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起鹘落的读音-兔起鹘落翻译
1.苏轼守城文言文翻译
2.前出塞九首·其六原文_翻译及赏析
3.描写人物举止的词语表
4.竹之生于笋时原文和翻译
5.买鸭捉兔文言文阅读
苏轼守城文言文翻译
1. 苏轼守城原文及翻译
苏轼)从密州到徐州赴任,这年,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在梁山泊上泛滥,就要溢出南清河。城南两山环绕,吕梁狭窄,阻滞了泄洪,水汇集在城下,不停上涨不能及时流泄。城就要被冲垮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
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穿着粗布鞋拄着木棍亲自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避洪水,是我们这些小人效命于您的时候了。” 于是拿着梃率领众人穿短衣赤着脚拿着箕畚铁锹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长堤造成,水涨到长堤下,没有危害到城,民心才安定。然而雨日夜不停地下,水势更大了,城还有六尺没有沉。苏轼住在城上,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
最终保全了城,把这个情况向上级报告,又请求增调明年的夫役,在老城增建木岸,以防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他的意见。事后发诏书表彰他,徐州人至今还怀念他。
所谓“木岸”,就是用树的枝梢做成捆,捆捆相连,放置在河床两侧,用木桩钉牢固,使河道宽窄一致,增加流速,冲刷河床,减少淤积。
内翰(翰林)苏文忠公(谥号),名轼,字子瞻,苏老先生(苏询,苏轼的老爸)之长子
2. 苏轼传文言文翻译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父亲苏洵游学四方,便由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十岁时,听到史书中古往今来成败之事,就能说出其关键所在。
一日,程夫人读完东汉史《范滂传》,激动地发出长叹。苏轼便问:“我如果成了范滂,母亲赞许吗?”程夫人答道:“你能做范滂,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成年后,苏轼博通经学史学,写文章每天能写数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著作。
不久又读《庄子》,叹道:“我当初有些自己的见解,但总说不出来,今日读到这本书,发现这本书真是深得我心啊。” 嘉佑二年,参加礼部主持的科考。
当时社会上崇尚诡谲不合正道的文风,主考官欧阳修希望能挽救这种弊病,读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时,非常惊喜,想评为第一,又怀疑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只评为第二名。又在复试中回答《春秋》的问题获第一名,又在殿试时考中乙科进士。
后来他给欧阳修写信并拜见了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该避开此人让他展示自己的才华。”人们听说后议论纷纷,不相信,后来才终于信服。
后来调任徐州知府。(有一次)曹村一带洪水决堤,富人都争着出城避水。
苏轼说:“富民们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谁和我守城呢?只要我在,即使洪水决堤也冲不垮城墙。”将富民们赶回城中。
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喊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当为您拼出力。”
于是率领部下拿着畚锸出城,在东南方向筑起长堤,从戏马台起,一直连到城门口。雨日夜不停的下,有三版高的城墙没有淹没。
苏轼在城墙上搭起帐篷住下,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段守护城墙,最终保全了城。又请求朝廷征调来岁夫加固城墙,做了木岸,以防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了他。
3. 胸有成竹古文翻译.苏轼的.急.〔原文]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之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其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译文〕 竹子开始生出时.只是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节.叶都具备了.从蝉破壳而出.蛇长出鳞一样的状态.直至象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丈高.都是一生长就有的.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子.急速起身跟住它.动手作画.一气呵成.以追上他所见到的.如兔子跃起奔跑.隼俯冲下搏.稍一放松就消失了.。
4. 文言文翻译献曲求诗苏轼元丰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东坡生日,置酒元丰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是苏东坡的生日,(苏东坡)在赤壁矶设置酒宴,位于高峰,酣畅饮酒的时候,从江上传来了笛声.客人有郭姓,尤姓两位先生,精通音乐,对东坡说∶“笛声新颖,不是流俗的音乐.”(东坡)派人询问,这是进士李委听说东坡生日,谱写乐曲《鹤南飞》前来献给东坡,只是穿着青巾紫裘皮衣,腰里别着笛子而已,又演奏了新的乐曲,又快速演奏数声,悠扬竞有穿透云石的声音,在做宾客都被陶醉.李委从袖中拿出一幅好纸,说:“我没有什么是要求您,得到您的一首绝句诗就够了.”东坡笑着答应了。
5. 苏轼婉言谢客文言文翻译北宋大文豪苏轼在京做过大官。
一日,其乡友带上厚礼想求他帮忙谋个一官半职,并说:“如您不便,劳令弟之驾也行。”乡情不便明伤,苏轼便先给来客讲了一则“寓言”。
大意是:某人穷极盗墓,数掘无获,便想去掘伯夷、叔齐之墓,只听伯夷在墓里说:“我是在首阳山饿的,除了一把枯骨,别无一物,何以如尔愿?”盗墓人丧气地说:“那我就挖开叔齐之墓,碰碰运气吧!”伯夷又说:“连我也不过如此,我弟弟就更帮不上忙了!”苏轼的弦外之音是:您的苦衷我知道,但我们兄弟俩都无法帮忙啊!乡友悟知求官无望,只好知趣地带上礼物走了。
前出塞九首·其六原文_翻译及赏析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唐代·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前出塞九首·其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议论 , 战争哲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吗?
