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名人的读书格言

2.齐桓公简介及详细资料

3.北齐书详细资料大全

古代名人的读书格言

一身两役无乃劳乎-一身两任猜一生肖

篇一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DDD王安石

但患不读书,不患读书无所用DDD朱舜水

刻苦读书,积累资料,这是治学的基础。DD秦牧

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DD刘知几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三国]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足己患不学,既学患不行。———— 韩愈

读书不寻思,如迅风飞鸟之过前,响绝影灭,亦不知圣贤所言为何事,要作何用。 惟精心寻思,体贴向身心事物上来,反覆考验其理,则知圣贤之书,一字一句皆有用矣。

②生产技术:a.两汉时,冶铸技术东传朝鲜、日本,息产中亚、欧洲。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水利技术远播中亚和欧洲。b.唐朝时纺织技术传入朝鲜、阿拉伯。明朝时,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传入南洋各地。

——薛宣

读之以为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DD -南宋 尤袤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有能出得书,则又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DDDD陈善[宋]

一次张绪请假回家,刚到西城郭,便看见儿子到郊外打猎,“左手臂鹰,右手牵狗”。张充也看到父亲的船驶来,便放下猎鹰和猎狗,在岸边拜见。张绪没有责备他,而是一语双关地问:“一身两役,无乃劳乎?”张充面有愧色,回答:“充闻三十而立,今二十九矣,请至来岁而敬易之。”张绪便鼓励他说:“过而能改,颜氏子有焉。”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 徐谓 (明代)

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 颐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示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DDD陆九渊

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DDD吴梦祥[明]

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 ---胡居仁[明]

他是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之一,这就决定了他和那些只关心为自己树碑立传的教皇们永远不能达成一致,决定了他将终生为理想无法实现而痛苦,虽然他的本质性格是骄傲自信而且固执的,只是他的家族观念,根深蒂固的光宗耀祖思想和“长子”的责任感,使他不能置身家姓名于不顾,这就决定了他在关键时刻必然会逃跑,或者选择明哲保身,向权力屈服。特定的时代条件成就了他的伟大,却也限制了他天才的发挥。

灵魂欲化庄周蝶,只爱书香不爱花。 DDD清 童铨

篇二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去了。 作者:鲁迅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我们决不能一见成绩就自满自足起来。我们应该抑制自满,时时批评自己的缺点,好象我们为了清洁,为了去掉灰尘,天天要洗脸,天天要扫地一样。——

失败是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有能出得书,则又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DDDD陈善[宋]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 徐谓 (明代)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 颐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示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DDD陆九渊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DDD吴梦祥[明]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元代歌妓顺时秀天资聪敏,色艺超群,翰林学士王元鼎十分喜欢她。中书参政阿鲁温也想插一手,借机调戏她,问她他与王元鼎的差异。顺时秀说:你是宰相,治理国家,辅佐君王,他不如你。可惜玉怜香方面,你不如王学士。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古代的许多家庭,少不了以食礼作为家训的训条,教导子孙谨守。清人张伯行《养正类编》卷三引《屠羲英童子礼》,就提到这样的训条:

古代名人读书格言警句

1.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2.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

3.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袁牧

4.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5.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6.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徐洪钧

外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DDD 黄庭坚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 ——苏轼积财千万,无过读书。DD颜之推继续关注:英文读书名言 有益的读书名言

7.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8.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9.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0.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陈寿

11.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2.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郑板桥

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 —— 叔本华

13.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DD郑板桥

14.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王永彬

此外,劳动者还可以向社保、安监等部门举报,由相关部门采取责令用人单位整改、行政处罚等措施,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时光渐渐流逝,牛顿越发对经商感到厌恶,心里所喜欢的只是读书。后来,牛顿索性不去镇里营商了,仅嘱老仆人独去。怕家里人发觉,他每天与老仆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个篱笆下读书。每当下午老仆人归来时,再一同回家。

15.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DD王安石

16.年少从他爱梨粟,长成须读五车书。——王安石

1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18.人能不食十二日,惟书安可一日无。——陆游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 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19.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20.当许多人在一条路上徘徊不前时,他们不得不让开一条大路,让那珍惜时间的人赶到他们的前面去。 ——苏格拉底

21.敢于浪费哪怕一个钟头时间的人,说明他还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价值。 ——达尔文

22.成功=艰苦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

23.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莎士比亚

24.没有方法能使时钟为我敲已过去了的钟点。 ——拜伦

25.人的全部本领无非是耐心和时间的混合物。 ——巴尔扎克

26.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马克思

27.时间就是能力等等发展的地盘。——马克思

28.学问对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巴甫洛夫

中国古代名人格言

还有许多的诗,在大板的诗集里躺着呢?咋办?要不全部香甜美酒宴请一番,不醉不归!小板是经纪人,当然美酒统统上到了桌子上了。诗集页面打开,一首首诗都敞开了大嘴巴,要喝酒!小板都一一满足。一瓶一瓶,又一瓶,一坛一坛又一坛,都倒进了各位诗仙们的嘴巴里,酣畅淋漓,不醉不休。

名人名言指的是那些经典的、蕴含人生哲理或者是生活哲理的话语。下面是为您整理的古人格言,希望大家喜欢。

1.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汉·韩婴)

2.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曹操)

4.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

5.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6.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7.鞠躬尽瘁,而后已。

8.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0.疑则勿用,用则不疑。(陈亮)

11.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运命论》)

12.—年之计在于春。—日之计在于晨。(《南阳萧绎》)

13.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陆机)

14.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刘义庆)

15.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16.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17.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8.水可载舟,亦可以覆舟。(魏征)

19.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李世民)

20.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1.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第三种女人,是男人的婢(丫鬟)。她们是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半)女奴她们虽然并不是男人的必然的对像,但是男人如果愿意,也可以那样干,只要事先或者事后补办一个“收房”的手续,把丫鬟提拔成小老婆就可以了。

22.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2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杜牧)

2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25.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

26.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

27.示康》)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

28.常格不破,人才难得。(包拯)

29.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30.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今日,教育部公布《20xx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并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xx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的通知》,20xx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全面展开。

31.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32.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宋·释道原》)

33.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34.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35.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6.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

诗,喝下了一滴!心都开始飘飘然了,我即将是一首好诗了!接着又是一滴,诗依然喝着,点滴的酒花不停得绽放在了诗的表面,如同春雨下洗澡的花朵。诗,对美酒是来者不拒,点点滴滴在心头。它真得感觉到自己是一首好诗了!念出来听听:淼淼一河流,往西难往东,大海叹息处,润泽大地中。真得好多了!

