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信修睦的上一句_讲信修睦亲仁善邻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7-03 0
  1. 和谐的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2. 其中蕴涵的什么任人唯贤
  3. 论语的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4. 文学高手:与“和谐”有关的古代句子
  5. 备考干货大一思修期末简答总结
  6. 什么事例说明中华民族以和为贵
  7. 自古至今什么贯穿于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8. 孔子认为理想的境界是什么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跨国界的,商品在全世界销售,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得以共享,各国经济交往中需要遵循共同规则,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不仅利用当地的自然***,而且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需要着重树立这样一些观念。

讲信修睦的上一句_讲信修睦亲仁善邻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

2、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3、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和尊严。

扩展资料: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生死不移的爱国之行,写满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无论身居何位,都心忧天下,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生的苦乐,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把爱国的思想付诸实际的行动;?

维护统一、反对分裂。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体,除了汉族之?外,还有众多少数民族,而汉族本身也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许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团结和睦,始终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始终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和神圣职责;?

同仇敌忾、抗御外侮。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与自由,但决不容忍外来的侵略和压迫。面对外来侵略,各族人民总是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奋起反抗。

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跨国界的,商品在全世界销售,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得以共享,经济交往中需要遵循共同规则,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不仅利用当地的自然***,而且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

各国的公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一个国家的公民可能工作和生活在另一个国家,并对另一个国家产生感情。这种情况使一些人对自己的归宿感产生了困惑,甚至认为爱国主义在今天已经过时了。

爱国主义并没有也不会过时,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

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更是挑战。现实情况表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不仅要面对经济方面的挑战,而且也必然面对政治和文化上的挑战;

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科技甚至军事等方面的优势,竭力输出他们的政治观、价值观、文化观和生活方式,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西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回避的必然趋势,我们只有勇于和善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才能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以积极而理性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促进国家更快更好地发展。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也不是大国沙文主义;

要正确处理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为祖国服务与尽国际义务、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参考资料:

人民论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参考资料:

中国青年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浓厚

参考资料:

人民网-与当代青年 谈爱国主义

和谐的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具体说来,和谐世界理念包含四层意思:

第一,对历史的反思。和谐世界提出于二战结束60年和联合国成立60周年之际,是对人类战争灾难,以及战后国际关系演变的深刻反思。联合国的建立,反映了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寻求发展的愿望,它承担着和平解决争端、共同维护地区和全球安全的重担。在联合国讲坛上提出和谐世界,是以全球视野指明国际社会发展目标,契合时代主题。

第二,对现实的反应。冷战结束以来,和平相处、和睦相待、和谐共存已经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时代发展的潮流。另一方面,世界远未和谐。全球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不断显现;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依然存在不公正、不合理成分;全球性、跨国性问题层出不穷,非传统安全威胁更加突出;发展不平衡现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文化和文明冲突不断,引发新的动荡。和谐世界是对世界各国人民普遍期望的回应。

第三,对传统的继承。和谐世界是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执政理念的结合,与传统文化中热爱和平、讲信修睦、亲仁善邻、追求和谐的核心价值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国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的追求及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中国文化以独特的开放性、包容性和持久性,将为和谐世界建设提供思想支持。

第四,对外交理论的新发展。和谐世界思想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对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与升华。它融合了近年来中国外交积极倡导的公正、合理的新秩序观,以平等互利为核心的新发展观,以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安全观,以尊重多样性为特点的新文明观。作为一个具有5000年文明历史、人口众多的大国,和谐世界的提出,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的积极宣示和承诺。

其中蕴涵的什么任人唯贤

和谐的真正的含义是指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的辩证统一,是事物之间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和谐是一个汉语词汇,一指和睦协调,二指使和睦协调,三指谓配合得匀称、适当、协调,四指和解、和好相处,不合规格。

和谐理念

和谐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我们今天提倡的和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和谐思想贯穿于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个人修养、国家治理、社会建设等不同层次的内容。小而言之,夫妻之间讲究相敬如宾、琴瑟和鸣,家庭中要父慈子孝、六亲和睦、家和万事兴。做生意讲求和气生财,干事业提倡和衷共济,到了社会上也要亲仁善邻、讲信修睦。