创作背景 鉴赏 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所以,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从艺术构思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很有体会地说:“上四(句)如此飞腾,下四(句)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这里说的“飞腾”和“掠转”,就是指作品中的奔腾气势和波澜;这里说的“兔起鹘落”就是指在奔腾的气势中自然地逼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深邃题旨。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本诗却以此见称;它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博得好评。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杜甫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下士闻道大笑之”。非虚言也。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两汉·司马迁《酷吏列传序》酷吏列传序
两汉 : 司马迁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下士闻道大笑之”。非虚言也。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 古文观止 , 序文议论上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回响,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篇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之奸弭矣。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回响者,其民危也。故先王者,见终始不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回响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下篇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脩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闭,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难。于是山东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虽小邑,伐并大城,得阨塞而守之。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民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必退师。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救败非也。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王霸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两汉·贾谊《过秦论》过秦论
两汉 : 贾谊
上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
上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回响,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中篇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回响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见终始不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回响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高中文言文 , 古文观止议论春风吹船著吾溪,扶藜上读《中兴碑》。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鬓成丝。明皇不作苞桑计,颠倒四海由禄儿。九庙不守乘舆西,万官已作鸟择栖。抚军监国太子事,何乃趣取大物为?事有至难天幸耳,上皇蹰蹐还京师。内间张后色可否?外间李父颐指挥。南内凄凉几苟活,高将军去事尤危。臣结春秋二三策,臣甫杜鹃再拜诗。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赏琼琚词。同来野僧六七辈,亦有文士相追随。断崖苍藓对立久,冻雨为洗前朝悲。——宋代·黄庭坚《书摩崖碑后》书摩崖碑后
