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筷子的三大寓意是什么

2.如何向爱斯基摩人描述筷子是怎么使用的?

3.筷子的文化文明使用方法使用时的动作

4.《香奈儿的态度》内容摘要

筷子的三大寓意是什么

反其道而行之方可颠倒乾坤-反其道而行之打一生肖

筷子的三大寓意是什么

 筷子的三大寓意是什么,筷子是我们吃中餐和外卖时都必不可少的一种用具餐具,筷子是不可或缺的进食工具,也是中国传统国粹。关于筷子民间的传说也不少,以下分享筷子的三大寓意是什么。

筷子的三大寓意是什么1

  一、筷子的三大寓意是什么

 1.筷子谐音“快”,寓意“快快乐乐,快乐一辈子”。

 2.传统统上方下圆中式筷子,寓意:天圆地方,天长地久。

 3.筷子体现了中国文化倡导“天人合一”,讲究效法自然。

  二、什么筷子好

 1.竹筷子,这种筷子是中国人使用最多的一种筷子,整体手感受比较轻便,而且不滑手,重要的是竹子是可再生资源,而且生长的速度特别快,也就不用担心会破坏树木。有没有发现快餐筷子一般都是竹制的。

 2.红木筷子,前些年红木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许多珍贵的红木(比如紫檀等)价格可是比黄金还要贵重,贵重的红木经常被用来制作成手串及其他饰品、家具的都有,也会被用来制作筷子,当做一份礼品送人,不过这么贵重的筷子大家一般都舍不得拿来日常使用,所以,人们也会用比较便宜的红木(比如黑檀、鸡翅木等)制成筷子,这种筷子手感上还是不错的,摩擦度也刚好,不会滑手,手感也不会特别涩。

 3.银筷子,古时候皇帝吃饭的时候就喜欢用这种银制的筷子,因为可以检测食物有没有毒性,不过这个作用现在人是不太需要了,相对于其他筷子,银筷子手感会比较重一些,而且容易滑手,不过却很容易清洗。

筷子的三大寓意是什么2

  筷子的寓意

 送筷子给结婚的新人。寓意:成双成对,合二为一,快生贵子。

 送筷子给搬新家的人。寓意:快快发家,乔迁快乐。

 送筷子给合作伙伴。寓意:合作而不会争功,表示精诚合作的意义。

 送筷子给好朋友。寓意:双木成林,同甘共苦,好事成双,和睦相处,贴心地关怀对方的生活。

 送筷子给小孩。寓意:表达“快长快长”的期望。

 送筷子给老人。寓意:长长久久,快乐安康,福寿无疆。

 龙凤图案。寓意:送新婚夫妻,表达姻缘的珍贵恒久。

 梅兰竹菊。寓意:代表了中华民族气节及君子风范。

 狮子图案。寓意:事事如意,辟邪镇宅。

 八仙过海。寓意:吉祥、智慧与成与功。

 贝壳图案。寓意:凝聚财务,有利正财及事业。

 鱼的图案。寓意:平步青云,前程大好;年年有余、富贵有余;金玉满堂,吉庆有余。

 五福临门。寓意:福、禄、寿、喜、财。

 喜鹊图案。寓意:喜鹊登梅、喜上眉梢、喜上加喜。

  筷子的使用有哪些禁忌

  1、三长两短

 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不可以将筷子长短不齐地放在桌子上,老人家会认为这种摆放方式代表“三长两短”,是大不吉利的。因为棺材的组成部分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说这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

  2、仙人指路

 这种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在北京人眼里叫“骂大街”。因为在吃饭时食指伸出,总在不停地指别人,北京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都带有指责的意思。所以说,吃饭用筷子时用手指人,无异于指责别人,相当不礼貌。

  3、品箸留声

 小孩子吃饭时喜欢玩筷子,常常会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不时发出咝咝声响。其实这是一种无礼的行为,会被认为缺少家教。

  4、击盏敲盅

 同样地,小孩子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的行为,也是要不得的。因为过去只有乞丐要饭时才会用筷子击打饭盆,其发出的声响配上嘴里的哀告,使行人注意并给与施舍。

