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字成语横征什么什么意思

2.行意思是什么成语

3.肆逆的意思肆逆的意思是什么

4.横行无忌的意思

5.说说晁错

6.柳庆为官文言文翻译

四字成语横征什么什么意思

横行什么什么-横行不法的意思是什么

1. 有关横的四字成语

尸横遍野、横七竖八、才华横溢、横冲直撞、横行无忌、涕泗横流、纵横驰骋、纵横捭阖、老泪纵横、纵横交错、横征暴敛、飞来横祸、横行霸道、专横跋扈、逸趣横生、妙趣横生、纵横天下、歪不横楞、横行不法、面冷言横、横拖竖拉、雨横风狂、老气横秋、排奡纵横、横抢硬夺、意略纵横、困心横虑、人欲横流、横从穿贯、横遭不幸 涕泗纵横、磊落豪横、横扫千军、斗转参横、横眉努目、横针竖线、横说竖说、杖履纵横、横生枝节、奇趣横生、处士横议、钗横鬓乱、横驱别骛、奋飞横绝、横拦竖挡、楞眉横眼、田横笑人、洪水横流、意致纵横、横峰侧岭、横三竖四、蛇鼠横行、横翔捷出、沧海横流、横拖倒扯、横僿不文、肆意横行、一榻横陈、霜气横秋、风狂雨横 横行天下、斜行横阵、横恩滥赏、横躺竖卧、武断专横、百态横生、笔墨横姿、交横绸缪、横槊赋诗、纵横决荡、辞喻横生、横金拖玉、横刀揭斧、横发逆起、横草之功、横眉立目、旁逸横出、直冲横撞、横戈跃马、月落参横、横徵暴赋、横眉冷对、血肉横飞、疾风横雨、横尸遍野、七纵八横、弄兵横池、阡陌纵横、蛮横无理 骄横跋扈: 骄横:傲慢专横;跋扈:专横暴戾。

形容为人专横暴戾,不可一世 奇趣横生: 情趣横生: 指在举止、礼貌和外表上表现得得体、风雅、有风趣 纵横决荡: 纵横:奔放,不受拘束;荡:冲杀。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横七坚八: 横刀立马: 歪不横楞: 歪斜不正的样子。

肆意横行: 肆意:任意残杀或迫害。横行:仗势作恶,蛮横凶暴。

随心所欲地为非作歹。亦作“肆虐横行”。

霜气横秋: 霜:秋霜。气:志气。

比喻志气凛然,像秋霜一样严峻。参横斗转: 北斗转向,参星打横。

指天快峦的时候。横发逆起: 横:不测,意外。

指出乎所料,突然兴起 横眉竖目: 指耸眉瞪眼,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 杖履纵横: 形容游人来往不绝。纵横驰骋: 纵:南北方向;横:东西方向;驰骋:纵马疾驰。

不受阻挡地往来奔驰。形容英勇战斗,所向无敌。

也比喻写作上才思奔放,意到笔随。纵横交贯: 横的竖的交叉在一起。

也形容情况复杂。纵横开合: 指操纵自如。

同“纵横开阖”。纵横开阖: 指操纵自如。

纵横天下: 在天下任意往来,没有阻挡。枝节横生: 比喻在处理问题过程中意外地发生岔子。

直撞横冲: 形容向前突破,不可阻挡或毫无顾忌地乱冲乱闯。一榻横陈: 形容人在床上横躺着。

逸兴横飞: 指超逸豪放的意兴勃发飞扬。逸趣横生: 指超逸不俗的情趣洋溢而出。

逸态横生: 指清新美妙的姿态洋溢而出。月落参横: 月亮已落,参星横斜。

形容天色将明。月没参横: 月亮已落,参星横斜。

形容夜深。斜行横阵: 指飞行的雁阵。

大雁飞行时或为“人”字形,或为“一”字形,故称。武断专横: 武断:只凭主观想象作判断。

专横:专制强横。形容凭借权势独断专行,蛮横跋扈。

涕泗纵横: 眼泪鼻涕满脸乱淌。形容极度悲伤。

同“涕泗横流”。涕泗横流: 眼泪鼻涕满脸乱淌。

形容极度悲伤。

2. 有关于横字的四字成语

带横字的四字成语 :

歪不横楞、

横行不法、

横蛮无理、

雨横风狂、

横抢硬夺、

面冷言横、

涕泗纵横、

月没参横、

排奡纵横、

横行霸道、

意略纵横、

横拖竖拉、

横征苛役、

老气横秋、

飞来横祸、

人欲横流、

困心横虑、

横戈盘马、

尸横遍野、

直撞横冲、

横七竖八、

横遭不幸、

横眉竖目、

横从穿贯、

豺狼横道、

横眉立眼、

暴敛横征、

横扫千军、

横祸飞灾、

横眉瞪目

横冲直闯、

磊落豪横、

霸道横行、

横倒竖卧、

钗横鬓乱、

纵横开合、

横眉瞪眼、

捭阖纵横、

风趣横生、

横见侧出、

专横跋扈、

横眉吐气、

枝节横生、

横科暴敛、

逸态横生、

横行直撞、

楞眉横眼、

横刀跃马、

横驱别骛、

横躺竖卧、

纵横开阖、

鬓乱钗横、

横殃飞祸、

横眉冷目、

横翔捷出、

处士横议、

横针竖线、

横枪跃马、

横赋暴敛、

横眉努目

3. 四字词语什么横什么

尸横遍野、纵横驰骋、纵横捭阖、蛮横无理、纵横天下一、尸横遍野 [ shī héng biàn yě ] 解释:尸体到处横着。

形容者极多。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回:“坚驱大军,杀得尸横遍野。”

二、纵横驰骋 [ zòng héng chí chěng ] 解释:纵:南北方向;横:东西方向;驰骋:纵马疾驰。不受阻挡地往来奔驰。

形容英勇战斗,所向无敌。也比喻写作上才思奔放,意到笔随。

出自:柯灵《香雪海·题材问题一解》:作家应当有自在翱翔、纵横驰骋的广阔天地。 三、纵横捭阖 [ zòng héng bǎi hé ] 解释:纵横:合纵连横;捭阖:开合,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

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出自:蔡东藩、许厪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三十五回:政客错实力以自雄,军人假名流以为重,纵横捭阖,各戴一尊。

四、蛮横无理 [ mán hèng wú lǐ ] 解释:态度粗暴,不讲道理。出自:艾芜《纺车复活的时候》:呵哟,你是野人哪,这样蛮横无理。

五、纵横天下 [ zòng héng tiān xià ] 解释:在天下任意往来,没有阻挡。出自:元·陈以仁《存孝打虎》第一折:“黄巢纵横天下,朝中文武并不以社稷为重。”