宋代 : 黄庭坚
春风吹船著吾溪,扶藜上读《中兴碑》。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鬓成丝。
明皇不作苞桑计,颠倒四海由禄儿。
九庙不守乘舆西,万官已作鸟择栖。
抚军监国太子事,何乃趣取大物为?
事有至难天幸耳,上皇蹰蹐还京师。
内间张后色可否?外间李父颐指挥。
南内凄凉几苟活,高将军去事尤危。
臣结春秋二三策,臣甫杜鹃再拜诗。
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赏琼琚词。
同来野僧六七辈,亦有文士相追随。
断崖苍藓对立久,冻雨为洗前朝悲。 ▲ 咏史怀古 , 议论抒情
描写人物举止的词语表
1.关于描写人物行为的成语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神采奕奕 眉飞色舞 昂首挺胸 炯炯有神 心旷神怡 心平气和 目不转睛 眉开眼笑 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 一身正气 临危不惧 光明磊落 堂堂正正 大智大勇 力挽狂澜 急中生智 仰不愧天 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直言不讳 无所顾忌 真心诚意 侃侃而谈 推心置腹 振振有辞 对答如流 自圆其说 描写人的容貌或体态的成语 闭月羞花 沉鱼落雁 出水芙蓉 明眸皓齿 美如冠玉 倾国倾城 国色天香 鹤发童颜 眉清目秀 和蔼可亲 心慈面善 冰清玉洁 雍容华贵 文质彬彬 威风凛凛 如花似玉 容光焕发 落落大方 描写人的语言的成语 谈笑风生 高谈阔论 豪言壮语 夸夸其谈 描写谦虚的成语 不骄不躁 功成不居 戒骄戒躁 洗耳恭听 虚怀若谷 慎言谨行 描写学习的成语读书学习 学无止境 学而不厌 真才实学 发奋图强 废寝忘食 争分夺秒 力争上游 披荆斩棘 日积月累 孜孜不倦 专心致志 神情专注 闻鸡起舞 自强不息 只争朝夕 不甘示弱 全力以赴 似懂非懂 描写人物品质的成语 奋不顾身 舍己为人 坚强不屈 赤胆忠心 不屈不挠 忠贞不渝 誓不二 威武不屈 舍忘生 肝胆相照 克己奉公 一丝不苟 两袖清风 见礼忘义 永垂不朽 顶天立地 豁达大度 兢兢业业。
2.描写人举止的词语关于举止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半吊子:肤浅的人。形容不通情理,说话随便,举止不沉稳的人。
不拘形迹:形容言谈举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达人雅志:达人:通达事理的人;雅:高雅,高尚;致:情趣。人品高尚,情趣深远。形容人的言谈举止不俗。
大大方方:指人的行为举止自然不俗气。
动容周旋:动容:举止仪容;周旋:应酬,打交道。指举止仪容和待人接物。
睹貌献飧:貌:脸色;飧:晚餐。观察脸色,献上晚餐。形容眼光敏锐,举止适合。
芳兰竟体:芳兰:兰草的香气;竟体:满身。香气满身。比喻举止闲雅,风采极佳。
丰度翩翩:丰度:风采气度。翩翩:洒脱的样子。形容神态举止文雅优美,超逸洒脱。同“风度翩翩”。
风度翩翩:风度:风采气度,指美好的举止姿态;翩翩:文雅的样子。举止文雅优美。
风流人物:风流:英俊的、杰出的。指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的人物。有时也指举止潇洒或惯于调情的人。
俯仰随俗:俯仰:低头,抬头,指一举一动。举止言谈随和着社会的风俗习惯。
高谈雅步:高谈:广博无拘束的谈论;雅步:文雅的举止。无拘无束地谈论,举止文雅。
鬼头鬼脑:鬼:形容人阴险狡诈。形容行为举止诡秘,不光明正大。
鬼头滑脑:形容行为举止诡秘,不光明正大。同“鬼头鬼脑”。
行必矩步:行路一定合乎规矩。形容举止行为都合乎法度,十分谨慎。
行不违道:行为举止不违背道义。
行不修饰:行:出行。出门时不注意自己的装束打扮。指举止随便,放旷不羁。
行动坐卧:泛指人的举止和风度。
行色匆匆:行色:出发前后的神态。行走或出发前后的神态举止忙忙的样子。
行色怱怱:行走或出发前后的神态举止忙忙的样子。同“行色匆匆”。
鸿轩凤翥:比喻举止高尚。
慌慌:慌:忙乱,恐慌。形容举止慌乱。
慌慌张张:形容举止慌张,不稳重。
3.描写人物行为的成语有哪些滔滔不绝、
飘飘欲仙、
守株待兔、
袖手旁观、
买椟还珠、
闻鸡起舞、
掩耳盗铃、
悬梁刺股、
风驰电掣、
盲人摸象、
眉飞色舞、
大快朵颐、
心如刀割、
面面相觑、
插科打诨、
谈笑风生、
回眸一笑、
义愤填膺、
走马观花、
全力以赴、
横行霸道、
虎视眈眈、
心旷神怡、
欢天喜地、
心有余悸、
喜出望外、
东张西望、
洗耳恭听、
刮目相看、
呆若木鸡
雷厉风行、
专心致志、
披星戴月、
瞠目结舌、
披荆斩棘、
嬉皮笑脸、
负隅顽抗、
忐忑不安、
道听途说、
蜻蜓点水、
口若悬河、
怒发冲冠、
目不暇接、
七上八下、
脚踏实地、
辗转反侧、
夸夸其谈、
痛心疾首、
指手画脚、
废寝忘食、
忧心忡忡、
察言观色、
交头接耳、
横冲直撞、
前赴后继、
惊慌失措、
瞻前顾后、
百发百中、
蹑手蹑脚、
手不释卷
心乱如麻、
窃窃私语、
跃跃欲试、
百感交集、
飞檐走壁、
心驰神往、
垂头丧气、
踉踉跄跄、
心花怒放、
欣喜若狂、
鬼鬼祟祟、
喋喋不休、
高谈阔论、
心安理得、
喜笑颜开、
动如脱兔、
奔走相告、
电光石火、
见兔顾犬、
胆战心惊、
心平气和、
炯炯有神、
得意忘形、
耀武扬威、
