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囫囵吞枣怎么造句,用成语囫囵吞枣

2.囫囵吞枣的意思是什么,再造个句子,急求!

3.囫囵吞枣造句

4.使用囫囵吞枣造句的句子

5.囫囵吞枣的造句有哪些

6.囫囵吞枣怎么造句

囫囵吞枣怎么造句,用成语囫囵吞枣

囫囵吞枣造句-囫囵吞枣造句二年级

 

成语: 囫囵吞枣

拼音: hú lún tūn zǎo

解释: 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出处: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造句:

1、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2、读书不可囫囵吞枣,方能体会其中精华所在。

3、读书不是竞赛,你是去悦读,因此不妨慢慢地来,就好像品味美味的佳肴或享受愉悦的:请细细的体味,切勿囫囵吞枣。

4、“不管什么事,你都可以囫囵吞枣,”他说,“或者你可以试着理解它。”

5、认认真真地看一本书,胜过囫囵吞枣地看十本书。

6、我已经读过数不清的电子书,囫囵吞枣了各种博主的许多经验,知道了所有可能的结果。

7、我们囫囵吞枣地吃了几口就出门了。

8、囫囵吞枣的吃完午饭,然后又整个下午昏昏沉沉?

9、有些老师不重讲解,只让学生囫囵吞枣地一直读。

10、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囫囵吞枣的意思是什么,再造个句子,急求!

囫囵吞枣的意思是指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囫囵吞枣造句:

1、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2、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提倡积极思考,反对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3、囫囵吞枣地吃东西是个很不好的习惯。

4、学习不能囫囵吞枣而是要精益求精。

5、太饿了,饭菜一上来,我便囫囵吞枣地吃起来,结果给噎着了。

扩展阅读:

成语故事

相传古时候,有个喜欢自作聪明的人。有一次,他向一位老医生请教,吃什么水果对身体最有益。

老医生对他说:"水果各有各的特性,每种水果对人的身体都有益处,但吃多了,也会带来害处。比如说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但吃多了,就会损伤脾胃。枣子呢,对脾有滋补作用,但吃多了,对牙齿又不利。所以吃什么东西都要适量。"这个人摇头晃脑地说:"我有办法既可以得到水果的益处,又可以使身体不受伤害。"老医生问道:"你有什么好方法呀,能告诉我吗?"这个人说:"我的方法就是,对不同的水果,用不同的方法去吃。比如吃梨子,只在嘴里嚼,不咽下肚去;吃枣子,不用牙齿咬,整个儿吞下去。这样,就有益无害,既不伤牙齿,也不伤脾胃了。"

老医生听了,忍不住笑道:"你这个方法不好。吃梨子只嚼不咽倒还可以做到;吃枣子不嚼而咽,却很难。而且你那样囫囵吞枣,也没法体会到枣的滋味啊!"

囫囵吞枣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求甚解,含糊了事,只把原书文句照本读,好比吃东西不加细嚼、品味,也不消化、吸收一样。囫囵吞枣是一种泥古不化,应为学习者忌。学习知识时应该把要学的知识彻底理解,再认真去掌握它、应用它。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缺乏思索,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也不可能对知识灵活运用。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要全面,不要含含糊糊;做事情时,不能一味地求快,乞求一步登天。有道是"欲速则不达",一步一个脚印地循序渐进,方能规避风险,把事情做圆满。

囫囵吞枣造句

囫囵吞枣造句

囫囵吞枣地吃食物是个坏习惯。

我们囫囵吞枣地吃了几口就出门了。

倘使囫囵吞枣,似乎没有多大用处。

我读书经常只是囫囵吞枣的看一遍。

读书要思考,不能囫囵吞枣

他饿极了,囫囵吞枣地吃下妻子做的食物。

囫囵吞枣的也没太明白,过几天再看一遍。

你不能一个晚上囫囵吞枣式地读完那本书。

囫囵吞枣消化吸收新信息是困难的。

学习知识要深刻理解,不要囫囵吞枣

有些道理必须深入思索,绝不能囫囵吞枣

我们要细心体会课文的意思,不能囫囵吞枣

有些学生一接触信息就囫囵吞枣地马上吸收。

读书要善于思考,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你能不能不要囫囵吞枣的把这篇文章阅读完。

学习文言文,只是囫囵吞枣地记硬背不是好办法,只有逐字逐句地品味消化吸收,才能真正学好。

我常常的把水浒传上的人物张冠李戴的乱说一气,老师告诉我不能囫囵吞枣的看书!

学习不认真,贪多求快,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这是一种要不得的学习态度。

今天心烦意乱,静不下心看书后半部分不能细细看下去了,囫囵吞枣竟有收获。

饱经风寒的他已经饿了几天了,得到食物的他囫囵吞枣地吃了起来。

拼音

[ hú lún tūn zǎo ]?

