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宇琼楼什么意思-玉宇琼楼在哪里
1.在古代月亮有几种称呼?
2.水调歌头 翻译
3.无锡哪里好玩
4.苏轼水调歌头全诗原文
5.山海经:昆仑三重秘境:一层登之不,二层登之乃灵,三登成天神
在古代月亮有几种称呼?
1、玉镜
《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宋代:范成大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今年新梦,忽到黄鹤旧山头。老子个中不浅,此会天教重见,今古一南楼。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
敛秦烟,收楚雾,熨江流。关河离合,南北依旧照清愁。想见姮娥冷眼,应笑归来霜鬓,空敝黑貂裘。酾酒问蟾兔,肯去伴沧洲?
释义:
细细算来十年宦海沉浮,人在十处度过十个中秋。旧梦未了今秋忽如新梦,飘然人到黄鹤旧时山头。老子今夜豪兴不浅,忽忆当年庾亮守鄂州,天教历史上的聚会重现,我辈今朝宴饮赏月在南楼。迢迢银河暗淡无光,独见一轮皓月当空浮。
江北烟散,江南雾收,江水平似白练滔滔东流。山河破碎,南北分裂,月光依然照临一片清愁。月中嫦娥冷眼相看,当笑我白发东归,空损貂裘,壮志不酬。我今举杯邀明月,肯否与我结伴共去沧洲?
2、飞镜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宋代: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释义: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3、桂魄
《念奴娇·中秋》宋代:苏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释义:
置身高楼,凭高看去,中秋的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显得更为辽阔无边。月亮的光辉从天上照射下来,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在月宫的琼楼玉宇上,仙女们乘鸾凤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我向往月宫中的清净自由,秀丽的江山像图画般的美丽,看过去在朦胧的月色里,树影婆娑。
现在我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自己的影子当成知心朋友和他一起起舞,希望愉快地度过如此良宵,邀月赏心,用酒浇愁,但悲愁还在。不要辜负了这良辰美景,此时此刻,唯有月亮才是我的知音,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4、玉盘
《阳关曲·中秋月》宋代: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释义: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5、圆魄
《中秋月二首·其二》唐代: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释义:
天上升起一轮明月,
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
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
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水调歌头 翻译
水调歌头译文
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年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归返,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琼楼玉宇,爱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殿怎比得上在人间!
转过朱红楼阁,月光低洒在绮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怅无眠。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水调歌头赏析(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一七零六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其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脱化而来的。“举着酒杯询问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时有的”?此句充分显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隐藏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的内容,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象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真可谓“奇逸之笔”。“其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紧密相接,写词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随人舞动,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也难比人间的幸福美好。这里由脱尘入圣一下子转为喜欢人间生活,起伏跌宕,写的出神入化。
词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宫里去,脱离曾让他无限烦恼的人间,但是词人终究是现实的,对人生是热爱的,因此,亲手抹去了这种虚无的画景。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找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分离的人们的同情。词人思想是豁达的,他需要自我解脱,所以他一质问的语气发泄佳节思亲的情感。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结束句“但愿人长九,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忽上忽小,一会离尘,一会入世,语句精练自然,显示了词人高超的语言能力及浪漫洒脱超逸的词风。
