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打援六大经典战术,围城打援老电影

tamoadmin 成语谚语 2024-07-03 0
  1. 围魏救赵什么意思
  2. 灵活机动、因敌制胜的战术思想主要有几点?
  3. “围魏救赵”是说谁?

***用“围魏救赵”战术的著名战役是“马陵之战”。

这次战役是“围魏救赵”战术的经典运用,使齐国最终战胜了魏国,迫使魏国将领庞涓***于马陵道的一棵大树下。从下图中魏、齐两国的进军路线,可以清晰地看到齐军围功魏都大梁,从而成功解救了韩国。

蓝色箭头代表魏国,红色箭头代表齐国

围城打援六大经典战术,围城打援老电影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周显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3),魏发兵攻韩,韩向齐求救。齐应允救援,以促韩竭力抗魏。但鉴于战事初起,魏、韩双方实力未损,过早出兵对齐不利,直到韩军五战俱败,情况危急,魏军也十分疲惫,才发兵相救。二十七年,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围。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象,诱其就范,始终居于主动地位。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围魏救赵什么意思

战略①首先必须从争夺武汉下手,只有夺取武汉,才能水陆顺流东下,进攻九江、安庆、直抵金陵。VS咸丰帝的战略原则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专攻南京。

早在创建湘军之初,曾国藩就把平定太平军的重点放在4个城市:武昌、九江、安庆、南京。总体***是稳扎稳打,沿着长江,一个个地拔钉子。

战略②以静制动,反客为主。

战术:①结硬寨,打呆仗②以静制动,自固为本。③重视扎营,在扎营上花的时间和精力特别多。每天扎下营盘后,不管军队多累,都必须首先环绕营地挖出两道深沟,再沿着沟再筑起两道高强,先把自己保护起来。壕沟宽度和深度、高度都有明确要求,晚上分三班,两班睡觉,一班轮流站岗,叫“站墙子”。④围城打援,反客为主。

总结:

曾国藩一生做事,都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就是做得扎实,做得牢靠。这种战略战术,也是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和思维方式的的体现。因此曾国藩打仗的第一秘诀是“稳”,先立于不败之地,军事首重自固,就是要先保存自我,然后才能谈到争取胜利,要先扎硬寨,保证军队先生存下来。

一生打仗不贪图小利,不求奇谋,踏踏实实,稳扎稳打。一生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每次打仗,都花极大的心血去研究敌我双方情况,战斗部署、后勤供应、出现不利情况如何救援等,直到每个环节都算到了,算透了,才下定打仗的决心。

曾国藩反复强调,湘军打仗,不能浪战,先不要急于进攻,而是要先站稳脚步,等着敌人露出破绽,你再出手。50年后***制定八路军游击战战术有同义

VS天平军战术战略:围魏救赵、指东打西、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没有战略地。

灵活机动、因敌制胜的战术思想主要有几点?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拼音?wéi wèi jiù zhào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战国时(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 ,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

白话释义: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于是解决了赵国被围之困。

例句

1、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出来抢粮,我们便用围魏救赵的办法,打他的县城,鬼子就急忙撤回。

2、只有善于运筹帷幄,才能决胜千里,以围魏救赵的计策打败敌人。

扩展资料

围魏救赵的近义词:声东击西、调虎离山、围城打援、避实就虚、避重就轻

1、声东击西 [ shēng dōng jī xī ]

释义:声张击东而实击西。用以迷惑敌人,造成敌人错觉,给予出其不意的攻击。

出处:唐·杜佑《通典·兵典六》:“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白话释义:表面上说要打击东面,其实是要攻打西面。

2、调虎离山 [ diào hǔ lí shān ]

释义: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我使个调虎离山计;哄你出来争战;却着我师弟取水去了。”

白话释义:我想法子引诱他离开原来的地方,哄叫你出来应战,其实我师弟是去寻找水源了。

3、围城打援 [ wéi chéng dǎ yuán ]?

释义:以一部兵力包围据守城镇(据点)的敌人,引诱其他地区之敌来援,而集中主力歼灭援敌于运动中的作战方法。目的不在得城,而在歼灭援敌。

出处:现代·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五章:“'围城打援'的办法,不是常使用吗?”

4、避实就虚 [ bì shí jiù xū ]

释义:原指避开敌人的主力,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或指谈论问题回避要害。

出处:春秋·孙武《孙子·虚实》:“夫兵形如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白话释义:用兵的规律像水,水流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而向低处奔流,用兵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之处而攻击其虚弱的地方。

5、避重就轻 [ bì zhòng jiù qīng ]

释义:避开重要的而拣次要的来承担,也指回避主要的问题,只谈无关重要的方面。

出处:宋·刘挚《忠肃集·待御史黄君墓志铭》:“民始不以多男为患;父子始不以避重就轻相去。”

白话释义:民众最初不认为多子嗣是祸患,父子最初不认为避重就轻有距离。

百度百科-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是说谁?

