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枭首示众在哪里-枭首示众任务怎么做
1.简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
2.太平军如何对待占领区的妇女呢?
3.请问许世友解放后的任职情况?谢谢
4.为什么说太平天国就石达开一个真英雄
简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
(一) 1、促进城市的出现 2、发展市民文化 3、打破小农经济视野,促进城市的发展。 (二)第一、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 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讲,传统中国的主导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中国的法律制度之所以不同于西方,固然有其具体的历史条件,但儒家文化的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具体表现为: 其一,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作为指导立法、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汉儒董仲舒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说成是合乎天道的伦理规范,用“天尊地卑,阳贵阴贱”的“天象”说明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从而把君权、父权、夫权神化为不可侵犯的神圣权力。古代法律制度的宗旨就是维护社会伦理秩序,自汉以后,维护“三纲”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纷纷演变为律令。历代封建法律制度尤其是作为古代法律典范的《唐律》,即被概括为:“一准乎礼”。直到清代末期,统治者仍然宣称三纲五常,“实为数千年相传之国粹,立法之大本”。 其二,贯穿“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的精神,以德为主,德刑并用是统治者所倡导的统治方法。在立法与司法实践中,人们注意德、刑的关系与各自适用的范围。正如《唐律疏议》所宣称:“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二者不可偏废。 其三,通过引经断狱、引经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经典法典化。在儒家思想上升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后,不仅“三纲”成为立法、司法的根本原则,就是阐释儒家学说的儒家经典也不断地被人们引为法律适用的依据。西汉中期以降,无论立法与司法都要求“应经合义”。儒家经义既是立法、司法的指导,又是审判的准绳。从董仲舒开始,就不断有人以“春秋决狱”,即以《春秋》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律,《春秋》经义不但成为法律的补充,其权威性甚至还高于法律。董仲舒曾录《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作为示范,其弟子吕步舒在受命处理淮南王谋反案中,“以处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史记·儒林传》)。东汉应劭也作有《春秋断狱》一书。春秋断狱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重视心理动机的判定,论心定罪。依据《春秋》的经义原则,根据犯罪动机的善恶定罪量刑。后来的儒士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意善而违于法者免,意恶而合于法者诛”。以善恶动机论罪,为人们的主观臆断打开了方便之门。引经断狱的做法在中国古代史延续了六七百年之久,直到隋唐封建法制完善之后逐渐退隐。 引经注律是儒家思想影响法律制度的又一方式。秦汉时期注经风气盛行,在这种风气下,人们开展了注释法律的工作,以儒家经典作为法律注释的依据。汉代引经注律盛况空前,据《晋书·刑法志》统计,当时郑玄等诸儒引经注律的文字达7,732,200字,“凡断罪所当由用者,合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儒家学者的注律过程也就是对封建法律制度进行儒家化的改造过程。 当然,用儒家经义改造法律的最好方式是通过立法,把儒学精神、礼制原则,以及礼的规范直接融入法律之中。因此,东汉以后持续地开展了引礼入法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至唐代得以完成,《唐律疏议》是这一过程完成的标志。唐贞观中,房玄龄奉诏对隋开皇年间所制定的新律,进行删订,分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盗贼、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十二篇,共五百条,是为《唐律》。高宗命长孙无忌又对《唐律》进行考证、疏议,著成《唐律疏议》一书。公元654年唐高宗颁行的《唐律疏议》是汉代以来对于法律注释解说的集大成著作,它具有与法律同等的效力,是儒家经义法典化的范本。 第二、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社会是建立在农业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宗法社会,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思想始终笼罩着整个社会,并指导着历代的立法活动。 中国古代的法律来源于礼制规范,这些礼制规范依据宗法原则调整着社会等级秩序。因此历代的法律制度都贯彻礼制的等级名分原则,“亲亲为大”、“孝悌为本”成为立法的指导思想。“三纲”是封建礼教的核心,亦是古代法律维护的重心,不断父权、夫权直接来自于家族,即使君权也是以天下最高的家长身份来体现。 在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下,维护家长制的“孝”受到高度重视。自古就将“不孝”、“非上”视为罪大恶极。在《孝经》五刑章中说,“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隋唐以来都把这种罪名列为十恶重罪规定在法律总则之中。十恶是古代社会中最严重的犯罪,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维护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统治,打击危害封建国家和危及皇帝人身安全与尊严的行为; 二、维护父权、夫权为中心的家族制度,严厉打击危害家族伦常的犯罪行为。