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好还下一句_天道好还下一句是什么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6-29 0
  1. 苍天饶过谁,天道好轮回全句是什么?
  2. 苍天饶过谁,天道好轮回全句
  3. 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4. 三国演义第四回的好词佳句,精彩赏析模仿,内容,感想

上一句是:“不信抬头看”。

网络新语,原句“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最早出自1***1年的《落鹰峡》里,1***9年施思版《人在江湖》也有出现,人在江湖的导演董令狐的妻子刘立立参与编剧《七侠五义》引用该句子。

该句的意思为:做人不要怕吃亏,吃亏是福,上天不会亏待吃亏的人,世道是不断轮回的,不断变化的,做了亏心事或者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的人,一定会受到老天的惩罚。大概的意思就等同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到,时候未到”。

天道好还下一句_天道好还下一句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扩展资料:

近义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行善和作恶到头来都有报应。 做好事终究有好的回报,做坏事终究会有坏的报应。就是说因果报应,规劝人要做好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是劝人向善的俗话,没有理论基础,更多的体现人性关怀、宗教情操。还有一句俗话:“信则有,不信则无”,要一起来讲。如果谈到运用,就是多做好事,别做坏事。

苍天饶过谁,天道好轮回全句是什么?

网络新语,原句“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最早出自1***1年的《落鹰峡》里;

1***9年施思版《人在江湖》也有出现,人在江湖的导演董令狐的妻子刘立立参与编剧《七侠五义》引用该句子。后来因为扬子饰演的白玉堂(2007年《江湖夜雨十年灯》第五集22分钟,第十集第10分钟)讲这句话时用力过度,所以被网友广泛引用,成为网络流行语。

扩展资料

于正抄袭琼瑶被揭发了,正所谓“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比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来,这句话因为有搞笑的来源,所以会被引用得更多。虽然这句话本来挺严肃,但是一想到杨子那副德行,就变得轻松幽默了。

比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来,这句话因为有搞笑的来源,所以会被引用得更多。虽然这句话本来挺严肃,但是一想到杨子那副德行,就变得轻松幽默了。

苍天饶过谁,天道好轮回全句

原句: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最早出自1***1年的《落鹰峡》里,1***9年施思版《人在江湖》也有出现,人在江湖的导演董令狐的妻子刘立立参与编剧《七侠五义》引用该句子。

后来因为扬子饰演的白玉堂(2007年《江湖夜雨十年灯》第五集22分钟,第十集第10分钟)讲这句话时用力过度,所以被网友广泛引用,成为网络流行语。

剧情简介

杀手阿七回来了。之前,阿七杀过六个人。这次回来,他要杀一个人,而这个人碰巧是他的杀父仇人。

阿七却没想过报仇,因为七岁的时候,他已经见尽了江湖上最血腥、最无情的杀戮。他知道也接受,江湖没有道义,只有背叛和出卖,不过是他赖以为生的职业。差事出了问题,他跑到台湾,投靠一个自身难保的朋友,勾搭上一个槟榔妹。

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苍天饶过谁,天道好轮回”全句是“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最早出自1***1年的《落鹰峡》里,1***9年施思版《人在江湖》里也有出现。《人在江湖》的导演董令狐的妻子刘立立参与编剧《七侠五义》时也引用该句子。此外,扬子饰演的白玉堂(2007年《江湖夜雨十年灯》第五集22分钟,第十集第10分钟)讲这句话时用力过度,所以被网友广泛引用,成为网络流行语。

这句话比较贴近现实生活,意思是生活中,无论是谁,行善作恶都会得到相应的报答,善行得善果,恶行得恶果,如果你不信,看看身边的人和事,因果报应何曾饶过谁。

相关句子:

1、苍天饶过谁,等着瞧吧。

2、苍天饶过谁,善恶终有报。

3、苍天饶过谁,因果有轮回。

4、苍天饶过谁,风水轮流转。

5、苍天饶过谁,多行不义必自毙

6、苍天饶过谁,冷眼看花竟是悲。

7、苍天饶过谁,生而为人请你善良。

8、苍天饶过谁,行善天自知,作恶天收拾。

9、苍天饶过谁,善人终有善报,恶人苍天不饶。

10、苍天饶过谁,别急别急,马上就到了。

三国演义第四回的好词佳句,精彩赏析模仿,内容,感想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道因果轮回,到底存不存在?