论语的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文学高手:与“和谐”有关的古代句子

 《论语》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和基础,也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论语的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是怎样呢?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语的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仁

 ?仁?的思想与个人道德修养

 《论语》作为儒家文化的奠基之作,其内容深刻反映了孔子思想和儒学的宗旨,更应为我们世人所阅读和研究。《论语》之中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当今社会中如果为我们所用,则会全面的促进我们社会向着一个善的方向发展。

 修齐治平是孔子儒家思想的精华。如何能做到修齐治平?孔子认为在思想上实行德治,即实行文明政治,而不实行暴力政治。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为政》)注重道德教化礼仪规范使百姓对非道德的行为有羞耻之心。为政者要以自己的道德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这便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只?(《为政》),这是社会治平的根本。《论语》正是从修身这一根本上的环节入手,强调?修身?,强调道德上的修养对一个人的发展的重要性作用,由此引出了修身对于整个社会的实际意义。

 《论语》中涉及到对个人自身修养的章目众多,这些章节系统回答和规定了如何做一个真正的有道之人。《论语》中对于个人修养的表述上我们可以用?仁?来表示。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这种真的极致必然是向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仁者,心也。?仁是心之用,心是仁之体,既然?仁?在人心,当然?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故?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仁?不仅仅代表着孔子对一个人内心修养所应达到的程度的理解,还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准则。所谓?仁者?,是指个人修养要本着自己内心真与善行事,所谓?爱人?,则是要用一种仁爱之心去爱护他人,这是一种博爱,是一种从内心深处自发上涌的天然之爱。儒家思想中的这种仁爱具体表现出来的道德内涵,归纳起来有十大重要原则:恭、敬、正、宽、忠、信、俭、惠、让、敏。

 恭,有貌思恭(《季氏》),居处恭(《子路》),其行已也恭(《公冶长》),恭已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恭则不侮(《阳货》)。

 敬,有执事敬(《子路》),修己以敬(《宪问》),即是?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之意。

 正,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正颜色,斯近信矣。?(《泰伯》)

 宽,有宽则得众(《阳货》),居上不宽吾何以观之矣(《八佾》),人不知而不愠也是宽,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亦是宽。

 忠,有事君 ?能致其身学而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与人忠子路为人谋而不忠?(《学而》)。

 信,有?谨而言,敬事而信,言而有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学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民无信不立?(《颜渊》),?上好信,***莫敢不用情?(《子路》),?信而后谏,君子信而后劳其民?(《子张》),?信***至焉?(《尧曰》)。

 俭,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雍也》)

 惠,有?其养民也惠?(《公冶长》),?君子惠而不费?(《尧曰》),?惠则足以使人?(《阳货》)。

 让,是谦让、谦逊,多问阙疑,慎言其余,多见阙殆,慎行其余,为政,这就是一种让。

 敏,有?敏则有功?(《阳货》),?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好古,敏以求之。?(《述而》)

 上述是孔子对于?仁?,对于修身以及处理人际关系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其中恭与敬是并列关系,有恭则必敬,有敬则必恭;正与宽是内外关系,以正律己,以宽待人;忠与信是先后关系,只有待人以忠,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俭与惠是内外关系,俭是要求自己,惠是对待别人;让与敏是前后关系,对非?仁?的事尽量让,对?仁爱?的事才能尽力敏。如此则孔子的修身达人成为了一个由内而外的经纬互织的***系统。

 当今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交往日益频繁和复杂,与人交往成为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工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一个人成功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如何能够做到正确待人,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则成为一个人所要做的重要工作。在春秋时代的《论语》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因此,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仍要追根溯源,重返先秦,将《论语》中的这一财富加以利用,将孔子思想中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加强自身修养中的有利成分融入我们身上,从而更为完美的处理人际关系,加强自身修养。

 《论语》中有众多关于修身和处理人际关系的篇章,现将其中的经典列举如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

 子曰:?***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4]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为政》)[5]

 ?有君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吏民也义。?(《公冶长》)[6]

 《论语》中对于个人与人际关系的论述表现了早期哲人的一种人生态度,孔子的这些思想反映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它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其内容。只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才会有利于构建一种和衷共济、和气生财、和平共处等深刻的处事哲学、人生理念和社会交往原则。创建团结、友爱的氛围,人与人之间诚恳以待、互相关心理解、与人为善、推己及人。《论语》中《学而》、《公冶长》、《卫灵公》、《子路》、《里仁》、《颜渊》等篇中的有关人际交往的经典语录值得我们记取,并运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与人际交往之中。