十恶中有关家族制度的条款竟占一半之多。古代法律确认家族内的身份区别,在唐以后的历代法典的卷首中,都根据《礼记》、《仪礼》标示出亲属等级关系,并附有区别关系远近的丧服图。 无论是刑法、行政法、民法还是诉讼法基本上是以家族主义为中心,根据人们不同的等级名分确定其法律地位与法律待遇。古代法律中对亲族复仇的姑息,对亲属犯罪的容隐,对亲族犯罪的株连等,都体现了古代法律对家族制度的重视,以及家族血缘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此外,在唐宋以后,还广泛流行各种家法、族规,这些具有伦理法性质的家族法作为国法的补充,在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着十分突出的政治作用。 第三、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中国很早就确立了以帝王为中心的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专制帝王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力,他始终是最高的立法者和最大的审判官。《尚书·盘庚》说:“余一人之作猷”,“惟余一人之有佚罚”。帝王“口含天宪”,法自君出。皇帝的诏令是最有权威的法律形式。西汉杜周曾根据法律形成的情形说:“三尺(法)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即使是国家法律也要以皇帝的名义颁布,即所谓“钦定”。皇帝亲自主持的审判叫“廷审”。其他由中央司法机关会审的重大案件,也由皇帝最后决断。对于犯法的贵族高官是否绳之以法,要事先奏请皇帝批准,不许擅自逮捕、审问与判决,否则主审的司法官要受到惩罚。 中国古代有着完备的法律条款,层级分明的司法机构,但这一切在至高无上的皇帝那里形同虚设,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司法机构不过是御用工具。皇帝不仅有最高的立法权、司法权,同时他还拥有变法权、废法权、毁法权。以封建皇帝为首的统治集团是法律的制订者,又是法律的执行者、监督者,因此,不仅从根本性质说,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并且,他们可以任意解释法律,滥施刑罚,人治色彩十分浓厚,“世无定法”的俗语正反映了人治社会里人们对法律的一种看法。在封建社会后期皇帝个人专断的情形更为严重,宋徽宗明确宣言:“出令制法,重轻予夺在上”。明太祖在《大明律》外,另颁《大诰》,《大诰》是明太祖认为“恶可为戒”的案例,据《明史·刑法志》说:“凡三《诰》所列凌迟、枭示、种诛者,无虑千百,弃市以下万数。”可见皇权的残酷。 由于皇权至上,古代法律对皇帝的人身及尊严极端维护,在《唐律》所列的“十恶”大罪中,有谋反、谋大逆、大不敬等三恶。除此之外,对诸如私议、诅咒皇帝、不从君命等有损皇帝威严的行为视为犯罪必须严厉惩处。由此可见,法律在古代社会里它主要是维护专制皇权的工具。 第四、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 儒家思想指导下的古代法律制度,其与古代礼制有着密切的衔接关系,礼强调等级特权,主张根据人的身份、地位进行区别对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级别愈高,特权愈多。反映在法律制度上,古代社会初期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礼、刑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先秦法家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汉代以后,儒家思想影响扩大,在汲取法家法制思想的同时,对秦专任刑罚的思想及政策进行了矫正,主张礼法结合,虽然士大夫也受到法律的限制,但统治者在建立法律制度时,注意确立“尊卑长幼之序”,赋予贵族、官僚、家长、族长以特殊的法律地位,享受各种法定的和习惯的特权。 这种特权集中体现在在《唐律》的按照不同品级享有议、请、减、免、赎及官当制度中。其中八议制度较为典型,八议来源西周的“八辟”,亲、故、贤、能、功、贵、勤、宾是八辟也即八议的对象,“亲”指皇亲国戚,“故”指皇帝的故旧,“贤”指贤人君子,“能”指在文治武功上有突出贡献者,“功”指为国建功的人,“贵”指贵族与高官,“勤”指为国勤政的人,“宾”指前朝的国君及其宗室。凡享有“八议”权利的人犯罪时不由司法机关直接判罪,而是“大者必议,小者必赦”。据《唐律》总则规定,享有八议者,除十恶不赦外,犯罪有皇帝定夺,若流、徙、杖、笞者皆减一等处罚,一般罪经“议”之后,皆免获赦。这是依据社会等级的同罪异罚。 古代还根据家族内的身份等级尊卑上下来定罪轻重,亲属等级共分五等,即“五服”制。“五服”指亲属在丧礼中根据其与者的亲疏关系程度所穿的不同式样的丧服,后作为亲属关系等次的标志。与官吏品级的对待相同,法律上对家族成员的处理也是上轻下重,同罪异罚。在中国古代最后的一部法律中仍然坚持这一原则,《大清律例》明确规定,儿子殴打父母,不论有伤无伤,处斩刑。如果是父母殴打儿子,情形就大不相同,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殴打儿子至,最重也只处杖六十、徒一年的刑罚。同样妻子殴打丈夫应杖一百,丈夫殴打妻子却不受罚,除非殴打致残,且妻子向官府投诉,才比照正常标准减等予处罚(杖八十)。这种法有等差,同罪异罚的法律规定反映出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伦理特性。 中国古代法律的主旨是维护以帝王为中心的专制政治体制,因此其中心任务是刑事制裁,刑法一直成为法律的主要部分,有人甚至说:中国的传统法律就是刑罚制度。这从汉朝人解释“法”之义:“法者,刑罚也,所以禁也”(《盐铁论·诏圣》),到清代皇帝在圣谕中所说,“讲法律以儆愚顽”等对法律的理解与运用中可以得出此种结论。中国法律所具有的伦理精神与刑罚特性,使中国法律在维护皇权、父权、夫权等有关等级尊严的处罚上,显得格外严酷。秦朝盛行的什伍连坐、诛灭三族的做法,在古代社会长期为专制帝王所袭用,有的甚至夷五族、七族、九族乃至十族。[11]而对待罪的处罚手段也极其残酷,枭首示众、凌迟、戮尸刑处决方式直到清末才予改变。酷刑是专制社会的一种恐怖政策,“即用罪犯的肉体来使所有人意识到君主的无限存在”;枭首示众的公开处决,并不是为了伸张正义,而是展示权力的威严,“刑人于市,与众弃之”(《礼记·王制》)。由于法律的主要目的是惩罚过失,维护自上而下的统治秩序,因此忽略民众的权利与义务,轻视民众社会关系的协调,所以在诸法合体的中华法系中,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民法法典。 由于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法律逐渐儒家化,礼法结合,古代法律既有明显的残酷性和严苛性,又保留社会成员之间的等级原则,以皇帝为中心的统治者享有法律的特权,强调家族内部的身份区别,家国相通,君父相联,伦理与政治的紧密结合,保证了传统中国社会伦理秩序的稳固。
太平军如何对待占领区的妇女呢?
