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瑞士国家政策全民皆兵什么型国防

2.瑞士为什么实行武装中立政策?

3.大家觉得永久中立国瑞士的军事实力到底如何?

4.佛与道,北魏封建统治者眼里寻求平衡的工具

瑞士国家政策全民皆兵什么型国防

全民皆兵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全民皆兵政策

瑞士的国防类型中立型,瑞士推行“永久中立”的外交政策,军事上实行“刺猬军事战略”,其最大的防御力量在于“全民皆兵’’的兵役制度。

瑞士联邦(德语:Schweizerische Eidgenossenschaft,法语:Confédération suisse,意大利语:Confederazione Svizzera,罗曼什语:Confederaziun svizra),简称“瑞士”,是中欧国家之一,全国划分为26个州。瑞士北邻德国,西邻法国,南邻意大利,东邻奥地利和列支敦士登。全境以高原和山地为主,有“欧洲屋脊”之称。

...........................................

瑞士为什么实行武装中立政策?

瑞士全民皆兵、武装中立、常备不懈,实行“刺猬”战略。

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士坚持奉行其一贯坚持的中立政策。面对轴心国(德国、意大利等)的四面包围,瑞士采取了种种措施战胜了困难,保卫了自己的中立。在战争中,瑞士利用中立国的角色接纳了成千上万的受迫害而背井离乡的人们,并通过完全由瑞士人组成的国际红十字会救扶伤。

2、瑞士不介入战争,但是瑞士一直保持一支全民皆兵、全民动员的民兵制军队。经过不懈努力,瑞士全境建成各种规格的地下掩体,可供全部常住人口使用。

瑞士实行全民兵役制度,18岁至42岁的健康男子每隔两年必须抽出3个星期时间到军队服役,服役人员也可选择一次性服役。男子的总服役时间为260天,女性有与男性同样的权利,可以持枪参加各项军事任务。瑞士军队有22万(包括8万名预备役人员和2万名新兵学员),职能为国防与防范恐怖主义。

扩展资料

瑞士历史上曾有雇佣兵制度,后来才改采武装中立。11世纪受神圣罗马帝国统治。1291年8月1日,乌里州、施维茨州和下瓦尔登三个州在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斗争中秘密结成永久同盟,此即瑞士建国之始。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认瑞士为永久中立国。

此后瑞士从未卷入过任何形式的战争。1848年制定宪法,设立瑞士联邦委员会,成为统一的联邦制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保持中立。但同时也参与国际事务,许多国际性组织的总部都设在瑞士。

瑞士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全球最富裕、社会最安定、经济最发达和拥有最高生活水准的国家之一。其旅游资源丰富,有世界公园的美誉;其人均GDP一直居世界前列,在欧洲仅次于卢森堡。瑞士还是世界上最为稳定的经济体之一。

其政策的长期性、安全的金融体系和银行的保密体制使瑞士成为避税投资者的安全避风港。由于拥有发达的金融产业,服务业在瑞士经济中也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瑞士

大家觉得永久中立国瑞士的军事实力到底如何?

首先,瑞士实行“全民皆兵”政策。

按照瑞士宪法规定,20岁至42岁的男性公民只要身体健康,必须依法服兵役,新兵接受15周的基础训练后正式编入连队,在20岁至42岁期间还要不断返回部队复训和服役。瑞士至今仍有高达36万军队人数,属于世界人均最高水平。

瑞士军队核心军事力量是“自行车旅”,这是一支极为精锐部队,承担特种攻击任务,和平时期也会参与维护社会稳定。“自行车旅”具体人数从未正式曝光,从现有资料分析应当在3000—5000之间,战时可能还会进行扩充。他们的重要特色车辆装备是特种化改造的自行车,上面装备有先进侦察、探测等装备,还有一些装备有微型火箭弹等攻击性武器,可用于城市作战中进行短距离火力压制。此外,该自行车还配有特种轮胎,可以根据地形需要(主要是雪地、山地、林地)进行更换,环境适应能力非常强。

瑞士有八百多万人口,有36万军队人数。中国有13亿人口,却有230万现役解放军军队。当然不包括各种影子部队。由此可见,瑞士的军队人数属于人均高水平。

因为知道了军事实力的重要性,所以瑞士的军力一直很强。因为,每一个瑞士公民都很重视国防力量,所以,瑞士的军力一直很强。

佛与道,北魏封建统治者眼里寻求平衡的工具

南北朝时期,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实行全民皆兵的政策。但是,由于沙门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锐志武功的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公元438年)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

除此之外,他还听从宰相崔浩的劝谏,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并渐次发展为灭佛的行动。

崔浩出身于著名世族,博览经史,善于阴阳五行及术数之学,历仕北魏道武帝、北魏明元帝、太武帝三帝,官至司徒,经常参与军政机要,深受太武帝的信任,结识寇谦之之后,信奉道教,受其法术。

寇谦之早年就热衷仙道,修持汉末张陵、张衡、张鲁创立传承的五斗米道,随方士入华山、嵩山学道修炼,自诩曾有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及《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在北魏明元帝末年,寇谦之从嵩山入平城,结交崔浩,常通宵达旦听崔浩谈论古代治乱史,为之叹美。

后来,寇谦之把儒家学说和佛教经律论及斋戒祭祀仪式吸收到道教中来,重新改造五斗米道,期使北魏帝王容易接纳。

太武帝始光初年,寇谦之献上道书,但当时朝野信奉者很少,崔浩于是上书劝谏太武帝,使太武帝因而信奉道教,并派人奉玉帛牲畜去祭嵩山。太武帝又在平城东南建立天师道场,自称太平真君,并亲受符箓,兴建静轮天宫,奉祀太平真君,改年号为太平真君,成了十足的道教徒。

太武帝的废佛行动,始自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的弹压沙门,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养沙门,并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门,若有隐瞒,诛灭全门。

翌年,卢水的胡人盖吴在杏城起义,有众十余万人。七年,太武帝亲自率兵前去镇压,到达长安时,在一所寺院发现兵器,怀疑沙门与盖吴通谋,大为震怒,下令诛杀全寺僧众。崔浩劝帝灭佛,于是太武帝进一步推行苛虐的废佛政策:诛戮长安的沙门,焚毁天下一切经像。一时之间,举国上下,风声鹤唳。

当时太子拓跋晃监国秉政,一向笃信佛法,再三上表,向太武帝劝阻,虽然都不被采纳,但也由于如此,废佛的诏书得以缓宣,而使远近的沙门闻讯逃匿获免,佛像、经论亦多得密藏;然而魏国境内的寺院塔庙却无一幸免于难,史称太武法难。

废佛后不久,寇谦之仙逝,崔浩后来也因撰《魏史》,书中蔑视胡族而遭腰斩,其族人被诛者百余人。废佛后六年,太武帝驾崩,文成帝即位,下诏复兴佛教,佛教才又逐渐恢复发展,佛与道二者又达到了新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