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相近的成语或俗语替换下面的成语和俗语

2.鼻子都气歪了气急败坏类似俗语和成语

3.俗语转换成语

4.仿照例句,写出下列同义的俗语或成语。

用相近的成语或俗语替换下面的成语和俗语

畏首畏尾用俗语解释-畏首畏尾用俗语怎么说

瞻前顾后——〖畏首畏尾〗

一丘之貉——〖一路货色〗

咎由自取——〖罪有应得〗

孤掌难鸣——〖独木难支〗

饮水思源——〖结草衔环〗

得过且过——〖苟且偷安〗

欲盖弥彰——〖掩人耳目〗

独眼龙看书—— 侧目而视

灯芯织布—— 枉费心机

眉毛上挂炮仗—— 迫在眉急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越俎代疱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异想天开

老和尚的百衲衣—— 七拼八凑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心二意

鼻子都气歪了气急败坏类似俗语和成语

鼻子都气歪了——气急败坏的类似俗语和成语如下:

1、前怕狼后怕虎——畏首畏尾。

2、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

3、打开天窗说亮话——直言不讳。

4、吃水不忘挖井人——饮水思源

5、鸡蛋里挑骨头——吹毛求疵。

6、眉头眼含着笑意——眉开眼笑。

7、嘴里发出叹息声——唉声叹气。

8、脸色都结红了——面红耳赤。

9、孔夫子跌到桥底下——尸(诗)书横流。

10、半路上接姑娘——从头学起。

11、老鼠爬进书箱里——咬文嚼字。

12、图枣——不知味。

13、旱地里的泥触——钻得深。

14、狗进厕所——闻(文)进闻(文)出。

15、书呆子的背包——净是文章。

鼻子都气歪了歇后语的下一句是气急败坏。形容因愤怒或激动而慌张地说话、回答或喊叫。歇后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其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歇后语的由来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经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

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歇后语。

俗语转换成语

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前怕狼,后怕虎——畏首畏尾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

成语是文人雅士对历史名言典故的高度概括,多用四字格,文雅凝练,多用于书面;而俗语是从民间口语中提炼出来的,生动俚俗,多用于口语。在一般文章(或文学作品)中,议论、叙述、描写等多用成语,而人物对话则多用俗语。有时同一件事或同一语意,往往成语是一种说法,俗语又是另一种说法,这样就形成了同义的成语与俗语:

舍本逐末——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自我吹嘘——王婆卖瓜,自卖自夸;鹤立鸡群——羊群里出骆驼;横生枝节——半路里杀出个程咬金;鱼目混珠——挂羊头卖狗肉;众矢之的——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评头品足——横挑鼻子竖挑眼;捉襟见肘——拆东墙补西墙;畏首畏尾——前怕狼后怕虎;开诚布公——打开窗户说亮话;针锋相对——针尖儿对麦芒;另起炉灶——重打锣鼓另开张;弄巧成拙——偷鸡不成蚀把米;得陇望蜀——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一暴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木已成舟——生米煮成熟饭;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巧舌如簧——说的比唱的好听;身首异处——脑袋搬家;多此一举——脱裤子放屁;以卵击石——鸡蛋碰石头;贪得无厌——人心不足蛇吞象;不白之冤——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临渴掘井——临上轿现扎耳朵眼儿;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分道扬镳——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等。

  以上各组成语与俗语,字面虽异,然旨趣则一。两相对照:俗语生动活泼,通俗诙谐;成语典雅庄重,精炼凝缩;二者语体有别、风格各异、语境相迥、用场不同。对此,不存在孰优孰劣问题,犹如面对春兰与秋菊,杜甫与白居易,侯宝林与马三立,不可强分轩轾,妄论高下,因二者同为中华文化之瑰宝,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仿照例句,写出下列同义的俗语或成语。

前怕狼后怕虎——畏首畏尾;

横挑鼻子竖挑眼——评头品足

针尖儿对麦芒——针锋相对;

重打锣鼓另开张——另起炉灶

站得高,看得远 ---高瞻远瞩

一极在上,一级在下——天壤之别

嘴是蜜罐子——口蜜腹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