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相依在线阅读-表里相依和休戚与共区别
1.哪些词语或成语现在的意思与它本身最开始的意思有所不同了?
2.高考必备成语及解释1000个
3.易错成语100个及解释
4.他出不来你也不会好过的 用成语怎么表达
5.吕雉为什么要杀韩信
6.为什么江西人会被称为”老表”?
哪些词语或成语现在的意思与它本身最开始的意思有所不同了?
1.空穴来风:
空穴是来风的条件,既能来风,必有空穴,传闻有一定根据。大多用来表示毫无根据,完全用反了。
2.三人成虎:
传言有虎的人很多,大家便相信了。多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
3.美轮美奂:
只能形容房屋高大美丽。媒体上凡形容美好事物皆用此语,错。
4.炙手可热:
形容人很有权势,含贬义。媒体扩大其使用范围,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离其本义。
5.侃侃而谈:
“侃侃”本为刚直之意。谈得理直气壮才叫侃侃而谈。人们大多用此语形容聊天,属误用。
6.首当其冲:
首先受到攻击,一般作谓语。常被人误用为定语,代替“首先”。
7.不瘟不火:
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常被人用来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且写作“不温不火”,真是不伦不类。
8.鼎力相助:
只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
9.一言九鼎:
说话有分量。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于自己。
10.首鼠两端:
迟疑不决。常误解为言行前后不一致。
11.溢美之词:
过分赞美的言词。常误用于褒义场合。
12.脱颖而出:
比喻人才崭露头角。陆星儿曾误用于“脱颖出来,潇潇洒洒地活一辈子”;还有人说“从母鲸腹中脱颖而出”。
13.蓬荜生辉:
谦敬之辞。广告语说“让您的居室蓬筚生辉”,简直是骂人。
14.不可收拾:
无可挽救,不可救药。常有人在“一发而不可收”这句惯用语后加一“拾”字,变褒为贬。
15.出奇制胜:
作谓语,不带宾语。说成“出奇制胜叛军”之类则错。
16.不负众望:
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17.不孚众望:
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这两个成语常被混用。
18.义无反顾:
为正义而勇往直前。常被用于毫不犹豫的干坏事,错。
19.不可理喻:
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蛮横或愚昧无知。容易误解为不可理解。
20.望其项背:
可以赶上。只用否定形式。不少人用“只能望其项背”表示“赶不上”,错。
21.差强人意:
大体上使人满意。多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22.抛砖引玉:
自谦之辞,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23.风声鹤唳:
惊慌疑惧,常与“草木皆兵”连用。有人用“杀得风声鹤唳”来形容战斗激烈,错。
24.敬谢不敏:
谢,推辞;不敏,无能。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婉辞。错用于拒绝别人的要求。
25.人满为患:
强调人多的坏处,贬义。错用于表示人很多的情景,如“柜台前人满为患”之类。
26.鬼斧神工:
建筑、雕塑等技艺精巧。常被误用来形容自然景物。
27.始作俑者:
首先干某件坏事的人。滥用于一切倡导人。
28.文不加点:
写文章一气呵成,不须删改。不可理解为“不加标点”。
29.侧目而视:
不满而又惧怕地看着。常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
30.良莠不齐:
一群人中有好有坏,侧重于品质。不用于水平、成绩等。
31.无所不至:
什么坏事都干。与“无微不至”有天壤之别。
32.明日黄花:
过时的新闻报道或事物。不能写作昨日黄花。
33.评头品足:
比喻在小节上过分挑剔。与中性的评议不同。
34.休戚与共:
同欢乐共悲哀。与患难与共不同。
35.置之度外:
不把生利害等放在心上。与“置之不理”不同。
36.翻云覆雨:
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不能表示气势宏伟。
37.弹冠相庆:
贬义,常被误解为中性的互相庆贺。
38.期期艾艾:
口吃。不理解为懦弱犹豫等。
39.无可厚非:
不必作过严厉的批评。与无可非议程度不同。
40.不胫而走:
消息传得很快。表示东西丢失用“不翼而飞”。
41.身临其境:
常误用为代替“设身处地”。
42.茕茕孑立:
孑然一身处境孤单,无依无靠。指一生不指某时。
43.耿耿于怀:
形容心存怨恨。
44.因人成事:
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只能表贬义或自谦。
45.耳提面命:
表示长辈的谆谆教导。不用于同辈之间和贬义。
46.耸人听闻:
故意夸张使人震惊。强调主观目的。
47.骇人听闻:
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使人听了吃惊。强调客观效果。
48.咬文嚼字:
一般用于贬义,除非贬词褒用。
49.处心积虑:
千方百计地谋划不正当的事,贬义。褒义用“殚精竭虑”。
50.火中取栗:
比喻冒险为别人出力而不知上当。
51忍俊不禁
忍不住发笑。不能说“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52责无旁贷
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不能说“责无旁贷的责任”。
53参差不齐
长短高低大小水平不一致,不用于时间等。
54绘声绘色
形容描写生动逼真,常误用作代替“有声有色”。
55危言危行
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褒义。
56不可思议
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强调神秘奥妙。
57不可理喻
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愚昧或蛮横。
58不可向迩
不能接近。
59不可终日
形容形势危急或心中惶恐。
60一发而不可收
行为不受控制或无法停住。
61一发不可收拾
更加无法整顿。
62如丧考妣
像了父母一样,贬义。
63汗牛充栋
只形容藏书很多,不用于其他事物。
64叹为观止
主语是人,如果主语是物,要说“令人叹为观止”。
65赏心悦目
主语是人。如果主语是物,要说“令人赏心悦目”。
66不可开交
无法摆脱或结束,前面加“忙得”“打得”等。
67不亦乐乎
不一定非乐不可,常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68无所不为
什么坏事都干。
69无所不至
什么地方都去,什么坏事都干。
70息息相关
呼吸相关连,比喻关系密切。
71休戚相关
比喻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连。
72休戚与共
同甘共苦。
73相濡以沫
患难中互相救助。而“相依为命”只有互相依靠的意思。
74改弦更张
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
75改弦易辙
比喻改变方法或态度。以上两词都不代替”改邪归正”。
76面目全非
事物的样子变得很厉害,贬义,指变得很糟。
77见异思迁
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不表示选择时犹豫不定。
78不足为训
不值得作为准则,与教训无关。
79平铺直叙
可用为褒义,指文章不讲究修辞,只把意思直接叙述出来。
80不耻下问
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不可用于比自己高明的人。
81见仁见智
意见不统一,使用中要注意防止前后矛盾。
82水落石出
事情的真像已经弄清。不表示追求正确答案或道理。
83望尘莫及
比喻远远地落后,与鞭长莫及不同。
84投桃报李
报答他人的好处,除非特意幽默,不表示报复。
85改头换面
只改形式,不换内容,贬义。
86语重心长
言辞诚恳,情意深长。
87意味深长
话语含蓄,带有深意。
88一蹴而就
