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蹒跚几年级学的-步履蹒跚四年级哪篇课文
1.小学语文说课稿
2.高二语文课文《蜀道难》教案
3.《和她的保姆》的预习
4.《烛之武退秦师》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5.结合课文海燕比较海燕和白鸽在活动背景感情抒发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6.求以前语文课本上,一篇课文的名字。
小学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说课稿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准时的登陆表演》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冀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学习这课文的目的是体会仙企鹅准时登陆的奇观和大自然的和谐与神奇,知道大自然的好多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懂得尊重大自然。
2.总体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建立起仙企鹅登陆的表象,并能用语言表达文章主要内容和仙企鹅准时登陆的奇观。
(2)切实体会到仙企鹅准时登陆的神奇,能从内心对这种登陆感到惊讶和赞叹。
3.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正确认读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小巧玲珑、不厌其烦、秩序井然、如醉如痴、赞叹不已”一般词语的意思,和“准确无误、奇迹、奇观、绅士、步履蹒跚”这些词语的内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对仙企鹅的喜爱之情,对仙企鹅准时登陆的奇观的由衷赞叹。
(3)了解仙企鹅准时登陆的原因,初步了解生物钟现象。
B、能力目标:
(1)能在老师引导下搜集企鹅、生物钟的资料。
(2)会在学习中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
C、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和谐,懂得尊重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4.教学重点:感悟作者对仙企鹅的喜爱之情,对仙企鹅准时登陆奇观的由衷赞叹。
5.教学难点:把对仙企鹅准时登陆表演,感到的神奇、惊叹读出来。
6.课时安排:2课时。
7.教学准备:CAI课件;安排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企鹅、生物钟的资料。
二、说教法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和合作探究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同时体现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了引导法、点拨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通过抓重点段落、词句,组织并引导学生探究和体验仙企鹅准时登陆表演的神奇和作者对仙企鹅的喜爱之情。
在学法指导上,我主要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课前搜集有关企鹅、生物钟的资料。质疑问难:有对文章题目的质疑问难:谁做登陆表演?怎样的登陆表演?真的那么准时吗?有随文阅读中的质疑问难:仙企鹅的绝技到底怎么样?它的登陆表演真的是准时无误,一分不差吗?为什么仙企鹅会准时无误的做登陆表演呢?
学生在疑难问难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课文,自主探究,解决疑问,深入领会课文内容,并在自主探究中合作交流阅读获取的知识和感受。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第一个步骤:提示课题,质疑问难,激起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上课开始,我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谁登陆?怎样登陆?)
第二个步骤: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在随文阅读中解决生字的认读和书写,对一般性词语的理解,包括4个小环节。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读,正音,了解学生读课文情况。
(3)检查生字,认读、书写和对一般性词语的理解,培养并提高学生随文认读生字和理解词语的能力。
(4)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教师给出的提示性词语即要求学生理解的那些词语叙述课文的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条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二课时
第一个步骤: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25课《准时的登陆表演》,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你印象中的企鹅是什么样子?而文章介绍的仙企鹅又是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段第二段。
由此进入教学的第二个步骤,反复读,抓重点段词句,深入理解课文。
1.提问:仙企鹅什么样子?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小巧玲珑、飘飘欲仙。”从“小巧玲珑、飘飘欲仙。”两词中,你获得了什么感受?这一提问目的是引导学生对仙企鹅的样子有直观表象,即体态小巧,不笨拙,走起路来很轻盈,有一种飞的感觉,很讨人喜欢。
课件出示句子:它们不仅走起来飘飘欲仙,有一个很优雅的名字,而且能准时无误地做登陆表演,天生一身绝技。
让学生反复阅读,提问:从这句话中,你获得了什么知识?你是从哪里感知的?这一环节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从“不仅……而且……”这个关联词中,感知到仙企鹅准时无误做登陆表演的绝技和样子相比,绝技更吸引人。
2.仙企鹅准时无误做登陆表演的绝技到底什么样儿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三段和第四段的内容,并将介绍仙企鹅准时无误做登陆表演的绝技的词语勾画出来,进入第二个教学步骤的第二个环节,抓重点词句,反复读,深入体会仙企鹅准时登陆的奇观。
(1)“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南部的菲利浦岛上,每天都有一大群远方游客被小小的仙企鹅吸引到海滨。”从这句话中,你感知到了什么?
(2)看到海边的告示牌上写的“本月仙企鹅登陆时间为下午8时5分”时,你心里怎么想?游客的心情和表现又是怎样呢?
(3)当手表向人们报着八点零五分来临时,海面上出现了什么奇迹?
(4)第四段主要讲什么?
(5)仙企鹅准时登陆的神奇从哪里看出来?(引导学生从准时、秩序井然、步履蹒跚而又整整齐齐的样子三个方面感受仙企鹅准时登陆的神奇。)
(6)“白胸黑翅的仙企鹅,仿佛身着燕尾服绅士,步履蹒跚,却又整整齐齐。”从“绅士”一词,你获得了什么感受?(白胸黑翅的颜色搭配,不抢滩登陆的礼貌,都像绅士。)“步履蹒跚”一词在说仙企鹅走路是什么样子?(走路摇摇摆摆的样子。)
(7)什么使游人如醉如痴、赞叹不已?“奇观”一词是什么意思?
在第二个环节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提问,理解重点词句意思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深入体会仙企鹅准时登陆的神奇,对这一奇观感到由衷地赞叹,突破教学重点,结合学文体会,运用反复朗读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3.“小家伙这么守时!是有谁在暗中指挥着它们吗?”由提问引入第三个环节的教学,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生物钟现象的资料。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体现语文学习的开放性。
第三个教学步骤是:课外延伸:设计海报为仙企鹅做宣传。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结合课文的学习把学生引导到课外的语文学习上来,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的领域,也体现语文学习的开放性。
板书设计:
25、准时的登陆表演
小巧玲珑 飘飘欲仙 (形态)
仙企鹅 如期而至 秩序井然 步履蹒跚 (神奇)
生物钟 (原因)
设计目的:用主要词语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蕴涵了写作的指导!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2一、学习目标
我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纬度出发,提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刘备三请渚的诚心诚意。
2、在读、说写等拓展性的言语实践中,发展语言。
二、设计思路:
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目标为纲,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从学生对刘的“求贤若渴”等的体验中提炼出“诚”这条主线,在初读课文中发现成,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成,表达成,通过引入《出师表》这一,让学生感悟猪这一人所后来回味到留的成,最后让学生与刘对话,从而来赞美成,升华成。
设计理念:《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依据“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抓手,打破历史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将其设计成先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让学生的个性在生动活泼、自由开放的学习中飞扬。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仰慕、谒见”等词语的意思,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初步学习根据范例合作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时安排:三课时完成教学,每课时的重点分别为读、编、演。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诚意”,质疑导读
1、题质疑,初知大意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可能提问:谁三顾谁的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样?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说得完整、连贯、有条理。“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常指什么意思呢?(明确: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由此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
2、重点质疑,读中感悟
(1)自由朗读全文,用符号在文中画出表现刘备“诚意”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些词句。
(2)围绕“诚意”,品读明意。哪些词句体现出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呢?把你的学习成果与同学交流一下。(学生思考后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指导)
△可从刘备的语言方面来探究:如称孔明为“大贤”,自称“谒见”等,反映出刘备态度谦恭,很有诚意。教学时重点抓好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所得读好刘备的话。
△可从刘备的行动方面来探究:“叫人立即备马”“下马步行”“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赶紧下拜”等词句着重表现了刘备的“诚意”。△可从环境描写方面加以探究:“数九寒天”“冒雪”等词体现出刘备决心大,心意诚。
△可从张飞的态度方面加以探究:张飞的鲁莽反衬出刘备的谦恭与诚意。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3说教材
《争论的故事》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它将清代笑话集《笑林广集》中的一则笑话自然地结合于师生对话的场景中,同时把“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巧妙地蕴含其中,发人深省,寓教于乐。课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盛老师讲的故事:兄弟俩看到大雁不去射,反而争论怎么吃大雁,还找路过的老人评理,最后大雁飞走了,兄弟俩再也射不着了。这一部分在叙事中寓理——兄弟俩因“争论”而错失射雁的时机。第二部分,主要写盛老师启发同学们谈听了故事的感想。这部分借文中的学生之口说理,帮助学生感悟理解并产生共鸣,从而深入领会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讲讲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课文,能讲讲这个故事。
2、深入理解,感悟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三、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
2、生词卡片(特别指出:不要布置预习)
说教法学法
1、从读到讲要达成“讲讲这个故事”的目标,必须让学生将课文语言材料“内化”,才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因而。应符合学生从读到讲,由“外”而“内”再发乎“外”的语文学习规律。那么,引领学生实实在在地读通,“批文入情”地读好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
2、从读到悟有感情地朗读,就要让学生的情感活动伴随读书的全过程。在读这篇蕴含着深刻道理的文章时,更要促学生之情去感悟,引学生之理而共鸣。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情感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阅读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实践从读到悟的经历,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实现对文本的超越。
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揭题
1、老师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好吗?师讲《争论的故事》(课文2—3自然段)。
2、故事讲到这儿,老师想请你们来讲下去。这个故事的结局会是怎样的呀?