翻译:黄巢纵横全国,朝廷文武官员都不以国家为重。

4. 以横行开头的四字成语

横冲直撞: 乱冲乱撞,蛮横无理。

横眉怒目: 耸起眉毛,瞪大眼睛。形容怒视的样子。

横七竖八: 有的横,有的竖,杂乱无章。形容纵横杂乱。

横扫千军: 横扫:扫荡、扫除。把大量敌军象扫地似地一阵子扫除掉。

横生枝节: 枝节:比喻细小或旁出的事情。比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意外地发生了一些麻烦事。

横行霸道: 横行:行动蛮横仗势做坏事;霸道:蛮不讲理。依仗权势为非作歹。

横行无忌: 横行:指行动蛮横;无忌:无所顾忌。指倚仗暴力,毫无顾忌地干坏事。

横征暴敛: 敛:搜刮。指向人民强行征收苛捐杂税,进行残酷剥削。

横眉冷对千夫指: 比喻以愤恨和轻蔑的态度对待敌人的攻击

横征苛敛: 指滥收捐税,强行搜刮民财。

横征苛役: 指滥收捐税,徭役严酷。

横征暴赋: 滥征捐税,强行搜刮民财。

横针竖线: 指缝纫之事。

横遮竖挡: 指多方阻挡。同“横拦竖挡”。

横灾飞祸: 指意外的、平白无故的灾祸。同“横祸飞灾”。

横行直走: 任意奔走,毫无顾忌。

横行直撞: 任意奔走,毫无顾忌。

横行逆施: 指做事违反常道,行为不轨。

横翔捷出: 指超逸特出。

横无忌惮: 任意妄为,无所顾忌。

横拖竖拉: 犹横拖倒拽。指用暴力强拖硬拉。

横拖倒拽: 拽:用力拉扯。指用暴力强拖硬拉。

横拖倒扯: 犹横拖倒拽。

横躺竖卧: 躺卧凌乱的样子。

横说竖说: 指多方论说,反复喻解。

横三顺四: 形容纵横杂乱。

横三竖四: 犹言横七竖八。

横僿不文: 僿,粗鄙。粗鄙没有文化。

横驱别骛: 指纵横奔驰。

横枪跃马: 指手持武器,纵马驰骋。指在沙场作战。犹横戈跃马。

5. 带横字的成语,横字成语大全,横的成语有哪些

横草之功 横冲直闯 横冲直撞 横从穿贯 横刀揭斧 横刀跃马 横倒竖卧 横恩滥赏 横峰侧岭 横赋暴敛 横发逆起 横戈盘马 横戈跃马 横祸飞灾 横祸非灾 横加干涉 横加指责 横见侧出 横金拖玉 横科暴敛 横拦竖挡 横眉瞪目 横眉瞪眼 横眉冷对千夫指 横眉冷目 横眉冷眼 横眉立目 横眉立眼 横眉努目 横眉怒目 横眉怒视 横眉竖目 横眉竖眼 横眉吐气 横蛮无理 横七竖八 横枪跃马 横驱别骛 横抢武夺 横抢硬夺 横僿不文 横三竖四 横三顺四 横扫千军 横生枝节 横尸遍野 横说竖说 横槊赋诗 横躺竖卧 横挑鼻子竖挑眼 横头横脑 横拖倒扯 横拖倒拽 横拖竖拉 横拖竖曳 横无忌惮 横行奡桀 横行霸道 横行不法 横行介士 横行逆施 横行天下 横行无忌 横行直撞 横行直走 横翔捷出 横殃飞祸 横遮竖挡 横针竖线 横征暴敛 横制颓波 横灾飞祸 横征暴赋 横征苛敛 横征苛役 钗横鬓乱 东横西倒 参横斗转 豪横跋扈 交横绸缪 骄横跋扈 蛮横无理 七横八竖 尸横遍野 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田横笑人 雨横风狂 专横跋扈 纵横捭阖 纵横驰骋 纵横交错 纵横交贯 纵横开合 纵横开阖 纵横天下 霸道横行 暴敛横征 笔墨横姿 百态横生 才华横溢 沧海横流 豺狼横道 处士横议 辞喻横生 大发横财 奋飞横绝 飞来横祸 风趣横生 飞灾横祸 洪水横流 疾风横雨 困心横虑 楞眉横眼 老气横秋 妙趣横生 怒目横眉 旁逸横出 彭泽横琴 情趣横生 人欲横流 肆虐横行 霜气横秋 蛇鼠横行 肆意横行 涕泗横流 歪不横楞 血肉横飞 斜行横阵 逸趣横生 一榻横陈 逸态横生 逸兴横飞 直冲横撞 枝节横生 纵马横刀 直撞横冲 捭阖纵横 鬓乱钗横 斗转参横 风狂雨横 合从连横 老泪纵横 磊落豪横 面冷言横 排奡纵横 七纵八横 涕泗纵横 武断专横 窝儿里横 意略纵横 月落参横 月没参横 意致纵横 杖履纵横。

6. 有横字的成语

横眉冷对千夫指 横挑鼻子竖挑眼直撞横冲 枝节横生 月没参横 月落参横 逸态横生 逸趣横生 斜行横阵 武断专横 歪不横楞 涕泗横流 霜气横秋 七纵八横 七横八竖 旁逸横出 磊落豪横 横征苛役 横征暴赋 横针竖线 横遮竖挡 横灾飞祸 横行直走 横行直撞 横行逆施 横翔捷出 横无忌惮 横拖竖拉 横拖倒拽 横拖倒扯 横躺竖卧 横说竖说 横三顺四 横三竖四 横僿不文 横驱别骛 横枪跃马 横抢硬夺 横抢武夺 横拦竖挡 横科暴敛 横金拖玉 横见侧出 横祸非灾 横祸飞灾 横戈盘马 横恩滥赏 横刀跃马 横倒竖卧 横刀揭斧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264643165 横从穿贯 横冲直闯 横草之功 豪横跋扈 东横西倒 豺狼横道 钗横鬓乱 暴敛横征 怒目横眉 横眉吐气 横眉怒视 横眉努目 横眉立眼 横眉立目 横眉冷目 横眉瞪眼 横眉瞪目 肆意横行 纵横天下 纵横开阖 纵横开合 纵横交贯 纵横驰骋 纵横捭阖 杖履纵横 涕泗纵横 捭阖纵横 逸兴横飞 纵横交错 专横跋扈 一榻横陈 血肉横飞 尸横遍野 人欲横流 蛮横无理 妙趣横生 老气横秋 横殃飞祸 横蛮无理 鬓乱钗横横行天下 横眉怒目 横眉竖眼 霸道横行横行霸道 横槊赋诗 洪水横流 横峰侧岭 横七竖八 横生枝节 横赋暴敛 横冲直撞 横行无忌 横戈跃马 风趣横生 飞灾横祸 飞来横祸 斗转参横 沧海横流 参横斗转 老泪纵横 楞眉横眼 困心横虑 横征暴敛 横行不法 横扫千军 横眉冷眼 才华横溢。