踏一步就成功,不要误解为“一气呵成”。
89苦心孤诣
苦心钻研或经营,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地步。常误当作“苦口婆心”。
90按部就班
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
91循序渐进
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强调由浅入深的程序。
92耳闻目睹
亲耳听见,亲眼看到。不能代替耳濡目染。
93光怪陆离
色彩纷繁,现象奇异,中性,不要误认为贬义。
94如履薄冰
强调主观心态之谨慎小心,而非客观情况之危急。
95奇文共赏
原是褒义,现多用于讽刺。
96不以为然
不赞同。
97不以为意
不放在心上。
98不知所云
指说话人说得不好,而非听者不理解。
99左右逢源
既指处世圆滑,又指做事得心应手。
100情不自禁
无法控制感情,与“不由自主”易于混淆。
1.七月流火:指天气逐渐凉爽起来。
2.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典范或法则。
3.久假不归:长期借用不归还。
4.侧目而视:意为敢怒不敢言,形容距今畏惧的样子。
5.马革裹尸:用马皮将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杀敌,战疆场的 无畏气概。
6.危言危行:讲正值的话,做正值的事。
7.万人空巷:并不是指街上空无一人,而是说人们都从巷子里出来来到大街上,街上人山人海,兄容欢迎、庆祝等盛况。
8.目无全牛:技艺达到了极度纯熟的地步。
9.望其项背:能够望见脖子和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10.火中取栗:受人利用冒了险,结果白吃苦头自己还没得到好处。
11.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
12.美轮美奂:形容房屋多而又高达华丽。
13.如坐春风: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长辈或良师的恳切教诲。
14.举案齐眉:形容夫妻之间想敬相爱,关系融洽。
15.首当其冲:最先受到攻击和遭受灾难。
16.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变形式,不改变内容。
高考必备成语及解释1000个
高考必备成语及解释举例如下:
1、良莠不齐:一群人中有好有坏,侧重于品质。不用于水平、成绩等。
2、无所不至:什么坏事都干。与“无微不至”有天壤之别。
3、明日黄花:过时的新闻报道或事物。不能写作昨日黄花。
4、休戚与共:同欢乐共悲哀,与患难与共不同。
5、评头品足:比喻在小节上过分挑剔。与中性的评议不同。
6、置之度外:不把生利害等放在心上,与”置之不理”不同。
类似的词还有茕茕孑立、沆瀣一气等。
易错成语100个及解释
使用成语有时会错用同音字或近义词。这类错误出现频率非常高,所以,使用成语时要特别注意用字正确,以下是100个易错成语:
1、振振有词:贬义,理由似乎很充分,其实是强词夺理。
2、目无全牛:技艺十分纯熟、常误解为没有全局观念。
3、石破天惊: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媒体多用于惊人消息。
4、相敬如宾:用于夫妻之间,常与举案齐眉连用。
5、信笔涂鸦:随手乱画,不表示画得又快又好。
6、心有余悸:只用于对过去发生过的事还感到害怕。
7、上行下效:贬义,不用于表示群众以干部为榜样。
8、意气用事:凭感情办事,缺乏理智,不表示“讲义气重感情”。
9、一言九鼎:说话有分量。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于自己。
10、首鼠两端:迟疑不决。常误解为言行前后不一致。
11、溢美之词:过分赞美的言词。常误用于褒义场合。
12、脱颖而出:比喻人才崭露头角。陆星儿曾误用于“脱颖出来,潇潇洒洒地活一辈子”;还有人说“从母鲸腹中脱颖而出”。
13、蓬荜生辉:谦敬之辞。广告语说“让您的居室蓬竿生辉”,简直是骂人。
14、不可收拾:无可挽救,不可救药。常有人在“一发而不可收”这句惯用语后加一“拾”字,变褒为贬。
15、出奇制胜:作谓语,不带宾语。说成“出奇制胜叛军”之类则错。
16、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17、不孚众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这两个成语常被混用。
18、义无反顾:为正义而勇往直前。常被用于毫不犹豫的干坏事,错。
19、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刁蛮或愚昧无知。容易误解为不可理解。
20、望其项背:可以赶上。只用否定形式。不少人用“只能望其项背”表示“赶不上”,错。
21、差强人意:大体上使人满意。多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22、抛砖引玉:自谦之词,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23、风声鹤唳:惊慌疑惧,常与“草木皆兵”连用。有人用“杀得风声鹤唳”来形容战斗激烈,错。
24、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无能。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婉辞。错用于拒绝别人的要求。
25、人满为患:强调人多的坏处,贬义。错用于表示人很多的情景,如“柜台前人满为患”之类。
26、鬼斧神工:建筑、雕塑等技艺精巧。常被误用来形容自然景物。
27、始作俑者:首先干某件坏事的人。滥用于一切倡导人。
28、文不加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须删改。不可理解为“不加标点”。
29、侧目而视:不满而又惧怕地看着。常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
30、良莠不齐:一群人中有好有坏,侧重于品质。不用于水平、成绩等。
31、无所不至:什么坏事都干。与“无微不至”有天壤之别。
32、明日黄花:过时的新闻报道或事物。不能写作昨日黄花。
33、评头品足:比喻在小节上过分挑剔。与中性的评议不同。
34、休戚与共:同欢乐共悲哀,与患难与共不同。
35、置之度外:不把生利害等放在心上,与”置之不理”不同。
36、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不能表示气势宏伟。
37、弹冠相庆:贬义,常被误解为中性的互相庆贺。
38、期期艾艾:口吃,不理解为懦弱犹豫等。
39、无可厚非:不必作过严厉的批评,与无可非议程度不同。
40、不胫而走:消息传得很快,表示东西丢失用”不翼而飞”。
41、身临其境:常误用为代替”设身处地”。
42、茕茕孑立:孑然—身,处境孤单,无依无靠,指一生不指某时。
43、耿耿于怀:形容心存怨恨。
44、因人成事: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只能表贬义或自谦。
45、耳提面命:表示长辈的谆谆教导,不用于同辈之间和贬义。
46、耸人听闻:故意夸张使人震惊,强调主观目的。
47、骇人听闻: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使人听了吃惊,强调客观效果。
48、咬文嚼字:一般用于贬义,除非贬词褒用。
49、处心积虑:贬义,褒义用”殚精竭虑”。
50、火中取栗:比喻冒险为别人出力而不知上当。
51、忍俊不禁:不能说”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52、责无旁贷:不能说”责无旁贷的责任”。
53、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水平不一致,不用于时间等。
54、绘声绘色:形容描写生动逼真,常误用作代替”有声有色”。
55、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褒义。
56、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强调神秘奥妙。
57、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愚昧或刁蛮。
58、不可向迩:不能接近。
59、不可终日:形容形势危急或心中惶恐。
60、一发而不可收:行为不受控制或无法停住。
61、一发不可收拾:更加无法整顿。