37.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38.酒香不怕巷子深。

39.猪不怕开水烫。

40.磨刀不误砍柴工。

41.举大事者,不忌小怨。(后汉书)

42.狡兔,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史记)

43.人固有一,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4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前汉书)

45.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史记)

46.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4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4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4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50.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名句作为警示自己的句子,希望以上《古代名人的读书格言》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想获取更多名句内容可以点击 古代写七夕的诗句 专题。

齐桓公简介及详细资料

人物生平 惊险即位 齐桓公

齐襄公时,国政混乱。管仲、召忽保护公子纠逃到了鲁国,鲍叔牙保护小白逃到莒国 。襄公十二年(前686),公孙无知杀齐襄公,自立为君 。次年,雍林人杀无知 ,并讨论重立君主。高、国两家事先先暗地通知了小白回国 。鲁国听说以后也发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纠回国,派管仲带兵堵截住莒国到齐国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假装倒地而,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就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这时小白已兼程赶回齐国,高傒立他为国君。是为桓公 。

管仲改革 齐桓公

桓公被射中带钩,装迷惑管仲。躲在帐篷车里日夜兼程赶回齐国,又有齐国贵族国、高两氏支持,成为国君,即位以后发兵攻击鲁国,在干时(今桓台)大战,鲁军败走 。鲍叔牙给鲁侯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公子纠是齐君的兄弟,不忍杀他,请鲁国自己杀他。公子纠的老师召忽、管仲是仇人,请鲁国把他们送来。如不从命,将要出兵讨伐鲁国。"鲁人害怕,杀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被囚禁 。桓公要杀管仲 ,鲍叔牙劝说:"臣幸运地跟从了君上,君上现在成为了国君。如果君上只想治理齐国,那么有叔牙和高傒就够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能强盛,不可以失去他。" 桓公听从他的建议,假装要杀仇人,把管仲接到齐国 。桓公和管仲谈论霸王之术,大喜过望,以其为大夫,委以政事 。

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君臣同心,励精图治,对内整顿朝政、例行改革,对外尊王攘夷,存亡续绝。这一时期,起用了一批各有所长、尽忠职守的出色人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桓管五杰" 。桓公十四年(前672),陈历公子完,即田完,逃到齐国,桓公想任命他为卿,他不接受,桓公就任命他为工正 。

东征西讨 攻灭谭遂两国、北杏会盟

由于桓公逃亡时经过了谭国,谭国待桓公不好,于是桓公二年(前684)出兵灭掉了谭国,谭国君主逃向了莒国 。齐桓公五年(前681年),齐、宋、陈、蔡、邾五国国君在齐国的"北杏会盟",旨在协力平息宋国内部争夺君位的变乱,齐国首开以诸侯身份主持天下会盟的记录,齐桓公的威望在诸侯中开始不断提高。会盟前曾邀遂国国君入盟,遭到拒绝。"北杏会盟"结束后,齐桓公吞灭遂国 。

与鲁会盟

桓公五年(前681),攻打鲁国,鲁国失败,鲁庄公请求割让城池平息战争,桓公答应了,并与鲁在柯地会盟 。会上,鲁庄公的臣子曹沫拔出宝剑,劫持了齐桓公,要求齐国归还鲁国在齐鲁边境上的汶阳之田 。

齐桓公答应曹沫的要求。事后,齐桓公想不归还土地而且杀掉曹沫。管仲劝谏说:"不给汶阳之田,只是逞一时之快。失信于诸侯,天下人就不帮我们了!"最后齐桓公将汶阳之田还给了鲁国 。诸侯们知道了这件事情,都认为齐桓公有信誉,渐渐地都想依附齐国了 。

鄄地会盟

齐桓公六年(前680),曾参加"北杏会盟"的宋国背叛盟约 ,齐桓公约请曾参加"北杏会盟"的陈、蔡二国一起出兵伐宋 。齐桓公先派人带着丰盛的礼物去朝拜周天子,说宋国不尊重周天子,随便废立国君,请周天子兴师问罪。周天子想借齐国的力量来树立天子威望,遂答应齐桓公要求,派大夫单伯带部分兵力,会同齐、陈、蔡三国合兵伐宋 。宋国看到齐国打着周天子的旗号来讨伐,不想背负抗御王师、与天子作对的罪名,请求归顺王室、与诸侯和好。齐桓公觉得"拉大旗作虎皮"的办法比自己直接出兵更有效,便又在第二年冬天,拉着周天子的代表单伯,约集卫、郑、宋三国国君一起在鄄地会盟 ,各国看到周天子支持齐国,诸侯国君遂共推齐桓公为盟主,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开始确立 。

齐桓公 幽地会盟

齐桓公八年(前678),齐又约集鲁、宋、陈、卫、郑、许、滑、滕等国在"幽地会盟" 。会上大家再推齐桓公为盟主,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救援燕国

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山戎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出兵讨伐山戎救援燕国,一直打到孤竹才回师。燕庄公于是送齐桓公回国一直送到了齐国的境内。桓公说:"不是天子,诸侯相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对燕无礼。"于是把燕君所到的地方割给了燕国,叮嘱燕君学习召公为政,像周成王、周康王时一样给周朝纳贡。诸侯听说此事,都拥护齐国 。

柽之会与重建邢卫

齐桓公二十七年(前659)春,齐、宋、曹三国之君各率本国兵马共同救邢。狄人退兵后,三国决定把邢国迁得离狄族远些,齐桓公帮助邢国把都城迁到靠近齐国较为安全的夷仪(今聊城西南) 。不久,狄人又侵犯卫国,齐桓公考虑到卫国已是君国灭,要重新建国,便于第二年(前658)春在楚丘帮助卫国筑新城,使得卫国在黄河南岸重建国都 。