暗送秋波、
手足无措、
左顾右盼、
花言巧语、
一目十行、
来势汹汹
满载而归、
婆婆妈妈、
张牙舞爪、
心悦诚服、
发奋图强、
力争上游、
手舞足蹈、
膛目结舌、
摩拳擦掌、
颤颤巍巍、
心急如焚、
跋山涉水、
心烦意乱、
目不转睛、
兴风作浪、
怏怏不乐、
神出鬼没、
冥思苦想、
对答如流、
拳打脚踢、
奴颜婢膝、
一日千里、
心潮澎湃、
日夜兼程、
豪言壮语、
平心静气、
捶胸顿足、
举手投足、
手到擒来、
痛不欲生
泪流满面、
大喜过望、
不慌不忙、
七手八脚、
吞吞吐吐、
泣不成声、
眼疾手快、
欢呼雀跃、
匍匐前进、
闷闷不乐、
昂首挺胸、
长吁短叹、
兔起鹘落、
乐不可支、
喜不自胜、
左右开弓、
营私舞弊、
大步流星、
暴跳如雷、
大惊失色、
没精打采、
调兵遣将、
抱头鼠窜、
动若脱兔、
悲痛欲绝、
咬牙切齿、
愁眉苦脸、
提心吊胆、
翻山越岭、
号啕大哭
4.描写人物举止的成语垂头丧气、愁眉苦脸、眉开眼笑、呆若木鸡、目不转睛。
一、垂头丧气
白话释义:形容失望或受到挫折时情绪低沉的样子。
朝代:唐
作者:韩愈
出处:·《送穷文》:“主人于是垂头丧气; 上手称谢。”
翻译:主人在这里垂头丧气;拱手致谢
二、愁眉苦脸
白话释义:形容愁苦的神情。
朝代:元
作者:王实甫
出处:·《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对人前巧语花言,背地里愁眉泪脸。”
翻译:对人前技巧对花说,背地里愁眉泪脸
三、眉开眼笑
白话释义: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朝代:元
作者:王实甫
出处:·《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彼见昨日惊魂魂魄,今日眉花眼笑。”
翻译:他们看到昨天惊魂魂,今天花眼睛眉毛笑
四、呆若木鸡
白话释义:板板的,好像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
朝代:春秋
作者:庄子
出处:《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翻译:多久了。别的鸡即使打鸣,它已不会有什么变化,看上去像木鸡一样,它的德行真可说是完备了;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掉头就逃跑了
五、目不转睛
白话释义:指眼珠子一动不动地注视。形容注意力集中。
朝代:晋
作者:杨泉
出处:·《物理论》:“子义燃烛危坐通晓;目不转睛;膝不移处。”
翻译:子义点燃蜡烛正襟危坐通晓;目不转睛;在不移动的地方
5.描写人物行为的成语暧昧之情 行为不光明,内有不可告人的隐情。
也指男女互相爱悦可能的私事。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做知县时,便能剖人间暧昧之情,断天下狐疑之狱。”
按行自抑 按:克制。约束自己的行为。
出处:唐·柳宗元《梦赋》:“忽崩赛上下兮,聊按行以自抑。” 卑鄙龌龊 形容品质恶劣,导心不正,言行肮脏。
出处:郭沫若《郑成功》第五章:“他们里面的坏人,的确是天地间最坏的东西。背信弃义,放火,横抢武夺,卑鄙龌龊,什么都干得出来。”
卑鄙 *** 形容品质恶劣,不顾羞耻。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五回:“办你个‘胆大钻营,卑鄙 *** !’下去候着吧。”
卑陋龌龊 龌龊:肮脏。形容品质恶劣。
亦作“卑鄙龌龊”。
6.描写人物外貌神态举止的成语有哪些描写人的品质:
平易近人、宽宏大度、冰清玉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废寝忘食、大义凛然、临危不俱、光明磊落、不屈不挠、鞠躬尽瘁、而后已
描写人的智慧:
料事如神、足智多谋、融会贯通、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才华横溢、出类拔萃、博大精深、集思广益、举一反三
描写人物仪态、风貌:
憨态可掬、文质彬彬、风度翩翩、相貌堂堂、落落大方、斗志昂扬、意气风发、威风凛凛、容光焕发、神采奕奕
描写人物神情、情绪:
悠然自得、眉飞色舞、喜笑颜开、神采奕奕、欣喜若狂、呆若木鸡、喜出望外、垂头丧气、无动于衷、勃然大怒
描写人的口才:
能说会道、巧舌如簧、能言善辩、滔滔不绝、伶牙俐齿、出口成章、语惊四座、娓娓而谈、妙语连珠、口若悬河
含有人体器官的成语:
眼高手低、目瞪口呆、胸无点墨、头重脚轻、手足轻深、口是心非、手疾眼快、手疾眼快、耳闻目睹、头破血流、眉清目秀、袖手傍观、口出不逊、手无缚鸡之力
描写人物动作:
走马观花、欢呼雀跃、扶老携幼、手舞足蹈、促膝谈心、前俯后仰、奔走相告、跋山涉水、前赴后继、张牙舞爪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心旷神怡、心平气和、目不转睛、呆若木鸡、眉开眼笑、愁眉苦脸、愁眉紧锁、目瞪口呆、垂头丧气、嬉皮笑脸
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
一身正气、临危不惧、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大智大勇、力挽狂澜、急中生智、仰不愧天、镇定自若、化险为夷