太平天国的妇女问题一直是历史爱好者关注的热点,但其中有一个细节还是很少有人涉及,那就是太平军所到之处,大肆掳掠占领区女性。有学者论述太平天国促进了妇女的解放,这类观点非常扯淡,且来看看太平军是怎么糟蹋蹂躏被掳妇女的。
1860年5月,忠王李秀成率部向苏南进军,6月2日,攻陷苏州。这前后苏州妇女的遭遇,典型体现了太平军的一贯行径。
李秀成在苏州召开军事会议。
太平军控制苏州之后,一方面抢劫财物,一方面疯狂抓捕妇女。据史料记载:"城内被掳少年妇女无算,禁闭于元妙观内。有贼女百长管之。"大儒巷、悬桥巷、蒙葭巷、朱长巷等地是妇女受难的重灾区。"各贼私掠妇女,藏匿馆中。"苏州郊区的女性也未能幸免。有一人称一百八十三天将的太平军将领,率众在"石码头、善人桥、光福等处,大肆*掠,木渎掳人及船无算。"
掳掠妇女的行动持续了6天。6月7日,李秀成下令禁止"掠妇":"所掠诸妇女皆令十九日徼送女馆,违者论斩"。三天后,这一情形才有所缓解。太平天国体制中,有"男行""女行"之别,其中的"女行",又称"女营""女馆",说白了就是女性集中营,没什么自由可言,平时不能与丈夫、孩子相处,未婚的也难得见父母(后期稍宽松)。
"女营"承担什么任务?主要是后勤保障,包括但不限于肩米、背盐、负煤、斫柴、荷砖、抬瓦、筑营、运土、挑水、开沟、浚濠、劈送竹签、收割庄稼、搓麻绳。这些工作大多是体力活,对男人来说都不轻松,对江浙女子而言,更是不可承受之重。
被拉去干粗活还不是最凄惨的,太平军的奸*现象更让苏州妇女感到羞愤。此类事件在清同治《苏州府志》中记载颇多。如:一伙太平军闯入苏州蠡市一户人家,见这家的女儿貌美,即欲施以。少女誓不从,太平军威胁杀其父母,她无可奈何,为了救父母只得含羞忍辱被。
胥门外一位女性的遭遇:"城陷日,夫他避,妇抱一幼儿在室,贼至,群奸之。"苏州人邱际丰的妻子席氏,31岁,"避贼山麓,贼至,拽氏欲污之,不从,中贼鸟枪昏绝而亡。"
太平军与清军交战。
有一些太平军士兵,尤其是军官,还霸占人妇,供自己*乐。时人记载,有军官强娶民女,"妇女美者,贼目占为己妻"。
6月7日之后,李秀成严肃军纪,处分私藏妇女的士兵,从其执法的过程看,士兵霸占人妇现象所在多有。"(巡查队)每当静夜深更,诸贼同梦之际,直入卧房,辟门查验。贼与妇莫不仓惶而起,持批对验,甚有颠倒衣裳,不及结束者。且忽早忽迟,无可预备。……二十日(6月9日),巡查队执两贼两妇相对裸缚,遍游六门,枭首示众,贼应伏辜。"
还有一部分未婚少女,被送到天京。有记载曰:"取美女七百余置诸舟,送金陵,备伪天王妃嫔用,曰贡女。每岁一贡,总计凡四贡。"这七百多名少女"备伪天王妃嫔用"未必真确,但进贡给天京的军政要人是可能的。然而,苏州的妇女并非逆来顺受之辈,她们在非常时期展现出一种超乎想象的烈性。在太平军的暴行之下,苏州出现了一个惨绝人寰的景象:大量女性被杀或自杀。面对太平军的攻势,清军无力保护城内百姓,家中的男人亦自身难保,或逃或被抓或被杀,此情此景,女性唯有一来成全自己最后的尊严。
蠡市一位少女为了救父母而被,事后,她对父母说:"女以保全两大人命致辱身,无颜苟活,请大人速自为计,言毕,自投后河。父母痛甚,亦投河。"木渎东窑村顾振的妻子周氏,"城陷后,贼至其家,逼*之,坚不从,哭骂撑拒",最终被太平军。
监生万春的女儿章氏,面对破门而入的太平军,谎称家里的井中藏有黄金,趁士兵往井里查探时,欲将他们推入,因力弱不能行,被杀。严家驹的聘妻金凤珍,带着母亲逃避,未能逃脱太平军的罗网。太平军士兵想她,以杀其母相要挟。她假装答应,等母亲安全后,乃痛骂不止,拒不就范,被杀。徐裕成妻张氏,"居湖沙里,闻贼近,急投河,贼至,拽之起,逼之不肯受辱,被刃,年二十六。"
太平军的"粮票",规定了某村某户应缴纳的粮食数额。
太平军胡作非为的传闻在苏州沦陷前即流传开来,一些女性害怕被掳或受辱,在实际危险尚未到来时,即选择自尽。葛景安的妻子陆氏,"闻警"投井而。庐某的妻子某氏,因"贼锋恶甚,恐受辱",投井而。
同治《苏州府志》记载了周树基家中妇女的遭遇:城陷之日,周的妻子、孙女、侄女以及周的两个妹妹自焚而,周的另一个妹妹周氏带着两个儿子投井而,周的堂兄弟之妻卫氏与女儿投水而,周的女儿淑贞也"同日"。
有学者统计,苏州于太平军战事、在《苏州府志》中有事迹可考、被官府旌表的节烈女性,多达689人,其中自杀374人,被杀215人。她们只是苏州难妇女的代表,目前虽无法统计共有多**女亡,不过由此可见一斑。
请问许世友解放后的任职情况?谢谢
