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乡情怯比喻爱情的意思-近乡情怯原文
1.关于回家快乐的诗句
2.离乡的宿命:曾以为是暂时离开,后来却再也回不去|周末读诗
3.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4.大家觉得树下野狐的小说,搜神记好看吗?我看了一点怎么觉得好像不怎么样呢?
5.“为你,千千万万遍”在《追风筝的人中》出现了几次?
关于回家快乐的诗句
1.表达回家心情高兴的诗句
1、天平山中
明代:杨基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译文:细雨蒙蒙打湿了楝花,在南风的吹拂下,每棵枇杷树的果实都慢慢变熟了。顺着山路慢慢地走着,竟不知路途远近。沿路的黄莺鸣叫着把我送到了家。
2、宿渔家
唐代: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译文:世代在海边生活,几间小屋上面覆盖着雪白的芦花。白天在海上捕鱼虽然辛苦,但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开心惬意。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4、归去来兮辞·并序
魏晋:陶渊明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译文: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孩子们欢快地迎接,孩子们守候在门前或院子里。
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
5、羌村
唐代:杜甫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译文:经过千里跋涉到了家门,目睹萧瑟的柴门和鸟雀的聒噪,好生萧条啊!妻子和孩子们没想到我还活着,愣了好一会儿才喜极而泣。
2.描写“游子回家喜悦”的诗句有哪些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
年年下第东归去,羞见长安旧主人。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 《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 《人日思归》薛道衡
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3. 《征人归乡》戎昱
三月江城柳絮飞,五年游客送人归。
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
4. 《落第归乡留别长安主人》豆卢复
客里愁多不记春,闻莺始叹柳条新。
年年下第东归去,羞见长安旧主人。
5. 《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3.表达“归家途中心情愉快”的诗句有哪些1.岁暮到家/岁末到家
清代: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2.黄家洞
唐代:李贺
雀步蹙沙声促促,四尺角弓青石镞。
黑幡三点铜鼓鸣,高作猿啼摇箭箙。
彩巾缠踍幅半斜,溪头簇队映葛花。
山潭晚雾吟白鼍,竹蛇飞蠹射金沙。
闲驱竹马缓归家,官军自杀容州槎。
3.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宋代:苏轼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喜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4.归家(一作赵嘏诗)
唐代: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5.立秋后自京归家
唐代:李郢
篱落秋归见豆花,竹门当水岸横槎。松斋一雨宜清簟,
佛室孤灯对绛纱。尽日抱愁跧似鼠,移时不动懒于蛇。
西江近有鲈鱼否,张翰扁舟始到家。
4.关于回家的诗句1、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旅次朔方》唐代:刘皂
译文:离开家乡后客宿在并州这个地方已经有十年,我回归的心日日夜夜在思念着故乡咸阳。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唐代:王湾
译文: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唐代:贺知章
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4、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唐代:李白
译文: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5、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题大庾岭北驿》唐代:宋之问
阴历十月的时候,大雁就开始南飞,据说飞到大庾岭,它们就全部折回。鸟儿不进,我却行程未止远涉岭南,真不知何日何时,我才能遇赦归来?