论语的个人修养的重要性:礼

 ?礼?的观念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论语》中孔子思想从对个人修身(道德、文化等方面)的重视,进而达到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而然的引向了社会的这一高度。社会便是一个由无数的单个个体和这些个体之间错综复杂关系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在当今社会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我党今后一段时间内建设的主要目标,更体现了《论语》中孔子思想在当今的生命力。?和谐社会?这一目标地提出也体现了我们从古典文化中汲取丰富养料的行为自觉。

 《论语?学而》篇中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知而和,不礼节之,亦不可行也。?[7]这里的?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按《仪礼》的说法,礼原分为:冠、婚、丧、射、朝、聘、祭,另加?七相见礼?、?军旅之礼?共十种。这些礼从国家组织原则到日常行为规范进行了全面的规定。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局面提出了?克己复礼?礼失而求诸于野?的主张。他的?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不学礼,无以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论断对于社会的规范仍起着重要作用。

 礼的最高价值便是?和?,?和为贵?就是以和谐为贵,?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政治和社会原则。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论语》中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正表达了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与苟同,不是盲从附和、不分是非,而是?和而不同不同事物之间的协调、统一或者承认事物有差别的前提下的统一与和谐。

 儒家中所提到的?和?的处世哲学、人生理念和社会交往原则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可以从经济发展、社会风气和对外交往这三个方面着力构建和谐社会:

 (一)经济发展上。?和?的思想也是经商之道、发财之道,即诚信致富之道,所谓?和气生财?正式要求人们在工作之中相互沟通、合作共事,共同创造出一种良好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把生意做成,决不能伤了和气,更不能坑害对方。《论语》中讲到:?见利思义?,?君子忧道不忧贫即看见有利的就考虑是否合乎道义;君子只忧虑得不到道义,不忧虑贫困。还讲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意思是说,财富和地位是每个人所想得到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也不接受,贫困与无地位是每个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办法,得到了也摆脱不掉。这些话表明了儒家所倡导的见义后利、义利统一的思想。这对构建诚实、守信、建设良好的商业信用环境有很现实的意义。

 ?和气生财?,诚信生财与孔子思想中对人际关系的阐述也是一脉相承的。经济关系体现在人际交往之中,只有践行儒家之道,一团和气、诚实信用,使儒商大放异彩,这种社会信用经济得以构建起来,我国的经济才会更加迅速的发展起来,构建和谐社会的这一目标才能有了物质上的保障。

 (二)倡导?和衷共济?的社会公德。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构成的差异,导致了各种社会差距的扩大,社会矛盾的加剧。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经济的发展,还要注重社会的稳定,更重要的是协调社会关系,让穷人同富人的生活同样美好,因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离不开社会,应当尊重个性,鼓励个人追求与创造,但同时又必须融入集体,把个人的目标与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论语》中提到的?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是儒家所追求的一个理想境界。在这里,?仁者?就是要求大家和衷共济,在这个社会大家庭中互相帮助,履行这种?和衷共济?的社会公德,进而使人与人之间关系更融洽、社会更和谐,这才是真正的?仁?。

 (三)对外交往上要?和平共处?。当今社会中,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国与国、地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也日趋频繁和紧密。这是一个开放而又互动的时代。只有在国际交往之中取得优势地位,国家有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和谐社会发展才会更加稳固。面对国际上的各种矛盾和西方敌对势力的?分化?行径,以及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对我们国家不同形式的干扰,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借鉴儒学?和?的思想,继续推行?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倡导各国之间应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有好关系,应当亲仁善邻、讲信修睦、礼尚往来,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在国际大背景下尽可能实现?和平共处?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国际争端要通过协商和平解决?必要时还要***取中庸之道。《论语》中提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君子中庸,小人反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弹也。?就是说,中庸作为一种美德来说是最高尚不过了;君子做到中庸,小人违反中庸,因为君子做到中庸,所以君子时时恰如其分,因为小人违反,所以小人肆无忌惮。***说:?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的理解一番。?在处理国际关系时,要善于利用?中庸?之道,国际关系好了,就能更有效的***各种外来干扰,就能顺利构建和谐社会。否则,和谐社会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论语》中所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实际上已成为当今人类和平共处的最基本的原则和保障。?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已成为当今人们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倘若世界各国都信奉这一儒家至理,世界将不再有战争,民族灾难将不复重演,和谐世界也必将实现。