齐桓公塑像 贯之会、阳谷之会与召陵之盟

齐桓公二十九年(前657),桓公和蔡姬在水中游玩,蔡姬晃船,桓公心怕,阻止蔡姬。蔡姬不听,晃个不停。齐桓公出船,大发雷霆,把蔡姬送了回去。蔡国也不高兴,把蔡姬又嫁给别人。桓公发怒,兴兵讨伐 。秋,楚国进攻郑国,齐桓公约集各国国君在"阳谷会盟",商讨伐楚救郑。齐桓公三十年(前656年)春,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联军先对楚国的盟国蔡国实行军事行动;接着,齐桓公率大军联合进攻楚国。两者相持不下,通过外交谈判,楚国答应遵守诸侯的本分,恢复向周天子纳贡。于是齐桓公和各小国诸侯共同与楚国在召陵订立盟约,互相结盟,各自退兵,史称"召陵之盟" 。

首止之会、宁母之会与洮之会

齐桓公三十一年(前655),周王室发生更立太子之事。周惠王已立王子郑为太子,因惠后喜欢小儿子带,周惠王便欲废郑立带。周惠王后,齐桓公约集鲁、宋、卫、许、曹、陈等国在洮会盟,正式将王太子郑扶上周天子宝座,是为周襄王。

葵丘会盟

齐桓公三十五年(前651),齐桓公与各诸侯国在葵丘(今河南兰考)会盟时,周襄王因齐桓公带头支持自己继位,便派宰孔赐给齐桓公祭庙所用的胙肉、彤弓矢以及天子车马,这是周天子对于诸侯国的最高奖赏。《孟子·告子下》记载了齐桓公"葵丘会盟"盟辞的"五禁"条款:"一是诛杀不孝之人,勿改变已确立的太子,不要以妾为妻;二是尊重贤能之人,培育人才,要大力表彰那些有德行的人;三是尊重老人,爱护孩童,不忘来宾和旅客;四是士不能世世为官,官吏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去办,不要独揽。取士一定要得到能人,不专杀大夫;五是不要故意设堤坝,不要阻止别国人来籴粮食,也不能不报告天子就封国封邑。"这"五禁"条款分明是齐桓公成就霸业的经验总结。周襄王派大臣与会并送重礼,说明周襄王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会上齐桓公俨然代周天子号令诸侯,标志著齐桓公霸业达致颠峰 。

姜小白 昏庸晚年

盐之会、牡丘之会、淮之会与抗楚援徐之战

鲁僖公十有五年(前645)。春,王正月,公如齐。楚人伐徐。三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候、郑伯、许男、曹伯盟于牡丘,遂次于匡。公孙敖帅师及诸侯之大夫救徐。夏,五月,日有食之。秋,七月,齐师、曹师伐厉。

鲁僖公十有六年(前644)。冬,十有二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邢侯、曹伯于淮。

鲁僖公十有七年(前643)。春,齐人、徐人伐英氏。

《国语齐语》莱、莒、徐夷、吴、越,一战帅服三十一国。

《荀子?仲尼》" 诈邾袭莒,并国三十五"

《尉缭子·制谈第三》「有提九万之众(诸侯联军),而天下莫能当者,谁?」曰:「桓公也。」

桓公四十一年(前645),管仲重病,桓公问他:"群臣中谁可以代你为相?"管仲说:"了解臣下没有人比得上君主。"桓公说:"易牙如何?"管仲回答:"杀掉孩子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不可以。"桓公说:"开方如何?"管仲回答:"背弃亲人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难以亲近。"桓公说:"竖刁如何?"管仲回答:"自己 *** 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难以亲爱。"管仲后,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重用三人,三人专权 。

桓公四十二年(前644),戎攻打周朝,周告急于齐,齐令各国诸侯发兵救周 。桓公四十三年(前643),齐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党羽争位 。冬十月七日,齐桓公病。五公子互相攻打对方,齐国一片混乱。桓公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尸虫都从窗子里爬了出来。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齐君无亏才把桓公收殓 。

陵墓

《史记齐太公世家》引《括地志》说:"齐桓公墓在临淄县南二十一里牛山上,一名鼎足山,一名牛首垌。一所二坟。晋永嘉末,人发之,初得版,次得水银池,有气不得入,经数日乃牵犬入,中得舍蚕数十薄,珠襦、玉匣、缯彩、军器不可胜数。又以人殉葬,骸骨狼藉也。"

为政举措 政治

划分和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十五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齐桓公自己管理五个乡,上卿国子和高子各管五个乡。把国政分为三个部门,制订三官制度。官吏有三宰。工业立三族,商业立三乡,川泽业立三虞,山林业立三衡。郊外三十家为一邑,每邑设一司官。十邑为一卒,每卒设一卒师。十卒为一乡,每乡设一乡师。三乡为一县,每县设一县师。十县为一属,每属设大夫。全国共有五属,设五大夫。每年初,由五属大夫把属内情况向齐桓公汇报,督察其功过。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

军事

强调寓兵于农,规定国都中五家为一轨,每轨设一轨长。十轨为一里,每里设里有司。四里为一连,每连设一连长。十连为一乡,每乡设一乡良人,主管乡的军令。战时组成军队,每户出一人,一轨五人,五人为一伍,由轨长带领。一里五十人,'五十人为一小戍,由里有司带领。一连二百人,二百人为一卒,由连长带领。一乡二千人,二千人为一旅,由乡良人带领。五乡一万人,立一元帅,一万人为一军,由五乡元帅率领。

齐桓公、国子、高于三人就是元帅。这样就和军队组织紧密结合在一起,每年春秋以狩猎来训练军队,于是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又规定全国百姓不准随意迁徙。人们之间团结居住,做到夜间作战,只要听到声音就辨别出是敌我;白天作战,只要看见容貌,大家就能认识。

