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间神话传说故事大全

2.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中,最厉害的人究竟是谁?

3.郑成功是一个有过怎么样贡献的人?

4.《愚公移山》全文翻译是什么?

5.愚公移山文言文赏析与理解

6.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的人请进

民间神话传说故事大全

移山填海的人物是谁-移山填海的历史故事

古代神话故事大全:龙母(白族)

龙母原是一个砍柴姑娘,跟妈妈住在绿桃村耪田种庄稼。一年,腾越坎子凹的黑龙占据了洱海的出水口,把大理变成一片汪洋。老百姓无法安生,纷纷逃往外地。母女俩无人帮助,无法逃走,只好到苍山的兰峰以割草砍柴为生。一天,女儿口渴,见树上结了一个又绿又大的桃子。她摘下桃往嘴里放,桃子滑到肚里,从此怀了孕,生下一个儿子。女儿怕别人笑语,把儿子丢进深山。山上的大蛇每天给小孩喂食,不仅没饿,还长得天真活泼。龙母很疼他,把他抱回家抚养,长大后跟龙母上山砍柴、割草。母子俩有一次割草回家,在龙潭边歇脚,得知龙王生病,孩子被请进龙宫,用仙草治好了龙王的病,在宫时,孩子出于好奇,穿上了龙王的共袍,变成了黄龙,然后打败了黑龙,解除水患,大理重又变成了肥沃的田野。绿桃村的百姓为他建了龙王庙,尊小黄龙为本主,称小黄龙的妈妈为龙母。

中国神话故事大全:国神比干 比干是姬姓后人,生于商朝沫邑,今河南省卫辉市以北。他是中国古代著名忠臣,被誉为“亘古第一忠臣”,被尊称为国神,意为护国之神。

比干生于公元前1125年夏历四月初四日,逝于公元前1063年,享年64岁。他出身于商朝贵族之家,商王太丁的第二个儿子,名干。

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年仅20岁时就以太师之位辅佐哥哥帝乙,待到帝乙后,他又受托孤重辅帝辛。从政40多年一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

1

然而到了商朝末年,侄子帝辛开始展露出其暴君之相,暴虐荒*,横征暴敛,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甚至包括他这位德高望重的亲叔叔。凡是向纣王进忠的人,常常会在酷刑之下,但是比干并没有像其它臣子那样畏惧退缩,虽然知道纣王听不进忠言,但他还是一直坚持。为此,比干曾经感叹道:“主过不谏非忠也,畏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忠之至也”。 织梦好,好织梦

为了能够让纣王悬崖勒马,比干在摘星楼前苦等三日,可是最终他等来的不是君王回头,而是一把剖胸挖心的利刃。在此之前,民间早就传闻比干拥有七窍玲珑之心,纣王在了自己的叔叔之后,还不忘把他的心摘出来检查一番。

比干被杀之后,他的夫人当时已经妊娠三个多月,听到这个噩耗之后,她连忙逃出了朝歌,在长林的石室中生下了儿子,取名为坚,并改姓为林,由此推算,比干也算是现今林氏一族的太始祖。

在商朝之后,有许多位皇帝都曾为这位国神提词塑像,其中周武王封比干垄,垄为国神,并正式赐后代林姓;魏孝文帝拓跋宏为比干建立庙宇,唐太宗下诏为比干谥“忠烈公”;宋仁宗为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等等,此外,还有比干岭、比干墓。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中,最厉害的人究竟是谁?

我国在170万年前就出现了远古人类,先民依水而居,在一次森林火灾之后尝到了熟食,自此有了对水火的崇拜,也就衍生出了水神和火神。大多数的古代神话也是这样出现的。

我国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神话传说,有夸父逐日、嫦娥奔月、黄帝大战蚩尤等等,这些神话传说丰富多彩,也令人无比着迷。但是各路神仙错综复杂,道佛两教也是渊源极深,他们都有什么联系呢?

其实我国的古典神话都有着一个体系,所有的神话传说都是从中衍生出来的。

洪荒小说流派下的神话体系

互联网兴起以后,网络小说开始繁荣,其中有一个流派被称为洪荒小说流,他们将古典神话进行了艺术加工,变成了笔下一幕幕精彩的章节。(这里采用盘古等三千混沌神魔的说法,不用创始元灵)

一、第一代神话人物:盘古、鸿钧、罗睺

神话的最早是盘古击杀三千混沌神魔,开天辟地,身化洪荒。鸿钧联合其他三位大神联手压制了魔族罗睺,大战使得西方灵脉被毁,这也是西方贫瘠的原因所在。

其后龙族、凤凰、麒麟代表鳞甲、飞禽、走兽的三大族群统治洪荒,并引发了三族大战,使得三族气运大减,归隐山林。

二、第二代神话人物:老子、元始、女娲

此后鸿钧开始讲道,紫霄宫听道者达到了三千人,并收下了六个徒弟。三清老子、元始、通天加上女娲被收作亲传弟子,接引、准提以西方八百旁门被收作记名弟子。

老子:三清之首,人教教主,也称太上老君。 元始天尊:三清第二位,阐教教主。 通天教主:三清第三位,截教教主。 女娲:人族的创造者,妖族圣人。 接引、准提:西方教的两位教主,后来背叛玄门,自创佛教。也有人认为菩提老祖是准提的化身,意在培养孙悟空为佛教护法。

这六位是公认的六大圣人,不不灭。

三、第三代神话人物:燃灯道人、多宝道人、玄都大法师

六大弟子成圣后,也收了很多弟子。老子门下人丁稀少,有玄都大法师等。元始天尊门下有十二金仙,分别是:广成子、赤精子、玉鼎真人、太乙真人、黄龙真人、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灵宝大法师、惧留孙、道行天尊、清虚道德真君。通天教主的截教弟子众多,号称万仙来朝,但是主要的亲传弟子主要是:多宝道人、赵公明、三霄、金灵圣母等人。此外还有妖族的两位大帝,以及巫族的几位祖巫和大巫。

三皇:对人族有大功德的三位人皇,功德圆满之后,在火云洞修道。

帝俊、太一:妖族的两位天帝,建立了妖族天庭,统治洪荒。

鲲鹏:本体为一只鲲鹏,进入天庭后被尊为妖师。

祖巫:十二祖巫分别是蓐收、句芒、共工、祝融、后土、天吴、玄冥、强良、翕兹、帝江、烛九阴和奢比尸。祖巫天生肉身强横无匹,为不之身,能吞噬天地,操纵风水雷电,移山填海、改天换地,祖巫有元神,并不弱小,不能修道行、明自身祸福、领悟开天地之精要,是已不能证混元。最后皆身损、消散于天地之间。