5.表达回家开心的诗有哪些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朝辞白帝彩去间,千里禒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童仆欢迎,稚子侯门,携幼入室,有酒嬴樽,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6.形容回家喜悦心情的诗词古人言近乡情怯,谈到回家,想到的都是些伤感的诗词,比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诗经《采薇》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宋之问《渡汉江》中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汉乐府中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如果非要找一首喜悦的,那就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吧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离乡的宿命:曾以为是暂时离开,后来却再也回不去|周末读诗
诗题原文是希腊语“Nostos”,意思是“回家”。英语中“乡愁”一词,Nostalgia,即源于此,由“Nostos”(回家)和 “algos”(痛苦)合成。
不论古今中外,回家都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万法无常,一切都在改变,曾经的家注定要失去。我们只看一次世界,在童年。是的,回家其实是一场自我的穿越。
撰文 | 三书
回家,我怕
不论此诗的作者是宋之问还是李频,也不论是否作于被贬逃归途中,这些都不再重要。一切好诗,皆如日月星辰,属于所有人,泽被所有人。
“近乡情更怯”,无需有作者当时的背景,任何人离家经年,归途中都会油然而生这种心情。害怕的原因及程度或有不同,但“近乡情怯”的体验人人都有。
我们先来读这首诗,以共 情感 知诗人为什么害怕。诗人的处境可从题目和前两句中体会。
题目是“渡汉江”,诗或许写于渡江之后,但作者看见诗或被诗看见,则在渡江之时。既是近乡情更怯,可知渡过汉江,很快就要到家了。一条江并没有多宽,渡过去也很快,但心里感觉陡变。还在江这边时,家乡尚觉得远,一渡江忽然迫近。山与河,隔开的不是直线距离,是遥远的心理距离。因此,诗题抓住的乃是人类很原生态的一个体验。
再读前两句。“岭外音书绝”,岭外应该就是岭南,但岭外感觉要更远,因为南岭已很远,况在南岭之外。从岭外到汉江,要走多久,要翻多少座山,过多少条河?在岭外时,家中已经“音书绝”。大概早些时候,还与家人音书往来,后来家里再也没有回信,也打听不到半点消息。
“经冬复立春”,多么漫长而焦灼的等待。等了一个冬天,等到春天又来,岭外的日子全在等待。音书断绝之后,担忧和焦灼与日俱增。如果真是“逃归”,那也许是再也无法承受这样的等待,不顾一切也要回去的选择。
一路长途跋涉,当家乡忽然近了,近在眼前,心跳加快起来。害怕源于音书绝。没有消息往往就是一种消息,一种可预感到的不祥的压力。
最后“不敢问来人”,来人就是从乡里来的人,一问可能就知道家里的情况了,但诗人不敢问。怕的是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怕的是自己的恐惧被证实。至于到底家里怎样了,诗不需要说。我们可以悬想,可以开各种脑洞,也可以用自己的阅历去补充。
整首诗渗透着一个感觉:怕。从音书绝开始怕,随着每一句、每个词,“怕”在递增,渡江时更怕,直到最后的“不敢”。