隋唐五代时期,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战法,体现了灵活机动、因敌制胜的作战指导思想。择其要者,有如下几点:

正兵相持、奇兵袭后的击溃战思想。阵后反击,是李世民与敌决战时***取的一个重要战法。他认为,两军相持,如果敌乘己弱,逐奔不过数十百步;而己乘敌弱,“必出其阵后反击之,无不溃败”。浅水原(今陕西长武北)之战,李世民先令庞王于原南列阵,与敌军苦战,李世民“亲御大军,奄自原北”,“于是王师表里齐奋,罗喉大溃”(《旧唐书》卷2《太宗本纪上》)。介休(今属山西)之战,他令李勣先与宋金刚交手,在李勣开始退却时,自己“率精骑击之,冲其阵后”,大败宋金刚军,都是***用的此法。

兵贵神速、乘胜追击的歼灭战思想。李世民认为,“兵法尚权,权在于速”(《旧唐书》卷57《裴寂传》),主张正确料势,果断决策,迅速行动,使敌“智不及谋,勇不及断”,如此,则可“取之若振槁叶”。反对犹豫不决,贻误战机。在取得决战胜利之后,主张乘破竹之势,穷追猛打,务求将敌人全部歼灭。他在击败薛仁果部将宗罗喉后,其舅窦轨劝他不要轻进,李世民回答:“破竹之势,不可失也。”坚持乘胜追击,迫薛仁呆献城投降。他在柏壁击败宋金刚后,有人劝他待部队休整后再追击敌人,他认为“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必乘此势取之”,一直追敌至雀鼠谷,一日八战。他本人两天没吃饭,三日没解甲,终于将其歼灭,体现了速战速决、务求全歼的作战指导思想。李靖指挥的攻厥之战、征吐谷浑之战、苏定方指挥的灭西突厥之战等,均是贯彻这种指导思想取得成功的战例。

正确料敌、“一举两克”的围城打援思想。李世民指挥的洛阳。虎牢(今河南荣阳汜水镇)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围城打援的一个范例。对后世影响很大。李世民东击洛阳王世充,窦建德应王世充之求,率兵10余万出虎牢之东以救洛阳。唐将多担心腹背受敌而主张撤洛阳之围以避其锋。李世民对两敌进行了本质的分析,认为唐军不会陷于两面作战:“世充兵推食尽,上下离心,不烦力攻,可以坐克。建德新破海公,将骄卒惰。吾据武牢(即虎牢),扼其咽喉。彼若冒险争锋,吾取之甚易。若狐疑不战,旬月之间,世充自溃。城破兵强,气势自倍,一举两克,在此行矣。”于是,命李元吉继续围洛阳,自率精锐东趋虎牢,凭据险阻,待窦军饥倦时,率主力出其阵后,大败窦军,而后回攻洛阳,王世充被迫出降。此战,李世民对窦、王两军的实际情况分析准确,充分利用地理条件,变可能出现的两面受敌为各个击破,对“城”围而不攻,对“援”避锐击惰,最终使“援”败“城”降,表现了很高的指挥艺术。

水陆协同、多方误敌的渡江攻城作战思想。隋灭陈之战,唐平萧铣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两次著名的水陆协同渡江攻城作战,两战在作战指导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充分准备,先胜后战。战前,隋军和唐军都积极建造战船,训练水师。如杨素在永安(治今山西霍县)造大舰,引舟师东下时,“率黄龙数千艘”;李孝恭在夔州(治今四川奉节)也大造战舰,对水军进行训练,率军东下时,有战舰2000余艘。他们都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谋划,制定了较妥善的作战***。第二,多路出击,主次呼应。隋攻陈分兵8路,其主攻兵力布置在下游,但在中上游也派军进攻,以牵制敌军兵力,使主力能以“专”击“分”,直捣敌之腹心。唐攻萧铣,亦***取多路进攻,如李援出襄州(今湖北襄阳),田世康出辰州(今湖南黔阳县西南),周法明出夏日(今湖北汉水人长江处)等。第三,多方误敌,以巧取胜。贺若弼让沿江部队在换防时大张旗帜,营幕遍野,陈人开始以为隋军要发起进攻,因而悉发兵民以防备;后来得知是隋军换防,常见不怪,遂不复为备。隋军于是“无中生有”,大军偷袭渡江而陈人不觉。李靖率军围江陵,为防止敌兵前来救援,将舟船散弃江中,任其飘流,造成江陵已被攻下的***象,使下游梁之援兵见后狐疑不前,萧铣不见援兵到来被迫先降,援兵听说江陵已破亦降。李靖一箭双雕,用小力而获大功。