3、那么,这个故事的原著中结局是怎样的呢?你们想知道吗?到课文《25。争论的故事》中找答案吧!
揭题。
(听故事?好啊!)
上课伊始,教师即投“生”所好,用故事一下吸引学生的注意。接着,故事戛然而止,留下了空白,激起学生放飞想象,任思维天马行空。(故事的原著有结局?就在课文中?快让我读吧!)留下悬疑,让学生自己到文中找答案,这种激发学生读书兴趣的手段虽已没有新意,但使用起来可真的有效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合作学习,读通课文
1。找身边的小伙伴,一起读课文,互相正音。
2。画出自己觉得读起来有困难的词句,互相帮一帮、考一考。
3。检查反馈:(1)哪些小朋友愿意合作读课文,开开小火车呢?其他小朋友注意听,这列小火车开得怎么样。(2)学生评议,教师相机板书学生朗读中读错的词,指出读破的句,引导学生复读。
(二)理清脉络:(1)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盛老师讲的故事?其余的自然段写了什么呢?(2)交流
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读书。要读懂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通是第一步。为了达到激趣效果,课前没布置预习,因此,初读这一关一定要扎实,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但又要注意采用学生喜欢的新颖的形式,避免枯燥、机械重复。让学生乐于阅读,使先前激起的阅读兴趣得到保持。
三、精读课文,感悟道理
(一)学习课文1—5自然段。
1、既然是争论,就应该让故事中的兄弟俩争论起来。同桌分角色朗读,读出争论的语气与样子。指名同桌读。评一评,再分角色读读。读评结合,师生互动。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几处地方,体会人物争论时的心情,从而更好地把握朗读时的语气、表情等:(1)看插图,启发想象当时的情景;(2)理解“不以为然”的意思;(3)突出几个反问句。(“再好吃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鸭子不是可以靠了吃吗?—— 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2、两个人合作能读出争论时的不同语气,那么,谁有更大的本领,一个人也能把人物争论时的不同语气读出来?试一试。
3、兄弟俩的争论分出了胜负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争论不休”的含义。选择“休”的意思。(休:a。停止b。休息c。表示禁止或劝阻)
4、引读第4、5自然段。指点学生理解“两全其美”的意思。
5、你能用上这些词,讲讲这个故事吗?(充饥不以为然大声争辩很不服气争论不休两全其美无影无踪)
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心灵相通。”在精读这一段时,从分角色朗读,到一个人读出不同任务的不同语气,再到讲讲这故事,引导学生不断的深入体验,揣摩人物心理,从而忘我地投入,真情地表达,为理解第二部分课文打下了基础。
若讲故事安排在第二课时,可以让学生听写括号种的词语。
(二)学习课文6—11自然段1。听了这样一个“争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2、课文中的同学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出示句子,自由读一读。你欣赏哪一种想法呢?
3、难怪盛老师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呢!你知道“赞许”是什么意思吗?盛老师赞赏的是什么?从中,你又悟到了一些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既是加深理解,又增强了感受,促使学生领悟到其中的道理。“从中,你又悟到了一些什么?”使学生感受到要像文中的同学一样,自己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实现“超越文本”。四、总结
1。总结,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现在,你能说说“争论”是什么意思吗?(兄弟俩、同学们都是在争论吗?从比较中领悟“争论”的意思:必须是各执己见,见解不一致才构成争论。)
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是本册的教学目标之一,适时地利用训练点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作业:
(1)在《名言警句录》上添写几个警句,可以用文中的,也可以自己总结概括。
(2)搜集几个蕴含着道理、让人得到启发的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
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在于让学生“内化”课文,还在于引导学生拓展视野,进行语言积累,引导学生善读乐写,以利于语文素养日有寸进,不断提高。
高二语文课文《蜀道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2.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
二.教学重点:
1.背诵默写全文
2.鉴赏诗歌语言及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
诗歌的主旨、寓意
四.教学时数: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疏通文句,理清思路
二、高考试题例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全国卷1)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
12.解析: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以游戏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并且发挥想象,写画中之物几乎全要动起来了,以致于诗人不得不出面关嘱。这样的写法,既再现了画面的生动,诗人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峥嵘”、“绿”、“觳觫”等形容词用以代指事物,诙谐有趣。
宋代绘画艺术特别繁荣,题画诗也很发达,苏轼、黄庭坚都是这类诗作的能手。本篇为苏轼、李公麟合作的竹石牧牛图题咏,但不限于画面意象情趣的渲染,而是借题发挥,凭空翻出一段感想议论,在题画诗中别具一格。
诗分前后两个层次。前面四句是对画本身的描绘:郊野间有块小小的怪石,翠绿的幽竹紧挨着它生长。牧牛娃手执三尺长的鞭子,驾驭着这头龙钟的老牛。四句诗分咏石、竹、牧童、牛四件物象,合组成完整的画面。由于使用的文字不多,诗人难以对咏写的物象作充分的描述,但仍然注意到对它们的外形特征作简要的刻划。“峥蝾”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就把画中怪石嶙峋特立的状貌显示出来了。“篁”是丛生的竹子,前面着一“幽”字写它的气韵,后面着一“绿”字写它的色彩,形象也很鲜明。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之为“阿童”,稚气可掬;点明他手中的鞭子,动态亦可想见。尤其是以“觳觫”一词代牛,更为传神。按《孟子梁惠王》:“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地。”这是以“觳觫”来形容牛的恐惧颤抖的样子。画中的老牛虽不必因恐惧而发颤,但老而筋力疲惫,在鞭子催赶下不免步履蹒跚,于是也就给人以觳觫的印象了。画面是静态的,它不能直接画出牛的觳觫,诗人则根据画中老牛龙钟的意态,凭想象拈出“觳觫”二字,确是神来之笔。诗中描写四个物象,又并不是孤立处理的。石与竹之间着—“倚”字,不仅写出它们的相邻相靠,还反映出一种亲密无间的情趣。牧童与老牛间着一“御”字,则牧童逍遥徜徉的意态,亦恍然如见。四个物象分成前后两组,而在传达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气息上,又配合呼应,共同构成了画的整体。能用寥寥二十字,写得这样形神毕具,即使作为单独的题画诗,也应该说是很出色的.