可能有人会说,诗中的害怕有特殊的 历史 背景,比如被贬,或许战乱,通信不便,等等。诚然,照此解读有助于体会诗中的心情,但无论什么背景都是后人的猜测。而诗中触及的普遍体验,并不必要还原到创作时的背景中。今人联络和交通都很方便,是不是不再近乡更情怯?我们害怕的原因可能各有不同,哪怕是莫名的害怕,也还是会害怕的。
这首诗本身所表达的是人性。人的一生不都在等待吗,一个又一个的等待,一次又一次的害怕。翻阅现当代世界文学,一个关键的主题就是“我怕”。
伴随工业文明的兴起,传统式微,神性缺席,人被物化,家园的失落,全都构成现代人内心深处的“我怕”。人海茫茫,我们个个泛若不系之舟,却并没有庄子寓言的自由,有的只是无处抛锚的走投无路。
朱锐(宋)《溪山行旅图》
老兵返乡日记
这首汉乐府诗如同一部微**,画面的叙事感很强。每次读看,都很心酸,似乎那老人就在眼前。
根据唐代史学家吴兢撰述的《乐府古题要解》,“十五从军征”一诗晋时已被谱入乐府,其创作年代当在汉魏战乱之际。
我们很难想象近两千年前的城市和村庄,但也许可以想象一个褴褛憔悴的老人走在土路上。自从十五岁那年离开家乡,他已经整整六十五年没有回来。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越是沉重,叙述越平淡;叙述越平淡,读来越心惊。“始得归”,他一直在等,等了一生。比起无定河边骨,这个士兵或许算是幸运的,至少没有战沙场,至少最终回来了。
快到村庄时,老人遇见一位乡里人。二人应该年纪相仿吧,应该辨认了好一阵子,彼此才认出原来是你。“家中有阿谁?”这句问得惊心动魄,却自然而然合情合理。毕竟六十五年没回来,毕竟天下战乱。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说出这个残忍的事实……
老人此前虽然疲惫不堪,但心里有一个回家的希望支撑着。听到家人都已亡故,那一瞬间是什么感受?为什么他没有轰然倒塌?或许希望本就渺茫,或许在他意料之中,而此时他精疲力尽,连倒下的力气也没有了。
上述感受是不是诗人的意思,我们不知道。老人听到噩耗后什么心情作何反应,诗人只字未提,直接跳过。诗人留给我们去想象,再从老人接下来做的事情中去揭示。那一瞬老人内心的风暴或静止,任何文字也无法描述。而前后画面的断裂和留白,正诠释了诗作为超越语言的存在。
老人本能而空洞地往家里走,进门看见:“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昔日的家已成废墟。
做梦似地,他从中庭采了旅谷,从井上采了旅葵。家里又冒出炊烟,又闻到饭香。羹饭一时熟,饭做好了,却没有人来吃。他的梦中梦醒了。
茫茫然走出家门,向东边望,那是家人们埋葬的地方——他的眼泪终于落了下来。
郭熙(元)雪山行旅图
另一种返乡日记
同为八旬老人,也是少小离家老大回,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返乡却完全不同。没有战争的大背景,没有家人的生离别,这首诗抓住的只是一个很平常的感悟。
作为儿童启蒙读本的必选诗,不知道儿童从中能读出什么感受。记得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回忆祖父给她讲这首诗时,她很恐惧是不是自己也要离家,是不是老了回来连爷爷也不认识自己了。
《回乡偶书》字面虽浅显,背后的心情却完全在儿童之外,感知的视角在老人这一边。儿童只是一面镜子,老人从中照见自己变成了故乡的陌生人。
贺知章告老还乡在史上是罕见的风光,根本不是古诗插图中肩背褡裢的落魄老人形象。唐玄宗为御制诗赠之,并诏赐镜湖,皇太子率百官为其饯行。知章一生富贵升平,更得善终,还乡时已八十六岁。
回到别了几十年的故乡,一定满目都是陌生人,而自己更是个陌生人。作为名人显贵,乡民对他肯定早有耳闻。当儿童天真地笑问:“客从何处来?”,他一下看清自己身上的陌生人。
触动的也是这个瞬间。不用说几十年,就是几年没有回去,对家乡也会有强烈的陌生感。是什么让我们感到陌生呢?