避攻坚城、野战歼敌的反客为主思想。碰到我为客军、利速弊久,而敌坚壁固守、欲疲我师的情况,一些聪明的将帅多***取避攻坚城、调动敌人、野战歼敌的打法。具体方法有攻其必救,迫敌出战;实而示虚,诱敌出战;羞辱敌人,激敌出战等。唐建中三年(782年),河东节度使马燧所指挥的在洹水(今河南安阳河)地区挫败魏博节度使田悦的作战,***取的是攻其必救的战术。当时马燧军越过漳水,只带10日粮进屯仓口,隔洹水与田军相持,田悦坚壁不出,以老店军。马燧为了调动敌人,命部队半夜起食,沿洹水直趋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留百骑藏匿桥旁以断田军之归路。马燧军东行10余里后,田悦得到消息,为救魏州,匆忙率步骑4万追击。马燧结阵而待,变客为主,纵兵反击,大败田军。五代时李存朂败刘寻于莘(今山东莘县),周德威歼王景仁于柏乡(今属河北),则分别***取了诱敌出战和激敌出战的方法,都达成了反客为主的目的。

因常而异、虚实相生的避实击虚思想。利用人们常见则不疑、形成某种思维定势的特点,反其道而行之,或虚而实之,或实而虚之,或实而实之,虚而虚之,使敌莫测,以达出其不意之目的。常见之法有二:一是利用人们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势反常取胜。如李愬攻蔡州,乘风雪之夜长途奔袭取得成功,就是利用“被以往亡不吾虞,正可击也”的道理。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人们习惯于按常规想问题,认为敌不会来,不能来;我则打破常规,收攻其无备之效。这种方法是靠对已有的客观因素的巧妙运用,古人称之为“因”。二是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在敌头脑中造成某种思维定势,而后反常取胜。贺若弼渡江攻陈,张巡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均用此法。睢阳遭敌围困,城中无箭,张巡令制作1000多草人,蒙上黑衣,于夜间缒城而下,叛军见后争相射之,张巡因此得箭数十万。时间长了,敌方知是草人,此后再见夜间城上往下缒人时,笑不设备。张巡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在敌头脑中造成了这种思维定势,然后虚而实之,令500敢死之士由城缒下,猛烈袭击敌营,取得胜利。

分别轻重、以长克短的灵活应变思想。唐朝后期杰出政论家陆贽结合当时形势对此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他认为,在敌人甚众的情况下,应“察其缓急,审其重轻”,而不可四面出击,平均用力。“夫制敌行师,必量事势,势有难易,事有后先。力大而敌脆,则先其所难,是谓夺人之心,暂劳而永逸者也;力寡而敌坚,则先其所易,是谓固国之本,观衅而后动者也”。径原兵变前,他提出,对藩镇应区别对待,以利分化瓦解,打击最为凶顽之敌。“幽、燕、恒、魏之寇,势缓而祸轻;汝、沼、荥、汴之虞,势急而祸重”,急者应备之以严,抽调可缓地区的部分兵力以支援之,以求“化危为安,息费从省,举一而兼数利”。主张以己之长克敌之短,以己之易克敌之难,认为“以长制短则用力寡而见功多,以易敌难则财不匮而事速就”。并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中原与边远少数民族军队之短长,认为“戎狄”之所长是“以水草为邑居,以射猎供饮茹,多马而犹便驰突,轻生而不耻败亡”。据此,中原不应与敌“角力争驱,交锋原野之间”,而应扬己之长以克敌之短。中原之长是“修封疆,守要害,堑蹊隧,垒军营,谨禁防,明斥堠,务农以足食,练卒以蓄威,非万全不谋,非百克不斗。寇小至则张声势以遏其人;寇大至则完守御以邀其归。据险以乘之,多方以误之。使其勇无所加,众无所用,掠则靡获,攻则不能,进有腹背受敌之虞,退有首尾难救之患,所谓乘其弊,不战而屈人之兵”。强调用兵既要熟悉军事,又要善于乘时而动,因势定策,“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附其时而不失其称则成。形变不同,胡可专一”等。

指战国时期的赵、魏两国。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期齐国用围攻魏国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邯郸(今河北邯郸)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议说:“此时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邯郸,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都城大梁猛攻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邯郸之围遂解。

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扩展资料:

涉及人物:

1、田忌,生卒年不详,妫姓,田氏(亦作陈氏),名忌,字期,又曰期思,封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故又称徐州子期。

2、孙膑,生卒年不详,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孙膑原名不详,因受过膑刑故名孙膑。

3、庞涓,战国初期魏国名将。

4、赵成侯,嬴姓,赵氏,名种,赵敬侯之子,战国时期赵国君主。前372年,赵成侯在邢地浆水镇附近(今邢台县)高筑檀台,以朝诸侯。因在邢地建檀台,故名邢台。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围魏救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