大巫:祖巫的一小部分流转于六道轮回之中,附着于人类、妖族魂魄之上,再生出来,为大巫,大巫有元神,但很弱小。后羿、刑天、夸父皆为大巫。

燃灯道人:与元始天尊俱为紫霄宫三千听道者之一,为阐教副掌教,封神大战后,入佛教。

多宝道人:截教大弟子,在整个玄门第二代中也是数一数二,封神大战后,多宝入释,分化佛教气运,成为如来佛祖。

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惧留孙:四人原为元始天尊门下,封神大战后,叛道入释,为惧留孙古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

镇元子:地仙之祖,有地书伴生,亦曾在紫霄宫听道。

孔宣:天地之间第一只孔雀,不畏强权,敢与圣人硬怼,后被准提强行度化,归入佛门,为孔雀大明王菩萨。

四、第四代神话人物:杨戬、哪吒等

第四代神话人物基本上都是三代人物的亲传弟子。杨戬师从于玉鼎真人,玉鼎真人绝对不是《宝莲灯前传》中的那种二吊子水平,事实上十二金仙个个不凡,每个都可独当一面。哪吒师从于太乙真人,杨任和黄天化师从于清虚道德真君。金吒木吒师从于普贤真人和慈航道人。截教、人教三代弟子声明不显。

接下来,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神仙之流,如吕洞宾等八仙,福禄寿三星等等,相比于上古大神,显得无足轻重了。

与传统神话所不同

在道教的典故中,并没有鸿钧老祖这个人物,不被道教所承认。道教的典籍中,有一尊二祖三清四御的说法,代表了道教地位最高的神位。

三清便是上文提到的太清道德天尊、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一尊一般是盘古或者西王母,二祖是指女娲和伏羲。

四御指的是四位大帝,协助玉皇大帝处理事务的。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南北两极和天、地、人三才,统御众星,并主持人间兵革之事。中天紫薇北极大帝:掌理人间祸福善恶,前因后果富贵贫贱,生时间,无不由之而予夺焉。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主宰大地山川的女性神。南极长生大帝:统帅雷部众神,总御万灵,统管雷部,雷部众神之力皆出于他。

在四御之上还有位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是统帅三界的至高主宰,得元始天尊秘授赤字玉文,主承三清之法旨。金阙四御为辅,北极四圣佐护。天上地下一切恭敬,众神真至圣之师。

郑成功是一个有过怎么样贡献的人?

郑成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这是三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共同承认的。他的驱荷复台的立场和功绩,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仅是中国人民崇拜的民族英雄,而且是一位维护海商权益,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崇敬的历史名人,堪称为“国际英雄”,更是光耀千秋。?

在台湾,由于郑成功的驱荷复台,郑氏为团结台胞,建设台湾,施行有效措施,更是敬仰情深。在《台湾名胜楹联》中,尤其中同治年间下令为郑成功建祠奉祀,鼓舞人民反抗侵略的爱国情绪,表明了中国人民对爱国精神的赞扬,同时体现了民间对郑成功崇拜的深化。

下面分二段加以说明:?

一、郑成功是国际英雄?

对于郑成功驱荷复台的功绩,中外史学界认为,在17世纪西方殖民者加紧向东方扩张,侵占殖民地,当地居民,进行经济掠夺期间,郑成功敢于同当时被认为是西方殖民者最强大的荷兰进行抗争,击败侵略者,收复了台湾。下面引录当年郑成功发给荷兰侵略者的信函和通牒,以及中外有关文献资料,来表现郑成功反抗殖民者、维护海商权益,驱荷复台的功绩,确实是一位中外人民共同崇拜的国际英雄人物。以下从两个方面略加评价:?

1、维护中国海商的权益?

从17世纪初开始,西方殖民者在太平洋区域的侵略活动越来越猖獗,相继侵占殖民地,进行掠夺性的贸易活动,尤其窃据我台湾的荷兰和占据吕宋的西班牙殖民者,更经常在海上劫掠中国商船,残害中国海商,严重地影响了中国与南洋各地的友好贸易关系。?

荷兰殖民者是当时西方盛极一时的强国,1602年荷兰政府建立“东印度联合公司”,作为向东方扩张、开拓殖民地、操纵海上贸易的侵略机构。1619年东印度公司侵占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作为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西方殖民者,争夺殖民地的大本营。1624年[明天启四年]荷兰殖民者窃踞我台湾[荷兰人称为“福摩萨”]后,向我国东南沿海进行侵扰,对当时郑成功海上基地的建立和巩固,有一定的威胁。因此,郑成功对荷兰侵略者保持高度的警惕,不但经常注荷兰殖民者的动向,并且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主要表现在海上贸易的权益和收复台湾这两个方面。

为了维护中国海商的权益和友好国家的贸易,郑成功采取有效的措施:永历六年[清顺治九年,1652年]九月,台湾发生郭怀一[郑芝龙旧部属]领导的抗荷起义。荷兰殖民当局在镇压起义军的同时,更残酷屠杀台湾人民,郑成功对此十分愤怒,对东印度公司采取经济制裁;通令各港海商,不准往台湾贸易,造成台湾因船只不通而经济衰落。在C、E、S的《被忽视的福摩萨》中,也承认台湾“从1652年到1657年,曾一度陷于萧条的情况……”又据英国人甘为霖《荷兰人侵占下的台湾》记载:“在前瞳萨长官[指1656年在任的荷兰驻台总督]任职期间,国姓爷曾经封闭和我方交易,禁止中国帆船或其他中国船只,航行于中国和福摩萨之间。这个行动大大妨碍了公司[指东印度公司]在北方[指中国大陆]的商业活动。”?

针对荷兰殖民者抢劫中国商船,妨碍中国海商到吕宋、印尼、暹罗、日本、马六甲等地贸易的商业活动,郑成功还向荷兰东印度公司发函警告:“本人将发布一道命令,即‘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无论大小船只,皆不准开往巴达维亚、大员[即台湾]及其他附近地方,交易任何货物。’”——事载荷兰人胡月涵《17世纪50年代郑成功与荷兰东印度公司来往的函件》。这就表明郑成功已将经济制裁,扩大到巴达维亚,使荷兰侵略者受到更沉重的打击!?

永历十一年,荷兰侵略者派揆一继任驻台总督。揆一于当年八月间派通事何斌[又名何延斌,南安县人],致书郑成功,表示每年要纳贡献宝,以求通商。据杨英《从征实录》记载:“……由是禁绝两年,船只不通,货物涌贵,夷多病殁。至是令延斌求通商,年输饷五千两,箭杯十万枝,硫磺千担,遂许通商。为维护海商权益,郑成功在驱荷复台后,对当时侵占吕宋的西班牙殖民者,迫害华侨和中国海商的暴行,深表愤怒。永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三月,成功派在厦门传教的罗马教士李科罗,携带信函给西班牙驻吕宋总督,信中写道:“……尔以弹丸小邦,竟敢欺压我们,又对我方贾舶肆行刁难……兹先遣神甫前来,冀其友善之言,能使你服从天意,承认尔之过失,并逐年来朝,向余致敬。尔若不体吾意,又不顾及本身之利害,则余之舟师迅即前来攻击。”可惜的是李科罗从吕宋回台复命时,郑成功已幸于当年五月初八日[公元1662年6月23日]逝世,出兵征讨西班牙殖民者之事,无法实行了。?