为了解决军队的武器,规定犯罪可以用盔甲和武器来赎罪。犯重罪,可用甲与车戟赎罪。犯轻罪,可以用值与车戟赎罪。犯小罪,可以用铜铁赎罪。这样可补充军队的装备不足。

经济

管仲在改革中提出"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税收政策,就是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这样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又提倡发展经济,积财通货,设"轻重九府",观察年景丰歉,人民的需求,来收散粮食和物品。又规定国家铸造钱币,发展渔业、盐业,鼓励与境外的贸易,齐国经济开始繁荣起来。

代表菜品

齐桓公时代国力富庶强盛,当时的人们为更好的纪念太公望的美誉,传承姜太公餐饮文化,并深得传统历史名吃"太公望红焖鸡"的精髓,把主料鸡内杂与太公望膳食古方中的辅料,完美结合,创制出了"卤煮鸡杂"这道历史名吃,至今依然传承在日照市安氏一派。

家族成员 父亲 齐僖公禄甫 哥哥 齐襄公诸儿、公子纠 嫡妻 王姬、徐嬴、蔡姬 既得到齐桓公宠爱又生下儿子的配偶 长卫姬生公子无亏(武孟),公子无亏于齐桓公后曾被立为齐侯;少卫姬生齐惠公元;郑姬生齐孝公昭,他是桓公生前立的太子;葛嬴生齐昭公潘;密姬生齐懿公商人;宋华子生公子雍。 儿子 公子无亏于齐桓公去世当年(前643)被立为君 ;齐孝公昭于前642年至前633年在位 ;齐昭公潘于前632年到前613年在位 ;齐懿公商人于前612前609年在位 ;齐惠公元于前608年到前599年在位 。齐桓公的诸子共统治齐国四十余年。桓公之子不止以上说的六人,《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记载,齐桓公有七个儿子去楚国做了大夫 。 史书记载

《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

《左传》、《谷梁传》、《公羊传》(庄公元年~僖公三十三年)

