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足而三各为王欧阳小文-鼎足而三各为王
1.关于鼎的成语以及来源
2.传说诸葛亮身边有两个童子,是否真有其人?
3.哪位朋友能介绍一下“草衣道人”王修微
4.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中的是什么意思
关于鼎的成语以及来源
[钟鸣鼎食]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具。指吃饭时敲钟奏乐,列鼎。形容富贵人家奢侈豪华的生活。
[言重九鼎]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鼎:古代煮东西用的三足两耳式的器物。九鼎:比喻力量重。说话的分量,有如九鼎之重。形容说话极有份量。
[笙歌鼎沸]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形容乐声歌声热闹非常。
[幕燕鼎鱼]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在帐幕上筑巢的燕子,在炊器中游动的鱼。比喻处境极其危险。
[三分鼎足]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鼎:古代烹煮器具,多用青铜制成,一般圆形三足。比喻像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并立对峙。也形容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亦作“分三鼎立”、“鼎足三分”。
[举鼎拔山]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鼎:古代的青铜炊器,大且重。能将大鼎举起,能将高山拔动。比喻力大气壮。
[击钟鼎食]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钟:金属制打击乐器。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古代高官显贵用食时,打着乐器,列着鼎器。形容生活优裕,奢侈豪华。亦作“击钟陈鼎”、“钟鸣鼎食”、“鸣钟列鼎”、“鼎食钟鸣”。
[鼎足之势]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势:局势。局势像鼎的三个足一样。比喻势均力敌的三方面对立的局势。亦作“鼎足而居”,“鼎足而立”,“鼎峙而立”,“鼎足三分”,“鼎足而三”,“三分鼎足”。
[鼎镬刀锯]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鼎:古代烹煮用的青铜器物,三足两耳。镬:大锅。鼎镬:是古代的酷刑刑具,用以把人煮。指古代四种酷刑的刑具,因用指称最残酷的刑罚。
[春秋鼎盛]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春秋:年龄。人年龄正处在旺盛、强壮之际。旧时比喻人正当壮年,精力充沛。
[一言九鼎]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九鼎:古代象征的传国之宝。比喻份量重。一句话抵得上九鼎之重。形容言语极有份量,能起决定性作用。亦作“一语九鼎”、“片言九鼎”、“九鼎一言。”
[问鼎中原]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人声鼎沸]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鼎:古代煮食的器物,有三足两耳。沸:沸腾。人声嘈杂,就像水在鼎里沸腾一样。
[三足鼎立]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鼎:古代青铜制的炊具,一般是三只脚。像三只脚的鼎那样立着。比喻三种势力的并立对峙。亦作“三分鼎足”。
[力能扛鼎]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扛:用双手举起沉重的东西。鼎:三足两耳的青铜器。①形容气力特别大。②亦比喻笔力雄健。
[九鼎大吕]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九鼎:传说夏禹曾铸九鼎,代表九州,象征着,是夏、商、周三代的传国之宝。大吕:周朝大钟。比喻非常贵重的事物。多指地位、作用非常重要。
[革故鼎新]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革:除掉。故:旧的。鼎:更换。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改革。亦作“鼎新革故”。
[鼎鱼幕燕]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幕:帐篷。在鼎中的鱼,在帐篷上筑巢的燕子。比喻处境非常危险而自己不知道。
[大名鼎鼎]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鼎鼎:盛大,显赫。形容人的名气很大。亦作“鼎鼎大名”。
[尝鼎一脔]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脔:切成小块的肉。品尝鼎中一块肉的味道(可以知道整个鼎中食物的味道)。常比喻由部分可以推知全体,由小见大。亦作“鼎中一脔”、“一脔知鼎”。
[拔山扛鼎]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拔:拔起来。扛:两手举起。鼎:古代用以烹煮的器皿,多为青铜铸造而成,是非常重的器物。圆形的三足两耳,方形的四足两耳。拔起大山,举起鼎。形容力大无比。亦作“拔山举鼎”。
传说诸葛亮身边有两个童子,是否真有其人?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并没有明确给出诸葛亮身边两个童子的姓名。但两人在三顾茅庐的故事中出场较多。