中国爱人说一句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古人用这句哲理的话,来劝导世人,要多行善事,少做好事,以获得更多的福报。

中国的儒、释、道三教,都在教人立德从善,倡导***,弘扬正能量。

比如佛教中的《三世因果歌》,里就强调: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因不是定因,果不是定果;因果皆循环,因果通三世。

该佛教音乐中,也指出了,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啊遭恶果。

所谓的三世因果,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从这些或传统文化中,可以得知,古人还是很注重在意因果循环的。

他们认为,一报还一报,天道轮回,因果循环不断,一波接连一波,连绵不绝。

而传统文化《易经》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通过简单的阴阳和五行生克循环的自然道理。

《周易》中,多处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也就是说,积善的家庭,必会有积蓄更多的褔庆;不积德、恶事做的多的家庭,也必会积累更多的灾殃。

这个观点,也符合我们中华民族传承着惩恶扬善的观念。

从现实中生活来看,好人多得好报。而作恶多端的人,即便暂时逃避了追究责任,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后来还是都陷入了牢笼之中。

因此,古人说的:“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三国演义》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董卓废掉少帝,立陈留王为帝,帝王年少不懂事,董卓是相国,主掌朝迁大权,引起朝臣不满。董卓废少帝立陈留王为献帝(九岁),强迫蔡邕为侍中。少帝作怨诗,李儒奉卓命以鸩酒毒害之。董卓摄君害民。曹操持王允之宝刀刺卓,不成,骑卓所赐之马而逃。陈宫是当时县令,因为觉得曹操要杀董卓,其志向远大,所以夜里就把他放了,并就此跟随曹操。(在狱中曹操说过“燕雀安知鸿鹄志哉”为经典句)。之后二人逃到曹操旧识——吕伯奢处暂歇,吕伯奢好客去给曹买酒出门后,因曹操多疑,因为在屋内听到磨刀的声音,曹以为是要杀自己,就把吕伯奢全家老小都杀了,后来知道他们是要杀猪才磨刀的。作孽了,不得已,又逃,逃至半路遇到吕伯奢回来,无奈曹操怕吕伯奢回去见到他全家被杀后派人来追杀,又把吕伯奢给杀了。因为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操曰:“燕雀安知鸿鹄志哉!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何必多问!”

操曰:“汝休小觑我。我非俗吏,奈未遇其主耳。”

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

《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载卓“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后归耕於野,而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与俱还,杀耕牛与相宴乐。诸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馀头以赠卓。……从中郎将张奂征并州有功,拜郎中,赐缣九千匹,卓悉以分与吏士”。由是观之,卓为江湖豪杰,仗义疏财,聚啸山林何其乐尔,缘何柄国乎。若为国之虎将,效灌周之徒,亦可垂史,何至膏流满地,宗族就诛。人不知己,强为之者,祸遂至焉。《资治通鉴》载“卓自以与太后同族”,掷后、绞妃、鸩帝报仇也,武夫无怪。

卓亦爱操才,《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演义操言:“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故作“卓大怒曰:“我如此重用,反欲害我!”。

本回数显孟德智勇,自荐刺卓、豪言引颈为其忠勇,献刀、试马、诈姓为其智,全身而退者为高。时人谁可比?后人谁可比?且一生未篡汉,君尚问其由乎?

此回说董卓入朝执掌大权,曹操图谋行刺之事,却引出一个问题来,董卓何以能掌握东汉大权。

各朝对京城一带防范最严,往往以重兵把守,***若边关叛乱杀到京城,往往辛劳异常,而且等到到时,京城已经云集各地调集的大军,所以除非如实力已经雄厚到可居天下大半之外,要引兵入京执政难上加难,所以各朝的叛逆真造反时也是用伪诏(如安禄山),密诏(如刘备),清君侧(如朱棣)的借口。象董卓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入京借口的实在是太***至极了。这点上何进袁绍功劳不可不谓之大也。

而何进被杀,朝中无人统领,何进之弟何苗在乱中也被杀,剩下何系部属见董卓势大,纷纷投靠董卓。(之中董卓初来兵少,还用了夜晚撤出白天进入的疑兵之计,等到大家发觉董卓已经势大,)而另一大势力宦官则更不用说了,被袁绍杀了精光。所以……

等等,***如我这般说下去,那也未免太简单了,朝中其他势力呢?各位大臣呢?其中朱儁皇甫嵩都为讨黄巾的名将,他们人呢?朝中三公呢?还有袁绍是诛灭宦官的首谋,又是四世三公袁家之人,为何何系人马不投之于他呢?另外各地势力有何动作?当然,不免要说到董卓此人。