1979年,中越开战,任命许世友上将为我军东线前敌指挥。为选副将,许世友拿出三瓶茅台和一位将军对饮,酒尽菜光,两位将军握手结盟…… 1974年八大司令员对调,许世友到了广州。管理处陈良顺负责接待。许世友和干部见面,秘书准备了发言稿。他照着念过两句就显出不耐烦,把那几张纸扔到一边,自己随意说,干脆明了,有啥说啥,没一句修饰或客气话,5分钟完事。以后,凡是开会, 他总是这样:人越多,讲话时间越少。陈良顺跟随许世友日久了,了解也不断加深。许世友除了睡觉,平时只穿军装,在穿衣问题上无须任何人操心。 吃饭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难在餐桌上顿顿要有酒,而且只喝茅台和古井。他的工资大部分是买酒喝了。下酒菜最好是野味。 社会的发展已经提出生态平衡和保护野生动物,许世友对此也难以接受。拟定下发禁止打猎杀生的文件,要让许司令认可才能真正起作用。文件到了许世友手中,他大笔一挥,批上个人意见:不许打猎,打鸟还是可以的吧。文件批下来,的“秀才”们目瞪口呆,哭笑不得。 许世友出门从不进剧院、商店、宾馆,不是奔野外就是进兵营。 花木与庄稼比较,他喜欢庄稼;舞场和操场比较,他喜欢操场。 许世友盛年之际,喜欢与战士比武,一条木枪神出鬼没,练对刺,常把战士的木枪磕上天去。来到广州后,他还喜欢同战士较量。拼刺时,他确实余威犹在,普通战士不是对手。他喜欢与强者比试,盛名之下,那些剽悍的“尖子”也不免有点心虚,何况他又是司令员,动手之前战士先失了锐气,所以比试的结果仍是他胜利。实在说,许世友手里确实有些“绝活儿”,比如对刺时磕飞对方手中枪,那是类似关云长的“拖刀计”,岳飞的“回马枪”一样的“绝活儿”。但是,在他70多岁之际,仍然把战士的枪一条条打飞,其中也有战士相让的因素在里面。每当许世友磕飞战士手中木枪时,便开心地哈哈大笑。 “哈哈,怎么样,宝刀不老吧?”许世友横枪大笑,指战员们便齐声喝彩:“许司令不减当年!” 不减当年的许司令,壮怀激烈地参加了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在广西前线,他是司令,还须选个副司令。许世友捏着下巴踱步,回想他那些出生入的战友,一个一个在脑子里过筛,终于点出一个名字。 “刘昌毅现在怎么样?” “可能快退下来了,听说已经半休……” “妈拉个×的,这一仗不让他打,以后就打不上了。就请他来!” 许世友虽然点了将,心里也不无犹豫,“但愿他宝刀不老。” 当时,刘昌毅任南京副司令,被许世友请来广州。人看上去还是老了,但双目炯炯,心气很高。 “许司令,刘副司令到了。”陈良顺安置好刘副司令,去向许司令报告。“晚上我在家里请客,你多准备些酒,”许世友这样吩咐。 谁也没见过许世友询问刘副司令的身体状况,更没见许世友和他谈谈对于现代战争有什么研究和考虑,只听到让准备酒。 喝掉三瓶茅台,还让上酒。他们开始只是叙旧情,回忆当年的九一生。喝到后来,两人已是无话不说,敢争敢抬杠。 许世友酒气逼人地问:“酒喝三瓶了,还敢开瓶吗?”刘昌毅豪气冲天地说:“天下没有会喝不会喝的事,只有敢喝不敢喝的人,九一生过来的人,都不怕还怕喝酒?许司令喝到哪儿我就喝到哪儿!” 这场酒喝下去,许世友云山雾罩,睡了一天。刘副司令醉了两天。 许世友感动地说:“真是好汉一条,不怕。副司令就是他了!” 不能简单地由此而言“许世友喝酒选将”。那是多方面考虑比较的结果,喝酒只是一个小小的侧面。何况,许世友对此也讲了很有哲理的一段话:学会打仗并不难,难舍命对敌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做到的。 选将之后就是出兵。许世友带兵有大将风度。部队向前推进,遇到困难很多,不断有报告来,事多得叫人发毛。许世友不紧张,不着急,甚至根本不操那份心,把报告扔一边。他只管大的军事行动,下达命令让各部队执行,完不成就军法论处。 部队打下谅山后,中央命令撤兵。许世友望着军用地图沉吟,迟迟不下命令。他伸出小胡萝卜粗的手指头在地图上比画:“全是平原了,坦克大炮正好发挥用场了,不要两小时我就能到河内。” 可是,从整个国际形势来看,我们不无后顾之忧,要防备有人在我们后面捅一下,沈阳方面压力很大,中央一再下令后撤。 许世友表示服从命令,同时又坚持拖一下:“拱一拱,我再拱一下……” 许世友是希望将越南主力从柬埔寨牵回来。他对部队领导说:“我们再前拱一下,吓唬他们一下子!……” 他派兵出谅山几十公里。当时,越南的政府机关纷纷撤出河内。 接到报告,许世友哈哈大笑,捋起袖子,晃动着粗大的胳膊说:“吓屁了不是?撤了,屁滚尿流!” 战罢凯旋时,许世友阴着脸下令:“我回去不许通知人,不许搞迎接。谁走漏消息我毙谁!” 可是,一位部队领导想,这么大事不报告中央怎么行?便将许世友回来的日期报告了。于是,广东的领导同志都知道了,提前赶到机场热烈欢迎。 许世友乘飞机回广州,刚走到机舱门口就骂出了声。因为他看到了欢迎的人群。 前来欢迎的首长,在20世纪50年代就曾担任过副总理,是位老资格的党政***。他满脸是笑,热情地上前迎接,伸出手握手。许世友上前一步,一把握住那只手,猝不及防地用力握去。“哎哟!”那位首长痛苦地叫了一声,几乎要倒下去。“妈的,叫你们欢迎。”许世友大步而去,钻进了汽车。 许世友就是这么一个人。 开庆功大会,中央派王震同志前来参加。派年轻人来不行,许世友不买帐,只能派王震这样的元老。许世友倔头巴脑只尊重老的。 许世友是我军一位有着特殊经历和功绩的又富有个性、特色的传奇式将军,所以,人们对他的某些弱点都能善意地给予谅解。