2、驱荷复台的立场和功绩?

永历六年九月,台湾发生郭怀一起义,郑成功多方支持台湾人民这一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被忽视的福摩萨》有如下的记述:“岛上中国居民认为受公司压迫过甚,渴望自由。他们受到国姓爷方面的鼓励,认为可以得到国姓爷的支援,于是举行了一次危险性的。中国人民的叛乱虽然很快被镇下去,地方秩序也已恢复常态;但公司仍然怕中国人会再次发生叛乱,甚至取得更大的成果……”台湾人民也期望郑成功能早日赴台,赶走荷兰殖民者;郑成功也更坚定驱荷复台的决心。?

对于收复台湾的任务,郑军诸镇的看法很不一致。为了统一议取台湾的决心,郑成功于永历十五年正月,召集各镇畅开门路,议取台湾:吴豪、黄延等人认为台湾航行险恶,台地又多瘅疬,居住困难,而且红夷[指荷兰人]船坚炮猛,很难取胜,因而反对东征;陈永华、马信、杨朝栋等人则极力赞成东征,收复台湾,认为这是一项正义的举措。在经过一番辩论之后,高瞻远瞩的郑成功庄重声明:“本藩矢志收复台湾,故冒波涛进取不服之区,非贪恋海外,苟延安乐。”并坚决地宣布:“台湾非吾亲征不可!”经过一番议率之后,终于取得一致的意见,决定东征复台。?

郑成功率将士二万五千多人,战船数十艘,于当年三月二十三日,从金门料罗湾誓师东征。四月初一日船队驶达台湾鹿耳门港外,郑成功鼓励将士说:“尔等从征诸提镇营将,勿以红毛火炮为疑畏,当遥观本藩益首所向,衔尾而进。”于是郑军从禾寮港与北线尾登陆,进攻赤嵌城[荷人称为普罗文查堡],事载江日升《台湾外纪》。?

下面引录一些函牒和文献,略加论证:?

在围攻赤嵌城同时,郑成功向荷兰当局发出通牒,勒令荷兰人投降。如果胆限拒绝,定将屠杀无遗。荷兰总督揆一多次遣使者来,妄图以十万两银要求郑成功退兵;后又要求保台湾城[荷人称为热兰遮],允许荷兰人自由出入。郑成功对荷兰使者义正辞严地指出:“该岛一向属于中国的。在中国不需它之时,可以允许荷兰人借居;现在中国人需要这块土地,来自远方的荷兰客人,自应把它归还原言,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事载甘为霖前揭文]。?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巴达维亚日志》中,记述1661年12月21日郑成功的表态写道:“我[此次]是为索回原属泉州,现应当归我领有的福摩萨土地和城堡而来。你们必须立即将城堡交出……”?

郑成功又警告使者,要荷兰人立即离开台湾,允许将枪炮、财物,运回巴达维亚,并宽怒其敌对行动。并且指出:“如果你们仍旧不可理喻,违抗我的命令;如果你们一意孤行,自取灭亡……我的健儿便会向它[指赤嵌城]进攻,加以占领,并把它夷为平地。我大军一动,可以翻天复地;我军所向无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你们要听从我的警告,对此加以好好考虑。”[见甘为霖前揭文]。?

四月初六日[5月4日],赤嵌城荷兰守将描兰实叮,在城孤援绝的困境下献城投降,郑军取得东征复台的第一大胜利。?

于是郑军开始进湾城,把台湾城围得水泄不通;又挖深壕沟,切断城内水源;同时又在海上击退巴达维亚的援台舰队。至永历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公历1662年2月1日],揆一在无粮、无水、又无援兵的困况下,被迫投降。郑成功以明招讨大将军名义,接受荷寇投降。揆一等二十八人代表荷兰政府的在和约上签名后,带领残兵败将离开台湾,返回巴达维亚。?

郑成功终于打败了当时号称“海上霸王”的荷兰侵略者,取得了光复台湾的最后胜利。连横在《台湾通史》中写道:“是役也,陷围七月,荷兵者一千六百人。自天启四年至永历十五年[1624—1662],荷兰据有台湾凡三十八年,而为成功所逐,于是郑成功之威名,震于寰宇。”?

应该指出的是:郑成功驱荷复台之前,在建立金厦海上基地期间,对侵扰我东南沿海地区的荷兰侵略者,多次给予沉重的打击,为捍卫我东南地区的海防,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驱荷复台的战斗中,台湾的高山族人,积极为郑军提供粮食和情报,支援郑军的斗争;有些高山族人还参加战斗,这就表明已突破了民族界限了。在复台战斗中,郑军还得到日本国在军事装备和财力方面的赞助,这更表明突破了国家的界限。在荷兰侵略者中有黑人兵,是荷兰从非州黑人中强迫服役的。郑军在围歼荷军时,也得到黑人兵的配合,这更说明郑成功的复台,也解放了在台湾的“黑奴”,这更是反对殖民统治的国际性种族斗争。?

这就说明:郑成功抗击荷兰侵略者光复台湾的斗争,是一场突破民族、国家、种族的界限,是国际性的斗争,并且取得最后的胜利。郑成功确实是一位威震中外的国际英雄。三百多年来,深受各国人民的共同崇敬。?

二、台湾崇拜郑成功的楹联?

楹联也称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成,讲究排比对称,发挥鞭恶扬善的功能,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真是雅俗共赏,历来为群众所喜闻乐道。?

《台湾名胜楹联》,由常江、苏民生主编,1985年出版。其中有关郑成功的名胜有10处,收录楹联共36对。这些名胜从始建年代和题写楹联,充分显示台湾民间对郑成功驱荷复台功绩的缅怀和崇敬;对郑成功为团结台湾同胞,建设台湾施行有效法规的敬仰深情;同时也体现了民间对郑成功崇拜的深化。?

下面引录有关景点和有代表性的楹联,显示台湾人民对郑成功的敬仰和崇拜深情,以示一般:?

赤嵌楼俗称“红毛楼”,早在郑成功复台时期设承天府,下置天兴、万年二县。该楼毁于地震,至光绪五年[1879年]在遗址建文昌阁和海神庙,录有楹联2对,表明民间早已将郑成功崇拜为神明了。?

登斯楼一空色相;?

拜山佛尽属儿孙。?

赤嵌楼高,西天不远;?

白衣道广,南海来同。?

