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朗润的引证解释朗润的引证解释是什么

2.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内容简介

3.朗润的意思是什么呢

4.圣教序逐句译文

朗润的引证解释朗润的引证解释是什么

仙露明珠方能讵其朗润-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什么意思

朗润的引证解释是:⒈明亮润泽。引《周书·高琳传》:“琳母尝祓禊泗滨,遇见一石,光彩朗润,遂持以归。”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仙露明珠,_能方其朗润。”陶曾佑《中国文学之概观》:“若凤凰之_喈,圭璋之朗润。”冰心《一个母亲》:“那一个孩子不像出水的莲花一般,发出自然朗润的光辉。”⒉爽朗温和。引唐王勃《梓州_县兜率寺浮图碑》:“长史河东裴某,风神朗润,操履贞勤。”明李东阳《光禄寺少卿李君墓志铭》:“生而朗润,数岁能属对,人争诵之。”⒊谓声音响亮圆润。引清梅曾亮《原任予告大学士戴公墓碑》:“吐词流音,朗润畅远。”茅盾《无题》:“开头的一二分钟,虽然念得快,声音倒是朗润的。”。

朗润的引证解释是:⒈明亮润泽。引《周书·高琳传》:“琳母尝祓禊泗滨,遇见一石,光彩朗润,遂持以归。”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仙露明珠,_能方其朗润。”陶曾佑《中国文学之概观》:“若凤凰之_喈,圭璋之朗润。”冰心《一个母亲》:“那一个孩子不像出水的莲花一般,发出自然朗润的光辉。”⒉爽朗温和。引唐王勃《梓州_县兜率寺浮图碑》:“长史河东裴某,风神朗润,操履贞勤。”明李东阳《光禄寺少卿李君墓志铭》:“生而朗润,数岁能属对,人争诵之。”⒊谓声音响亮圆润。引清梅曾亮《原任予告大学士戴公墓碑》:“吐词流音,朗润畅远。”茅盾《无题》:“开头的一二分钟,虽然念得快,声音倒是朗润的。”。拼音是:lǎngrùn。结构是:朗(左右结构)润(左右结构)。注音是:ㄌㄤˇㄖㄨㄣ_。

朗润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朗润lǎngrùn。(1)明朗润泽。

二、网络解释

朗润朗润:词语朗润:品牌朗润(词语)拼音:lǎngrùn英文:[clearbrightmoistandsleek]或[green]释义:明朗润泽。朗,明亮;润,润泽、滋润。

关于朗润的近义词

圆润明朗润朗

关于朗润的反义词

晦涩

关于朗润的诗句

第一难忘朗润园鸡头朗润睹双峰半奁珊瑚朗润

关于朗润的成语

润屋润身眉清目朗风清月朗朗朗乾坤浸润之谮书声朗朗玉润珠圆目似朗星

关于朗润的词语

香润玉温朗若列眉浸润之谮天清气朗天朗气清朗月清风玉润珠圆风清月朗眉清目朗

关于朗润的造句

1、花儿为你陶醉,天空为你着迷;大海为你澎湃,清风为你心动;青山为你朗润,心儿为你悸动。

2、莺歌,燕舞,花红,草绿,山朗润起来,水欣然起来,天地一片清明。

3、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4、他和师父是至交好友,前些年来北京的时候,有段时间就借助在他在北大朗润园的住处。

5、秋分了,心情朗润起来了,日子清爽起来了,身心逍遥起来了,步子轻快起来了,生活潇洒起来了,问候发送出来了。愿你拥抱爽朗的秋,心情爽爽!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朗润的详细信息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内容简介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为该套丛书之一。该书以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为底本,介绍了其中的楷书技法。关于书法技法,历代论述颇多,有的过于繁冗复杂,初学者往往不得要领,无所适从。这套“书法入门十八法”试图集前人经验之精华,从实际出发,化繁为简,强调可操作性,把书法基本技法概括为“十八法”。书法爱好者通过这十八法的学习训练,可以从各个侧面加深对笔法的了解,从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早日跨入书法艺术的大门。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遅。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後学。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涂闲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厯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湌风。鹿菀鷲峰,瞻奇仰异。承至言於先圣,受真教於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津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於口海。爰自所厯之国,揔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引慈云於西极,注法雨於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乾燄,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昬波,同臻彼岸。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所托。譬夫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花。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乹坤而永大。

