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孤道寡的下一句是什么-称孤道寡的下一句是什么意思
1.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上帝要取消通天塔?
3.画江湖之不良人经典语录
4.《老子的智慧》道家高级智慧:“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5.《古文观止-齐宣王见颜斶》的译文和注释是什么?
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是很多人喜欢挂在嘴边,或是作为qq签名的一句话,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那么“上善若水”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出自老子所著《道德经》第八章,原文为: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水滋养万物,不论是植物、动物还是人,都需要水。如果人不喝水,几天就会亡,而不吃食物则可以坚持二十多天,说明了水对于人的重要性。当然,如果没有水,也不会有食物。
水滋养了一切生物,却不居功,不矜劳,不自夸。人能吃到食物,都说是农夫的功劳,却想不到水的作用。
《道德经》第二章说:
水正符合圣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美德,滋养万物却不占有,不自恃有功。
处众人之所恶:
有句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一般人总想爬得越高越好,而水却总是处在低处,这是一般人所厌恶的地方。
然而《道德经》第七十六章说:
老子认为,不要总是高高在上,争权夺利,因为你太过顽固坚强就会走向灭亡,因此要柔弱、不争、处下。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还说到老子的“三宝”:
不敢为天下先,就是处下不争。
另家典籍《淮南子》说:
安处于低下的位置不争高势,就能平安而无危险。
综上所述, 流水具备功成而弗居、柔弱处下的美德,近乎道(几于道)。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
老子的《道德经》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智慧与深奥的哲学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是啊,我看到我好多朋友都是这个名字,问问他们是什么意思,好多人说不上来。
那么我就给大家普及一下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一般情况下,“上善若水”后面是紧跟着“厚德载物”这句话的。
上善,其实是大善,是最高的善,若水,就是像水一样。
水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可以是冰,可以是水,可以是汽,还可以相互转变。也就是说善其实可以是多种方式的,只要最根本的不变,外面怎么变都是善,这才是大善,不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
厚德载物呢?
一个人的品德要像大地一样宽厚,能承载万物,也是能包容万象的意思。
所以,我理解的上善若水其实就是告诫大家:
我们很多人做的善事并不一定像表面展示的那样,并不一定是表面上的善,有时候这种行为别人不认可,其实也是善。
真正的善是低调的,是无形的,像水一样普通,又像水一样重要,这就是大善。
厚德载物,不仅仅自己的品德高尚,还能带动周围的人一起进步,也就是做一个能影响其他人的人,是一个具备影响力的,还有宽厚的胸怀,能包容万物。
大善是不求回报的,不张扬的,无形的,又有最根本的东西在心中,这才是上善。
说的有点绕口哦,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
总之,大家只要记住,多做善事,少计较得失,不要跟人争吵,做一个有道德有品位有影响力的人,并最终实现全民的提升。
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答;上善若水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一个人的成熟的终极目标。大千世界真正能够做到“上善若水”的人少之又少,因为在物欲横流的 社会 ,人们为了自己的生活,不择手段来获得身外之物。贪得无厌是许多人的座右铭。
“上善若水”→好比一个人的修养与品格就像水一样,不争名夺利,不与世人人云亦云、同流合污,有着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和气度。
“上善若水”属于道家哲学。→水具有柔善之美,无孔不入。水有生命之源之说,它滋润世间万物,不求回报。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虽然出至“老子”的《道德经》,但是,老子也没有真正做到“上善若水”,只是一种美好的向往与憧憬。
知足常乐于上海2018.8.1
答: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而攻坚莫能胜之"。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润万物而不名利,处于众人不注意的地方,如果来势凶猛,没有什么能阻挡了的。
上善若水寓意人们:为人处事要做到以下几点。
(1)乐于助人即自己活动,并能推动别人。
(2)勇往直前即经常探求自己的方向。
(3)坚韧不拨即遇到障碍物时,能发挥百倍的力量。
(4)宽宏大量即认自己的清洁洗净他人的污浊,有容清纳浊的宽大的度量。
总之是说:多做好事,善事把自己修养成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上善若水”是最为大家熟知的老子箴言了,书法家爱写,人们装饰家居时也最爱挂它。但是大家都知道它的含义吗?为什么上善就若水呢?
