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在江湖,生不由己?怎么翻译

2.麻烦大家帮忙翻译《兵车行》

3.想和不想的成语有哪些成语?

4.人在江湖文言文最好的翻译

5.笼中鹦鹉文言文翻译

人在江湖,生不由己?怎么翻译

身不由己的意思翻译-身不由己 翻译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Once you get into this world,you have to deny yourself more or less.

You have to adapt yourself to the dusty world as/since you come

麻烦大家帮忙翻译《兵车行》

兵车行(xíng)·杜甫

车辚辚(lín),马萧萧,行(xíng)人弓箭各在腰。

耶(通“爷”,父亲) 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gān)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xíng)人,行(xíng)人但云点行(háng)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hái)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qǐ )。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 è ),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jiū)!

词义

1.行:本是乐府歌曲中的一种体裁。但《兵车行》是杜甫自创的新题。

2.辚辚:车轮声。萧萧:马鸣声。行(xíng)人:指被征出发的士兵。

3.走:奔跑。咸阳桥:指便桥,汉武帝所建,唐代称咸阳桥,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

4.干(gān):冲。点行(hāng)频:频繁地点名征调壮丁。

5.过者:过路的人,这里是杜甫自称。点行(hāng):当时征兵用语,即按名册点名征召出征。"但云"以下,全是行人的答话。

6.或:不定指代词,有的、有的人。防河:当时常与吐蕃发生战争,曾征召陇右、关中、朔方诸军集结河西一带防御。因其地在长安以北,所以说"北防河"。西营田:古时实行屯田制,军队无战事即种田,有战事即作战。"西营田"也是防备吐蕃的。

7.里正:唐制,每百户设一里正,负责管理户口。检查民事、催促赋役等。右时以皂罗(黑绸)三尺裹头,曰头巾。新兵因为年纪小,所以需要里正给他裹头。

8.武皇:汉武帝刘彻。唐诗中常有以汉指唐的委婉避讳方式。这里借武皇代指唐玄宗。唐人诗歌中好以“汉”代“唐”开,下文“汉家”也是指唐王朝。边:用武力开拓边疆。

9.荆杞(qǐ ):荆棘与杞柳,都是野生灌木。陇(lǒng)亩:耕地。陇,通“垄”,在耕地上培成一行的土埂,中间种植农作物。

10.秦兵:指关中一带的士兵。耐苦战--能顽强苦战。这句说关中的士兵能顽强苦战,像鸡被赶上战场卖命。

11.长者:即上文的"道旁过者",即杜甫。征人敬称他为"长者"。"役夫敢伸恨":征人自言不敢诉说心中的冤屈愤恨。这是反诘语气,表现士卒敢怒而不敢言的情态。

12.关西:当时指函谷关以西的地方。这两句说,因为对吐蕃的战争还未结束,所以关西的士兵都未能罢遣还家。

13.比邻:近邻。

14.青海头:即青海边。这里是自汉代以来,汉族经常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地方。唐初也曾在这一带与突厥、吐蕃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15.啾啾:象声词,表示一种呜咽之声。

赏析

这是一首反对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治讽刺诗,可能作于天宝十载(751)。天宝以后,唐王朝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的征战越来越频繁,战争的性质,已由天宝以前的制止侵扰,安定边疆,转化为残酷征伐。连年征战,给边疆民族和中原人民都带来深重的灾难。

《资治通鉴》卷216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沪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疬,未战,士卒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这首诗大概就是为此事而作的(沈德潜认为此诗乃"为明皇用兵吐蕃而作"(《唐诗别裁》),不确)。全诗分为两大段:首段叙事,写送别的惨状。"问行人"以下为第二段,由征夫诉苦,是记言。诗人深刻地揭露了李唐王朝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人民不幸的真挚而深厚的同情。这是杜甫第一首为人民的苦难而写作的诗歌。

