑说:“这东西的确受用,只是我无功受禄,于心有愧,这样吧,我府中也有一稀世之珍,伯虎小生若觉得价值相当,就与你互换如何?”

言毕,费宏请侍仆取出笔墨,在纸上挥毫书就“清廉无贪”四个苍遒大字,赐予唐寅。唐寅愧言:“费老品性,实在是无价之珍。小生浊物,怕是玷污了。”

费宏给唐寅二人赐座,笑道:“久闻伯虎桀骜之才,若得伯虎之画相赠,费某老来之幸也!”唐寅忙令秋香取出自己亲裱的画作,交于费老手中:“拙作得换相爷四字品性,恰是小生之幸!”

唐寅其后与费宏纵论书画,遂成忘年之交。

四、好官赵士i的故事

存疑直谏明真相

赵士i是北宋时期铅山永平人,生于北宋元v年间,系赵宋皇族后裔。育有八子,皆成大器,时称“一门九进士”。

北宋宣和年间,赵士i在河北东路永静军任兵曹时,某一天,有个名叫范清的兵卒,称自己的儿子已经失踪多日,恐怕凶多吉少,忙报官缉凶。官府经过简单分析,锁定一位街口打架致伤的嫌犯,立刻缉拿归案,不论嫌犯如何解释和否认,就认定了该嫌犯是凶手,予以严刑屈打,嫌犯受不了皮肉之苦,扛下了的罪名。官府以为案情告结,准备即刻问斩。

赵士i却认为这个案子疑点重重,况且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嫌犯杀了范清的儿子,嫌犯定然有冤情,便向审案的太守直陈己见,并正言不可屈打成招,要求回案重审。太守非常愤怒,鉴于赵士i进士出身,不便加罪于他,只同意对凶手择日问斩。

不久,闻听范清的儿子安然回家,赵士i立刻前往范清家问明缘由,才知道范子因为偷了东西,怕官府追究,躲到外婆家去了。

赵士i告诉范清的儿子,逃避是懦夫所为,做错事要勇于承担,另外,如果因为自己而冤杀了别人,会永远受到良心的谴责。在赵士i苦口婆心的劝说下,范清带着儿子到官府自首,而误伤致罪的嫌犯也因几日的受冤,最终无罪释放了。

太守提审完毕,找到赵士i,感愧地说道:“若不是你的劝告,我险些铸成大错,如果滥杀无辜,我怎么对得起头上这顶乌纱呀!”

先斩后奏赈灾民

有一年,赵士i任山西河中府河津县县令,恰遇天灾连连,全县粮食颗粒无收。赵士i带头捐钱节粮,更动员当地豪绅捐钱捐粮救济灾民,仍是僧多肉少,饿殍不断。

河津县有一大户,有两千担却颗粒不捐。赵士i知道后,便带着公差四处转告饥民跟他去大户郑老爷家借粮。来到郑府,郑老爷拦门大骂:“你身为一县父母官,不想正当办法为民排忧解难,反而带领饥民向我讨粮闹事,简直岂有此理!”

赵士i见郑老爷毫无怜悯之心,回头对众饥民说:“我好言相劝无用,你们只好自己去强借了,但要记住是借,来年收成好,是要还的。”说完,让公差在郑府门外摆案,等众饥民冲进郑府劈仓取粮后到案台边一一登记。

见郑府家丁无法阻拦,郑老爷气得咬牙切齿也对其没辙。

虽有大户强借,还是无法解决全县的灾情。赵士i一筹莫展之际,忽然想起县内的“御前封舂米廪”(即国库粮仓,用于上缴国库),于是立即差人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不料他的衙门师爷极力劝阻:“老爷万万使不得呀!这是上缴的皇粮,未经皇上报批,开仓放粮是要杀头的!”

师爷知道劝阻开仓是不可能的,建议老爷暂停放粮,快写奏折,报请皇上开仓。赵士i厉声道:“本县与京城相距千里,奏折送到,不知何时,你我能等,饥民的命不能等啊!只能先斩后奏了,若然皇上怪罪,我赵士i一力承当!”

河津县的灾情解决后,赵士i毅然急赴开封,向皇上请罪。待宋徽宗了解事情缘由,非但没有治罪于他,反而念他爱民如子,治县有方,赦免其先斩后奏之罪,加官一级。

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门秦王春秋司马相如卓文君韩信经典

历史上像魏征这样的人还有谁?

每当我们在端午佳节吃着香烹烹的粽子、包子、盐蛋与皮蛋,还有欣赏赛龙舟的时侯,我们都会想起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名字叫屈原。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以过传统节日的方式纪念的杰出的文学家与政治家。他的名字名传千古,他的事迹流传万年。

屈原,又叫屈平。是楚国(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部分地方)楚怀王的属下左徒官员。左徒,是周朝楚国特有的官名,中原诸侯国无。职责:一是参议国家大事,发号施令;二是接待宾客,应付外交事宜;三是草拟宪令,具体掌握国家的政策方针。屈原知识渊博、志向远大,管理与治国能力较强,而且能言善辩,能说会道。是楚怀王的得力辅臣。

有忠臣就必有奸臣,同僚官员上官大夫嫉贤妒能。楚怀王安排屈原搞个法律草案出来,搞好的法律草案还没有经过楚怀王的审核批准,上官大夫想夺走这个草案,揽为自己的功劳,屈原没有给他。于是,上官大夫怀恨在心,向楚怀王进谗言,讲屈原的坏话。挑拔楚怀王与屈原的关系。说屈原居功自傲,自以为本事很大。头脑简单与政治上弱智的楚怀王就生屈原的气,疏远了屈原。

屈原了解到现在的楚怀王中了上官大夫的离间之计,疏远了自己。心中不平,于是发挥了他的文学方面的天赋,写了惊天动地、惊心动魄、惊世骇俗的楚辞诗赋系列文章,特别是《离骚》更是精彩绝伦。

秦国想要对付齐国,但是因楚国与齐国是亲戚关系,怕两国联合起对付秦国。于是秦惠王安排张仪游说楚怀王说,秦国很憎恶齐国,齐与楚是从亲,如果楚国能和齐国断交,秦国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图秦国的土地轻信了张仪,与齐国断交。同时,要秦国兑现六百里土地的承诺。张仪耍无赖,对楚使说,张仪与楚怀王约定是六里,没有六百里。楚使把这事向楚怀王作了汇报,楚怀王气急败坏,举大军发动了对秦的报复战争。那知道,楚军根本就不是秦国的对手,被秦军大破于丹、浙地区,还杀了楚国80000多兵士,俘虏了楚将屈丐。夺取了楚国汉中之地。楚怀王悉发全国之兵深入秦国作战,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个消息,乘机偷袭楚国,一直侵略到邓地。楚兵害怕腹背受敌,只好从秦国回师。齐国恨楚国无情无义,不救楚国。楚国自此元气大伤。第二年,秦割汉中地与楚议和。楚怀王说,不愿要汉中之地,愿得张仪而甘心。张仪听说了,愿前往楚国。当然楚怀王要张仪的目的,是想杀他泄愤。张仪很会保护自己,用金钱贿赂宠臣靳尚,然后通过靳尚结识楚怀王的最宠信的小老婆郑袖,要郑袖吹吹枕头风。楚怀王听了小老婆的意见后,放走了张仪。屈原由于被楚怀王疏远,没有任重要显赫的职位,只是做为出使齐国的大使。证明楚怀王吃了大亏以后,想要修复齐国的关系。当屈原了解楚怀王已经把张仪控制住了,就跟楚怀王出主意,要楚怀王杀了张仪。这样秦国就少了一个顶级智囊,楚国就多了一份国家安全保障。楚怀王听到屈原的提醒才醒悟过来,当他派人去追张仪的时侯,张仪已经成功地逃脱了。

由于,楚怀王先与齐国绝交,后又得罪秦国,魏国跟楚国也是对头。最后的外交结局是诸侯国联手对付楚国。楚国大败,其三军总司令唐昧被联军了。

秦昭王想要跟楚国联姻,想要约见楚怀王。楚怀王想要起身到秦国去。屈原劝说道,秦国,是虎狼之国,没有诚信,不如不去。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反而劝楚怀王去,说“奈何绝秦欢”。怀王听信了子兰的话,到秦国,进入秦国武关,秦国伏兵断楚怀王的后路,软禁楚怀王,想要逼楚怀王割地给秦国。楚怀王很生气,不想屈服。逃走到赵国,赵国不肯收纳楚怀王。最后,楚怀王死于秦国。