先说董卓其人,董卓陇西人,膂力过人,为人粗猛有谋,少时游历羌中,为羌胡所畏。之后为将有战功,将所得财物分于属下,不管说起豪爽也罢,收买人心也罢,他确实是一个人物,日后入京,他提拔蔡邕,取消党锢,收买吕布,听从周毖、伍琼之计,任用荀爽、陈纪、韩融等名士,还令韩馥,刘岱,孔伷等人出任各地州牧太守。(不过后来这些人也是反对他的主力。)所以虽然他纵兵行凶,但是对于官员名士,实在是十分巴结或者说收买的,这点上历史记载也公允的指出“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就这点也就可知为什么蔡邕会在董卓死后为之而泣了,确实董卓用自己新得到的权力收买了许多人,尤其在迁都之前。他并非一介武夫而已,而是颇有心计之奸雄。

演义中说董卓在入京之前的职位是前将军鳌乡侯西凉刺史,这前将军鳌乡侯到是不错,但是西凉刺史就不对了,董卓任过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在入京前是并州牧的职位,而他手下的那是征讨凉州作乱的羌胡时带领的人马。(董卓在征讨凉州叛乱时战绩倒也不差,董卓手下凉州人士不少,不过能不能如演义中称为二十万西凉大军还是问题,至少二十万只怕是***的。)

所以在得到何进密令后能第一个赶到洛阳的就是董卓,因为他离的最近,他在征讨凉州之后,朝廷给了他并州牧的位子让他交了兵权去就任,皇甫嵩也派来了,就准备接收他的军队,他呢?也没去并州上任,也不在凉州征讨了,就屯军河东。要真是凉州赶来,那黄花菜都凉了。

而且董卓在入京前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虽然不能说宦官和何系的大火并是董卓主导的,但是他在其中添了一把火是肯定的,比如在诛杀何苗一事上,何苗是何进之弟,位列车骑将军,虽然素来和何进在杀宦官一事上有冲突,但是其地位至高,而且拥有大量部属,何进一死,应该是其掌权的大好时机,而且在何进死后,他同和袁绍入宫斩杀宦官赵忠,局面还是在控制之中,但是何进部属吴匡和何苗不和,所以:

“吴匡等素怨苗不与进同心,而又疑其与宦官通谋,乃令军中曰:“杀大将军者,即车骑也,吏士能为报仇乎?”皆流涕曰:“愿致死!”匡遂引兵与董卓弟奉车都尉旻攻杀苗,弃其尸于苑中。”

请见此文中董卓弟董旻参与了杀何苗一事,何苗死后宫中才开始大乱,而就在此时董卓突然进兵遇到在外的少帝,***若说巧合那实在是太巧了。(即便说是董旻是临机一动,但是想必也送信于董卓了。)  

而且因为何进和何苗都死,使得何进何苗的部属都归于董卓之下,董卓得以控制朝中大权,若说董卓这位何苗被杀的最大受益者,没在此中做了一番手脚,实在难以想象。

当然,此事并不到此为此,我们还是要回答前面的问题,朝中大臣呢?袁绍呢?

当时朝中百官中,大将军和车骑将军都死,司空是刘弘,也是第一个被董卓取代的,司徒丁宫刚被罢免,应该空悬,刘虞由幽州牧升为太尉,不过未就任,再就是由后将军升为太傅的袁隗,和何进同录尚书事,又是袁家大族之人,可以说是袁绍的后台,但是也未正面对抗董卓,在董卓要求废帝时,掌管尚书的他只有“隗报如议。”这般,还主导废立大典,尚不如其侄袁绍。三公都是碌碌无为之人。(演义说当时司徒是王允,太尉是杨彪都是错误的,其实王允杨彪的职位都是董卓上台后委任。) 

而朝中名将呢?朱儁在其时应该是就任城门校尉,河南尹,可怜他不久前出任河内太守,还要用家兵退弟,想来手中也是无兵。(不过等董卓离开洛阳,朱儁倒是意图起兵,但是手里还是无兵。)至于皇甫嵩他本是被派去接管董卓手下的将领的,结果一来董卓不交,二来很快就发生了何进被杀的事。倒是有人劝说他起兵和关东诸侯联合进攻董卓,但是被他拒绝了,反而回京。(董卓对皇甫嵩又恨有忌惮,颇想杀之,但是和皇甫嵩之子却交好,最终没有为难皇甫嵩,只是和皇甫嵩斗了一下嘴皮子。最终在董卓死后被用。)

还有一位袁绍,他当时就任司隶校尉,又是何进手下首将,主导杀宦官之事,还有叔父袁隗支持,本是抵御董卓的一大人选。不然也不敢和董卓说那句颇有气概的“天下健者,岂惟董公!”