在赤嵌楼旁有大天后宫,系明宁靖王宅邸,清康熙年间始建。宁靖王是明太祖九世孙寮王的后代,明亡后避乱台湾,清军攻占时自缢,有五妃亦自缢。大天后宫祀的是妈祖,但其中有一对楹联,隐涵着人民对郑成功的缅怀和崇敬深情:?

赤嵌壮璇宫,奉英灵为海外砥柱;?

皇朝隆祀典,钦慈济本湄岛渊源。?

台南市开元寺,是台南四大古刹之一。原是郑经为其母建的别墅,称“北园别馆”。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改为海会寺,后又改称石榴禅寺、海靖寺,最后定名“泉州开元寺”。奉祀如来菩萨,也供奉郑成功神位。其中有一对楹联写道:?

开辟丛林,八百钟声堪警世;?

元为古迹,一篇青史足传人。?

台南市建于清初的安平天后宫,祀天上圣母、延平郡王、水仙王和四海龙王,另祀郑成功部将石将军。其楹联写道:?

永护郡王宁社稷;?

长随圣母保平安。?

台南市区东部的延平郡王祠,是祀奉郑成功的。始建于清初,名开山王庙,民间则称为郑成功祠。该庙历经多次拓建,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秋,清王朝正式下各地建郑成功祠时,乃改用延平郡王祠。该书指出:延平郡王祠在全台有五六十座纪念郑成功的,“以本庙历史最久,祭礼最隆。”该祠设有正殿、左殿、右殿和后殿;正殿祀郑成功;左殿又称宁靖祠;右殿祀郑经、郑克臧[郑经子,立为世子监国]称监国祠;后殿祀郑成功生母翁氏。?

《台湾名胜楹联》中,收录楹联以延平郡王祠为最多,共有22对,其中正殿16对,左殿3对,右殿1对,后殿2对。撰联的有清代知府或知县,福建船政大臣和巡抚,台湾学者以及民国时期的政府官员。摘录其中14对如下:?

吴延华,清台湾邑令,其联写道:“锺河岳之灵,为胜朝绵正朔;遵海滨而处,知中国有圣人。”[胜朝指明朝,一般称前朝为“胜朝”]。?

王凯泰,清福建巡抚,其联写道:“忠节感苍穹,大海忽将孤岛现;经纶关运会,全山留与后人开。”[经纶:整理丝缕,引为处理国家大事。]又有一联写道:“孤臣秉孤忠,浩气磅礴留千古;正人扶正气,莫教成败论英雄。”?

周懋琦,清台湾府知府,其联写道:“独奉圣朝朔;来开盘古荒。”[圣朝:指明朝。盘古:表示自古以来]。?

张其光,其联写道:“生为遗臣,殁为正神,独有千古;今受大名,昔受赐姓,谅哉完人。”[遗臣:郑成功复台时明朝已亡。赐姓:明隆武帝赐郑成功“朱姓”。]?

刘铭传,安徽合肥人,台湾巡抚,曾开办铁路、煤矿。其联写道:“赐国姓,家破君亡,永矢孤忠,创基业在山穷水尽;复父书,词严义正,千秋大节,享俎豆于舜日尧天。”[俎豆:古代祭礼名。]?

沈葆桢,清福建船政大臣,之婿,其联写道:“开万古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创格完人。”[洪荒:借指太古时代。缺憾:郑成功反清复明,最后因病于台湾。]?

丘逢甲,台湾彰化县人,爱国诗人,其联写道:“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旧河山,为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驱外夷出境,开辟千秋新事业,愿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郑成功于1661年驱荷复台,使台湾重返祖国怀抱。]?

陈谟,清台湾学者,任崇文书院山长,其联写道:“纵绝岛别开生面,移山填海,三百年社稷系以存亡,仿箕子、比田横,志士苦心,特向胶痒留气节;是胜代第一完人,起敞扶衰,十七载勋猷明月日月,填滇海,连浙水,英雄无命,长悬肝胆照波涛。”[箕子:商代贵族

,官太师,劝谰纣王而被禁,周武王灭商后获释。田横:齐国贵族,楚汉战争中汉灭齐,他不愿称汉臣,逃亡海岛,不受汉高祖诏命,自杀。胶痒:古代称学校为胶痒。勋猷:意指功绩,指郑成功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设有置县、建立学校、屯田开荒等。]?

白崇禧,广西桂林人,国民党桂系首脑,其联写道:“孤臣秉孤忠,五又奔江,留取汗青垂宇宙;正人扶正义,七鲲拓土,莫教成败论英雄。”[汗青:即史策,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有“留取卑青照汗青”之句。七鲲:泛指荷军的驻地。]?

许世英,曾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其联写道:“东海望台澎,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南天留祠宇,雄图虽助,称名则妇孺皆知。”[南天:泛指台湾。]?

王懋官,其联写道:“英雄应厄运而生,赤手擎天,存故国四十年正朔;开辟在神州以外,红毛避地,启遐荒百万提封。”[神州:些专指大陆。红毛:指荷兰侵略者。]?

周懋琦在后殿祀郑成功生母翁氏太妃,其联写道:“值明运穷时,故英灵不毓中土;辟炎方创局,惟烈母乃生佳儿。”[毓:养育。炎方:指南方台湾。]?

该书还修录台湾“郑氏家庙”和“郑家祠堂”两处楹联各3对,引录如下:?

郑氏家庙在台南市忠义路,始建于明郑时期,此地旧名五帝庙,其正殿称“昭格堂”。其楹联如下:?

“昭烈显宗坊,疆开毗舍;格诚兴祖庙,派衍荥阳。”[毗舍:即商贾。]?

“昭代伟人,不愧千秋俎豆;格天烈士,直堪万世馨香。”?

郑以成,郑成功四世孙,其联写道:“昭德启孙谟,经文纬武;格言承祖训,移孝作忠。”

郑家祀堂在新竹县关西镇,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有以下3对:?

“虎踞友蟠,永奠文昭武穆;蛟腾凤起,端推人杰地灵。”?

“祗父恭兄,即是祖宗肖子;光前启后,便成天地完人。”[祗:即恭敬。肖:即孝。]?

“祖有德,宗有功,渊源一脉;修其庙,陈其器,俎豆千秋。”? 综上所述,表明郑成功驱荷复台的丰功伟绩,他确实是一位国际英雄。在收复台湾之后,他还制定一些治理台湾、团结高山族同胞、建设台湾的措施,深受台胞的拥护。?

在台湾,崇拜郑成功的楹联,更是群众所喜闻乐道的;连国民党政府的官员,也以撰写楹联,表示对郑成功的崇敬之情。?

尤其是在清代后期的同治十三年[1874年],下令各地要建郑成功祠加以奉祀,以表明在帝国主义加紧向中国侵略的清代后期,清朝统治者对这位在200多年以前,把被称为“海上霸王”的荷兰侵略者赶出台湾的国际英雄,给予正确的评价;并且通过为郑成功建祠奉祀的形式,来鼓舞人民反抗侵略的爱国斗争的精神,这是应该理解的。?