这是一首七言歌行,诗中多处使用了民歌的"顶真"手法,诵读起来,累累如贯珠,音调和谐动听。另外,还运用了对话方式和一些口语,使读者有身临现场的真切感。《唐宋诗醇》云:"此体创自老杜,讽刺时事而托为征夫问答之词。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小雅》遗音也。篇首写得行色匆匆,笔势汹涌,如风潮骤至,不可逼视。以下出点行之频,出开边之非,然后正说时事,末以惨语结之。词意沉郁,音节悲壮,此天地商声,不可强为也。"

场景、内容解读

一、场景:

1、送别场面—诀别

诗歌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在读者眼前突兀展现出一幅扣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不啻是一个塌天大祸,怎么不扶老携幼,奔走相送呢?一个普通的“走”字,寄寓了诗人多么浓厚的感彩!亲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属们追奔呼号,去作那一刹那的生离别,是何等仓促,何等悲愤!“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

2、征夫诉苦—抓兵

接着,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始,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

“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上面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这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接着以一个15岁出征,40岁还在戍边的“行人”作例,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诗人写到这里,笔锋陡转,开拓出另一个惊心动魄的境界。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提醒读者,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诗中的“汉家”,也是影射唐朝。华山以东的原田沃野千村万落,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废,荆棘横生,满目凋残。诗人驰骋想像,从眼前的闻见,联想到全国的景象,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也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3、征夫诉苦—逼租

从“长者虽有问”起,诗人又推进一层。“长者”,是征夫对诗人的尊称。“役夫”是士卒自称。“县官”指唐王朝。“长者”二句透露出统治者加给他们的精神桎梏,但是压是压不住的,下句就终究引发出诉苦之词。敢怒而不敢言,而后又终于说出来,这样一阖一开,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惧心理,表现得极为细腻逼真。

这几句写的是眼前时事。因为“未休关西卒”,大量的壮丁才被征发。而“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正是由于“武皇开边意未已”所造成。“租税从何出?”又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呼应。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越来越深刻。这里忽然连用了几个短促的五言句,不仅表达了戍卒们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现出那种倾吐苦衷的急切情态。这样通过当事人的口述,又从抓兵、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双重灾难。

二、人民苦难及其根源

诗人接着感慨道: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只能丧命沙场。这是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但是由于连年战争,男子的大量亡,在这一残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却一反常态,改变了这一社会心理。这个改变,反映出人们心灵上受到多么严重的摧残啊!

最后,诗人用哀痛的笔调,描述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悲惨现实:青海边的古战场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寂冷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这里,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些都是“开边未已”所导致的恶果。至此,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揭露得淋漓尽致。

三、思想内容:

诗人把这个历史镜头捕捉到自己的诗中来,不过是拿它作为一出社会悲剧的序幕,而他的主要意图是揭露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因此,紧接着这个序幕,就通过“行人”答问逐层深入地展示这出悲剧的内容:“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是说丁壮们无限期地超期服役;“边庭流血成海水”——这是千百万战士战沙场;“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是说全国农村生产凋敝;“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这是说人民连生计都无法维持,而朝廷依旧逼索租税。可见,这种艺术概括方式的基本点是,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的真实状况。读完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重苦难,而且能触摸到诗人那颗同情人民的火热的心。

这首诗的意义还不止于此,更为重要的是,它表现了诗人反对“开边”战争的坚定立场。“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说明他认识到这种不义的战争是一切苦难的根源;他敢于把战争的责任加在最高统治者身上,这样的勇气是当时众多的诗人所不具有的。诗人的这种立场是一贯的,在《前出塞》中他曾写道:“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这正是杜诗人民性之所在。

四、结尾写古战场的含义:

诗人描写青海古战场的阴森景象,不是为了宣扬战争的恐怖,而是为说明必须停止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战争,即“列国自有疆”(《前出塞》)之意。关于“新鬼旧鬼”的描写,则是当时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段,跟杜甫同期的散文家李华在《吊古战场文》中也有类似的写法,如“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魂魄结兮天沉沉,鬼神聚兮云”“天地为愁,草木凄悲,吊祭不至,精魂何依”等。

题解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诗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非战色彩。 诗的开头七句为第一段,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道旁”十四句为第二段,通过设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长者” 十四句为第三段,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栗的情况。全诗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得尽致淋漓。 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张翕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真可谓 “新乐府”诗的典范,前呼后应也是这首诗的写作特色之一。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 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 的意思。