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受到人们的推崇。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这是写中秋最好的一首词,此说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寻味。它的意境光阔,胸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一种美好的享受。
--------------------------------------------------------------------------------
水调歌头赏析(二)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圆、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脱化而来的,李白的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想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我们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佑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入世的思想战胜了。
“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乘风入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可是,今天读苏轼的词,我们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找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况,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我看,“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都可以互相参看。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
水调歌头赏析(三)
这首词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词中之《天问》,又有李白之仙心。屈原《天问》洋洋一百七十余问;李白《把酒问月》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
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屈原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是因失意而怅惘而问月。
苏轼作此词时40岁,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他既对朝廷政局深切关注,又期望重返汴京,心情复杂,时逢中秋,一饮而醉,醒后感慨弥深,遂作此词。
上阕主要表达政治失意后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心理。见月而问天,追月而迟疑,在"天上"与"人间"徘徊不定。这与苏轼主儒术而不迂腐、参佛老而不沉溺的思想特点是分不开的。所以据说宋神宗读至"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时,乃有"苏轼终是爱君"的感叹,并以此量移汝州。(《岁时广记》引杨湜《古今词话》)。
值得注意的是,苏轼"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所展示的语言方式和矛盾心态,曾一时为众人仿效,如黄庭坚之"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赵秉文"我欲骑鲸归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时真。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等等。
下阕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宕出,专写"人间"一路,小序中"兼怀子由"之意也随之拈出。换头三句实写月色照人之形。转、低、照三字写足月光移动之神韵。"无眠"二字始直接涉及中秋人事,"怀"弟之意隐约而出。接下五句又跳出个人思绪,由个人之离别联想到普天下人之离别,使词的境界陡然提升。不惟,实兼慰人,意思愈转愈深。煞拍两句从谢庄《月赋》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虽然月圆人未圆,但明月千里,同此天空,则人若得生命长久,自有与月共圆之日。
全词情感数折,而意思层递进深,在矛盾中归于旷放。胡仔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苕溪渔隐丛话》)。
作此词六年后,苏轼(46岁,在黄州)又作了一首中秋赏月词--《念奴娇》: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其情景与前阕皆相仿佛,但意趣已自不同。前阕之矛盾曲折、境界开阖在此词中化为一股清旷之气。刘熙载曾说:"东坡词具神仙出世之姿。"(《艺概·词曲概》)。
无锡哪里好玩
鼋头渚
鼋头渚风景区始建于1918年,现面积达500公顷。有充山隐秀、鹿顶迎晖、鼋渚春涛、横云山庄、广福寺、太湖仙岛、江南兰苑,中日樱花友谊林等众多景观,各具风貌。风景区已成为中外驰名的旅游度假休养胜地。鼋渚风光,山清水秀,天然浑成,为太湖风景的精粹所在,故有“太湖第一名胜”之称。当代大诗人郭沫若所作“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 头”的诗句赞誉,更使鼋头渚风韵流扬境内海外。
太湖仙岛
太湖仙岛,原称三山岛,俗称乌龟山,是鼋头渚景区内一组湖中小岛,总面积12公顷。该岛如神龟静伏水面,绰约多姿,恍如“蓬莱仙岛”。岛上玉宇琼楼,石窟灵洞,林木苍翠,猕猴戏耍,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多采,处处美化美奂,不啻一清旷疏朗,超凡脱俗的仙境胜地。逍遥游仙岛,定会给您留下“疑在画中,犹在镜里”的难忘记忆。
