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糠秕怎么读 糠秕词语的读音

2.糠秕的诗句糠秕的诗句是什么

3.什么是黄泛区?大概是内战时期的 一个什么现象

4.颠之簸之 稗糠在前 是什么典故

糠秕怎么读 糠秕词语的读音

糠秕在前打一数字-糠秕在前沙砾在后

1、糠秕拼音:[kāngbǐ]。

2、汉语词汇,释义为谷类废弃不可食的部分。比喻琐碎或无用的事物。

3、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王因谓曰:『簸之扬之,糠秕在前。』范曰:『洮之汰之,沙砾在后。』」也作「秕糠」。

糠秕的诗句糠秕的诗句是什么

糠秕的诗句有:所去何啻轻糠秕,二十年糠秕。

糠秕的诗句有:珠玉糠秕杂眼前,二十年糠秕。结构是:糠(左右结构)秕(左右结构)。注音是:ㄎㄤㄅ一ˇ。拼音是:kāngbǐ。

糠秕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糠秕kāngbǐ。(1)在打谷或加工过程中从种子上分离出来的皮或壳。(2)比喻琐碎的事或没有价值的东西。

二、引证解释

⒈见“糠_”。

三、国语词典

谷类废弃不可食的部分。比喻琐碎或无用的事物。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王因谓曰:『簸之扬之,糠秕在前。』范曰:『洮之汰之,沙砾在后。』」也作「秕糠」。词语翻译英语sameas德语Spreu

四、网络解释

糠秕糠秕是一个汉语词汇,比喻琐碎的事或没有价值的东西

关于糠秕的诗词

《稻粱·勿嫌糠秕勿嫌陈》

关于糠秕的成语

尘垢_糠然糠照薪_糠及米贫贱糟糠秕言谬说尘垢秕糠吹糠见米簸之扬之,糠秕在前排糠障风抹月秕风

关于糠秕的词语

然糠照薪吹糠见米糠秕在前抹月秕风_糠及米排糠障风秕者先行秕言谬说尘垢秕糠簸扬糠秕

关于糠秕的造句

1、看哪,我已使你成为有快齿打粮的新器具,你要把山岭打得粉碎,使冈陵如同糠秕。

2、我们中没有一个人需要留在糠秕的烟云里。

3、诗意是箕宿不能用来簸扬糠秕,斗宿不能用来舀取酒浆,后常用“南箕北斗”。

4、入门孝翁姑,曲折承顺,尤过于生,而操作更勤,餍糠秕不为苦。

5、他们何尝像风前的碎秸,如暴风刮去的糠秕呢?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糠秕的详细信息

什么是黄泛区?大概是内战时期的 一个什么现象

1938年日军进攻开封、郑州。国民党部队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企图阻止日军南下。混浊的河水向东南方向迅猛推进,在黄淮平原随性肆虐,最终形成了跨越豫皖苏3省44个县的黄泛区。

1938年6月9日,距中牟不足20公里的黄河花园口大堤溃决,眨眼之间,“黄河之水天上来”,让毫无防备的中牟百姓无处躲藏。河水伴着大雨快速推进,两天之内便袭淹了中牟全境。据档案记载:“11日,黄水猛涨,赵口口门出水;次日,中牟三刘寨、油坊头、七里店、王庄、关家、六堡、闹市口等村全部被洪水淹没;13日,花园口与赵口两处黄水在中牟西北部的茶庵汇合,分成三股南下,泛滥区域东西已达15公里宽。西股主流黄水至中牟入贾鲁河,南泛尉氏、扶沟、西华等县……”

1938年6月23日出版的《大公报》记述了当时的中牟景象:“县城西北十余里的沙窝地方,集有难民3000余人,十数日以来,树皮草根已食之将罄,幸派3人求救,否则,再有二三日,恐全饿矣!”

黄河改道,泛滥成灾,给原为富庶之区的豫东平原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自1938年6月至1946年6月,河南省12个行政区的110个县中,计有中牟、尉氏、西华等20个县沦为黄泛区。数年间,计有146万间房屋及650万亩良田被淹没,无家可归的难民不得不以草根、树皮果腹,甚至“以含毒野菜及观音土充饥,糠秕杂食反成佳肴”,先后伤150多万人。

档案显示:“1944年8月,仅进入陕甘宁边区的就有9000余人,同期进入晋冀鲁豫边区的仅太行、太岳两区的更多达25万余人,大约相当于全边区所有灾民的六分之一;截至1944年年底,河南黄泛20个县逃亡人口约631070人……”