三顾茅庐节选如下:
玄德来到庄前,下马亲叩柴门,一童出问。玄德曰:“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童子曰:“我记不得许多名字。”玄德曰:“你只说刘备来访。”童子曰:“先生今早少出。”玄德曰:“何处去了?”童子曰:“踪迹不定,不知何处去了。”
玄德曰:“几时归?”童子曰:“归期亦不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玄德惆怅不已。张飞曰:“既不见,自归去罢了。”玄德曰:“且待片时。”云长曰:“不如且归,再使人来探听。”玄德从其言,嘱付童子:“如先生回,可言刘备拜访。”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扩展资料
在三顾茅庐中,诸葛亮提出了有名的隆中决策。
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诸葛亮分析道:“自董卓擅政以来,各地豪杰并起,占据州、郡的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声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终之所以能打败袁绍,以弱胜强的原因,不仅依靠的是天时,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
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
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
将军是汉室宗亲,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
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隆中决策
哪位朋友能介绍一下“草衣道人”王修微
王修微(1597?—1647?),名微,字修微,自号草衣道人,明末广陵(今扬州)诗妓。她的出身是卑微的,身世是痛苦的,同时作为一代才女,她的一生又充满了传奇色彩。
王修微七岁时父亲去世,家甚穷无所依靠,被卖进“北里”(即妓院)。稍长后即“扁舟载书,往来吴会间”,四处飘零。虽因才情出众而与钱谦益、董其昌、陈继儒及“竟陵派”诗人钟惺、谭元春等当时的文人名士频繁交往,但终究逃脱不了被人狎玩的命运。因此,随着年龄的增大,她渐渐地开始“皈心禅悦”、潜心向佛,平素穿着布袍、拄着竹杖,泛舟江湖上,系情山水间,“游历江楚,登大别山,眺黄鹤楼、鹦鹉洲诸胜,谒玄岳,登天柱峰,溯大江上匡庐,访白香山草堂,参憨山大师于五乳”(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她为人正直,能急人之难,挥洒千金,一时传为美谈。后来,她在向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近代禅宗最大成就者憨山大师(即德清和尚)当面求教后,在杭州西湖边为自己建造了一座“生圹”(墓穴),并自号“草衣道人”,准备终老于此。
本以为从此便可安安静静地渡过余生的她,在一次路过苏州时,又被俗人欺骗、玩弄。万般无奈,她只好先后做了当时的名流茅元仪的外室、许誉卿的家姬。茅元仪字止生,是著名文学家茅坤的孙子,许誉卿即许霞城,他是万历四十年(1612)的进士,后任门下省的要职给事中。崇祯年间,正当政乱国危之时,许誉卿经常上书进谏朝廷,但崇祯皇帝不但不听,反而罢免了他的官职。此时,王修微与他同甘共苦,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伴随着他同赴灾难。这期间,王修微不仅整理出自己的诗集文稿,同时还协助许誉卿将他当年的上疏奏文合编为《三垣奏疏》三卷。等到明朝即将灭亡时,王修微又明确表示誓相殉。可惜的是,在明朝灭亡三年后,50岁左右的王修微就患病去世。许誉卿悲痛欲绝,在将王修微安葬在杭州西湖湖畔之后不久,他即出家为僧。
在当时,王修微的名气的确很大,她的“艳名”就与“秦淮八艳”中的柳如是、杨宛如不相上下。钱谦益曾公开说过:“天下风流佳丽,独王修微、杨宛如与君(即柳如是)鼎足而三”。(语见陈寅恪《<柳如是别传>缘起》中引顾云美《河东君传》)笔者曾读到过另外一个版本的“秦淮八艳”(文章标题、作者均佚,录此备考),王修微的名字也赫然在目,和李香君、李贞丽、王月、寇白门、陈圆圆、杨宛如、柳如是等共列于“八艳”之中,且排名柳如是之前,位列第七。
而王修微的诗词作品,则更引得当时及后人的佳评不断。
王修微生前,曾编著有《名山记》、《樾馆诗》、《宛在篇》、《未焚稿选》、《远游篇选》、《间草选》、《期山草选》、《浮山亭草》等诗文集。其诗作之丰富,成就之突出,在当时的女性诗人中的确出类拔萃、独树一帜。因此,当时的著名诗人、隐者陈继儒(眉公)曾这样评价过王修微:“修微诗类薛涛,词类李易安(李清照),无类粉黛儿,即须眉男子,皆当愧煞”,“修微诗词娟秀幽妍,至于排调品题,颇能压倒一座”。谭元春的《期山草小引》是明代小品文中的名篇佳作,当时就是为王修微诗集《期山草》所作的序言,他对王修微诗作的评价是:“诗有巷中语、阁中语、道中语,缥缈远近,绝似其人”。而钟惺在其所编的《名媛诗归》中也作了如此评价:“其诗娟秀幽妍,与李清照、朱淑贞相上下。”
当时和钱谦益、陈继儒齐名,后来官至礼部尚书的著名书画家、诗人董其昌为《樾馆诗》作序时,以唐朝诗妓薛涛与高骈相失而作《十离歌》的典故,将王修微与唐山夫人、卓文君相比较,认为王修微的诗作当不在她们之下。而且,王修微身穿道人服装,人居生圹之侧,诚心学禅礼佛,则更应在她们之上。“当今闺秀作者,不得不推草衣道人。观其新集,如《贻桐纳》五言古四篇,绰有韦司直之古淡,而《代陶琴》、《代庄蝶》等命篇,亦复独创。大都闺秀之诗,虽饶于才致,而俭于取境,未有若道人之凿空者,岂直缘情绮靡,为宛转之歌《十离》之什已耶?吾又闻道人竖精进幢,被忍辱铠,师月上而友南岳,不欲仅以诗人传,何论唐人、文君。吾过矣,吾过矣!”