但是一来袁绍资历尚浅,固然关东起兵能做个盟主,但是在这京城还只怕不够,尤其是之前处置失当,害得何进被宦官杀死,又造成宫中大乱,皇帝也流落乡野,实在是极大的过失。而且在当时不能阻止杀何苗一事,使得日后何进何苗部属心怀忌惮,投到董卓之下,不能不说是大问题。(杀何苗可能不能阻止,也可能是不想阻止,毕竟何苗何进死后,就是袁绍领大权了,不过没想到董卓这个黄雀,不管是如何,都失了何氏部属人心。)

二来袁绍胆气不壮,固然能对董卓说那句有气概的话,但是却不能***用鲍信(受何进派遣募兵回来,也是三国初年一个相当关键的人物)的趁董卓初来兵力不足疲惫的情况下先下手为强的建议,变得和何进一般犹豫了,不知是不是宫中大火打击了他。曹操称其干大事而惜身倒也不是说错。

而唯一能和董卓相对抗的只有比董卓早到的外兵,并州刺史丁原了。(演义中称之为荆州刺史是虚构,不过说起这并州强兵不少。)此时他就任执金吾,可惜被董卓拉拢了其部属吕布,身首异处。(就是前一回中的所说的“馈金珠李肃说吕布”了。)

朝中如此,各地势力自然也不服这前几天还是一州牧的乡下土包子董卓了,只是董卓挟天子令诸侯,地方诸侯也没有主心骨不得已从之了,不过各地离心势力一步步加重,做了益州牧的刘焉已经断绝蜀道,准备做土皇帝了。

而各地反董联盟形成也是迟早的事,而且还是董卓直接引起的。

吕后惨杀戚姬,而惠帝无子;何后酖死王美人,而少帝不终:岂非天哉!且也前有何进之弑董后,后有董卓之弑何后:天道好还,于兹益信。

丁管、伍孚,奋不顾身,若使两人当曹操之地,必不肯为献刀之举矣。曹操欲谋人,必先全我身。丁管、伍孚所不及曹操者,智也;曹操所不及丁管、伍孚者,忠也。***令当日,县令不肯释放,伯奢果去报官,而曹操竟为董卓所杀,则天下后世,岂不以为汉末忠臣,固无有过于曹操者哉?王莽谦恭下士,而后人有诗叹之曰:“***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

孟德杀伯奢一家,误也,可原也;至杀伯奢,则恶极矣。更说出“宁使我负人,休教人负我”之语,读书者至此,无不诟之、詈之,争欲杀之矣。不知此犹孟德之过人处也。试问天下人,谁不有此心者,谁复能开此口乎?至于讲道学诸公,且反其语曰:“宁使人负我,休教我负人。”非不说得好听,然察其行事,却是步步私学孟德二语者。则孟德犹不失为心口如一之小人;而此曹之口是心非,而不如孟德之直捷痛快也。吾故曰:此犹孟德之过人处也。

若使首回张飞于路中杀却董卓,此回陈宫于店中杀却曹操,岂不大快。然使尔时即便杀却,安得后面有许多怪怪奇奇、异样惊人文字?苍苍者将演出无数排场,此二人却是要紧脚色,故特特留之耳。

丁管、伍孚是个汉子,然死而无益,以谋之不远,发之太骤耳。若本初一书,孟德数语,侃侃正言,机微旨密,真可与干事之人也。

哭死董卓之语,非有廿分识、廿分才、廿分胆,亦何敢旁若无入,开此大口也?孟德人豪哉!孟德人豪哉!

孟德杀伯奢一家,误也,可原也。至杀伯奢,则恶极矣!罪大矣!可恨矣!可杀矣!更说出“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话来,读史者至此,无不欲食其肉而寝其皮也。不知此犹孟德之过人处也。试问天下人谁不有此心者,谁复能开此口乎?故吾以世人之心较之,犹取孟德也。至于讲道学诸公,且反其语曰,“宁使天下人负我,毋使我负天下”。非不说得好听,倘(?)存心行事稍有一毫孟德者存。是孟德犹不失为心口如一之小人,彼曹反为口君子身小人之罪人也。即孟德见此曹,亦何肯以之为奴也哉!吾故曰:此犹孟德之过人处也。

陈宫舍孟德而去,可谓有二十分识矣,亦可谓有二十分胆乎!

丁管击卓而死,伍孚杀贼而亡。两人并称丈夫。忠魂犹绕汉庭。

曹操谋杀董卓,固是英雄本色。然卓死之后,操之行事,罪百于卓,则谓之以卓刺卓可也。

孟德杀伯奢一家,误也,可原也;至杀伯奢,则恶极矣,罪大矣,可恨矣,可杀矣!更说出“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无不欲食其肉而寝其皮也。李卓吾谓孟德之过人处,真谬论哉!