事实表明:300多年来,中国人民对郑成功的崇拜,真是越来越深化。?

《愚公移山》全文翻译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作者是列御寇全文译文如下: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出处

《愚公移山》——列御寇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关键词注解

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

4、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副词,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3、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17、献疑:提出疑问。

18、以:凭借。

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20、损::削减。

21、曾(cé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魁(kuí)。

23、丘:土堆。

24、置:安放。

25、且:况且。

26、焉:疑问代词,哪里。

27、荷(hè):扛的意思。

28、夫:成年男子。

29、箕畚(jī 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0、孀(shuāng) :孀妻,寡妇。

31、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

32、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龀

换牙。

33、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34、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35、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36、叟(sǒu):老头。

37、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38、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39、长息:长叹。

40、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4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42、匮(kuì):竭尽的意思。

43、虽我之:即使我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44、苦:愁。

45、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

46、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7、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48、帝:神话中的天帝。

49、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

50、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51、负:背。

52、厝(cuò):同“措”,放置。

53、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54、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56、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57、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中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古今异义

1、指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用手指

2、曾

古义:连……都

今义:曾经

3、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4、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5、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6、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7、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8、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9、已

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10、方

古义:方圆

今义:常指矩形

11、惩

古义:苦于

今义:惩罚

12、苦

古义:愁

今义:能燥,能泄,能坚的药味

13、荷

古义:挑

今义:莲,又称荷、芙蕖、鞭蓉、水芙蓉、水芝、水芸、水旦、水华等,溪客、玉环是其雅称,未开的花蕾称菡萏,已开的花朵称鞭蕖,睡莲科,属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地下茎称藕,能食用,叶入药,莲子为上乘补品,花可供观赏。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是印度的国花。

倒装句

1、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2、且焉置土石? 倒装句,疑问代词“焉”提前。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倒装句,定语“三夫”后置。

4、告之于帝。倒装句。状语“于帝”前提。

5、何苦而不平?

被动句

1、帝感其诚。被动句。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省略句

1、(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此句中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省略句,省略主语愚公。

3、帝感其诚。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帝感于其诚。

4、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创作背景

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这样,寓言就空前繁荣起来。

作品鉴赏

《《愚公移山》列御寇 古诗》主题思想即恒道。

“《愚公移山》列御寇 古诗”故事出自《列子》。《列子》文本的字里行间表达了崇尚虚静思想,强调人在自然天地间的积极作用。“《愚公移山》列御寇 古诗”的寓言故事也正是对《列子》文本中核心思想的充分注解:

首先,“《愚公移山》列御寇 古诗”故事象征了“道”的永恒性。联系其他篇章,从《列子》一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上分析即可看出,《列子》不但继承了《道德经》关于“恒道”的思想,而且从过程论的角度予以了发挥。《天瑞》篇在论及阴阳的时候分别以“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来指称天地化生的不同阶段。最后,作者又以“一”到“九”的数字象征大道循环往复的运动。而“《愚公移山》列御寇 古诗”故事中子子孙孙无穷尽的意象实际上可以看作大道永恒而生生不息精神的寄托。其次,故事表达了道家的“抱一”观念。这种观念起端于老子《道德经》,并且被《列子》、《庄子》等道家著作所继承和诠释。道家讲的“一”乃是基于“道”的整体性、永恒性、化生性而提出的重要概念,体现了哲学的高度抽象。《道德经》称“道生一”,又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引伸到社会人生方面,“抱一”即表现为行事持之以恒,具有坚定信念。愚公虽然年纪很大,但却坚信可以搬走两座大山,并且率领子孙挖山不止,以实际行动履行了道家的“抱一”精神。

张湛《列子注》之后,“《愚公移山》列御寇 古诗”的故事得到广泛流传,但更多时候这个故事已经脱离了《列子》引用这则故事的语境,不再是一个哲学命题的注脚,而成为可以随意解释的一个独立故事,当然这也立足于故事本身的可延展性和多元解释的可能性。正因为这样,该故事在文学、哲学、甚至是民间信仰中都得到了新的解读。

愚公何德,遂荷锸而移山;精卫何禽,欲衔石而塞海。(南北朝\庾信《拟连珠四十四首》之三八)岂冤禽之能塞海,非愚叟之可移山。

唐·丘鸿渐在《《愚公移山》列御寇 古诗赋》里也提到了愚公形象,他说:止万物者艮,会万灵者人。艮为山以设险,人体道以通神。是知山之大,人之心亦大,故可以议其利害也。昔太行耸峙,王屋作固。千岩纠纷,万仞回互。蓄冰霜而居夏凝结,联源流而飞泉积素。爰有谆谆愚叟,面兹林麓。怆彼居之湫隘,惩祁寒之惨毒。激老氏之志,且欲移山;当算亥之年,宁忧就木。

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已;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傥若不收遗男之助,荷从智叟之辨。则居当困蒙,往必遇蹇,终为丈夫之浅。今者移山之功既已成,河冀之地又以平,则愚公之道行。客有感而叹曰:事虽殊致,理或相假。多岐在於亡羊,齐物同於指马。我修词而忘倦,彼移山之不舍。吾亦安知夫无成与有成,谅归功於大冶。在这里,作者提出的《愚公移山》列御寇 古诗之人道与天道说。提出了“知山之大,人之心亦大”的思想。移山之既成,在于“愚公之道行”,“体道以通神”,因而人天同心,最终获得有成。

人道大于天道,天地同心,人能感天,这是唐代人通过解读《愚公移山》列御寇 古诗而得到的哲学思想和精神。不论是究其“志气”、“自成”,还是“精诚之心”,都是持肯定、赞扬的态度来肯定愚公这个形象的。以此训寓后人。

传统的叙事寓意指遇上困难时要发扬“《愚公移山》列御寇 古诗”的精神,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持之以恒,争取最后的胜利。这是一个经典的叙事手法,而且寓意深刻。[5]

《《愚公移山》列御寇 古诗》,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文本中插入了愚公和智叟二人的对话,蕴含着寓言所特具的哲理,颇能发人深省。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智叟的“笑”,是对《愚公移山》列御寇 古诗不屑一顾的轻蔑情态;智叟的“止”,是对《愚公移山》列御寇 古诗不以为然而进行粗暴的干涉。这个自以为多智的老头子,在他的眼里,愚公能移山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所以脱口而出,给愚公泼冷水。智叟讥笑愚公笨拙,所持理由与愚公的妻子相同,便两者态度迥异,一个是自视其高,加以阻挠,一个是提疑问,目的是为解决问题。

智叟,智于其表,愚在其中,因此愚公对智叟的冷嘲热讽,先报之以一声长叹,表示遗憾想不到智叟竟是这样的木然无知,接着,针锋相对地进行驳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出语尖锐犀利,毕露锋瓦。这段话含有很大的思想空量,阐述了“有限”和“无限”的朴素的辩证关系,进一步表现了愚公迎难而上的精神。