老子讲“上善”,它的意义就是最高的善,但是这个的善其实也是可以理解为德的。所以,上善就是上德。按照老子的定义,上善即是无为之善,上德即是无为之德。无为这一概念老子将它定义为“生而不有,为而为恃,功而不居”,也就是功于 社会 ,利于万物,而不争居万物之前之上,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功成身退。其为王者,有安邦定国之功,却无欲于权力、财富,不争居万民之上称孤道寡,反而甘居万民之下 隐姓埋名。利万物不争处这就是无为。
水滋养万物,天下万物都离不开水,所以水利于万物的,但是水的特性却是总往下流。万物皆愿争上,不愿就下,只有水利于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地位。水的这一特性,合同了上德或上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的无为之性,所以才有了“上善若水”这一箴言。
功于万民而不居,即是法“上善若水”。古今中外,历朝历代只有我们新中国将政府的地位置于百姓的地位之下,并将其职能定义为“为人民服务”,以往高高在上的帝王君主,现在成为了人民的勤务员。这也是“上善若水”。
上善的意思好像是最高,最大,的一种善良,水的意思是水润万物,而不求回报,无怨无悔,总的意思的水滋润万物不求回报,世间万物再也没有比它更高尚,所以称为上善都比不了水
谢师友邀请。关于“上善若水”的解释,楼上友友们的回答发文及粉友们的交流辩论,已把它的涵义及体现的 社会 价值和影响,辩析的很具体,很透彻。只要你认真阅读他们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不小的收获。这里,我对此问题就不再费笔墨了。祝师友友学习进步,收获多多!
我是晋风愿与大家在书法艺术,诗词楹联及人文知识等方面,同学习,互交流,共进步!
上善若水:重在(水)和(善)上。
上:为极,为好,为佳等等,在此词里为高尚的行为。
若:假设,好比,接近,就像,如同等等,在此词里为推崇希望所指。
先来了解(水)的寓意:水乃生命之源,水又有着双重性格,有时水似柔情,有时惊天骇浪。包括大家对水的一切理解,都是对的,比如:能滴水穿石,无孔不入。心胸宽广容纳百川,水又能亦浮舟,又能覆舟。归根结底,我们都得承认,水的伟大,不仅仅是来源于让我们人类能够繁衍生息,更是能让大自然中一切万物复苏。归纳一下(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所以人们更愿意赞美水的伟大,感悟水的灵性。
再来说一下(善)的意义:人之初性本善,善心,善念,善因,善果。这些都没有一个具体的衡量单位,来判断善意善为。
何为善?不给别人添麻烦,不给自己找麻烦,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把自己管好,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包括人类生活及工作上的规律,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就算是善良了。不要乐善好施,那样从一个人内在来看,是做善事,但从外在来看,是做恶事。就如同:我们救了羊,但饿了狼。因为善良,却灭了另外一个食物链中的物种。真善:是面对,是包容,但不是放纵。这是智慧。
上善若水:最好最佳的善良,是把自己改变成像水一样,敢于面对(突破挑战),善于合作(容纳百川),知足长乐(心态平和),宽厚容人(乐观豁达),永远自信(有能力有使命)。
以上的这些能力,如果您能做到,就真的达到了上善若水的境界,而这种境界的人,才是真人。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人要如水般一样的善良、包容,蕴含做人的大智慧,处事最高境界。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①上善若水:“上”是最的意思。“上善”是最善的意思。
这四个字中关键在理解“水”的意思,水是万物所需,不可或缺的物质。
水滋养万物,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名利,是最善最谦虚的美德。
水能流入低洼地,润物细无声;水能从天而降滋养崇山峻岭;水能结成冰,坚硬无比;水能滴水石穿,锋利无比;水能流入小溪,穿过江河,汇入大海,容纳百川。
水既能柔又能刚还能容,刚柔并济兼包容于一身,这就是“水”的本质品性。
老子用“水”刚柔相济和包容的品性来比喻善,认为最善的人应该是像“水”一样的,具备水刚柔相济和包容的品性,是善的最高境界。
这就是老子要表达的“上善若水”的意思。
②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滋养万物,被万物所需要却不与万物争功劳。
③处众人之所恶: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④几于道:几,接近。即接近于道。
水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功劳,低调而内敛,水自上而下而流,流入低洼地,是很多人不愿意去的地方,接近于“道”的思想。
水流入小溪,流进江河,汇入大海,容纳百川,老子用“水”的“善”引出为人处事要具备像水一样刚柔并济,容纳百川的品性,滋养万物,被万物所需要却不与万物争功。
不争,才不会有罪过,这是处事方式的最高境界。
“上善若水”就是表达道家思想到处似“水”涌入,但又像是没有一样的“似无实有”的境界。
“上善若水”最高的境界是与人为善,帮人而不声张,不争功名利禄,直白点讲就是善良的最高境界是帮助万物却不求回报,低调不张扬的处世品德。
我们做人做事都要像水一样善良,被人需要,助人却不声张,不争功论赏,为人处事的最高美德与境界。
上善若水,共勉。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这句话,包括老子的正本《道德经》,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理解。
“道与世降,时有不同;注者多随时代所尚,各自其成心而师之。故汉人注者为‘汉老子’,晋人注者为‘晋老子’,唐人、宋人注者为‘唐老子’、‘宋老子’。”
------宋元道教学者杜道坚《玄经原学发挥》
也就是,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老子”。
吴澄《道德真经注》云:“上善谓第一等至极之善,有道者之善也, 其若水者何也?盖水之善,以其灌溉浣濯,有利万物之功而不争处高洁,乃处众人所恶卑污之地,故极于有道者之善。”
吴澄(1249-1333),字幼清,号草庐,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元代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许衡齐名,有“南吴北许”之称。
意思是:上善,为至极之善。水,灌溉万物,浣濯万物,众人处高洁之处,而水独处其下不与争,是至极之道,至极之善。
魏源《老子本义》引李氏贽曰:“ 凡利物之谓善, 而利物者又不能不争, 非上善也。惟水不然, 众人处上, 彼独处下;众人处易, 彼独处险;众人处洁, 彼独处秽, 所处尽众人之所恶, 夫谁与之争乎? 此所以为上善也。居善地以下, 则言圣人利物而不争之实, 非乃指水也 。”
有人可以做到利物,利他,但是利物利他者,又不能做到不争,所以,这是善,但不是上善。唯独水不然,水利万物而不争,哪儿不受待见,水就在哪儿,佛家语: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或许跟圣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此高尚的道德情操,我等P民,看样子是做不到了,只能留给圣人做了。
玄之又玄的《道德经》,朦胧模糊,各种不同见解也都可以接受。
那么,重点看一下水。
水,无色无味,化学式H2O,这个大家都知道。从道学家来看呢?