 儒家文化的和谐意识和协调思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特殊意义在当今社会时局中彰显的愈加明显。它对于中国乃至全人类延续生存和文明的进程起着重大作用。刻在孔庙大殿前的?中和位育?可以说是儒家协调思想的概括,?中和位育?出自《中庸》,?中和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和合,是天地万物存在、发育的规律。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子?万物复抱阴阳,冲气以为和?均是对这一哲理的阐释。在当今这个时代里,对儒家文化以及《论语》的研究正体现了对于人类自身发展规律的探索

 《论语》作为儒学之经典。?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吼吟?(赵歧《孟子题辞》),在当今并没有失去它原有的价值。无论是在个人道德、学识修养上都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还是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上,乃至于对于整个世界的和谐发展问题上都具有深刻意义。?生生和谐?的人类世界正是我们对《论语》和儒家思想的把握和理解基础上的发展。儒家哲学中有很多精华值得我们借鉴。《论语》更是我们传承儒家的一条途径,作为一部两千多年前的古籍,我们还要批判的继承,?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让孔夫子的思想光辉照耀当今我们这个时代,让古代优秀的文化部不随着历史的足迹而尘封,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论语》其书与孔子其人

 《论语》的内容大都是孔子及其***的对话录,也包括孔子平时行为的一些资料,是孔子思想最全面集中的反映。《论语》主要是由孔子***及其再传***纂录而成,成书在战国初年。《论语》的传承主要有两个体系,一个在齐,一个在鲁。鲁系所传鲁《论语》共20篇,篇次与今本相同,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在鲁论基础上吸收齐论完成张侯论,至东汉末,郑玄结合张侯论与古论而作注释,这就是最后通行于世而成为我们今天所常见的《论语》。

 《论语》在对孔子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描述中,为人们塑造了一个亲切感人的文化巨人形象,使人们对这个早在2000多年前生于鲁国、而后又周游列国的大儒有了一种感性上的认识。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先祖是西周宋国贵族,曾祖孔防叔始迁鲁国,父叔梁纥曾为鲁国陬邑之邑宰。孔子少时贫贱,长大后曾为委吏乘田等管理仓库和牲畜的小吏。15岁时,孔子立志于学,三十多岁时已通晓六艺,实行有教无类,收徒讲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惯例。一生***三千,贤者七十二。35岁离鲁适齐,约两年后返鲁。51岁时任中都宰,次年升任大司寇,前后为官约4年,55岁以后开始率***周游列国14年,先后至卫、陈、曹、宋、郑、蔡等国,68岁归鲁,73岁卒于鲁。

 孔子一生充满了艰辛坎坷、失败与奋斗,也充满了治学紧张的思考与辛苦的旅行,像一首史诗,可歌可泣,激动人心。孔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古往今来,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其思想博大精深,其风范千秋流芳,举世公认。汉代司马迁到孔子故里参观时,感慨曰:?《诗》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习礼其家,余徊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殁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取准)于夫子,可谓至圣矣!?[1]

 孔子思想历经几千年而经久不衰,在科技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孔子思想是否已失掉了其真正价值?非也。孔子思想与儒学的现代价值是由其历史价值来决定的。在孔子逝世后的二千多年里,孔子思想如此强烈地影响后世所学,充分证明了孔子思想的历史性价值。孔子系统论述了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孔子和儒学特别重视做人,认为崇高理想是从学习中获得并建立起来的。因此提出了教育为本的观念,认为如果要使社会朝着完善的方向发展,必须要重视提高人的情感素质和理性能力。在文化上讲究包容性,提出?和而不同 ?的主张,也成为世人处事的行为准则。孔子的这些优秀思想不会因历史的变迁而失去其应有的价值,而且其优秀思想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中。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其中包括文化上的复兴,如果没有文化上的提升,没有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应深入挖掘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将古代文化精华加以利用,创造出今天的更高价值,其中孔子思想和文化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孔子思想和儒学正是由于其自身的跨越古今的价性,更应该被我们深入研究,使儒学为我们当今社***学习利用。