译 文

[编辑本段]

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父母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尘埃飞扬不见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到了四十还要去西部边疆去种田。离开的时候里长给有的壮丁裹头巾,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况且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伸诉怨恨?就象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啾啾地喊叫。

句 解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战车隆隆地响过,战马不停地嘶鸣;出征的士兵,都把弓箭佩挂在了腰上。诗一开篇即展现了兵车队伍出征时的情形,场面真实,语言流畅,声韵铿锵有力。 “辚辚”,车行的轧压声。“萧萧”,战马嘶鸣声。“行人”,指兵士。相对于下文的“役夫”(从军多年的征戍军人)而言,这里是指行经咸阳桥的新征军士。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四句写军队开拔时送行的悲惨场面,从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中,集中表现了当时众多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爹娘、妻子和儿女跑着为被征的亲人送行,踏起来的尘土遮住了咸阳桥。他们有的扯住亲人衣裳,有的因情绪激动而以脚跺地,拦堵着京郊大道放声哭嚎,哭声一直冲上了九重云霄。

这样一个行军相送的场面,古今皆有,但如此仓促、混乱、悲惨,说明战争正在进行,社会处于混乱动荡之中,百姓正在遭受苦难。父母送儿、妻子送夫、儿女送爹,说明一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只剩下老弱妇幼。“走”,奔跑之意,既说明不忍分别,又点出行军之急。这一走,凶多吉少,谁知道是是活?因而家人追奔呼号,这样的生离别,怎不使人悲痛欲绝!“耶娘”,同“爷娘”,指父母。“咸阳桥”,在西安西北的渭河上,又称西渭桥,是唐代长安通往西域的要道。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道旁有个过路的人,向征夫询问这情景的起因。征夫们匆匆地答道:“朝廷征兵太频繁。”这样的分别场面,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为了什么。诗人故意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出场。但士卒们行色匆匆,一语作答,未及多言,大概有的也只是怨言。“傍”,同旁。“点行”,根据丁籍征发差役。现在普遍用旁而非傍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有的人从十五岁起就被北调守河右,直到四十岁又被西征去屯田。从这以下,诗人借用汉乐府常用的对话形式,将武皇开边以来人民饱受的征战之苦集中在一个老兵身上,设为“道傍过者”与他的回答之词,概括了从关中到山东,从边庭到内地,从士卒到农夫,广大人民深受兵赋徭役之害的历史和现实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去的时候年纪小,还没有成丁,须由村长裹头巾;回来时已是满头白发,却还得应征去守边。由此可见,当时的战争给百姓带来了无穷的灾难,青壮年已征光了,未成年的孩子和老年人,仍要去戍边。“里正”,唐制,百户为一里,置里正一人,管户口、赋役等事务。“裹头”,用绸或布裹在头上。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边疆上战士的鲜血汇成了大海,可皇上哪管他们的活,扩充领土的意图还没完没了。“边庭”,这里指西部边地。“武皇”,汉武帝,这里喻指唐玄宗。诗人以汉喻唐,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者。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您没有听说吗,华山以东二百多处州县,千千万万个村落,因连年征战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芜,荆棘横生,满目凋残。这两句从眼前之景言及全国,扩大了诗的容量,也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汉家”,此借指唐朝。“山东”,指华山以东的地方。“二百州”,唐代潼关以东有七道,二百十七州,从后文来看,诗中实际指的是关中以外的所有地区。“荆杞”,荆棘、枸杞,野生灌木。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男人都被征兵打仗去了,即便有健壮的妇女在家耕田犁地,那庄稼也是长得横七竖八,行列不整,收成怎能维持生计?是妇女种不好庄稼吗?不!是因为战争使得经济凋敝,人民负担加重,民不聊生。“无东西”,指庄稼长得杂乱不堪,行列不整,难辨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何况关中的士兵最能忍苦作战,更像被驱赶的鸡狗一般。“秦兵”,即眼前被征调的陕西一带的兵丁。因为这地方的兵丁素来耐战,所以更是无休止地被征调。他们身不由己,何曾被视为“人”,其命运跟鸡犬又有什么不同!这正应了那句痛彻至极的话:“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唉,军中地位显贵的人虽然也过问军士的生活,可那些征夫怎敢向他们申述自己的怨恨?在古文中,“长者”一般不用作自称,而用作他称,除“年长之人”、“位尊之人”这种通常意义外,“长者”还有另一种解释:“显贵的人”,这里是对军中长官的称谓。这里可能隐去了一个问句,大概是“如此悲惨,难道就没有人过问吗?”然而即使过问,还不是敢怒不敢言?其痛之深,由此可见。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就说今年吧,已经到了冬天,朝廷仍不把我们这些关西的士兵放还。县官逼命催交租,租税又从哪儿出?前面说“山东”,这里又云“关西”,可见到处都在用兵。“租税从何出”,与健妇、锄犁二语相应。兵革未止,耕夫都已出征,地都荒了,租敛又从何而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现在确实感受到,生男不如生女好。生女还能嫁近邻,生男难免战埋荒草。在中国这样一个素有“重男轻女”传统的国家,说这样的话,并非一时愤激之语,而是为社会现实所逼。生个女儿,就算出嫁了,好歹还可以嫁给近邻,有个照应。生个儿子呢,只能被征去打战,即便活着,也让家人牵肠挂肚,担惊受怕,更何况凶多吉少。在这里,生儿生女“好”与“不好”的标准,似乎只有一个,即是否能活下来。这种异样的心态,进一步点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苦难。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为“恶”,生女为“好”。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这两句主宾分明:上句是自我宽慰之辞,为“宾”;下句是哀叹之辞,为“主”。以,更显出自我宽慰烘托哀叹哀叹之深。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您没看到吗,自古以来那青海边,遍地白骨没人收掩。旧鬼在啼哭,新鬼在诉冤,每当天阴雨湿,哭声啾啾,真是凄惨!开篇是人哭,终篇是鬼哭,悲惨的场面、寂冷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这都是“开边未已”导致的恶果。诗人将眼前的生离别与千百年来无数征人有去无回的事实相联系,使这首诗从更为高远的角度,暗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历史延续性。 “青海头”,即青海边。原为吐谷浑之地,唐高宗时为吐蕃所占,以后数十年间,和吐蕃的战争大都在这一带发生,唐军亡很多。“烦冤”,愁闷冤枉。“啾啾”,古人想象中鬼的叫声。