楚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立为楚国国王,以弟***兰为令尹。令尹,官名。春秋时楚国设置,为最***职,掌军政大权。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现在的总理。楚国很多人都认为是子兰劝楚怀王去秦国,而使楚怀王客死异国。这个过错责任归咎于子兰。

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

汨罗江前。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屈原作《怀沙》之赋后,怀石投汩罗江而死。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死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辞赋文学家,但他们都怕事,不敢直谏。其后楚国日渐衰落,数十年后被秦国所灭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合集5篇

海瑞

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政治家。海南琼山人,字汝贤,自号刚峰。祖上从福建晋江垵边(广西杂志有载)迁居海南琼山海厝。他自幼攻读诗书经传,博学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嘉靖四十一年(1562),以罢官抗逆显于后世的明代廉吏海瑞任诸暨知县;嘉靖四十五年任户部云南司主事,上书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户部主事海瑞买棺材,别妻子,散童仆,以死上疏,劝说世宗不要相信陶仲文这班方士的骗术,应振理朝政,因而激怒世宗,诏命下狱论死。 遭迫害入狱。宰相徐阶力救海瑞,黄光升则把海瑞上疏比拟儿子骂父,以减轻罪责,并乘机把海瑞留在狱中,营护海瑞甚力(详见《中国历史大辞典》第3681页)直至同年十二月世宗驾崩,穆宗即位,才奏请释放海瑞出狱。世宗死后获释。海瑞隆庆四年曾前往福建晋江潘湖黄光升尚书府拜谒黄光升,以表营护之恩,有潘湖海瑞歇马庙可证及《中国历史大辞典》第3681页有载。 隆庆三年(1569年)调升右佥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惩治贪官,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后被排挤,革职闲居16年。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被起用,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佥都御史,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海瑞及闻潘湖黄光升卒 ,悲伤至极,带病前来晋江奔丧。 后病死于南京。

简介

[编辑本段]

海端一生居官清廉,刚直不阿,深得民众的尊敬与爱戴。据说听到他去世的噩耗时,当地的百姓如失亲人,悲痛万分。当他的灵柩从南京水路运回故乡时,长江两岸站满了送行的人群。很多百姓甚至制作他的遗像,供在家里。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更广为流传。后***人墨客加工整理,编成了著名的长篇公案***《海公大红袍》和《海公小红袍》,或编成戏剧《海瑞》、《海瑞罢官》、《海瑞上疏》等。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样,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正义的象征。

海瑞中举人。到北京,即拜伏于宫殿下献上《平黎策》,要开辟道路设立县城,用来安定乡土,有见识的人赞扬海瑞的设想。代理南平县教谕,御史到学宫,部属官吏都伏地通报姓名,海瑞单独长揖而礼,说:“到御史所在的衙门当行部属礼仪,这个学堂,是老师教育学生的地方,不应屈身行礼。”迁淳安知县,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告诉别人说:“昨天听说海县令为老母祝寿,才买了二斤肉啊。”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县,向驿吏发怒,把驿吏倒挂起来。海瑞说:“过去***督按察巡部,命令所路过的地方不要供应太铺张。现在这个人行装丰盛,一定不是胡公的儿子。”打开袋有金子数千两,收入到县库中,派人乘告胡宗宪,胡宗宪没因此治罪。都御史鄢懋卿巡查路过淳安县,酒饭供应的的十分简陋,海瑞高声宣言县邑狭小不能容纳众多的车马。懋卿十分气愤,然而他早就听说过海瑞的名字,只得收敛威风而离开,但他嘱咐巡盐御史袁淳治海瑞和慈溪和县霍与瑕的罪。霍与联,尚书霍韬的儿子,也是坦率正直不谄媚鄢懋卿的人。当时,海瑞已提拔为嘉兴通判,因此事贬为兴国州判官。过了很长时间,陆***主张文官选举,提拔海瑞任户部尚书。

当时,明世宗朱厚熜在位时间长了,不去朝廷处理政务,深居在西苑,专心致志地设圪求福。总督、巡抚等边面大吏争着向皇帝贡献有祥瑞征兆的物品,礼官总是上表致贺。朝廷大臣自杨最、杨爵得罪以后,没有人敢说时政。嘉靖四十五年二月,海瑞单独上疏说:

上疏

[编辑本段]

臣听说君主是天下臣民万物的主人,其责任最重大。要名符其实,也只有委托臣工,使臣工尽心陈言而已。臣请竭诚所见。直所欲言,为陛下陈说。

从前汉文帝是贤良君主,贾谊还痛哭流涕而上疏言事。并非是苛刻责备,因汉文帝性格仁慈而近于柔弱,虽有推恩惠到百姓的美德,将不免于怠废,这是贾谊所大为顾虑的。陛下天资英明杰出,超过汉文帝很远。然而汉文帝能富有仁义宽恕的性格,节用爱人,使天下钱粮丰富,几乎达到刑具不用的境地。陛下则锐意精心治国时间不长,就被狂妄想法牵涉过去,反而把刚毅圣明的本质误用了。以致说遐举可成,一心一意学道修行,倾尽民脂民膏,用于滥兴上木工程,二十余年不临听政,法律纲纪已经废弛了。数年来卖官鬻爵推广开纲事例,毁坏了国家名器。二王不能相见,人们认为薄情于父子。因猜疑诽谤杀戮污辱臣下,人们认为薄情于君臣。享乐在西苑不返回大内,人们认为薄情于夫妇。官吏***骄横,百姓无法生活,水旱灾害经常发生,盗贼滋蔓炽烈。请陛下想想今日的天下,究竟成了什么样子?

近来严嵩罢相,严世蕃受极刑,一时较快人心。然严嵩罢相之后还像严嵩未任相之前一样而已,世道并不十分清明,不及汉文帝时太远了。因为天下人不用直道侍奉陛下已经很久了。古代君主有过失,依靠臣工扶正补救。现在竟然修斋建醮,大都前来进香、仙桃天药,大家一块奉辞上表祝贺。建筑官室,则由将作官员竭力经营;购买香料珍宝,则由度支派人四出寻求。陛下的错误举动,而诸臣都跟着错误地顺从,没有一个人肯为陛下端正言论,阿谀奉承的太过分了。然而心中惭愧胆气空虚,退回去又有议论怨言,欺君之罪到了何等地步。

天下,是陛下的家。人没有不顾自己家的,内外臣工都是使陛下的家奠基的如同磐石一样的人。一心一意学道修行,是陛下的心受了迷惑。过分的苛断,是陛下的情偏。然而说陛下连家也不顾,合乎人情吗?诸臣徇私废公,得一官职多因欺诈失败,多因不做任何事情败,实在有不能使陛下满意的人。其实不然,是君主之心和臣下之心偶尔不相遇合造成的,而选说陛下憎恶卑薄臣工,因此拒谏。因一二个不合意。就怀疑千百个都这样,使陛下陷于有过失的举动中,而安然处之而不知怪,诸臣的罪恶太大了。《礼记》:“在上君主有疑心则百姓易迷惑,若在下的人怀奸诈难知其心则在上君治理劳苦。”就是说的这种情况。

而且陛下的失误很多了,其大端在于斋醮。斋醮的目的是为了追求长生不老。自古圣贤留给后人的训条,修身立命的说法叫“顺理而行,所接受的便是正命”了,没有听说过所谓长生不老的说法。唐尧、虞舜、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是圣人中的典范,没有能长久在世,在此后也没有见过真正自汉、唐、来至今仍存在的。授给陛下道术的陶仲文,因此称为师。陶仲文既已死去了,他没有长生,而陛下如何能够单独求到。至于仙桃、天药,怪异虚妄最成问题。从前宋真宗得天书于乾佑山,孙爽说:“天如何能说话呢?岂能有书。”桃子一定是***摘后才能得到,药一定是炮制以后才能成。现在无故获得这二个东西,是有脚而能走吗?说“天赐给的”,是上天用手拿着而交给您的吗?这是左右奸邪的人,制造荒唐离奇的事用来欺骗陛下,而陛下去误估了他,以为确实这样,太过分了。

陛下又要说标明刑罚奖赏用来督责臣下,则分别职掌治理有人,天下没有不可治,而学道修行为无害己吗?大甲说:“有人以言语违背了你的心,一定要用意义求其意。有人以言语顺从了你的心,一定要非道来考察。”用人而一定要他一句话也不违背,这是陛下谋划的错误。既面观察严嵩,他主持政务时,有一点不顺从陛下的吗?过去为同心的人,现在成为戮首了。梁材遵守正道坚守职责,陛下认为是叛逆的人,历任都成就好声望,现在在户部做官的人还在称赞他。然而诸臣宁可学习严嵩的顺从,不敢仿效梁材的抗争,难道真没有窥测陛下的细微好恶、而暗暗作为趋吉避凶的人吗?就是陛下又从这些人当中得什么好处呢?

