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少帅》第17集剧情介绍

2.张作霖为什么能镇住杨宇霆?

3.在少帅中哪一集张作霖说所有的部队都垮了

4.赵纫兰,16岁嫁给了10岁的,一生只称呼她两个字

《少帅》第17集剧情介绍

河南卫视知根知底全集张作霖-知根知底张作霖

奉旨一战艰苦卓绝,三个旅全都被困住了,张学良头一回打这样的硬仗完全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杨宇霆派韩麟春过来帮忙,韩麟春告诉张学良,人到险处须放胆,放手一搏才有机会,三个旅必须拉开了打,互为犄角不得放松,郭松龄同意这种打法,让张学良去储世新的二团,张学良便让韩麟春留在指挥部代理梯队长。

储世新派了通讯兵到了指挥部,张学良跟着他去二团,通讯兵为了掩护他牺牲了。张学良告诉储世新,现在全线告急,他们一个团正面担任三个团的护卫任务,他到这里来就是要和他们同生共,储世新担心张学良的安全,鼓动各位营连长劝张学良离开了。

张学良的到来起到了作用,二团在储世新的带领下打进了对面直军十六师的前线指挥所,郭松龄和戴旅长也得手了,韩麟春功成身退,张学良大喜之时却收到张作霖的电报:东路军溃败,张作相失手。张学良叫回郭松龄坐镇指挥,准备去军粮城大本营看看父亲那边的情况。

之后,西路军溃退,其中一个师一个旅未打一枪就缴械投降,总指挥张景慧躲到北京城,东线失败,有人看见张学良从马上掉下来不知所踪,奉军所有的希望顷刻变成梦幻泡影。张作霖听到儿子失踪心急如焚,张学良却赶了回来,父子相见,泪眼相对。

热战六天,奉军就被打败,损失掉七万多人,唯有张学良的三八两旅有所斩获,张作霖被大总统罢免了各种职务,任命吴俊升为奉天督军。奉天的医院住满了前线回来的伤兵,于凤至建议张作霖的姨太太们前往医院探望,二姨太和四姨太不愿出头,于凤至便以慈善会董事之名陪同五姨太前往。

吴俊升见了张作霖就跪下磕头,说自己对他从无二心,北京那边是在施离间计,自己的家产不比他少,现在也不图什么了,他劝张作霖回奉天自己干自己的,张作霖正有此意,决定东三省联省自治。

张学良依然在山海关坚守,储世新负伤,张学良任命王兴文为二团团长,王兴文抱着成仁的决心临危受命,带着二团上了一往无前的冲向直军营地,全团大多战。

冯庸的保定同窗战不少,火车站却没有多余的车皮运送尸体,冯庸在火车站大发脾气,命令列车长给同窗的尸体磕头,张作霖用自己的专列运了这些尸体走,让张学良去劝冯庸,两个都为部下牺牲而难过不已的年轻人坐在一起,心情沉重。

奉直两军议和退兵,冯庸要脱下军装,和伊雅格合伙开贸易公司,张学良却不让伊雅格拐走自己知根知底的发小。张作霖回到奉天就在家中挂上了“毋忘吴耻”的牌匾。张作相觉得自己该负头等责任,联合各旅长写了条陈,建议张作霖启用年轻人。

张作霖为什么能镇住杨宇霆?

张学良晚年接受采访时说,当年接班后,他们(奉系元老)都不怕我,觉得我是个年轻小孩儿,等我把杨宇霆杀了,他们一看这个孩子这么凶,就都老实了。

意思就是,张学良刚接手奉军时,应该是弹压不住给张作霖长时间当参谋长的杨宇霆的。如果能威慑得住,何必要杀掉呢,用起来岂不更好?