7.关于描写人物行为的成语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神采奕奕 眉飞色舞 昂首挺胸 炯炯有神 心旷神怡 心平气和 目不转睛 眉开眼笑
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
一身正气 临危不惧 光明磊落 堂堂正正 大智大勇 力挽狂澜 急中生智 仰不愧天 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
直言不讳 无所顾忌 真心诚意 侃侃而谈
推心置腹 振振有辞 对答如流 自圆其说
描写人的容貌或体态的成语
闭月羞花 沉鱼落雁 出水芙蓉 明眸皓齿 美如冠玉 倾国倾城 国色天香 鹤发童颜 眉清目秀 和蔼可亲 心慈面善 冰清玉洁 雍容华贵 文质彬彬 威风凛凛 如花似玉 容光焕发 落落大方
描写人的语言的成语
谈笑风生 高谈阔论 豪言壮语 夸夸其谈
描写谦虚的成语
不骄不躁 功成不居 戒骄戒躁 洗耳恭听 虚怀若谷 慎言谨行
描写学习的成语读书学习
学无止境 学而不厌 真才实学 发奋图强 废寝忘食 争分夺秒 力争上游 披荆斩棘 日积月累 孜孜不倦 专心致志 神情专注 闻鸡起舞 自强不息 只争朝夕 不甘示弱 全力以赴 似懂非懂
描写人物品质的成语
奋不顾身 舍己为人 坚强不屈 赤胆忠心 不屈不挠 忠贞不渝 誓不二
威武不屈 舍忘生 肝胆相照 克己奉公 一丝不苟 两袖清风 见礼忘义
永垂不朽 顶天立地 豁达大度 兢兢业业
8.形容举止的成语形容举止的成语
落落大方:落落:举止潇洒自然的样子。形容言谈举止自然大方、不拘谨。
彬彬有礼:彬彬:文质兼备的样子。 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文质彬彬: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温文尔雅:温文:态度温和,有礼貌;尔雅:文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止文雅端庄。
雍容大雅:指神态从容不迫,举止文雅大方。同“雍容闲雅”。
不拘形迹:形容言谈举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大大方方:指人的行为举止自然不俗气。
风度翩翩:风度:风采气度,指美好的举止姿态;翩翩:文雅的样子。举止文雅优美。
芳兰竟体:芳兰:兰草的香气;竟体:满身。香气满身。比喻举止闲雅,风采极佳。
高谈雅步:高谈:广博无拘束的谈论;雅步:文雅的举止。无拘无束地谈论,举止文雅。
矩步方行:行走时步伐端方合度。指行为举止合乎礼仪规范。
济济彬彬:济济:庄重恭敬;彬彬:温文尔雅。仪态庄重,举止文雅。
9.形容人的行为举止的成语形容人的行为举止的成语有落落大方、彬彬有礼、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大大方方等:一、落落大方1、拼音:luò luò dà fāng2、释义:指人的言谈举止自然大方。
3、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杜雍却不推辞,将通身换了,更觉落落大方。(翻译:杜雍并不推辞,将全身衣服都换了,更让人觉得自然大方。)
二、彬彬有礼1、拼音:bīn bīn yǒu lǐ2、释义:意思是表示个人修养和作风的道德用语,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3、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翻译:叔孙规定礼仪,文雅礼貌才有所进步。)三、温文尔雅1、拼音:wēn wén ěr yǎ2、释义:意思是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
3、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陈锡九》:此名士之子,温文尔雅。(翻译:这个名家贤士的儿子,态度温和,举动斯文。)
四、风度翩翩1、拼音:fēnɡ dù piān piān2、释义:形容举止洒脱,气质不凡。3、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
(翻译:平原君是举止洒脱,气质不凡的公子。)五:大大方方1、拼音:dà dà fāng fāng2、释义:指人的行为举止自然不俗气。
3、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所以他们但凡吃物,不肯大大方方,总是贼头贼脑。(翻译:所以他们吃东西的时候,行为举止不愿意自然大气,总是像做贼一样。)
竹之生于笋时原文和翻译
北宋苏轼的《胸有成竹》翻译:
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可是却节、叶俱全。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可是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的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