智叟只看到愚公的“残年余力”及山高难以削平的一面,而看不到人类延续不断及山不会增高的一面,所以堪称“固不可彻”,比起愚公的目光来实是短浅。愚公藐视大山,敢于移山,知难而进,坚韧不拔,是因为他看到了人的作用,通过努力,事物是能够转化的。由此可见愚公形愚而实智。

文章篇末以移山取得了最后胜利,矛盾获得了解决,作为故事的结局,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由于古代生产力和自然科学不发达的缘故,往往幻想着能有超人力量来帮助人们移山填海,征服大自然,所以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写“操蛇之神”听说愚公要永不停息地挖山而害怕起来,将此事告诉了“天帝”,“帝感其诚”,就派遣了两个大力士把两座大山背走了。

这显然是神话,在客观理实中是不存在的,但却反映了当时人们有“人定胜天”的强烈愿望,和变革大自然的雄伟气魄,也反映了作者对作品中所阐述的哲理思想的坚信,以神话的形式给予了肯定。寄未来理想的实现于神话,寓哲理思想于想象,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让人们在精神是得到鼓舞,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这则寓言在写作上,有两个显著的艺术特色:

第一,对比手法的运用相当成功。为了突出愚公“挖山水止”的精神,强调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哲理思想的正确,就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与“山不加增”对比;为了表现移山时不畏艰险的气概,激励人们去掌握这一哲理思想,就以“年且九十”的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的家庭,“始龀”的助手,与“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对比;为了说明愚公并不愚,智叟并不智,显示这一哲理思想所产生的威力,就以智叟的一开始的“笑而止之”与被驳后的“无以应”对比,等等,在对比中逐步完成了愚公艺术形象的塑造。

第二,故事情节的安排比较巧妙。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加之行文紧凑,笔墨舒洒自如,令人读后兴味盎然。文章摆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接着就该是行动起来一起移山,谁知愚公之妻献疑,产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解决,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决。经过讨论,商量了办法,出现了移山劳动的盛况,接着就该是苦战不休,不料跳出来个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碍,老愚公就和智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这样既突显了愚公精神的可贵,同时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在一个仅有三百余字的简单的故事里,将较多的矛盾集中起来描写,能够收到戏剧性的艺术效果,否则顺流平坡地写下去,还不只是索然寡味,更重要的是所要强调的内容得不到强调,不能使主题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圆满地表达出来。一般地讲,从简单中见复杂,在情节安排上并不容易,因此处理得不好,就会使人感到复杂中仍然显得简单。《《愚公移山》列御寇 古诗》故事本身简单,但由于在情节的处理上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从矛盾相继出现的尖锐性上去显示复杂性,这样就增强了文章跌宕的气势,引人入胜。解决矛质,没有简单化,愚公说服其妻,不是以空话大话压服,而是靠众人拿出办法;驳倒智叟,不是泛泛顶撞,而是据理而言。愚公的“理”,非等闲之论,它是作品中哲理思想的精髓,字字如锤击出的火星,句句似脱了弦的利箭,都是性格化的语言,又都是有哲理思想深度的语言,。正是如此,理直才能气壮,理屈必然词穷,愚公驳得智叟哑口无言。两个人的辩论将故事情节推上了高潮,使寓言的寓意得到充分的展示。

作者简介

列御寇,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

愚公移山文言文赏析与理解

1. 列子·愚公移山解释及赏析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达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

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的一个聪明的老人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

即使我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北面,没有高山阻隔了。

2. 愚公移山(古文)解释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

3. 《愚公移山》的解释,译文

晋张湛对《愚公移山》一节的几条注释(1)“北山愚公者”——俗谓之愚者,未必非智也。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俗谓之智者,未必非愚也。(3)“河曲智叟亡以应”——屈其理而服其志也。

(4)“惧其不已也”——必其不已,则山会平矣。世咸知积小可以成大,而不悟损多可以至(致)少。

夫九层起于累土,高岸遂为幽谷;苟功无废舍,不期朝夕,而无微而不积,无大而不亏矣。今砥砺之与刀剑相磨不已,则知其将尽。

二物如此,则丘壑消盈无所致疑。若以大小迟速为惑者,未能推类也。

(5)“无陇断焉”——夫期功于旦夕者,闻岁暮而致叹;取美于当年者,在身后长悲。此故俗士之近心,一世之常情也。

至于大人以天地为一朝,亿代为旷息,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在我之与在彼,在身之与在人,弗觉其殊别,莫知其先后。故北山之愚与嫠妻之孤,足以西(哂)河曲之智,嗤一世之惑。

悠悠之徒,可不察与(欤)?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4. 急

坚持不懈——《愚公移山》赏析

作者:linyufeiABC2004 发布时间:2004-11-12 20:30:00 点击:628 责任编辑:lylhhh

愚公移山

从前,在一处山村中有一位老人,大家都叫他愚公。他年纪快九十岁了,每天仍然辛苦工作。他们村口前的通道有两座大山,使得村民们每天出入都要爬过这座大山,交通实在太不方便了。

愚公深深觉得不方便,于是召集了家人,要移去这两座山。他的妻子问他:“可是,你一辈子也搬不了多少啊!”愚公回答:“那有什么关系?我还有儿子、孙子,这样世世代代地搬下去,总有一天会把着两座大山移走。”

于是,愚公便率领着家人,开始了移山的工作。

在天上的神看到了这个情形很感动,便派大力神把山e68a84e8a2ade799bee5baa631333233663461移走了。从此以后,村民的对外交通就变得比以前方便多了。

(摘自《新寓言故事200则》2003年8月第一版)

坚持不懈

——《愚公移山》赏析

愚公移山的精神实在是太可贵了。虽然他快九十岁的人了,但有勇气移走两座大山,真是催人泪下。我不由地想,都快九十岁的人了,还干什么苦活呢?在今天,九十岁的老人要么在家陪孙子孙女玩,要么享受着儿女无微不至的关怀,要么陪老伴到公园散步。而愚公呢,立下了移走两座大山的远大志向,并说服了妻子和家人,毅然拿起工具,挑战极限。他不但要经受精神和肉体的折磨,而且随时面临亡的威胁。人总是要的,愚公也不例外,但他顽强的、执着的精神感染了子子孙孙,激励着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地搬土挖泥,最终感动了天神而移走了两座大山。如今,时代变了,人的观念也变了,人们对愚公的看法各有不同。但是,愚公执着、坚持不懈的精神仍广泛地被人们认同和推崇。“愚公”精神激励着我们坚持不懈,克服万难,不断前进。

