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意思和下面的哪一句成语意思相同

2.形容完全相反的成语

3.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萃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是写地震还是火山

4.春秋末年,某思想家曾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这段话主要意在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意思和下面的哪一句成语意思相同

高岸为谷-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是什么观点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释义:

汉语词语,高山变成深谷,深谷变成丘陵,比喻世事变迁。

与沧海桑田成语意思相同。

沧海桑田

[释义] 桑田:农田。 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出处] 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形容完全相反的成语

北辕适楚:北辕:车子向北行驶;适:到。楚在南方,赶着车往南走。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

北辙南辕:①想往南却驾车向北行驶。比喻行为和目的相反。②车子北往南来。喻人行无定迹。

背道而驰:背:背向;道:道路;驰:奔跑。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

背道而行:背:背离;道:道义,正道;行:行事。背离道义,朝相反的方向走。指行为偏离正道。

出力不讨好:指白费功夫,没有取得成效,相反带来坏的影响。

戴盆望天:头上顶着盆子看天。比喻行为和目的相反,愿望不可能达到。

反其道而行之:其:他的;道:方法,办法。采取同对方相反的办法行事。

反其意而用之:其:他的;意:意义;用:使用。指按照与原来相反的意思去引用或使用词语、典故等。也用来指文艺创作等有创新或突破前人的束缚。

费力不讨好:指白费功夫,没有取得成效,相反带来坏的影响。

否极泰至:否:坏;泰:好,顺利。坏的达到极点,好的就来了。指厄运终了好运就来。指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高岸成谷,深谷为陵:谷:两山间的凹处;陵:大山。高岸变成山谷,深谷变为高山。比喻世事变迁巨大或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高岸为谷:谷:两山间的凹处。高岸变成山谷。比喻世事变迁巨大或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孤秦陋宋:孤:孤立;陋:鄙陋。孤立的秦朝,鄙陋的宋朝。指意在加强中央政权而结果却相反的错误方针。

极则必反:指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救经引足:引:拉;经:缢。救上吊的人却去拉他的脚。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越做越离目的越远。

掘地寻天:掘:挖;寻:找。挖地找天。比喻行为与目的相反,违反现实,不可能如愿。

两得其中:中:适中。按不同的要求认为两种相反的表现都各有道理,也都是合适的。

两极分化:分成两个集中于相反极端的部分。

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排糠障风:扬场而障住风,糠皮排去不了。比喻行动跟目的相反。

判若水火:判:区别。比喻两者显然相反,互不相容。

弃明投暗:指抛弃光明的、正确的,投向黑暗的、错误的道路。与“弃暗投明”意相反,亦作“背明投暗”。

器满将覆:比喻事物发展超过一定界限就会向相反方面转化。亦以喻骄傲自满将导致失败。同“器满则覆”。

器满则覆:容器满溢,则将倾覆。比喻事物发展超过一定界限就会向相反方面转化。亦以喻骄傲自满将导致失败。亦作“器满将覆”。

敲冰索火: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一定不会成功。

日中必移: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同“日中则昃”。

日中必移,月满必亏:移:迁移。太阳到了正午就要西斜,月亮满圆就要亏缺。比喻事物盛极必衰,或发展到一定限度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日中必昃: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同“日中则昃”。

日中必昃,月满必亏:昃:太阳偏西。太阳到了正午就要西斜,月亮满圆就要亏缺。比喻事物盛极必衰,或发展到一定限度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日中则移: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同“日中则昃”。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移:迁移。太阳到了正午就要西斜,月亮满圆就要亏缺。比喻事物盛极必衰,或发展到一定限度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日中则昃:昃:太阳偏西。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盈满就要亏缺。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昃:太阳偏西。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到了最圆时就必定开始亏缺。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扇火止沸:沸:沸腾,指水滚开。用扇风助长火势的办法来停止水沸腾。比喻采取的办法与希望达到的目的正好相反。

似非而是:看来与常识相矛盾或相反而事实上却可能是正确的。

势极必反:势:形势。指事物发展到鼎盛时期,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事与愿违:事实与愿望相反。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

适得其反:适:正,恰好。恰恰得到与预期相反的结果。

适居其反:恰恰得到与预期相反的结果。同“适得其反”。

水火不容:容:容纳。水和火是两种性质相反的东西,根本不相容。比喻二者对立,绝不相容。

水火不投:水和火是两种性质相反的东西,根本不相容。比喻二者对立,绝不相容。

水满则溢:溢:水满外流。水满了就会流出来。比喻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向相反方面变化。