行意思是什么成语

行 成语 :

横行不法、

知易行难、

逆行倒施、

口绝行语、

龙行虎变、

响遏行云、

不虚此行、

谨言慎行、

通行无阻、

膝行肘步、

风行草偃、

高山景行、

代拆代行、

言不及行、

张狂妄行、

肆行无忌、

非钱不行、

畅行无阻、

好行小慧、

步线行针、

话不在行、

便宜施行、

冥行擿埴、

行不从径、

行同狗彘、

潜德隐行、

行易知难、

一目十行、

躬身行礼、

立身行己

肆逆的意思肆逆的意思是什么

肆逆的词语解释是:1.横行不法,背叛作乱。

肆逆的词语解释是:1.横行不法,背叛作乱。结构是:肆(左右结构)逆(半包围结构)。注音是:ㄙ_ㄋ一_。拼音是:sìnì。

肆逆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⒈横行不法,背叛作乱。引《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汉道陵迟,世失其序,降及朕躬,大乱兹昏,_凶肆逆,宇内颠覆。”《晋书·郗鉴传》:“贼臣祖约、苏峻不恭天命,不畏王诛,凶戾肆逆,干国之纪,陵汩五常,侮弄祖器。”前蜀杜光庭《中和周天醮词》:“或近臣肆逆,或远镇辜恩。”

二、网络解释

肆逆释义:横行不法,背叛作乱。

关于肆逆的成语

枯鱼之肆荡然肆志陆梁放肆目动言肆肆行不轨肆口而食肆虐横行

关于肆逆的词语

肆虐横行汪洋闳肆鲍鱼之肆逞凶肆虐枯鱼之肆肆口而食大肆铺张大肆厥辞荡然肆志肆行不轨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肆逆的详细信息

横行无忌的意思

成语:横行无忌

读音:héng xíng wú jì

释义:横行:指行动蛮横;无忌:无所顾忌。指依仗暴力,毫无顾忌地干坏事。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横行无忌,朝廷无人敢言。”

近义词:为所欲为、蛮横无理、为非作歹、横行霸道、横行不法

反义词:奉公守法、安分守己、循规蹈矩、安分守己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坏人

示例:他倚了夫家之势,又会谄媚太后,得其欢心,因便骄奢*逸,与太平公主一样横行无忌。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七十五回

说说晁错

晁错(?~公元前154年),颍川(今中国中部河南禹县)人,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8年)文景时期著名的政论家。他年轻时曾学过法家学说,后来又学今文《尚书》,不久任太子舍人、门大夫,升任博士。他很得当时的太子刘启(后来的汉景帝)的赏识,被称为刘启的“智囊”。

晁错对于匈奴的不断侵扰、土地兼并等问题非常关心,几次上书主张积极备战,迎击匈奴,以及采取措施大力发展农业。他还详细地剖析了西汉兵制与匈奴兵制,进而提出迁移百姓充实边境主张,他还建议让商人贡献粮食到边塞,然后用拜爵和免罪的方式给以奖励和补偿,受到汉文帝的赞赏,后来升任中大夫。

然后,他又向文帝提出了削夺诸侯王、修改法令等主张,这都是当时急需解决的国家大事。在景帝即位之后,晁错升为内史,不久任御史大夫,成为举足轻重的国家重臣,很受景帝器重。他依旧主张削夺同姓诸侯王的封地,达到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在《削藩策》一文中,他提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意思是晚削藩不如早削藩。景帝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要削夺吴王刘濞的封地。在这时候,晁错的父亲从颍川赶来,劝他小心行事,免得树敌,引火烧身。晁错意志坚决,不愿屈从。到了景帝三年,即公元前154年,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一起发动了大规模的叛乱,这就是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

外戚窦婴等人原来就和晁错矛盾很深,此时见有机可乘,于是提议景帝杀晁错来平息叛乱。景帝听信了窦婴之言,将晁错腰斩于长安东市,他的父母、妻子、同族不分老少也都被杀。晁错后,吴楚七国之乱并没有平息,最后景帝还是派名将周亚夫出征,才很快将叛乱平定。

晁错削地

汉景帝也像文帝一样,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决心把国家治理好。景帝当太子的时候,有个管家的官员叫晁错(音cháo cuò),才能挺不错,大家把他叫做“智囊”,汉景帝即位以后,把他提升为御史大夫。

汉朝实行的是郡县制,但是同时又有二十二个诸侯国。这些诸侯都是汉高祖的子孙,也就是所谓同姓王。到了汉景帝那时候,诸侯的势力很大,土地又多,像齐国有七十多座城,吴国有五十多座城,楚国有四十多座城。有些诸侯不受朝廷的约束,特别是吴王刘濞(音bì),更是骄横。他的封国靠海,还有铜矿,自己煮盐采铜,跟汉皇帝一样富有。他自己从来不到长安朝见皇帝,简直使吴国成为一个独立王国。

晁错眼看这样下去,对巩固中央集权不利,就对汉景帝说:“吴王一直不来朝见,按理早该把他办罪。先帝(指文帝)在世时对他很宽大,他反倒越来越狂妄自大。他还私自开铜山铸钱,煮海水产盐,招兵买马,准备叛乱。不如趁早削减他们的封地。”

汉景帝还有点犹豫,说:“好是好,只怕削地会激起他们造反。

晁错说:“诸侯存心造反的话,削地要反,不削地将来也要造反。现在造反,祸患还小;将来他们势力雄厚了,再反起来,祸患就更大了。”

汉景帝觉得晁错的话很有道理,决心削减诸侯的封地。诸侯大多不是荒*无度,就是横行不法,要抓住他们的罪恶,作为削减封地的理由,还不容易!过了不久,有的被削去一个郡,有的被削掉几个县。

晁错的父亲听到这个消息,从家乡颍川(今河南禹县)特地赶了出来。他对晁错说:“你当了御史大夫,地位已经够高的了。怎么不安分守己,硬管闲事?你想想,诸侯王都是皇室的骨肉至亲,你管得着?你把他们的封地削了,他们哪一个不怨你,恨你,你这样做究竟是为的什么?”