1971年9月12日,在首都的天安门广场上,成千上万擎着彩色纸花的学生,在进行庆祝建国22周年的游行排练。大喇叭里播放着军乐和组织游行彩排的指令,不仅在北京,天津、 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同样都在为庆祝国庆忙碌着,仅隔一天,也就是9月13日,热闹欢乐的气氛被一片紧张的气氛所代替,有通知告全国人民:各地机场戒严,飞机禁止上天,忙碌了很久的游行活动被宣布停止。这是怎么回事?大家都处在一片茫然之中。 就在这天深夜,南京副司令兼参谋长肖永银在睡梦中被叫醒,值班秘书告诉他,许司令来电话,请他去一趟。 许世友住在中山陵8号,这里原是之子孙科的府宅,房屋建筑巍峨临空,环境幽静。如今这里戒备森严,警卫战士们荷枪实弹,一个个神情庄重地守卫着这个南京的一号人物住宅。肖永银分管警卫部队,战士们都认识他,许世友给予他特殊的待遇,任何人到了门口,必须向许世友报告,经同意后方可放行,惟独他例外。 许世友没有客套,说话也没有修饰,实话实说:“刚才中央办公厅来电话,说中央有个大飞机跑了,去向不明。中央命令关闭全国机场,所有飞机停飞,开动全部雷达监视天空,如果有飞机落在我们这里,不准起飞。”他又交代一句,“命令所有的飞机不要上天,所有的舰船不要出航。” 肖永银被这个消息吓了一跳,不禁吃惊地问:“是谁有这么大的胆子,竟敢开个大飞机跑?” 许世友神秘地告诉肖永银:“这个人不是一般小人物,过几天你会知道的。” 第二天天一放亮,机场附近的人们看见机场的跑道上,站满了端着枪的陆军士兵,一架架飞机整齐地停在机场上。 肖永银处理完公务,时间已到了14日凌晨,古城金陵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晨雾之中,他坐上吉普车,穿越中山门,再一次来到中山陵8号,他远远看见许世友正在专心致志地打着少林拳。 许世友见肖永银进门,笑着说:“我教你打少林拳,你学不学?学了可以防身。” 肖永银正欲答话,被急冲冲跑来的李文卿秘书打断:“许司令,北京长途,请你去接电话。” 许世友大步流星地赶到办公室,肖永银紧跟其后。许世友拿起保密电话,一边听一边点头。他放下电话,对肖永银说:“走,我们去吃早饭。” 炊事员老王端来饭菜,放在桌子上,转身离开了。许世友迅速关起房门,对肖永银说:“刚才是周总理的电话,说从天上跑了。” 引蛇出洞 三天后的深夜,漆黑的夜空像涂上了一层厚厚的墨汁,伸手不见五指,毛毛雨随风飘着。南京火车站里,除了少数旅客有的在打瞌睡,有的来回走动着,一切是那么的宁静。这时,一声火车长鸣,从北方开来的一列火车靠站了,重重地喘着粗气。从后面包厢中走出两名军人,走在前面的正是南京司令员许世友,紧跟在后面的是李秘书。接他俩的吉普车就停在软卧车厢的门口,许世友一下火车,就跳上了吉普车。 吉普车风驰电掣般地经太平门,开往中山陵8号。到了门口,许世友关照李秘书说:“你坐我的车去,赶快把肖副司令接来。” 半小时后,肖永银出现在许世友的面前。许世友说:“主席和周总理叫我到北京,交代了任务,秘密逮捕的党‘三国四方’,你马上出发,先到上海,后到杭州,再回南京抓南空的人,越快越好!” 所谓“三国”是指南京、上海、杭州。 所谓“四方”是指: 北京空军政治部副主任江腾蛟; 上海空四军政委王维国; 杭州空五军政委陈励耘; 南京空军副司令周建平。 许世友简要介绍了“三国四方”的情况后,正色道:“、叶群、林立果现在已横尸荒野,主帅一,三国四方必然失魂落魄,他们会不会作垂挣扎呢?必须赶快解决他们”他告诉肖永银,北京的党已抓起来了,南京要赶快行动。 许世友说,“我事多,还要选调干部,组织工作组到南空、空四军、空五军去,一时抽不出身到上海,由你去执行任务!” “是!”肖永银响亮地回答。他家也没来得及回,便带着保卫部长李书和等一行人出发了。 苏州附近有个空四军的硕放机场,肖永银听说当时林立果曾派人,准备在的专列到达前,炸掉硕放机场附近的一座铁路桥,达到谋害的目的。 硕放机场控制起来没有?肖永银不放心,他在三天前曾同第六十军军长张明通过电话,要他派部队迅速控制硕放机场,现在情况怎样肖永银为了了解情况,在上车前,叫值班秘书打电话给苏州某师,请师长到列车上见面。 火车路过苏州时,这位师长上了车,肖永银小声问道,“你们师去了多少人?” “去了两个营。”他小声地回答。 肖永银略想片刻,小声说:“按惯例,派两个营足够了,但是,硕放机场紧靠上海空四军,这点兵力不够。”他叮嘱说,“你再派两个营,要绝对保证不出差错!” 列车到达上海车站,天已大亮。按照事先打的电话,要求上海警备区派车接站。根据他的要求,警备区派了两辆破旧吉普车,停在车站的出口处。为何提出要旧的吉普车呢?