想和不想的成语有哪些成语?

Ⅰ 形容“不想做的但必须去做的事”的成语有哪些

强人所难、身不由己、迫不得已、不得已而为之、情非得已。

一、强人所难

白话释义:勉强别人做为难的事

朝代:清

作者:李汝珍

出处:·《镜花缘》第二回:“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岂肯颠倒,强人所难。”

翻译:那人王于是天下九州的主,代天宣化,难道肯颠倒,强人们难以

二、身不由己

白话释义:由:听从。身体不由自己作主。

朝代:近代

作者:钱南扬

出处:《宋元戏文辑佚·陈巡检梅岭失妻》:“瓜期信通;为着功名;奔走西东。见说出路自觉心慵;身不由己;意冲冲。”

翻译:瓜期诚信通;为在功名;奔走西东。见说出去的路自己觉得慵;身不由己;心中冲冲

三、迫不得已

白话释义:迫于无奈,不由得不那样(做)。

朝代:东汉

作者:史学家班固

出处:《汉书·王莽传上》:“公深辞让;迫不得已;然后受诏。”

翻译:公司极力推辞;迫不得已;然后接受诏命

四、不得已而为之

白话释义: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做。

朝代:宋

作者:辛弃疾

出处:·《九议》:“岁币郊祀之费,是不得已而为之者。”

翻译:岁币祭祀的费用,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五、情非得已

白话释义:指情况出于不得已。

朝代:清

作者:李汝珍

出处:·《镜花缘》第62回:“适才躲避桌下,自知失仪露丑,实系情非得已,诸位姐姐莫要发笑。”