备考干货大一思修期末简答总结

要做一篇稿子“和谐”

想找几句古句冲冲门面

可自己墨水不多

请教高手

问题补充:主要是和谐社会

一楼兄台再想想 等你

一句话 十多字 是公益广告的广告语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能不能翻译成英语?追加分

有关 民主法制 的古文古典故

有关 公平正义 的古文

有关 诚信友爱 的古文

有关 充满活力 的古文

有关 安定有序的古文

有关 人与自然的古文

什么事例说明中华民族以和为贵

大一思修期末考试常考问答题整理

说在前面

学姐总结的是很有可能考的,不是一定会考的!

每所学校考的内容都不一样,考试是由本校老师出的题;

考试之前(不限于思修)都可以找老师或者同专业的学长学姐划重点!

还有如果还有时间,能背多少就背多少,背些专业词汇还是非常好的。

·思修这门考试,卷面能多写就不要少写;

思修篇

1.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及理想信念的意义

理想的含义: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的可能性,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信念的含义: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

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理想的特征:实践性现实可能性超越性时代性阶级性多样性

·信念的特征:信念的稳定性信念的多样性

理想信念的意义:

(一)指引奋斗目标

(二)提供前进动力

(三)提高精神境界

2.为什么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马克思主义科学预见人类社会最终必然实现共产主义

3.个人理想、社会理想的概念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个人理想: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于自己未来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种种向往和追求。

社会理想:指社会集体乃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即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

二者的辩证关系:个人与社会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发展。同样,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也不是彼此孤立的,他们之间即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区别,相互制约。社会理想规定,指引着个人理想。社会理想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

4.民族精神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含义: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基本内容:团结统一,爱好和平(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5.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基本要求、时代价值?

科学内涵: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士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基本要求: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时代价值:1.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2.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3.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6.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一)1.树立突破陈规陋习的自觉意识

2.树立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和勇气

3.树立以创新创造为目标的志向

(二)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

(三)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

1.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

2.培养创新型思维方式

3.积极投身实践

7.人生目的的含义及在人生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含义: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作用: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8.什么是人生价值?人生价值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

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最重要的就在于看一个人是否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坚持能力大小与贡献需尽力统一,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9.怎样理解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10.人生目的的含义及在人生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含义: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作用: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11.为什么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首先表现在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

解上;也表现在中国古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上;亦表现在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上;还表现为重视人生境界和理想人格;中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

12.为什么说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中国精神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

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

中国精神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什么?

是在中国***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4.实现共同理想要坚定的“三信“是什么?·

坚定对中国***的信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15.结合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1.立志当高远(志向)

2.立志做大事(社会主义事业)

3.立志须躬行(脚踏实地)

自古至今什么贯穿于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中华民族历来以爱好和平著称于世.“礼义之邦”、“协和万邦”、“德莫大于和”等观念,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中.“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四海之内皆兄弟”等,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宽宏胸襟.联欧亚、开辟丝绸之路;通亚非,郑和七下西洋;历万难,唐僧印度取经;为传经,鉴真东渡扶桑……这些典型的事例,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与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发展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

孔子认为理想的境界是什么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正是出于对自己故土家园和同胞亲人的眷恋与热爱,中华民族才能够求同存异,顾全大局,在自己的国土上繁衍生息、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共同发展,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了维护国家的***和领土完整,捍卫民族的尊严和利益,中华民族同侵略者展开了殊死的斗争,对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卖国败类极端鄙视,对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的民族英雄无比崇敬.热爱祖国是贯穿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根主线,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根主线.

团结统一.植根于中华大地,深深地印在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中,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的主体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有分合离乱,但统一的时期远远多于分裂的时期,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具有高度一致的整体感、责任感和忠实于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以及各个民族之间和睦合作、友好相待、共赴国难、共渡难关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历史上,一些杰出的政治家站在维护民族团结的高度,坚持“和为贵”和宽厚仁爱的原则,用信义、和平的方式来处理复杂的民族矛盾,“化干戈为玉帛”使各民族和睦相处,亲同一家.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实践***别是近代以来,在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切身感受到国家的统一是民族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颂歌.