当众人都在为如何除掉董卓,因无计可施而抱头痛哭时,曹操却反而鼓掌大笑。一句“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的质问,足以让众人羞愧得无地自容,也体现出曹操豪爽直率的性格。曹操不仅敢于讥笑无能之辈,而且也敢于自告奋勇地去刺杀董卓,豪言壮语加上立即行动,使他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作者通过强烈对比的手法,将众人的无能与曹操的大智大勇,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曹操借得王允的七宝刀,并且“沥酒设誓”,随即“起身辞别众官而去”时,其壮志豪情和视死如归的气度,使读者仿佛又见到了另一个荆轲。

第二天,曹操以马弱慢行的借口故意迟到,引出下文董卓让吕布为其挑选西凉好马。这一个小计谋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既让董卓自己把行刺的障碍搬掉,又让吕布为他挑选脱身时需要的马匹。吕布一走开,行刺机会便来到了。但曹操想到董卓身高力大,吸取之前一个叫伍孚的人行刺董卓,由于力小反比董卓制服的教训,没有轻举妄动。凑巧的是,董卓这时“倒身而卧,转面向内”,行刺的最好机会终于来临了。这时的曹操没有丝毫的犹豫,“急掣宝刀在手”,就在他将要大功告成的一刹那间,没想到董卓从镜子里发现了他在背后拔刀,并且立即回过身来喝问他要干什么,“时吕布已牵马至阁外”。情况突然间发生了逆转,曹操一下子处于十分危急的时刻。但曹操毕竟是曹操,他一看行刺失败已成定局,于是立即将行刺变为献刀,于万分紧急中镇定从容地寻求脱身之计。终于,凭借自己过人的胆略和应变能力,他牢牢抓住稍纵即逝的一点机会,从董卓的眼皮底下策马扬长而去。

行刺有成功与失败两种显而易见的结果,曹操必定料到这两种结果都是有可能出现的,因而他进行了细致周密的谋划。为了预防万一行动失败后,能够顺理成章地将行刺变为献刀,他预先从王允处借得了七宝刀,因为行刺的准备过程与献刀的过程基本相同;为了提前做好行动后迅速脱身的准备,他故意迟到并且将原因归结为“马羸行迟耳”,引出董卓为其赠送西凉好马,因为只有这样试骑的理由才会成立。作者通过对行刺***一波三折的描写,极力表现了曹操的机智与权变,使读者感受到曹操不仅有勇有谋,而且还善于在瞬息万变的形势下,牢牢掌握事态发展的主动权,从而化险为夷

赞成董卓对待现任皇帝的态度是野蛮的,他的做法是废立董卓进京不久,就提出要换皇帝至于理由,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因为少帝刘辩愚昧懦弱,陈留王刘协则有圣主的素质但他的真实意图,恐怕还是为了树立个人威望,控制中央***然而董卓这么一闹,就把自己闹成了“人民公敌”,弄得“天下共讨之,全国共讨之”因为在当时正统的士大夫看来,皇帝是不能随便换的,因为皇帝是“一国之君”,也是“一国之本”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老百姓是没有什么发言权的掌握着舆论的,就是这些人这样一来,维护现存秩序,保卫现任皇帝,就不但是“正义”,也是“民意”所以说,董卓在如何对待现任皇帝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上犯了严重的错误。

董卓是个军阀,粗野蛮横,嗜血成性,残暴,欺主弄权,既无人缘,又无威望,只能算个枭雄在对待现任皇帝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上犯了严重的错误,将注定他在中国历史上只能是过眼烟云,成为曹操的陪衬。

汉少帝《嫩草》:嫩草绿凝烟,袅袅双飞燕洛水一条青,陌上人称羡。远望碧云深,是吾旧宫殿何人仗忠义,泄我心中怨!

借景抒情,通过“嫩草”“ 双飞燕”“ 青水”“ 称羡的陌上人”写出了初春自然景色的美好,以乐景写哀情,道出了诗人的感伤之深,愁恨之极

对比衬托手法,诗中“双飞燕”,浸透出作者的悲伤与孤独,点出了诗人身为阶下囚,受人监视的孤苦处境“旧宫殿”把自然的美好和现实的险恶暗寓其中,形成对比,写出了繁华故国的离愁

⑴操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有正义感,坦率。

⑵操曰:“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颇有心计,能屈能伸。

⑶操曰:“燕雀安知鸿鹄志哉!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何必多问!”——有野心,直爽。

⑷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奸险狠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