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跃起、鹘鸟降落一样迅速。这是与可教给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却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应该这样做,却不能做到,认识和行动不统一,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不能一致,这都是学习不够的毛病。
所以,常常是对事情心里了解而不能熟练地去做,平时自以为很清楚,但事到临头却忽然不明白了,难道只有画竹才是如此吗?
原文: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筼筜谷在陕西洋县西北,谷中多竹。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知州,曾在此谷中筑亭。文同是苏轼的表兄兼好友,北宋画家,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曾画《筼筜谷偃竹》赠苏轼。
元丰二年(1079)正月,文与可病逝。七月,苏轼在湖州曝晒书画,看到文与可的这幅遗作,写了这篇题记。?
赏析:
这篇散文语言天然本色,朴素清新;全文好似从作者胸中自然流出,滔滔泪泪,毫无滞碍,所用语言不加雕琢,文从字顺,活泼流畅。
买鸭捉兔文言文阅读
1. 苏轼的买鸭捉兔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
1原文昔有人将猎(1)而不识鹘(2),买一凫(3)而去。
原(4)上兔起,掷之使击(5),凫不能飞,投(6)于地。又再掷,又投于地。
至三四。凫忽蹒跚(7)而人语(8)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9),奈何加我以抵掷之苦乎(10)?”其(11)人曰:“我谓尔(12)为鹘,可以猎兔耳。
乃鸭耶?”凫举掌而示,笑以(13)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14)得兔否?”2词语注释(1)将猎:将,将要。猎,打猎。
准备去打猎。(2)鹘:隼的旧称,一种凶猛的鸟。
(3)凫:野鸭。(4)原:原野。
(5)掷之使击:掷,投掷,抛掷,扔。把凫投放出让它袭击兔子。
(6)投:掉落。(7)蹒跚:形容走路困难的样子。
(8)人语:像人那样讲话。人,名词做状语。
(9)其分:是我的本分职责。其,指代鸭。
(10)奈何加我以掷之苦乎:怎么把乱抛乱扔的痛苦加于我呢?奈何,为什么。(11)其:那。
(12)谓尔:以为你。(13)以:用法同“而”。
(14)搦:按下,抑遏。这里指,“持握,捕捉”(15)昔人:前人,古人。
3译文从前有个人准备去打猎但不认识鹘,买了一只野鸭子就去原野打猎。原野上兔子出来,他就把野鸭子投放出去,让他袭击兔子。
野鸭子不会飞,掉落在地上,他又一次把野鸭子投放出去,还是掉落到地上。这样反复了三四次,野鸭子忽然蹒跚着走到猎人面前像人那样对猎人说:“我是一只鸭子,杀我并吃掉,这是我的本分,怎么把乱抛乱扔的痛苦加于我呢?”那个猎人说:“我以为你是鹘,可以捕捉到兔子,你竟然是鸭子啊?” 野鸭子举起脚掌给那个人看,笑着对他说:“你看看我这脚手,可以按住那兔子吗?”4古文简析从前有个人准备去打猎但不认识鹘,买了一只野鸭子就去原野打猎。
原野上兔子出来,他就把野鸭子投放出去,让他袭击兔子。野鸭子不会飞,掉落在地上,他又一次把野鸭子投放出去,还是掉落到地上。
这样反复了三四次,野鸭子忽然蹒跚着走到猎人面前像人那样对猎人说:“我是一只鸭子,杀我并吃掉,这是我的本分,怎么把乱抛乱扔的痛苦加于我呢?”那个猎人说:“我以为你是鹘,可以捕捉到兔子,你竟然是鸭子啊?” 野鸭子举起脚掌给那个人看,笑着对他说:“你看看我这脚手,可以捕捉到那兔子吗?”文章刻画鸭子的形态,诙谐有趣,真切生动。用“蹒跚”一词来形容鸭子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的样子,既表现了鸭子的形体特征,又说明它不是捉兔子的材料。
并用鸭子拟人化的语言,来表现它不被合理使用,反吃投掷之苦的委屈和略带嗔怒的情绪。当鸭子知道猎人是因为不识凫鹘,不是存心要它吃苦,便又转嗔为喜,举起宽厚的掌子,说了句笑话。
作者通过鸭子的这些风趣幽默、令人发笑的语言,善意地讽刺了那个猎人。5寓意我们想要发挥一个人的作用,就必须要了解他的长处和短处。
2. 买鸭捉兔文言文翻译从前有个人准备去打猎但不认识鹘,买了一只野鸭子就去原野打猎。
原野上,兔子出来,他就把野鸭子投放出去,让它袭击兔子。野鸭子不会飞,掉落在地上,他又一次把野鸭子投放出去,还是掉落到地上。
这样反复了三四次,野鸭子忽然蹒跚着走到猎人面前像人那样对猎人说:“我是一只鸭子,杀我并吃掉,这是我的本分,怎么把乱抛乱扔的痛苦加于我呢?”那个猎人说:“我以为你是鹘,可以捕捉到兔子,你竟然是鸭子啊?” 野鸭子举起脚掌给那个人看,笑着对他说:“你看看我这脚手,可以捉住那兔子吗?”原文出自《艾子杂说》作者苏轼,朝代:宋。原文如下:昔有人将猎而不识鹘,买一凫而去。
原上兔起,掷之使击,凫不能飞,投于地。又再掷,又投于地。
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抵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为鹘,可以猎兔耳。