翻译:刚才躲到桌下,知道自己失仪露出丑,真的是情不得已,各位姐姐不要发笑

Ⅱ 形容“不想讲话”的成语有哪些

1.不声不吭

拼音:bù shēng bù kēng

意思:指不说话;不出声。

出处: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还在半个月前,张腊月隐隐听说,南二社有个吴淑兰的妇女队长,在不声不吭地跟她暗赛。

示例:等到人们七嘴八舌把话都说光倒净以后,他~,唿豁开人,带着一股风直向工程队队部走去。

2.不言不语

拼音:bù yán bù yǔ

意思:是一个汉语词语,指不说话,闷声不响。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秀娥一心忆着吴衙内,坐在旁边,不言不语,如醉如痴,酒也不沾一滴,箸也不动一动。"

示例:《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五回:"那一伙壮卒,不言不语,大刀阔斧,逢人便砍,虽只五千个人,慌乱之中,恰象几万一般。"

3.不声不响

拼音:bù shēng bù xiǎng

意思:没有一点声音。指做事谨慎不张扬,或默默无闻,不为别人知道 。

出自:茅盾《子夜》十一:"偶或有独自低着头不声不响的,那一定是失败者。"

示例:这是试探咱,要是咱~,以后开会就不再咱啰。

4.金人三缄

拼音:jīn rén sān jiān

解释:比喻因有顾虑而闭口不说话。

出处:阿斯塔纳古墓群壁画(吐鲁番市高昌故城)六幅画之一"金人"。

示例:晋·葛洪《抱朴子·重言》:"于是奉老氏多败之戒,思~之义。"

5.碍口识羞

读音:ài kǒu shí xiū

意思:怕羞而不说话。

出处: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转运汉巧遇洞庭红》:"文若虚终是碍口识羞,待说又止。"

6.闭口不言

拼音:bì kǒu bù yán

解释:紧闭着嘴,什么也不说。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刺复》:“是以曹丞相日饮醇酒,倪大夫闭口不言。”

例句:我不是许久闭口不言、你仍不怕我麽。

7.闭口藏舌

拼音:bì kǒu cáng shé

出自:五代·冯道《舌》 诗:"口是祸之门,舌是斩身刀。闭口深藏舌,安身处处牢。"

示例: 道成之后,~,何用管人间如许闲事。 ◎宋·楼钥《攻愧集·跋徐神翁真迹》卷七十二。

8.不哼不哈

拼音:bù hēng bù hā

意思:不言语,该说而不说,带有贬义。

出处:冯志《敌后武工队》第十三章一:"算啦,大家不哼不哈,就当没有这码事,回去吧!"

示例:熊召政《张居正》第一卷第16回:"张居正每日到内阁当值,不哼不哈。"

9.不赞一词

拼音:bù zàn yī cí

释义: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一句话也不说。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例句: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语,~,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了。 (鲁迅《呐喊·头发的故事》)

10.杜口吞声

拼音:dù kǒu tūn shēng

释义:形容一句话也不说。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曹节传》:“群公卿士,杜口吞声,莫敢有言。”

Ⅲ 形容一个人表面不想要,心里却想要的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口是心非、心口不一、阳奉阴违、言不由衷、欲拒还迎。

Ⅳ 形容“想问题想了很久想不出”的词语或成语有哪些

百思不解、一窍不抄通、袭绞尽脑汁、殚精竭虑、挖空心思

Ⅳ 形容想要却得不到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想要却得不到的成语有: 可望不可即、不可企及、望洋兴叹、望尘莫及、望尘不及等。

Ⅵ 形容心情平静什么都不想的成语有哪些

(1)心如止水xirushui解释:心如止水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xīn rú zhǐ shuǐ,意思是指心里平静得像不动的水一样。形容坚持信念,不受外界影响。心如止水用来比喻一种心态,平静面对一切,是比喻我们心灵处于某种宁静、清晰的状态。