蠡园
春秋末期,越国大夫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消灭了吴国,功成身退,偕西施泛舟五里湖。后人据此轶事,就把五里湖改称为“蠡湖”。 园内占地面123亩,园内有假山耸翠、南堤春晓、长廊揽胜、层波叠影四个景区。
梅园
梅园为著名民族工业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以“为天下布芳香”的宗旨而建。此园遥临太湖烟波,背倚龙山翠屏,倚山建园,以梅饰山,近山远水,虚实相映,构成一幅天然图画。早春季节,梅花盛开,这里一片“香雪海”,香气馥郁,沁人心肺。
锡惠公园
锡惠公园包括锡、惠二山,映山湖将两山相联结,这里惠山逶迤,此外园林中锡山明媚,树木茂密,风景幽美。 园中有历史悠久的天下第二泉、惠山寺、春申涧、龙光塔、云起楼、寄畅园等。
龙头渚
龙头渚位于无锡马山西南端,是太湖风景区的主要景点之一。从龙舌、龙头、龙耳、龙颈到龙背,全长2500米。这里山不高而层峦叠嶂,水不深而烟波荡,山清水秀,是一幅天然的江南山水画。山上四时佳果不断,水中常年湖鲜不绝。人游其上,四周水抱山环,松柏叠翠,气势壮阔;处处曲径幽深,柳暗花明,风景优美。明朝隐士钱西青曾筑茅舍隐居于此,躬身自耕,故又名西青咀。
吟苑
吟苑系锡惠公园的“园外园”,东临大运河,占地2.66公顷,建成于1985年10月,是观赏起源于中国的盆景艺术及花卉的专类园,又是常年开放的有特色的夜公园。盆景区名“壶中天”,包括序馆、盆景院、历历亭等。主展室名逸馆、荟峰馆,分别展出树桩盆景、水石盆景。共卉区按山水园格局布置,以人工湖为构图中心,北岸以曲廊串联门洞,南部为花木茂盛的假山,并通过假山的过渡,将锡山、惠山“借景”入园。登上公园“好人入座楼”,惠山九峰及锡山塔影尽收眼底,有九龙嬉珠气象。吟到夕阳山外山,世间总被余情绕。
黄埠墩
古运河沿河风光带游览从被无锡人誉为“天关”的黄埠墩开始,今处于运河中流,是一四面环水面积仅220平方米的弹丸小岛,因历史上有“二相二帝一青天”到此歇脚而闻名遐迩。墩上有康熙、海瑞、文天祥题词匾额、碑刻。
南禅寺
古运河游览最热闹的岸边之景为南禅寺。南禅寺始建于梁武帝太清年间,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北宁雍熙年间,寺内建塔,后由徽宗赵佶在崇宁三年赐名“妙光塔”。倚寺而建的“南禅寺”市场,已形成长达300米的“风味饮食一条街”,又开办了花鸟鱼虫、邮票钱币、古玩玉器和书画收藏品等市场,有摊位近500个,经营品种上万。游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是特有市井风味的“好吃好白相”的理想去处。
东林书院
为500年前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的嫡传弟子杨时创立,作长期讲学之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东林党事件的策源地。书现存石碑坊、仪门、丽泽堂、碑亭、道南祠等建筑,内有顾宪成所撰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名桥
清名桥是无锡市区规模最大的古代石拱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存桥梁为同治八年(1869)重建,系单孔石孔桥,长43.3米,中宽5.5米,桥高7.4米,桥孔跨度13.1米。全桥用花岗岩构筑,桥栏及望柱不尚雕饰,而以桥形的宏大稳固、浑厚端方取胜,当得起古朴二字。
吼山公园
吼山公园是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特色的公助民办乡村公园,位于锡东第一山吼山,为锡山市城区总体规划工程之一,总面积120公顷,总投资400余万元。
泰伯祠庙
泰伯殿,连同玉皇殿、关帝殿是一组古典建筑群体。东院有三让堂、尊德堂、大夏堂、古吴社庙(让王小殿),西院有德洽堂、采芝堂、大树堂、宝珠精舍、隔凡楼等建筑。
江南第一古墓——泰伯墓
江南第一古墓——泰伯墓位于锡山市鸿声镇的鸿山南麓,距梅村泰伯庙3公里。属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被列为太湖风景区景点之一。
吴文化公园
吴文化公园(无锡民俗村)坐落在锡山市堰桥镇西高山,是全国第一家由农民捐资兴建,以吴地文化为内涵,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大型文化园林。 现已经开放了稻丰迂、水鲜村、桑蚕巷、桃花村旧点、堰里农舍、吴地船桥史馆等6个馆区。
唐城
唐城,是中央电视台无锡太湖影视城中的一组仿唐建筑群,占地十五公顷,总建筑面积达三万平方米。城内沉香阁、唐宫、骊山画阁、唐 街、御花园、仙人承露、杜甫诗堂、杨贵妃出游图等近百个景点金壁辉 煌,色彩瑰丽;一条长110米的“唐街”店铺林立,旗幌招展;整座城池再现了盛唐时期的皇城风貌和风俗民情。 内有“唐宫”、“唐街”、“御花园”、“沉香亭”、“华清池”等五大景区近百个景点。
三国城
“三国城”,中央电视台为拍摄“三国演义”命名兴建,1994 年8月20日作为无锡太湖影视城影视旅游新景点正式对外开放。“ 三国城”位于无锡市西南郊,西靠青龙山,北临太湖,与著名旅游胜地鼋头渚、三山隔湖相望,占地三十五公顷,是一座以影视制作为主、兼顾旅游功能的双栖城。 三国城内建造了具有浓郁汉代风格的“吴王宫”、“甘露寺”、“曹营水旱寨”、“吴营”、“七星坛”、“跑马场”、“点将台”等几十处大型景点。
水浒城
“水浒城”是中央电视台为拍摄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而规划的仿宋建筑 、埸景集群,是无锡太湖影视城继唐城、欧洲城、三国城之后,向“东方好来坞”目标迈进的又一重大举措。
灵山大佛
灵山胜境位于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内马迹山秦履峰东南侧的小灵山地区。唐贞观年间,玄奘法师自天竺取经 归来,见此山形酷似西天灵鹫峰,故呼之曰小灵山。灵山胜境是以灵山大佛景区为中心建成的佛、寺、城、塔、墅五位一体的旅游风景区。
阳山
古称“安阳山”。因周武王封周章少子于无锡为安阳候,率葬此山而得名。距江南旅游名城无锡市15公里,新长铁路、锡宜高速公路横穿境内。位于境内的四座山丘雄伟壮观,林壑优美。阳山以万亩桃花、亿年古火山、千年古刹著称于世。置身山间,风景乡情交融,古意今韵并美,山歌渔声同酣,实堪“江南一绝”之誉。阳山现为太湖旅游风景线的重要景区,兼有火山迹地游、名胜古迹游、民俗风情游、生态农业游等多种旅游项目。阳山生态桃源景区被列入“无锡旅游发展三年行动纲要”,将以更加完善的生态环境和美丽风光,迎接来自海内外的游客。
