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风细雨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斜风细雨
1.斜风细雨不须归全诗的意思
2.斜风细雨拼音
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原文_翻译及赏析
4.斜风细雨是成语吗
5.斜风细雨不须归全诗
斜风细雨不须归全诗的意思
“斜风细雨不须归”出自唐代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全诗的意思是: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作品原文: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张志和〔唐代〕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词句注释:
渔歌子: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西塞山:在浙江湖州。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ruò)笠:竹叶或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不须:不一定要。
作品赏析:
词中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的山光水色和怡情悦性的渔人形象:春江水绿、烟雨迷蒙,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岸畔桃红,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青箬笠,绿蓑衣,渔人醉垂忘归时。全词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这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这是一首色彩明优意万千,脱离尘俗钓湖烟。思深韵远情融景,生活任行乐自然的抒情诗。
“西塞山前白鹭飞”首句,点明地点;此西塞山何处?鄂州、湖州?虽有异议,对词境来说倒无所谓。白鹭是自由、闲适的象征,“众禽无此格,玉立一间身。清似参禅客,癯如辟谷人”、“漠漠江湖自在飞,一身到处沾渔矶”,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桃花流水鳜鱼肥”第二句,点出江南水乡最美好的季节——正是桃花盛开,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桃红”与“流水”相映,显现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箬笠”就是用竹丝和青色箬竹叶编成的斗笠。“蓑衣”是用植物的茎叶或皮制成的雨衣。如果以龙须草(蓑草)为原料,它就是绿色的。“归”,回家。“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作者在词里虽然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活,但是,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完全可以体会到词的言外之意。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读者便可以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构思也很巧妙,意境优美,使人读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创作背景:
公元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作者简介:
张志和(732年—774年?),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祁门县灯塔乡张村庇人,祖籍浙江金华,先祖湖州长兴房塘。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等职。后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弃官弃家,浪迹江湖。著作有《玄真子》十二卷三万字,《大易》十五卷,有《渔夫词》五首、诗七首传世。
后世影响:
苏轼和黄庭坚都喜爱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词。据《岩下放言》和《白香词谱笺》载:苏轼非常喜爱这首词,但遗憾它不能歌唱,于是稍加增删,作《浣溪纱》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蔽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黄庭坚听到后继作了一首,以太平州的新妇矶和池州女儿浦入词:“新妇矶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沉钩。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细雨转船头。”对此苏轼戏说云:“才出新妇矶,便入女儿浦,志和得无一浪子渔父耶!”黄庭坚晚年又对这首《渔歌子》词进行了扩写:“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欲避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苏轼笑他说:“鲁直乃欲平地起风波也。”这些故事流传甚广。
张志这首《渔歌子》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斜风细雨拼音
斜风细雨拼音
斜风细雨怎么读:xié fēng xì yǔ
斜风细雨的拼音:xiefengxiyu
基本解释:斜风:旁侧吹来的小风;细雨:小雨。形容小的风雨。
相关词语拼音
见风使舵(jiàn fēng shǐ duò)?勤学苦练(qín xué kǔ liàn)?直系亲属(zhí xì qīn shǔ)?投其所好(tóu qí suǒ hào)?公教人员(gōng jiào rén yuán)
元元本本(yuán yuán běn běn)?群龙无首(qún lóng wú shǒu)?消息灵通(xiāo xī líng tōng)?火上浇油(huǒ shàng jiāo yóu)?单刀赴会(dān dāo fù huì)
名扬四海(míng yáng sì hǎi)?舟车劳顿(zhōu chē láo dùn)?悲痛欲绝(bēi tòng yù jué)?原始公社(yuán shǐ gōng shè)?前因后果(qián yīn hòu guǒ)
斜风细雨(xié fēng xì yǔ)?飞禽走兽(fēi qín zǒu shòu)?弹无虚发(dàn wú xū fā)?目光短浅(mù guāng duǎn qiǎn)?多国公司(duō guó gōng sī)