但是,诗篇的重心还在于后面四句由看画生发出来的感想:这石头我很喜爱,请不要叫牛在上面磨角!牛磨角还罢了,牛要是斗起来,那可要残损我的竹子。这段感想又可以分作两层:“勿遣牛砺角”是一层,“牛斗残我竹”另是一层,它们之间有着递进的关系。关于这四句诗,前人有指责其“何其厚于竹而薄于石”的(见陈衍《石遗室诗话》),其实并没有评到点子上。应该说,作者对于石与竹是同样爱惜的,不过因为砺角对石头磨损较少,而牛斗对竹子的伤残更多,所以作了轻重的区分。更重要的是,石与竹在诗人心目中都代表着他所向往的田园生活,磨损石头和伤残竹子则是对这种宁静和谐生活的破坏,为此他要着力强调表示痛惜,而采用递进的陈述方式,正足以体现他的反复叮咛,情意殷切。
说到这里,不免要触及诗篇的讽喻问题。诗中这段感想议论,除了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好和破坏自然美的痛心外,是否另有所讽呢?大家知道,黄庭坚所处的北宋后期,是统治阶级内部党争十分激烈的时代。由王安石变法引起的新旧党争,在神宗时就已展开。哲宗元祜年间,新党暂时失势,旧党上台,很快又分裂为洛、蜀、朔三个集团,互相争斗。至绍圣间,新党再度执政,对旧党分子全面打击。统治阶级内部的这种哄争,初期还带有一定的政治原则性,愈到后来就愈演变为无原则的派系倾轧,严重削弱了宋王朝的统治力量。黄庭坚本人虽也不免受到朋党的牵累,但他头脑还比较清醒,能够看到宗派之争的危害性。诗篇以牛的砺角和争斗为诫,以平和安谧的田园风光相尚,不能说其中不包含深意。
综上所述,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而一切托之于“戏咏”,在构思上很有曲致,也很有深度。宁静的田园风光与烦嚣的官场角逐,构成鲜明的对比。通篇不用典故,不加藻饰,以及散文化拗体句式(如“石吾甚爱之”的上一下四,“牛砺角犹可”的上三下二)的使用,给全诗增添了古朴的风味。’后四句的格调,前人认为是摹仿李白《独漉篇》的“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陵阳先生室中语》引韩驹语),但只是吸取了它的形式,词意却翻新了,不仅不足为病,还可看出诗人在推陈出新上所下的功夫。
答案(1)(分析)分几个层次其实就是分段,既为一首题画诗,当然就是首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后两联抒发自己的感受。但是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除了将这种思想感情的名称答出之外,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感情;回答诗句所用修辞手法时,要尽量分析各个意象在这种修辞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这种修辞的好处。联系诗文作答是鉴赏分析的必然步骤。因此,回答此题时,画作内容一定要答出具体内容就是石、竹、牧童、老牛。
答案: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一个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分析)首先,第一联“野次小峥嵘
幽篁相倚绿”使用了白描笔触,写出了自然生机,此外,答题要注意诗歌小引中“戏咏”的“戏”字,也就是作者是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所以,竹石牧牛就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写照。还是这个“戏”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也没有必要厚竹薄石,它们都是自然田园中的组成部分,都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此外,根据考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可知,其实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可以寄托作者的内心追求,考生也可发挥出此点。
(答案)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
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 ,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 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三.诵读、分析第一段
1.开篇“噫吁嚱……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几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
2.这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蚕丛……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3.诗中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第一问: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
第二问: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四.作业
1.背诵默写第一段
2.学案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领会主旨。
1.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象的丰富奇特。
(1) 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
(2) 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
(3) 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
2.诵读、分析第二段
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峯”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峯造极的地步。
二.诵读分析第三段
1.这一段包含哪些内容?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明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言剑阁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暗示中央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而野心家可以据险发动叛乱,“化为狼寓豺”,搞地方割据。如果割据势力之间出现矛盾冲突,难免要发生混战,结果必定是“如麻”。诗人这番预言在十多年后就得到了证实:从上元员二年(761年)到大历初(766、767)即有崔盱等人相继发动叛乱。
诗人的意图是要严防野心家发难。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的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极言蜀道之险,由秦入蜀之难,需严防野心家据险而叛。统观全诗,此句重复三次,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3.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探究学习: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羣峯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三.作业
1.背诵默写全文
2.学案
附:板书设计
开篇:主旨句一现
一叹 高 难行 蜀道来历
蜀道高峻
二叹 险 可畏 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现 照应
三叹 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戒 惨景——以“早还家”结
《和她的保姆》的预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的伟大人格。
教学准备:
自读自悟,读懂课文,并有所感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了解龄生平
1、交流资料。课前,学生上图馆(室)或上网查阅,或向大人请教,对有了一些了解。谁来说说的情况,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自由地交流课前地生平的了解。
2、简介生平。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对的生平事迹。作简要的介绍。
二、自读课文,感悟人格
1、设悬念,明确要求。
(1)制造悬念,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安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名誉主席左面的李燕娥是谁吗?她为什么安葬在宋氏陵园、和国家名誉主席并列呢?想知道她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感人的故事吗?请大家阅读课文第8课。
(2)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①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②与同学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只要学生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即可。
2、自读自悟,交流感受。
(1)自读自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和她的保姆的哪几件事,在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在课本上,三言两语都行。
(2)小组交流:①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说说课文写了和她的保姆之间发生了哪几件事情?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③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
3、汇报交流。
(1)概括交流。说说国家名誉主席和保姆李燕娥之间发生了哪些感人的故事,并在汇报交流中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概括,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交流阅读感受。引导学生说说从这几件小事中,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地说说读后的感受。可以联系课文中具体段落,联系学过的其他课文,联系课外阅读资料,甚至联系生活事例来谈感受。
(3)交流疑难,集体解决。
三、朗读课文,升华情感。
重点指导读好两三个片段,比如第三、四、九自然段,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边想象画面边朗读,体验感情,用轻柔的语调读出那样亲近、那样关切的话语,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读出李姐的感动和对的深情,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概括,可以在学生对充满敬意的时候,用比较高昂、激动的语调,读出对的赞颂。
四、拓展阅读,收集故事
1、教师小结:是一位杰出的性,也是全国少年儿童慈祥的奶奶。她的生活经历如波澜壮阔的海洋,有许多动人心魄的故事,你们想不想进一步去了解她?
2、课文查找介绍的文章读一读。(如果学生查找有困难,也可以直接向学生推荐有关书籍或网站。)
3、在班级里举行一次“奶奶的故事”的故事会。教材概述]
《和她的保姆》是最新修订的双册教材新增篇目之一。主要讲述了和保姆之间的感人事例。全文情意浓浓,十分感人。
[设计思路]
1、以情育人,强调人文精神的融合。
2、自主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
3、合作互动,培养交流、协作意识。
4、拓展延伸,促进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课前铺垫:
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
点评:(学习语文不仅仅在于对课文的研究和理解,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范围广泛,但概而言之,又主要表现在听、说、读、写、交际、收集、运用等几个方面。其中收集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使他们在学习课文时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另一方面,收集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能力的一次锻炼和提升。《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地提出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收集资料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激情入境导入课文
1、师:同学们,今年暑假老师有幸去上海晋谒了墓,并且拍下了这段内容,请同学们仔细看录像。
2、学生观看录像。
3、说一说,从录像中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交流,学生谈感受。
录像中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墓。
这两个墓很简单,很朴素,它真会是奶奶的墓吗?
李燕娥是谁?她怎么会和奶奶,一位国家名誉主席的墓并排而立呢?
4、师:设疑:李燕娥究竟是谁?她怎么会和宋奶奶的墓并排而立呢?其实,她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劳动妇女,她曾在奶奶身边当保姆。板书“保姆”。理解“保姆”这个身份。
点评:(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告诉我们:直观形象的事物更能吸引、打动他们。在观看录像——宋氏陵园时,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墓的简朴,而这正是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堂堂一位国家名誉主席的墓竟然是如此的简单。而旁边保姆的墓与之并排而立,更是触动了学生的情感——对的朴实、平等、不搞特殊化,尊重他人的人格有了较深的理解。整个设计在不经意间触动了学生的心灵。)
5、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的课文,补充课题板书
和她的保姆
6、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简要介绍。
7、师小结,补充介绍生平:
是伟人的夫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誉主席,是二十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她一生地位崇高,但从不搞特殊化,十分尊重和自己一起生活的同志、朋友,特别是劳动人民。
8、齐读课题,学生谈谈课文会写些什么内容呢?