杨宇霆也就能在少帅面前摆摆老资格,对老帅张作霖,他绝对不敢,也没这个实力。

冯麟阁、汤玉麟、李景林等奉系老军头都偶尔也能对张作霖呲呲牙,但长期担当参谋角色的杨宇霆只能对老张赔笑脸,同时还要时不时忍受一下老张的臭脸,这是因为:

张作霖剧照

没有张作霖,杨宇霆不可能在东北?一人之下,众人之上?

老张当27师师长时,杨宇霆在东三省总督赵尔巽麾下担任军械科长兼军械厂厂长。

有一次,张作霖在街上遇到一队军容齐整的士兵,误以为是日军,一问才知道是杨宇霆带出来的军械厂卫队连,这让他认为后者有几把刷子。

为此,他把杨宇霆找到师部,双方言谈甚欢。张作霖正想把自己的?胡子?部队正规化,于是就把杨宇霆挖来当了27师参谋长。

在杨宇霆的整顿和训练下,27师果然看上去像一支正规部队了。随着张作霖升任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杨宇霆也水涨船高地成为了奉军的?二号人物奉军总参议。

张、杨的关系,就像大树与藤蔓的关系,这就决定了杨宇霆在张作霖面前的弱势地位。

张作霖与杨宇霆

张作霖对杨宇霆的?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与皖系军阀徐树铮联手整出?劫械案?,把直系冯国璋从日本订购的能装备三个混成旅的军械劫到了奉天,让奉军内部给杨宇霆送上了了?小诸葛?的称号。这是他与徐树铮的第一次合作。

1918年春,张作霖委任徐树铮为?援湘军?代总司令,和杨宇霆一道出关,对南方用兵。经人提醒,张作霖担心徐树铮拿奉军当枪使来赚取自己的声望与功劳,就下令将奉军调回了前线。

不甘心的徐树铮勾连杨宇霆,以奉军的名义从陆军部冒领了数百万元军饷,然后偷偷地招募了四个旅的兵力,隐有与张作霖分庭抗礼的架势。

在少帅中哪一集张作霖说所有的部队都垮了

第17集 张作霖大败被罢职 张学良立下奉直唯一战绩

奉旨一战艰苦卓绝,三个旅全都被困住了,张学良头一回打这样的硬仗完全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杨宇霆派韩麟春过来帮忙,韩麟春告诉张学良,人到险处须放胆,放手一搏才有机会,三个旅必须拉开了打,互为犄角不得放松,郭松龄同意这种打法,让张学良去储世新的二团,张学良便让韩麟春留在指挥部代理梯队长。 储世新派了通讯兵到了指挥部,张学良跟着他去二团,通讯兵为了掩护他牺牲了。张学良告诉储世新,现在全线告急,他们一个团正面担任三个团的护卫任务,他到这里来就是要和他们同生共,储世新担心张学良的安全,鼓动各位营连长劝张学良离开了。 张学良的到来起到了作用,二团在储世新的带领下打进了对面直军十六师的前线指挥所,郭松龄和戴旅长也得手了,韩麟春功成身退,张学良大喜之时却收到张作霖的电报:东路军溃败,张作相失手。张学良叫回郭松龄坐镇指挥,准备去军粮城大本营看看父亲那边的情况。 之后,西路军溃退,其中一个师一个旅未打一枪就缴械投降,总指挥张景慧躲到北京城,东线失败,有人看见张学良从马上掉下来不知所踪,奉军所有的希望顷刻变成梦幻泡影。张作霖听到儿子失踪心急如焚,张学良却赶了回来,父子相见,泪眼相对。 热战六天,奉军就被打败,损失掉七万多人,唯有张学良的三八两旅有所斩获,张作霖被大总统罢免了各种职务,任命吴俊升为奉天督军。奉天的医院住满了前线回来的伤兵,于凤至建议张作霖的姨太太们前往医院探望,二姨太和四姨太不愿出头,于凤至便以慈善会董事之名陪同五姨太前往。 吴俊升见了张作霖就跪下磕头,说自己对他从无二心,北京那边是在施离间计,自己的家产不比他少,现在也不图什么了,他劝张作霖回奉天自己干自己的,张作霖正有此意,决定东三省联省自治。 张学良依然在山海关坚守,储世新负伤,张学良任命王兴文为二团团长,王兴文抱着成仁的决心临危受命,带着二团上了一往无前的冲向直军营地,全团大多战。 冯庸的保定同窗战不少,火车站却没有多余的车皮运送尸体,冯庸在火车站大发脾气,命令列车长给同窗的尸体磕头,张作霖用自己的专列运了这些尸体走,让张学良去劝冯庸,两个都为部下牺牲而难过不已的年轻人坐在一起,心情沉重。 奉直两军议和退兵,冯庸要脱下军装,和伊雅格合伙开贸易公司,张学良却不让伊雅格拐走自己知根知底的发小。张作霖回到奉天就在家中挂上了“毋忘吴耻”的牌匾。张作相觉得自己该负头等责任,联合各旅长写了条陈,建议张作霖启用年轻人。