详细解析

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出处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语法

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示例

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朱自清《论诗学门径》

近义词

不求甚解?[ bù qiú shèn jiě ]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生吞活剥[ shēng tūn huó bō ]原指生硬搬用别人诗文的词句。现比喻生硬的接受或机械的搬用经验、理论等。

反义词

含英咀华[ hán yīng jǔ huá ]咀:细嚼,引伸为体味;英、华:这里指精华。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

细嚼慢咽?[ xì jiáo màn yàn ]慢慢地吃东西。引申慢慢去体味。

融会贯通?[ róng huì guàn tōng ]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成语基本信息:

成语繁体:囫囵吞枣

成语简拼:HLTZ

成语注音:ㄏㄨ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囫,不能读作“wù”。

成语辨形:枣,不能写作“束”。

使用囫囵吞枣造句的句子

  囫囵吞枣造句

 1、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2、在学习前人的东西时,取囫囵吞枣的方法,不能消化并理解其所以然。

 3、读书要有收获,千万不能一目十行、囫囵吞枣。

 4、倘使囫囵吞枣,似乎没有多大用处。

 5、我们要借鉴古人凿壁偷光的精神,学习切不可囫囵吞枣,应该厚积薄发,如老马识途一般循序渐进。

 6、那种只有一个笼统说法的囫囵吞枣式的教科书,只能使学生“食而不化”,难以理解。

 7、学习要靠平时的积累,别到了临时才囫囵吞枣的抱佛脚,这是不可取的。

 8、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9、他饿极了,囫囵吞枣地吃下妻子做的食物。

 10、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11、一饭一粟,来处不易,一本好书的产生,更不是容易的事,我们岂可草草读过,不说对不住作者,就对自己的本身说,也不应囫囵吞枣一般地来读书。

 12、然而,人们来不及鉴别、吸收和消化,只能采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囵吞枣的办法,良莠不分,拾起来便用。

 13、不管学习什么知识都要仔细琢磨,深刻领会,千万不能囫囵吞枣只学皮毛。

 14、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15、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16、不懂得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能囫囵吞枣。

 17、如果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让学生囫囵吞枣记硬背,即使在学生的头脑里填塞了一大堆知识,也不可能增进他们的思考力。

 18、你看四大名著的时候一目十行,随便浏览的话无异于囫囵吞枣,是没有效果的。

囫囵吞枣的造句有哪些

造句指懂得并使用字词,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造出字词通顺、意思完整、符合逻辑的句子。依据现代语文学科特征,可延伸为写段、作文的基础,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本功。造句来源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八:“其用意,其造句,均以纤巧胜。”夏_尊叶圣陶《文心雕龙》四:“造句也共同斟酌,由乐华用铅笔记录下来。”

下面为您提供关于囫囵吞枣的造句有哪些内容,供您参考。

1、我们要认真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切勿囫囵吞枣。

2、他只是把这首诗囫囵吞枣地背下来了,至于什么意思一点儿也不清楚。

3、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4、理解肤浅是因为看书时囫囵吞枣,所以我们要认真读书,反复思考。

5、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6、我们囫囵吞枣地吃了几口就出门了。

7、培训讲课有点粗糙,囫囵吞枣,还得回家好好研究。

8、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9、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提倡积极思考,反对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10、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11、张老师告诉我们,学习上不要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别人的理论。

12、读书,学习要善于思考,囫囵吞枣会收效甚微,是一种不良习惯。

13、我们要细心体会课文的意思,不能囫囵吞枣。

14、他囫囵吞枣地把晚饭塞下肚,好像三天没吃过东西似的。

15、我读书经常只是囫囵吞枣的看一遍。

16、读书要反复的读不能囫囵吞枣。

17、学习不能囫囵吞枣而是要精益求精。

18、学习知识要深刻理解,不要囫囵吞枣。

19、我们读书不要囫囵吞枣,要细细品味其中的好词好句。他向来做事都是张冠李戴,三心二意。

20、学问二字,学是学,问是问。要多问,不可再囫囵吞枣了。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或词组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制止,表示某种感慨。它的句尾应该用上句号、问号或感叹号。造句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在分析并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加以说明。如用“瞻仰”造句,可以这样造:“我站在广场上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因为“瞻仰”是怀着敬意抬头向上看。

2、用形容词造句,可以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或事物的形状进行具体的描写。如用“鸦雀无声”造句:“教室里鸦雀无声,再也没有人说笑嬉闹,再也没有人随意走动,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了。”这就把“鸦雀无声”写具体了。

3、有的形容词造句可以用一对反义词或用褒义词贬义词的组合来进行,强烈的对比能起到较好的表达作用。如用“光荣”造句:“讲卫生是光荣的,不讲卫生是可耻的。”用“光荣”与“可耻”作对比,强调了讲卫生是一种美德。