贺知章《回乡偶书》第二首曰:“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让人对家乡感觉生疏的,并不是时间本身,而是人事的变化。当熟悉的人不在或改变了,我们自身的那部分也随之而去。
然而仍有些事物还在,甚至并没有改变,比如门前的镜湖水,春风还像从前那样吹。此时,人似乎穿越了时间,遇见从前的自己。
这才是真正的穿越,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时间的故事。
刘琰(明)《行旅图》
当流亡成为宿命
晚唐五代词人韦庄写过一组《菩萨蛮》,总共五首。从那天清晓的别离,写到老去他乡的追忆,时间跨度几十年。上面是第二首词,此时他已离开长安,避难于江南。
江南的好人尽皆知,尤当中原兵荒马乱,更是“人人尽说江南好”。这个“尽”字很痛,因为诗人没法把心安在这里。他也劝慰自己,“游人只合江南老”,他知道他应该安心终老于斯。
韦庄在《花间集》中的声音很独特,别的词人都在虚构模拟女子的口吻,他却明朗地以词写他的真实人生。别人的词委婉而富于意象,他的词以真挚 情感 直击人心。
这两句“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不用铺垫,也没有意象,开口就说真心话。虽然直接,却意味深远,“尽说”与“只合”之间,细想又暗藏多少委屈的 情感 。此类语气见出韦庄的功力和魅力。
江南好在哪里呢?诗人一一指给我们看,都是熟悉的意象:“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这是景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这是人美。
他劝自己:“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江南岁月静好,不到叶落归根的时候,不要回去,回去看着满目疮痍的家乡,岂不徒然叫人断肠?但若问为什么要劝自己莫还乡,那还不是因为太想还乡。
如此这般,口劝心、心问口,自问自答。无法释怀的心情,找不到出口的人生困境,也只能放进在一首词中。
在江南滞留快了十年,韦庄终于回到长安,也终于考中进士,此时他已将近六十岁。才过数年,唐王室内部发生政变,韦庄绝望入蜀,希冀形势好转再回长安。但等到的却是唐朝的彻底覆灭,而他从此终生流亡,最后客他乡。
当年无心眷恋的江南,入蜀后却令他深深怀念。《菩萨蛮》第三首开头写道:“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且不无后悔地表示:“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这是又一个时间的故事。时间改变着一切,也改变着我们。曾经以为苦的,后来回味出乐;曾经以为暂时离开,后来再也回不去。
撰文 | 三书
编辑 | 宫照华
校对 | 李世辉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处暑(chǔ) 蝙蝠(biǎn) 巢穴(xu?) 矫揉造作(jiǎo)
B.间隔(jiān) 遨游(?o) 画舫(f?ng) 近乡情怯(qi?)
C.屙屎(ē) 甲壳(qi?o) 瘙痒(s?o) 血脉贲张(bēn)
D.癖好(pǐ) 夹袄(jiā) 肖像(xi?o) 咯血鹧鸪(kǎ)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砧声 臃肿 捉谜藏 合辙押韵
B.神州 诀别 供给侧 匿迹消声
C.登录 赔嫁 连锁店 钩心斗角
D.辨证 观照 白费蜡 蛛丝马迹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当代著名作家莫言认为,?微型小说?是柳暗花明,是空山鸟语,是当头棒喝;是滴水可听海的消息,是 ,是一粒米压骆驼。
(2)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成为很多诗人的咏叹题材。其中 这两句诗使用对偶的手法,嘲讽了唐玄宗沉迷声色,荒废朝政。
(3)苏轼也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
A.(1)见微知著 (2)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3)别具一格
B.(1)一叶知秋 (2)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3)独树一帜
C.(1)见微知著 (2)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3)独树一帜
D.(1)一叶知秋 (2)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3)别具一格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在现阶段,我国的?群众?这一概念是十分具体的,有工人、农民、农民工群体, 非公中小企业主群体,知识分子群体,还有北漂、蚁族这样极富特色的群体。
B.随着副食品的极大丰富和人们餐饮水平的日益提高,糖尿病患者日渐增多,并开始向中青年伸出魔爪。
C.读高二时,母亲病故,当生活把放弃求学与打工养家的两难选择推到面前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D.学会欣赏戏剧不易,能够创作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更不易,小张对戏剧情有独钟,因此,他平时在这方面花了不少时间,做了很多努力。
5.下列对文学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女峰》作者舒婷,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B.《都江堰》作者余秋雨,著名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作家、评论家,系列散文集有《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病隙碎笔》《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