二、移情入文整体感知
1、师:宋奶奶地位崇高,然而她却是那样的平易近人。在她与保姆相处的53年中,发生了许多感人的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学生谈读课文后,哪些内容最让自己感动?
4、小组交流,互说理由。
5、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照顾保姆李燕娥这段内容,9、10自然段。)
[注:绝大部分学生有同感,因为以特殊的地位却如此精心照顾保姆确实让人感动。]
点评:(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学科,是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人格的熏陶。在这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入情入境地融入到课文中的人物情感世界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学生的情感与课文中的主人公有机融为一体时,学生就能全身心地投入。无形之中就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设计中,通过学生谈自己最感动的内容,使得学生的情感随之融入课文之中。)
三、动情品文研读课文
1、学生默读9、10自然段,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小组合作学习:哪些地方体现了宋奶奶的平易近人?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再请小组代表上台板书学习成果。另外小组补充。
亲自照顾:嘘寒问暖、端汤喂药、一起楼上吃饭、让李姐坐上座
设计墓地:进自家陵园、一模一样、并排而立
理解词语:“嘘寒问暖”
3、结合学生实际谈感受:当你生病的时候,是谁在你身边嘘寒问暖,端汤喂药的?学生交流。
点评:(当学生回忆自己生病时的情景,必然会想到自己最亲的家人。由此,学生也就体会到了与保姆李燕娥之间的关系了——亲人。)
4、师:奶奶是国家的***,她那么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生病的保姆——李燕娥,而且在吃饭的时候,让保姆坐北朝南。
让学生了解坐北朝南的位置代表着什么,再次让学生感受奶奶的平易近人。
5、指导学生朗读第9自然段,在朗读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和保姆之间的情意,同时把那种情感读出来。
6、师:奶奶和李姐整整相伴了53年,直到1981年2月李燕娥去世。她绝对不会想到奶奶还为她设计墓地,不但把它安排进自家的陵园,而且和自己的一模一样,并排而立,(再次播放录像,学生谈感受)。
7、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A、学生试读感受最深的句子。
B、读中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C、赛读。
8、引导学生联系课题说一说自己对的看法,评价人物。
四、延情课外拓展阅读
1、师:照顾李燕娥的事,只是许许多多动人的事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那你们还知道有关奶奶的其他感人的事吗?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
3、师: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她尊重别人、关心他人。她还是全国少年儿童慈祥的祖母,为少年儿童的福利事业倾注了毕生的心血。
4、建议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找一些这方面的书籍,更深入地去认识、了解奶奶。
总评:(整堂课的设计,以“情”贯穿始终。通过激情、移情、动情、延情四个环节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并与课文相融,使得学生始终处在饱含情意之中学课文,学做人。)
回答者:slxwyd - 举人 五级 2-28 23:21
[教材概述]
《和她的保姆》是最新修订的双册教材新增篇目之一。主要讲述了和保姆之间的感人事例。全文情意浓浓,十分感人。
[设计思路]
1、以情育人,强调人文精神的融合。
2、自主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
3、合作互动,培养交流、协作意识。
4、拓展延伸,促进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课前铺垫:
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
点评:
(学习语文不仅仅在于对课文的研究和理解,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范围广泛,但概而言之,又主要表现在听、说、读、写、交际、收集、运用等几个方面。其中收集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使他们在学习课文时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另一方面,收集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能力的一次锻炼和提升。《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地提出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收集资料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激情入境 导入课文
1、师:同学们,今年暑假老师有幸去上海晋谒了墓,并且拍下了这段内容,请同学们仔细看录像。
2、 学生观看录像。
3、 说一说,从录像中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交流,学生谈感受。
录像中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墓。
这两个墓很简单,很朴素,它真会是奶奶的墓吗?
李燕娥是谁?她怎么会和奶奶,一位国家名誉主席的墓并排而立呢?
4、师:设疑:李燕娥究竟是谁?她怎么会和宋奶奶的墓并排而立呢?其实,她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劳动妇女,她曾在奶奶身边当保姆。板书“保姆”。 理解“保姆”这个身份。
点评: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告诉我们:直观形象的事物更能吸引、打动他们。在观看录像——宋氏陵园时,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墓的简朴,而这正是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堂堂一位国家名誉主席的墓竟然是如此的简单。而旁边保姆的墓与之并排而立,更是触动了学生的情感——对的朴实、平等、不搞特殊化,尊重他人的人格有了较深的理解。整个设计在不经意间触动了学生的心灵。)
5、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的课文,补充课题 板书
和她的保姆
6、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简要介绍。
7、师小结,补充介绍生平:
是伟人的夫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誉主席,是二十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她一生地位崇高,但从不搞特殊化,十分尊重和自己一起生活的同志、朋友,特别是劳动人民。
8、齐读课题,学生谈谈课文会写些什么内容呢?
二、 移情入文 整体感知
1、 师:宋奶奶地位崇高,然而她却是那样的平易近人。在她与保姆相处的53年中,发生了许多感人的事。
2、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 学生谈读课文后,哪些内容最让自己感动?
4、 小组交流,互说理由。
5、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照顾保姆李燕娥这段内容,9、10自然段。)
[注:绝大部分学生有同感,因为以特殊的地位却如此精心照顾保姆确实让人感动。]
点评: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学科,是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人格的熏陶。在这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入情入境地融入到课文中的人物情感世界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学生的情感与课文中的主人公有机融为一体时,学生就能全身心地投入。无形之中就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设计中,通过学生谈自己最感动的内容,使得学生的情感随之融入课文之中。)
三、 动情品文 研读课文
1、 学生默读9、10自然段,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 小组合作学习:哪些地方体现了宋奶奶的平易近人?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再请小组代表上台板书学习成果。另外小组补充。
亲自照顾:嘘寒问暖、端汤喂药、一起楼上吃饭、让李姐坐上座
设计墓地:进自家陵园、一模一样、并排而立
理解词语:“嘘寒问暖”
3、 结合学生实际谈感受:当你生病的时候,是谁在你身边嘘寒问暖,端汤喂药的?学生交流。
点评:
(当学生回忆自己生病时的情景,必然会想到自己最亲的家人。由此,学生也就体会到了与保姆李燕娥之间的关系了——亲人。)
4、师:奶奶是国家的***,她那么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生病的保姆——李燕娥,而且在吃饭的时候,让保姆坐北朝南 。
让学生了解坐北朝南的位置代表着什么,再次让学生感受奶奶的平易近人。
5、指导学生朗读第9自然段,在朗读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和保姆之间的情意,同时把那种情感读出来。
6、师:奶奶和李姐整整相伴了53年,直到1981年2月李燕娥去世。她绝对不会想到奶奶还为她设计墓地,不但把它安排进自家的陵园,而且和自己的一模一样,并排而立,(再次播放录像,学生谈感受)。
7、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A、学生试读感受最深的句子。
B、读中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C、赛读。
8、引导学生联系课题说一说自己对的看法,评价人物。
四、 延情课外 拓展阅读
1、 师:照顾李燕娥的事,只是许许多多动人的事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那你们还知道有关奶奶的其他感人的事吗?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
3、师: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她尊重别人、关心他人。她还是全国少年儿童慈祥的祖母,为少年儿童的福利事业倾注了毕生的心血。
4、建议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找一些这方面的书籍,更深入地去认识、了解奶奶。
总评:
参考资料:
回答者:henrywrlxbox - 试用期 一级 2-28 23:34
燕娥是广东中山人,从16岁就来到身边,陪伴了整整53年。她虽然没有文化,但爱憎分明、性格爽朗。解放前,在重庆、上海等地,国民党特务多次用金钱收买她,用介绍对象诱惑她,想通过她来刺探的情况,但李燕娥对忠心耿耿,丝毫不为所动。称赞她是“不拿枪的警卫员”。解放后,她尽心竭力地照看着在上海的寓所和那些留下来的遗物。
从不把李燕娥当作“下人”,而视她为家中的一员。李燕娥比小了近20岁,但却一直被称着“李姐”。吃饭时与她同桌,并且让她坐在主人的位置上,自己则坐侧座。李燕娥身体比较胖,又让人专门改制了一张矮床,方便她休息。
解放后,住北京时间居多,为了抚慰李燕娥的思念之情,把自己的照片和北京寓所主楼的照片寄给她。李燕娥把照片摆在自己的房间里,以便随时都能看到。有一次李燕娥受了伤,十分担心,专门指示上海的同志抓紧为李燕娥疗伤,还专程赶到上海看望。
为李燕娥想得非常周到、细致。她经常送一些小礼品给上海寓所的工作人员,每次总是专门准备一些火腿、广东腊肠等家乡食品,带给李燕娥。
1971年11月8日,专门给上海寓所的管理员周和康写信说:“现在委托你办一件事:旧历10月10日是李燕娥的生日。她在我处服务快40年了,我应该对她忠心耿耿的工作有些表示。请你在9日那天代买一只熟的大油母鸡及8斤苹果、2斤香蕉送给她(连同这张贺片)。多谢你!”