62、如丧考姚:像了父母一样,贬义。
63、汗牛充栋:只形容藏书很多,不用于其他事物。
64、叹为观止:主语是人,如果主语是物,要说”令人叹为观止”。
65、赏心悦目:主语是人,如果主语是物,要说”令人赏心悦目。
66、不可开交:无法摆脱或结束,前面加”忙得””打得”等。
67、不亦乐乎:不一定非乐不可,常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68、无所不为:什么坏事都干。
69、无所不至:什么地方都去,什么坏事都干。
70、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连,比喻关系密切。71、休戚相关:比喻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连。
72、休戚与共:同甘共苦。
73、相濡以沫:患难中互相救助,而”相依为命”只有互相依靠的意思。
74、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
75、改弦易辙:比喻改变方法或态度,以上两词都不代替”改邪归正”。
76、面目全非:事物的样子变得很厉害,贬义,指变得很糟。
77、见异思迁: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不表示选择时犹豫不定。
78、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准则,与教训无关。
79、平铺直叙:可用为褒义,指文章不讲究修辞,只把意思直接叙述出来。
80、不耻下问:不可用于比自己高明的人。
81、见仁见智:意见不统一、使用中要注意防止前后矛盾。
82、水落石出:事情的真相已经弄清,不表示追求正确答案或道理。
83、望尘莫及:比喻远远地落后,与鞭长莫及不同。
84、投桃报李:报答他人的好处,除非特意幽默,不表示报复。
85、改头换面:只改形式,不换内容,贬义。
86、语重心长:言辞诚恳,情意深长。
87、意味深长:话语含蓄,带有深意。
88、—蹴而就:一步就成功,不要误解为—气呵成。
89、苦心孤诣:苦心钻研或经营,达刭了很高造诣,常误当作苦口婆心。90、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
91、循序渐进:强调由浅入深的程序。
92、耳闻目睹:不能代替耳濡目染。
93、光怪陆离:色彩纷繁,现象奇异,中性,不要误认为贬义。
94、如履薄冰:强调主观心态之谨慎小心,而非客观情况之危急。95、奇文共赏:原是褒义,现多用于讽刺。
96、不以为然:不赞同。
97、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
98、不知所云:指说话人说得不好,而非听者不理解。
99、左右逢源:既指处事圆滑,又指做事得心应手。
100、情不自禁:无法控制感情,与不由自主易于混淆。
他出不来你也不会好过的 用成语怎么表达
休戚相关
xiū qī xiāng guān
[释义] 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连。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休:喜悦;吉利;戚:忧愁;悲哀。
[语出] 宋·陈亮《送陈给事去国启》:“眷此设心;无非体国;然用舍之际;休戚相关。”
[正音] 相;不能读作“xiànɡ”。
[辨形] 休;不能写作“修”。
[近义] 息息相关 唇齿相依
[反义] 漠不相关 无关痛痒
[用法] 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和“休戚与共”;都有“利害一致”的意思。~重在忧喜祸福的相互关联;“休戚与共”重在忧喜祸共同承受。
[例句] 元末农民起义以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制定了许多与发展生产~的政策。
[英译] mutually affected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晋悼公姬周,年轻的时候曾因受到晋厉公的排挤,无法留在国内,只好客居周地洛阳,在周朝世卿单襄公手下做事。单襄公很器重他,把他请到自己家里,就像对待贵宾一样地招待他。
姬周虽然年纪轻轻,却表现得十分老成持重。他站立的时候稳稳当当,毫无轻浮的举动;看书的时候全神贯注,目不斜视;听人讲话的时候恭恭敬敬,很有礼貌;自己说话的时候总是忘不了忠孝仁义;待人接物的时候总是十分友善、和气;他自己虽然身在周地,可是听说自己的祖国晋国有什么灾难时就忧心忡忡,听说晋国有什么喜庆的事情时就非常高兴。
所有这些表现,单襄公都看在眼里,认为他将自己的忧愁喜乐与晋国的命运连在一起,是不忘本的表现,将来一定大有前途,肯定能回到晋国去做个好国君。因此,单襄公对姬周更加关心、爱护。不久,晋国国内发生了内乱,原来一直害怕失去权力而排挤王室公子的晋厉公被大夫栾书、中行偃所杀,晋国政局陷入了大动荡。于是,晋国大夫就派人到洛阳来,把姬周接了回去,让他做了晋国的国君。
晋悼公即位时年仅十四岁,即位之初,便承担起复兴霸业的重任。晋国朝野上下,都对他寄予厚望。晋悼公首先将厉公之归罪于厉公心腹夷羊五等人,既对厉公被杀向国民做了交待,又巩固了与正卿栾氏和大族中行氏的关系,稳定了厉公被杀后的混乱局面。为平衡卿大夫之间的关系,他又对世代有功的其他旧族委以重任,一反景、厉两代打击世卿的方针,消除了君臣之间的信任危机。以德治国,是晋悼公执政后的主要策略,他放弃公私旧债,减轻赋税劳役,减缩开支,禁止浪费。德政的施行使国内矛盾趋于缓和,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晋悼公以仁义政策对待中原诸侯,革除外交弊政,重订同盟国的朝聘和贡纳制度以减轻职贡太重的诸侯国的负担,平均劳役,公平应允地处理同盟内部的事务。同盟稳固,晋悼公开始与楚国争霸。为有效孤立楚国,加强诸侯联盟,凸现霸主地位,晋悼公不断召集诸侯会盟。他改革文公三年一聘,五年一朝的旧礼仪,以讨伐叛逆,救弱扶倾,伐郑救宋为核心,从公元前571年到公元前562年,八年内九和诸侯。通过频繁的会盟,将齐、鲁、宋、郑等国紧密团结在晋国周围,将晋国的霸业退至巅峰。
休戚与共
xiū qī yǔ gòng
[释义] 彼此有福有祸都共同承受。休:福;欢乐;戚:忧愁。形容关系密切;同甘共苦。
[语出] 明·瞿共美《天南逸史》:“臣与皇上患难相随;休戚与共;愿自不同于诸臣;一切大政自得与闻。”
[正音] 与;不能读作“yú”或“yù”。
[辨形] 休;不能写作“修”。
[近义] 同甘共苦 同舟共济
[反义] 无关痛痒 漠不相关
[用法] 用作褒义。形容双方关系极其密切。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见“休戚相关”(1093页)。
[例句] 在那动荡的年代;我们这些人命运相同;~。
[英译] share sb。’s joys and sorrows
息息相关
xī xī xiāng guān
[释义] 息:呼吸。呼吸也相互关连。形容非常密切。
[语出] 清·严复《救亡决论》:“二者皆与扎营踞地息息相关者也。”
[正音] 相;不能读作“xiànɡ”。
[近义] 息息相通 患难与共
[反义] 漠不相关 水火不容
[用法] 指人或事物关系密切。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和“休戚相关”;都有“彼此关系非常密切”的意思;但有区别。~适用面比较广;可指人;也可指事物;“休戚相关”的适用范围小;只能用于人、集团或国家之间的关系。
[例句]
①他们俩情同手足;~。
②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舍身奋斗;同人民~;与群众生与共。
[英译] be closely bound up
唇亡齿寒
chún wáng chǐ hán
[释义] 亡:没有。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两者关系密切;相互依存;利害相关。
[语出] 《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共虞、虢之谓也。”
[正音] 亡;不能读作“mánɡ”。
[辨形] 齿;不能写作“尺”。
[近义] 唇齿相依 息息相关
[反义] 隔岸观火 素昧平生
[用法] 多用来形容两个邻国之间的关系。也可形容人与人或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关系。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紧缩式。
[辨析] 见“唇齿相依”(184页)。
[例句] 我们两厂关系密切;~;我们哪能不帮你们渡过难关?