C.长篇小说《子夜》的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创作的两个三部曲分别是?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和《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D.《葡萄月令》作者汪曾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著有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宋代的文化艺术比较兴盛,尤其是绘画艺术,在封建社会里也是一个高峰,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绘画高手和大量精品力作。其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极大特点的、不可多得的绘画长卷。
张择端是山东诸城人,在北宋画院供职。他的作品没有那种士大夫气,而多取材于民间生活。《清明上河图》以汴梁为中心,描绘市民生活,社会经济状况,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形象史料。这幅画有着多方面的价值,尤其是他以大量的笔墨、篇幅,描绘了数以百计的民众,表现其生活与生产劳动的场面。这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是不多见的,也是作者的可贵之处。
展开这幅长卷,犹如步入八个世纪之前的繁华都市。画家以精细的手笔和入微的生活观察,刻画每一位人物、道具。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丝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严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再看城郊,树木苍苍,古河交纵,新枝吐绿,生机盎然。而整个都市街景,社会活动,繁而不乱,多而有序,并有疏密的节奏变化,反映出画家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据解放后对开封宋城的部分遗迹发掘考证,画中的许多地方,如虹桥、鼓楼、中心街道等,都是互有对证、表现准确的。尽管对?清明?的概念(是时令还是街坊地名等问题)还时有争论,但作品所蕴涵的巨大信息量是无可置疑的,也是在古代绘画中不多见的。
《清明上河图》不但显示了高度的艺术成就,而且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密,引人入胜。它有界画的工整、准确的优点,又发挥了半工半写人物画的生动活泼,称得上妙笔神工。
北宋、南宋均设有画院,这种专业创作制度的确立,促进了美术事业的大发展。宋代绘画与唐代相媲美,已是一般艺术史学界无争的事实。但在意识形态和艺术创作上,还是各有异同的。宋代花鸟画、界画趋向上升,人物画趋向下降。宋徽宗赵佶的花鸟精品和南宋马远、夏圭的山水名作,都能证实山水、花鸟画的高度成就。随着江南手工业的发达,城市经济一度兴旺,市民阶层形成并扩大,与之相应的文化得以确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创新之作。与唐代阎立本、吴道子等大画家的作品相比较,张择端把创作的视角对准街衢市井,反映平民生活,这与表现帝王、贵族、宗教人物更具有民本、民生倾向。艺术走下神坛庙堂,走出深宫高墙,放弃附庸高贵的价值取向,转而趋向世俗化,是艺术创作上的一个飞跃。
注:界画,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画线的技法名称,中国画的画种之一。
6.关于宋代绘画艺术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宋代绘画艺术的大发展,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绘画高手和大量的精品力作,使宋代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绘画艺术发展的最高峰。
B.宋代绘画和唐代绘画在意识形态和艺术创作上各有千秋,但唐代因为未设画院,故导致唐代绘画的整体艺术水准稍稍逊于宋代。
C.宋代的一些绘画作品在表现帝王、贵族和宗教人物的同时,也关注平民生活,已经具有了突出的民本、民生倾向,这在艺术创作上是一个飞跃。
D.江南手工业的发达,城市经济的一度兴旺,市民阶层的形成并扩大,与之相应的文化的确立,这些因素对宋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7.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明上河图》以大量的笔墨和篇幅,描绘了数以百计的民众,表现其生活和劳动场面,同时蕴涵着巨大信息量,这两点在我国古代绘画中都是不多见的。
B.《清明上河图》反映生活入微,手笔精细,展现的内容繁而不乱,多而有序,规模宏大又不失结构的谨严、工整准确但又生动活泼,是一幅从内容到形式都令人称道的绘画精品。
C.《清明上河图》展现的是公元八世纪的繁华都市景象,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形象史料。
D.《清明上河图》所体现出来的世俗化倾向,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这种倾向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创新。