1979年,李燕娥患了子宫癌,万分焦急,亲自把她从上海接到北京,不仅请人照料她的生活,还嘱咐身边的工作人员要像对待她一样来照顾李燕娥。
她还请来最好的医生为李燕娥诊治。当医生确定她的癌变已到晚期时,十分伤心。她压抑着悲痛之情,尽可能抽出时间陪李燕娥聊天,以缓解她的痛苦。当时北京的青菜很少,她怕李燕娥不习惯,就请人想办法多买些新鲜蚕豆来补充。为了增加营养,特别吩咐每天要让李燕娥吃鸡肉,喝鸡汤。
对于病重的李燕娥,心情十分沉重。她曾给马海德写信说:“我亲爱的管家患了可怕的疾病,使我十分心烦意乱。她跟随我50年了,她是那么的忠诚,也是我最可信任的朋友。我害怕她很快会去……她躺在床上全然不知真正折磨她的是什么病痛!我是如此悲伤和六神无主……”
第二天,她又写信给爱泼斯坦:“近日来我为李姐(我50多年的伴侣和管家)病重而极感心烦意乱。她不仅是我的助手,更胜过我的亲人……”
如果不是亲眼读到这些信件,简直难以想像,在任何巨大的压力面前都不曾惧怕、不曾退缩的,为了李燕娥竟会流露出如此强烈的悲伤。
1981年2月,在焦虑的煎熬中传来了李燕娥病逝的消息,顿时热泪盈眶。当李燕娥的骨灰盒被送到住所时,她迎上去,把脸紧紧贴在骨灰盒上,不住地抚摸着,亲吻着,泪水点点滴滴洒落……
在李燕娥骨灰移送上海那天,支撑着病体,亲自把骨灰盒从自己的卧室里抱出来,步履蹒跚地从楼上一直送到门口的汽车上。事后,她给一位友人写信说:“我痛心地告诉你,我亲爱的管家和同伴李燕娥……因患癌症逝世……我可怜的燕娥在几天前由一些信得过的朋友陪同,在上海埋葬了。她的骨灰将埋在宋氏墓地。我后,将长眠在我忠心的同伴旁边。”
为了李燕娥的后事,特意写信给秘书说:“我一直答应让李姐的骨灰埋葬在我父母的坟的边头,要立她的碑。我以后也要埋在那里。”并要求:墓碑“和李姐要做同样的”。为此,她还专门画了一张草图。
就在李燕娥去世100多天之后,亦不幸病逝。的骨灰被送到了上海万国公墓宋氏墓地,就是今天的陵园。陵园中间,是父母——宋耀如和倪桂珍的合葬墓,东侧是墓,墓碑上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同志之墓”。西侧对称位置,是形状相同的李燕娥墓。墓碑上刻着“李燕娥同志之墓——敬立”的字样。
《烛之武退秦师》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1、伏笔照应,组织严密。
该文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秦、晋围郑的主要原因,是晋国为了征服异己,再加上晋文公与郑有个人恩怨。这一事件的发生,与秦毫无关系,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生动活泼。
行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当郑国处于危急之际,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去说秦君,烛之武的一番牢骚,使事情发生波折。郑文公的引咎自责,也增添了情节的戏剧性。
3、详略得当,说理透彻。
文章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
出自:《烛之武退秦师》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
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为人赞叹。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该文故事背景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时。秦、晋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人物介绍:
烛之武,春秋时期郑国人,公元前630年,秦、晋合兵围郑,烛之武前往秦营之中,向秦穆公陈说利害,终于使得秦穆公放弃了攻打郑国的打算,拯救郑国于危难之中。
在冯梦龙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烛之武的名字被写作烛武,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相当于弼马温),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作者介绍:
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
春秋时有称为瞽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
相传左丘明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
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他还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百度百科-烛之武退秦师
结合课文海燕比较海燕和白鸽在活动背景感情抒发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爱情,是懂得,是慈悲,那时你青春年少,我芳华正好,我爱着你灼灼的容颜,此时,即便你白发苍苍,步履蹒跚,我仍爱你深浅的皱纹。爱是四月天空的那一场烟花绚烂,是八月桂花的香馨远,是寒梅映雪的无悔,无论是瞬间开到荼蘼,还是到老了相互搀扶在夕阳下的身影,想起,都是美的惊心。
求以前语文课本上,一篇课文的名字。
一头牛的一生(一)
商善律
一
从它开始被孕育的那一刻起,这个世界就注定了要多一个终生与犁耙为伴、在主人挥舞的鞭子和严厉的吆喝下负重前行的生灵。虽然它现在对这一切毫无知觉,但事实就是如此。谁叫它是一头牛呢。
一分钟以前,它刚离开母亲温暖的肚腹,来到这个世界。在它即将脱离母体时,母亲虽然特意寻找了一块较柔软的草地,并且小心翼翼地尽量弯曲后腿将臀部放低,使它离地面更近,以免掉在地上时摔伤它,但它仍然感到自己重重的掉在地上。它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痛苦而又柔弱的呻吟。这呻吟虽然只是停留在喉咙里,或者说只是它的一种意识罢了,但母亲还是立刻掉过头来关切地打量它,看它是否受伤。它全身都还包在一层白色的薄薄的膜里。它在拼命挣扎的同时,感到母亲在用舌头使劲将那层膜舔破,将它身上的膜弄掉。母亲的舌头触到的地方,它立刻感到一阵舒适和惬意。但它仍然无助地躺在草地上,四肢乱蹬。它感到无比的虚弱和乏力。本能驱使它想象母亲那样站起来,但它