[英译] If one of two interdependent things falls;the other is in danger。
[成语故事]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生相依 在生问题上互相依靠。形容同命运,共存亡。
表里相依 指关系密切,互相依存。
唇齿相依 象嘴唇和牙齿那样互相依靠。比喻关系密切,相互依靠。
辅车相依 辅:颊骨;车:齿床。颊骨和齿床互相依靠。比喻两者关系密切,互相依存。
同甘共苦
tóng gān gòng kǔ
[释义] 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承担苦难。比喻同欢乐;共患难。甘:甜;苦:苦难。
[语出] 《战国策·燕策一》:“燕王吊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正音] 同;不能读作“tònɡ”。
[辨形] 甘;不能写作“廿”。
[近义] 有福同享 有难同当
[反义] 同床异梦
[用法] 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和“患难与共”;都含有同患难;共艰苦的意思。~不仅指“共苦”;而且也“同甘”;而“患难与共”仅指“共患难”。
[例句] 抗日斗争中;我们党的各级干部和人民~;冲破了重重困难;战胜了内外敌人;取得了今天的胜利。
[英译] share weal and woe
[成语故事]
战国时,燕国太子姬平继承了王位,史称燕昭王。怎么治理,才能富民强国,燕昭王真感到束手无策。 一天,他听说郭隗善出点子,很有计谋。于是赶紧派人去把郭隗请来,对他说:“你能否替我找到一个有本领的人,帮我强国复仇?” 郭隗说:“只要你广泛选拔有本领的人,并且要亲自去访问他, 那么,天下有本领的人就都会投奔到燕国来。” “那么我去访问哪一个才好呢?” 郭隗回答说:“先重用我这个本领平平的人吧!天下本领高强的 人看到我这样的人都被您重用,那么,他们肯定会不顾路途遥远,前来投奔您的。” 燕昭王立刻尊郭隗为老师,并替他造了一幢华丽住宅。 消息一传开,乐毅、邹衍、剧辛等有才能的人,纷纷从魏、齐、赵 等国来到燕国,为燕昭王效力。燕昭王很高兴,都委以重任,关怀备至;无论谁家有婚丧娶等事,他都亲自过问。 就这样,他与百姓同事安乐,共度苦难二十八年,终于把燕国治 理得国富民强,受到举国上下的一致拥戴。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yǒu fú tóng xiǎng,yǒu nàn tóng dāng
[释义] 〖解释〗幸福共同分享,苦难共同分担。指患难与共,和衷共济。
[语出] 〖出处〗《官场现形记》第五回:“还有一件:从前老爷有过话,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现在老爷有得升官发财,我们做家人的出了力、赔了钱,只落得一个半途而废。”
[例句] 〖示例〗~,不要说只有这几个,就是再多些,我用了也不伤天理。 ★《文明小史》第二十回
吕雉为什么要杀韩信
韩信作为一代名将,彪炳史册:公元前204年他用背水一战的策略,以数千兵力击败二十万赵军。公元前202年,他用十面埋伏的计策,逼得项羽在乌江自刎而……可以说,韩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韩信在功成名就之后却未能寿终正寝——在公元前196年,被刘邦的妻子吕后诱杀于长乐宫钟室。难道韩信之真的是应了那个“鸟尽弓藏,兔狗烹”的典故?韩信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说起汉代风云人物,不能不说到韩信,因为韩信在西汉初年至少有两个“第一”。第一个“第一”,韩信是西汉第一功臣,当时就有人这样评价韩信:“功高无二,略无世出”。什么叫略无世出呢?就是说这个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韩信了,他的功劳也没有人可以跟他媲美了。第二个“第一”,韩信是西汉第一个被杀的功臣,西汉还有一些其他被杀的功臣,但韩信是第一个。韩信之,是西汉第一大案,也是一个名案和疑案,它被看做是开国皇帝诛杀功臣的典型,使我们想起那句耳熟能详的成语——“鸟尽弓藏,兔狗烹”。这个话韩信曾经说过,但是第一个说这句话的人不是韩信。是谁呢?是越王勾践手下的大夫范蠡。 网易历史越王勾践的故事大家都是很熟悉的,叫做“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公元前497年,吴国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屈辱求全,向吴王求降,去吴国给吴王夫差做奴仆,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于三年后被释放回国。勾践回国以后,为了不忘国耻,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打败了吴国。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卧薪尝胆”,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网易历史那时辅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报仇雪恨的主要有两个人:一个是大夫范蠡,一个是大夫文种。越国灭掉吴国以后,范蠡大夫就对文种大夫说,咱们走吧,咱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越王勾践这个人是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的,你要记住:“飞鸟尽,良弓藏;狡兔,走狗烹”——这就是“鸟尽弓藏,兔狗烹”的出处。这里的走狗说的是跑得很快的狗——在古汉语里面,“走”是跑的意思——“走狗”这个名词就是从这儿出来的。 网易历史范蠡大夫后来就真的走了。他干吗去了?下海经商。据说他还携带了一位小蜜,就是西施,泛舟西湖。不久范蠡就成了一个大富翁,号称“陶朱公”。 网易历史文种大夫却不肯走,他说,你看我立了这么大的功劳,现在是摘桃子的时候了,我干吗要走啊?结果越王勾践送给他一把剑,同时带了这么一句话,勾践说,先生教给寡人七种的办法,寡人只用了三种办法就把吴国给灭了,还剩下四种没有地方用啊,是不是你去先王那里试一试呢?文种一听就明白了,自杀了。这就是“鸟尽弓藏,兔狗烹”的来历。 网易历史楚汉之争结束后,功高震主的韩信成了刘邦的一块心病。项羽一,刘邦马上便夺了韩信的兵权;公元前201年,刘邦又以谋反为名将韩信诱捕。韩信被抓时,仰天长叹,鸟尽弓藏,兔狗烹。但刘邦此时并没有杀掉韩信,只是把他贬为淮阴侯。那么韩信到底是因为什么而被杀的呢? 网易历史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韩信被杀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在汉十一年,就是刘邦当了汉王的第十一年,也即他当了皇帝的第六年——这个时候西汉王朝也不过刚刚建立——发生了一件事情,一个叫陈的起兵造反,他自称“代王”,不是代替的“代”,而是代国之王。代在什么地方呢?是在现在的河北省境内。陈当时有很多军队和人马,而且他是养士的人,手下有很多英雄豪杰——陈这个人是很厉害的,走到哪儿随从他的车辆都有上千辆,很多人拥护他。 网易历史听到陈反了的消息,刘邦勃然大怒,带领军队御驾亲征,去讨伐陈。这期间,韩信与陈有书信来往。韩信写信给陈说,你只管造反,兄弟我在京城给你做内应。而且他做了准备,准备把监狱里的人放出来,让他们去攻打皇宫——当时留守京城的人是吕后,就说把吕后抓起来杀了。 网易历史这个事情被人告发了。告发的起因,是韩信手下有一个人犯了错误,被韩信关了起来,准备杀头。这个人的弟弟知道了这个情况,就向吕后通风报信,说韩信准备谋反。 网易历史吕后说这个事情怎么办啊?把相国萧何找来商量,萧何就出了一个主意。萧何出了一个什么主意呢?他自己去找韩信,说前方传来了捷报,咱们皇上打了胜仗,现在群臣都要到皇宫里去祝贺。 网易历史我们知道那个时候的通信是不发达、不方便的,前方有什么战事,韩信并不知道;那么萧何一说,韩信就相信了。但是韩信不去,韩信说,你看我一直在生病——因为前一段时间韩信闹情绪,一直装病不上朝——我连朝都不上的人,怎么能去呢?