8.下列叙述或判断,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张择端的作品多取材于民间生活,走出深宫高墙,放弃附庸高贵,在这方面,《清明上河图》无疑是其最杰出的代表作。
B.本文在介绍《清明上河图》时,既有整体的介绍,也有局部的说明;既介绍了艺术成就,又介绍了研究价值;同时,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也做了必要的说明。
C.宋代设立的画院,在制度上保证了当时绘画艺术的大发展。《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也是这种制度的受益者。
D.本文主要是为了说明宋代的.绘画艺术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高峰,而《清明上河图》是文中的重要论据。
三、文言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察传
《吕氏春秋》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而审,则为福矣 审:考察
B.乐正夔一足,信乎 信:相信
C.夔于是正六律 正:使?定
D.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经:界限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1)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 (2)以勇气闻于诸侯
B.(1)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 (2)以其无礼于晋
C.(1)子夏之晋 (2)纵一苇之所如
D.(1)人之与狗则远矣 (2)时则不至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证明?察传?观点的正面论据的一组是( )
①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 ②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
③乐正夔一足 ④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
⑤晋师三豕涉河 ⑥非也,是己亥也
A.②③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①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举从狗到玃、母猴再到人这一事例,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事物经过人们?数传?后把白说成黑把黑说成白这一道理。
B.作者在第二段论述时,使用的最为突出手法是对比。不仅在说理时用正反对比,在举例时也用了正反对比。
C.作者提出了?熟论?和?验之以理?的观点后,共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这三个例子,都包括有传言及对传言验证后所得出的真实情况。
D.?察传?即明察传闻之意。文中认为传闻中的事物往往有似是而非之处,应加以审验。文章多用故事为论据,生动有趣。
四、(21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2分)
(2)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3分)
(3)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大家觉得树下野狐的小说,搜神记好看吗?我看了一点怎么觉得好像不怎么样呢?
坦白的说,这本书的开篇确实不怎么样,尤其有雨师妾诱惑拓拔野那一段,直接让我觉得可能是一本H书,但却是不是的。它讲的是理想,奋斗以及,感人至深的——爱情。
理想:蚩尤虽然愚钝,但是相信天下只有正义之说,没有族群之分。眼下大荒五族分立,各族内极为腐败。百姓颠沛流离,苦难极深。只有蜃楼城里,所有人平等友爱,如同家人。蚩尤只想打败奸邪之徒,重新建立一个和平自由的城邦。前辈正直侠义,倘若你是蚩尤,不知道会怎麽做呢?”
奋斗就不用说了,搜神记里两人不过是仙级的能力,却办着神级人物办不到的事,难度你可想而知。
爱情,给你发一段蚩尤后事吧:呆子,当你瞧见这些字的时候,这柱香想必已经灭了,北辰珠多半也已老了,我种下的那株情人树也该开花结果了,可是那时,我又该在何处呢?是在五界轮回之中,还是在浩淼星河之外?”
从前每天夜里,看着漫天的星辰,我便说不出的孤单和害怕。相比于这浩瀚宇宙,每个人都是如此微小,就象一颗尘埃,随风飘摇,不知从哪里来,也不知落向哪里。但那时害怕的时候,尚有你抱着我,现在却再也没有了。
牵牛织女,一年还能一相会,而我们却要等上四千年。每过一年,我便要在这壁上画上一道,要再过三千九百八十年,你才能醒来。三千九百八十年,只是弹指一挥间,可惜我却等不到了。”
我答应过自己,一定要让你醒来时第一眼便能瞧见我,所以我只能将自己变成这尊石人,让你永远记得我最初的容貌
我曾那么怕,怕了之后什么也没有了,就连虚空和黑暗也都见不着、摸不到。而如今我更加怕,怕我了之后,你在这个世上将会说不出的孤单寂寞。多么不想撇下你呵,想到你从此以后孤伶伶一个人,我常常会心痛如刀绞。”“呆子,我喜欢你,胜过这世间的一切。生生世世,此情不渝。如果还有来生,即便天南地北,人海茫茫,我们一定会重新相遇。那时就算是天地裂,山河绝,我们也再不分开了。
四千年后,蚩尤终于苏醒……
情人树沙沙作响,红果摇曳。远远望去,那石女微笑端坐,光影中,神情如此温柔、静谧而美丽,仿佛从未睡去,一直在等待着他的到来。
四千年的春秋,斗转星移,海枯石烂,情人树开花结果,她终于等到了这一刻。然而她却见不着了。
所谓近乡情怯,所谓天涯咫尺,二十丈的距离,蚩尤却象是走过了整整一生。然而此间相隔,又何止是生生世世?