不能。虽然是暮春时节,一阵凉风掠过草地,它仍然感到全身发冷,好象对这个世界怀着极大的恐惧似的,它颤抖起来。有好几次,它刚站起来,却感到前脚一软,又摔在地上。母亲在旁边耐心地鼓励和等待它,不时对它打着鼻息,用嘴唇轻轻掀它,然后又围着它慢慢转动,不停地用温柔的语言呼唤它。而母亲不论怎样转动,眼睛却始终没有离开它。它从母亲那水汪汪的眼睛里看到了慈祥和鼓励。更重要的是,在母亲的转动中,有几次它看到了母亲两条后腿下鼓胀的乳房随着步履在沉甸甸的晃动,同时一股奶香向它袭来,一股清口水从喉咙涌到里口中,它感到阵阵饥饿。于是它几乎是带着稚嫩的哭腔长长地号了一声,在生命本能的驱使下,它前腿跪在地上一用力,终于歪歪扭扭地站了起来。
世界变大了。轻轻的风声仿佛是欢迎它的掌声。它第一次看见了这块不大的草地。草地边沿是浓密的树林和荆棘草丛。但它来不及仔细打量,便迈着蹒跚的步履去追赶母亲。母亲见它站起来,便掉头向草地的另一边走去。母亲知道它饿,但它要引导它多走点路才让它吃奶,这对它将来有好处。但小牛不明白,眼见它就要衔住母亲的了,但母亲又往前跨了几步,同时转了一个弯,及时避开了它那饥饿的小嘴。于是它一边追赶母亲,一边象受了极大的委屈似的不断哭叫。它想它有充足的理由这样做。但是母亲根本不理它,对它的哭叫充耳不闻,只顾一边吃草,一边在最恰当的时候避开它。有几次,母亲甚至小跑起来,在离它很远的地方站住,再回过头来看着它呼唤它。在小牛愤愤不平的心里,立刻涌起一股暖流。于是它又鼓起勇气向母亲追去。这样不知过了多久,它竟然忘记了虚弱和疲乏,可以和母亲一样在草地上奔跑了。于是母亲停下来。它几步跑过去,将小嘴急切地凑到母亲的胯下,一口就叼住了母亲的。当第一口奶汁流进它的嘴里、沾到它的舌尖时,它感到,这辈子哪怕自己是一头牛,也是一头最幸福、最快乐的牛了。母亲静静地站在那里,默默地承受着它吃奶时不时的重重的耸动。这是它们作为牛的家族的特点。任何一个母亲和它的子女在喂奶和吃奶时都是这样的。
正当它吃得心醉神迷时,一个奇怪的声音从它身后传来,同时感到一个温暖绵软但有力的东西放到了自己的背上。它大吃一惊的同时,松开了紧紧衔着母亲乳头的嘴,全身的毛发一下子炸开来。它惊恐地回过头来,看到一个只用两条腿站在地上的动物。他的另一只前腿放在它的背上,嘴里发出由衷的声音。另一只前脚拿着一把镰刀。它不知道那是高兴,只是以为他要侵犯它,于是它一下子跳得远远的。但它看到母亲站在原地没有动。母亲不但没有动,反而回过头来,用舌头亲热地舔那两条腿的动物长在上身的前脚。那两条腿的动物用前脚在母亲的脸颊上抚摸了一阵,嘴里又发出一些声音。它听见母亲打着很响的鼻息。然后那两条腿的动物从身后的一个筐里用前脚拉出许多青草放在母亲的面前,母亲便低头吃了起来。好奇心一下子战胜了它的恐惧心。它观察了他一阵,他也在观察它。直觉告诉它他对它没有恶意,于是它小心翼翼地向他走来。在他又伸出前腿来想抚摸它时,它又犹豫起来,不知是否接受他的抚摸。直觉告诉它,那两条腿动物的前脚除了能拿东西,肯定还有其他用途。而那用途是它和它的家族任何一个成员都不能办到的。那是一种令它望而生畏的权力和威信。因而它对那能够在空中自由活动挥舞的前脚存有极大的戒备心理。但最后,两个因素决定了它对他的信任。一是他的那双眼睛,始终是那么和善地看着它,那眼神是那么有磁性,那么专注,它甚至觉得那眼神和母亲的眼神一样,使它不能拒绝;二是血液中来自远古的呼唤起了作用,它们的远祖自从被人类驯化的那天起,就将服从人类的信号一代代地遗传下来,到它这里当然不会例外。但它的父亲是一头暴躁而又残忍的公牛,好斗是它的天性。只要不是母牛,无论大小和是否阉割过,它都要想方设法将对方置于地。如果不是有主人的严格看管,真不知会有多少牛惨在它那双锋利的角下。远近的牛只要一看到它的身影就会逃得无影无踪,只留下母牛任它享用。但由于它过于好斗和残忍,它的主人总是不让它交配,这样一来,长期郁积在心中的不满和充沛的精力让它更加烦躁和好斗。它唯一的优点是对主人忠诚。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哪怕是它正在和另一头公牛拼命,只要听到主人的喝斥,它就会使尽全力将对方一下子顶得后退好几步,然后迅速抽身一下子跳在一边,接受主人的责骂和鞭笞。面对咆哮如雷的主人,它有时虽然也有反抗的冲动,例如主人对它挥舞起鞭子时,它会不由自主的喷着很响的鼻息,这是它们家族对对方的警告,同时将头高高扬起并使劲摆动,眼里满是不屈和愤怒,好象只消轻轻一角,就可将主人抛得老远。但它从来没有这样过。它知道这样做不对,更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对它来说,这不是忍耐,而是他对主人与生俱来的忠诚和服从。它虽然秉承了远祖的部分野性,但被驯化的成分好象更多一些。虽然中途曾经换过几次主人,但当发现主人在某一天将它的缰绳交给另一个人时,它就知道今天它将不再进昨天的圈,于是它就会迅速适应新的主人。好在刚出生的小牛母亲性情温和,综合了它的一部分性格,这就决定了这头刚出生的小公牛的性格的桀骜不驯。但与它的父亲比较起来,它又略显温和。这样的结果是:它比其它所有的牛更有个性,对主人更忠诚。这就注定了它一生的命运。
二
王国章老汉割草回来,发现他的母牛生了一头小牛的时候,的确惊喜万分。凭他多年养牛的经验,他知道这头母牛近期要下崽,但他不知道具体在哪一天。这之前,他已经等了两天了,但母牛没有生。今天早晨,他牵着母牛出门时,就觉得母牛有些犹豫和恋圈,他为此曾犹豫了一会儿。但他的圈稍微小了一点,以前曾经发生过母牛生下小牛被踩的事。同时,冬天积存下来给牛垫圈踩肥的干稻草已经用完,他的圈太稀,牛踩在上面呼噜噜直往上冒粪水。于是他带上平时割草的筐和镰刀,牵着牛慢慢向山上走去。每当母牛不想走时,他就停下,让母牛歇一会。
王国章是一个孤老头子,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他解放前一直靠给有钱人放牛为生。深知牛的习性。理论上他说不了什么,但只要站在牛身旁,他对牛就会有感觉。因为穷,解放时,年过四十仍然没有成家。生产队将这头老母牛交给他喂时,他已经六十多岁了。这头母牛已经到了暮年,从它角上的年龄印痕上和牙齿状况来看,大家认为它顶多还能活一年。但王国章将母牛仔细察看了一遍,就向众人宣布,这头牛起码还能活三年,并且如果喂养得当,还可能生牛崽。众人都说王国章吹牛。有人甚至说除非王国章和母牛交配才有可能。王国章不愠不火,把牛牵走时只留下一句话:走着瞧!将牛牵到自己的牛圈里,王国章每天晚上都给牛添草,每次添草都要在上面喷上一些盐水;每隔几天就要在圈里垫上厚厚一层干草。冬天,他将四面通风的牛圈用苞谷杆严严实实的围住,不让一丝冷风吹进去。同时将省下的稻谷用石磨磨成粗粒,煮到刚飘出甜味时用木盆盛着给母牛吃。在最冷的时候,王国章甚至每天晚上要起来几次,检查他在牛躺下后盖在牛身上的草是否被它弄滑落下来,如果滑落下来,他就另抱一把给它盖上……冬去春来,几个月后,当山坡上又一次绿草如茵、春暖花开的时候,人们惊奇地发现这头老母牛在王国章的精心喂养下变得膘肥体壮和年轻了。黑黝黝的皮下散发出油脂的光彩。它不再步履蹒跚、落落寡欢象一头等的老母牛,而是一头全身上下焕发出新的活力的、对公牛有吸引力的母牛。它象所有的年轻的母牛那样,迈着沉稳矫健的步伐在山坡上来往吃草,用它们的语言和所有的牛交谈嘻戏。更令人惊奇的是,它时常感到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久违了的莫名的躁动。每当有公牛打着短促而很响的鼻息在它的嗅闻时,每当它感到异性的热气喷在它的时,一阵阵欲望和快感使它全身微微颤抖。最后,当小牛的父亲在嗅过它的尿液、又嗅过它的后,它对着牛群将头高昂起来,咧着没有上牙的嘴满面笑容地对牛群慢慢画了一个弧形,好象是在当众宣布它们即将举行婚礼。