4、用比拟词造句,可以借助联想、想象使句子生动。如用“仿佛”造句:“今天冷极了,风刮在脸上仿佛刀割一样。”

5、用关联词造句,必须注意词语的合理搭配。比如用“尽管?可是?”造句:“尽管今天天气很糟,但是大家都没有迟到。”这就需要在平时学习中,把关联词的几种类型分清并记住。

6、先把要造句的词扩展成词组,然后再把句子补充完整。如用“增添”造句,可以先把“增添”组成“增添设备”、“增添信心”或“增添力量”,然后再造句就方便多了。

随着信息新媒体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继报纸、收音机、电视之后的主流媒体,并有将其整合的趋势。网民数量的激增使得网络话题的热议和网络语言迅速成为流行语。出现了很多新现象:网络造句——当某一新闻事件在网络迅速流传之后,新闻事件中的某一具有代表性的词语,在网友们的推广下,成为造句的主体,并迅速在网络流行展开。比如李刚事件中,我爸叫李刚成为流行语,以它进行的造句活动在网络铺开。例如:窗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刚;给我一个李刚,我能撑起整个地球等。而在360与腾讯的3Q网络大战之后,一句“我很艰难的做出决定”也迅速流行。这类造句的特征主要是将已有的诗句、文章等进行改变而成。

囫囵吞枣怎么造句

1、我读书经常只是囫囵吞枣的看一遍。

2、每次我看到新的东西,我先是囫囵吞枣,然后在细细琢磨。

3、读书要有收获,千万不能一目十行、囫囵吞枣。

4、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5、读书要反复的读不能囫囵吞枣。

6、善于读书的人当看不懂时,会自觉地反复重读,直到读懂为止。而不善于读书的人则相反,即使第一遍看不懂也囫囵吞枣地读下去。

7、读书要思考,不能囫囵吞枣。

8、他囫囵吞枣地把晚饭塞下肚,好像三天没吃过东西似的。

9、在学习前人的东西时,取囫囵吞枣的方法,不能消化并理解其所以然。

10、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11、我们囫囵吞枣地吃了几口就出门了。

12、学习知识要深刻理解,不要囫囵吞枣。

13、做事不能囫囵吞枣,要静下心来做,否则欲速则不达。

14、然而,人们来不及鉴别、吸收和消化,只能采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囵吞枣的办法,良莠不分,拾起来便用。

15、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16、囫囵吞枣地吃食物是个坏习惯。

17、我们在学习新的课文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而不能囫囵吞枣。

18、一饭一粟,来处不易,一本好书的产生,更不是容易的事,我们岂可草草读过,不说对不住作者,就对自己的本身说,也不应囫囵吞枣一般地来读书。

19、如果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让学生囫囵吞枣记硬背,即使在学生的头脑里填塞了一大堆知识,也不可能增进他们的思考力。

20、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21、倘使囫囵吞枣,似乎没有多大用处。

囫囵吞枣的近义词

1、生搬硬套:生:生硬。指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运用别人的经验,照抄别人的办法。

2、生吞活剥:原指生硬搬用别人诗文的词句。现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的搬用经验、理论等。

3、一知半解: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也不透彻。

4、不求甚解: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扩展阅读:造句指导

一、要把文章写好,让语句通顺流利,首先要造好句,因为造句能力既是遣词用字能力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写好片段作文的基础,所以造句的重要性是非常高的,千万不能忽视。文章是由段落组成的,而段落则是由句子组成的。造句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基础,而要想造好句,就需要对词汇有一定的积累,对词语的意思能够正确理解。

二、小学生因为词汇量有限的缘故,在造句上总会大伤脑筋,其实只要找对了方法,造句并不难。而造句的方法除了老师所教授的之外,更重要的就是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推敲揣摩。

三、可以尝试把词语放在句中的不同位置造。比如勤奋,放在句首可以这样造:勤奋的人值得敬佩;放在句中可以这样造:小明是个勤奋的孩子;放在句末可以这样造:人们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勤奋。

四、用形容词造句,可以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或事物的形状进行具体的描写。如用鸦雀无声造句:教室里鸦雀无声,没有人说笑嬉闹,没有人随意走动,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了。这就把鸦雀无声写具体了。

五、仿照法先找出造句的词语在文中什么地方,这个词又造成了什么句子。即把词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里,理解它的意思,再进行仿照。例如《小稻秧脱险记》一文中,要求用激烈一词造句,可先找到含有激烈的句子:一天,水稻田里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根据这个句子,可仿造许多句子。

六、引述法这种造句方法,就是顺着别人引述的意思接着往下说。例如:《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一文要求用如果就造句,老师作了许多方面的引述,让同学们顺着意思说下去,如如果我是图书管理员如果鱼儿离开了