晁错说:“不这样做,皇上就没法行使权力,国家也一定要乱起来。”

他父亲叹了口气说:“你这样做,刘家的天下安定,我们晁家却危险了。我老了,不愿意看到大祸临头。”

晁错又劝了他父亲一阵。可是老人不体贴晁错的心意,回到颍川老家,服毒自杀了。

晁错正跟汉景帝商议要削吴王濞的封地,吴王濞先造起反来了。他打着“惩办奸臣晁错,救护刘氏天下”的幌子。煽动别的诸侯一同起兵叛乱。

公元前154年,吴、楚、赵、胶西、胶东、甾川(甾音zī)、济南等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历史上称为“七国之乱”。

叛军声势很大,汉景帝有点吓了。他想起汉文帝临终的嘱咐,拜善于治军的周亚夫为太尉,统率三十六名将军去讨伐叛军。

那时候,朝廷上有个妒忌晁错的人就说七国发兵完全是晁错引起的。他劝汉景帝说:“只要答应七国的要求,杀了晁错,免了诸侯起兵的罪,恢复他们原来的封地,他们就会撤兵回去。”

汉景帝听信了这番话,说:“如果他们真能够撤兵,我又何必舍不得晁错一个人呢。”

接着,就有一批大臣上奏章弹劾晁错,说他大逆不道,应该腰斩。汉景帝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竟昧着良心,批准了这个奏章。

一天,中尉来到晁错家,传达皇帝的命令,要他上朝议事。晁错还完全蒙在鼓里,立刻穿上朝服,跟着中尉上车走了。

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忽然拿出诏书,要晁错下车听诏。中尉宣布了汉景帝的命令,后面一群武士就一拥而上,把晁错绑起来。这个一心想维护汉家天下的晁错,竟这样莫名其妙地被腰斩了。

汉景帝杀了晁错,派人下诏书要七国退兵。这时候吴王濞已经打了几个胜仗,夺得了不少地盘。他听说要他拜受汉景帝的诏书,冷笑说:“现在我也是个皇帝,为什么要下拜?”

汉军营里有个官员名叫邓公,到长安向景帝报告军事情况。汉景帝问他说:“你从军营里来,知不知道晁错已经了?

吴楚愿不愿意退兵?”

邓公说:“吴王为了造反已经准备了几十年了。这次借削地的因头发兵,哪里是为了晁错呢?陛下把晁错错杀了,恐怕以后谁也不敢替朝廷出主意了。”

汉景帝这才知道自己做错了事,但后悔已来不及。亏得周亚夫很能用兵。他先不跟吴、楚两国的叛军正面作战,却派一队轻骑兵抄了他们的后路,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吴、楚两国军队没有粮食,自己先乱起来。周亚夫才发动精兵出击,把吴、楚两国的兵马打得一败涂地。

吴、楚两国是带头叛乱的,两国一败,其余五个国家也很快地垮了。不到三个月时间,汉军就把七国的叛乱平定了。

汉景帝平定了叛乱,虽然仍旧封了七国的后代继承王位,但是打那以后,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国里征收租税,不许干预地方的行政,权力大大削弱,汉朝的中央政权才巩固下来。

来源:《中华上下五千年》(曹余章 著)

晁错是西汉初期的一位政治家,他学贯儒法,知识渊博。深受文、景两帝的器重和宠信。景帝前元三年,晁错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巩固大汉王朝的千秋大业,向汉景帝上书《削藩策》。汉景帝为了汉朝的长治久安,听从了晁错的建议,开始了“削藩”。但是就在晁错的政治理想就要实现之时,他却被腰斩于长安东市。他的蒙冤而与文帝时代青年政治家贾谊的夭折,成为文、景时代最著名的两大政治悲剧!晁错蒙冤而是因为朝廷大臣给他拟定的罪名是无臣之礼,大逆不道。朝廷大臣给晁错拟定的罪名虽然很重,但并不是晁错被杀的真实原因,那么晁错被杀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呢?

“七国之乱”爆发后,朝廷的这一政策,立即激起了各诸侯王的强烈不满,吴王刘濞首先决定起兵反叛,用晁错的观点来说,他提出《削藩策》是因为吴王必反。因为当时的吴国地处长江中下游,富饶之国,鱼米之乡,吴王煎矿得钱,煮水得盐,富甲一方,势可敌国,这样下去,必有尾大不掉之势,成为中央政权的隐患,因此必须削减其势力。当汉景帝推行晁错的削藩策时,吴王刘濞跳起造反,这再次肯定了晁错的削藩政策。对于削藩策,文景时代朝中大臣也曾提出削藩政策,但未被采纳。很多人都意识到藩王的尾大不掉之势。问题是当晁错提出削藩的时候,几乎遭到朝中一片反对,而到了最后,当提出要诛杀晁错时,朝廷几乎是一片喊杀。那这又是为了什么呢?

(全文)

大汉这个王朝严格地说,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王朝,因为在它之前的秦,持续的时间很短,而汉王朝强大、持久、影响深远,比方说我们现在是汉人,汉族,我们说的是汉语,都是以这个王朝为标记的。这个王朝持续了四百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王朝。当然由于王莽篡汉,这个王朝被一分为二,分为前半段和后半段,历史上称为前汉和后汉,又叫西汉和东汉。那么汉王朝四百多年,应该说最精彩的是在西汉,而西汉王朝两百多年,最精彩的是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这一段,这一段历史,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轰轰烈烈。在这样一个轰轰烈烈的时代,人才辈出,英雄辈出,人物辈出。遗憾的是,这些英雄人物和风流人物,并不是都有一个好的历史结局。他们有的身败,有的名裂,有的身败兼名裂,甚至于非命,今天我们要讲的晁错,就是其中的一个。

晁错的,是西汉初年的一大冤案,西汉这个王朝应该说冤案还是不少,比方说晁错之前的韩信,韩信的是一个冤案,晁错之后的窦婴,窦婴的也是一个冤案,但是比较而言,晁错得最冤,为什么呢?晁错是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而,而他的这个政治理想,又是在他后实现的,而且是正在实现他的政治理想的时候,被冤杀了,所以他得特别冤,这个冤呢,也不是我们现在人看他是冤的,当时就有人说他冤。

当时有一个叫邓公的人就跟汉景帝说过,晁错得太冤了。邓公是一个什么人呢?邓公当时的官职叫做“谒者仆射”,“谒者仆射”它的级别是叫做秩比千石,那么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相当于副部级。

吴、楚之乱的时候,汉景帝派“谒者仆射”邓公到前线去打仗,邓公从前线回来,向汉景帝汇报军情,汉景帝就问了他一个问题:说这个晁错已经被朕杀了,吴、楚两国应该退兵了吧?汉景帝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我们如果看过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大家都应该知道,所谓吴、楚之乱,就是当时一个叫吴的王国,还有一个楚的王国,联合了另外的五个王国,组成七国联军,浩浩荡荡地杀向京师。他们当时打出的口号叫做“诛晁错,清君侧”,什么叫做清君侧呢?就是皇帝身边有小人,要把他清理掉,小人是谁?晁错。所以汉景帝就说:既然你们的口号是“清君侧”,说我身边有小人,小人是晁错,我把晁错杀了,你们应该退兵了吧?邓公说:怎么会退兵呢?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吴王想造反,已经准备了几十年了,好容易逮一个机会,你杀了晁错就退兵了,不可能。邓公还说了一句话,他说,反倒是我认为天底下的人都会把自己的嘴巴闭起来,汉景帝就问他说:为什么呢?邓公说:陛下想一想,晁错是为什么的?晁错是主张削藩,也就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中央政权,这是我们大汉王朝的千秋大业,但是他的计划刚刚实行的时候,自己却被冤杀了,以后还有人说话吗?还有人说真话吗?还有人愿意向你们提建议吗?汉景帝听了这个话以后呢,漠然良久,呆了很长时间,然后叹了一口气说:朕也是后悔莫及呀。