肖永银考虑得十分周到,他怕暴露了自己的身份,打草惊蛇。旧车不引人注目嘛! 由于这两辆车太旧,一路老牛拖破车似的,颠簸着,的党做梦也不会想到,里面坐的竟是南京的副司令。车子行驶了半小时,“嘎吱”一声,停在南京上海延安饭店门口。上海警备区周纯麟司令、柳耀宗政委在门口迎接。肖永银下车后,走进一间房间,劈头便说:“我这次是来执行一项特殊任务的,请你们警备区配合,做到随时听从调动,你们首先办两件事:第一、立即派一个连,占领延安饭店的制高点,如果空四军来进攻,必须坚持四个钟头;第二、派两个师兵力进上海,控制南京路、淮海路、四川路、福建路、外滩等主要街道,不准空四军通行。” 为了配合肖永银,决定由上海市革委会出面“引蛇出洞”。打电话通知到北京面谈一次,又请他到南京,找许世友接受具体任务。 肖永银拨通了上海市办公室的电话,开口询问道:“你是王副主任吗?我是肖永银啊。” 在那头说:“我已接到周总理的电话,到南京接受了任务,我一定鼎力相助,你看战场选在什么地方好呢?” 肖永银干脆地说:“你定吧,这也和打仗一样,一切依时间、条件而定,只要他们不起疑心,高高兴兴地来就行了。中央要求我们,不要用一枪一弹就能解决问题。” 在电话里沉吟了片刻,然后决定说:“叫他们到延安饭店肯定不行,因为那里目标大,又是南京范围,容易引起王维国的疑心,我看还是到康办(市委办公的地方)或锦江饭店。” 王维国管政法,“康办”警卫人员认识王维国,在“康办”抓他显然不合适。肖永银考虑后说:“那就在锦江饭店吧!” 这天午后,锦江饭店门前车辆川流不息,路边的行人南去北往,行色匆匆,一切都和往日一样。饭店内,旅客们谈笑风生地进进出出,红衣白裤的女服务员们,笑容可掬地迎送着一批一批不知名的旅客。这里的每一层楼都布置了暗哨,楼道、楼梯口的男女服务员,全是着便衣的上海警备区干部、战士。 在第10楼的会议室内,正在召开秘密作战会议,参加会议的是上海市革委会成员,有、马天水、上海警备区的领导。肖永银主持会议,他扫视会场,清亮锐利的目光落在每一个与会者的身上,然后,用严肃的口吻说:“毛主席命令我们把王维国抓起来,这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我的意见,由王副主任引蛇出洞。具体做法,由王副主任打电话给王维国,要他来听传达中央文件。” 在逃跑的第二天,他就被叫到北京,秘密接见他,向他面授机宜,叫他协助南京,抓捕党。他出了中南海,就有人向他透露消息,说要提升他为接班人。他当时十分激动,信誓旦旦地说:“我一定好好干。” 这次抓党,是他立功表现的好机会,他知道,这次战斗的指挥者是,唱主角的是南京的肖副司令,他到南京听许世友交代了具体方案,决心当好配角,打好这一仗。 肖永银话音一落,就表态说:“肖副司令怎么说,我就怎么干。我也当过兵,在朝鲜战场是27军的排级保密员,我那时就知道肖副司令是12军分管作战的副军长。在肖副司令面前,我永远是个小兵,肖副司令叫我向东,我决不向西。” 的话说得非常中肯,脸上一副诚恳真挚的表情,着实使肖永银感动。他笑着说:“有你的全力支持,这一仗我们是必胜无疑的了。”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后,肖永银见万事俱备,便对说,“你现在就给王维国打电话吧。” 拨通了空四军的电话,笑着说:“是王政委吗我是洪文啊,你最近身体可好?” 王维国说:“谢谢王副主任的关心,我的身体马马虎虎。”他开着玩笑说,“主要零部件都不错,王副主任是不是有事要我办啊?” “有事不敢劳驾你啊,你管公安政法,担子已经很重了。”一边回答,一边望了一眼肖永银,然后很随意地说,“是这样的,中央办公厅发来一份文件,上海党政军机关太多,文件就一份,你过来看看吧。” “我现在有点事走不开,你就在电话中把内容说给我听听算了。”电话里的声音很大,在座的都听得清楚。 肖永银心一沉,眉头一皱:“是不是我们的行动泄露了?听口气,对方似乎有所警惕。” 也愣了一下,不过很快镇定下来。他眼珠一转,笑着说:“王政委,不是我不肯在电话中告诉你,内容虽不多,可是,保密性强,电话中传达不适合啊。还是请你来一下,文件字不多,要不了几分钟时间你就可以看完的。”怕他不肯上钩,补充了一句,“来吧,饭店的张经理不知从哪里弄了几斤螃蟹,马老说他今天要陪你喝两杯茅台呢。” 也可能是王维国觉得说得有理,也可能是这最后一句话管用,王维国终于点头答应了,说了声:“好吧,我马上就来!”就挂断了电话。 肖永银两眼一亮,敌人终于被引出洞了!他下意识地挺了挺腰杆,扫了众人一眼,眼神中暗示着大家做好准备。他们就这样等候了半个小时,王维国的进口轿车终于缓缓地驶进了锦江饭店。王维国与平时交情不错,上海驻军领导到锦江饭店,参加上海市革委会的会议也是常事,所以,从他当时的表情中,似乎没有什么怀疑之心。他走下轿车,十分熟悉地登上电梯,上了10楼会议室,正要进门,一旁守候的便衣警卫伸手做了个手势说:“首长请进”随后用手挡住了身后的随行人员说:“请你们留步,到那边休息。” 