水乃至阴至柔之物,性凉,水无形,可以随任何物体,任何形状而改变,此为柔,你温柔对待他,他则以至柔之力对待你,轻轻抚摸它,它会反馈你柔柔和和的感觉。
但水同时也是至刚至强之物。跳水的人应该有更深的理解:从不同高度跳下来,冲击力不一样。所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跟水接触,作用于水多少力度,水就会给出同样力度的反作用力。至刚至强,不会弯曲。但同时又在刚强与柔软之间随意转换。
水还可以化为坚冰,至硬之极;也可化为蒸汽,墩遁儿无形。
细思恐极。
所以,水才是最好的东西。
所以,上善若水什么意思呢?
好好做人,多做善事,少争少抢,时刻努力提高自己,只跟自己的过去比较,而不去跟任何人做无谓的比较争论。
爱家人,爱朋友,爱自己。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同时,又至刚至强,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以上,共勉。
为什么上帝要取消通天塔?
“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因为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不背着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得着生命的,将要失丧生命;为我失丧生命的,将得着生命。”——耶稣
所喜悦的人
分散无组织
想蒙上帝的喜悦,承受上帝的恩爱,除了自认无知,或智慧服从信仰而外,分散而没有组织,也是绝对必要的。这可从上帝的作为中看出来,如说:
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他们彼此商量说:“来罢!我们要作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他们说:“来罢!我们要建一座城,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人于上”(创一一·1-4)
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于是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止不造那城了(创一一·6-8)
这一变乱口音的《经》文,神父、牧师、神学家,怕从来都读不通,测不透上帝的意思,让我来把读《经》的心得,向大家报告。人自从吃了禁果,有了分别的智慧,就非常的担心。“神说:那人已经和我们相似,能知道善恶,现在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树的果子吃,就永远活着”(创三·22)。依的意思,人不是上帝,就不能与上帝一样的有分别善恶的智慧;人应该盲目无知的,永作造物主的忠实仆人。现在有了分别的智慧,如再像上帝那样的永远活下去,经验而智慧一天天大起来,那简直要与称兄道弟或取而代之了。那还了得!不如趁人没有吃下生命树果以前,赶出伊甸园去,让人接受残废的命运。然而,亡并不能阻碍人类智慧的增高;人类一代代的延续,不但承受前人的经验,而且又不断的进步。到上帝要变乱口音的时候,人已经从农耕而进步到工业;会造砖,会造城,还想造塔顶通天的高塔。造城与造塔,是“为要传扬我们(人类)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地上”。这是人类要过更有组织的集体生活;团结就是力量,从而显扬人类自己,人类文化的光荣。这确是使担心的事。人类散居,还那样一天天聪明,如再过城市生活,有组织的集体生活,那“如今既然作这(建城建塔的)事业,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如升空、如入水、如征服太空等),就没有不成就的了”。人类什么事都能作,那还有谁将荣耀归于上帝呢?上帝的智慧,到底是伟大的!他作成了有效的对策——变乱人的语言。人与人间,为了语言不通,而形成种族的不同。这不但造成了种族的、区域的不同生活文化,而互相对立;由于语言隔碍,更不断引起了矛盾、冲突、斗争,而对消了人类团结进步的力量。所以,变乱人类的语音,目的在要人类分散。只要彼此间多分散,多斗争,的大能,就会到处显扬出来。因此,“使他们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止不造那城(与塔)了”。由于人类不能团结,分散力量,就无法完成这伟大的工程。人类做不到,就得到了辉煌的胜利。人类分散了,就不免削弱了人类的智慧与力量(其实还在进步之中);斗争多、苦难多,就可以振振有辞的责备那些傲慢的人类,应受打击与毁灭的惩处;人类也会痛悔自己的罪恶,承认自己的渺小,而回归于主的名下,接受上帝的领导。叫人类分散对立,就是达成上帝爱世人的办法。