5. 愚公移山原文及注释

原文『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6. 愚公移山一译文及讲解

愚公移山 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无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注释太形——山名,就是太行山,位于山西省同河北、河南两省的交界地区。王屋——山名,在山西省阳城县西南一带。

冀州——地名,包括现今河北、山西两省和辽宁、河南两省的一部分地区。河阳——地名,在现今河南省孟县境内。

惩——音称,惩罚。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迂——音于,迂回,曲折、绕道的意思。豫——音预,地名,现在的河南省。

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陈留县境内。

荷——音贺,负荷,挑、扛的意思。箕畚——箕,音基。

畚,音本。箕畚,就是畚箕,用竹、木等做成的运土器具。

孀——音双,孀妻,寡妇,就是了丈夫的女人。遗男——就是了父、母的孤儿。

龀——音趁,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晨表示年龄,约七、八岁。

惠——同慧,智慧,不惠就是愚蠢的意思。一毛——一草一本,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匮——音溃,缺乏的意思。操蛇之神——就是山神,手里拿着蛇。

夸娥氏——就是大力神,力大无比。厝——音错,安置的意思。

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陇——同垄,陇岗,就是高山。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我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

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评点 这是一个著名的故事。愚公为了排除险阻,打开通道,率领全家搬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

这是一件大而又艰巨的工程,在有的人看来是难以想象的。但是,愚公胸怀大志,不被困难所吓倒,他敢想敢说敢做,终于在别人帮助下把两座大山搬走了。

这就说明:凡是对人民有利的事,无论怎样艰险,只要具有坚忍不拔的决心,充满必胜的信心,踏踏实实、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把理想变为现实。 现在,我们的伟大社会主义祖国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仍须继续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愚公移山》翻译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

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对不﹖。

7. 愚公移山译文,注解,解析

词句注释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3、方:方圆,指面积,这里指周围的意思。

4、仞(ren):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副词,将近。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即住在山北。

9、惩(chéng):戒,这里是逗苦于、为什么所苦地的意思。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室,家。13、汝:你。

这里做复数看,为逗你们地的意思。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

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17、献疑:提出疑问。18、以:凭借。

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

许,赞同。20、损:削减。

21、曾(cé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逗连……也……地,常与逗不地连用。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

魁(kuí)。23、丘:土堆。

24、且:况且。25、置:安放。

26、焉:疑问代词,哪里。27、荷(hè):扛的意思。

28、夫:成年男子。29、箕畚(jī 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

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30、孀(shuāng) :孀妻,寡妇。

31、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32、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

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龀,换牙。

33、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

节,季节。34、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

反,通逗返地往返。焉,语气助词。

35、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36、叟(sǒu):老头。

37、惠:同逗慧地,聪明;不惠,指愚蠢。38、其:在逗如什么何地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39、长息:长叹。40、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4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42、匮(kuì):竭尽的意思。43、虽我之:即使我了。

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44、苦:愁。45、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

亡,通逗无地。46、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

操,持。47、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其,愚公。已,停止。

48、帝:神话中的天帝。49、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感,被什么感动。50、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51、负:背。52、厝(cuò):同逗措地,放置。

53、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54、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55、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逗陇地通逗垄地。

8. 愚公移山的作品鉴赏

《愚公移山》主题思想即恒道。

《列子·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这则寓言一开始简介了“太行、王屋二山“既高且大,位当南北交通要道。老愚公“面山而居”,出入不便,需要绕山而行,这就揭示了人和山的矛盾,即愚公移山的原因。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

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

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愚公移山”故事出自《列子》。

《列子》文本的字里行间表达了崇尚虚静思想,强调人在自然天地间的积极作用。“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也正是对《列子》文本中核心思想的充分注解:首先,“愚公移山”故事象征了“道”的永恒性。

联系其他篇章,从《列子》一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上分析即可看出,《列子》不但继承了《道德经》关于“恒道”的思想,而且从过程论的角度予以了发挥。《天瑞》篇在论及阴阳的时候分别以“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来指称天地化生的不同阶段。

最后,作者又以“一”到“九”的数字象征大道循环往复的运动。而“愚公移山”故事中子子孙孙无穷尽的意象实际上可以看作大道永恒而生生不息精神的寄托。

其次,故事表达了道家的“抱一”观念。这种观念起端于老子《道德经》,并且被《列子》、《庄子》等道家著作所继承和诠释。

道家讲的“一”乃是基于“道”的整体性、永恒性、化生性而提出的重要概念,体现了哲学的高度抽象。《道德经》称“道生一”,又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引伸到社会人生方面,“抱一”即表现为行事持之以恒,具有坚定信念。愚公虽然年纪很大,但却坚信可以搬走两座大山,并且率领子孙挖山不止,以实际行动履行了道家的“抱一”精神。

张湛《列子注》之后,“愚公移山”的故事得到广泛流传,但更多时候这个故事已经脱离了《列子》引用这则故事的语境,不再是一个哲学命题的注脚,而成为可以随意解释的一个独立故事,当然这也立足于故事本身的可延展性和多元解释的可能性。正因为这样,该故事在文学、哲学、甚至是民间信仰中都得到了新的解读。

愚公何德,遂荷锸而移山;精卫何禽,欲衔石而塞海。(南北朝\庾信《拟连珠四十四首》之三八)岂冤禽之能塞海,非愚叟之可移山。

叙事者角色《愚公移山》的受叙事者有:北山愚公、愚公家人(主要包括其妻子、能挑担子的三儿孙和孤儿寡妇)以及反派人物智叟。从道家的角度看,还有几个神:上帝、山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也都是受叙事者,这里的“夸娥氏”原为“夸蛾氏”应该是“蚂蚁神”之意,因为“娥”与“蛾”在古代是可以通假的。

由于“蛾”与“娥”相通的原因,所以自古至今有不少人误“夸蛾”为“夸娥”。古文里“蛾”通“蚁”,而“夸”为“巨大的意思”,因此“夸娥氏”也就是“蚂蚁大力神”。

《愚公移山》的真实读者就是听众和阅读文本的读者。随着时代的变迁,即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真实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往往也发生变化,即便是同一时代的真实读者也会出现对文本有理解、不解和曲解的现象。

常规叙事所谓“常规叙事研究”就像前面提到的科学叙事,即单义直接表述。相当于真实读者把原来的古文解释一通,了解故事内容即可。

《愚公移山》文本译文:“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愚公移山》故事的前面部分描写的是事实,后面部分从“山神听说愚公移山”描写的是虚构的事物。

传统叙事寓意传统的叙事寓意指遇。

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的人请进

转贴

复赛第一场

辩题:愚公应当移山/愚公应当搬家

正方:高二(19)班代表队

反方:高二(18)班代表队

正方一辩史文静开篇立论:

在愚公应该移山还是搬家的问题上,我方的观点是,愚公应该移山。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我方的观点加以论述。

愚公移山正视生活中的困难,对现实存在的矛盾毫不躲避,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而搬家则是一种典型的逃避矛盾的错误做法。是一种自私的治标不治本的做法。说白了就是形而上学。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却恰恰就是一部不断搬山的历史。如果没有前人在面对困难时毫不退缩的勇气,如果没有当代的开拓者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的精神,生产力如何进步,社会又怎么向前发展呢?今天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矛盾,都应该正视矛盾,揭露矛盾,而决不能绕道而行。

愚公选择移山,正视矛盾。这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出入之迂”的问题,也为家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搬家则只能使家乡更加贫穷,闭塞,落后,愚昧,又何谈发展呀。

从哲学的角度看,愚公一块一块地搬山是量变的体现。而我们知道量变是质变的前提。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则必然引起质变。由此可见,愚公不愚,我们向共产主义迈进,这同样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这样一来,对方辩友需要解释的就是,难道我们可以一步跨入共产主义社会,而省略中间的奋斗历程呢?