陛下的确知道斋蘸没有好处,一旦翻然改悔,每天!临朝听政,和宰相、侍从、言官等人,讲论天下利害,雪洗数十年以来的积误,置身在唐尧、虞舜、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圣贤君主的行列,使诸臣也得以自己洗净数十年阿庚奉承君主的耻辱,置身于皋陶、夔龙、伊尹、傅说贤明辅臣的行列中,天下有什么忧虑不能治,万事有什么忧虑不能理。这只是在陛下一振作之间而已。放下这些不作,而急迫于轻身能飞脱离世间,枉费精神,用来追求击风捕影、茫然不可知的领域,臣见劳苦一辈子,而最终将一无所成。现在大臣为保持禄位而喜欢阿谀奉承,小臣害怕治罪而不敢说话,臣制止不住自己的愤恨。因此冒着死的危险,愿意竭尽诚挚之情,希望陛下听取。

入狱

[编辑本段]

嘉靖皇帝读了海瑞上疏,十分愤怒,把上疏扔在地上,对左右说:“快把他逮起来,不要让他跑掉。”宦官黄锦在旁边说:“这个人向来有傻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该死,买了一个棺材,和妻子诀别,在朝廷听候治罪,奴仆们也四处奔散没有留下来的,是不会逃跑的。”皇帝听了默默无言。过了一会又读海瑞上疏,一天里反复读了多次,为上疏感到叹息,只得把上疏留在宫中数月。曾说:“这个人可和比干相比,但朕不是商纣王。”正遇上皇帝有病,心情闷郁不高兴,召来阁臣徐阶议论禅让帝位给皇太子的事,便说:“海瑞所说的都对。朕现在病了很长时间,怎能临朝听政。”又说:“朕确实不自谨,导致现在身体多病。如果朕能够在便殿议政,岂能遭受这个人的责备辱骂呢?”遂逮捕海瑞关进诏狱,追究主使的人。不久移交给刑部,判处***。狱词送上后,仍然留在宫中不发布。户部有个司务叫何以尚的,揣摩皇帝没有杀死海瑞的心意,上疏陈请将海瑞释放。皇帝大怒,命锦衣卫杖责一百,关进诏狱,昼夜用刑审问。过了两个月,嘉靖皇帝死,明穆宗继位,海瑞和何以尚都被释放出狱。

出狱

[编辑本段]

嘉靖皇帝刚死,外面一般都不知道。提牢主事听说了这个情况,认为海瑞不仅会释放而且会被任用,就办了酒菜来款待海瑞。海瑞自己怀疑应当是被押赴西市斩首,恣情吃喝,不管别的。主事因此附在他耳边悄悄说:“皇帝已经死了,先生现在即将出狱受重用了。”海瑞说:“确实吗?”随即悲痛大哭,把刚才吃的东西全部吐了出来,晕倒在地,一夜哭声不断。被释放出狱,官复原职,不久改任兵部。提拔为尚宝丞,调任大理。

隆庆元年,徐阶被御史齐康所弹劾,海瑞上言说:“徐阶侍奉先帝,不能挽救于神仙土木工程的失误,惧怕皇威保持禄位,实在也是有这样的事。然而自从主持国政以来,忧劳国事,气量宽宠能容人,有很多值得称赞的地方。齐康如此心甘情愿地充当飞鹰走狗,捕捉吞噬善类,其罪恶又超过了高拱。”人们赞成他的话。

经历南京,北京左、右通政。隆庆三年夏天,以右金都御史身份巡抚应天十府。属吏害怕他的威严,贪官污吏很多自动免去。有显赫的权贵把门漆成红色的,听说海瑞来了,改漆成黑色的。宦官在江南监织造,因海瑞来减少了舆从。海瑞一心一意兴利除害,请求整修吴淞江、白茆河,通流入海,百姓得到了兴修水利的好处。海瑞早就憎恨大户兼并土地,全力摧毁豪强势力,安抚穷困百姓。贫苦百姓的土地有被富豪兼并的,大多夺回来交还原主。徐阶罢相后在家中居住,海瑞追究徐家也不给予优待。推行政令气势猛烈,所属官吏恐惧奉行不敢有误,豪强甚至有的跑到其他地方去躲避的。而有些奸民多乘机揭发告状,世家大姓不时有被诬陷受冤枉的人。又裁减邮传冗费,士大夫路过海瑞的辖区大都得不到很好地张罗供应,因此怨言越来越多。都给事中舒化说海瑞迂腐滞缓不通晓施政的要领,应当用南京清闲的职务安置他,皇帝还是用嘉奖的语言下诏书鼓励海瑞。不久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庇护奸民,鱼肉士大夫,沽名乱政,遂被改任南京粮储。海瑞巡抚吴地才半年。平民百姓听说海瑞解职而去,呼号哭泣于道路,家家绘制海瑞像祭祀他。海瑞要到新任上去,正遇高拱掌握吏部,早就仇恨海瑞,把海瑞的职务合并到南京户部当中,海瑞因此遂因病引退,回到琼山老家。

明神宗万历初年,张居正主持国政,也不喜欢海瑞,命令巡按御史考察海瑞。御史到山中审察,海瑞杀鸡为黍相招待,房屋居舍冷清简陋,御史叹息而去。张居正惧怕海瑞严峻刚直,中外官员多次推荐,最终也不任用。万历十二年冬天,张居正已死,吏部拟用为左通政,皇帝向来器重海瑞名,给他以前职。明年正月,召为南京右金都御史,在道上改为南京吏部右侍郎,海瑞当时年已七十二岁了。上疏言衰老垂死,愿意效仿古人尸谏的意思,大略说:“陛下励精图治,而治平教化不至的原因,在于对贪官污吏刑罚太轻。诸臣都不能说到其原因,反而借待士有礼的说法,大家交口而文其非。待士有礼,而平民百姓则有什么罪呢?”因而举明太祖刑法剥人皮装上草制成皮囊以及洪武三十年定律枉法达八十贯判处绞刑的规定,说现在应当用这样的方法惩治***。其他谋划时政,言语极为切实。只有劝皇帝用暴虐刑法,当时评议认为是错误的。御史梅鹃柞弹劾海瑞。皇帝虽然认为海瑞言论有过失,然而清楚海瑞的忠诚,为此免去梅鹃柞俸禄。

皇帝屡次要召用海瑞,主持国事的阁臣暗中阻止,于是任命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向来苟且怠慢,海瑞身体力行矫正弊端。有的御史偶尔陈列戏乐,海瑞要按明太祖法规给予杖刑。百官恐惧不安,都怕受其苦。提学御史房寰恐怕被举发纠正要先告状,给事中钟宇淳又从中怂恿,房寰再次上疏诽谤诬蔑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皇帝下诏慰留不允许。万历十五年,死于任上。

正直的一生

[编辑本段]

延平府的督学官到南平县视察工作,海瑞和另外两名教官前去迎见。在当时的官场上,下级迎接上级,一般都是要跪拜的。因此,随行的两位教官都跪地相迎,可海瑞却站着,只行抱拳之礼,三人的姿势俨然一个笔架。这位督学官大为震怒,训斥海瑞不懂礼节。海瑞不卑不亢地说:“按大明律法,我堂堂学官,为人师表,对您不能行跪拜大礼。”这位督学官虽然怒发冲冠,却拿海瑞没办法。海瑞由此落下一个“笔架博士”的雅号。

过了几年,海瑞因为考核成绩优秀,被授予浙江严州府淳安县知县。淳安县经济比较落后,又位于南北交通要道,接待应酬,多如牛毛,百姓不堪其扰。海瑞上任后,严格按标准接待,对吃拿卡要的官员毫不客气。

一次,海瑞的顶头上司、总督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县,接待人员按规定标准为其提供食宿。胡公子不满意,就向负责接待的驿吏***雷霆,还把驿吏倒挂起来,鞭打训斥。海瑞得知,马上派人把胡公子关押起来,并没收了他随身携带的千余两银子。海瑞说:“***督为官堂堂正正,他一直教育属下不要铺张浪费。现在这个人行装奢侈,一定不是***督的儿子。”胡宗宪得到消息后,只好打掉牙往肚里咽。后来,都御史鄢懋卿到淳安县视察工作,这个人是大贪官严嵩的狗腿子,海瑞拒绝给他浩浩荡荡的随从队伍提供食宿,气得鄢懋卿只好绕道而行。

海瑞就是这样一个不畏强权的硬骨头,在当时的官场显得极为不识时务。按理说,像海瑞这样不会巴结上司,还经常惹是生非的人,能保住七品县令的职位,已经是万幸了。然而,官场风云常常瞬息万变,随着大贪官严嵩的倒台,凡是过去敢跟严嵩党羽做对的人,大都有了翻身或升迁的机会。海瑞也官升两级,上调到京城户部工作。不料,到京不久,海瑞就做出了更加震惊朝野的举动,他居然把皇帝也给骂了!

