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而不发的用法-隐而不发和引而不发的区别
1.“引而不发,跃如也”是什么意思?
2.隐而不发,忍而不语
3.形容射箭技术高的成语
4.文章的写作特点
“引而不发,跃如也”是什么意思?
“引而不发,跃如也”的意思是可以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以便让别人观察和体会。原指善于教射箭的人,只作跃跃欲射的姿态,以便学的人观摩领会。后用以比喻作好准备,待机行事。或比喻善于引导而不代庖。
“引而不发,跃如也”出自儒家先哲孟子,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子居),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1.孟子主要功绩
《史记》说孟子有著述七篇传数世,《汉书·艺文志》说有十一篇。东汉末赵岐说孟子有《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四篇外书,则十一篇当是在七篇外又加外书四篇。赵岐认为外书四篇内容肤浅,与内篇不合,当是后人所作。流传至今的《孟子》,即赵岐所说的内篇。全书虽非孟子手笔,但为孟子弟子所记,皆为孟子言行无疑。从书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他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3]他又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如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至于像桀、纣一样的暴君,臣民可以起来诛灭之。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人物评价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性是善的。但孟子只说性善,南宋朱熹补充为“人之初,性本善”,后世有学者提出“性向善”。
3.轶事典故
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去逝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孟子的母亲对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视,管束甚严,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为贤。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样子。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又带着孟子去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在此居住了。
4.主要作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隐而不发,忍而不语
原话是 : 引而不发,跃如也。
说的是有很大的威慑力,犹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显然就可以吓唬对方。而自己就可以想咋样就咋样。随心而动。
忍而不语,强调的是隐忍。没有在话语上反抗。——这需要很高的修养才可以做到。
形容射箭技术高的成语
一、百不失一
解释
一百次中无一次失误。表示射箭或打枪命中率高,或做事有充分把握。
出处
汉·王充《论衡·须颂》:"从门应庭,听堂室之言,什而失九,如升堂窥室,百不失一。"
用法
形容做事很有把握;一点儿也不会有差错。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二、百发百中
解释
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出处
《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射击技术非常高明。
三、弓不虚发
解释
拉开弓就能击中目标。形容射箭技术高超。
出处
汉·司马相如《上林赋》:"弓不虚发,应声而倒。"
用法
补充式;作谓语、宾语;形容办事有充分的把握。
四、弓马娴熟
解释
十分熟练拉弓射箭与马术。指人善于骑射。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55回:"若得此人,可以攻打贼巢。更兼他深通武艺,弓马娴熟。" 罗贯中《三国演义》(简版)第二回:曹仁、夏侯惇等人都是弓马娴熟、武艺精湛的勇将,成为曹操南征北战的得力助手。
用法
补充式;作谓语、宾语;形容办事有充分的把握。
五、没金铩羽
解释
指射箭入石,箭镞和箭杆后的雕翎全都隐没不见。也做形容射箭技术高超。同“没金饮羽”。
出处
《韩诗外传》第六卷:"楚能渠子夜行,见卧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饮羽,下视,知其石也。"
用法
作定语;指箭术高明
六、弩箭离弦
解释
弩:利用机械力射箭的弓。搭在弩弓上的箭射出了弓弦。形容极其迅速。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二回:"前走的如流星过度,后走的如弩箭离弦。"
用法
作定语;形容极其迅速。
七、矢不虚发
解释
每一箭都命中目标。形容射箭本领极高。
出处
《魏书·明元六王传》:"车驾还,诏健殿后,蠕蠕万骑追之,健与数十骑击之,矢不虚发,所中皆应弦而毙。"
用法
补充式;作谓语、宾语;形容射箭本领极高。
八、矢无虚发
解释
形容射箭本领极高。
出处
《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四回:"鲍癸见乐伯矢无虚发,心中正在惊惧,因其献麋,……"
用法
作谓语、宾语;形容射箭本领极高。
九、佻身飞镞
解释
只身射箭杀敌。形容杀敌英勇,射箭技术高超,视如归。
出处
南朝·宋·颜延之《阳给事诔》:"瓒誓命沈城,佻身飞镞。"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勇敢无畏。
十、弦无虚发
解释
指射箭百发百中。
出处
《陈书·萧摩诃传》:"又有西域胡,妙于弓矢,弦无虚发,众军尤惮之。"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武艺高。
十一、引而不发
解释
引:拉弓;发:射箭。拉开弓却不把箭射出去。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
出处
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用法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指待机而动。
十二、应弦而倒
解释
随着弓弦的声音而倒下。形容射箭技艺高超。
出处
《史记·李将军列传》:"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文章的写作特点
一、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二、表现手法:悬念,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托物言志、白描、细节描写、铺垫、正侧面结合、象征、借古讽今、渲染、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三、结构特点:照应、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层层深入。
四、语言特点?:平淡、清新、绚丽、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炼、富有哲理、饱含深情、幽默、诙谐。
五、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方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