当此刻,他终于缓缓蹲下身,轻轻地抚摩着那张俏丽如初的脸,张口想要呼唤她的名字,喉咙却象被什么堵住了。
甜蜜、痛楚、凄凉、悲喜、幸福……交织成汹涌的柔情,扼住了他的咽喉,锥心彻骨,让他无法呼吸。
他的手摩挲着那冰冷而坚硬的石头,仿佛依旧是那温软而滑腻的肌肤。那紧闭着的细密的睫毛,那细致小巧的耳垂,那饱满优美的唇瓣……一切栩栩如生,宛如昨日。
他抚摩着,想要看得更仔细些,视线却忽然变得模糊了,滚烫的泪水滑过脸颊,象烈火一样地烧灼着。
乔家男儿流血不流泪,但是四千年了,当累积的思念与悲恸象春江怒水一样决堤奔流,纵然是钢筋铁骨,纵然是三山五岳,纵然是他,也抵挡不住那缠绵汹涌的阵痛。
妾居昆仑山 君住东海上 相隔万里遥 咫尺一梦长 游鱼传尺素 春水寄相思
一掬多少泪 问君知不知
恍惚中,仿佛听见那首久远的歌谣。海浪轻摇,篝火明灭,仿佛又枕在她的腿上,看着她笑吟吟的脸,听她低低地哼唱着。
仿佛又听见海风,听见心跳,听见她笑着说:“傻瓜,你知道海水为什么这么咸么?因为每一滴都是我想你的眼泪。”
而他此刻知道,只有一颗泪水没有流入东海。它凝结在她的脸上,沉淀在四千年的岁月长河里,化作了晶石。
从此埋藏在他的心底,生生世世,再也不能融化
等你看到“沧海月明”以后就会迷上它了,相信我。
还有,楼上某位说看过搜神记的电视剧,这是不可能的,电视剧还没拍呢,他一定是将搜神传当成搜神记啦,那个片子根本不能跟搜神记相比。
我一舍友,对小说一向是杂食的,自从看了搜神记和蛮荒记之后,对我说,不看小说了,直到搜神记第三部出来后看第三部!我认为,这有些偏激了,《悟空传》啦,韩寒的啦也都不错的,但,可以侧面说明搜神记不错吧,我想。
就这样,不过,看小说还是有度才好,消遣还好,不要太过上瘾,有能力立于世才是正道!
“为你,千千万万遍”在《追风筝的人中》出现了几次?
“为你,千千万万遍”在《追风筝的人中》出现了三次。
1、在阿米尔他们十二岁那年斗风筝比赛中,哈桑为阿米尔追逐那只赢得胜利的风筝时说的。
2、是法德里在阿富汗对重伤的阿米尔所说的,这句一样忠诚的话揭开了阿米尔最痛苦的记忆。
3、在阿米尔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风筝的时候说的。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不只是一个孩子兴奋时喊出的话语,而是一句耀眼的承诺,这句承诺纠缠了阿米尔大半生,直到他追回了当年遗失的那只风筝。
扩展资料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是两个阿富汗少年的故事。上世纪60年代,阿米尔出生在阿富汗喀布尔富人区,最好的玩伴是仆人的儿子哈桑。两人一起打水漂,看**,参加每年冬季的放风筝比赛。
在一次追风筝途中,哈桑被一群坏青年围堵,他为了保护阿米尔跟坏青年结怨,随后发生了一件悲惨的事。而目睹了一切的阿米尔,却不敢作声,还因无法面对哈桑,想办法逼走了他。不久因战乱,阿米尔随父亲逃往美国。
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久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却意外发现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最后,阿米尔拼命找到哈桑的儿子,并设法把他带回了美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