历史评价 齐桓公雕像 宰孔:"齐桓公益骄,不务德而务远略,诸侯弗平。" 司马子鱼:"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飨之?齐桓公存三亡国以属诸侯,义士犹曰薄德。" 晏子:"能长保国者,能终善者也。诸侯并立,能终善者为长;列士并立,能终善者为师。 昔先君桓公 ,方任贤而赞德之时,亡国恃以存,危国仰以安,是以民乐其政而世高其德,行远征暴,劳者不疾,驱海内使朝天子,诸侯不怨。当是时,盛君之行不能进焉。及其卒而衰,怠于德而并于乐,身溺于妇侍而谋因于竖刁。是以民苦其政,而世非其行,故身胡宫而不举,虫出而不收。当是时也,桀纣之卒不能恶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能终善者,不遂其国。" 叔向:"齐桓,卫姬之子也,有宠于僖公,有鲍叔牙、宾须无、隰朋以为辅,有莒、卫以为外主,有国、高以为内主。从善如流、施惠不倦,有国,不亦宜乎?" 椒举:"臣闻诸侯无归,礼以为归。今君始得诸侯,其慎礼矣。霸之济否,在此会也。夏启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亳之命,周武有孟津之誓,成有岐阳之搜,康有酆宫之朝,穆有涂山之会,齐桓 有召陵之师 ,晋文有践土之盟。" 左史倚相:"齐桓、晋文,皆非嗣也,还轸诸侯,不敢*逸,心类德音,以德有国。近臣谏,远臣谤,舆人诵,以自诰也。是以其入也,四封不备一同,而至于有畿田,以属诸侯,至于今为令君。桓、文皆然,君不度忧于二令君,而欲自逸也,无乃不可乎?《周诗》有之曰:'弗躬弗亲,庶民弗信。'臣惧民之不信君也,故不敢不言。不然,何急其以言取罪也?" 司马侯:"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丕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 孔子:"齐桓公正而不谲,晋文公谲而不正。" 国语·齐语》:①"四邻大亲。既反侵地,正封疆,地南至于只祹阴,西至于济,北至于河,东至于纪酅,有革车八百乘。择天下之甚 *** 者而先征之。" ②"即位数年,东南多有 *** 者,莱、莒、徐夷、吴、越,一战帅服三十一国。遂南征伐楚,济汝,逾方城,望汶山,使贡丝于周而反。荆州诸侯莫敢不来服。遂北伐山戎,斩孤竹而南归。海滨诸侯莫敢不来服。与诸侯于是饰牲为载,以约誓于上下庶神,与诸侯戮力同心。西征攘白狄之地,至于西河,方舟设泭,乘桴济河,至于石枕。县车束马,逾太行与辟耳之溪拘夏,西服流沙、西吴。南城于周,反胙于绛。岳滨诸侯莫敢不来服,而大朝诸侯于阳谷。兵车之属六,乘车之会三,诸侯甲不解缧,兵不解翳,瞋无弓,服无矢。隐武事,行文道,帅诸侯而朝天子。" ③"桓公忧天下诸侯。" ④"狄人攻邢,桓公筑夷仪以封之,男女不*,牛马选具。狄人攻卫,卫人出庐于曹,桓公城楚丘以封之。其畜散而无育,桓公与之系马三百。天下诸侯称仁焉。于是天下诸侯知桓公之非为己动也,是故诸侯归之。" ⑤"桓公知诸侯之归己也,故使轻其币而重其礼。故天下诸侯罢马以为币,缕綦以为奉,鹿皮四个;诸侯之处垂橐而入,捆载而归。故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故天下小国诸侯既许桓公,莫之敢背,就其利而信其仁、畏其武。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故又大施忠焉。可为动者为之动,可为谋者为之谋,军谭、遂而不有也,诸侯称宽焉。通七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以为诸侯利,诸侯称广焉。筑葵兹、晏、负夏、领釜丘,以御戎狄之地,所以禁暴于诸侯也;筑五鹿、中牟、盖与、牡丘,以卫诸夏之地,所以示权于中国也。教大成,定三革,隐五刃,朝服以济河而无怵惕焉,文事胜矣。是故大国惭愧,小国附协。" 墨子·亲士》:"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 桓公去国而霸诸侯 ;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 春秋公羊传》:"南夷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桓公攘夷狄而救中国。" 春秋谷梁传》:①"其授之诸侯何也?齐侯得众也。桓会不致,安之也。桓盟不日,信之也。信其信,仁其仁。衣裳之会十有一,未尝有歃血之盟也,信厚也。兵车之会四,未尝有大战也,爱民也。" ②"齐人者,齐侯也。其曰人,何也?爱齐侯乎山戎也。其爱之何也?桓内无因国,外无从诸侯,而越千里之险北伐山戎,危之也。则非之乎?善之也。" ③"诸侯不得专封诸侯,虽通其仁以义而不与也。故曰仁不胜道。" ④"何以不言桓公也?为贤者讳也。项,国也,不可灭而灭之乎?桓公知项之可灭也,而不知己之不可以灭也。既灭人之国矣,何贤乎?君子恶恶疾其始,善善乐其终。桓公尝有存亡继绝之功,故君子为之讳也。" 孟子:"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荀子:"齐桓 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则杀兄而争国;内行则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闺门之内,般 乐奢汏,以齐之分奉之而不足;外事则诈邾袭莒,并国三十五。--其事行也若是 其险污*汏也。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若是而不亡,乃霸,何也?曰:於乎!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 倓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仇,遂立为仲父, 是天下之大决也。立以为仲父,而贵戚莫之敢妒也;与之高国之位,而本朝之臣莫 之敢恶也;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贵贱长少,秩秩焉,莫不从桓公而 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 有之,夫又何可亡也!其霸也,宜哉!非幸也,数也。" 苏秦:"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 尉缭:"有提十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桓公也。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 吕氏春秋》:"齐桓公良车三百乘,教卒万人,以为兵首,横行海内,天下莫之能禁,南至石梁,西至酆郭,北至令支。中山亡邢,狄人灭卫,桓公更立邢于夷仪,更立卫于楚丘。" 史记》:①"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而还。诸侯莫违。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异于此乎?"② "桓公好内,多内宠,如夫人(小老婆)者六人。" ③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 ④齐桓越燕伐山戎,武灵王以区区赵服单于,秦缪用百里霸西戎,吴楚之君以诸侯役百越。 冯衍:"昔周宣中兴之主,齐桓霸强之君耳,犹有申伯、召虎、夷吾、吉甫攘其蝥贼,安其疆宇。" 马融:"齐桓公,伐楚以公义,责苞茅之贡不入,问昭王南征不还,是正而不谲也。" 班固:"齐桓南服强楚,使贡周室,北伐山戎,为燕开路,存亡继绝,功为伯首,所谓善战不败者也。" 曹操《短歌行》:"齐桓之功,为霸之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正而不谲,其德传称。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赐与庙胙,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诸葛亮:若齐桓南服强楚,北服山戎,可谓善战者不败。 刘勰:"昔黄帝神灵,克膺鸿瑞,勒功乔岳,铸鼎荆山。大舜巡岳,显乎《虞典》。成康封禅,闻之《乐纬》。及齐桓之霸,爰窥王迹,夷吾谲谏,拒以怪物。固知玉牒金镂,专在帝皇也。然则西鹣东鲽,南茅北黍,空谈非征,勋德而已。是以史迁八书,明述封禅者,固禋祀之殊礼,铭号之秘祝,祀天之壮观矣。" 李靖:"及周衰,齐桓有召陵之师,晋文有践土之盟,此诸侯奉行天子之事也。" 司马贞:"小白致霸,九合诸侯。及溺内宠,衅钟虫流。" 李筌:"齐桓南服强楚,使贡周室;北伐山戎,为燕开路,所谓善战者不败也。" 朱熹:"谲,古穴反。晋文公,名重耳。齐桓公,名小白。谲,诡也。二公皆诸侯盟主,攘夷狄以尊周室者也。虽其以力假仁,心皆不正,然桓公伐楚,仗义执言,不由诡道,犹为彼善于此。文公则伐卫以致楚,而阴谋以取胜,其谲甚矣。二君他事亦多类此,故夫子言此以发其隐。" 顾颉刚:"为了周平王的微弱,郑庄公的 *** ,使得中原诸国化作一盘散沙,而楚人的势力这般强盛,戎狄的驰骋又这等自由,夏、商、周以来积累了千余年的文化真动摇了。齐桓公处于如此艰危的时局,靠著自己的国力和一班好辅佐,创造出'霸'的新政治来,维持诸夏的组织和文化,使得各国人民在这均势小康的机构之下慢慢作内部的发育,扩充智慧,融合情感,整齐国纪,画一民志,所以霸政行了百余年,文化的进步真是快极了,战国时代灿烂的建设便是孕育在那时的。这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该注意的人物!……可怜桓公一,中原诸国依然是一盘散沙。……齐桓公的霸业已全部倒坏了。在这间不容发的时候,黄河上游的惟一姬姓大国而且有大才干的君主晋文公就接趴齐桓公而起,担负了第二度尊王攘夷的责任。" *** :"齐桓公九合诸侯,订立五项条约,其中有水利一条,行不通。秦始皇统一中国,才行得通。" 轶闻典故 管仲拜相

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管仲辅佐公子纠。为支持纠继位,管仲曾射杀小白,小白诈,提前回国继位,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小白做了国君,鲍叔牙举荐管仲,小白念念不忘一箭之仇,鲍叔牙劝道:"难得的是臣下忠于其主啊,如果你重用了管仲,以他的加倍忠心和才能,可以替你射得天下,岂射钩可比呢?"在鲍叔牙的力荐下,齐桓公决定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管仲在齐国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成就了齐国的霸业,而齐桓公也成为春秋五霸中最早的一个霸主。

老马识途

公元前663年,北方的燕国(都城在今北京)派使者来讨救兵,说燕国被附近的一个部落山戎侵犯,打了败仗。齐桓公就决定率领大军去救燕国。齐国大军到了燕国,山戎已经抢了一批百姓和财宝逃回去了。齐国和燕国的军队联合起来,一直向北追去。没想到他们被敌人引进了一个迷谷。那迷谷就像大海一样,没边没沿,怎么也找不到原来的道儿。还是管仲想出一个主意来。他对齐桓公说:"马也许能认得路,不如找几匹当地的老马,让它们在头里走,也许能走出这个地方。"齐桓公叫人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领路。这几匹老马果然领着人马出了迷谷。

齐桓公 风马牛不相及

齐国征伐楚国,楚国派人对齐军说:"你们在极北,我们在极南,真和放佚马和牛,牝牡不能相诱相逐是一个道理,不料你们会来我们这里,究竟为了什么呢?"