1564年,海瑞到京赴任。此时在位的嘉靖皇帝已年近花甲,他崇信道教,一意修仙,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而且还刚愎自用,喜好阿谀奉迎,导致国事荒废,民不聊生。海瑞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直接给嘉靖皇帝递了一道奏疏。在罗列了嘉靖皇帝的种种罪行后,海瑞毫不客气地说:“皇上你昏聩多疑、刚愎残忍、自私虚荣。既是昏君,又是暴君。既不是一个好皇帝,也不是一个好男人。普天下的臣民百姓,早就对你有意见了。希望你改掉这些坏毛病!”

嘉靖皇帝刚读了一半,就愤怒地把奏疏扔到地上,对左右吼道:“快把这个姓海的逮起来,不要让他跑了。”宦官黄锦在旁边说:“这人向来有傻名。他上疏时,就知道自己犯了死罪,已经买好了棺材,和妻子诀别。他的奴仆们都吓跑了,他是不会逃跑的。”嘉靖皇帝听了默默无言,把奏疏从地上捡起来,看了一遍又一遍,一会儿叹息,一会儿摇头,最后把海瑞的奏疏留在宫中,不做批示。一天,嘉靖皇帝生病,心情很不好,他对大臣说:“海瑞说的都对。但我病了很长时间,怎能临朝听政呀?”又说:“海瑞这个人有比干那样的忠烈,我却不是商纣王,我不会杀他!”不过,被臭骂一顿的嘉靖皇帝心里实在窝火,觉得自己挺没面子,最后还是把海瑞关入大牢。

海瑞骂皇帝的事,很快就在朝野上下传开。出狱以后,海瑞的名气更大了,他的刚烈作风在官场也愈发显得超凡脱俗。1569年夏天,海瑞被任命为应天巡抚。应天就是今天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当时大明帝国经济和文化最为发达的区域。海瑞雄心勃勃,立志在这里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当地的官员听说海瑞要来主政,都怕得要死,一些人请求调离工作,一些人请求告老还乡。那些飞扬跋扈的权贵,纷纷把宅门由红色改漆成黑色;平时作威作福的宦官,也把乘坐的轿子由八人抬大轿换成四人抬小轿。

海瑞的刚正让达官贵人惶惶不安,也注定了他的任期不可能很长。果然,没过多长时间,海瑞就被革职回乡。事实上,在官场上,海瑞始终是孤独甚至是孤立的。纵观海瑞的一生,自40岁步入官场,到74岁病逝在任上,前后历经34年。在这34年里,他被“罢官”或主动辞职的时间长达16年。

去世

[编辑本段]

海瑞没有儿子。去世时,南京都察院佥都御史王用汲去照顾海瑞,只见用葛布制成的帏帐和破烂的竹器,有些是贫寒的文人也不愿使用的,因而禁不住哭起来,凑钱为海瑞办理丧事。海瑞的死讯传出,南京的百姓因此罢市。海瑞的灵枢用船运回家乡时,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的人站满了两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绝。朝廷追赠海瑞太子太保,谥号忠介。

关于孔子的文言文故事注释

在中国文明五千年和汉语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 成语 故事 璀璨夺目,蔚为壮观,它是文明的积淀,汉语的精华,智慧的结晶, 文化 的瑰宝。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关于来自 历史故事 的成语,方便大家学习。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1

一士谔谔

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大臣,他执政十九年,两次变法,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基础。商鞅为此十分得意,许多朋友和官员都奉承他。有一次,门客赵良拜谒商鞅。商鞅说:“孟兰皋向我介绍了你,我希望能够和你结交为朋友,可以吗?”

赵良说:“这件事我不敢答应。孔子曾经说过,举荐贤能而受百姓拥护的人应该被提升,德行不好的人,即使是可以成就王业的人也要罢退。我德行不好,所以不敢答应你的要求。”商鞅见话里有话,就问:“你不满意我对秦国的治理吗?”

赵良说:“能听取人们对自己的意见可以称为耳力好,能够省察自身可以称为眼力好,能够克制自己才可以称为强。虞舜说过:‘自我谦卑的人应该受到尊崇。’你不如 说说 虞舜这么说的原因,就不用问我了。”

商鞅说:“从前的秦国,受戎翟影响,行的是戎翟的风俗,父子之间没有伦常分别,一家人都住在一起。现在我设定制度,更改了风俗,使百姓知道男女有别,大搞城市建设,把秦国治理得像鲁、卫等中原国家一样文明。你看看我治理秦国的业绩,我和五羖大夫比起来谁更贤能呢?”

赵良说:“一千张羊皮也没有一块狐腋贵重,一千个随声附和的人也比不上一个敢于正色直言的人。周武王因为有敢言直谏的臣子而使周国昌盛,商纣王因为臣下缄默不敢直言而使得国家灭亡。你如果不认为武王的做法是错的,那么我请求能够每天对你正言进谏而不被责怪,可以吗?”

商鞅说:“俗话都这样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请先生指教。”赵良就把当时的形势和变法的利弊向商鞅进行陈述,并劝他放弃权力,保全性命。但是当时身居高位的商鞅听不进这些意见,后来秦惠文王即位,商鞅在权力斗争中失败,被车裂而死。

◎成语释义

比喻耿直、敢于直谏的人。

◎故事出处

《史记·商君列传》:“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出处译文

一千张羊皮也没有一块狐腋贵重,一千个随声附和的人也比不上一个敢于正色直言的人。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2

芒刺在背

霍光是西汉有名的大臣,汉武帝很器重他,封为大将军。汉武帝临终,令他辅佐幼主昭帝刘弗陵,朝廷里的大事都由霍光决定

霍光虽然对皇室效忠,但是他对反对自己的人不能相容。他利用手中权力排斥异己,将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以造反罪名杀掉,迫使反对自己的燕王等皇亲国戚***,朝廷里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怕他。

昭帝死后,由昌邑王刘贺即位,这个皇帝从不干正事,霍光很生气,不久又将刘贺废黜,迎立刘询为汉宣帝。宣帝深知霍氏势大,自己的生死存废都取决于霍光,因此对霍光非常害怕。

有一次,宣帝去祭祀,在宣帝乘车往高庙向祖宗牌位朝拜的路上,霍光与他同坐一辆车,宣帝非常紧张,不能自持,背上好像有小刺在扎,难以忍受。后由车骑将军张安世代替霍光,他才行完大礼。

不久霍光病死,霍氏家族的人企图废掉宣帝,立霍光的儿子霍禹为帝,结果阴谋败露,被满门抄斩。

◎成语释义

形容某人心中极度惶恐与不安。

◎故事出处

《汉书·霍光传》:“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出处译文

在宣帝乘车往高庙向祖宗牌位朝拜的路上,霍光与他同坐一辆车,宣帝非常紧张,不能自持,背上好像有小刺在扎,难以忍受。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3

沧海遗珠

唐朝时,有一位历任高宗、中宗、睿宗三朝的老臣狄仁杰,他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对***的兴盛起到重要作用。后来,武则天掌握了***,他协助女皇处理朝政,以不畏权势闻名中外,深受人们的钦敬。

狄仁杰虽然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但他的从政道路布满了荆棘。他青年时代参加明经考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结果被委任为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参军。这时就有无赖的官吏对他进行诬告,于是皇上派大臣阎立本对狄仁杰的问题进行处理。

阎立本召来狄仁杰,见他相貌不凡,气质高雅,心中先有了几分喜爱。狄仁杰回答讯问时,从容不迫,安详镇定,这使得阎立本惊奇起来。而狄仁杰忧国忧民的情怀在他的言辞中得到充分表现,又感动了这位钦差。

讯问刚结束,阎立本将狄仁杰的大手紧紧握住说:“过去孔子曾讲:‘查看一个人的过失,可以判断这个人的贤愚。’今天我的眼前就站着一位贤人!照我的看法,仁杰兄实在是一颗大海里的珍珠,只是没有进入***珠人的视线罢了!”