(2)坐怀不乱 zuohuaibuluan解释:形容男子在两性道德方面情操高尚,作风正派。

(3)心静如水xinjingrushui解释:心情平静的就象是没有一丝涟漪的湖水,澄明宁静。不受外界喜怒的影响。

类似的还有心如止水。

(4)忐忑不安tantebuan解释:1、心里七上八下安定不下来,形容心神不定。 2、比喻做事没有把握,或胆怯。

(5)心平气和xinpingqihe解释: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

(6)平心静气pingxinjingqi解释:心情平和,态度冷静。

(7)心神不宁xishengbunin解释:宁:安宁。形容心情不平静。

(8)心潮澎湃xishaopenpai解释:波涛冲击的声音。心里象浪潮翻腾。形容心情十分激动,不能平静。

(9)此起彼伏ciqibifu解释: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

(10)辗转反侧zhanzhuangfance解释:指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形容心里有所思念或心事重重。

Ⅶ 形容“想要却不想得到”的成语有哪些

求贤若渴、如饥似渴、求之不得、朝思暮想、梦寐以求。

一、求贤若渴

白话释义:形容内人才的迫切,指珍惜容人才。

朝代:南朝·宋

作者:范晔

出处:·《后汉书·周举传》:“求贤如渴。”

翻译:对待人才的渴求太饥渴了

二、如饥似渴

白话释义:形容要求非常迫切。也说如饥如渴。

朝代:西晋

作者:陈寿

出处:《三国志·陈思王值传》:“如饥似渴。”

翻译:要求非常迫切

三、求之不得

白话释义:想找都找不到(多用于意外地得到时):

朝代:周朝

作者:多人所作

出处:《诗经·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翻译:思念追求不可得,日夜心头在挂牵

四、朝思暮想

白话释义:形容时刻想念。

朝代:宋

作者:柳永

出处:·《大石调·倾杯乐》:“朝思暮想;自家空凭添清瘦。”

翻译:时刻想念。;从家里空凭添清瘦

五、梦寐以求

白话释义:睡觉做梦时也在追求。形容迫切期望。

朝代:周朝

作者:多人所作

出处:《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翻译:善良美丽的姑娘,朝朝暮暮想追求

Ⅷ 形容“不想做却又不能不做”的成语有哪些

强人所难、身不由己、迫不得已、万不得已、情非得已

一、强人所难

白话释义内:勉强别人做为难的容事

朝代:清

作者:李汝珍

出处:《镜花缘》第二回:“岂肯颠倒,强人所难。”

翻译:哪里肯颠倒过来,这是勉强别人做为难的事

二、身不由己

白话释义:身体不由自己作主。

朝代:近代

作者:钱南扬

出处:《宋元戏文辑佚·陈巡检梅岭失妻》:“见说出路自觉心慵;身不由己”

翻译:听见说自己走的路非常平庸;这也是身体不由自己作主

三、迫不得已

白话释义:迫于无奈,不由得不那样(做)。

朝代:东汉

作者:史学家班固

出处:《汉书·王莽传上》:“迫不得已;然后受诏。”

翻译:大喜过望;才接受诏命

四、万不得已

白话释义: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朝代:明

作者:冯梦龙

出处:《喻世明言》第十八卷:“娘子不须挂怀,三载夫妻,恩情不浅,此去也是万不得已,一年半载,便得相逢也。”

五、情非得已

白话释义:指情况出于不得已。

朝代:清

作者:李汝珍

出处:《镜花缘》第62回:“适才躲避桌下,自知失仪露丑,实系情非得已,诸位姐姐莫要发笑。”

翻译:刚才躲到桌下,知道自己失仪露出丑,真的是情况出于不得已,各位姐姐不要发笑

Ⅸ 不想去努力的成语有哪些

劳而获bù

láo

ér

huò

[释义]

获:获得。自己不劳动而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也作“不劳而得”。

[语出]

《孔子家语·入官》:“所求于迩;故不劳而得也。”

[正音]

而;思想和行为是应当批判的;都含有“自己不劳动而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的意思。不同在于:①适用对象不同。~常用于剥削阶级或剥削阶级思想严重的人。②~的语义重、状语。

[结构]

紧缩式。

[辨析]

~和“坐享其成”;不能读作“ěr”。

[辨形]

获;不能写作“或”。

[近义]

坐享其成

[反义]

自食其力

[用法]