钱钟书故居
位于无锡市新街巷30号、32号,系钱钟书祖父钱福炯筹建于1923年,钱钟书叔父钱孙卿续建于1926年,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第一期修复工程主要是新街巷30号,该户建筑面积504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平房二进,每进面阔七间;中有天井,天井两侧各有侧厢一间;东有备弄,弄底另有厨房,餐室,柴屋数间,后有花园。续建的房屋就在花园内的西北角,有二层楼房四间,附属平房数间,其中东首一间楼房称“还续书楼”,楼后有平房一间,独成小院,称“梅花书屋”,其砖雕门额完好。续建部分后来另辟一门进出,即今新街巷32号。整个新街巷30号属传统的江南庭院式民居,但与一般的民居有所不同的是,前后二进平面布局并不是呈传统矩形,而是呈平面四边形,两个对角分别是84和96度,加之梁架,包括橼柎等均随此角度构成,形成一种极其独特的空间结构。其中一进和二进的横向为正南偏东15度,所有的横向结构均按此朝向筑之,而铺地的方砖,山墙等纵向则是按偏东9度,从而形成—个约6度的夹
角,给人以一种既神秘又耐人寻味的感觉,这种特殊的做法实属罕见。建造者到底是出于何种原因和寓意,目前尚不清楚,有待进—步研究。2001年,无锡市委、市政府决定修复钱钟书故居,并设立钱钟书
纪念馆,在文化主管部门的积极筹划下,故居的修复工作于2002年5月故居修复根据修旧如旧,恢复原貌的原则,采取弃新、复旧、补缺等方法,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原貌信息。既做到新旧格调的吻合,又体味到新旧设施的交融,重观了故居当年的居住环境和面貌。钱钟书纪念馆由著名学者,美籍华人、顾毓琇先生题写馆名,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创作设计并制作钱钟书先生的半身铜像。故居以资料翔实、编排有序、文气浓郁、内涵丰富的特色。钱钟书纪念馆的形式设计和陈列展示犹如一部书,一部真实反映钱钟书先生人生轨迹的书,一部耐读易懂的书,一部耐人寻味的书, —部催人奋进的书。展览由敏而好学 人中之龙、辛勤耕耘 文学大师、学究天人 文化昆仑、饮誉全球 光照后人、钱绳武堂 精英辈出五部分组成。此外,依据钱孙卿《钱绳武堂记》,恢复“绳武堂”和“钱钟书卧室”两个原貌。钱钟书故居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无锡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由无锡市博物馆负责管理
阿炳故居
在无锡旧城区的中心,今图书馆路30号,保护范围包括今图书馆路24号至30号以及42号至50号。
阿炳(1893-1950) 无锡人,从小随父亲华清和在无锡著名道馆洞虚宫中的雷尊殿当道士,法名华彦钧。因中年双目失明,人称瞎子阿炳,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间音乐家,他一生正直、爱国,不畏权势,酷爱民族器乐,精通江南丝竹,在演奏技巧和乐曲创作方面都有根深的造诣所作乐曲甚多,因抢救较晚,仅录下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独奏曲《龙船》、《昭君出塞》、《大浪淘沙》等六首。其中《二泉映月》最为著名,己成为世界名曲。
阿炳故居,即为原雷尊殿道馆,他不仅出生于此、逝世于此,而且其传世名曲也大都创作于此。晚年,他穷困潦倒、贫病交加,屈居在道馆最东面的一间小平房内。这间平房为硬山顶,约20平方米,内有小阁楼现仍保持着原状。雷尊殿旧址及其他附房大都保持着原状。1994年1月24日,由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原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及解释: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释:明月什么时候出现呢?我端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去,又害怕住在玉宇琼楼之中,耐不住月宫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里比得上人间。
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使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写作背景及表达思想: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朝词人苏轼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八月十五日的作品。在宋朝,政治上的变法引起了一系列的争议和冲突,苏轼和王安石等变法派的政见不合,使他感到在朝中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他自求外放,被调任密州,虽然官品降低,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在这首词中,苏轼通过描写明月和酒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明月是高洁、美好、永恒的象征,而酒则是宣泄情感、表达思想的方式。他通过把酒问青天,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思念和离愁,同时也表现了自己的豪放不羁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这首词不仅表达了苏轼个人的情感和思想,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态度。他通过明月和酒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现了自己的才华和个性,同时也传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山海经:昆仑三重秘境:一层登之不,二层登之乃灵,三登成天神
说起巍巍昆仑,很多人都会想起神话传说中的西王母。的确如此,西王母与昆仑有着不解之缘。昆仑神山是为登天之梯,而西王母就守在天门之界,是所有人都无法绕开的坎,她不仅拥有不之药,同时还掌控众生仙籍。那么,进入昆仑之后的三重秘境又是什么?