吾扬前贤、清代“扬州学派”领袖阮元也曾在其《广陵诗事》“卷九”中列有“扬州女侠‘草衣道人’王微”条目云:“扬州女侠‘草衣道人’王微,有红妆季布之风,诗亦如其为人。尝从西湖入云间,人或迹之,已峭帆泖塔矣。西泠有句云:‘桃花得气美人中’。又五言云:‘窗中人息机,风雪初有声。’余以为不减前人‘雨止修竹间,流萤夜深至’也”。阮元对王修微的评价不可谓不高,而其“扬州女侠”的说法,恐亦受钱谦益“草衣之诗近于侠”的影响。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其诗句“纤郎名字吾能意,合是广陵王草衣”之后,专门加上注解“‘纤郎’疑即王修微字,号草衣道人,广陵人,后归许霞城给事。”已故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更是在其《柳如是别传》中多次提及王修微及其诗作,为我们钩沉出许多有关王修微的珍贵历史资料。
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文史专家施蛰存先生早年就对这位才情横溢的广陵女诗人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从其弟子沈建中编订的《施蛰存先生年谱初编》中,我们能够发现施蛰存先生曾花大力气在古迹中寻觅王修微的诗作,并于“1965年10月,辑录《王修微集》及附录,得其诗一百三十篇”。惜乎,施老已逝,不知他在“”之前所辑的《王修微集》现在可还留存人间?
从笔者搜集的王修微68首诗作、25首词作来看,她的诗作继承了汉魏乐府民歌直抒胸臆、感情真挚的特点,而佳妙之处,似乎又要高出乐府,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尤其是她的五言古体、近体诗作,极善于起句,非常类似于陈思王曹植的特点。如《重过雨花台望江》的起句“春意近东岑,云影结遥灿”、《起步》的首句“众叶绘山色,日暮殊苍苍”、《夹山漾别陈仲醇》的第一句“夹山寒水落,木叶下纷纷”,这些诗句以比兴起句,语言精炼,词采华茂,实非仅仅工于绝句的薛涛所能及。
王修微的词作同样出众,特别是她的那首小词《忆秦娥》,更是令人读之难忘。《明词综》引施绍华(子野)语,说其中“‘多情月,偷云出照无情别’之句,风流蕴藉,不减李清照。”在钱谦益编辑的《列朝诗集》中,更是异乎寻常地编录进了王修微的诗作达59首之多,在整个“闺媛典之闺藻部”少则一两首、多则十数首的个人诗作中,王修微以其特殊的才情赢得了选编者特别的尊重。
王修微曾在《樾馆诗》自序中说:“生非丈夫,不能扫除天下,犹事一室。参诵之余,一言一咏,或散怀花雨,或笺志水山。喟然而兴,寄意而止,妄谓世间春之在草,秋之在叶,点缀生成,无非诗也。诗如是,可言乎?不可言乎?”而至今日,王修微其人,即使在其故乡扬州,也可谓是“可言乎?不可言乎?”的确,正如扬州著名学者韦明铧先生所说:“王修微实在是人们忽略已久的扬州才女,挖掘出来很有意义。”
历史的书页轻轻翻过,出身卑微的诗妓王修微并没有在其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但她的确如同“青莲亭亭,自拔淤泥”(语出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也许我们在津津有味地品评柳如是、钱谦益的浪漫爱情故事时,也同时应该联想到草衣道人王修微——我们理应替她这样一位特别的扬州女性找回那一份属于她的光荣!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中的是什么意思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湖心亭看雪》中的句子。
这里的”是“是副词,表示肯定。
举例如:是必(一定要的意思);是须(必须的意思);是致(因此的意思);例:我[是]昨天买的票;他手艺是高明,做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
“是”不重读时,可省略,只表示一般肯定 。如:我”是“问问,没有别的意思。
《湖心亭看雪》全文
作者:(明末清初)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扩展资料:
“是金陵人”中“金陵”的其他旧称:
旧称:冶城、越城、石头城、白下、江宁、丹阳、金陵、秣陵、建业、扬州、建邺、建康、秦淮、升州(升州)、蒋州、上元、集庆、应天、京师、南都、天京、首都。
别称:龙盘虎踞(龙蟠虎踞)、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博爱之都、开明之城、江南佳丽地、钟山风雨帝王城。
建都朝代:东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五代·杨吴(西都)、五代·南唐、南宋(行都)、明、南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
百度百科——《湖心亭看雪》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