使人分散,是怕人“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了”;不再愿意作上帝的奴隶。所以,人类的分散,等于接受上帝的领导(其实也不一定)。害怕人类的智慧、团结、能干,只是为了要由自己来领导一切。变乱口音一举,上帝似乎是胜利了,但并非决定性的胜利,人类还是向智慧、团结、能力而迈进。也就不断的愤怒、抗争,而企图确保宇宙王国的统治。这是有“上帝说”为证的(神父牧师们就是相信这样的话)试举两例。
一、“众人彼此说:我们不如立一个首领,回埃及去罢”(民一四·4)
“对摩西说:这百姓藐视我要到几时呢?”(民一四·11)
二、“以色列的长老,都聚集来到拉玛,见撒母耳,对他说:……现在求你为我们立一个王,治理我们,像列国一样。”(撒上八·4-5)
“对撒母耳说:百姓向你说的一切话,你只管依从。因为他们不是厌弃你,而是厌弃我,不要我作他们的王”(撒上八·7)
“以色列的神如此说:……你们今日却厌弃了救你们脱离一切灾难的神,说:求你立一个王,治理我们”(撒上八·18-19)
第一例,是以色列民族,从埃及出来的时候。当时的领导者——摩西,利用以色列上帝(保护神)的名义,鼓舞同族,而进行脱离埃及统治的斗争。在进入祖宗的故乡——迦南以前,居留旷野的艰苦生活,是可以想见的。每日吃吗哪(大概是野菌)而生活,受到生活的熬炼,也就不免有了怨言!“巴不得我们早在埃及地的手下。那时,我们坐在肉锅旁边,吃得饱足。你们将我们领出来,到这旷野,是要叫这全会众都饿啊!”(出一六·3)“谁给我们肉吃呢?我们记得在埃及的时候,不花钱就吃鱼”(民一一·4-5)。民族的独立固然重要,肚子吃饱也非常要紧。这些牢骚,以人的立场来说,是人情之常;以来说,就显得不够信心,不够服从,免不得要发怒了。后来,以色列人听到迦南地方的人民,强壮有力,就失望的哀哭起来:“巴不得我们早在埃及地,或是在这旷野。为什么(要)把我们领到那(迦南)地,使我们倒在刀下呢?我们的妻子和孩子,必被掳掠。我们回埃及去,岂不好吗?”众人彼此说:“我们不如立一个首领,回埃及去罢”(民一四·2-3-4)。另立一个领袖,不只是不要摩西,而就是不信任上帝的领导,嫌的领导无方,使大众面临绝地。嫌领导无方,不再要领导;对于上帝的藐视,严重到什么程度?所以这一次,上帝生的气可大了!准备用瘟疫来击杀他们——最心爱的以色列人。后来,虽答应了摩西的恳求:“求你照你的大慈爱,赦免这百姓的罪孽”(民一四·19),而还是给了“你们的尸首,必倒在旷野”(在进迦南以前就了)的惩罚。上帝的法律是:谁不受的领导,谁就该。上帝的大慈悲、爱世人,是不能与统治人类分离的。因为,的身分,是宇宙的大统治者(主宰)。在上帝,非统治人类,就无法爱人类。所以人类也就非服从主,作忠实的仆人,不能获得上帝的爱。与耶稣先生的信徒啊!你们要记着:统治你就是爱你。
第二例,在以色列民族,进入了迦南,由祭师撒母耳领导的时候。那时,以色列还是部落(十二支族)时代,士师(祭师)治理——神权统治的时代。当时的列国,都有了国家组织,有国王治理。以色列人也就向撒母耳要求,为他们立一个王。从祭师治理到国王治理,本是人类历史的一定演进。从人本的文化来说,这是可喜的进步。但从的神权统治,神人间的主奴关系来说,那等于叛逆,不要作他们的王了。所以,对撒母耳说:“他们不是厌弃你,而是厌弃我,不要我作他们的王”。人类由于眼睛明亮,人类文明进展到了这一阶段,任凭怎样的全知全能,也无法扭转这一历史的要求。虽然还是努力作最后的说服:“告诉他们,那王将来怎样管辖他们”(撒上八·9):服劳役、纳赋税,还要夺取他们的财产。然而人类有了国家组织的坚决要求,也就不听的说话。到底是聪明的,见事已如此,反对无效,也就顺水推舟,给他们立一个王了。
不愿意以色列人成立国家,还是为了不愿意人类的团结。人类集合于国家的组织之下,至少是以政统教(怕还要政教分离,……),人类再也不会无组织的,受神权政治的直接领导了。国家制度,是人类进一步的社会组织;在国家的统一组织下,营为群体的活动。文化、事业、公共福利,一切都更迅速的进步。在这大地上,人类要显扬自己的名字,不再将荣耀归于上帝。企图反对国家,诽毁国家为管辖人类,虐待人类的力量,上帝早在以前,吐露这种高见了。其实,他们也不一定讨厌国家,只是国家制的存在,使他们统治世界的雄才大略,无法实现罢了!