庭燎招士

春秋时期天子和国王在接待外国使者或商讨国家大事时,要在大庭中燃起火炬,叫"庭燎",这是最高规格的接待礼仪。齐桓公因求贤若渴而"庭燎招士",但一年过后,没有一个贤士前来。这时,东野那里有个地位低下的人求见,齐桓公很高兴地登堂接见,他问来人有何才能,来人回答:"我会九九算术。"桓公讥笑说:"会九九算术也能算一技之长吗?齐国这样的人到处都是。"来人回答道:"大山不拒绝细小的石头,所以才成了大山;大海不拒绝细小的溪流,所以才成为大海,九九算术不算什么,但您如果对我以礼相待,还怕比我高明的人不来吗?"桓公深感有理,便设庭燎之礼接待来人。果不其然,一个月后四面八方的贤士接踵而至。

影视形象

1989年电视剧《晋文公传奇》:王伟饰演齐桓公;

1996年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杨立新饰演齐桓公。

北齐书详细资料大全

《北齐书》是唐朝史家李百药撰,属纪传体断代史,共50卷,纪8卷,列传42卷,记载上起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接续北魏分裂、东魏立国、北齐取代东魏,下迄北齐亡国,前后约五十余年史实,而以记北齐历史为主。

基本介绍 书名 :北齐书 作者 :李百药 类别 :纪传体断代史史书 语种 :中文 类型 :纪传体 卷数 :共50卷,纪8卷,列传42卷 基本概况,作者简介,内容特点,以史为鉴,记载丰富,体例可取,叙事简要,封建糟粕,部分失真,后世流传,全书篇目,本纪,列传,考订之作,四库提要记载, 基本概况 《北齐书》是二十四史之一,唐代李百药撰。它虽以记载北朝北齐的历史为主,但实际上记述了从高欢起兵到北齐灭亡前后约八十年的历史,集中反映了东魏、北齐王朝的盛衰兴亡。到南宋时,五十卷的《北齐书》仅剩一卷帝纪、十六卷列传是李百药的原文;其余各卷,都是后人根据唐代史家李延寿所撰《北史》抄补修成的。 北齐书 毛氏汲古阁刻本 《北齐书》成书时原名《齐书》,为区别于南朝梁萧子显所撰的《齐书》,始改称为《北齐书》,而称后者为《南齐书》。 《北齐书》共有五十卷,其中本纪八卷和列传四十二卷。《北齐书》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经历了三个朝代(北齐、隋、唐)、共六十多年时间。 《北齐书》成书前李百药先后于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和三年(629年)两次奉诏继续完成父撰《齐书》遗稿,并参考了隋朝史家王劭所撰编年体《齐志》。 作者简介 李百药(565年-648年),字重规,定州安平(今属河北)人,唐代史学家。李百药父亲李德林是北齐的史臣,参与撰“国史”;后来也是隋朝名臣,奉诏继续撰《齐史》。隋文帝时李百药仕太子舍人、东宫学士。隋炀帝时仕桂州司马职,迁建安郡丞。唐朝以后,拜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散骑常侍。人品耿直,曾直言上谏唐太宗取消诸侯,为太宗采纳。 李百药的才能得到隋文帝赏识,一时朝中奏议文告,多出自他的手笔。隋炀帝时他受到排挤,官运蹇滞。隋朝末年农民大起义时,他曾被胁裹到沈法兴、李子通、杜伏威等人的队伍中。李百药在唐太宗时参加了制定《五礼》及律令的工作。在辅佐太子李承干之时,对承干漫游无度的行为数有匡正,对于朝中的其他政事,也不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政治上有些作为。他除擅长文章外,还很善于写诗。他的传世之作有诗20余首,文章13篇,以及被列入二十四史的《北齐书》。 李百药出身于仕宦家庭。父亲李德林字公辅,北齐时官至中书侍郎,参与国史修撰,编成纪传体《齐史》27卷,入隋官至内史令,封安平公,任内又奉诏续修《齐史》,全书未成而卒。李百药自幼受到家庭影响,少年时就好学博闻,富于独立见解。父亲李德林(公元530--590)字公辅,他的才能得到隋文帝赏识,唐朝初建之时,高祖就下令修撰前代缺略各史,可是由于组织不力,经数年竟无成果。太宗贞观三年(629年),李世民又下诏修前朝史书,李百药接受了撰修齐史的任务。在他父亲旧稿基础上,他几经删改、增补,于贞观十年(636年)修成了50卷的《齐书》(后人为与《南齐书》区别,改称《北齐书》)。 《北齐书》的撰修,吸收了前人修史的成果,北齐历史的撰修,从高齐政权到隋朝,一直未曾中断,修成了多部起居注、实录和国史。此外记录北齐历史的专著还有李德林《齐书》24卷,王劭《齐志》20卷,复为《齐书》100卷,崔子发《齐纪》30卷,杜台卿《齐纪》和姚最《北齐纪》20卷等。 这些史书经李百药别择去取,充实了《北齐书》的内容。 内容特点 以史为鉴 李百药自身经历过朝代更迭之时的盛衰变化,对于总结政治得失的经验教训是很有一些看法的。他在书中集中揭露了以高洋为代表的北齐统治者的*逸残暴,总结了北齐灭亡的教训。 北齐 如文宣帝高洋是开国之君,建国之初,还留心政务,注意兴利除弊以安定天下。过了六七年之后,他原形毕露,肆行*暴。他征集妇女在宫中与从官 *** ,观之以取乐,又昼夜酗酒,酒后则以为戏。为了满足奢欲,他不惜劳扰民众,使百役繁兴,民不聊生。 对于臣下他肆行杀戮,结果把自己弄成了孤家寡人,把天下搅得不得安宁。高洋以后的政治状况也是“政塞道丧”、“主暗时艰”,结果等待高齐政权的就只能是败亡的命运了。 《北齐书》详记了当时阶级斗争的情况,也有很突出的借鉴意味。在原书17卷中记载了杜洛周、葛荣、韩木兰、柴览、卢仲延、田龙、潘集、李延孙、张俭、路绍遵、刘盘陀、杜灵椿、陈暄、郑子饶等数次各族人民起义的事实。这些记载虽稍简略,却是研究东魏、北齐时期有关农民起义的重要史料。 这些史料在《北史》中多被删除,更可见其价值的珍贵。 记载丰富 在科学技术方面,书中记载了信都芳和綦母怀文的事迹。从《北齐书》的记载中我们了解到:信都芳是个发明家,他明习算学,为发明之事常常废寝忘食。他著有《器准图》3卷,书中把古来浑天、地动、欹器、漏刻等发明汇编在一起,配上图样及文字说明,是一部可贵的古代科学发明史专著。綦母怀文是灌钢技术的发明者。他总结劳动人民的经验,发明了用生铁灌注熟铁之中的灌钢冶炼法,用这种材料制造的刀,能砍透三十层铠甲。 通过《北齐书》,我们知道灌钢技术的发明在我国约有1500年的历史,比欧洲的炼钢法要早上1000多年。