那么现在看起来汉景帝的后悔,我估计还是真的,为了表示这个汉景帝杀晁错是出于万不得已。我们看到在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里面安排了一场汉景帝和晁错两个人喝酒话别的这么一个场面。这个情节在历史上恐怕是没有记载的。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晁错被杀的时候,他是不知道自己被杀的,而且被杀的也不是晁错一个人,是他们全家,而且诛杀晁错,是朝廷的大臣正式打了报告的,牵头打这份报告的是三个人,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这个张欧就是欧洲的欧,但是根据古书的记载,这个欧字应该念(qu),应该叫张区。他们三个人是正式向汉景帝打了一份报告的,拟定的罪名也很重的。

这三个人是什么人呢?我们要知道,汉代的中央政府它实行的制度叫做“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三个宰相,九个部长,三公:首先第一个是丞相,相当于现在的总理;第二个叫太尉,相当于现在的三军总司令,最高军事长官;第三个叫做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是副丞相,管监察,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兼监察部长。那现在好了,一个政府总理,一个公安部长,一个司法部长,三个人联名弹劾晁错,这个分量那是很重的,拟定的罪名也很大,叫做:“亡臣子礼,大逆不道”。所以当时拟定的处分是晁错腰斩。腰斩就是一刀从这儿切下去,腰斩是一种很残忍的刑罚,腰斩以后人没有马上,他还会动,非常惨,所以这个刑罚一直到雍正的时候才废掉,因为雍正皇帝杀了一个人,腰斩,看了以后他觉得非常惨,他自己用手蘸着血写了三个字,惨、惨、惨,把这个刑罚废掉了,晁错是腰斩。另外他的父母、妻子、家人,凡是没有分家的统统杀头,所以是判得非常重。在当时这个报告打上去,汉景帝马上批了一个字“可”。

我们现在读史书上面是这样记载的:“制曰可”,皇帝批示同意了。而且晁错的,是他事前完全不知道的。司马迁在给晁错做传的时候,用的是这样一句话:“上令错衣朝衣斩东市”。那么从这个字面上看呢,我们好像觉得汉景帝给晁错一个面子,就穿着上朝的衣服,上刑场。实际上不是,如果我们读《汉书》,我们就会发现《汉书》上晁错传里面写得很清楚,叫做“绐载行市”,这四个字从哪里来的,从《史记》来的,《史记》也写了这四个字。但是问题是司马迁他没有写在晁错传里面,他写在哪儿呢?他写在《吴王刘濞列传》里面,叫做“绐载行市”,绐是什么意思呢?骗,也就是说当时这三个人打一个报告给汉景帝,汉景帝批了可以后,马上就派中尉陈嘉,就是那个首都卫戍司令兼公安部长,驾了一辆马车,找到晁错,就是说皇上叫你,晁错以为叫他开会呢,穿上朝服,兴冲冲地上了车,上了车以后,一车拉到“东市”立即腰斩。我们现在不知道,在杀晁错之前,是否向他宣读了判决书,但是肯定有一条,没有给他自我辩护的机会,当然也没有给他请律师,所以他得惨,得冤,得窝囊。

是主张削藩,晁错是非常坚决地主张削藩,而且一有机会就跟汉景帝说削藩了,削藩了,可以说削藩这个事儿是晁错一手鼓捣出来的,所以我们要知道晁错是不是得冤,我们来把削藩这个事儿来交代一下,而我们要弄清楚削藩是怎么回事儿,我们要大致地讲一下中国国家制度的演变。

秦汉时期,是中国国家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秦汉之前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呢?那个时候我们中国人,也有中国这个概念,但和我们现在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中国,那不是一个概念。当时人们讲到的中国是什么?是中央之国,当中的那个国,而中央这个国外面周边呢,还有很多的国,我们现在中国的这块地方,当时叫做天下,也就是说当时的人认为,天底下也就这么大块地方,也就这么多人,天下这块地方,要有一个领袖,这个领袖就是天的儿子,叫天子,这是一个概念。

然后在天下当中有很多的国,有同民族的,有不同民族的,最当中的这个天,最正中的这个地方,这个叫中国,周边最远的少数民族东边的叫夷,南边的叫蛮,西边的叫戎,北边的叫狄。另外还有一些华夏族的国家,很多的国家,他们叫做什么呢?他们叫做国,每个国都有自己的元首,这个元首叫做诸侯。那么天子和诸侯是一个什么关系呢?我们现在反过来看,我们觉得当时就是秦以前的那个状况,应该叫做国家联盟,他们共同拥戴一个天子,就是国家联盟的盟主,当时称为天下共主,但是我们要弄清楚这个天下共主是名义上的,虽然周代就提出一个概念,叫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是我们要清楚,这个“莫非”是名义上的,天子呢,它名义上所谓天的儿子,拥有了上天授予他的这块土地,然后他把这个土地封分下去,这个就叫做封建。封,是什么意思呢?封是划定疆域,封的办法,是国与国之间有个国境,由周天子派人在那里犁一条沟,把这个沟里边的土翻上来,然后在这个土上面种树,这个叫做封,把这一片划给你了。建,是什么意思呢?建就是任命国君,不但给你封了一块土地,然后还给你指定一个国家元首,这个叫做建,合起来就叫做封建。这个封建是可以再封建的,就是天子呢,封建诸侯国,诸侯得了这块领土以后,怎么办呢?他再封建,他又把他的土地,又把它分下去,分给谁呢?分给大夫,那么大夫拥有的那块地方叫什么呢?叫家,所以这个时候是三个层次的机构,就是天下、国、家,国和家是分开的,这个制度就叫做封建制,一个天下,许多国家,一个天子,许多国君。

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就把这个制度给废除了,代之以郡县制,什么叫郡县制呢?就是原来诸侯的国,现在我把它改成郡,原来大夫的家,我把他改成县,郡管县,郡和县都直属中央政府,不再分封,也就是一个政府,一个主权,一个领袖,一个国家,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变革。那么秦始皇实行这个制度大概十几年。