人类既有了分别善恶的智力,那惟有使人类分散、对立、斗争,才能信受上帝的领导。这一政略,到耶稣先生宣扬福音的时代,虽因人智进步,而大大修正(不,这叫做成全)了的意思。但以促使人类分散、对立,为达成信仰上帝的有效方法,还是一样。如耶稣先生说:
“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乃是叫地上动刀兵。因为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太十·34-35)
“你们以为我来,是叫地上太平吗?我告诉你们:不是,乃是叫人分争。从今以后,一家五个人将要分争:三个人和两个人相争,两个人和三个人相争。父亲和儿子相争,儿子和父亲相争;母亲和女儿相争,女儿和母亲相争;婆婆和媳妇相争,媳妇和婆婆相争。”(路十二·51-53)
耶稣先生的福音,强调信主得救——主要是信上帝的儿子,信上帝的化身,也就是信耶稣自己。他强调来世间宣扬福音的中心工作,是促使家庭内的自相斗争,就是动刀动枪,也在所不惜。有些读《经》而没有读通的好好先生,怀疑耶稣先生那样的爱人如己,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怎么会叫世人自相分争呢?不只说爱而又谈仇恨;不说和平而强调斗争呢?这怕不是耶稣先生的意见吧!这是不明白希伯来精神(也可说西方精神)的幼稚想法!如明白上帝的主宰人类,是从人的分散对立中而完成统治,就容易明白耶稣先生这一平常的道理了。不过,上帝的爱世人,着重于种族的,不脱氏族宗教的色彩。而耶稣先生的爱世人,着重于个人的,使每个人因信而得永生。上帝(圣父)的时代,是从严格统治人类,而逐渐失去控制的力量,所以用分散——种族分散、阶层对立,及无组织以维持统治。耶稣先生(圣子)的时代,是大大革新,从头收拾旧山河,这就非采用矛盾斗争的神圣策略不可。不着重家庭的斗争,怎能达成新王国的统治呢?
结说
上帝的恩情说不完!我已写得多了,还是留些在别的论题下说吧!
要通达“上帝爱世人”的“经”意,必须确认上帝与人的主奴关系。这才能确信“为了爱人,必须治人”的结论。有以为上帝与人是父子关系,有以为耶稣与门徒为师生关系,这都是不对的。老子中学毕业,儿子也是中学毕业,老子绝不会心里难过。儿子大学毕业,那老子一定是特别欢喜。又如老子官拜一品,儿子竟称孤道寡,不论老子的表情如何,心里总是不亦乐乎?父子的关系是这样的,而与人类呢?自己有智慧,却不许人吃分别善恶的果子。人有了智慧,上帝就不愿人类的团结,作成更大的事业。天下有这样的父子吗?这样的,能相信是你们的父吗?耶稣先生说:“学生不能高过先生,仆人不能高过主人”(太十·24)。仆人不能高过主人,以西方的奴隶社会来说,是对的;学生不能高过先生,或者也是西方文化吧!在东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受到人的称赞。正因为学生高过先生,人类的文化才有进步!所以,“上帝与人为主奴关系”,是读通《圣经》的总线索,也可说是《圣经》的一贯之道。确认了这,上帝爱世人的微言大意,才明白地显露在人的眼前。
我在读《经》的过程中,偶然悟得了一点,这虽然又是泄露天机,干犯天怒的。但这样奥妙的学问,我还是把他吐露出来吧。如中国有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传来的一贯的政治哲学一样,新旧约中,却有西方真传的一贯的统治哲学。扼要的说,盲目无知识,是政策。蒙蔽人的眼目,管制人的思想,才能造成狂热的一致信仰。分散无组织——分争、对立、仇恨、斗争,是分化政策。运用这些才能分散他们,而集中到自己这边来。这些,中国的道家、法家,多少摸到边缘,但那里有上帝启示的博大精深呢?又如为了爱人,所以要治人;为了深切的爱人,所以非严格的治人不可——爱与治的矛盾统一,是怎样的奥妙?如应用这些而才成快要到来的天国蓝图,作成响亮的政治号召:为了救人类、解放人类,非经过专政,严格控制你,教育你不可。如宣传到使人信仰,大家跟着走,这就是应用上帝的统治学,到了炉火纯青了!我起初希奇,希伯来的伟大宗教,怎么也搞这一套?但不久就明白:上帝,是宇宙王国的大统治者,不搞这一套,又搞些什么呢?我是一位不想做奴隶,又不想做主人的人,所以对这样的高深学问,尽管欣赏他而并不想宣扬他。而且,不但与我的个性不合,也因为觉得:那样的极权大,他的宇宙王国,在旧约里清楚的显示出来,他不得不不断的向人类让步,向人类低头。在人类的知识进步,互相团结下,的宇宙王国,分崩离析到无可维持,不得不让位给他的儿子——耶稣先生,一新世人眼目,而谋王国的中兴。耶稣先生再建的王国,由祭师们(现在名为主教、神父等)代表执行。然自文艺复兴以来,不也在向人类让步低头吗?不也成为派别纷歧,自相争吵,封建割据,如战国时代吗?那样的极权独裁,也终于如此,何况那些法西斯的邪恶极权,人民的眼睛雪亮,又能维持几久呢?所以,我虽欣赏那西方一贯真传的统治学,而从无宣扬赞叹的信心。
末了,让我向上帝祷告吧!