萧何说:“虽疾强入贺。”意思是,你虽然有病,但还是勉为其难去一趟吧;这么大的事情,大家都去祝贺,你不祝贺不好嘛!韩信觉得实在是推托不过,就勉勉强强进宫了,来到长乐宫。 网易历史当时汉王朝的主要宫殿有两座:一座叫未央宫,是皇帝住的;一座是长乐宫,是皇后住的。因为这期间是吕后在主政,所以韩信来到长乐宫。长乐宫两边早就埋伏好了,韩信一进来,很多壮士一拥而上,把韩信捆了起来。吕后没有请示也没有汇报,也来不及了,当机立断,先斩后奏,把韩信杀了——斩之于长乐钟室,就是在长乐宫里面一个放编钟的房子里把韩信杀了;而且立即下令逮捕韩信的家人——“夷信三族”,就是将韩信父族、母族、妻族三族的人全部杀光。 网易历史公元前196年,一个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就这样被杀了。可以说,韩信之不完全是因为功高盖主,不完全是因为“鸟尽弓藏,兔狗烹”。因为他说这个话的时候,刘邦并没有杀他;而是因为他参与了一个谋反大案,被吕后所杀。 网易历史临之前,韩信仰天长叹,说了这么一句话:“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是说我后悔啊,我后悔当初没有听蒯通的建议,以至于落到今天这个下场,被小孩子、女人所欺骗,所谋杀,我真是追悔莫及! 网易历史网易历史蒯通是个什么人?他给韩信出了什么计谋?他出此计谋是在什么时候? 网易历史蒯通原来叫蒯彻,为了避汉武帝的讳,后来史家写做蒯通。蒯通这个人的身份,《史记》上的说法是叫范阳辩士,范阳在今天的河北省境内,大概蒯通祖上是范阳人;但同时《史记》也把这个蒯通称为齐之辩士,可见他活跃的地区是齐国,就是现在山东这个地方。什么叫做辩士呢?辩士就是谋士,就是靠辩论、说服、出谋划策来谋生的士,所以也叫说客。我们知道在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之交,社会上有一个阶层叫士,士是什么呢?就是低级贵族。贵族一共有四等,天子、诸侯、大夫、士。士和前三种贵族的区别在于什么地方呢?天子、诸侯、大夫都是有地盘的,有领地、有封地、有封国、封邑,而士是没有这些的,用现在的话说,士是没有不动产的。 网易历史士有什么呢?第一,他有一个贵族身份。第二,一般来说士都有一技之长。比如说他有武艺,武功好,这个叫做武士;如果他有文才,文笔好,这个叫做文士;如果说他计谋好,那他就叫做谋士;如果他口才好,那他就叫做辩士——这些人就是靠出谋划策、耍嘴皮子游走于诸侯权贵之间的,今天给你出个主意,明天给他出个主意。他们是没有什么立场,没有什么是非的。他反正就是给你出主意,如果你采纳我的主意,我被你雇佣了,我是忠心耿耿给你谋划;如果我的主意你不听,byebye,我换一个老板。就像现在的什么策划大师、点子公司,也算是一种智力劳动吧。 网易历史蒯通就是这样一个人,而且是非常有名的辩士,曾经到处游说,天下闻名。那么,蒯通是什么时候给韩信出的主意呢? 网易历史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双方为争夺全国的统治权,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楚汉战争”。在楚汉相争的过程当中,韩信的军事天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在公元前203年攻下齐国七十二城,强迫刘邦封自己为齐王,成为刘、项之外举足轻重的第三种力量。 网易历史对韩信来说,这确实是一个最好的造反机会。因为当时刘邦也好,项羽也好,都不敢得罪韩信啊!这些谋士、辩士是何许人也,都是机灵鬼啊,他还能看不清这个?于是他们呼呼啦啦地都跑去找韩信,第一个来的叫武涉。武涉是什么人呢?武涉是项羽手下的人,项羽把武涉派去就是想稳住韩信,让韩信守中立。但是,由于武涉是项羽的人,他的说服力是很有限的。 网易历史第二个自动跳出来劝说韩信的就是蒯通。此时的蒯通本来就是韩信身边的谋士,而且韩信将齐国的七十二座城市全部打下来也是出自蒯通的主意,所以蒯通的说服力比较强,说话分量比较重。 网易历史蒯通是这样去说服韩信的。他说,我这个人会看相。韩信说,你真的会看相吗?他说,是啊。韩信说,你给我看看。蒯通说,这个东西属于天机不可泄露。韩信说,好好好,左右的人,你们都出去。然后蒯通就对韩信说,相君之面不过封侯,而且会有危险——看你的脸是一个侯爵的水平,而且有风险;相君之背贵不可言——看你的背,背长得好,贵不可言。 网易历史武涉和蒯通都来游说韩信,他们俩的意思差不多,主要有三层意思: 网易历史第一层意思是说,韩信你现在的形势非常之好,在楚汉相争的这个战争中,你处于举足轻重的这样一种角色,这样一个分量。武涉是这么说的:“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左投则汉王胜,右投则楚王胜。”“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权是权重,不是权利。什么叫做权呢?权就是秤砣,秤砣就叫做权。那个秤杆叫衡,把秤拎起来,什么样的情况全靠秤砣在移动。权的分量就叫做权重。现在你这个秤砣往左边移移,刘邦就赢了;往右边移移,项羽就赢了。所以叫“权在足下”。什么叫足下呢?足下是古人对朋友辈的一种尊称。古 网易历史人的尊称有四种:陛下、殿下、阁下、足下。这四种称呼共同的一个意思就是:我不敢看你的脸,因为你地位太高,面子太大。见到皇帝我不敢看皇帝的脸,我只敢看你的台陛之下——大家知道皇帝的龙椅,就是那个宝座有一个台,台上面有台阶,那个台阶叫陛;见到太子或王子,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看你的宫殿之下;见到宰相,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敢看你的楼阁之下;见到尊贵的朋友,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敢看你的脚下,就是低头的意思。权在足下,就看足下的这个足往哪边走,这叫做举足轻重,你这一抬脚就有分量。 网易历史蒯通也有这样的意思,蒯通怎么说的呢?“当今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所以武涉和蒯通这两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意思:韩信你在这个关键时刻可得站稳了立场,你一定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在这个政治斗争当中,站队是非常重要的——站队站对了,青云直上,富贵荣华;站错了,身败名裂,没有翻身的余地——你要想好了。 网易历史第二层意思,武涉和蒯通他们都说,你不能帮刘邦,为什么呢?因为刘邦的野心是很大 网易历史的,他要兼并天下,他之所以重用你韩信是因为楚王项羽还在,他的头号敌人是项羽,他要用你来对付项羽;一旦项羽被他灭了,下一个轮到的就是你韩信。因此韩信的命运和项羽的命运是连在了一起的。 网易历史由前面两个前提,将逻辑地得出第三个结论,那就是:你韩信既不要帮刘邦,也不要帮项羽。不能帮刘邦的道理很清楚,你帮了刘邦,把项羽灭了以后,刘邦下一个灭的就是你了;那么同样的道理,你帮了项羽,那么把刘邦灭了以后,也轮到灭你了。所以,最佳选择是什么呢?三分天下而王之,王(w坣g),就是称王的意思——干脆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谁也不吃掉谁,大家都安全,天下也和平。 网易历史这个建议如果被采纳了,中国的历史就得重写了。 网易历史由于武涉是项羽派来的说客,他的说服力不强,所以韩信很简单地就把武涉给打发走了。如果说从项羽这边派来的武涉劝说韩信是有其军事目的的,那么韩信自己的谋士蒯通劝说他及早独立则是一心为其着想的。韩信是个军事天才,但是在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时却表现出了自己的犹豫。面对千载难逢的称王机会,韩信是如何权衡利弊的呢? 网易历史网易历史韩信对武涉说:“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背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背之不祥,虽不易。幸为信谢项王。”韩信说,武涉先生你是从项羽那儿来的,我韩信原来也在项羽麾下当差,项羽对我怎么样呢?