就象王国章所预言的那样,一年以后,这头小牛来到了世上。王国章老汉怎能不惊喜呢。
令王国章惊喜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这头小牛的体型比其它他所见的小牛要大得多和强壮得多。它的毛色比其它刚出生的小牛的**稍浅,脊背上有一条黑色的道,象山脊上的一条小路。唯一有点遗憾的是。王国章老汉希望它给他生一头小母牛,而这小家伙恰恰是一头公牛。他将手放在小牛背上用力按了按,觉得小牛挺结实,又围着牛转了一圈,自言自语地说:不错!很好。你这样结实,以后我就叫你秤跎吧。于是以后他就叫小牛秤砣。
三
老母牛产下小牛的事不胫而走。附近的许多人纷纷赶来看希奇。大家围在王国章老汉的牛圈边,一边夸赞王国章老汉的养牛技术高超,一边称赞这头体型硕大的小牛。秤砣见它的家门口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两条腿的动物,一时间感到无所适从。它有点羞涩,又有点恐惧,然而更多的是好奇。经过与王国章的初步交往,秤砣对这些两条腿的动物已经不很害怕,甚至有了相当的好感,因为它隐隐约约地预感到,和母亲一样,在今后的日子里,它将依靠他们生活下去。在它看来,尽管这些两条腿的动物的脸谱都是千篇一律的,但它能轻易辨别出主人王国章老汉:他那一脸的皱纹拥挤在一起,好象永远都在对它笑;同时,尽管周围有许多两条腿的动物,但它因为第一次嗅到王国章的气味,这气味不仅使它印象深刻,而且感到熟悉和亲切,所以它能轻易嗅出他的气味。王国章对它的爱抚告诉它,这些两条腿的动物也应该和它的主人一样对它是友好的。但它已经不能专心致志的吃奶,它常常从母亲的胯下抬起头来,用它那水汪汪的稚嫩的眼睛打量他们。它甚至象母亲那样用稚嫩的断断续续的声音和他们打招呼。但这些两条腿的动物似乎不懂得它的意思,竟然用前脚指着它大笑起来。它被这笑声搞懵了,仿佛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于是它生气了,一头钻进母亲的胯下吃奶,不再理会他们。
连着几天,王国章将生产队给他的十斤黄豆磨成豆浆喂母牛。秤砣第一次闻到豆浆的味道并且看见母亲喝得津津有味,也试图去尝尝,但刚喝了一点点,它就觉得那味道很一般,远远赶不上母亲的乳汁香甜,同时母亲也在用嘴将它轻轻拱开,于是它又回到母亲的胯下吃奶。最后一天,王国章抬了一盆用石磨磨过、煮得半熟的稻谷喂母牛,秤砣闻到了空气中香甜的味道,它又凑上前来,但只尝了一点,它就觉得粗糙无比,难以下咽。于是它不由自主的打了两个喷嚏,又灰溜溜的退到一边,瞪着好奇的眼睛看母亲进食。
也许是有充足奶汁的缘故,秤砣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几天后,当王国章老汉将母牛和秤砣赶上山时,秤砣不再孱弱,它已经能够前后左右围着母亲撒欢了。但它对一切都好奇,见母亲吃树叶和草,它也用鼻子去嗅嗅;见一只小鸟停在母亲的背上,它不满地张嘴对它鸣叫。它以为自己的声音很愤怒很吓人,其实那在母亲听来,只不过是幼稚的哭叫而已。它见母亲对此无动于衷,于是它很快就将它忘记并熟视无睹了。还有一次,它在母亲旁边,母亲将头伸进一个刺笼子里吃一丛青草,惊飞了一只正在孵蛋的野鸡。当野鸡扑楞着翅膀从刺丛中猛地惊叫着飞出来时,它和母亲都大吃一惊。母亲大概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只是全身抖了一下,喷了一个响鼻的同时只闭着眼睛将头歪了一下,后退了半步。而它则将头猛地一甩,连着后退了好几步,并且差点从一条土坎上摔了下来。但它从这件事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在它面对的这个世界上,有些地方隐藏着它意想不到的危险和惊吓,因此它必须时时小心注意。
连着这样几天,秤砣跟着母亲随着主人到山上,学到了许多知识,这些知识是它在今后的生活中所必需的。同时,它还开始与家族中的其它成员交往。它在这头牛的身上嗅嗅,那头牛的身上擦擦,用幼稚的声音和其它牛打招呼,尽量引起其它成员对它的注意。它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春天的景色是那样优美,蓝天白云下是起伏的群山和一望无际的芳草,所有的植物都吐出嫩绿的叶片,草丛中山花盛开。叫天子在云端起劲鸣叫。它这里逛逛,那里跑跑,它认为哪里好玩就到哪里。而它无论到哪里,所有的家族成员都对它很友好。那些两条腿的动物偶尔从它身边经过,也要轻轻拍拍它的身子,在它的背上抚摸一下。它现在已经习惯了这种抚摸,习惯了和这些两条腿的动物打交道。唯有一次使它感到不愉快的是,那天母亲带着它从一片水田中经过,它看见它们的一位成员脖子上戴着一个弯形的东西,两头各有一条绳子连着后边的一个造型复杂的插在土里的东西,那东西由一个两条腿的动物扶着,它们的那位家族成员在使劲往前拉。稍微走得慢一点或停下来,就立刻遭到两条推动物的高声斥骂,并将鞭子重重地抽打在它的身上。它本来开朗的心情立刻暗淡下来。它不知道这些两条腿的动物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它的这位长辈。于是它呆呆地站在那里,眼里流露出同情而又悲哀的目光。母亲已经走远,发现它没有跟上来,便站在原地等待它呼唤它,它好象没有听见。它觉得这样做简直太不公平了。它对那两条腿的动物哞哞吼叫着,但那两条腿的动物不但根本不理它,反而将手中的鞭子挥舞得更厉害,斥骂声也更强烈了。因为它的那位家族成员听见它的叫声时停了一会。直到母亲返回到它的身边,在它的嘴边打了个响鼻并用嘴温柔地擦了它一下,它才一步一回头地跟母亲走了。