乃鸭耶?”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得兔否?”
扩展资料:
《买鸭捉兔》刻画鸭子的形态,诙谐有趣,真切生动。用“蹒跚”一词来形容鸭子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的样子,既表现了鸭子的形体特征,又说明它不是捉兔子的材料。并用鸭子拟人化的语言,来表现它不被合理使用,反吃投掷之苦的委屈和略带嗔怒的情绪。当鸭子知道猎人是因为不识凫鹘,不是存心要它吃苦,便又转嗔为喜,举起宽厚的掌子,说了句笑话。
作者通过鸭子的这些风趣幽默、令人发笑的语言,善意地讽刺了那个猎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东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百度百科-买鸭捉兔。
3. 买鸭捉兔文言文翻译从前有个人准备去打猎但不认识鹘,买了一只野鸭子就去原野打猎。
原野上兔子出来,他就把野鸭子投放出去,让他袭击兔子。野鸭子不会飞,掉落在地上,他又一次把野鸭子投放出去,还是掉落到地上。
这样反复了三四次,野鸭子忽然蹒跚着走到猎人面前像人那样对猎人说:“我是一只鸭子,杀我并吃掉,这是我的本分,怎么把乱抛乱扔的痛苦加于我呢?”那个猎人说:“我以为你是鹘,可以捕捉到兔子,你竟然是鸭子啊?” 野鸭子举起脚掌给那个人看,笑着对他说:“你看看我这脚手,可以捕捉到那兔子吗?”。
4. 买鸭捉兔 原文及训练原文 昔人将猎(1)而不识鹘(2),买一凫(3)去原上,原(4)上兔起,掷之使击(5)。
凫不能飞,投(6)于地。再掷之,又投于地。
至三四。凫忽蹒跚(7)而人语(8)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9),奈何加我以掷之苦乎?(10)“其(11)人曰:“我谓尔(12)为鹘,可以猎兔耳,乃鸭耶!“凫举掌而示,笑以(13)言曰:“看我这脚手,可能搦(14)得他兔否?“编辑本段词语注释 (1)将猎:准备去打猎。
(2)鹘:隼的旧称,一种凶猛的鸟。 (3)凫:野鸭子。
(4)原:原野。 (5)掷之使击:掷,把。
把凫投放出让它袭击兔子。 (6)投:掉落。
(7)蹒跚:形容走路困难的样子。 (8)人语:像人那样讲话。
人,名词做状语。 (9)其分:是我的本分职责。
其,指代鸭。 (10)奈何加我以掷之苦乎:怎么把乱抛乱扔的痛苦加于我呢? (11)其:那。
(12)谓尔:以为你。 (13)以:用法同“而”。
(14)搦:按编辑本段古文翻译 从前有个人准备去打猎但不认识鹘,买了一只野鸭子就去原野打猎。原野上兔子出来,他就把野鸭子投放出去,让他袭击兔子。
野鸭子不会飞,掉落在地上,他又一次把野鸭子投放出去,还是掉落到地上。这样反复了三四次,野鸭子忽然蹒跚着走到猎人面前像人那样对猎人说:“我是一只鸭子,杀我并吃掉,这是我的本分,怎么把乱抛乱扔的痛苦加于我呢?”那个猎人说:“我以为你是鹘,可以捕捉到兔子,你竟然是鸭子啊?” 野鸭子举起脚掌给那个人看,笑着对他说:“你看看我这脚手,可以捕捉到那兔子吗?”编辑本段古文简析 《鸭子捉兔》是根据成语“兔起鹘落”编出来的笑话。
文章运用拟人手法,通过凫与猎人的一番对话,说明“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道理。选用人才务必要避其所短,用其所长。
不然的话,就会像该文描写的猎人那样,不但捉不住兔子,而且白白糟踏了鸭子。 文章刻画鸭子的形态,诙谐有趣,真切生动。
用“蹒跚”一词来形容鸭子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的样子,既表现了鸭子的形体特征,又说明它不是捉兔子的材料。并用鸭子拟人化的语言,来表现它不被合理使用,反吃投掷之苦的委屈和略带嗔怒的情绪。
当鸭子知道猎人是因为不识凫鹘,不是存心要它吃苦,便又转嗔为喜,举起宽厚的掌子,说了句笑话。作者通过鸭子的这些风趣幽默、令人发笑的语言,善意地讽刺了那个猎人。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艾子杂说》,本文又名《鸭子捉兔》,作者: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
在政治上属旧党。 善书画,书法与黄庭坚,米蒂,蔡襄并称宋四家。
5. 《买鸭捉兔》的译文1.买鸭捉兔 从前有个人准备去打猎但不认识鹘,买了一只野鸭子就去原野打猎。
原野上兔子出来,他就把野鸭子投放出去,让他袭击兔子。野鸭子不会飞,掉落在地上,他又一次把野鸭子投放出去,还是掉落到地上。
这样反复了三四次,野鸭子忽然蹒跚着走到猎人面前像人那样对猎人说:“我是一只鸭子,杀我并吃掉,这是我的本分,怎么把乱抛乱扔的痛苦加于我呢?”那个猎人说:“我以为你是鹘,可以捕捉到兔子,你竟然是鸭子啊?” 野鸭子举起脚掌给那个人看,笑着对他说:“你看看我这脚手,可以捕捉到那兔子吗?”2.良狗捕鼠 齐国有个人善于识别狗的优劣。他的邻居请他找一只捉老鼠的狗。
过了一年,这人才找到一只,说:"这是一条优良的狗呀!" 邻居把狗养了好几年,可这只狗并不捉老鼠。他把这个情况告诉了那个善于识别狗的人。
那个善于识别狗的人说:"这的确是一只好狗呀,它想捕捉的是獐、麋、猪、鹿这类野兽,而不是老鼠。如果你想让它捉老鼠的话,就得把它的后腿拴起来。
" 这个邻居果真把狗的后腿拴住了。这狗才捉起老鼠来。