秦始皇了以后,这个王朝实际上就已经灭亡了,取而代之是汉王朝,那么汉灭秦以后,是实行原来周代的封建制呢?还是实行秦的郡县制呢?这就是两条路线的斗争,最后汉高祖刘邦采取了一个妥协的方式,一个中间路线,就是在中央周围,京畿地区,京师周围这个地区,实行郡县制,就是实行秦的制度,在边远一点的地方呢,实行周的封建制,依然再封一些王国出去,就是一个王朝,两种制度,我们不妨称之为一朝两制。那么分封在京师周围的这些国家呢,就称做藩国,为什么叫藩呢?藩是什么呢?藩就是篱笆,藩篱意思就是说你们像篱笆一样地,在周围保卫中央,所以这些王侯都称之为“藩王”,他们回到自己王国去,叫做“归藩”,也叫“之国”,但是我们要搞清楚的是,这些分封出去的王国是各自为政的,是有主权的,也是有财源的。

不过汉高祖刘邦虽然实行一朝两制的这样一个方案,他还是留了一手,做了一个规定,只能封同姓王,不能封异姓王,就是只有我们姓刘的,你可以封他一个国王,不姓刘的,姓吕的或者姓别的,那你只能封一个侯,所以你看汉代的贵族,王侯是很清楚的,王都是姓刘的,其他人就可以封侯,卫青,霍去病都封侯了,你可以封侯,留了这一手。那么后来刘邦去世以后,吕后执政,就破坏这个规矩了,她就封姓吕的做王,所以在历史上就被视为乱政。最后吕后了以后,大臣们就起来商量说要把这个事,我们要把他摆平,那么请谁来摆平呢?太尉周勃,因为周勃手上有军权,于是找到周勃,说周勃出来,你看把这个事情摆平吧。周勃摆平了以后,所以周勃是一个大功臣。周勃是谁呢?周勃就是我们在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里面看到的,平定“七国之乱”的太尉周亚夫的父亲。

但是同姓封王就可靠吗?现在看到同姓封王也不大可靠,比方说吴王刘濞,就靠不住吧,造反了嘛,吴王刘濞是什么人?吴王刘濞是刘邦的侄子,是刘邦哥哥刘仲的儿子。古人这个排行,叫做“伯仲叔季”,伯就是老大,仲就是老二,叔就是老三,季就是老四,刘邦的哥哥叫刘仲,就是刘二,这个刘二,他是个没用的,刘邦当时也封了一块地方给他,他守不住,他儿子刘濞很能干,也很勇敢,会打仗。刚好那个时候吴楚那个地方刚刚收归中央,刘邦一想,吴楚这地方也不能不派个能干的人去管管,那好吧,刘濞你去吧,就把刘濞封了吴王,封完了以后,刘邦就后悔,他说,刘濞这个人,我怎么看他有“反相”,这小子将来是要造反的,但是君无戏言,你封都封了,你怎么能收回来呢?刘邦只好摸着刘濞的背说:“孩子五十年以后,东南有人作乱,那不会是你吧,咱们天下姓刘的可都是骨肉啊,你可别干这个事”,刘濞马上跪下来说:“臣不敢”。

那么事实证明,刘濞是造反的,但是刘濞造反到底是他存心要反呢?还是叫晁错逼出来的呢?晁错的理论是认为必反。因为我们知道,当时的藩国,它是独立王国,它是有独立主权的,有自己的财税,有税收,有军队,有领土,有政府,这么一个东西,你说它在这个中央政府外面,说它能保卫中央,这个事情不大靠得住,这就要抑制它,抑制的办法就是削减它的领地,不要让它这么大,今天切一点,明天再切一点,后天再切一点,一点一点把它的地方切小,这个就叫做削藩。

那我们想了,这个削藩,这些藩王们会愿意吗?这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就是不愿意,因为这是他们的既得利益,你说一个王侯他拥有这么多既得利益,谁甘心情愿把它供奉出去,就是阿猫,阿狗嘴巴里一条鱼,一块骨头,你也夺它不走,一个王爷,一个国王的既得利益,你拿走就拿走了,不造反才怪,所以晁错提出削藩策以后,大家都不赞成,这个事情搞不成。汉景帝也很担心,说你看这个事情弄下去是不是会造反,晁错回答的话是怎么说的呢:他说:削之亦反,不削亦反,你削他也是反,你不削他,他也反,如果你现在削,他反得快,他马上就反,但是危害小,将来削,他反得是要晚一点,但是危害大,为什么他越做越大了嘛!他越来越强大了嘛!你要趁他羽翼还没有丰满的时候就把他掐,等他羽翼丰满了,他等着你打他,哪有这么好的事。那么这句话说下去以后,汉景帝就下了削藩的决心,这就惹出了吴楚之乱,或者说七国之乱。

现在看起来,晁错提出削藩策有一个前提,就是吴王必反,就是不削亦反,反正是要反,还不如去削,吴王真的造反吗?现在从史书上,我们查不到他存心造反的证据,后来“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政府军在吴楚两国也没有找到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没有证据,只有这个邓公说了“吴王为反数十年矣”。那也就是说想当然了,当然有一些蛛丝马迹,比方说吴王干什么事呢?他干了这么件事,因为他不是自己会铸钱嘛,他不是自己要产盐嘛,他不是很有钱嘛,于是他就把这笔钱,抵了老百姓的赋税,就是他吴国老百姓是不要上税的,这个上缴给中央政府的税收,我刘某人给你交了,这是叫收买人心;第二个证据就是他专门收买亡命之徒,就是哪个地方犯了罪的人,你只管往吴国逃,逃去以后他都收容下来,就像后来《水浒传》里面的小旋风柴进似的,一个大庄园,谁犯罪都躲我这儿来,官府不敢抓,那不就是要造反嘛,干了这些事。

但是实际上你说抓他这个谋反的证据,这个是证据不足的。当然晁错也抓了他们一些岔子,比方说楚王,这个我们在电视具体里面也看到了,他去抓楚王,说楚王,你在太后丧期内乱搞男女关系,罪大恶极,抓起来了,说实在的,一个王爷搞了两个女人,恐怕算小节吧,不能算是谋反的证据吧。另外还有胶西王,卖了官,卖官这个事是从秦始皇就开始了,和尚摸得,我摸不得,秦始皇可以卖官,我就不能卖官,这都不能算是太多的证据。

但是反过来我们如果站在后人的立场,站在历史的这个角度来看,应该说晁错的这个想法是有道理的,吴王刘濞不反,不等于他儿子不反,吴王刘濞今天不反,不等于他明天、后天不反。你看曹操没有反,曹操儿子反了吧,还有明成祖朱棣他也是藩王,他是燕王,封到北京了,朱元璋一,朱元璋的孙子,因为他的皇太子,是已经先了,皇太孙建文帝继位,建文帝一上台,朱棣就反了,打出的旗号刚好就是吴楚之乱的旗号:“清君侧”,反了嘛,所以这个藩国太强大,对于中央政权是个危害,这一点肯定是对的。

