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言不惭”中的“惭”是什么意思?

2.大言不惭的意思解释

3.大言不惭的意思解释是什么

“大言不惭”中的“惭”是什么意思?

大言不惭是什么-大言不惭啥意思

“惭”在此处的意思是:惭愧、羞愧。

“大言不惭”的意思是:说大话而毫不感到难为情。作谓语、定语、状语、宾语。含贬义。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宪问》:“真言不怍;则为之也难。”朱熹注:“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矣。欲践其言;岂不难哉!”

释义:说大话不觉惭愧,则肯定没有坚定的志向;并且不能判断自己能不能做这件事。如果要实现他说的大话,难道不是很艰难的吗!

扩展资料

字形演变

文言版《说文解字》:慙,媿也。从心,斩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惭,羞愧。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斩”作声旁。

“惭”的字义:

1、用作动词,意思是:因犯错而心存罪恶感。

2、用作形容词,意思是:心存罪恶感的,愧疚的,害臊的。

词语解释:

1、惭颜 [ cán yán ]?

释义:惭愧的表情。

2、惭愧 [ cán kuì ]?

释义:因为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

3、惭幸 [ cán xìng ]?

释义:既惭愧,又感到幸运。

4、顾惭 [ gù cán ]?

释义:自顾而惭愧。

5、惭噱 [ cán jué ]?

释义:带着羞惭的心情大笑。

大言不惭的意思解释

大言不惭的意思是满口自吹自夸的话;一点也不觉得难为情。

拼音:dà yán bù cán。

注音:ㄉㄚˋ一ㄢˊㄅㄨˋㄘㄢˊ。

解释:满口自吹自夸的话;一点也不觉得难为情。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宪问》:“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宋朱熹注:“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矣。”

例子:严知孝听他这个得意的学生大言不惭的说着,脸上的愁闷就散开了。(梁斌《红旗谱》四二)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感情:大言不惭是贬义词。

造句:当一个人是一个真正的人的时候,他就应当与大言不惭和骄揉造作之间保持等距离,既不夸夸其谈,也不扭捏取宠。

近义词:出言不逊

拼音:chū yán bù xùn。

注音:ㄔㄨ一ㄢˊㄅㄨˋㄒㄨㄣˋ。

解释:言:话;说;出言:说话;逊:谦让;恭顺。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也作“出口不逊。”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张郃传》:“图(郭图)惭,又更谮郃曰:‘郃快军败,出言不逊。’郃惧,乃归太祖。”

例子:他出言不逊,当然不会受欢迎。

正音:“不”,不能读作“bú”;“逊”,不能读作“sūn”。

辨形:“逊”,不能写作“训”。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指说话傲慢无礼出口伤。

大言不惭的意思解释是什么

大言不惭指说大话而不觉得难为情。

大言不惭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宋·朱熹《论语集注·宪问第十四》。

大言不惭(惭:惭愧)指说大话而不觉得难为情。连动式结构,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宾语。

出处

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宪问》:“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宋·朱熹《论语集注·宪问第十四》:“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也。欲践其言,其不难哉。”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大言不惭”。

成语典故

孔夫子的治学态度是十分严谨的,他最反对言行不一的行为。有一次,他对学生说:“那班口出大言的人,似乎一点不觉得惭愧,若是要他们干出点事来,就有困难了。”还有一次孔子又说:“话说得多,做的很少,这是一个正人君子认为可耻的。”

宋朝的朱熹对孔子的有关言论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朱熹在注解孔子的这句话时说:“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也。欲践其言,其不难哉。”

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总是大言不惭,那么他一定没有什么客观实际的志向,所以也就从来不会考虑自己的话是否能够实现。如果要他去践行自己大言不惭的诺言,怎么可能不困难呢!

成语寓意

说话不感到惭愧的人有两种,一种人是真正有能力的人,说出的话有根据,能够依自己的能力给人承诺,说出来就能做得到,言行一致,因而不觉得心虚,也就不会惭愧;另一种人,其言语可以称为大话,也就是浮夸而不切实际的话,这类人善于吹牛皮,但牛皮吹出去了往往不能兑现。对于第二种人,人们要时刻警惕。

不管君子还是小人,说话都要慎加注意,不要随便开口,更不要胡言乱语。只有慎慎地注意了自己的言行,只有认真考虑后再开口说话,才不至于因舌头的乱动而让自己陷入被动,甚至陷入困境。这样的实例,在现实生活中,可谓比比皆是,从不稀奇。

孔子的这一告诫,也提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不要相信那些喜欢信口开河,甚至大言不惭的人。如果相信了这些人的许诺,并且天真地将其纳入到自己的计划之中,将不可避免地使自己深陷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