赵纫兰,16岁嫁给了10岁的,一生只称呼她两个字

1899年的冬天,河北乐亭大黑坨村,村里的李家和赵家张灯结彩,大红喜字贴在大门和屋门的两侧,喝喜酒的人们穿上平时不舍得穿的衣服,脸上堆满着笑容,给这个萧瑟冬天里的北方小村庄带来了难得的欢乐和喜气。

新娘叫赵纫兰,年龄还不到16岁,新郎就是今后中国最早传播者、中国***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这一年他只有10岁。

这一对新人在司仪响亮的吆喝声中拜了天地,完成了传统的仪式,新郎和高他一头的新娘就正式成为了夫妻,虽然那个年代早婚很普遍,但10岁的小新郎给人的感觉还是个孩子。

李家和赵家都是一个村里的人,老辈上关系就很亲近,的爷爷李如珍和赵纫兰的父亲赵文隆曾经一起到东北合伙做生意,挣了一些钱,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后来因为东北土匪太多,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二人就结伴回到大黑坨村,用做生意赚来的钱翻盖了房子,过起了还算不错的小日子。

李如珍毕竟出去见过大世面,在四岁的时候,李如珍就送他启蒙,后来又把他送到本村的私塾去读书,希望他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自小也非常聪慧,读书成绩一直很好,李如珍老人内心感到非常的欣慰。

随着李如珍的年龄越来越大,身体已经大不如以前,在这种情况下,李如珍就想趁自己健在,为张罗一门亲事,能够帮他照顾。他的好友赵文隆知道后,提出把自己的女儿赵纫兰嫁给。

赵纫兰大六岁,性格温柔娴淑,两家又门当户对,知根知底,十六岁的赵纫兰嫁入李家后可以给这个老的老小的小的家庭带来新的希望,所以这门亲事很快就成了。

由于两家关系本来就很好,又同在一个村,和赵纫兰早就熟悉,但他毕竟还是小孩子,这时他还只是把赵纫兰当成自己的姐姐。

赵纫兰嫁入李家后,承担起了里里外外很多家务,她温柔贤惠,吃苦耐劳,不仅照顾年近七旬的爷爷奶奶,还要照顾10岁的小丈夫,让他一心一意安心读书,日子虽然辛苦,但是这个家庭又一次充满了活力。

1902年,在13岁的时候第一次参加童试,遗憾的是这次他没有考中,这对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赵纫兰看到很低落,不断地鼓励他,让他不要害怕失败,要继续努力。在赵纫兰的关心体贴下,很快振作起来。由于爷爷奶奶年事已高,赵纫兰担起了家里的全部重担,她不让分心家里的任何事情,还变着花样给他做好吃的,保证他有充沛的体力精力。

赵纫兰的付出很快得到了汇报,16岁的时候终于考上了官办的永平府学堂,这在大黑坨村是一个大喜事,乡里乡亲都来祝贺,最开心的就是赵纫兰了,她感觉自己的付出得到了汇报,丈夫有了前程,自己和家人也就有了希望。