万王之王,以色列的上帝,啊!我赞美你,感谢你!你的大慈爱,使我这外邦人,通晓你的启示。不是你,有谁给我以智慧?谁能通晓你为了爱人,必须治人的真理!上帝啊!愿你的恩典,临到神父、牧师、传道——宣扬你与主耶稣名字的仆人,也像临到我一样!勿使他们误以撒但的知见,作为你的意思而到处宣扬!上帝啊!你是大慈爱者!你忍耐,你宽恕,赦免那些推重智慧,歌颂团结,不愿向你作奴隶的人们!阿门!
画江湖之不良人经典语录
《画江湖之不良人》经典语录如下:
1、一天是不良人,一辈子都是不良人。
2、水里、火里,我都要陪着你,这是我的选择,我不后悔。
3、王图霸业尽是粪土,称孤道寡又能如何,你站得越高觊觎你位置的人就越多。
4、我陆林轩不要你武功盖世,也不要你权倾天下,只要有你张子凡,一直陪在我身边就够了。
5、你为何听命于我,因为我是君,你是臣。
6、黑白本一色,只因事无常。
7、你本事不弱,方才我若出手,在不御虫的情况下,你,占六成。
8、让他们当捕蝉的螳螂吧,我们只管做黄雀。
9、本王在此,狼狈为奸者,谋权篡位者,倒行逆施者,都要!
10、你这人,绝非人间凡品呐,非男非女。
《画江湖之不良人》剧情介绍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藩镇割据,群雄并起。据说黄巢叛军攻陷长安之前,官府中的神秘组织不良人,曾经执行过最后一次任务,然后便消失不见了,几乎与他们同时消失的,还有叛军搜遍长安也未曾找到的国库宝藏,自此以后,江湖上便传出一条谣言,在传说中的龙泉剑上,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
直到有一天,一个名叫李星云的神秘孤儿,机缘巧合下被隐士阳叔子所救,并拜在其门下学武,数年之后,李星云与师妹陆林轩下山历练,途中结识了姬如雪和张子凡两个好友,后来又偶然得到了传说中的龙泉剑。
这样一来,李星云和龙泉剑引起了包括玄冥教、通文馆、幻音坊和天师府等诸多门派的觊觎,他们动着各种各样的心思,或巧取豪夺,或通缉追杀,各种手段招数无所不用其极,甚至连消失已久的不良人也有重出江湖的迹象。
李星云这个身世成谜的少年,就这样和他的朋友们周旋于险恶的江湖之中,为了求得一条生存之道而努力挣扎着。
《老子的智慧》道家高级智慧:“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继续和大家一起共读这本,全面阐述老子道家思想的经典作品:《老子的智慧》。
前面我们介绍了这本书的第三部分“道的描摹”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继续分享第四部分内容: 力量的源泉。 对应老子的《道德经》一书的第37-40章的内容。
第三十七章 天下自正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意思是,道永远顺任自然,不造不设,好像常是无所作为的,但万物都由道而生,恃道而长,实际上却又是无所不为。侯王若能守着这个道,万物就会各顺己性,自生自长。然而这种状态并不能长保,在万物生长繁衍的过程中,难免有欲心邪念,这时唯有以道的本质“无名之朴”,来克服这种情形的发生。一旦没有欲心邪念,能够归于沉静不乱,那么,天下自然就上轨道。
前面几章讨论的寂静无为乃是代表不朽的自然,和所有力量的泉源。我们活在这个世上,完全不活动是绝不可能的事。因此,只有综合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才是最恰当的生活方式,也是我们最明智的生活态度。
第三十八章 堕落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这是老子《道德经》中最为著名的一章。有不少版本把这本书分为上下两篇,本章就是下篇的第一章,但是作者认为这种区分法似乎有欠妥当。因为形成老子思想的哲学原理,完全包括在前四十章内,而后四十章处理的大多是实际生活上的问题,譬如生活的准则和政治论等。
老子提出:上德的人,对人有德而不自以为德,所以才有德。下德的人,对人一有德就自居其德,所以反而无德了。因为上德的人,与道同体,道是无所为而为,所以他也是无所为而为。而下德的人,有心为道,反而有许多地方却做不到了。
上仁的人,虽然是为,却是无所为而为;上义的人,尽管是为,却是有所为而为;上礼的人,就更过分了,他自己先行礼,若得不到回答,便不惜伸出手臂来,引着人家强就于礼。由此看来,失去了道然后才有德,失去了德然后才有仁,失去了义然后才有礼。
礼是表示忠信的不足。等到步入礼的境界,祸乱也就随之开始。智慧不过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至于以智慧去测度未来,更是愚不可及的事。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以忠信为主,而不重视俗礼;以守道为务,而不任用智巧;务必除去一切浅薄浮华等不合乎道的,而取用敦厚质实等合于道的。