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郎中就是警卫员或者说侍卫官,整天拿着一个戟在他门口站岗。我出的主意他不听,我做的策划他不用,所以我才离开项王的。我来到汉王这边,汉王对我怎么样呢?授我上将军印,封我做三军总司令,给我那么多的人马,让我驰骋疆场建功立业,才有了我韩信的今天!何况汉王对我是这么的好——“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脱下自己的衣服给我穿,让出自己的饭菜给我吃。一个人对我这么好,这么亲,这么爱,我如果背叛他,那是不吉利的——“背之不祥,虽不易”——我宁肯也不会改变对汉王的一片衷心。对不起得很,武先生,请你代替我韩信谢谢项王吧。 网易历史那么对蒯通呢?蒯通是韩信自己的谋士,他说话的分量就要重得多了。蒯通一共三次劝说韩信,第一次劝说韩信的意思和武涉是一样的,韩信的回答也是一样的:“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韩信说,汉王把他自己的车子给我坐,把他自己的衣服给我穿,把他自己的饭菜给我吃,我怎么能见利忘义呢?我怎么能够背叛他呢? 网易历史蒯通就说了,你觉得汉王对你很好吗?恩重如山?你觉得你们俩亲如兄弟?唇齿相依?心心相印,休戚与共?不对吧,蒯通说,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的友谊。比方说,越王勾践和他的大臣范蠡、文种关系好不好?铁不铁?文种和范蠡为越王勾践立下的功劳大不大?后来怎么样呢?野兽已尽而猎狗烹——野兽都打完了以后,猎狗还要它干什么,猎狗就煮着吃了——后来他们不就落得这个下场吗?难道说你韩信今天和汉王的关系就好得过越王勾践和文种的关系吗?靠得住吗?韩信说,哎,这个事你让我想想好吧,你让我想想。 网易历史蒯通第三次去说服韩信,说,足下不可以再犹豫了,猛虎犹豫起来还不如蜜蜂一蜇。老虎厉不厉害?蒯通说如果老虎在那儿犹犹豫豫的话,还不如一只蜜蜂——蜜蜂当机立断,就是刺你一下,刺了算了。你不能这样犹豫,这是上天给你的一个极好的机会,是你成就大业的机会。你如果三分天下而王之,至少此刻可以保平安,将来条件成熟了以后你可以得天下。你进退自如,为什么偏偏一条道儿走到黑呢? 网易历史蒯通当时说了这样的话:“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意思就是说,上天给你的你不拿,那是要带来灾难的;时机成熟了你不做,那是要带来灾殃的。总之你不能犹豫。他又说了一句:“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功就是功名、功业、事业。一个人的功业或事业成功往往很难,但是要失败却很容易。就像通常老百姓说的那样——这个事咱做不好还不能往坏里做,失败是很容易的事情。 网易历史时是什么?时是时机、机遇。时机、机遇这个东西很难得到,却很容易丢掉。我们讲机遇,机遇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碰不到机遇,是不是?那么一旦机遇来了,你应该紧紧地抓住它,你不抓住,它马上就没有了,转眼即逝。 网易历史所以蒯通说:“时乎时不再来!”机遇啊机遇啊,它是不会再来的。天底下哪儿有这种事:老天爷给你一次机遇你错过了,再给你一次再错过,再给你一次……就瞅着你给了,不可能的,“愿足下详察之”。 网易历史韩信面对蒯通三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表现出了自己的优柔寡断,没有像指挥作战时那般叱咤风云。从某种意义上说,韩信承认了自己是一个将才而刘邦是一个帅才,他没有勇气逾越从“将”到“帅”的界限。 网易历史毕竟,当“帅”要面对着项羽、刘邦两大强敌的阻碍。如果保持现状,韩信则可以心安理得,因为他坚信刘邦不会抹杀自己的功劳,再加上韩信也忘不了刘邦对他的知遇之恩,所以他没有称王。韩信不称王只是简单的报恩吗?这里面有什么深层的原因吗? 网易历史韩信当时不愿意背叛刘邦的理由是什么?就是他对蒯通说的那段话:“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人之事。”这个回答比他对武涉的那个说法高了一个层次,更为深刻。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坐了人家的车子,那就要把人家的患难也背在自己的身上,因为他已经用他的车子背过我了;穿了人家的衣服,那就要把人家的忧虑也当做自己的忧虑,放在自己的心怀里面;吃了人家的东西,就要用生命去报答,宁肯也要完成人家的事情。 网易历史“人之事”,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那已经不是简单的知恩图报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问题,而是要用生命去报答。这是为什么? 网易历史因为中国文化有这么一个观念——食物是生命之源,谁给我们东西吃就等于给了我们生命。谁给了我们生命?当然按现代科学的观点,是母亲给了我们生命,生育了我们。但是你要想想,比如一个小孩子,尚且在婴儿期,他能知道自己是谁生的吗?他不可能知道,他知道什么呢?他只知道谁给他吃的。而一般地说,孩子都是母亲用母乳来哺育的,谁给他奶吃他就认谁做母亲,这就叫“有奶便是娘”。其实历史上很多人都是和奶妈亲,包括历史上一些皇帝,都是跟奶妈亲,因为他是吃奶妈的奶长大的。中国很多地区把这个奶就叫做妈妈,吃奶就叫做“吃妈妈”,那是生命的源泉。所以凡是给了我们生命的源泉——包括我们肉体的生命,包括我们精神的生命——我们都称之为母亲,比如“母亲河”、“母校”、“祖国母亲”……都是生命的赋予者。 网易历史同样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共衣是一种很重很重的情分。因为中国人有一个观念,自己的衣服是不能随便给人穿的,尤其是女人。为什么呢?因为衣服是最贴身的,它已经构成我们“文明人”身体的一部分,做一个“文明人”不能赤身的,必须要穿衣服,它代表我的身份,甚至代表我的性格、我的心理,它是我身体的代表。如果我把我的衣服给人穿,这叫做以身相许。《诗经》里面有一首诗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意思是说: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我跟你共一件战袍。同袍就是同胞啊,我们说骨肉同胞,海峡两岸骨肉同胞,那“胞”是什么?“胞”就是衣、胞衣,就是小孩子生下来外面的那个胞衣。所以同袍就是同胞,同衣就是同依,依靠的“依”。 网易历史我们看《红楼梦》里面有一个情节,就是晴雯因为王夫人讨厌她,说她长得像狐狸精,狐媚,肯定是勾引我们家哥儿了,撵出去,撵回家去。结果她又穷又苦又生病,不久于人世,奄奄一息,宝玉偷偷地去看她,两个人泪流满面。晴雯已经是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了,挣扎着在被子里面把自己贴身的内衣脱下来交给宝玉,宝玉接过来以后,立刻明白了晴雯的心思,把自己的外衣也脱了,把晴雯的内衣紧紧地穿在自己身上。晴雯说,这样一来我就可瞑目了,要不然我真是枉担了一个虚名。所谓枉担的虚名是什么意思呢?是王夫人怀疑她跟宝玉两个人那个了,其实晴雯是清白的,她和宝玉两个没那个,跟宝玉那个的是袭人。但这样一来,我晴雯的内衣宝玉穿过了,就等于我晴雯和宝玉两个的身体已经贴在一起过了,那么我背这个罪名也不冤枉了。 网易历史你说,共一件衣服是多么重的情分啊?那么刘邦能够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韩信穿,韩信感恩戴德,永志不忘,不能背叛。这当然是中国文化中的心理通则,但是对于韩信来说还有一层特殊性,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就是韩信早年时挨过饿,挨过冻,是曾经没饭吃没衣服穿的人,遇到一个诸侯王,居然把自己的衣服给他穿,把自己的饭给他吃,韩信的这份感激简直是难以言表。 网易历史于是,我们发现,要解答韩信不肯背叛刘邦而终于背叛刘邦这个谜团,我们还必须弄清楚韩信的身世。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早年有什么样的遭遇?后来又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走上一条这样的人生道路呢?