但是生活并没有给这个女人过久喘息的机会,外出上学不久,李如珍老人就去世了,老人去世前叮嘱不要大操大办,省下钱来供读书。但没有想到的是,嫁出去的姑姑这个时候却来大吵大闹,要求分家产,并把家里值钱的东西拉走不少,看着空荡荡的屋子,赵纫兰强忍悲痛,硬是把赶回了学校,让他继续安心读书。

此时家里已是元气大伤,日子也大不如以前,赵纫兰精打细算,甚至典卖衣物,咬紧牙关支持把书读下去。如果没有赵纫兰,很难完成学业。

在赵纫兰的支持下,发愤图强,刻苦努力,1907年考上了天津法政学堂,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更让赵纫兰高兴的是,这一年他们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女儿。

也许是上天要给这个女人更多的磨难,欢乐的气氛还没几天,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就夭折了,这给了初为人母的赵纫兰沉重的打击,她病倒了。

此时已经18岁了,家庭的环境使他早就变得非常成熟了,他感激赵纫兰这么多年为他和这个家庭付出的辛劳和汗水,他内心还是把妻子当成姐姐,看到赵纫兰伤心病倒,也是非常心疼,几乎没有心思去天津读书了。

赵纫兰强忍悲痛,再一次为收拾好行李,让他不要挂念家里,赶快回到学校读书。她再一次凑足了学费,把送到了村口。这个女人身上的那种大气和坚韧,让非常感动。

接下来的两年虽然艰苦,但平静而甜蜜,定期从天津回家,每次赵纫兰为他准备好生活费和衣物,而这些钱都是她辛辛苦苦攒下来的。

让赵纫兰欣慰的是,在这两年,儿子葆华和女儿星华出生了,这给整日形单影只的她带来了做母亲的欢乐。

时间一年一年过去,眼看的学业就要完成,赵纫兰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她并没有想着自己能享多大的福,只是感觉自己尽了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应尽的责任,这就是中国传统女性的宝贵品质。

终于从天津法政学堂毕业了,此时的他接触了很多先进的思想,眼界更开阔了,追求更高了,他对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要去日本去留学,去寻求更多先进的思想和报国之路。

当把这个想法告诉赵纫兰时,赵纫兰没有吃惊,她已经发现丈夫在平日和她的交流中谈的都是外面的一些新鲜事物,和一些忧国忧民的想法,虽然她有时不是很懂,但她知道丈夫是想干大事业,赵纫兰再一次义无反顾地支持了他,背着刚出生的小儿子,默默为准备好了行装。

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系学习的三年是思想逐渐成熟和脱胎换骨的三年,他深刻认识到了旧势力统治腐朽而造成的深重灾难,国家和民族濒于危亡的边缘。尤其是北洋政府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后,更是义愤填膺,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并写下了《告全国父老书》通电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此时的成为一名向旧势力宣战的战士,成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旗手。

1916年,一个身穿长袍,手提行李箱的人出现在大黑坨村村口,完成学业回家了,此时小儿子已经因为天花夭折了,赵纫兰由于过度的悲伤和劳累显得憔悴了很多,但是家里依然井井有条,葆华星华也已长大,看到这一切,泪水模糊了的双眼,他能想象出来一个柔弱的女子怎么的劳累撑起这个家,他知道他在日本花的每一个银元都包含赵纫兰的汗水,抱住赵纫兰,声音颤抖地喊了一声:“姐,我回来了。”

自从结婚后,一直对赵纫兰姐姐相称,那时年龄还小,他对丈夫的含义知道的还不多。等到年龄大了,儿女双全了,大学毕业了,日本留学回来了,甚至后来当了北大教授了,一直对赵纫兰“姐姐”相称,这里面包含了对赵纫兰的爱,更包含了对她的感激和尊重。

