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车朽索其可忽乎翻译-奔车朽索什么意思
1.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为什么?
2.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心,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翻译
3.谏太宗十思疏注释
4.奔车朽索,其可忽呼?中的其属于什么用法
5.孔颖达谏太宗其容若虚翻译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为什么?
60年前,68岁的黄炎培直言道:“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于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这段话基本总结了历代王朝、集团、组织等的兴衰成败经验,对于我们个人也同样有借鉴作用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心,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翻译
翻译
: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
出自:
谏太宗十思疏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乔松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谏太宗十思疏注释
、作品原文如下:(注意文中的数字为下边注释的相应标记!)
臣闻求木之长1者,必固其根本2;欲流之远者,必浚3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4,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5乎!人君当神器之重6,居域中7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8。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9,承天景命10,莫不殷忧11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12繁,能克终者盖寡13,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4。竭诚则吴越为一体1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6。虽董17之以严刑,振18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19,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20,可畏唯人21;载舟覆舟22,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23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24则思知止以安人25,念高危26则思谦冲而自牧2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而百川28,乐盘游29则思三驱30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31,虑壅蔽32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33则思正身以黜恶34,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35,简36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37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38之寿,鸣琴垂拱39,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40之
奔车朽索,其可忽呼?中的其属于什么用法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其用作副词,与句末语气词"乎"一起,表反诘语气,译为怎么、岂.又如韩愈《师说》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孔颖达谏太宗其容若虚翻译
孔颖达谏太宗其容若虚出自《谏太宗十思疏》,作者唐代魏徵 。
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不居安思危,不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
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所有君主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成名就就道德衰退,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而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当初创业时,能力绰绰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吴和越这样敌对国家也能结成一体。
创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谏太宗十思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