永徽四年,岁次癸丑十月己卯朔十五日癸巳建。

中枢令臣褚遂良书。

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

夫显扬正教,非智无以广其文。崇阐微言。非贤莫能定其旨。盖真如圣教者,诸法之玄宗,众经之轨躅也。综括宏远,奥旨遐深。极空有之精微,体生灭之机要。词茂道旷,寻之者不究其源。文显义幽,理之者莫测其际。故知圣慈所被,业无善而不臻。妙化所敷,缘无恶而不翦。开法网之纲纪,弘六度之正教。拯羣有之涂炭,启三藏之秘扃。是以名无翼而长飞,道无根而永固。道名流庆,厯遂古而镇常。赴感应身,经尘劫而不朽。晨锺夕梵,交二音於鷲峰。慧日法流,转双轮於鹿菀。排空宝盖,接翔云而共飞。庄野春林,与天花而合彩。

伏惟皇帝陛下。上玄资福,垂拱而治八荒。德被黔黎,敛衽而朝万国。恩加朽骨,石室归贝叶之文。泽其昆虫,金匮流梵说之偈。遂使阿耨达水,通神甸之八川。耆闍崛山,接嵩华之翠岭。窃以性德凝寂,归心而不通。智地玄奥,感恳诚而遂显。岂谓重昬之夜,烛慧炬之光。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泽。於是百川异流,同会於海。万区分义,揔成乎实。岂与汤武校其优劣,尧舜比其圣德者哉。玄奘法师者,夙怀聪令,立志夷简。神清龆龀之年,体拔浮华之世。凝情定室,匿迹幽巖。栖息三禅,巡游十地。超六尘之境,独步伽维。会一乘之旨,随机化物。以中华之无质,寻印度之真文。远涉恒河,终期满字。频登雪岭,更获半珠。问道法还,十有七载。备通释典,利物为心。以贞观十九年九月六日奉敕於弘福寺,翻译圣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洗尘劳而不竭。传智灯之长焰。皎幽闇而恒明。自非久植胜缘,何以显扬斯旨。所谓法相常住,齐三光之明。我皇福臻,同二仪之固。伏见御制,众经论序,照古腾今。理含金石之声,文抱风云之润。治辄以轻尘足岳,坠露添流。略举大纲,以为斯记。

皇帝在春宫日制此文。

永徽四年,岁次癸丑十二月戊寅朔十日丁亥建。

尚书右仆射上柱国河南郡开国公臣褚遂良书。

万文韶刻字。

朗润的意思是什么呢

朗润的意思是明朗润泽。

朗是指明亮;润是指滋润、润泽。出自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

集王圣教序碑刻立于唐咸亨三年(六七二),碑通高三五零、宽一零八、厚二十八厘米。碑文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

圣教序逐句译文

圣教序译文如下: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佛法一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布宇宙,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超脱一切~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机,即使遵循它也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的,佛法的流传,深邃而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然而佛教是在西土产生并兴起的。流传到东汉就象明亮的美梦一样,照耀着大唐而传布着慈爱。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

很早以前,天地初开的时候,佛的语言还没完全传播开而教化的方式已经完成。当佛教深入人心,恒显于世,人们敬慕德行也懂得遵循。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在漫长的等待中,人类由浑沌昏暗回归到今天正本清原的时候,世道更替,度发生了变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

佛陀金色之相;不用镜子而观照三千大千世界。

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佛像不用任何凭借即能显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丽象:美好的形象。开图:展示描绘。空端:无有凭借。,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于是精妙的语言广为流传,从三途的苦难中去拯救万物。佛陀遗留的经说长久地传播,引导众生按十地修行。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

然而真正的佛教难以追溯,所以不能统一到根本归属。

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

而邪僻的不正当的学问却容易使人依从,于是邪正之间就在教义上交错杂乱。

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

所以空宗派和有宗派有了各自的观点,有时沿袭着旧俗便产生了争执。

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于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学说~就暂时沿着时间的流逝而在或兴或衰中交替流传。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有个叫玄奘的法师~是法门的领袖人物。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

他从小就很聪明~心怀忠诚~早就能明白"三空"的教义,

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长大后他的神情、性格又和佛教的要求很是投合,他总是坚持包括"四忍"境界的佛门修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即使是松林涧的清风、湖水中的朗月,也比不上他的清丽华美,即使是仙饮的晨露、明亮的珍珠,岂能和他的明朗润泽相比,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所以他智慧超群~没有牵挂~精神清透~并不显露,超脱六尘~不同于常人~多少年来没有人可以和相提并论。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他聚精会神地从内心修炼自己~常以正统佛学的衰落为悲伤,他静心钻研佛教~常因这精深的理论被谬传而感慨叹息,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他想着要有条有理地分辨剖析经文~扩大佛学古代的经文典籍,取掉虚假的~保留真实的~让后辈学者从此开始不再混淆真伪。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

因此他向往净土~就到西域去求学。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他冒着生命危险在万里征途上行进,他拄着拐杖独自远行。