当然我们不能说因为曹丕反了,朱棣反了,就证明刘濞是反的,我们不能这样反推,但是应该说晁错这个提防是有他的道理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深谋远虑,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长痛不如短痛,吃柿子也不能专拣软的捏。既然要削藩,既然要真正推行削藩的政策,确实应该拿吴国这个最强大的藩国开刀,就是吴王刘濞,我们不管他是反,还是不反,都要拿他开刀,这个冤大头他当定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何况吴王刘濞最后一削他,他就跳起来,也从某种程度上反证了他多多少少还有一点,至少有谋反的条件。那么在那样一个时代,你具备谋反的条件,是可以视为谋反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应该说晁错对于巩固那样一种国家制度,巩固汉代的中央政权,他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而且对于这个观点,实际上是很多人有共识的。晁错之前的贾谊是最先提出削藩的。贾谊向汉文帝提出削藩,没有被汉文帝采纳,汉文帝觉得他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条件,也不到这个时机,所以汉文帝接见贾谊的时候,就问一些神神鬼鬼的事情,不跟他谈政治,所以后来有诗说:“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汉文帝觉得这个事情他做不成。另外晁错的都是因为袁盎,也是主张削藩的。所以你要说整个汉代朝廷当中只有晁错一个人清楚,这个也不是事实,很多人都意识到这个问题,问题在于晁错一提出削藩的时候,几乎遭到一片反对,挑头反对的是窦婴,窦婴是公开反对的,其他人是私下反对的,而到了最后提出来要诛杀晁错的时候,朝廷是一片喊杀,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里面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在于汉王朝的治国理念。我们知道,一个统一的国家,它要有一个国家意识形态,秦王朝的国家意识形态,是法家的学说,汉王朝武帝之前的国家形态是道家学说,汉武帝以后是儒家学说,汉文帝的皇后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就是一个笃信黄老的人。窦太后有个规定,就是自己的儿子和窦家的人只准读老子,只准读老子的《道德经》,不准读别的,所以整个这一些人,都是道家派,只不过汉景帝态度比较温和,窦太后态度比较强硬。

有一天,汉景帝主持一个学术讨论会,讨论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汤武革命是否合法,什么叫汤武革命呢?汤就是商汤起兵打败夏桀,由商朝取代夏朝,武就是周武王起兵革命,由周朝取代商朝,说这个事情对不对。道家说不对,道家的代表人物叫做黄生,一个姓黄的先生,黄先生,黄先生说:他说,这个帽子再破也要戴在头上,鞋子再

柳庆为官文言文翻译

1. 柳庆审案翻译(文言文)

原文 后周柳庆,初仕后魏,为雍州别驾。

有贾人持金二十斤,诣京师交易,寄人居止。每欲出行,常自执管钥。

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谓主人所窃。

郡县讯问,主人遂自诬服。庆闻而疑之,乃召问贾人曰:“卿钥常置何处?”对曰:“恒自带之。”

庆曰:“颇与人同宿乎?”对曰:“无。”曰:“与人同饮乎?”曰:“向者曾与一沙门再度酣宴,醉而昼寝。”

庆曰:“主人特以痛自诬,非盗也。彼沙门乃真盗耳。”

即遣吏逮捕沙门,乃怀金逃匿。后捕得,尽获所失之金。

译文 后周有一个人名叫柳庆,起初在后魏做官,充任雍州别驾。有名商人带了二十斤黄金到京城做买卖,寄住在一家客栈中。

商人每次出门总是随身携带宝箱的钥匙。不知道为什么,房间紧闭如常金钱却全部消失。

他认为是客栈老板所偷。官府询问他,客栈老板禁不住严刑拷问就无辜负罪。

柳庆听到这个消息后却表示怀疑,询问商人平日钥匙放置何处,商人答:“经常自己带着。”又问:“你可曾同别人一同住宿过吗?”答:“不曾。”

“曾与人一起喝酒吗?”答:“前一阵曾与一位僧人痛饮过两次,醉得大白天就睡着了。”柳庆说:“房主人只是因为刑讯痛苦才被迫认罪的,那个僧人才是真正的小偷。”

于是立即派人追捕。出家人在偷得黄金后虽然立即逃逸,但是仍被柳庆捕获,寻回所丢失的黄金。

2. 文言文《柳庆断案》翻译

北周的柳庆,起初在后魏做官,任雍州别驾。

有个商人,携带二十斤金钱到京城做买卖。借人房屋居住。

每次要外出,常常自己拿着房间的钥匙。没有多久,房间紧闭如常而金钱却全部丢失了。

商人以为是房主人偷的,郡县官府对房主人进行拷讯审问,房主人只好被迫认罪。柳庆听说后,觉得可疑,便找来了商人,问他说:“你的房间钥匙经常放在什么地方?”商人回答说:“经常自己带着。”

柳庆问:“你可曾与别人一同住宿过吗?”回答说:“没有。”又问:“与别人一同喝过酒吗?”回答说:“前一阵曾与一个僧人痛饮过两次,醉得大白天就睡着了。”

柳庆说:“房主人只是因为刑讯痛苦才被迫认罪的,并不是盗窃犯,那个僧人才是真正的盗窃犯。”当即派遣差吏前往逮捕僧人,结果僧人已经携金潜逃。

后来捕获归案,全部查获了商人所失之金。 148。

3. 柳庆审案翻译(文言文)

原文 后周柳庆,初仕后魏,为雍州别驾。

有贾人持金二十斤,诣京师交易,寄人居止。每欲出行,常自执管钥。

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谓主人所窃。

郡县讯问,主人遂自诬服。庆闻而疑之,乃召问贾人曰:“卿钥常置何处?”对曰:“恒自带之。”

庆曰:“颇与人同宿乎?”对曰:“无。”曰:“与人同饮乎?”曰:“向者曾与一沙门再度酣宴,醉而昼寝。”

庆曰:“主人特以痛自诬,非盗也。彼沙门乃真盗耳。”

即遣吏逮捕沙门,乃怀金逃匿。后捕得,尽获所失之金。

译文 后周有一个人名叫柳庆,起初在后魏做官,充任雍州别驾。有名商人带了二十斤黄金到京城做买卖,寄住在一家客栈中。

商人每次出门总是随身携带宝箱的钥匙。不知道为什么,房间紧闭如常金钱却全部消失。

他认为是客栈老板所偷。官府询问他,客栈老板禁不住严刑拷问就无辜负罪。

柳庆听到这个消息后却表示怀疑,询问商人平日钥匙放置何处,商人答:“经常自己带着。”又问:“你可曾同别人一同住宿过吗?”答:“不曾。”

“曾与人一起喝酒吗?”答:“前一阵曾与一位僧人痛饮过两次,醉得大白天就睡着了。”柳庆说:“房主人只是因为刑讯痛苦才被迫认罪的,那个僧人才是真正的小偷。”