  5、执箸巡城

 这种做法是手里拿着筷子,做旁若无人状,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巡找,不知从哪里下筷为好。此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目中无人极其令人反感。

  6、迷箸刨坟

 这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地扒拉,以求寻找猎物,就像盗墓刨坟的一般。这种做法同“执箸巡城”相近,都属于缺乏教养的做法。

  7、泪箸遗珠

 实际上这是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里不利落,将菜汤流落到其他菜里或桌子上。这种做法被视为严重失礼,同样是不可取的。

  8、颠倒乾坤

 这就是说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这种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的,正所谓饥不择食,以至于都不顾脸面了,将筷子使倒,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9、定海神针

 在用餐时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这也是不行的,这是被认为对同桌用餐人员的一种羞辱。在吃饭时作出这种举动,与在欧洲当众对人伸出中指的意思;一样的,非常不雅观。

  10、当众上香

 这往往是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这会被人视为大不敬,因为中国的传统是为人上香时才这样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饭中,无异是被视为同给人上香一样,有违餐饮礼仪。

  11、交叉十字

 用餐时将筷子随便交叉放在桌上,等同于对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就如同学生写错作业,被老师在本上打叉子的性质一样。除此以外,这种做法也是对自己的不尊敬,因为过去吃官司画供时才打叉子,这也就无疑是在否定自己,是不行的。

  12、落地惊神

 所谓“落地惊神”的意思是指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这是严重失礼的一种表现。因为中国人认为,祖先们全部长眠在地下,不应当受到打搅,筷子落地就等于惊动了地下的祖先,这是大不孝。一旦筷子落地,就应当赶紧用落地的筷子根据自己所坐的方向,在地上画出十字,以示不该惊扰祖先。

筷子的'三大寓意是什么3

  1、筷子的起源

 原始社会,人类靠采集浆果和狩猎为生,这决定了就餐方式简单粗暴,就是用手抓取。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我们的祖先学会了使用陶器烹煮食物。这就导致无法再使用手抓的简单方式来进食。因此,他们学会了使用两根木棍夹取陶器中煮熟的热食。

  2、筷子的发展

 筷子古称梜(音同夹)和箸,可以看出早期的筷子是竹制或其他木制的。我国目前出土的最早的筷子是在殷墟发掘的商时期的铜筷子。埋藏于地下的木质筷子早已碳化,只能见诸于史书中。

 但铜制筷子却历经千年依然散发着解答历史谜团的光芒。商朝时,青铜冶炼技术成熟,统治阶层开始铸造、使用各种青铜鼎来进食,原始的进餐用具陶器开始被统治阶级淘汰。

 《韩非子·喻老》中有言:“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可以看出,商纣王时就已经使用了象牙筷子了。

 筷子作为基本的进餐工具,即使再为普通的平民百姓,也能做到人手一双。无论是竹制抑或其他木制,都随着中国老百姓勤劳的双手摇摆了千年。而富贵阶层手中的象牙筷,玉筷,金筷无论如何精妙绝伦,也只是历史的见证者。

  3、箸向筷子的转变

 筷子在先秦时期称为“梜”,汉代之后开始称为“箸”,明朝时开始出现“筷子”的叫法。《礼记·曲礼》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急救篇》说:“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而“箸”向“筷”的转变始于明朝的吴中地区,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和上海周边。

 因为这些地方特别讲究避讳,又加上这些地方船运较多,因此“箸”这个音就容易让人联想成船住。为了避讳,就反其道而行之,以箸为快儿,寄托了船家对行船畅快的美好愿望。

 发展至清代,南北交流使得“筷子”的叫法传播至大江南北,并很快被北方接受。因此,早期“筷子”其实是“快儿”,是没有竹字头的。只是后来人们给加上去的。

 同样作为筷子的使用国家,日本依旧称之为“箸”而不是“筷”,因为日本人没有避讳的习惯,也就不存在改变“箸”的称呼的情况了。

  4、筷子中的传统文化

 筷子在与中国人民的朝夕相处中,已经不是单纯的进餐工具那么简单了。它也融入了中国人的信仰与行为规范。比如,中国将“三长两短”视为亡,因此忌讳将长短不一的筷子摆放在餐桌上;比如,用筷子敲击碗盘,是乞丐的行为,及其不恰当;比如,将筷子插入盛好的饭菜中被视为是向人上香等等。