爱好和平.这不仅表现在中华民族各兄弟民族之间以和为贵、携手共进等方面,而且表现在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休戚与共上.中华民族历来以爱好和平著称于世.“礼义之邦”、“协和万邦”、“德莫大于和”等观念,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中.“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四海之内皆兄弟”等,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宽宏胸襟.联欧亚、开辟丝绸之路;通亚非,郑和七下西洋;历万难,唐僧印度取经;为传经,鉴真东渡扶桑……这些典型的事例,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与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发展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

勤劳勇敢.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道德精神.自古至今,勤劳勇敢贯穿于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体现在中华民族德行的各个方面.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勤劳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是兴家立国之本.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勇敢也是广为推崇褒扬的美德,它要求人们无论是遭遇险风恶浪,还是面对权势,都要有无所畏惧的勇气.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的重要精神动力.

自强不息.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具体体现为“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品质,体现为“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为“因时而变”、“因时而制”、“与时偕行”、“与日俱新”等与时俱进的精神.中华民族所以能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进取的精神境界,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发愤进取、不懈奋斗.

在中华民族的辉煌历程中,爱国主义在观念上和实践中,都发挥出了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作用.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服务于爱国兴邦这一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也会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延续而变得更加厚重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孔子认为完善修养是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他追求“克己复礼”,悠悠万事,唯此为大。

也可以理解为仁,仁与礼不矛盾。在这个意义上,许多人认为孔子的核心价值观和理想追求是“仁者爱人”和“和而不同”。

++++++++++++++++++++++++++++++++++++++++++++++++++++++++转帖: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学术界有不同的解释。我同意把“仁和”视为孔子思想核心的看法。“仁”是孔子最高的价值追求,“和”是孔子的理想境界。以仁济和,以和成仁,二者相辅相成。

先讲“仁”。“仁”在甲骨文、金文中没有发现,,始见于《尚书》、《诗经》,至春秋时才被较广泛使用。不过在孔子之前,对仁的解释并不系统,是孔子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对仁作了系统阐发,成为“仁学”。什么是“仁”,孔子在***提问时作过不同的回答。但最核心的内容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孔子这里所说的爱人,是爱一切人,它没有阶级和等级乃至家族的限制。郭沫若说是“人的发现”(《十批判书》第88页),匡亚明认为“这样就不仅发展了春秋以来的重民思想,并且使之具有更深刻、更丰富的人道主义内容。”(《孔子评砖》第182页)***也曾说过“仁像现在说的亲爱团结”(《***书信选集》第147页)。实现爱人的方法和原则是什么呢,就是孔子说的“忠恕”之道。如曾子所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这是对孔子思想的高度概括。“忠恕之道”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前者是“忠道”,后者是“恕道”。忠是尽心于人;恕是将心比心。和起来讲就是忠诚地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也就是说,自己想在社会上立足,建功立业,也要帮助别人在社会上立足,建功立业;自己想通达、发展,也要帮助别人通达、发展。自己不愿做或不愿接受的东西,也不要强加于人。孔子的“忠恕之道”,被世界上看作道德金律。孔子在《论语》中一再强调要爱人利人,不要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互相拆台,损人利己,“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爱人,与人为善,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也是人类公共同生存的根本保证。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他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成就一番事业,离不开社会群体对你的帮助。如果只以自己为圆心,处处事事只考虑个人利益,不为他人着想,甚至损人利己,最后只能成为孤家寡人。孔子和儒家提出的道德规范,并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双向互惠的。爱人者人恒爱之,爱人也就是爱自己。这就是人生智慧。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孟子.梁惠王上》)“推恩”是由己推人,把自己爱父母和爱子女之心,推及别人父母、子女。这是对孔子“己立立人”思想的具体运用和发挥。上面两句话是孟子对君主讲的,是说你不“推恩”,不仅国家保不住,就连你的妻子儿女也保不住。一般人也是一样,心里只有自己,不关心他人,甚至损人利己做坏事,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人们常说,“以损人开始,以害己告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讲得就是这个道理。在处理国与国的关系上也要坚持与邻为善的原则,《尚书.尧典》就提出过“协和万邦”的思想:“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左传》也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隐公六年》)因此处理族群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要有“四海之内皆兄弟”(雍也)的胸怀。当然古代圣贤还不具备全球视野,但是他们提出的原则却是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的。综观中外历史,凡是反其道而行之,恃强凌弱,欺负和侵略别国的霸权主义国家,最终都没有好下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是屡试不爽的历史的铁则。