◎成语释义

常用来比喻被埋没的人才或难得的人才。

◎故事出处

《新唐书·狄仁杰传》:“狄仁杰举明经,调汴州参军。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出处译文

狄仁杰考中明经科,被委任为汴州参军,遭到官吏诬告,黜陟使阎立本受召处理狄仁杰的问题,阎立本非常惊异于狄仁杰的才能,对他说:“孔子曾讲:‘查看一个人的过失,可以判断这个人的贤愚。’你就好比是***珠人遗漏的大海里的珍珠一样。”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4

管鲍之交

解释

形容朋友交谊深厚。

成语故事

管仲和鲍叔牙是春秋时代的人,两人互相照顾,亲如手足。

鲍叔牙与管仲合伙做生意,叔牙出三分之二的本钱,赚了钱却只要三分之一。鲍叔牙的家人表示不满,叔牙却说:“管仲家里穷嘛!”

后来,管仲当了大官,带兵打仗,可是不敢身先士卒,打败仗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逃走。人们讥笑管仲胆小如鼠,是个没有勇气的人。这时,叔牙却出来说:“管仲家里有年老的母亲需要他奉养,其实,他并不是个怕死的人。”

管仲和鲍叔牙都是齐国人。齐王有两个儿子,纠和小白。管仲是公子纠的老师,鲍叔牙是公子小白的老师。后来两个公子为争夺王位互相残杀,公子纠被杀,小白即位,叔牙立刻向齐王小白推荐管仲,说:“管仲是一位有才干的人,请大王聘请他做宰相。”

齐王说:“你是我的老师,我愿拜你为相。”鲍叔牙语气坚定地说:“多谢大王的信任。以前管仲是公子纠的老师,难得他对公子纠的一片忠心。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业,管仲可是个用得着的人。”

齐王终于***纳了鲍叔牙的建议,任命管仲为相。管仲整顿内政、开发***、发展农业,很快就使齐国强盛起来,当上了盟主。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5

天无二日

刘邦统一天下后,被群臣拥为皇帝。有一次,他到栎阳看望自己的老父亲。刘邦见了父亲非常孝顺,五天向父亲叩拜一次,他家的家令觉得天子这样对待自己的父亲,是礼法所不容的,便偷偷对刘邦的父亲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啊,地上怎会有两个皇帝。虽然皇帝是你的亲生儿子,可他是君主,你是臣子,你俩的地位有天地之隔。你怎能让皇帝向你下拜呢?这岂不是乱了礼法吗?”

听家令这么一讲,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可吓着了,从此以后再也不敢让儿子跪他了。每次刘邦来拜,太公总是拿着扫帚在门旁站立,见到儿子就往后退着走,眼睛也不敢看儿子一下。

面对父亲突如其来的变化,刘邦感到十分惊讶。等到听说这是家令劝导太公所致,他倒觉得这凸显了自己的帝王之威,很是受用,就赏给家令黄金五百两。紧接着,刘邦下了一道诏书,说:“人的至亲,没有比父子更亲的了。所以父亲得到了天下,就传给儿子,儿子得了天下,就把功劳归于父亲。这是人的最高道德。前些年天下大乱,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我为了解民倒悬,不敢脱下甲衣,连年打仗,终于平定天下。这都是父亲的教训。如今众位将军尊我为皇帝,我的父亲却连一个尊号都没有。今天我宣布,尊我父为太上皇,不必向我行君臣之礼!”

◎成语释义

一个国家不能同时有两个君王。

◎故事出处

《礼记·曾子问》:“天无二日,土无二王……

◎出处译文

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一国不能同时有两个君主。?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合集5篇相关 文章 :

★ 来自历史的成语故事5篇

★ 历史中的成语故事5篇

★ 来自历史的成语故事精选5则

★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

★ 历史的成语故事5篇

★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

★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5篇

★ 来自历史的成语故事5则

★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故事

★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我想问一下有关唐朝历史的一些有趣的事情

1. 关于孔子的古文注解.高手进.

1.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到了天气寒冷的时候,才能看出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2.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之求之与?"

子禽向子贡问道:“孔子到了这些诸侯国,一定会听到国君们来问政事,是孔子向他们提出了请求呢?还是他们向孔子提出了请求呢?”子贡回答说:“孔子具有温、良、恭、俭、让五种美德,所以迎得国君们的敬重,向他问政。孔子的请求,是不是与别人的请求不一样呢?”

3.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孔子说:“看到善良的行为,就担心达不到,看到不善良的行动,就好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赶快避开。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以隐居避世来保全自己的志向,依照义而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到过这种话,却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

4.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中的"狂"字何解?

"狂":狂放

5.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学习,所学也不会巩固。要以忠实和诚信为主。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错误就不怕改正。

6.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君子尊重贤人, 也容纳普通的人;嘉奖好人,也同情能力差的人。如果我自己很 好,什么人不能容纳呢?如果我自己不好,别人将拒绝和我交也 我又怎么谈得上去拒绝别人呢?

7.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

8.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孔子说:“听我说话而能毫不懈怠的,只有颜回一个人.

9.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为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问之,曰:"是礼也."

孔子进入大庙的时候,每次都要问一些事情。 有人就说:“谁说孔子知道‘礼’啊?他每次进大庙,总是问东问西。”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这种行为才是‘礼’啊!”

2. 关于孔子的故事 文言文并翻译成现代文 要出处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译文:

孔子向东游学,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大得像车盖。到了正午就像盘子一样大,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孔子无法判断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出处:《列子.汤问》

3. 关于孔子的文言文

只有《论语》吧!原文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原文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注释(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

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3)犯上: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4)鲜:音xiǎn,少的意思。

《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

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

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原文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注释(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注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

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

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原文1·5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注解(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

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

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

4. 文言文节选(孔子集语)孔子论水的完整翻译

孔子论水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注释:①据《孔子集语》引《说苑·杂言》,题目是编者所加.②子贡:孔子的学生,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③予:给予.④卑下:低下.此指水性向下.⑤句倨皆循其理:指水的曲直方圆等随物赋形的特性.⑥绵弱微达:曲细柔弱无微不达.⑦让:辞目,引申为申辩.⑧善化:善于教化改造.⑨概:古代量米时用来刮平斗斛的木板.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刮平、削平.( 10 ) 必东:一定东流入海.译文:子贡问道:“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看,是什么缘故呢 ”孔子说:“水么,能够启发君子用来比喻自己的德行修养啊.它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所到之处,万物生长,有如君子的仁爱;水性向下,随物赋形,有如君子的高义;浅处流动不息,深处渊然不测,有如君子的智慧;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有如君子的临事果决和勇毅;渗入曲细,无微不达,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蒙受恶名,默不申辩,有如君子包容一切的豁达胸怀;泥沙俱下,最后仍然是一泓清水,有如君子的善于改造事物;装入量器,一定保持水平,有如君子的立身正直;遇满则止,并不贪多务得,有如君子的讲究分寸,处事有度;无论怎样的百折千问,一定要东流入海,有如君子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所以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察.( 因为这无疑是在观照自身啊 !) ”。

5.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故事白话文和文言文都要,要故事.仲弓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典故来自 《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此即言仁.《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又言恕.其含义大致是: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要求别人接受;对于自己不想干的事情,也不要要求别人去做.这是孔子仁爱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广义的,是指大众,然而《论语》诞生的那个时代“人”的定义通常是指狭义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对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面写着的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是在同一句话中叙述的,很明显这里的“民”是指被剥削阶级,劳动人民.用现在的语言来说,狭义的“人”是指奴隶主,即剥削阶级,而“民”是指奴隶,即被剥削阶级,所以这句话当然也就可以理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人际关系原则适用于剥削阶级,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却未必如此.这种理解并非无稽之谈,也并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众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处的“人”应当是指广义的.孔子所道出这么一句话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若凡事都从这个原则出发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卡在中间,难以前进.倘若两人举枪对峙,生命危在旦夕,甲为正,乙为邪,这时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岂不惨哉!甲当然不会想被杀掉,难道就不杀不想被杀的乙了么?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才适合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政治关系方面都应当毫不犹豫地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经久不衰的人际关系原则的重要性.。

6. 孔子的故事译文

■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

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 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

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 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舍昼夜: 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

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啊!

■道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道德良好.

孔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任之时,鲁国政治有了极大改良: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了东西不必惊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为已有.