囫囵吞枣的意思和近义词反义词造句

中文:囫囵吞枣

读音:h ln tūn zǎo

正音:枣;不能读成zhǎo。

辨形:囫;不能写成忽。

囫囵吞枣的意思:囫囵:整个儿。把整个枣子吞咽下去。比喻不加分析思考地笼统接受,不求理解消化。

出处:元杨景贤《西游记》第四本第一三出:我见你须臾下礼有蹊跷,我这里囫囵吞个枣不知酸淡。

近义词:生吞活剥、食而不化、不求甚解

反义词:含英咀华、条分缕析、融会贯通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囫囵吞枣造句

1、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一目十行,虽看不知精神。民谚

2、艺术从来都是见微知著地考量,而不是囫囵吞枣地陈述。

3、生命只有一次,宁可阵痛而清醒地活着,切勿在囫囵吞枣之间吞食幻想。

4、如果你对快乐囫囵吞枣,却对痛苦反复咀嚼,那生命又有什么乐趣呢。

5、谈恋爱的感觉就像是吃一块椰丝蛋糕,细细品味只不过是自早麻烦,可囫囵吞枣却又失其本味。

6、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7、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了,不妨多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8、只有分析地阅读,才能学得深透,不致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只有综合地阅读,才能学得完整系统,不致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9、希望你是一个热爱思考的人,热爱生活的人。不要给了你一碗好鸡汤,你却没有消化的能力,猪八戒吃人生果,囫囵吞枣还说没味道。

10、学习哲学的主要目的不是去寻找你所喜欢的观点并囫囵吞枣地接受,然后为它辩护,而是培养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学会反思。

11、囫囵吞枣最简单,没有消化吸收过程,进出一个样。鹦鹉学舌也很简单,不必有任何创新。照猫画虎也不难,邯郸学步知道模仿就可以了。唯有创新最艰难

12、不论任何事都毫不怀疑地囫囵吞枣,肯定会吃苦头。必须无时无刻心存怀疑,不要站在任何一方。最重要的是,对任何意见都要同等地怀疑。

13、生活好比一本书,你要用一辈子去读,有的人读这本书读的囫囵吞枣,有的人读得如痴如醉。读到最后你会发现,前者好像一阵微风,轻轻地来到这着世界,后又轻轻地离开,没留下一丝痕迹。后者好比一朵花,虽然只是一刹花火,但在这个世界他起码留下了自己的芳香

14、学习一定不能囫囵吞枣,一定要细细的品味。

有如怎么造句

有如造句

1、尼克松却总有如临敌境之感。

2、物价飞涨,有如脱缰之马。

3、我的安全性有如传奇一般。

4、柏氏器可能也有如平衡囊的作用。

5、海浪冲击船身,有如呜咽。

6、眼看着他的感情有如潮涌而至,她赶紧回避了。

7、那绿色的嫩芽有如点点雨滴,挂满枝头。

8、有如此这般的原因就有如此这般的结果。

9、它有如人类智慧的丰碑,巍然屹立,岿然不动。

10、一时他的感觉有如给敌人埋了一枚地雷。

11、恐怖在我心中敲响,有如钟钹齐鸣。

12、很少人有如此超群出众的打动人心的才能。

13、一条细纱遮阳窗帘,把这间小室的光线,掩得有如黄昏。

14、他只是埋头走,脑袋里思想都凝滞了,有如一汪流不动的溪水。

15、的药性过了,头里痛得厉害,胃内有如针刺。

16、他的话口气冰冷,一字一板,有如给了他们劈面一鞭。

17、他的公理就是先假定有如我们意愿的任意大半径。

18、他们还是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但是他们的行为却有如陌路。

19、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作稳恒流动的连续性方程有如下形式。

20、一首伟大的诗篇有如一座喷泉永远喷出智慧和欢愉的水花。

21、它们有如薄薄的轻烟;远望一片,近看则无。

22、她从未见过如此的穷困,而且也不太相信竟有如此的穷困存在。

23、写书是一场可怕的劳心伤神的斗争,有如一场恶病的长时间发作。

24、在世界上没有一件东西有如人那么伟大;在人之内没有一件东西有如心那么伟大。

25、当他谈到被奴役的人,谈到悲惨的奴隶生活时,他的声音有如洪钟。

26、那么,既然报纸行业并未陷入困境,却又为什么有如此众多的大报纷纷倒闭呢?

27、早期的旅行家们有如下记载:一天的长短随我们所谓纬度的不同而不同。

28、加门特没等回答,便不耐烦地讲了一件突如其来,有如晴天霹雳的消息。

29、我早先并没考虑过应该怎样感谢他,因为我那感恩之情,有如刻骨铭心,很难表达于万一。

30、显示临床心血管病与一氧化碳暴露之间具有关系的证据,有如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