有一篇文章:《做好事,不要看对象是谁》(《参考消息》2007年1月3日第9版)。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一岁半的幼儿会主动帮人捡起掉在地上的夹子,德国科学家进行的这个实验说明,人类方便他人的态度是与生俱来的。而且大部分动物都具有不同方式的利他行为。生物学家认为,利他主义可以成为一种群体进化优势。一个愿意为了大家的利益而放弃个体利用的群体,将比一个完全自私自利的群体拥有更多的生存机会”“无私的帮助有助于改善个体在小群体或社会中的利益,因为它增加了他人回报恩惠的机会。这种现象为互惠利他行为。”又说“一个更好的集体有利于所有人,这是唯一可以让人接受的自私想法。”

我之所以引这段话是想证明,西方科学家通过实验手段证明了两千年前孔子的“爱人”说和孟子的“性善”说,以及爱人与爱自己的关系。儒道相通,《老子》七章也把这问题说得十分透彻“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关于“和”的思想,在儒家经典中有不同的表述。如“中和”“和谐”。在《论语》中讲“中庸”、“和而不同”“和为贵”等等。这些表述有的就事物的状态而言,有的就方法和原则而言,有的就其价值和地位而言。其总的思想是说中和、和谐是事物存在、发展的最佳状态。.也就是说,不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只有处于平衡、协调的状态下,才能生存和发展。孔子讲中庸,就是讲的平衡和协调。《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个解释符合孔子的原意。孔子反对“过犹不及”,过了、不及,都是失中。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判断和处理之所以出现失误和偏差的原因,就在于思想方法上的片面化、简单化、极端化,不是过,就是不及,不符合事物的本来面貌和发展规律。因此,中庸、中和、和谐,不是主观臆造出来的,而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且存在于自然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自然生态破坏是失中,贫富差距扩大是失中,身体有病是失中,等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研究、发现以及掌握事物的“中”,使其得以协调发展。我们国家提出科学发展观,实际上就是协调发展观,平衡发展观。

孔子讲的“和而不同”,也是指事物的协调与平衡,和而不同,是多种成分的融和与统一;同而不和,则是单一成分的“同一”。早在西周末年,史伯就提出“和实生物”的著名观点:“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生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国语郑语)晏子也对“和同”有过精彩论述。他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

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可贵的是,他以调羹之和与音乐之和,引入政治领域,认为君主不能只听颂扬之声,而要听取不同的意见,才能做到政通人和。他说;“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左传昭公二十年)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来是多姿多彩的。自然界的山河湖海、飞禽走兽、草木虫鱼:人类社会的不同肤色、民族、社会制度和不同文化,只有和谐共处,才能生存和发展,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就是既要承认差别,又要有宽容之心,和谐相处。孔子最反对同,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拿一把尺子量世界,用一种眼光看人,只能窒息事物的发展。现在世界上有一极和多极之争,多极是和而不同,一极就是同而不和。那种唯我独尊,唯我独霸,唯我独好,把自己的制度和文化强加于人,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改造世界的行径,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

总之,和谐、中和涉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渗透到各个领域。概括地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平衡问题。不论从哪个方面讲,离开了中和、和谐、中庸,失去了平衡、协调,都会出问题。所以有人讲,中和思想是中华民族最高的生存智慧。这个说法,并不为过。

通过对孔子“仁和”思想的分析,我们看到,他确有一个和谐(仁和)社会的理想和憧憬,他把“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作为他的志向,认为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不止达到了仁的水平,而且进入了圣的境界。在《礼记.礼运》篇中孔子还设计了一个令人向往的大同社会的蓝图:“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不可能提出科学的社会发展目标,他只能根据他理想化了的原始社会和夏、商、周三代治世,来编织自己的理想。他的这一理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实现,自然也找不到实现之路。但是他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却一直是历代志士仁人,心向往之,并为之奋斗的目标,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熊 猫 面 壁 的 博 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