■登堂入室: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

孔子的***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 无聊!" 孔子的众***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

两个启示:在别人家里最好安份些;

对于头儿,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

■道听途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同途)

意为: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的.

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轻信还是网络里情绪的煽动太容易?要警惕啊!

发愤忘食: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

楚国某县尹问孔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 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

■鸣鼓而攻:形容声讨犯罪的人.

孔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 论语.先进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胜人少,以强凌弱的风格早已定型.

你的社会关系如何? 你有硬梆梆的后台吗?你的朋友多吗? 如果没有,可得小心行事,洁身自好呀!

■以强凌弱:凭借强力欺负弱小.

跖,一奴隶起义首领,士大夫蔑称起义者为盗.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啊! 来,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的人们有机会了,跟着盗跖英雄一起骂:

"你这死夫子,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你就天下最大的盗.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杀死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你所说的那一套,是我所唾弃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钻营,虚伪巧诈的东西.

天下人为啥不叫你盗丘,而叫我盗跖!你这个罪大恶极的人,赶回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拿来加菜配酒吃了哈!"

■东家之丘:比喻不认识身边著名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东,几千年来几乎无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时,并没有如此名气.[[孔子家语]]说:孔子的西邻住着一老头,却不是邻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会直呼其小名,说是俺东家之丘如何如何。

7. 文言文:孔子论结友.要此文言文答案,要解释就OK,

原文 1、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①.友直,友谅②,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③,友善柔④,友便佞⑤,损矣.” 《论语?季氏篇》 注释 ①损:损害.②谅:信实.③便辟:阿谀奉承.④善柔:当面恭维,背后诽谤.⑤便佞:花言巧语. 翻译 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解读 人生不可无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交友问学的快乐.“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不能与忠信不好的人交朋友.交友的快乐,择友的慎重,孔子都已反复告诫.本章又告诫我们“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正直的朋友,帮助你成就仁德,直者能正言直谏,“以友辅仁”,谅,诚信.诚信的朋友是你的依靠,谅者能忠信不欺,“信则人任焉”.见闻广博的朋友,讨论学问帮助你获取知识和智慧,多闻者能识政治之要,“以文会友”.。

8. 孔子的故事,最好有古文和翻译

有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这个故事跟老子一样古老. 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说明孔子是个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和建议的人 孔子的故事 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贞观政要

求谏第四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颜色,

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

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

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

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

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

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

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

说,必虚己纳之。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隋炀帝好自矜夸,

护短拒谏,诚亦实难犯忤。虞世基不敢直言,或恐未为深罪。昔箕子佯狂自全,孔子亦

称其仁。及炀帝被杀,世基合同死否?”杜如晦对曰:“天子有诤臣,虽无道,不失其

天下。仲尼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世基岂得以炀帝无道,不纳

谏诤,遂杜口无言?偷安重位,又不能辞职请退,则与箕子佯狂而去,事理不同。昔晋

惠帝贾后将废愍怀太子,司空张华竟不能苦争,阿意苟免。及赵王伦举兵废后,遣使收

华,华曰:‘将废太子日,非是无言,当时不被纳用。’其使曰:‘公为三公,太子无

罪被废,言既不从,何不引身而退?’华无辞以答,遂斩之,夷其三族。古人有云: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故‘君子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张华既抗直

不能成节,逊言不足全身,王臣之节固已坠矣。虞世基位居宰辅,在得言之地,竟无一

言谏诤,诚亦合死。”太宗曰:“公言是也。人君必须忠良辅弼,乃得身安国宁。炀帝

岂不以下无忠臣,身不闻过,恶积祸盈,灭亡斯及!若人主所行不当,臣下又无匡谏,

苟在阿顺,事皆称美,则君为暗主,臣为谀臣,君暗臣谀,危亡不远。朕今志在君臣上

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公等各宜务尽忠谠,匡救朕恶,终不以直言忤意,

辄相责怒。”

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粘之屋壁,出入

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公辈用心不倦,

以副朕怀也。”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

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

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贞观六年,太宗以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杜正伦、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姚思

廉等上封事称旨,召而谓曰:“朕历观自古人臣立忠之事,若值明主,便宜尽诚规谏,

至如龙逄、比干,不免孥戮。为君不易,为臣极难。朕又闻龙可扰而驯,然喉下有逆鳞。

卿等遂不避犯触,各进封事。常能如此,朕岂虑宗社之倾败!每思卿等此意,不能暂忘,

故设宴为乐。”仍赐绢有差。

太常卿韦挺尝上疏陈得失,太宗赐书曰:“所上意见,极是谠言,辞理可观,甚以

为慰。昔齐境之难,夷吾有射钩之罪,蒲城之役,勃鞮为斩袂之仇,而小白不以为疑,

重耳待之若旧。岂非各吠非主,志在无二。卿之深诚,见于斯矣。若能克全此节,则永

保令名。如其怠之,可不惜也。勉励终始,垂范将来,当使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古,

不亦美乎?朕比不闻其过,未睹其阙,赖竭忠恳,数进嘉言,用沃朕怀,一何可道!”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

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

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

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贞观十五年,太宗问魏征曰:“比来朝臣都不论事,何也?”征对曰:“陛下虚心

***纳,诚宜有言者。然古人云:‘未信而谏,则以为谤己;信而不谏,则谓之尸禄。’

但人之才器各有不同,懦弱之人,怀忠直而不能言;疏远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怀禄

之人,虑不便身而不敢言。所以相与缄默,俯仰过日。”太宗曰:“诚如卿言。朕每思

之,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

竭诚。竭诚者,乃是极难。所以禹拜昌言,岂不为此也!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

劳怖惧,遂不极言。”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

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由是言之,人

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征随

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

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危

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

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

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

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纳谏第五

贞观初,太宗与黄门侍郎王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也,瑗败,籍

没入宫。太宗指示珪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

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之为是邪,为非邪?”太宗曰:“安有而取其妻,卿乃

问朕是非,何也?”珪对曰:“臣闻于《管子》曰:齐桓公之郭国,问其父老曰:‘郭

何故亡?’父老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桓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

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所以亡也。’今此妇人尚

在左右,臣窃以为圣心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太宗大悦,称为至

善,遽令以美人还其亲族。

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以备巡狩。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曰:

陛下智周万物,囊括四海,令之所行,何往不应?志之所欲,何事不从?微臣窃思

秦始皇之为君也,藉周室之余,因六国之盛,将贻之万叶。及其子而亡,谅由逞嗜奔欲,

逆天害人者也。是知天下不可以力胜,神只不可以亲恃。惟当弘俭约,薄赋敛,慎终始,

可以永固。

方今承百王之末,属凋弊之余,必欲节之以礼制,陛下宜以身为先。东都未有幸期,

即令补葺;诸王今并出藩,又须营构。兴发数多,岂疲人之所望?其不可一也。陛下初

平东都之始,层楼广殿,皆令撤毁,天下翕然,同心欣仰。岂有初则恶其侈靡,今乃袭

其雕丽?其不可二也。每承音旨,未即巡幸,此乃事不急之务,成虚费之劳。国无兼年

之积,何用两都之好?劳役过度,怨讟将起。其不可三也。百姓承乱离之后,财力凋尽,

天恩含育,粗见存立,饥寒犹切,生计未安,三五年间,未能复旧。奈何营未幸之都,

而夺疲人之力?其不可四也。昔汉高祖将都洛阳,娄敬一言,即日西驾。岂不知地惟土

中,贡赋所均,但以形胜不如关内也。伏惟陛下化凋弊之人,革浇漓之俗,为日尚浅,

未甚淳和,斟酌事宜,讵可东幸?其不可五也。

臣尝见隋室初造此殿,楹栋宏壮,大木非近道所有,多自豫章***来,二千人拽一柱,

其下施毂,皆以生铁为之,中间若用木轮,动即火出。略计一柱,已用数十万,则余费

又过倍于此。臣闻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

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

恐甚于炀帝远矣。深愿陛下思之,无为由余所笑,则天下幸甚矣。

太宗谓玄素曰:“卿以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殿卒兴,所谓同

归于乱。”太宗叹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上表,洛阳

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然以卑干尊,古

来不易,非其忠直,安能如此?且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可赐绢二百匹。”魏

征叹曰:“张公遂有回天之力,可谓仁人之言,其利博哉!”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

以马,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

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

沃,极有利益尔。”