但是团聚的日子没有多久,就去了北京,他和好友先后办了《晨钟报》《宪法公言》等进步报刊,在《新青年》和《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观》等著名文章和演说,旗帜鲜明地批判改良主义,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我国最早传播的人。

1918年的时候,赵纫兰带着孩子来到北京,一家人终于团聚了,好友为他们在宣武门外找到一处非常不错的住宅,赵纫兰忙里忙外地把新家收拾的利利索索,他看到整日在外奔波,有时候吃饭都顾不上,不禁十分心疼,后悔没有早来到北京照顾他。

1920年,由于崇高的 社会 威望和丰富的学识,他的职业的高光时刻终于来了,他先被北大校长蔡元培聘为图书馆主任,后来又改聘为教授,甚至同时兼着北京好几所大学的教授,每月收入近300大洋,可以说收入不菲,日子眼看着就要好了起来。

但是每月拿回来的钱很少,他的钱主要花到了两个地方,一个是资助了品学兼优家境贫寒的学生和工友,二是进行革命思想宣传办报办杂志,也需要大量花费,把大部分钱都花出去了。

赵纫兰知道丈夫把钱花在了更重要的地方后,没有任何怨言,而是重新精打细算,又过起了以前的苦日子,这个女人真的非常让人敬佩,丈夫在读书求学时,她省吃俭用供丈夫读书,养 育儿 女,丈夫功成名就后,本来可以得到回报,享享福了,但是过的还是以前的日子,还多了更多的担惊受怕,但是她依然毫无怨言,永远是背后坚强的靠山。

当校长蔡元培知道后,少有的介入员工的家庭生活,他每月让财务强行从的工资中截留出一部分,直接交到赵纫兰的手中。

赵纫兰成为了大学教授夫人,每有重大活动,都带着她参加,渐渐地,赵纫兰和很多其他的大学教授的夫人熟悉了起来,这些夫人中有大家闺秀,有名门之后,还有留学归来的学者知识分子,她们一个个谈吐优雅、气质不凡,只有赵纫兰大字不识,还裹着小脚,但是这并不影响赵纫兰兰花一样高贵的品质和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她赢得了一致的尊重,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大姐”。

1921年,北洋政府断绝了北大等高校的经费,率领北京各高校的老师们讨薪维护自己的权益,由此错过了参加彪炳千秋的中共“一大”,在党史上留下了一大遗憾。

在的耳濡目染下,赵纫兰也懂得了一些朴素的革命道理,她更加全力地支持,平日里自己也是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钱去帮助更多穷苦的人。

的革命影响造成了北洋政法的极大恐慌,1927年4月6日,张作霖在北京逮捕等80余人。在狱中,备受酷刑,坚贞不屈。4月28日被北洋军阀政府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

1933年4月,在秘密组织下,的生前好友和亲属出面,为在香山万安公墓举行了公葬,赵纫兰参加了公葬仪式。由于过分悲痛,辛劳过度,5月28日,赵纫兰安详地闭拢了自己的双眼,享年49周岁。

这一天,恰恰是农历五月初五,民间的传统节日——祭奠屈原的端午节,也是烈士下葬的“五七”之日。她留下的惟一遗嘱,就是把自己埋在的墓旁,她要到九泉之下陪伴丈夫的忠魂铁血。

赵纫兰逝世后,中共河北省委鉴于她对革命做出的特殊贡献,追认她为中共党员,这在党史上是非常少见的,也是对她最大的安慰和最高的评价。

赵纫兰,一生就如她的名字一样,如兰花一般的坚韧高雅,品格高贵,她深明大义、质朴厚道,在求学、革命时期默默无闻地为丈夫做了很多牺牲,献出了深沉、伟大的爱。她是中华民族贤妻良母的杰出楷模,是近代伟大女性的代表。

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赵纫兰成为这句话最好的注脚,他无愧于终生的“大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