(一)招魂入墓还是引魂升天?
在汉代人的魂魄观中,人之后,魂魄相分离,魄连同肉身被埋入地下,那么魂又去了哪里?文献中这样说:
可见在古人眼中,魂应该是去了天上的,也就是所谓的”升天“了,但是在楚人观念中,却与此大相径庭,认为天上太危险,万万不可去,还是乖乖回到墓中吧,正如《楚辞·招魂》中所说:
这仅仅是其中一段,描述了来自天上的威胁,实际上楚人认为“天地、四方”都有着极端危险的存在:天上不能去,那里不仅有虎豹把关,专吃下面来的人,还有九头怪把当儿戏;地下也去不了,那里的妖魔鬼怪也以吃人为了,而四方也同样危险:东方有巨人索魂,南方有毒蛇野人,西方有流沙深渊,北方有冰山雪野;
所以,者最安全的地方,反而是其后人为其精心营造的坟墓即地下阴宅,正如家是生者最安全的地方一样。这里不仅有多重防护(棺椁制度),而且还有精美陪葬品,足以让灵魂安享喜乐。
但是,这可能只代表了楚人的观念,大多数汉代人还是执着于灵魂升天、进而升仙,进入到一个专门给灵魂世界创造的,与现实世界所对应的场所——即仙境!
那么,怎么克服升天路上的艰难险阻与妖魔鬼怪呢,汉人采取了很多手段:比如龙凤引导、虎鹿驼载、仙人帮助等。如此,才能顺利到达天界之门——天门,而这仅仅只是开始。
(二)把守于天门的西王母
因为要升仙,所以就得相应地创造一个以昆仑、天门和西王母为中心的升天成仙信仰体系。我们先看昆仑,在《山海经》中也称之为“昆仑墟”,我们提到的昆仑并不是一个自然山体,而更像是一个宏伟的人工建造的玉宇琼楼,这以《海内西经》中的描绘最为典型。
昆仑虽然地处西北,但它却是大地之中,其上对应着天的中心——北极、北辰。正因为昆仑下处地心、上对天极,也就是天地的中轴,所以自然也是通天之中心天柱!
天门在当时,也一度被认为是在昆仑之中,而且是升天成仙的入口,而守门人正是西王母,她是所有人取得升天资格的关键,所以在很多考古实物中,就经常将西王母与天门放在同一个图像中。
这种天门,一般表现成“双阙”的样式,其上有“天门”二字,而在阙下正中便有一人端坐,正是西王母。比如重庆巫山县出土的这些鎏金铜牌饰,而根据其出土位置,学者认为这些铜牌饰应该是装在木棺前端正中的饰件。所以,“天门”出现在墓葬装饰中,其“引魂升天”的含义不言而喻。
(三)昆仑之上有三境
登了昆仑,入了天门,并不意味着就永生,因为在昆仑山之上,还有三重秘境,分别是凉风之山、悬圃以及天界。每进入每一层都有着不同的境界:如果登上凉风之山,就可以灵魂不灭;登上悬圃,就可以通灵,能够役使风雨;而最终登上天界,便可成为如“太帝”一般永恒存在的神灵!
我们以马王堆帛书中的图像为例,其中就分别描绘了悬圃以及天界的情况。一号墓“T”形帛画中部,墓主人朝西而立,表示已经登上了昆仑悬圃,其脚下所踩的白色带菱形纹的T形平台,即是“悬圃”,而另外一种表示方式,则是像陕西郝滩东汉墓壁画中的那样,画成了一个蘑菇状的T形。
至于最高境界的“天界”,这里是太帝所居之处,在马王堆一号墓帛画上部正中央,是一位人面蛇身的大神,在其左右有金乌蟾蜍以及日月图案,代表日月同辉。登昆仑而得不仙,美则美矣,但终究未到达最高境界——登天,而这才是汉人心目中的最高归宿!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