稀稀落落(xī xi luò luò)?不白之冤(bù bái zhī yuān)?不通(gǒu pì bù tōng)?大打出手(dà dǎ chū shǒu)?世俗之见(shì sú zhī jiàn)
晚节不保(wǎn jié bù bǎo)?正大光明(zhèng dà guāng míng)?红头文件(hóng tóu wén jiàn)?略知一二(lüè zhī yī èr)?沸沸汤汤(fèi fèi shāng shāng)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原文_翻译及赏析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代·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宋词三百首 , 国小古诗 , 水乡 , 写景 , 写人抒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著,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创作背景 鉴赏张志和的词保存下来的只有《渔歌子》(原题叫《渔父》)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优美。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白鹭就是平常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远远望去,它的外形有点象白鹤,腿和脖子特别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飞翔,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暖和,雨水比冬天多,下几场春雨,河水就会上涨,于是逆水而上的鱼群便多起来了。作者没有简单地说春汛到来,而是用“桃花流水鳜鱼肥”来描写,这就更能勾起读者的想像,使人们似乎看见了两岸盛开的、红艳艳的桃花;河水陡涨时,江南特有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多肥大呀。“鳜鱼”是一种味道特别鲜美的淡水鱼,嘴大鳞细,颜色呈黄褐色。春汛来了,渔夫当然不会闲著,他们也忙碌开了。“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箬笠”就是用竹丝和青色箬竹叶编成的斗笠。“蓑衣”是用植物的茎叶或皮制成的雨衣。如果以龙须草(蓑草)为原料,它就是绿色的。“归”,回家。“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作者在词里虽然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活,但是,读者通过自己的想像,完全可以体会到词的言外之意。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读者便可以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构思也很巧妙,意境优美,使人读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濛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苏子瞻极爱此词,患声不可歌,乃稍损益,寄《浣溪纱》曰:“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蔽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黄鲁直闻而继作。江湖间谓山连亘入水为矶,太平州有矶曰新妇,池州有浦曰女儿。鲁直好奇,偶以名对而未有所付。适作此词,乃云:“新妇矶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沉钩。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细雨转船头。”子瞻闻而戏曰:“才出新妇矶,便入女儿浦,志和得无一浪子渔父耶!”人皆传以为笑。前辈风流略尽,念之慨然。小楼谷隐,要不可无方外之士时相周镟。余非鲁公,固不能致志和,然亦安得一似之者而与游也。(叶梦得《岩下放言》)
张志和(730年(庚午年)~810年?),字子同,初名龟龄,汉族,婺州(今浙江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唐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人。十六岁参加科举,以明经擢第,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唐肃宗赐名为“志和”。因事获罪贬南浦尉,不久赦还。自此看破红尘,浪迹江湖,隐居祁门赤山镇。其兄张鹤龄担心他遁世不归,在越州(今绍兴市)城东筑茅屋让他居住。史载唐肃宗曾赐他奴婢各一人,张志和让他们结婚,取名渔童和樵青。著有《玄真子》集。张志和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斜风细雨是成语吗
这四个字是一个成语。
斜风细雨的意思是:微风轻拂,细雨蒙蒙。形容烟雨迷蒙的景色或微风夹着毛毛雨的天气。例句:在这春意融融的季节,她独自在窗边欣赏斜风细雨,该多么惬意呀!引证:
1、唐·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元·范康·《竹叶舟》第三折江上撑开一叶舟,竿头收起钓鱼钩。箬笠蓑衣随意有,斜风细雨不须忧。
斜风细雨不须归全诗
斜风细雨不须归全诗的意思是: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出处: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原文: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艺术手法
这首词的前两句勾勒出一幅江南风景长卷。“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夫的悠闲自得。“桃红”与“流水”相映,显现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末两句描写渔父捕鱼的情态。与富有诗情画意的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一起,令人神往。作者虽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活,但从词的言外之意中,读者不难发现作者对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的向往。
这首词构思巧妙,意境优美,语言生动,格调清新,寄情于景,显现出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清纯和淡泊,成为一首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词作。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