为什么江西人会被称为”老表”?
各个地方应该都会有约定俗成的表示亲热的方式吧,就像钥匙一样,一个称呼,一个手势,就能开启你与当地人的屏障。你若是身处江西,尤其在素有“中州清淑之气”的赣南,有一个很好地与当地人沟通的秘诀——亲热地称呼一句“老表”!可别小看这个似乎有些土气地称号喔,它在江西是拉近陌生人之间关系的桥梁,说不定好客的主人还会因此把你请到家里,尝一尝客家人独有的“擂茶”呢!而江西人自己也相互以称呼“老表”取代“同志”“老乡”等说法,朴实中平添一份亲切。
江西人对“老表”的青睐由来已久,最早的说法恐怕要追溯到图腾时代。据考,“表”在旧时多指木,如《宣公十二年》:“明日,以表尸之,皆重获在木下。”杜注:“表,所指木。”而清江吴城遗址发掘清理出商代红土祭坛“分布着大小不一的柱洞上百个,多成行排列或间有错叠。”这显然是江淮流域及江南展延区东夷族群原始崇拜物教图腾表柱信仰。在商中期到战国末“老表”就有文字记载。于是便有说法说“老表”本是图腾表柱的土俗语,是图腾印象在江西族群中的记忆残留。
这样的图腾溯源虽然能把“老表”的起源向前推移,但毕竟涉及到很多古代文献,历史考证的东西,能够理解并接受的人并不多。老百姓们更倾向于按今天的思维方式,把“老表”理解为姑表亲。但究竟是江西省的表亲呢,还是江西与相邻省份的表亲关系呢,这在传说中,又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支。
有人说,“老表”的称谓是江西客家人为着适应陌生的生存环境而自发倡起的。秦汉以来,中原汉人或被贬,或驻扎,或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举族南迁,大都定居于关山重重阻隔的闽、粤、赣山区。土著人自诩为“坐地虎”,称客家人(即中原汉人)为“过山虎”。土客相争,夺田夺山,两虎相头甚为激烈。而彼此不同籍、不同姓、不同宗的客家人,便睿智地用“老表”这种似亲非亲、似故非故的称呼来加强与其他客家人的感情,以达到携手团结、同舟共济、患难相依的目的。久而久之,“老表”便约定俗成,成了江西客家人之间联谊,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亲切称谓。
另一种说法也关乎迁徙,却不是迁入江西,而是迁出江西,“老表”则是周边省份赋予江西始祖的昵称。历史原因恐怕在于江西纳入全国政治版图不算很早,秦代以后广州福建等省划入,地理位置才逐渐显露,但仍以农业为主,因人口过早饱和,江西人大都为稼穑耕垦奔走四方,多在穷乡僻壤之间。福建人觉得只有他们才能叫江西人“老表”;广东人也认为自己和江西人有着姑表亲缘;湖北则有传说,是当年湖北人曾被杀戮一空,后来是靠着江西的三兄弟迁徙过来,才得以传承,至今仍有地方存有纪念这三兄弟的祠堂;更多的还得数湖南人,在邹华亨先生的《湖南家谱简》中这样陈述道:“迁湘始祖多来自江西。现所见湖南家谱中,在缕述世系源流时,有60 %以上的家谱都称始迁祖在宋元明之际来自江西,特别是元末明初从江西吉安府泰和、庐陵、吉水,南昌府的丰城、南昌诸县。……元末明初的连年的战祸和兵燹,使湖南大部分地区田园荒芜,庐舍成为废墟,原有居民大量散亡。随后,苏、浙、皖、闽、赣人,特别是江西人大批涌进湖南……民谣便传出‘江西填湖广’的说法。现在,湖南人一讲江西人,多称江西老表,笔者茫然不知何意,鉴于湖南人的祖先多来自江西的历史渊源,姑妄释之:表,有表亲之意,指父亲姊妹和母亲兄弟姊妹所生的孩子都称表亲;老,祖宗之谓也。‘老表’即祖宗的表亲,‘江西老表’,指江西、湖南两省人的祖宗存在表亲关系,是湖南人对江西人的一种昵称。”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说法虽不得到大众的认可,却也颇有趣味,不妨颉之一二,以飨读者。
赣南是风水文化的发祥地,赣南客家笃信风水在地方志上也有载:“好谈风水,多惑形家言,清明、冬至改葬者纷纷。” “俗信风水,往往葬后十余年,自行开视,以验穴之吉”。 唐朝末年杨筠松避居赣南,开创风水“形势派”。有人便根据这些史实,判断赣地先人相信风水,同时为了在迁徙中便于掌握方向,江西人爱随身携带一只表,即古时的罗盘,因此被外乡人称为“老表”。
还有说法更玄,与张天师有关。众所周知,张天师擅长划符,即划裱。他曾“占得天下年熟三十七年,但人民多灾难。乃是皇王大帝旨懿,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下凡察看人间善恶,善者多传于人,免得一家灾难。若抄得一张与人免得一家灾难,抄得十张免得十家之灾。”他的符裱得到皇上的赞赏,民间便流传出“江西老裱”,后来才异化为“老表”。
不过,将“老表”一词传播开去的还得归功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明史上,在朱元璋的本纪中有一段关于他与汉王陈友谅在江西的战争。陈友谅是另一支起义的首领,在战争初期,他曾陈友谅曾出动巨舰数十艘,把朱元璋打得几乎全军覆没。朱元璋带着残兵败将,慌不择路,狼狈逃命。朱元璋本人也身中数箭,伤势严重。幸亏当地乡民及时帮他疗伤,朱元璋这才很快的康复起来,最终东山再起,打败陈友谅,为统一全国、建立明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朱元璋为了感谢江西的乡民,应允他们说,将来自己若是发了迹,乡亲们只要说是“江西老表”,便一定会得到款待。果不其然,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后没过几年,江西连年水灾,老百姓挣扎在饥寒交迫之中,苦不堪言。乡亲们想起当年朱元璋的承诺,便当真到应天府去找皇帝。朱元璋接见了江西“老表”,问明了缘由,拨出大批银钱粮草赈济江西灾民。自此以后,“江西老表”便在全国各地传开了。至于到底是江西哪个地区的乡民救了朱元璋,则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余干县的康郎山,有的说是庐山山脚,也有的说是赣南山区的南康县,总之各持一词,但都寄托了江西人对“老表”一词的深切情谊。