泰极生否:指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好事会变成坏事。

天堂地狱:原为佛家语。指善人后升入天堂,恶人后堕入地狱。佛家用以劝善惩恶。后常用以比喻幸福和凄苦两种截然相反的生活境遇。

物极必反:极:顶点;反:向反面转化。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物极必返: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同“物极必反”。

物极将返: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同“物极则反”。

物极则反: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物至则反: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同“物极则反”。

相反相成:两个看起来是相反的事物,实际上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指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

小惭小好,大惭大好:自己感到不满意的,别人却称赞说好;自己感到非常不满意的,别人却大吹特吹。原用以指斥文风不正。后比喻世道与自己的愿望相反。

一反既往:一:完全;既往:从前。完全与以前相反。

一反其道:一:整个,完全;反:相反;其:他的;道:轨道。完全与以前的轨道相反。

以骨去蚁:用肉驱赶蚂蚁,蚂蚁越多。比喻行为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结果。同“以肉去蚁”。

以火去蛾:娥喜投火,用火驱赶飞蛾,蛾越多。比喻行为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结果。

以肉驱蝇:比喻行为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结果。

以肉去蚁:用肉驱赶蚂蚁,蚂蚁越多。比喻行为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结果。

以水救水:引水来救水灾,水势越盛。比喻不仅不加以制止,相反更助长其势。

以鱼驱蝇:鱼腥能招来苍蝇,用鱼驱赶苍蝇,苍蝇更多。比喻行为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结果。

引足救经:引:拉;经:缢。救上吊的人却去拉他的脚。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越做越离目的越远。

婴鳞获罪:婴:触犯;鳞:朝相反方向长的鳞。因朝向反方向长的鳞而获罪。比喻臣子因进谏触犯皇帝而获罪。

止沸益薪:本欲止水沸腾,却反而在锅下加柴。比喻所做与本来愿望相反。

指奏相反:指奏:旨趣。主要的目的和意图相反,各执己见。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萃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是写地震还是火山

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的03时41分,从北京开往大连的129次列车,正以90公里的时速驶入紧邻唐山的古冶车站,1400多名旅客已进入梦乡。突然间,司机发现前方的夜空中有三道耀眼的亮光闪现,蓝光粼粼,亮度能看清车身。这种多年行驶中从未见过的异常,使司机本能地果断拉下了非常制动闸,列车在呼啸的刹车声中,被一双巨手抓起来颠簸和晃动。紧急中,司机迅急松开大制动闸,启用小闸控制机车,列车喘息着终于停了下来,避免了车翻人亡。事后,人们才看到笔直的铁轨已变成波浪,才知道那划过夜空的三道亮光是地震的前兆,万幸的是他们停车了,一千多人因此得以脱险!

发光现象

地震前的发光现象,早有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1- 6世纪《诗经》中对陕西岐山大地震(公元前780年)的记述: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烨烨震电,即地震的电光耀眼、劈啪闪烁;不宁不令,大地不停地震动,竟连一点预先的通告都没有。国外对地光的最早记录,出现在一世纪的古罗马人塔西托斯(Tacitus)对公元17年小亚西亚地震的记述和9世纪日本的《三代录实》对公元869年一次日本地震的记载中。

然而,将地震的发光现象纳入科学研究的轨道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1705年英国人斯图克雷,1910年加里总结了欧洲的148例,1930年武者金吉给出日本的1583例,1967年栗林亨拍摄到的地震前发光照片,以及各国科学家在现场目睹了大量的地震发光现象并做了详细记录后,这种前兆现象的轮廓才渐渐清晰。特别是我国的震例中还出现了地光灼伤人体肌肤、致人晕倒、烧焦植物以及在地面留下走火痕迹等等物证,这个现象的存在终于不容置疑了:7级以上大震前几小时至几天的极震区多有地光出现,呈现片状或团状的低空朦胧的闪光,除个别伴有燃气外,均为低空大气的放电。表现形式上,山区为多、平原为少;震时最多、震后较少;蓝白为主、**为辅等等。

电荷的来历

早在16世纪人类就已经发现静电在放电的过程中会发光,磨擦放电最为典型:磨擦化纤衣服和毛衣、触摸金属门柄、用塑料梳子梳头等,都会在黑暗中看到淡蓝色的微光和听到噼叭作响的放电,同“烨烨震电”异曲同工。测量表明,这时的电场强度居然可达300万伏/米,竟同雨天的大气放电在同一量级上,只是由于电量过小而不危险罢了。当1752年美国的富兰克林得到雷雨带电性质的实验证据之后,人们已经明确:当电荷密度达到每平方米0.1微库仑时,就能看到发光现象。所以随着孕震过程中应力的加大,在某些岩石上就可能会以某种类似磨擦起电和电子发射的方式造成电荷的积累,电荷密度未必很高,仍能导致放电和发光。

石头能发光,这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不是一样神奇了吗?