这一切都是老规矩,所以,王维国根本没有怀疑,回头对随行人员说了声:“你们等着吧。”便笑容满面地跨进了会议室的门。可是,抬头一看,脸上的笑容顿时僵住了,会议室里没有,也没有马天水,一屋子的军人。肖永银端坐在中间,一双眼睛如两把利箭,似乎穿透他的胸膛。他呆了,傻了,突然觉得全身无力,摇摇欲坠,转头一看,左右两侧站着七八个面色严峻的持枪干部,他下意识地想掏枪,可是,一切都晚了,只听肖永银大喝一声:“王维国,你被捕了!” 随着这一声命令,李书和部长和警卫干事的枪已顶住了王维国的腰部。警卫干事上前,“咔嚓”一声,半斤重的手铐戴在了他的手上。王维国万分沮丧地垂下了沉重的头。 王维国无声地跟着他走进了电梯,这时,两个警卫干事上前,一块大黑布蒙住了王维国的头。前面说了,王维国在上海分管公安、政法,权力很大,当时,人们不明真相,万一消息泄露,有可能会出现混乱。 一行人押着王维国走出电梯,经地下室出大门,上了吉普车。吉普车载着王维国,转眼汇入川流不息的车流之中,飞也似地向某地一个保密的地下室指挥所开去。 一场无枪声的特殊战斗胜利地结束了。
为什么说太平天国就石达开一个真英雄
这么说吧:当你你要黑太平天国时,会发现石达开同学的负面记载基本米有。比如袁腾飞不喜欢太平天国,却不得不佩服石达开~
图:天平天国成立后三王在金田庆祝洪秀全生日暨恭祝万寿合影
1. 我们首先看看 天王洪秀全。
洪秀全小时候,全村就几个识字儿的,就洪秀全读书好,乡亲们以为这孩子以后肯定能当大官,但他考了三回,都落选了。
二十郎当岁的他,深受打击,把自己关屋子里,结果患了间歇性精神病。每天的表情是这样的:
正常的时候,他翻阅了参加考试时,传教士在街头发的小册子,就是那本印刷工人阿发免费赠送给世人的《劝世良言》。他觉得,里面说的那个上帝派来的布道者,就是他没跑了。
期间他参加了第四次考试,还是没考上…回家就把孔子牌位给撤了,换成了上帝的牌位。
他去见神父,但神父觉得他这个家伙可能是脑子有毛病,所理解的基督教跟真正的基督教差异太大了,于是没给他洗礼。
但洪秀全开始自己宣扬自己的观点,好友冯云山跟洪秀全老早就认识,毕竟也是学过文化的,最先入伙,扎实肯干,有了拜上帝教。
2. 拜上帝教成立之初, 传天父上主皇上帝真神真圣旨圣神上帝之风雷劝慰师圣师左辅正军师顶天扶朝纲东王 杨秀清就加入了。
杨秀清以前是卖炭的,家里穷,上不起学,并不识几个字。此人脾气很大,很奇葩。集会时候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晕倒,然后醒来,换个腔调,假装天父下凡,告谕人间。
一开始与会者不太相信,觉得他这是糊弄爹呢,但洪秀全告诉大家,老杨说的是真的。我是天帝派来的我不会骗大家,他这就是天父上身了。后来太平天国做大,杨秀清想玩儿狠的,跟洪秀全闹矛盾,一旦洪秀全反驳他,他杨秀清就立即晕倒,然后醒来,以天父的口吻,将洪秀全羞辱一番。 大概是这样的:
这属于内讧。
杨秀清一开始是九千岁,建国以后洪秀全不理朝政,让杨秀清主持,权力渐大,后来非让洪秀全亲自到东王府封他为“万岁”。这摆明了是篡权,而且篡得挺恶心的。洪秀全假装答应,内心无疑响起了“我大爷”的回声。
洪秀全设计将杨秀清杀。
其余与杨秀清有瓜葛的三万多人,也全部被屠。
3. 西王萧朝贵,印称“ 传救世主天兄基督太子圣旨圣神上帝之雨电右弼又正军师顶天扶朝纲西王萧朝贵”。
这称。。。。。。。。。。。。。。。号
号称八千岁。
他在教会的性质,跟杨秀清差不多。以前也是卖炭的,至于为什么大家都是卖炭的,那是因为冯云山坚持留在广西发展组织,落脚的地方就是个制炭作坊,许多都是壮族人,有的混得比卖炭翁还惨。
萧朝贵就很惨,冯云山在这里传教,所以他加入组织比较早。在集会的时候,老萧的主要任务就是假装天兄附体。
萧朝贵比杨秀清老实多了,因此没那么多烂事儿。
4. 南王冯云山,这个说过了,拜上帝教创始人,称七千岁。
冯云山吃苦耐劳,扎实肯干,足智多谋,又很有气度。起初和洪秀全一起到广西传教,后来洪秀全离开,他继续在广西传教,在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成功地扩大了组织,期间拉了杨秀清、萧朝贵和秦日纲入伙。
冯云山和萧朝贵一样,得比较早,因此并没参与后来的那些烂事。
5. 北王韦昌辉,富二代,拜上帝教初期的主要资助者,号称六千岁。
韦昌辉这人和杨秀清一样,都是非常的人。虽然属性相同,但两人却互相憎恨。韦昌辉的下属出了点事,杨秀清认为是韦昌辉监管不力,令人杖责韦昌辉,打得韦昌辉半。
韦昌辉恨了杨秀清,后来天京事变,韦昌辉就成了诛杀杨秀清党羽的主力。但韦昌辉心理变态,太多,公报私仇,只要看不顺眼的一律屠杀,不问有罪无罪,成了个魔王。
收到命令回京的石达开回来,才知道韦昌辉居然杀了三万多人,出于公义,指责他滥杀无辜。
韦昌辉表示你石达开算个屌!?