然而朱元璋在历史上的名声似乎一直都不得到后人的认可,他可以杀掉与他经历过腥风血雨的生将领,难道真的会在乎几个小小的“江西老表”吗?于是,便又有了另一种传闻。 话说1368年,朱元璋灭元,在南京登基做了皇帝。他手下的各路人马,纷纷人京向他朝拜和庆贺。他见如此多的人马一下涌人京城,不但住宿困难,自己也难于应付。于是赶紧下令,要各路人马按顺序进京。当他听说西南的一路人马日夜兼程,已达长沙府时,就急传口谕,命这支人马“在长沙歇息三天,然后听旨进京。”手下人听错口谕,误将“歇息”听成是“血洗”——“在长沙血洗三天”。皇帝金口玉牙,出口成旨,违旨者斩。于是明军在长沙府进行了一场血腥的大屠杀。他们见人就杀,不分男女老幼,杀得长沙十室九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不见人迹。
却说过了许多年,有一天,从江西那边“吱呀,吱呀”推过来一辆土车子,车子上坐着一美丽的少女,少女的身后是一位英俊的青年男子。他稳稳地推着车,赶着路,出江西,过浏阳,一路来到长沙东乡,见这里山青水秀,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就在这里任下了,男耕女织,安居乐业,繁衍后代,直至百岁而终。
以后许多长沙人都视从江西过来的那对少男少女为自己的祖先;江西是他们的父母之地,江西人是他们的亲戚。于是,称呼江西人为老表。
无独有偶。驰名中外的陈毅元帅,当初在赣粤边区坚持游击战争时,同样与赣南老表生相依、休戚与共,结下了没齿难忘的深情厚谊。全国胜利后,陈毅当上了元帅、副总理,当年和他在赣粤山区风餐野露、同床共眠的游击队员朱赞珍进京拜访陈老总。电话打进去工作人员不明来者身份不予通报。朱赞珍的犟脾气来了,怒发冲冠地大喊:“岂有此理!就说我是信丰的朱老表!”陈毅一听,赶紧吩咐秘书派专车迎接。两人相见,朱赞珍热泪盈眶,抬手捶陈毅一拳,亲昵道:“崽古头(意指带兵的人),我还以为你忘了我们作田老表呢!”陈毅抱着他的肩膀说:“哪里哪里,苟富贵,毋相忘。老表同志哥,你瞧我陈毅是那号角色吗?赣南老表与我陈毅情同手足,恩胜父母,我岂敢忘怀!”60年代初,时任江西的刘俊秀进京汇报工作,周总理向毛主席介绍道:“这位就是江西老表刘俊秀。”呵呵笑道:“稀客稀客!呵,江西老表出了名哩。”
江西人喜欢自诩“老表”,外乡人也以“老表”表达他们对江西人的亲热和欢迎。也正因此,江西人对表亲自然而然地怀着一种潜意识的眷恋情感,尤其表现在对舅舅的尊重程度上,更是外地人无法比拟的。
其实,早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制及父系氏族制早期,因性关系混乱,舅舅与外甥间便存在一种理所当然的权利和义务。舅舅作为甥儿甥女最亲的男性长辈,与姊妹一起承担抚养教育下一代的职责,年老后由甥儿甥女供养,职位(酋长,祭师等)和个人财产也由甥儿甥女继承。很多地方至今仍有“天上的雷公,地下的舅公”的说法,这是一种母系氏族制的残留,但在江西却有许多仪式把这一“尊舅”传统保存了下来。
就拿赣州的结婚仪式来看,外甥结婚,舅舅是上宾。在举行婚礼的这一天,还要由舅舅在厅堂的显眼处挂上一块木匾(现多用玻璃镜代替),上书外甥的名号以及吉祥词语,在挂的时候,舅舅口中还需不停地念吉祥祝词,这一仪式称为挂号牌。
还有,客家人嫁女儿,都有送嫁的习俗。在送嫁的人中,最重要的是送嫁舅,也就是新娘的弟弟(一般是最小的弟弟),这是必不可少的人物。如果没有亲弟弟,就要请与自己最亲的堂弟去。送嫁舅的任务是给姐姐拿钱袋子(过去是抱钱箱子)。新娘在出嫁前要向父母及亲戚朋友哭嫁,哭嫁所得的钱就放在这个钱袋子里。按照客家人的规定,新娘出嫁时身上是不允许带着娘家的钱出门的,于是只能让送嫁的弟弟拿着钱袋子。送嫁舅是嘉宾中的嘉宾,贵客中的贵客。新郎要对他特别敬重和热情周到地服侍,不敢有任何的怠慢。送嫁舅不会同时和姐姐进男方家的门,新郎新娘拜完天地后,新郎家要吹吹打打去门外迎接送嫁舅,同时还要给送嫁舅一个大红包。有的送嫁舅比较调皮或是想多捞几个红包,总要在外面磨磨蹭蹭捱上很长一段时间。送嫁舅进门后,新郎家要立即端上一碗满碗给他吃。此外,新郎要想拿到钱袋子,又要包上几个红包。开席的时候,男方家要进行安席的礼节,毫无疑问,送嫁舅不论年龄大小,是要坐上席的。安席也要吹吹打打,放鞭炮,有的送嫁舅在这时会躲藏起来,新郎左找右找找到后,又要包红包他才会入席。闹洞房的时候,送嫁舅一般会陪伴在姐姐的身旁。等夜深人静闹洞房的人散去后,有的送嫁舅特别是年幼的送嫁舅会赖在那里,不肯离开,说要同姐姐睡。这时新郎又要费一番心思,采取软硬兼施,用红包引诱等办法,把送嫁舅哄走。此时,不管新郎和男方家人的性子多么急,脾气多么躁,都会忍耐着。充分表现出江西人在对待舅方的态度上丝毫不敢含糊。
而且,每逢摆酒席,每张八仙桌上,只要有舅舅,都是必须坐上席的。这种表亲关系是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可的。
江西人就是这样可爱地真心喜欢着“老表”的称呼,并热情招呼着南来北往的客人们,身体力行地充当好全国人民的“老表”角色!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