含贬义。有时也比喻不劳动而得到成果。一般作谓语、定语;“坐享其成”的思想和行为是可以通过劝导加以纠正的。

[例句]

农民们辛辛苦苦地干着;地主却~

Ⅹ 形容“又想放弃又不想放弃”的成语有哪些

犹豫不决来

人在江湖文言文最好的翻译

1.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名言原文

一者为书法原文:人在江湖,e5a48de588b6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361303132身不由己,寸心之争,生忘矣——古龙一者为作为古龙的“江湖人”系列唯一的一部《三少爷的剑》中,燕十三就做了类似的表述,可能就是这句话的雏形。

一者,古龙在《楚留香传奇》之《午夜兰花》中创造了这样一句名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情仇难却,恩怨无尽。如果你厌倦了这种生活,唯“”而已。

只可惜有些人连都不了。——江湖人的悲剧,难道真的都是他们自找的? “江湖传言,都说这个人只有在月圆夜的午夜时才出现,出现时总是带着一种兰花的香气。”

他说:“就好像香帅出现时总是带着一种郁金香的香气一样。”“是的。”

老者说:“江湖传言,的确如此,这种兰花的香气,最近几乎已经和香帅的郁金香的香气同样闻名了。”“所以这就是他的弱点。”

少年说:“名气有时就像是包袱,名气越大,包袱越重,”他说:“最可怕的是,这个包袱里什么都有。”——有声誉,有财富,有地位,有朋友,有声色,有醇酒,可是也有负担,横逆,中伤,挑拨,暗算,杀戮。

所以这种人通常都最能明白一句话: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一点老者当然也懂。

他这一生中,也不知道做过多少件并非他自己情愿做的事,可是他并无怨尤。因为他知道———个人一生中一定要勉强自己作几件他不愿做的事,他的生命才有意义。

这也就是“有所不为,有所必为”的意思。

2.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中的“江湖”是什么意思

江湖两字拆开各自可指地理上的三江五湖,但“江湖”两字成一对词,在中国文化中另有指涉的意涵,如《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中的江湖指的即是广阔逍遥的适性之处;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江湖则用来指民间社会,有与朝廷相对的意思。

也因为高人隐士不甘于受朝廷指挥控制,鄙弃仕途,以睥睨傲然之情,逍遥于适性之所,所以江湖也被近代武侠小说,引为豪杰侠客所闯荡的社会。因为武侠小说里的那种刀光剑影的生活并非正常的生活秩序,现今社会也唯有以暴力冲突为常态的黑道生态贴近所谓的江湖,也因此,江湖一词已演变成较为负面或特定的用语,如“混江湖”,意指混黑道;“ *** 湖”,喻见多识广之负面人物;“江湖险恶”,指是非纷扰之地等。

而那句大家耳熟能详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此话语出古龙)意指人身处在特定环境中,因顾及周遭人事的压力,常做出非出于己愿的事。

笼中鹦鹉文言文翻译

笼中鹦鹉文言文翻译对照如下:

原文:富商有段姓者,畜一鹦鹉,甚慧,能迎客与诵诗。

翻译:有一个姓段的富商,养了一只鹦鹉,十分聪明,能接待客人并诵诗交谈。

原文:段剪其两翅,置于雕笼中。

翻译:于是这个姓段的人剪了鹦鹉翅膀上的羽毛,把它养在雕刻精美的笼子里面。

原文:熙宁六年,段忽系狱。

翻译:熙宁六年,姓段的这个商人突然因为出事进了监狱。

原文:及归,问鹦鹉曰:“吾半年在狱,身不由己,极其怨苦。汝在家有人喂饲,何其乐邪!”

翻译:等到回来对鹦鹉说:“我在监狱半年,处处不得自由,是何等的痛苦,你在家里有人喂养,是多么的快乐啊!”

原文:鹦鹉曰:“君半年在狱,早已不堪;吾多年在笼,何乐可言?”

翻译:鹦鹉说:“你只在监狱里待了半年就已经觉得痛苦不堪了,而我在这笼子里待了好多年了,又有什么快乐可言?”

原文:段大感悟,即日放之。

翻译:姓段的商人听了恍然大悟,当天就把它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