这样又过了几天,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它象往天一样吃饱了奶,又在家族成员中去表现它的快乐。它不时打着蹶子,将屁股蹶得老高,在草地上撒欢。它是那样无忧无虑和快乐。这样过了好久,它抬起头来,才发觉远离了集体。但它毫无畏惧,它抬起头来四下打量,发现离它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它们的成员。它从来没有看到过身型如此魁梧健壮的成员。它的颜色比其它成员的颜色要深要黑。脖子粗壮有力。头上两支对称的角异常美丽,顶上象是用刀削过一样锋利无比,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它一边嚼着草,一边喷着吓人的响鼻,一边昂着头嚼着草向秤砣小跑而来。刚开始,秤砣不知道危险,还以为是它的另一家族成员,也娇声叫着撒欢向它跑去。但它只跑了几步,就发现情况不对。那公牛对它撒娇的叫声非但没有应和,反而将头低下,将两只锋利的角对准了它,加快脚步向它冲来。潜意识告诉它,这是它们家族决斗的姿势。于是它大吃一惊,惊叫一声转身就往回跑。秤跎刚转身,就觉得一股劲风从屁股后掠过。
这头公牛就是秤砣的父亲。但在公牛心里从来就没有子女的概念。它眼里只有母牛和公牛,母牛它很欢迎,但公牛,哪怕它是刚出生的小公牛,必然是它未来的竞争对手。在它眼里,除了母牛,一切同类都是势不两立的对头,因而在当时,它看到的只是一个它未来的竞争对手。根据它的天性,它是绝不允许它未来的竞争对手出现在眼前的。它满以为,凭它的经验,只消一角,它就可以将小牛又高又远的抛出去,重重的摔在几丈外的地上,蹬几下脚就断气了。谁知这头小牛出生时就比其它小牛健壮,再加上王国章的精心喂养,母牛奶水充足,秤砣成长迅速,行动甚是敏捷,竟然躲过了它的这一致命攻击。由于用力过猛,公牛收势不住,竟然往前冲出好几步,一头撞在一棵松树上。公牛于是勃然大怒,它抬起头来,哞地怒吼一声,瞪着血红的眼睛向秤砣追去。
母牛今天心情很好。它不时吃一阵草,又抬起头来看一下秤砣(它已经在主人多次叫小牛时知道并记住了这个名字),用温柔的语言和它打一下招呼。它怕有别的大牛欺侮秤跎,总是每隔一会儿就抬起头来寻找秤砣的身影。但它每次抬起头来左右环顾,都能在不远的地方发现秤砣的身影。它见秤砣并没有惹别的牛讨厌,别的大牛也没有对秤砣表示厌恶,只埋头专注地吃草。于是它放心了,又低下头去吃草。面前的这片青草是那么鲜嫩,其中夹杂着许多开着白色小花的三叶草,味道是那么甜美。它啃草的声音是那么悦耳动听,吞草的声音是那么满足和响亮。主人的豆浆和稻谷都已经用完,它必须多吃草,才能产生更多的奶水供养儿子。它的尾巴不时摔打着,将身上令人讨厌的蚊蝇赶跑。这样又过了不知好久,它忽然下意识地抬起头来左右环顾,因为它感觉到乳房在发胀。是的,秤砣经好久没有吃奶了。但它没有看见秤砣的身影。它呼唤了几声,没有听到回答。于是它有点着急了。它迈步离开那片草地向上面走去,一边走一边急切地呼唤。当它走上完一个陡坡来到另一片草地时,它被不远处的情景惊呆了:它的儿子——那头出生才十天的小牛秤砣,在凄厉地长声哀鸣着拼命逃跑,它的父亲——那头公牛在怒吼着、用力左右摔打着角在后面追赶着,眼看秤砣已经筋疲力尽,而公牛就要赶上,有两次,公牛那摔打的角几乎就要擦着秤砣的屁股了。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母牛下意识地连声呼唤着,眼里满是着急、担忧和忿懑。它忘记了危险,发足向公牛迎去。秤砣听到母亲的呼唤,精神为之一振,一下子就蹿到母亲身边并迅速躲到母亲身后。狂奔的公牛根本没有想到情况会变化,当它发现一个黑影突然出现在它眼前时,它那摔打的角收势不及,只听噗地一声,其中一支角深深地插进了母牛的右腹。这时秤砣刚刚在母亲身后站稳,受到极度惊吓的它急切需要安慰,它的小嘴刚刚凑到母亲的胯下,就听到母亲一声撕心裂肺的痛苦哀鸣,庞大的臀部向后一坐就倒了下去。秤砣愕然抬起头来,公牛的血淋淋的角又恐怖地向它挑来。就在这时,它耳边传来一声两条腿动物的怒吼,一声闷响,一根扁担重重地击打在公牛的头上。公牛眼冒金星,闭着眼沉闷地吼一声,将头一缩,打了一个愤怒的响鼻掉头跑开。
王国章一早将牛放在山坡上,就在不远的地方挑灰种苞谷。他的心情很好。那不仅是因为人们夸他养牛有方和小牛的生长顺利,而是因为,他以前放一头牛每天可以得3分,而现在则每天可以得6分,相当于半个劳力。这样一来,他不仅每年分的粮食要多些,而补交队里的钱却要少些。他怎能心情不好呢。他把第一挑灰刚倒在土里,就看见那头公牛被王二顺牵着上山去。王二顺和他对撞过时,和他笑了一下,但他觉得那笑有点勉强和僵硬。他将第二挑灰倒在土里时,看到那头公牛在离他一百多米的一块长满荒草的土里吃草,不时抬起头来向这边的牛群注视一阵又低下头去吃草。他回头看看,他的小秤砣正在牛群中撒欢。他于是坐在扁担上,装上一袋烟抽起来。刚抽了几口,他就隐隐约约听到秤砣急切的叫声,他下意识地站起来一看,脸色陡地一变,操起扁担就跑过去。但他快,牛更快。他刚跑到母牛身后,公牛的一支角已经挑在了母牛的肚子上。他见公牛头一摆,又向小牛挑去,他不顾一切地大吼一声,轮圆扁担向公牛的头上挥去。
母牛躺在地上挣扎,它的的肚子上有一个碗口大小的窟窿,鲜血和一些未消化完的物质汩汩外流。它的头已经不能抬起来,眼睛里泪水一串串往下淌。悬在空中的一只后脚在无力而徒然地蹬着。在这最后的时刻,它还想看看它的儿子,于是它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将头抬了一下,离地大概只有两寸高,随着一声绝望的叹息,便无力地垂到了地上。在它的嘴边,有一蓬鲜嫩的青草。它的一只无神的眼睛斜斜地凝视着天空。秤砣全身发抖地站在一旁目睹了这突然之间发生的一切。它也许永远也不会明白亡是什么。它只是感到恐惧。许久,它小心翼翼地走近母亲,嗅嗅母亲的嘴,又掀掀它的身子,似乎想提醒母亲要它站起来,见母亲没有反应,它就将小嘴举向天空,用断断续续的声音长长地哀叫着。接着又去嗅又去掀动。最后,它走到母亲的身后,低下头似乎想吃奶,但母亲垂下的腿压住了乳房,它使劲拱了几下,于是又昂起小嘴可怜巴巴地哭叫起来。
山下远处目睹了这一惊心动魄的事件的人纷纷赶来。王国章一筹莫展地站在一边,眼睛都直了。紧接着王国章来到现场的是王二顺,他一脸沮丧地连说,咋会这样,咋会这样?接着他一声不响地离开,很快从家里拿来杀猪刀,和人们动手剥皮剔肉。秤砣亲眼目睹了那些两条腿的动物用刀将它母亲的皮剥开,开膛破肚,把母亲的肉割成一块一块的放在皮上抬走。在整个过程中,只有它的主人一言不发、将两手抱在胸前垂头丧气地站在一边,眼里满是凄楚和无助。仅仅两个小时的时间,秤砣就变得疲惫不堪,毛发零乱。它全身发抖,不时向那些两条腿的动物投去胆怯的一敝。它不明白,为什么短短的时间内,母亲那熟悉的血肉之躯为什么就只剩下一堆森森白骨。但母亲身体留下的它所熟悉的气息还弥漫在空气中。于是它小心谨慎地走近母亲残留的骨架,用随时准备逃离的姿势在那里东嗅一下,西嗅一下。最后,当主人的手轻轻抚摸在它那毛发蓬松的背上时,它竟然腰一沉,不由自主的打了个冷噤。但主人的抚摸是轻柔的长久的,它从中感受到它内心深处某种强烈渴求的东西。它希望这种抚摸能长时间延续下去。于是它回过头来,用满含泪水的大眼睛望着主人的脸。它发现主人那双镶嵌在皱纹中的眼睛既深沉又慈善,隐隐有泪光在闪动。
于是它将孤立无援的头在主人的腹部轻轻地擦着,擦着……
请问楼主是这篇吗?望采纳,谢谢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