于是立即派人追捕。出家人在偷得黄金后虽然立即逃逸,但是仍被柳庆捕获,寻回所丢失的黄金。

4. 文言文翻译柳庆,字更兴

柳庆字更兴,小的时候非常聪明敏锐,很有器量,博览群书。大统十年,他被任命为尚书都兵郎中,并领记室,很快又以这个官位担任了雍州别驾的职位。

广陵王欣(这里不太清楚是应该断做“广陵王/欣”还是“广陵/王欣”,个人倾向于前者,但是这个人的姓氏也没有查到,姑且存疑)是西魏的至亲,他的外甥姓孟的,经常做一些凶恶强横之事。有人状告他偷盗牛,柳庆调查到是实情,很快就下令拘捕他。姓孟的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对柳庆说:“你现在要是给我带上刑具,以后你要怎么给我摘下来呢?”广陵王欣也派人给他分辩,说他无罪,姓孟的从此更加骄横。于是柳庆召集僚属和官吏,宣布姓孟的倚仗权势侵扰暴虐的样子,说完了就下令打他,从此之后贵人的亲戚们都收敛了很多。又有一家姓胡的被抢劫,郡县的调查机关都不知道贼人在哪里,附近被囚禁起来的人有很多。柳庆认为这些贼人是乌合之众,可以诈他们一下,就写了匿名信,张贴在官府门前说:“我们一起抢劫了胡家,人有很多,害怕泄露消息,现在想要自首,害怕不能逃脱罪,如果听说了先自首的人可以免罪,我们愿意来自首。”然后又公布了免罪的公文。过了两天,广陵王欣家的奴仆自己把自己捆起来到张贴的免罪公文下面自首,借这个机会把参与这件事的人一网打尽。柳庆的坚守正道,明察秋毫,都像这几件事一样。

5. 文言文《两虎相斗,必有一伤》译文谁说说

原文卞庄子欲刺虎②,馆竖子止之③,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 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从伤而刺之④,一举⑤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⑥.有倾⑦,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两虎之功.注释①选自司马迁《史记 张仪列传》.②卞庄子:一作管庄子,传说为鲁国勇士.③馆竖子:一作管与,即童子.④从:伤,指伤虎.⑤一举:一次行动.⑥立:站立.须:等待.⑦有顷:顷刻.译文卞庄子准备刺杀老虎.童仆劝阻他说:“两只老虎正要吃一牛,他们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的虎一定伤,小的虎一定.到那时,刺杀伤虎,就能一举两得.”卞庄子觉得童仆说得很有道理,于是站立等待.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真的嘶咬,小虎被咬,大虎也受了伤.卞庄子刺了伤虎,一举果然有杀两虎的功效.寓意要取得胜利,不能光凭勇敢,而要运用智慧.善于运用智慧的人,可以用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大的收获.。

6. 吕曾珍为官文言文翻译

南朝时候,有个叫吕僧珍的人,生性诚恳老实,又是饱学之士,待人忠实厚道,从不跟人家耍心眼。吕僧珍的家教极严,他对每一个晚辈都耐心教导、严格要求、注意监督,所以他家形成了优良的家风,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待人和气、品行端正。吕僧珍家的好名声远近闻名。

南康郡守季雅是个正直的人,他为官清正耿直,秉公执法,从来不愿屈服于达官贵人的威胁利诱,为此他得罪了很多人,一些大官僚都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总想除去这块心病。终于,季雅被革了职。

季雅被罢官以后,一家人都只好从壮丽的大府第搬了出来。到哪里去住呢?季雅不愿随随便便地找个地方住下,他颇费了一番心思,离开住所,四处打听,看哪里的住所最符合他的心愿。

很快,他就从别人口中得知,吕僧珍家是一个君子之家,家风极好,不禁大喜。季雅来到吕家附近,发现吕家子弟个个温文尔雅,知书达理,果然名不虚传。说来也巧,吕家隔壁的人家要搬到别的地方去,打算把房子卖掉。季雅赶快去找这家要卖房子的主人,愿意出1100万钱的高价买房,那家人很是满意,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于是季雅将家眷接来,就在这里住下了。

吕僧珍过来拜访这家新邻居。两人寒暄一番,谈了一会儿话,吕僧珍问季雅:“先生买这幢宅院,花了多少钱呢?”季雅据实回答,吕僧珍很吃惊:“据我所知,这处宅院已不算新了,也不很大,怎么价钱如此之高呢?”季雅笑了,回答说:“我这钱里面,100万钱是用来买宅院的,1000万钱是用来买您这位道德高尚、治家严谨的好邻居的啊!”

季雅宁肯出高得惊人的价钱,也要选一个好邻居,这是因为他知道好邻居会给他的家庭带来良好的影响。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环境对于一个人各方面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应当万分珍惜身边的良师益友。

7. 《柳庆拟书》的古文意思

柳庆字更兴,是解州人。

五世祖柳恭,在后赵做官,担任河东郡守。父亲柳僧习,任齐国奉朝请。

柳庆自幼聪明机敏,有度量。博览群书,而不重视章句。

当时柳僧习任颍川郡守,地域接近京郊,民间多有豪强大族。将要推选乡官,他们各自依仗权贵势力,争着前来私相嘱托。

一时无法选定,柳僧习对儿子们说:“权贵们私相嘱托,我全都不用。他们派来的人准备回去,必须一一有个答复。

你们各自按照这个意思为我起草一封信。”柳庆于是拟好复信,复信说:“下官受国家的委派在大郡做官,举荐乡官时,贤能者起用,不正派不用。

这本是朝廷规定的法典。”柳僧习读了信,赞叹道:“这孩子有气概,大丈夫理就如此。”

于是依据柳庆所拟之信作了答复。柳庆最初做的官是奉朝请。

广陵王元欣是魏国皇室的亲族。他的外甥孟氏屡次横行不法。

有人告发孟氏盗牛。柳庆将其逮捕审讯,确认情况属实,立即下令把他监禁起来。

孟氏一点也没有害怕的样子,竟然对柳庆说:“如果今天把我关起来,以后你用什么(方法)放我?”元欣也派人辩解孟氏无罪。孟氏因此更加骄横。

柳庆就隆重召集僚属吏员,公开宣布孟氏倚仗权贵虐害百姓的罪状。说完,就命令将孟氏打。

从此以后,皇亲贵族收敛气焰,不敢再侵害百姓。 晋公宇文护开始代理国政时,想拉笼柳庆为心腹。

柳庆推辞,违背了宇文护的心意。(柳庆)又与杨宽不和,等到杨宽参与朝政,柳庆就被疏远疑忌,出任万州刺史。

世宗随即明白过来,将柳庆留下来,任雍州别驾,兼任京兆尹。武成二年,任宜州刺史。

柳庆从郎官当起,直到司会,其职务一直是掌管府库仓储。等到在宜州时,杨宽任小冢宰,就囚禁柳庆从前的吏员,推究柳庆的罪过。

审查拷问六十多天,有的吏员于狱中,但始终没有说出什么,只在府库中找到剩余的几匹彩色丝织品。当时人都佩服柳庆的廉洁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