本章讨论的主题是道的堕落。道所以会堕落,乃是某些哲学家,特别是孔子的:仁、义、礼、乐之教大兴的缘故。老子时代,礼已演为繁文缛节,拘锁人心,同时为争权者所盗用,成为剽窃名位的工具,所以老子抨击礼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在“道”、“德”、“仁”、“义”、“礼”逐渐下降的过程中,人际关系越来越外在化,人的内在精神被斫伤,自发自主的精神逐渐消失,仅靠一些规范把人的思想行为拘束在固定的形式中。道家特别强调无意识的善。善本是自然和无心的表现,若是有心为善,便会脱离“大道”,进而走向毁灭的道路。
第三十九章 全道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谓天无以清则恐裂,地无以宁则恐废,神无以灵则恐歇,谷无以盈则恐竭,万物无以生则恐灭,侯王无以正则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践为本耶?非乎?故致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本章重点在讲侯王的得道,为政者要能处下、居后、谦卑,体悟“道”的低贱的特性。有道的仁君应如大厦的基石,要有骆驼般的精神,要能“珞珞如石”,朴质坚忍。意思是:天地万物都有生成的总源,那就是道,也可称为一。自古以来天得一才能清明,地得一才能宁静,神得一才能灵妙,谷得一才能充盈,万物得一才能化生,侯王得一才能使得天下安定。
这些都是从一得到的。否则,天不能清明就会崩裂,地不能宁静就会震溃,神不能灵妙便会消失,谷不能充盈便会涸竭,万物不能化生便遭绝灭,侯王不能处理天下准则便会被颠覆。
所以贵乃是以贱为根本,高则是以下为基础。且看侯王的称孤道寡,不就是以卑微为出发点吗?明白这个道理的人,绝不会强要为玉让人称赞,也不会心为石让人非议,因为偏执任何一方的荣辱都不合乎道,就好像取走马车的任一部分就不成为马车一样,道必须是完整的。
第四十章 反的原则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章也是老子思想的精髓:道的运行本是反复循环的,无所谓正反的区别,等到有正反相对时,道已由静而动。可是道的运用,全以柔弱谦下为主。宇宙万物也都是由这个道而生息不已。
“反”可以是事物的反面,或者说矛盾的对立面。“道之动”可以理解为事物的运动,或前进的动力。所以“反者道之动”的第一层意思,我们可以理解为: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或者说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会相互转换。而第二层意思则揭示了,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这是一种典型的辩证思维,一种用发展或者批判的眼光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而后半句“弱者道之用”的“弱”可以理解为柔弱、弱点、不足或者弊端。意思是,正是这种柔弱才是“道”的最大作用。一般人都认为,强大才是有用的,但其实柔弱或者处于劣势,才能激发一个人最大的作用。另外,一个人的弱点和劣势,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则可能变为优势,强弱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就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样。而这句话更深层次含义,则反应了道家思想“顺势而为”、“顺其自然”的思想境界。万物相生相克,万事阴阳共存、利弊共生。
本章仅以短短的几句话便总括了老子的学说,这个思想的基础原是建于反的原则上,有“反”故而道动,在第二十五章之二、第二十五章之三和第三十六章之一中曾详述过这个观点。“反者道之动”,“道体”是恒动的,由“道”产生的万物也在相反对立和循环往复中不断地更新运动和发展,这就是“道”于万物的作用和规律。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
《古文观止-齐宣王见颜斶》的译文和注释是什么?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齐宣王召见齐人颜斶,说:“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说:“大王,上前来!”宣王很不高兴。左右近臣说:“大王是人君,你是人臣;大王说,‘颜斶,上前来!‘你也说,‘大王,上前来!’可以吗?”颜斶回答说:“我上前是趋炎附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天下士。”宣王怒容满面,说:“是王尊贵,还是士尊贵?”颜斶回答说:“士尊贵,王并不尊贵。”宣王说:“可有什么道理吗?”颜斶说:“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秦王下令说:‘有人敢在柳下季墓地五十步内砍柴的,判以罪,不予赦免。’又下令说:‘有人能砍下齐王的头的,封邑万户,赐金二万两。’由此看来,活王的头,还不如士的墓。”宣王听了,一声不吭,很不高兴。