在学术思想方面,书中记载了佛、道二教在当时的流传情况,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此的一些看法。《樊逊传》记载樊逊评论二教:“……淮南成道,犬吠云中,子乔得仙,剑飞天上,皆是凭虚之说。……又末叶以来,大存佛教,写经西土,画像南宫。昆池地黑,以为劫烧之灰,春秋夜明,谓是降神之日。” 这样的思想材料是很宝贵的。书中的《杜弼传》反映邢邵反对佛教唯心主义的论辩,具有理论性质。邢邵继承范缜的唯物主义思想,对佛教生轮回、灵魂不等教义进行了批判。他说“人还生,恐为蛇足”,对生轮回的说法加以否定。他继承东汉桓谭以来用烛与火来比喻形神关系的说法,指出“神之在人,犹光之在烛,烛尽则光穷,人则神灭”有力地回击了佛教灵魂不灭的谬说。邢邵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北齐书》对此加以记述的意义则不言自明。 体例可取 北齐朝建立于文宣帝高洋,但他的开国事业是由高欢和高澄奠定的。《北齐书》在本纪中首列《神武本纪》和《文襄本纪》,追叙北齐建国前的史事,既可交待清楚北齐建国的历史起源,又可补充北魏晚期的历史事实,是很得史学要领的。这种写法创始于陈寿的《三国志》,魏收写《魏书》改造运用了这一方法。李百药把它运用于《北齐书》的撰写之中,体现了他历史见解的卓越。 叙事简要 李百药修史态度认真,下笔不苟,对于琐言碎语及一些荒诞不经的史实,作了大量删削,这是本书的一个很大优点。但由于作者水平的缘故,捡起芝麻丢了西瓜的情况,在书中是存在的,这又成了书中的一个缺点。对此刘知几、王鸣盛、赵翼等史家都曾作过评论。《北齐书》叙事简要,语言通俗,掺有很多当时的白话文。 其中赵翼的说法比较客观一些。赵翼在《陔余丛考》中把《北齐书》和《北史》作了比较,举出实例论证这两部书在记事的繁简方面互有得失。因此从史料价值上看,二书长期并存,互相补充还是比较适当的。 封建糟粕 在唐初同时编写的各史中,北齐书对当时封建统治者的丑事记载较多。这是由于隋唐两朝继承北周,北齐是一个被北周攻灭的割据政权,被认为是"僣伪",且北周封建统治者为了从所谓道义上支持自己攻灭北齐的行为,渲染史书中北齐君主的所谓暴行,忌讳在北齐史书中对其正面描写,导致后世对北齐统治者的评价多为“荒*无道”“衣冠禽兽”,这种负面影响直至近现代仍未消除。隋唐编写北齐史就相对地较少忌讳,同时也借此证明周灭齐是所谓「有道伐无道」。北齐书之较多揭露性的记叙,也是同吸收王劭齐志的记载有关。 对于北齐政权的建立,书中作了一些神异的描写,如写高洋出生前有赤光照室,出生时“鳞身、重踝”,即位时“京师获赤雀”等等,以此证明封建政权的建立是天命所归,这是书中最主要的糟粕所在。 部分失真 在唐初同时编写的各史中,北齐书对当时封建统治者的丑事记载较多。这是由于隋唐两朝继承北周,北齐是一个被战败灭亡的割据政权,被认为是“僣伪”,隋唐编写北齐史就相对地较少忌讳,同时也借此证明周灭齐是所谓“有道伐无道”。北齐书之较多揭露性的记叙,也是同吸收王劭齐志的记载有关。刘知几说,王劭齐志叙事生动,语言通俗,这两点在北齐书中也仍然有所体现。 后世流传 《北齐书》共五十卷,包括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无表无志。在流传过程中,《北齐书》散失非常严重,北宋时即只有一卷本纪、十六卷列传是李百药的原文,其余三十三卷都是后人根据李延寿《北史》和高峻《小史》等书陆续订补而成的。《北史》的北齐史部分本来就多采自《北齐书》,后人据以补《北齐书》,虽已非原文,但也可恢复一些《北齐书》的本来面目。 全书篇目 本纪 本纪第一 - 神武帝上 本纪第二 -神武帝下 本纪第三 -文襄帝 本纪第四 -文宣帝 本纪第五 - 废帝 本纪第六 - 孝昭帝 本纪第七 - 武成帝 本纪第八 - 后主?幼主 列传 列传第一 - 神武娄后?文襄元后?文宣李后?孝昭元后?武成胡后?后主斛律后?胡后?穆后 列传第二 - 高祖十一王- 永安简平王浚?平阳靖翼王淹?彭城景思王浟?上党刚肃王涣?襄城景王淯?任城王湝?高阳康穆王湜?博陵文简王济?华山王凝?冯翊王润?汉阳敬怀王洽 列传第三 -文襄六王列传第四 - 文宣四王?孝昭六王?武成十二王?后主五男 北齐书 列传第五 - 赵郡王琛?清河王岳 列传第六 - 广平公盛?阳州公永乐?襄乐王显国?上洛王思宗?平秦王归彦?武兴王普?长乐太守灵山 列传第七 - 窦泰?尉景?娄昭?厍狄干?韩轨?潘乐 列传第八 -段荣 列传第九 -斛律金 列传第十 - 孙腾?高隆之?司马子如 列传第十一 - 贺拔允?蔡俊?韩贤?尉长命?王怀?刘贵?任延敬?莫多娄贷文?高市贵?厍狄回洛?厍狄盛?薛孤延?张保洛?侯莫陈相 列传第十二 - 张琼?斛律羌举?尧雄?宋显?王则?慕容绍宗?薛修义?叱列平?步大汗萨?慕容俨 列传第十三 - 高干?封隆之 列传第十四 - 李元忠?卢文伟?李义深 列传第十五 - 魏兰根?崔? 列传第十六 - 孙搴?陈元康?杜弼 列传第十七 - 张纂?张亮?张耀?赵起?徐远?王峻?王纮 列传第十八 -薛琡?敬显俊?平鉴 列传第十九 - 万俟普?可朱浑元?刘豊?破六韩常?金祚?韦子粲 列传第二十 - 元坦?元斌?元孝友?元晖业?元弼?元韶 列传第二十一 - 李浑?李璵?郑述祖 列传第二十二 - 崔暹?高德政?崔昂 列传第二十三 -王昕 列传第二十四 -陆法和?王琳 列传第二十五 - 萧明?萧祗?萧退?萧放?徐之才 列传第二十六 -杨愔 列传第二十七 - 裴让之?皇甫和?李构?张宴之?陆昂?王松年?刘祎 列传第二十八 -邢邵 列传第二十九 - 魏收 列传第三十 - 辛术?元文遥?赵彦深 列传第三十一 - 崔季舒?祖珽 列传第三十二 - 尉瑾?冯子琮?赫连子悦?唐邕?白建 列传第三十三 - 暴显?皮景和?鲜于世荣?綦连猛?元景安?独孤永业?傅伏?高保宁 列传第三十四 - 阳斐?卢潜?崔劼?卢叔武?阳休之?袁聿修 列传第三十五 - 李稚廉?封述?许夏惇?羊烈?源彪 列传第三十六儒林 列传第三十七文苑- 祖鸿勋?李广?樊逊?刘逖?荀士逊?颜之推 列传第三十八循吏 列传第三十九酷吏 列传第四十外戚- 赵猛?娄睿?尔朱文畅?郑仲礼?李祖升?元蛮 列传第四十一 方伎 列传第四十二恩幸- 郭秀?和士开?穆提婆?高阿那肱?韩凤?韩宝业 考订之作 北齐书校议 (清)罗振玉撰 - (15)