愚公移山所表现出来的持之以恒、奋斗不息的精神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历史的车轮匆匆碾过,总是将真理记载其中。上两个世纪,我们的祖国面临外敌入侵、国将不国的危险境地,如果没有无数像愚公一样的人,如果没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恐怕我们早已成为亡国奴。同学们,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若国不复存,哪来个人幸福。我们还能坐在这里参加这场辩论赛吗?

无论在什么时候,愚公移山都是一种应受到赞扬与推崇的行为。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对方辩友将和我们一道,无数次地用行动来证明这个真理。那就是,愚公应该移山。

谢谢大家。

反方一辩王睿开篇立论:

今天的辩题事实上给了愚公两条路的选择,但体现在更深层次的却是两种思维方式的取舍。一条路,愚公率子孙万代挖石运土,移山填海。另一条路是移民新风,举家搬迁修建家园。究竟何去何从,我们和对方辩友是志同而道不合。我们双方都有锲而不舍迎难而上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意志,但对方辩友选择了移山,既不现实,也不科学,而我方观点是搬家,这是一种新思维,体现了中华民族务实之中求应变,应变之中求发展的科学精神。

我将从以下几方面阐述我方的观点。

首先,人的精神固然重要,但不能片面无限夸大而违背自然规律。愚公的愚就在于无视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让世世代代都去移山,且不说子孙们吃什么,更重要的是去掉一座山去填一个海,破坏了山和海的自然生态,将是怎样灾难性的后果,人与自然的关系根本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自然不属于人,而人属于自然,人与自然应该是相互和谐的存在。

其次,我们知道,问题有多种,有的只有一种解决方法,那么我们无法选择。而有的则有多种方法,正如愚公所面临的问题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选择一种科学的方法呢?

再次,无论是搬家,还是移山,它最终的目的,都是更好的与外界沟通。既然解决的问题相同,那么肯定要选择一种既现实又可行的方法。试想,山就这么移下去,至少需要多少代人,而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这仅有一次的生命难道应该用来移山吗?而愚公搬一家所用的时间若用来移山,可又能挑几担土呢?如此劳民伤财,还不如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地打破封闭的凝固,创造开放和流动是历史进步之所在。

综上所述,一边是移山事倍而无功。一边是搬家事半而功倍。一边是移山的辛苦和汗水,一边是搬家的大智和大勇。一边是封闭山村的无奈,一边是外面世界的精彩。何去何从,相信各位都会做出明智的选择。

反方四辩霍佳雯总结陈词:

首先,有了搬家才有了人类进步。从树上搬了下来变成人直立行走,从洞穴里搬出来人开始刀耕火种,从封闭落后的小山村里搬出来,我们又开始辞别了小农经济走向工业文明。搬家是进步的阶梯。

其次,搬家意味着打破封闭僵化的思维模式,提倡功效结合的思维方法。也意味着人员、物资、信息的合理流动。而这些也是发展市场经济、建设现代文明的坚实基础。

第三,搬家是在和谐之中求进取,人得天地之化育,万物之钟灵,应该做到人与自然活谐相处。以厚德载物。果像对方辩友所说的那样,因为出入之迂就破土滥挖,岂不破坏生态。“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了吗?而且移山式的行为反映的是人是万物的主宰的陈旧观念,已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1988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的全球头号新闻人物竟是我们伤痕累累的地球。两相比较,高下立分。

第四,愚公搬家体现了创新意识,破除守土重迁的传统观念以坦荡的胸襟面对世界。

第五,愚公搬家也体现了仁爱的情怀,自己搬了家,可使千千万万的动植物免于受害嘛。

最后,愚公搬家更体现了积极进取的热情,向自我挑战的勇气。九十岁的愚公要去另一片天空下重建家园,真是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呀。

综上所述,愚公搬家集中了中华民族务实之中求应变,应变之中求进取的科学精神,君不见殷朝盘庚迁都冲破障碍,力挽狂澜,领一代风骚。君不见,汉唐民族融合,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成泱泱大国。君不见,近代中华儿女转战南北,四海为家,创万世伟业,看今朝,神州大地上开放和交流,这是时代旋律、时代需要、搬家思维。

有道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我们只有务实,应变进取,才能破旧立新,再造辉煌。谢谢。

正方四辩聂勇总结陈词:

首先,我想指出对方辩友的几点错误。一是对方辩友刚才讲到方法问题,说愚公移山如何费时费力,而搬家则避难就易,实属明智之举。然而这样做并未解决根本问题。而我们所说的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哲学上量变到质变的方法。二是对方又说移山时间如何长,工作如何困难,那我就不明白了。如果我们面对困难都要惧怕,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困难阻力何其大也,难道我们就应就此放弃吗?

愚公移山,在正视矛盾的基础上,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做出了贡献。在其移山的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精神作用。移山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纵观历史,中华民族曾多次处于危难之际,在这生存亡的时刻,是这种拼搏精神和坚持精神维系了民族的生存,改变了民族的命运。毛主席在《愚公移山》这篇文章中热情歌颂了愚公精神。其精神鼓舞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鼓舞人民建设新中国。历史和人民不会忘记,60年代响彻中华大地的“学习愚公移山,建设美好祖国”,在当时对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多么大的促进作用啊!没有了愚公移山的精神,便没有了祖国的今天,没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我们便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我们难免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难道我们应该如对方辩友所说的而已,一躲而已,一避了之吗?那么偌大的一个中国西部,岂不是成了无人之地吗?当今社会贪污成风,等不道德的行为浮夸一时,在面对这些问题时,难道我们应视之不理,让社会风气继续败坏下去吗?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每一个中国人在面对这些问题时都不会无动于衷。我们惟有愚公移山,不怕困难,坚持到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

现在我的陈词即将结束,整个辩论会也已进入尾声,但我们今后的路子还很长,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在座观众,对方辩友都会和我们一道,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和气魄,直面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在征服了一座座山之后,我们必将有一个灿烂的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