地球上确实有一种非常精美的石头,它不会唱歌但会发光,且分布极为广泛,含量占地壳上部化学成分的66%,是砂砾、石英岩和花岗岩的主体,其学名叫 “石英”(SiO2)。两块石英轻轻一碰就会撞出火花放光,俗称“打火石”;一块水晶受外力挤压更会放电发光,俗称“放光石”。水晶是更加纯净、更加精美的石英结晶,江苏省东海县是我国的大型水晶产地,老百姓就是依照寻其紫色、白色的“火苗子” 的古训来找水晶矿的。

1970年,芬克尔斯坦和鲍威尔提出了地光是由于石英受压而引起放电的观点,物理上称作“压电效应”,很快得到了普遍的赞同,并有不少中国、日本、俄罗斯震例的支持。所发现的发光现象大多都集中在富含石英的岩层出露区。

压电效应

压电效应是1880年由著名的法国物理学家、放射学先驱皮埃尔·居里先生(Pierre Curie,1859-1906)和雅克·保罗·居里发现的。他们发现某些晶体特别是石英等受到挤压或拉伸力的作用后,会在相对的两个平面上产生异号电荷,且密度与电压成正比。一旦电荷出现,放电过程的发光便相伴而生。由此可知,当石英晶质体绵延几公里时,震前上百巴的应力变化足以造成百万伏的触发电压,低空的放电发光便在情理之中。

经100多年的研究,人们发现压电效应有两种,机械能转变为电能的是正效应,相反为逆效应,而且有20多种晶体均含有压电效应。人工已经合成了大量的性能更佳的压电陶瓷材料,不仅发现压电材料在机械能、电能、热能、光能之间有相互转换的良好关系;还发现人体组织、毛发和骨骼都有生物压电效应。在我们日常使用的打火机、点火器、音乐贺卡、音响电子表、语音手机等等,都使用了压电材料。目前这种材料制成的产品已广布于各个技术领域。

启 迪

“地光闪,八成险”,虽则小谚语,却含大道理。我国科学家曾做过大量模拟实验,发现岩石在高压和微破裂过程中确实有电子发射、电场和磁场剧变等现象,不仅存在于石英晶体、花岗岩体,还存在于一些非石英成分的岩石中。这说明,压电效应是一种重要的但非唯一的地震发光机制。与此相似,美国加州大学的费罗因德也提出,火山岩中过氧族的氧原子也会在压力下释放,在岩石表面形成一个厚度仅约10个纳米的电荷层,也会导致地光的出现。因此,在地震监测工作中,对电场和发光的异常变化还需做多手段观测。

对地光,《诗经》做过现象的描述;《聊斋志异》做了冤魂的申述;地震学家做了机理的研究,虽则是进步,但也仅翻动了大自然的一页。下一页是什么,还待我们的再努力。

春秋末年,某思想家曾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这段话主要意在

社稷无常奉 群臣无常位

社稷,国家;常奉,固定的奉祀人。

翻译过来就是:国家没有固定的奉祀人,君臣之间也没有固定的位子。

这句话是赵简子向史墨问季氏赶走了他们的君王的事时,史墨回答赵简子的话。意在说明,如果国君昏庸无道,国家换了奉祀的人、君臣之间互相换了位子,都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

一、出处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记载,鲁国季氏出其君,赵简子问于史墨。史墨评论说:

物生有二,有三,有五,有陪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主所知也。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壮,天之道也。

二、释义

“贰”,相配。引诗见《小雅·十月之交》。“三后”,指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君主。史墨认为:鲁君代代失其政,季氏代代勤于政事,所以季氏得到人们的拥护,鲁君被驱逐于国外,没有人可怜他。因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历史上没有永恒不变的君臣关系,如同《诗经》所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一样,夏商周三代君主的子孙,而今已变成百姓了。他引《周易》大壮卦象说明这一道理。此卦震上乾下,震为雷,为臣;乾为天,为君。雷居天上,表示臣居君上,此即为大壮。这种变化也就是“天之道”。在史墨看来,自然界和人的社会地位存在着对立面的转化,此种转化,不是衰落,而是发展,即大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