北齐书校证 四卷 愿学斋主人撰 稿本 (16)

北齐书旁证 五卷 愿学斋主人撰 稿本 (17)

补北齐书疆域志 佚名撰 - (18) 四库提要记载 《北齐书》·五十卷(内府刊本) 唐李百药奉敕撰。盖承其父德林之业,纂缉成书,犹姚思廉之继姚察也。大致仿《后汉书》之体,卷后各系《论赞》。然其书自北宋以后渐就散佚,故晁公武《读书志》已称残阙不完。今所行本,盖后人取《北史》以补亡,非旧帙矣。今核其书,《本纪》则《文襄纪》 集冗杂,《文宣纪》《孝昭纪》论辞重复;《列传》则九卷、十卷、十一卷、十四卷、十五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九卷至四十卷俱无《论赞》,二十八卷有《赞》无《论》,十二卷、四十六卷、四十七卷、四十八卷、四十九卷有《论》无《赞》。又《史通》引李百药《齐书·论魏收》云:“若使子孙有灵,窃恐未挹高论。”悉与谋之。不云固以贪虐先为李平所弹也。李延寿书作于唐代,岂亦媚阳休之乎?又云卢同位至仪同,功业显著,不为立传。崔绰位止功曹,本无事迹,乃为首传。夫卢同希元义之旨,多所诛戮,后以义党罢官,不得云功业显著。绰以卑秩见重于高允,称其道德,固当为传独行者所不遗。观卢文诉辞,徒以父位仪同,绰仅功曹,较量官秩之崇卑,争专传附传之荣辱(《魏书》初定本、《卢同》附见《卢元传》,《崔绰》自有传,后奉敕更审,同立专传,绰改入附传),是亦未足服收也。盖收恃才轻薄,有惊蛱蝶之称,其德望本不足以服众。又魏、齐世近,著名史籍者并有子孙,孰不欲显荣其祖父。既不能一一如志、遂哗然群起而攻。平心而论,人非南董,岂信其一字无私?但互考诸书,证其所著,亦未甚远于是非。“秽史”之说,无乃已甚之词乎。 李延寿修《北史》,多见馆中坠简,参核异同,每以收书为据。其为《收传论》云:“勒成魏籍,婉而有章,繁而不芜,志存实录。”其必有所见矣。今魏澹等之书俱佚,而收书终列于正史,殆亦恩怨并尽而后是非乃明欤。收叙事详赡,又云:“足以入相如之室,游尼父之门,志存实录,诋讦奸私。”今《魏收传》无此语,皆掇拾者有所未及也。至如《库狄干传》之连及其子士文、《元斌传》之称齐文襄,则又掇拾者刊削未尽之辞矣。北齐立国本浅,文宣以后,纲纪废弛,兵事俶扰,既不及后魏之整饬疆圉,复不及后周之修明法制。其倚任为国者,亦鲜始终贞亮之士,均无奇功伟节,资史笔之发挥。观《儒林》《文苑》传叙,去其已见《魏书》及见《周书》者,寥寥数人,聊以取盈卷帙。是其文章萎苶,节目丛脞,固由于史材、史学不及古人,要亦其时为之也。然一代兴亡,当有专史。典章之沿革、政事之得失、人材之优劣,于是乎有征焉。未始非后来之鉴也。《北齐书》原有校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