左右近臣都说:“颜斶过来!过来!大王拥有万乘大国的土地。立有千石重的大钟,万石重的钟架;天下知仁行义的士人都来到齐国,为齐王服务;有口才有智谋的人莫不来到齐国,发挥他们的才能;四方诸侯莫敢不服;齐王所要的东西无不齐备;全国百姓无不拥护。可现在,一般所谓高尚之士,不过称作匹夫、‘徒步’等鄙贱之人而已,他们身处农村;等而下之者,也不过是些边远地方里巷的看门人而已。士人这样下贱呀,也真是够呛了。”
颜斶回答说:“不对。我听说,古之大禹时代,诸侯有万国。为什么会这样呢?是由于他们掌握了一套重教化、治国、爱民的办法,并且重视士人,善于发挥他们的才能。所以舜帝出身于农民,发迹于穷乡僻壤,终成为天子。到了商汤时代,诸侯也有三千。可是到了现在,称孤道寡的只不过二十四家。由此看来,这难道不是由于‘得士’和‘失士’的政策造成的吗?如果诸侯渐渐地被杀戮、被消灭,到那时,就是想要做个里巷的看门人,又怎么可能呢?所以,《易经》上不是这样说吗:‘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如果不重视士人,善于运用他们的才能,做些踏踏实实的工作,只是一味地喜欢弄虚作假,标榜虚名,他们必然走入骄傲奢侈的岐途;骄傲奢侈,灾祸必然随之而来。所以没有实际效用,却只喜欢空名的,国土将日益削减,国力将日益衰弱;没有好的德行,却希望幸福的,必然处境困窘;没有建立功勋,却只图享受俸禄的,必然蒙受侮辱。这一切必然招致严重的祸害。所以说‘好人喜功者,必定不能建立功业;空言而无行者,终究不能实现他的愿望。’这都是爱虚名、好浮夸,无治国爱民实效者的必然下场。所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至今,如果不得到士人辅助而能建功立业的,从未有过。所以国君不应该以经常向人请教为耻辱,不应该以向别人学习而感到渐愧。因此,言行符合社会的规律,德才兼备,而能传扬功名于后世的,象尧、舜、禹、汤、周文王他们就是这样。所以说:‘真正得道、体道,掌握了规律的人,就可以主宰一切。’那些在上能窥见事物的本源,在下能通晓事物的流变,了解事物很透彻的最圣明的人,怎么会遭到削弱、困窘、受辱等灾祸呢?《老子》说:‘贵必以贱为根本,高必以下为基础。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不正是贵为贱的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所谓孤、寡,就是人们处于困窘、卑贱的地位。可是侯、王自己称孤道寡,难道不是侯、王谦居人下、重视士人的证明吗?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周成王任用周公旦,世世代代都赞扬他们为英明的君主。这正是因为他们深知士人的可贵。”
宣王说:“唉!君子怎么能随便加以侮辱呢?我实在是自讨没趣啊。至今我才了解到君子的话,我明白了不懂得尊重士人乃是小人的行为。希望您就收下我这个学生吧。而且希望先生能与我交往,我将以上等宴席招待您,外出备有高级车马供您使用,妻子儿女穿着的服装也华贵。
颜斶辞谢而去,说:“璞玉生在深山中,经过玉匠加工,破璞而取玉,其价值并非不宝贵,然而本来的面貌已不复存在了。士人生于偏僻乡野之地,经过推举选拔而被任用,享有禄位,他并非不尊贵、不显赫,可是他的精神,本质已被伤害。我希望回到我的乡里,晚点吃饭权当吃肉,悠闲散步权当乘车,不犯王法权当富贵,清静纯正,自得其乐。如今发号施令的,是大王您;而竭尽忠心直言进谏的是颜斶我。我的主要意见已经说了,希望您允许我回去,平平安安地回到我的家乡。”于是,他拜了两次后离去。
颜斶可以说是知足的了,他舍弃功、名、利、禄,辞王而归,回到本乡,恢复他本来是老百姓的面目,这样终身不受侮辱。
注释
1 颜斶:齐国隐士。
2 前:到前面来。
3.趋士:礼贤下士。
4 去:距离。柳下季:即柳下惠,姓展名禽字季,鲁国贤人,居于柳下。垄:指坟墓。
5 石(dàn):古代的计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钟:乐器。
6 簴:古代悬挂乐器的架子中间的木柱。
7 役处:效力,供事。
8 知:智,有才智的人。
9 无不:原作“不”,据黄丕烈《札记》补。
10 百姓:原作“百”,据黄丕烈《札记》补。
11 稍稍:渐渐。
12 实:指居上位所应该具备的素质。
13 以:而。为名:有(居上位的)名声。
14据慢:倨慢,傲慢无礼。
15 约:受阻。
16 握:通“渥”,厚重。
17 九佐:九位辅佐尧治理国家的官员。
18 亟:数,频繁。
19 无形者,形之君:无形可见的东西,是有形可见的东西的主宰。
20至圣人:一本作“至圣”。
21不谷:不善。用以自称,表谦恭之意。
22非:一本无此字,于文义为顺。
23自取病:即自取羞辱。
24细人:小人德行低下的人。
25太牢:牛、羊、猪各一头称一太牢。
26 丽都:华丽。
27 尊遂:尊贵显达。
28自虞:即自娱,自得其乐。
虞:通“娱”,欢乐。
29 言要道:即言之要道,指进言所应该遵循的规则(亦即上文的“尽忠直言”)。
30 扑:此字误,应作“朴”或“璞”。反朴或反璞,均指舍弃富贵华丽而返归素朴真纯。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