花园口决堤后,黄河水顺着贾鲁河下泄,被淤塞的赵口被大水冲开。赵口和花园口两股水流汇合后,贾鲁河开始外溢,漫溢的河水冲断了陇海铁路,向豫东南流去。

当时直接淹和饿的群众多达八十九万人,造成了历史上人为的一次大灾难。黄河水下泄后,西边一路沿颖河下泻淮河,东边一路沿涡河到安徽怀远流入淮河,黄、淮合流后涌入洪泽湖,淮河、洪泽湖沿岸立即变成了一片汪洋。这次洪灾,河南、安徽、江苏共计44县市被淹,受灾面积29000平方公里,受灾人口1000万以上,冲毁140万民房、淹没近2000万亩耕地。黄水所到之处,房倒屋塌,饥民遍野。这次洪灾,豫、皖、苏三省共有390万人背井离乡。

黄河下游故道逐渐干涸,黄河水全部从花园口下泄,黄河彻底改道。由于没有固定的河道,新黄河滚来滚去,这样在豫、苏、皖三省之间就形成了一个沼泽区,也就是黄泛区。黄泛区从花园口到淮河长约四百公里,宽10公里到50公里不等,最宽处可达80公里。

历时8年零9个月,横冲直闯的黄河回归了故道。但是黄泛区的生存环境仍然十分恶劣,耕植条件严重恶化,继续给当地人民造成灾难,直到解放后经过长期的治理,才得到好转。

著名作家李准同名小说改编的**《大河奔流》再现当时惨状。

初期(1938—1939年间),大部分河水沿贾鲁河下泄,经尉氏、扶沟、西华东部和淮阳西部,再顺颍河两侧漫流入淮,称为西泛区;中期(1940—1941年间),经过两年泛流,西泛区地面淤高,河水改由淮阳向北,经太康至鹿邑之间,南泛安徽淝河沿岸,漫流入淮,称为东泛区;后期(1942—1945年间),河水东移后,日军强迫地方群众从开封朱仙镇至太康修筑防水大堤,加上河水流动不稳定,迫使水患又回到西泛区。

值得一提的是,1944年,因尉氏和扶沟两地堤防决口,黄泛区继续向西扩展,使西华西北地区变为泽国。事实上,黄河水侵入淮河河道以后,黄泛区河道堤防就频频出事。档案记载:“泛区益广,险工迭出,每逢霪雨,一夕数惊。统计8年来,官堤民埝,大小决口,共32次,凡91处。”

根据官方的统计,自1938年到1946年,河南共有中牟、尉氏、西华、鄢陵、扶沟、淮阳、太康、睢县、杞县、广武(今荥阳广武镇)、郑县(今郑州)、柘城、项城、商水、开封、鹿邑、通许、洧川(今尉氏洧川镇)、沈丘、陈留(今开封陈留镇)20个县形成了黄泛区,档案显示:“计有150余万人伤亡,其中亡32万多人,117万人沦为灾民,房屋损失146万多间。”

当年黄泛区中牟、尉氏等地一些幸存下来的村民,如今年事已高,回忆当初的恐怖情景,他们说,由于先前没得到消息,很多人对花园口决堤将信将疑,加上当时正值麦收,辛苦了一季的农民舍不得抛弃即将收获的劳动果实,更不愿意拖家带口离开故土,结果许多人因此遭难。

泛滥的黄河水不但夺命,还把大约100亿吨泥沙带到了淮河流域,黄泛区面积多达5.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江苏全省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大水冲过之后,留下了最厚有数米深的沙石和黄泥,给黄泛区田地复垦带来了极大困难。根据档案记载,到1946年6月,河南黄泛区“650万亩农田被淹,目前可耕地虽有266万亩,但因没有耕牛和种子,加之8年来田地覆盖了沙砾,仅凭人力挖掘非常不易,仍属荒废。”

需要指出的是,依据相关档案,当时国民政府对黄泛区也实行了一些救济措施,但一些救助规定流于形式,并没有得到认真落实,使得“人民流落,哀鸿遍野,救济苍白无力”。

颠之簸之 稗糠在前 是什么典故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王文度、范荣期俱为简文所要,范年大而位小,王年小而位大,将前,更相推在前,既移久,王遂在范後。王因谓曰:‘簸之扬之,穅粃在前。’范曰:‘洮之汰之,沙砾在後。’”

东晋时期,司马昱邀请王坦之和范启前去议事,范启年龄大而官位小,王坦之年龄小而官位大。他们两人互相谦让让对方走前头。王坦之走在范启前开玩笑说“簸之扬之,糠秕在前。”范启反唇相讥:“淘啊汰啊,沙砾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