贞观七年,太宗将幸九成宫,散骑常侍姚思廉进谏曰:“陛下高居紫极,宁济苍生,

应须以欲从人,不可以人从欲。然而离宫游幸,此秦皇、汉武之事,故非尧、舜、禹、

汤之所为也。”言甚切至。太宗谕之曰:“朕有气疾,热便顿剧,故非情好游幸,甚嘉

卿意。”因赐帛五十段。

贞观三年,李大亮为凉州都督,尝有台使至州境,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大亮密

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

其人。”太宗下书曰:“以卿兼资文武,志怀贞确,故委藩牧,当兹重寄。比在州镇,

声绩远彰,念此忠勤,岂忘寤寐?使遣献鹰,遂不曲顺,论今引古,远献直言。披露腹

心,非常恳到,览用嘉叹,不能已已,有臣若此,朕复何忧!宜守此诚,终始若一。

《诗》云:‘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古人称一言之重,侔于千

金,卿之所言,深足贵矣。今赐卿金壶瓶、金碗各一枚,虽无千镒之重,是联自用之物。

卿立志方直,竭节至公,处职当官,每副所委,方大任使,以申重寄。公事之闲,宜观

典籍。兼赐卿荀悦《汉纪》一部,此书叙致简要,论议深博,极为政之体,尽君臣之义,

今以赐卿,宜加寻阅。”

贞观八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忤旨,太宗以为讪谤。侍中魏征进言曰:“昔贾谊

当汉文帝上书云云‘可为痛哭者一,可为长叹息者六。’自古上书,率多激切。若不激

切,则不能起人主之心。激切即似讪谤,惟陛下详其可否。”太宗曰:“非公无能道此

者。”令赐德参帛二十段。

贞观十五年,遣使诣西域立叶护可汗,未还,又令人多赍金帛,历诸国市马。魏征

谏曰:“今发使以立可汗为名,可汗未定立,即诣诸国市马,彼必以为意在市马,不为

专立可汗。可汗得立,则不甚怀恩,不得立,则生深怨。诸蕃闻之,且不重中国。但使

彼国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自至。昔汉文帝有献千里马者,曰:‘吾吉行日三十,凶

行日五十,鸾舆在前,属车在后,吾独乘千里马,将安之乎?’乃偿其道里所费而返之。

又光武有献千里马及宝剑者,马以驾鼓车,剑以赐骑士。今陛下凡所施为,皆邈过三王

之上,奈何至此欲为孝文、光武之下乎?又魏文帝求市西域大珠,苏则曰:‘若陛下惠

及四海,则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贵也’陛下纵不能慕汉文之高行,可不畏苏则之

正言耶?”太宗遽令止之。

贞观十七年,太子右庶子高季辅上疏陈得失。特赐钟乳一剂,谓曰:“卿进药石之

言,故以药石相报。”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长孙无忌等曰:“夫人臣之对帝王,多顺从而不逆,甘言以取

容。朕今发问,不得有隐,宜以次言朕过失。”长孙无忌、唐俭等皆曰:“陛下圣化道

致太平,以臣观之,不见其失。”黄门侍郎刘洎对曰:“陛下拨乱创业,实功高万古,

诚如无忌等言。然顷有人上书,辞理不称者,或对面穷诘,无不惭退。恐非奖进言者。”

太宗曰:“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

太宗尝怒苑西监穆裕,命于朝堂斩之。时高宗为皇太子,遽犯颜进谏,太宗意乃解。

司徒长孙无忌曰:“自古太子之谏,或乘间从容而言。今陛下发天威之怒,太子申犯颜

之谏,诚古今未有。”太宗曰:“夫人久相与处,自然染习。自朕御天下,虚心正直,

即有魏征朝夕进谏。自征云亡,刘洎、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等继之。皇太子幼在朕膝

前,每见朕心说谏者,因染以成性,故有今日之谏。”

直谏(附)

贞观二年,隋通事舍人郑仁基女年十六七,容色绝姝,当时莫及,文德皇后访求得

之,请备嫔御,太宗乃聘为充华。诏书已出,策使未发。魏征闻其已许嫁陆氏,方遽进

而言曰:“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自古有道之主,以百姓

之心为心,故君处台榭,则欲民有栋宇之安;食膏粱,则欲民无饥寒之患;顾嫔御,则

欲民有室家之欢。此人主之常道也。今郑氏之女,久已许人,陛下取之不疑,无所顾问,

播之四海,岂为民父母之道乎?臣传闻虽或未的,然恐亏损圣德,情不敢隐。君举必书,

所愿特留神虑。”太宗闻之大惊,手诏答之,深自克责,遂停策使,乃令女还旧夫。左

仆射房玄龄、中书令温彦博、礼部尚书王珪、御史大夫韦挺等云:“女适陆氏,无显然

之状,大礼既行,不可中止。”又陆氏抗表云:“某父康在日,与郑家往还,时相赠遗

资财,初无婚姻交涉亲戚。”并云:“外人不知,妄有此说。”大臣又劝进。太宗于是

颇以为疑,问征曰:“群臣或顺旨,陆氏何为过尔分疏?”征曰:“以臣度之,其意可

识,将以陛下同于太上皇。”太宗曰:“何也?”征曰:“太上皇初平京城,得辛处俭

妇,稍蒙宠遇。处俭时为太子舍人,太上皇闻之不悦,遂令出东宫为万年县,每怀战惧,

常恐不全首领。陆爽以为陛下今虽容之,恐后阴加谴谪,所以反复自陈,意在于此,不

足为怪。”太宗笑曰:“外人意见,或当如此。然朕之所言,未能使人必信。”乃出敕

曰:“今闻郑氏之女,先已受人礼聘,前出文书之日,事不详审,此乃朕之不是,亦为

有司之过。授充华者宜停。”时莫不称叹。

贞观三年,诏关中免二年租税,关东给复一年。寻有敕:“已役已纳,并遣输纳,

明年总为准折。”给事中魏征上书曰:“伏见八月九日诏书,率土皆给复一年,老幼相

欢,或歌且舞。又闻有敕,丁已配役,即令役满折造,余物亦遣输了,待明年总为准折。

道路之人,咸失所望。此诚平分百姓,均同七子。但下民难与图始,日用不足,皆以国

家追悔前言,二三其德。臣窃闻之,天之所辅者仁,人之所助者信。今陛下初膺大宝,

亿兆观德。始发大号,便有二言,生八表之疑心,失四时之大信。纵国家有倒悬之急,

犹必不可,况以泰山之安,而辄行此事!为陛下为此计者,于财利小益,于德义大损。

臣诚智识浅短,窃为陛下惜之。伏愿少览臣言,详择利益。冒昧之罪,臣所甘心。”