3.狼子野心 有一个有钱的人家,偶然间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与家中的狗一起混杂在一起饲养,这两只小狼也和狗和平共处。时间久了,也挺听话的,居然忘了它们的本质是狼。
有一天,主人白天在厅里睡觉,听到许多狗发出愤怒的呜呜的声音,惊醒,起身看周围没有一个人,再躺下准备睡觉,狗又跟刚才一样发出呜呜的声音。于是主人假装睡觉等着看会发生什么事情。
那两只狼趁着主人没有发觉,正要咬主人的喉咙的时候,狗起身阻止使它们不能上前。于是主人就杀了那两头狼,割下它们的皮。
狼子野心,这样的说法确实是可信的,而不是诬蔑!表面上假装亲昵,而心里却心怀不轨,更不单单有这么点野心。野兽有这样的情况不并足以说什么,为什么连人都会这样而延误自身呢?4.泽人网雁 太湖,有很多白雁聚集在这里。
夜晚它们必定选择地方栖息,惟恐人类用带丝线的箭射自己,选派值班 雁在四周巡逻。有人来到就叫,群雁凭借这样可以闭眼睡觉。
湖边的人熟悉它们的事情,点着火光照它。值班雁嘎嘎鸣叫,湖边的人马上放低并遮蔽火光。
群雁都惊醒,看看,没什么东西。如此这般三四次。
群雁认为值班雁欺骗自己,共同啄它。没多久,湖边的人拿着火上前,值班雁不敢再叫了,群雁正在睡觉,一网捕去没有一只遗漏的。
5.惊弓之鸟 从前,有一位名叫更赢的人,他是一位有名的神箭手.有一天,他陪魏不在后花园里喝酒,他们抬头看见一只飞鸟,更赢对魏王说:“我为大王表演一个拉弓虚射就能使鸟掉下来的技能.”魏王摇头笑笑:“射箭技术可以达到这麽高的水平吗?”更赢说:“能.” 过了没有多久,一只孤雁从东方徐徐飞来,更赢摆好姿式,拉满弓弦,虚射一箭,雁应声而落.魏王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惊叹道:“箭术难道真的可以达到这种地步”更赢於下弓解释说:“这是一只有隐伤的鸟,听见弦声惊悖而下落的,并非我的技术高明!”魏王更纳闷了:“大雁在天空中飞,先生怎麽知道它有隐伤”更赢回答说:“它飞得慢,鸣声又凄厉,是因为长久失群,原来的伤口没有愈合,惊恐的心理还没有消除,一听到弦声,就猛一下子搧动翅膀往高处飞,瞬间就牵动旧的创伤,疼得使它跌落下来.”。
6. 掷凫猎兔译文一定要按题目的.赵以马服君之威名,擢其子括为将,以拒赵国因为马服君(赵括之父赵奢)的威名,提拔他的儿子赵括做将军来率军抗击秦军,而当时(秦军统帅)是武安君白起,(结果)一仗(下来),赵军大败,秦军活捉了赵括,坑埋了40万赵军俘虏,赵国都城邯郸差一点儿被攻破. 艾子听了后就说:从前,有一个人要去打猎,可是他不认得鹰隼,买了一只鸭子,就到野外去了.一只兔子突然窜出来,他立即扔出鸭子,要它去追捕.鸭子飞不起来,跌到地上.他抓起来再一次扔出去,鸭子还是跌到地上.这样重复了三次以上,鸭子忽然从地上站起来,蹒跚着走到猎人面前像人那样对猎人说:"我是一只鸭子呀,被人杀了吃肉,才是我的本分,为什么非要让我承受被乱扔的痛苦呢?"那个人说:"我当你是只鹰隼,可以追捕兔子,没想到你竟是只鸭子呀!"鸭子笑着举起脚掌给主人看,说,"你看我这样的脚掌,能够抓到兔子吗?"。
7. 买鸭捉兔 文言现象 急用原文
昔人将猎(1)而不识鹘(2),买一凫(3)去原上,原(4)上兔起,掷之使击(5)。凫不能飞,投(6)于地。再掷之,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7)而人语(8)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9),奈何加我以掷之苦乎?(10)"其(11)人曰:"我谓尔(12)为鹘,可以猎兔耳,乃鸭耶!"凫举掌而示,笑以(13)言曰:"看我这脚手,可能搦(14)得他兔否?"
解释
从前有个人准备去打猎但不认识鹘,买了一只野鸭子就去原野打猎。原野上兔子出来,他就把野鸭子投放出去,让他袭击兔子。野鸭子不会飞,掉落在地上,他又一次把野鸭子投放出去,还是掉落到地上。这样反复了三四次,野鸭子忽然蹒跚着走到猎人面前像人那样对猎人说:“我是一只鸭子,杀我并吃掉,这是我的本分,怎么把乱抛乱扔的痛苦加于我呢?”那个猎人说:“我以为你是鹘,可以捕捉到兔子,你竟然是鸭子啊?” 野鸭子举起脚掌给那个人看,笑着对他说:“你看看我这脚手,可以捕捉到那兔子吗?”
《鸭子捉兔》是根据成语“兔起鹘落”编出来的笑话。文章运用拟人手法,通过凫与猎人的一番对话,说明“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道理。选用人才务必要避其所短,用其所长。不然的话,就会像该文描写的猎人那样,不但捉不住兔子,而且白白糟踏了鸭子。
文章刻画鸭子的形态,诙谐有趣,真切生动。用“蹒跚”一词来形容鸭子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的样子,既表现了鸭子的形体特征,又说明它不是捉兔子的材料。并用鸭子拟人化的语言,来表现它不被合理使用,反吃投掷之苦的委屈和略带嗔怒的情绪。当鸭子知道猎人是因为不识凫鹘,不是存心要它吃苦,便又转嗔为喜,举起宽厚的掌子,说了句笑话。作者通过鸭子的这些风趣幽默、令人发笑的语言,善意地讽刺了那个猎
[编辑本段]
本文选自《艾子杂说》,本文又名《鸭子捉兔》,作者: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善书画,书法与黄庭坚,米蒂,蔡襄并称宋四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