积雪晨飞,途闲失地;

途中艰险无以计数~早晨的漫天飞雪~行进途中有时找不到栖身之地,

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傍晚的滚滚风沙~遮天蔽月难辨方向。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

在万里山川之上~有着他排开险阻、拨开迷雾前进的身影,

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

在多少个严寒酷暑的季节里,留下他踩霜宿雨而前进的脚印。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诚心愿望为重,千难万苦的辛劳为轻,期望着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他游遍了西域各国,历时一十七年。

穷历道邦,询求正教。

他历经了所有经过的地方,探询追寻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餐风,

他经双林、到八水,体会到了佛教圣地的高贵风尚,

鹿苑鹫峰,瞻奇仰异。

去鹿苑、登鹫峰~瞻仰了佛祖生活过的奇珍异途。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在先贤圣人那里接受了深奥的学问。探寻到幽深神妙的途径~精通了深奥的学问。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对于“一乘”“五律”的佛学教说,他很快就牢记在心。对“八藏”“三箧”的佛学理论,他讲起来就象波涛流水,滔滔不绝。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于是玄奘从所经过的大小国家中,总共搜集吸取了三藏主要著作,一共六百五十七部,翻译成汉文后在中原传布,从此这宏大的功业得以宣扬。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

慈仁的云朵,从西地缓缓飘来,功德无量的佛法象及时雨一样遍洒在大唐的国土上。

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残缺不全的佛教教义终于恢复完整,在苦难中生活的百姓又得到了幸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

熄灭了火屋里燃烧的熊熊烈火,,解救众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从此不再迷失方向,

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佛光普照,驱散了昏暗,照耀着众生到达超脱生的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

因此懂得了做恶必将因果报应而坠入苦海,行善也必定会凭着佛缘而升华。

升坠之端,惟人所托。

为什么会有升有坠,那就只有看人的所作所为。

譬夫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花;莲出禄波,飞尘不能污其叶。

比如桂树生长在高高的山岭上~云露才能够滋润它的花朵,莲花出自清澈的湖水~飞扬的尘土就不会玷污它的叶子。

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

这并不是说莲花原本洁净,桂树原本贞洁,的确是因为它们所依附的条件本来就高,所以那些卑贱的东西不能伤害到它,所依附的本来就很洁净,所以那些肮脏的东西就玷污不了它。

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

花草树木没有知觉,尚且能凭借好的条件成就善事,更何况人类有血有肉有思维,何不凭借好的条件去寻求幸福:

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希望这部佛经得以传布广播,像日月一样永远散发着光辉;使这福祉长久布撒人间,与天地共存且至高无上。

《圣教序》的由来:

唐代僧人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历尽千辛万苦,冒生命危险,到达印度。在他取经回归长安时,举国为之震动,太宗对玄奘艰苦取经伟大精神感动,并谓“胜朝盛事”,对于他在佛学方面的成就,也极端推崇,于是在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敕命他在长安弘福寺中,专门翻译梵经。并为其翻译的《瑜伽师地论》赐予序文,这便是《圣教序》的由来。

《圣教序》成文以后,为了永垂后世,昭示天下,乃筹备将其刻于碑石流传,又因为太宗皇帝深爱羲之书法,故大家认为这篇碑文,非书圣王羲之书法“不足贵”,然羲之乃晋人,不可再起而书之,于是请弘福寺沙门怀仁担任集字拼文工作。释怀仁原是一名擅长王羲之书法的僧人,据说他还是王羲之的后裔,怀仁用集字的方法以王羲之书法拼就《圣教序》全文。太宗为了方便怀仁的集字工作,特地准许将宫中收藏的大批王羲之字迹供给钩摹缀集。

《圣教序》全文共一千九百零四字,其中包括唐太宗的序文、高宗李治的一篇记和玄奘本人所译的《心经》三个部分,怀仁经过了长达二十四年的收集和拼凑、苦心经营,终成此碑。足见《圣教序》乃王羲之书法之集大成也。此碑广采王书之众长,非常注重变化和衔接,摹刻亦颇为精到,因此可以说,“圣帖”是从王氏书迹中经过挑选合成的,足以代表王氏之书的精华,可称最佳典范。

清人蒋衡在《拙存堂题跋》中说:'沙门怀仁乃右军裔孙,得其家法,故《集字圣教序》一气挥洒,神采奕奕,与《兰亭序》并驱,为千古字学之祖'。《集字圣教序》问世后,宋、明、清以来的历代书家对这一作品评价甚高,称之为'百代模楷。模仿羲之书,必自怀仁始。'的确,这一碑刻充分地表现出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精美典雅和灵动多姿。此碑功德无量,直至今日仍是我们学习书法不可多得的珍贵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