遂准备动手杀石达开,石达开连夜逃出城外,家属和部属却被韦昌辉屠杀。天京城外的部属几乎全部愿意追随石达开,石达开领军攻打韦昌辉,韦昌辉不得人心,诸王也要给韦昌辉一点颜色看看。韦昌辉狗急跳墙,居然向天王府进攻,反而被天王的军队所杀。
6. 最后看 翼王石达开。
幼年丧父,没有兄弟,八、九岁起独撑门户,务农经商之余,习武修文不辍。石达开 长得高大俊秀,十三岁已“凛然如成人,自雄其才,慷慨有经略四方”,因急公好义,常为人排难解纷,年未弱冠即被尊称为“石相公”。 十六岁“被访出山”,十九岁统帅千军,二十岁封王,从容赴时年仅三十二岁,他生前用兵神出鬼没,后仍令对手心有余悸,在他身后数十年中都不断有人打着他的旗号从事反清运动,辛亥革命党人曾通过诗歌,小说,绘画等各种媒介宣传他的事迹以激励民气,号召志士,鼓吹革命。 有关石达开的民间传说、歌谣遍布他生前转战过的大半个中国。
太平军在长沙城下陷入清军反包围,形势万分危急,石达开率部西渡湘江,开辟河西基地,缓解了太平军的缺粮之危,又多次击败进犯之敌,取得“水陆洲大捷”,重挫清军士气,其后, 为全军先导,经河西安全撤军,跳出反包围圈,夺岳阳,占武汉,自武昌东下金陵,二十八天挺进一千八百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时人号之“石敢当”。
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金陵,改号天京,石达开留京辅佐东王杨秀清处理政务。定都之后, 诸王广选美女,为修王府而毁民宅,据国库财富为己有,唯石达开洁身自好,从不参与。
活脱脱一个关二爷的形象啊!
可惜洪秀全同志是个扶不上架的人: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合朝推荐石达开主持朝政,但洪秀全却忌惮石达开的声望才能,虽迫于民意命他理朝政,却不肯授予其实权。局面稍微好转,便开始设计谋害石达开。为避免再次发生内讧,石达开被迫逃离天京,前往安庆。
石达开出走,带走的人很少,后来居然越来越多,许多人都是因为受不了洪秀全,转而投奔石达开。到最后石达开陷入绝境,以自身换取将士性命,却被清军陷害,凌迟处。
凌迟场面
而石达开接受凌迟时,不卑不亢:
石达开自供与洪秀全等自广西金田 村起事即封伪王,及窜扰各省情形,历历如绘,皆臣所素悉,语皆符合。 且其枭桀之气,见诸眉宇,绝非寻常贼目等论,实为石达开正身无疑。——《骆秉章奏稿》
枭桀坚强之气溢于颜面,而词句不亢不卑,不作摇尾乞怜语。——《养晦堂文集》
后来的李秀成曾经说过:
国中(太平天国)元勋人物,(其实都特么一群棒槌),只有冯云山和石达开顶用。硬说佩服哪个,我没有佩服的,我只服石王。
曾国藩:
查贼渠以石为最悍,其诳煽莠民,张大声势,亦以石为最谲。
左宗棠:
(石达开)狡悍著闻,素得群贼之心,其才智诸贼之上,而观其所为,颇以结人心,求人才为急,不甚附会邪教俚说,是贼之宗主而我之所畏忌也。
为什么后人对石达开的评价远超太平天国其他诸王?
能文能武,仗义执言,不坑爹,不内斗,豪气冲天,对待下属,春风化雨,对待天国,忠肝义胆。关公刮骨疗毒,翼王从容赴,他们的豪气,只一见、只两三言,便可知。《正气歌》上说,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这是因为,只有到了他所言的境地以后,才能看出一个人究竟是不是真豪杰。那些在屏幕后面喊打喊杀一上战场就尿裤子的人显然不是,那些喊着均贫富、反腐败,自己上台却累坏了jj的也不是。
而石达开,除了没能给后人留下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以外,符合了绝大多数人对于英雄的全部想象。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