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曰:如是我闻。请问这到底有什么深意呢?请不要直译,谢谢!

2.“如是我闻”什么意思,“一切若只如初见”什么意思,出处?

3.这句话什么意思

佛曰:如是我闻。请问这到底有什么深意呢?请不要直译,谢谢!

如是我闻的如字如何解释-如是我闻的意思解释

「如是」,指法之词,通指本经十卷洪文。意思是说:如是大佛顶法,是我阿难,亲从佛闻。又如是,是指众生本具不生不灭之心体,唯是如此,诸佛所证也唯是如此,众生所迷亦唯是如此,即使是诸佛出世,亦无非是为如此之法。故《法华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又如是,是信成就,信则说如是,不信则说不如是。当年结集佛遗教时,阿难负责经藏,大众请言:「如尊者所闻,当如是说。」阿难答言:「如是当说,如我所闻。」皆是信顺之意。信则所闻之理会,顺则师资之道成。诸佛因中修行,皆由信生解,依解立行,因行而证佛果。可知信为道源功德母,一切善法由是而生,佛果菩提因此而成。故六种成就中,以「信成就」居首。

「我闻」,是闻成就。我,有妄我、神我、假我、真我、自在我等五种:

妄我:一切众生妄认四大所组合的身体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非我计我,谓之妄我。

神我︰外道于五阴法中,一一计有四种我:一 离色是我,二 即色是我,三 色大我小,我在色中,四我大色小,色在我中。过去有我,现在有我,未来亦有我,如是「五阴」、「三世」再加「断常」二见,共成六十二种神我。

假我:出世圣人,因闻佛法,得知四大皆空,五阴无我,但为传持正法,假说有我,谓之假我。

真我:诸佛菩萨,亲证自受用法身,是真我

自在我:诸佛菩萨,果后起用,现大现小,现尘现刹,无不自在无碍,是自在我。

现在阿难称我,若论本门,该是法身真我;若约?言,该是假我。佛于《法华经》云:「我与阿难,在空王佛所,同时发菩提心。」可知阿难本门,高深莫测;本经处处执着,迷惑无知,只是为了利生之方便示现而已。

耳根达于声尘,谓之闻。「闻」有闻闻、闻不闻、不闻闻、不闻不闻等四种:

闻闻︰藏教行人,不明诸法所生,唯心所现,缘生无性,当体即空;内执有能闻之根,外执有所闻之尘。

闻不闻:通教行人,了知根尘诸法皆从缘生,其性空寂,既无能闻之我,亦无所闻之尘,虽说闻,实则无闻。

不闻闻:别教菩萨,先修空观,空能闻所闻,谓之不闻;次修假观,能所历然,谓之闻。以空故无所闻,以假故不妨有能闻所闻,是谓不闻闻。

不闻不闻:圆教菩萨,深达万法唯心之理,不但无能闻所闻,能所皆空,连空能所之空亦不可得。

本经显示寂常心性,求于去来迷悟生了不可得,故此中「闻」字,应该是「不闻不闻」。

「如是我闻」,含义有四:

断众疑:阿难结集经藏时,初升法座,相好如佛,众起三疑,一疑阿难已成佛,二疑释尊再来,三疑他方佛至;及阿难高唱「如是我闻」,三疑顿息。

秉佛嘱:佛将入灭,阿难悲伤不已,后得堂兄阿那律陀,教以问佛四事:

一 佛在世时,我等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谁为师?

二 佛在世时,我等依佛而住;佛灭度后,依何而住?

三 佛在世时,恶性比丘,佛威调伏;佛灭度后,如何处之?

四 佛灭度后,结集佛经,一切经首,当安何语?佛答:当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住,恶性比丘默然摈之;一切经首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大众俱」。故阿难谨遵佛嘱,结集佛经,一开始即说:「如是我闻。」

息诤论:阿难位居初果,德业不及诸大阿罗汉,何况上位菩萨?若不说「如是我闻」,必滋诤论;今说如是之法,是我阿难亲从佛闻。众人皆知阿难多闻第一,历耳不忘,故息诤论。

异外道:外道经首,皆安「阿忧」二字,阿者无也,忧者有也,以其有无不决,故安此二字。佛嘱经首,安「六种成就」,所以异于外道典籍。

“如是我闻”什么意思,“一切若只如初见”什么意思,出处?

“如是”,就是“如此”,“是这样”;“我闻”,就是“我听到”。这一句话是说:“阿难我听佛是这么说的。”表示经的内容是阿难亲自听闻佛说,非从他闻,真实无谬。阿难的诵经得到了五百位大罗汉的赞赏和认同,“如是我闻”四字在弘传佛法上无上珍贵。

“一切若只如初见”应为“人生若只如初见”。出自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纳兰容若)(1655-1685,满族)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意思是说“事物的结果并不像人们最初想象的那样美好,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变化得超出人们最初的理解,没有了刚刚认识的时候的美好、淡然。如果一切停留在初次的感觉多么美妙。

原文: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

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

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

比翼连枝当日愿。

通篇解释:

意中人相处若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是那样的甜蜜,那样的温馨,那样的深情和快乐。但你我本应当相亲相爱,又怎么会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如今轻易地变了心,你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我与你就像唐明皇与杨玉环那样,在长生殿起过生不相离的誓言,却又最终作决绝之别,也不生怨。但你又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

这句话什么意思

如是我闻出自佛经,意思是如来是这样说的,我是亲耳听到的。而 我国文学里又作如果是这样,那么我愿意听取(你的意见)。

就从佛教说起吧。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某国太子,在一十九岁时候有感于人世“生、老、病、、爱别离”等诸多苦恼,舍弃了王宫里的富贵生活,出家修行。其后历经磨难,终于在菩提树下证悟,开启佛教,从此在世弘法四十余年。他老人家与中国的孔子相类似,作为当世之社会教育家,对人们精神世界的丰满、社会风气的净化,都有深远影响。

他涅盘以后,存世经典颇多,然而却非释迦牟尼佛本人亲手执笔,多为其弟子所传述、笔录释迦在世时的说教、言行;诸弟子尊崇他,怕后人混淆视听故,在每篇经籍前都会著明“如是我闻”,这“如是我闻”的意思即是“(我听到)佛这样说”——而不是他之外的任何一人所说所写的,我们现在看《金刚经》《阿弥陀经》等,无不是如此。著明是佛陀这么说之后,叙述开始:某个时候(一时),佛在某处(如祗树给孤独园,精舍庄园名),与多少人(如与众比丘僧众千二百人),说什么法,之后记述说了什么。由此可知,“一时”为佛说法讲经的

某个时刻,地点有了、听众有了,缘分满足了,佛开始讲话。

于《佛光大辞典》查知:“既曰我闻,说必有时,故次云一时。然时有多种,或有一念时,有日夜时,有百年时,有一劫时,有春秋冬夏时。今言一时者,非此等时。虽言一时,不云某年某月某日说,故不知何时也。”又据天台观经疏之说,时有二种,即:(一)乃短时之意。又称实时。(二)长时之意。又称假时。然不论时之长短、假实,于佛说一经毕时,总称一时。

查阅至此,于“一时即一切时之意”的解释又有了新的理解,为专辑命名者显然希望佛陀老人家的智慧言语能够于一切时、一切四季轮回在

世间流转宣扬,不仅限于佛陀说话的时刻,而在于一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