简点使右仆射封德彝等,并欲中男十八已上,简点入军。敕三四出,征执奏以为不

可。德彝重奏:“今见简点者云,次男内大有壮者。”太宗怒,乃出敕:“中男已上,

虽未十八,身形壮大,亦取。”征又不从,不肯署敕。太宗召征及王珪,作色而待之,

曰:“中男若实小,自不点入军;若实大,亦可简取。于君何嫌?过作如此固执,朕不

解公意!”征正色曰:“臣闻竭泽取鱼,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畋,非不获兽,

明年无兽。若次男已上,尽点入军,租赋杂徭,将何取给?且比年国家卫士,不堪攻战。

岂为其少?但为礼遇失所,遂使人无斗心。若多点取人,还充杂使,其数虽众,终是无

用。若精简壮健,遇之以礼,人百其勇,何必在多?陛下每云,我之为君,以诚信待物,

欲使官人百姓,并无矫伪之心。自登极已来,大事三数件,皆是不信,复何以取信于

人?”太宗愕然曰:“所云不信,是何等也?”征曰:“陛下初即位,诏书曰:‘逋租

宿债,欠负官物,并悉原免。’即令所司,列为事条,秦府国司,亦非官物。陛下自秦

王为天子,国司不为官物,其余物复何所有?又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百姓

蒙恩,无不欢悦。更有敕旨:‘今年白丁多已役讫,若从此放免,并是虚荷国恩,若已

折已输,令总纳取了,所免者皆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更征收,百姓之心,不能

无怪。已征得物,便点入军,来年为始,何以取信?又共理所寄,在于刺史、县令,常

年貌税,并悉委之。至于简点,即疑其诈伪。望下诚信,不亦难乎?”太宗曰:“我见

君固执不已,疑君蔽此事。今论国家不信,乃人情不通。我不寻思,过亦深矣。行事往

往如此错失,若为致理?”乃停中男,赐金瓮一口,赐珪绢五十匹。

贞观五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侍御史李仁发,俱以告讦谮毁,数蒙引见,任心弹

射,肆其欺罔,令在上震怒,臣下无以自安。内外知其不可,而莫能论诤。给事中魏征

正色而奏之曰:“权万纪、李仁发并是小人,不识大体,以谮毁为是,告讦为直,凡所

弹射,皆非有罪。陛下掩其所短,收其一切,乃骋其奸计,附下罔上,多行无礼,以取

强直之名。诬房玄龄,斥退张亮,无所肃厉,徒损圣明。道路之人,皆兴谤议。臣伏度

圣心,必不以为谋虑深长,可委以栋梁之任,将以其无所避忌,欲以警厉群臣。若信狎

回邪,犹不可以小谋大,群臣素无矫伪,空使臣下离心。以玄龄、亮之徒,犹不可得伸

其枉直,其余疏贱,孰能免其欺罔?伏愿陛下留意再思。自驱使二人以来,有一弘益,

臣即甘心斧钺,受不忠之罪。陛下纵未能举善以崇德,岂可进奸而自损乎?”太宗欣然

纳之,赐征绢五百匹。其万纪又奸状渐露,仁发亦解黜,万纪贬连州司马。朝廷咸相庆

贺焉。

贞观六年,有人告尚书右丞魏征,言其阿党亲戚。太宗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其事,

乃言者不直。彦博奏称,征既为人所道,虽在无私,亦有可责。遂令彦博谓征曰:“尔

谏正我数百条,岂以此小事,便损众美。自今已后,不得不存形迹。”居数日,太宗问

征曰:“昨来在外,闻有何不是事?”征曰:“前日令彦博宣敕语臣云:‘因何不存形

迹?’此言大不是。臣闻君臣同气,义均一体。未闻不存公道,惟事形迹。若君臣上下,

同遵此路,则邦国之兴丧,或未可知!”太宗瞿然改容曰:“前发此语,寻已悔之,实

大不是,公亦不得遂怀隐避。”征乃拜而言曰:“臣以身许国,直道而行,必不敢有所

欺负。但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太宗曰:“忠良有异乎?”征曰:“良

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

独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太宗曰:“君但莫违此言,我必不忘社稷之计。”

乃赐绢二百匹。

贞观六年,匈奴克平,远夷入贡,符瑞日至,年谷频登。岳牧等屡请封禅,群臣等

又称述功德,以为“时不可失,天不可违,今行之,臣等犹谓其晚”。惟魏征以为不可。

太宗曰:“朕欲得卿直言之,勿有所隐。朕功不高耶?”曰:“高矣。”“德未厚耶?”

曰::厚矣。”“华夏未安耶?”曰:“安矣。”“远夷未慕耶?”曰:“慕矣。”

“符端未至耶?”曰:“至矣。”年谷未登耶?”曰:“登矣。”然则何为不可?”对

曰:“陛下功高矣,民未怀惠。德厚矣,泽未旁流。华夏安矣,未足以供事。远夷慕矣,

无以供其求。符端虽臻,而罻罗犹密。积岁丰稔,而仓廪尚虚。此臣所以窃谓未可。臣

未能远譬,且借近喻于人。有人长患疼痛,不能任持,疗理且愈,皮骨仅存,便欲负一

石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除其疾苦,虽已乂

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窃有疑。且陛下东封,万国咸萃,要荒之外,莫不奔驰。

今自伊、洛之东,暨乎海、岱,萑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进退艰阻。宁可引彼戎狄,示以虚弱?竭财以赏,未厌远人之望;加年给复,不偿百姓

之劳。或遇水旱之灾,风雨之变,庸夫邪议,悔不可追。岂独臣之诚恳,亦有舆人之

论。”太宗称善,于是乃止。

贞观七年,蜀王妃父杨誉,在省竞婢,都官郎中薛仁方留身勘问,未及予夺。其子

为千牛,于殿庭陈诉云:“五品以上非反逆不合留身,以是国亲,故生节目,不肯决断,

淹留岁月。”太宗闻之,怒曰:“知是我亲戚,故作如此艰难。”即令杖仁方一百,解

所任官。魏征进曰:“城狐社鼠皆微物,为其有所凭恃,故除之犹不易。况世家贵戚,

旧号难理,汉、晋以来,不能禁御,武德之中,以多骄纵,陛下登极,方始萧条。仁方

既是职司,能为国家守法,岂可枉加刑罚,以成外戚之私乎!此源一开,万端争起,后

必悔之,将无所及。自古能禁断此事,惟陛下一人。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岂可以水未

横流,便欲自毁堤防?臣窃思度,未见其可。”太宗曰:“诚如公言,向者不思。然仁

方辄禁不言,颇是专权,虽不合重罪,宜少加惩肃。”乃令杖二十而赦之。

贞观八年,左仆射房玄龄、右仆射高士廉于路逢少府监窦德素,问北门近来更何营

造。德素以闻。太宗乃谓玄龄曰:“君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少有营造,何预君事?”玄

龄等拜谢。魏征进曰:“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士廉拜谢。玄龄既任大臣,即陛

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责其访问官司,臣所不解。且所为有利害,役工有

多少,陛下所为善,当助陛下成之;所为不是,虽营造,当奏陛下罢之。此乃君使臣、

臣事君之道。玄龄等问既无罪,而陛下责之,臣所不解;玄龄等不识所守,但知拜谢,

臣亦不解。”太宗深愧之。

贞观十年,越王,长孙皇后所生,太子介弟,聪敏绝伦,太宗特所宠异。或言三品

以上皆轻蔑王者,意在谮侍中魏征等,以激上怒。上御齐政殿,引三品已上入坐定,大

怒作色而言曰:“我有一言,向公等道。往前天子,即是天子,今时天子,非天子耶?

往年天子儿,是天子儿,今日天子儿,非天子儿耶?我见隋家诸王,达官已下,皆不免

被其踬顿。我之儿子,自不许其纵横,公等所容易过,得相共轻蔑。我若纵之,岂不能

踬顿公等!”玄龄等战栗,皆拜谢。征正色而谏曰:“当今群臣,必无轻蔑越王者。然

在礼,臣、子一例,《传》称,王人虽微,列入诸侯之上。诸侯用之为公,即是公;用

之为卿,即是卿。若不为公卿,即下士于诸侯也。今三品以上,列为公卿,并天子大臣,

陛下所加敬异。纵其小有不是,越王何得辄加折辱?若国家纪纲废坏,臣所不知。以当

今圣明之时,越王岂得如此。且隋高祖不知礼义,宠树诸王,使行无礼,寻以罪黜,不

可为法,亦何足道?”太宗闻其言,喜形于色,谓群臣曰:“凡人言语理到,不可不伏。

朕之所言,当身私爱;魏征所论,国家***。朕向者忿怒,自谓理在不疑,及见魏征所

论,始觉大非道理。为人君言,何可容易!”召玄龄等而切责之,赐征绢一千匹。

贞观十一年,所司奏凌敬乞贷之状,太宗责侍中魏征等滥进人。征曰:“臣等每蒙

顾问,常具言其长短。有学识,强谏诤,是其所长;爱生活,好经营,是其所短。今凌

敬为人作碑文,教人读《汉书》,因兹附托,回易求利,与臣等所说不同。陛下未用其

长,惟见其短,以为臣等欺罔,实不敢心伏。”太宗纳之。

贞观十二年,太宗谓魏征曰:“比来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对曰:“若恩威

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言。若德义潜通,民心悦服,比于贞观之

初,相去又甚远。”太宗曰:“远夷来服,应由德义所加。往前功业,何因益大?”征

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义为心。旋以海内无虞,渐加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

终不如往初。”太宗又曰:“所行比往前何为异?”征曰:“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

之使谏。三年已后,见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

平,谅有难色。”太宗曰:“于何事如此?”对曰:“即位之初,处元律师死罪,孙伏

伽谏曰:‘法不至死,无容滥加酷罚。’遂赐以兰陵公主园,直钱百万。人或曰:‘所

言乃常事,而所赏太厚。’答曰:‘我即位来,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之使言也。

徐州司户柳雄于隋资妄加阶级。人有告之者,陛下令其自首,不首与罪。遂固言是实,

竟不肯首。大理推得其伪,将处雄死罪,少卿戴胄奏法止合徒。陛下曰:‘我已与其断

当讫,但当与死罪。’胄曰:‘陛下既不然,即付臣法司。罪不合死,不可酷滥。’陛

下作色遣杀,胄执之不已,至于四五,然后赦之。乃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