 中国人,通过一双筷子尝遍天下所有的酸甜苦辣。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离家多长时间,中国人都会想念家里那一双为自己带来美味味觉的筷子。拿起那双筷子,才知道自己的归路。

如何向爱斯基摩人描述筷子是怎么使用的?

筷子的“筷”字是怎么发展演变过来的呢?这个称谓起自明代,明人陆容所著《菽园杂记》一书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原来,“箸”和“住”同音,船家最怕船抛锚停住,因此改称“箸”为“快儿”,意为让船快行。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日本人没有这种忌讳,因此日本把筷子叫作“箸”。筷子乃竹木所制,久而久之,后人就把“快”加了个竹字头,称作“筷子”了。

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以筷进餐少说已有3000年历史,是世界上以筷进食的地区。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但它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价廉物美。筷子也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餐具。筷子是亚洲的人类缓慢演化过程中的产物,并不是由某个人所发明。

《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走堂的拿了一双筷子两个小菜碟又是一碟腊猪头肉。”沈从文《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插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

筷子是汉民族发明的进食工具。据考古资料证明在远古时代汉族先民已懂得用树枝和竹枝夹取食物。

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也就是说,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此外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

筷子是汉民族发明的进食工具,据考古资料证明,在远古时代,汉族先民已懂得用树枝和竹枝夹取食物。

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也就是说,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此外,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普通筷子的长度约为22-24厘米左右。筷子有很多工艺品,在设计方面融入了更多的传统工艺,从而也成为人们收藏的选择,并且也很受外籍人士的喜爱。

宋、元、明、清皆统一称“箸”

筷子有多种名称,先秦时期称“挟”,也作“荚”。郑玄注释:“挟,犹箸也,今人谓箸为挟提。”汉代著名史学家太史公司马迁著《史记》时,称商纣时期的筷子为“箸”,古写为“木箸”。两汉又出现了“

筷子

筯”字。隋唐时李白《行路难》诗曰:“停杯投筯不能食”;杜甫《丽人行》诗云:“犀箸厌饮久来下,鍪刀镂切空纷纶。”从两位大诗人的诗句中,我们知道,唐代“筯”与“箸”通用。不过自唐代起,宋、元、明、清皆统一称“箸”。 但箸的名称,并非保持到底,明代发生了变化。明陆容《菽园杂记》云:吴俗舟人讳说,“住”与“箸”谐音,故改“箸为快儿”。因为吴中船民和渔民特别忌讳“箸”,他们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没生意,他们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如何捕鱼。在这种迷信谐音的思想指导下,故见了“箸”反其道叫“快子”,以图吉利。明人李豫亨在《推蓬寤语》中说得更明白:“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虽然明代已有人称“箸”为“快”,但清康熙并不承认民间将快加了竹字头的“筷”字。这可以从《康熙字典》中仅收录“箸”而不收“筷”得到证明。但皇帝也难以抵挡民间怕犯忌,喜口彩的潮流。在《红楼梦》四十回,在贾母宴请刘姥姥一段中曹雪芹三处称“箸”,两次呼“筯”,而四次直接写明“筷子”。

当今社会,筷子的称呼已习以为常,但专家学者在书法、诗词作品和文章中依然称筷子为箸或筯,并没有如《推蓬寤语》所言“忘其始也”。

最早使用象牙箸的君王

我国是筷箸的发源地,用箸进餐历史悠久。古籍《韩非子·喻老》

筷子 (19张)

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司马迁在《史记·宗微子世家》亦云“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这虽是对纣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惧的陈述,但却从象牙筷所引起的宫廷事件中,为我们追溯箸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最有价值的文字史料。纣为商代末朝的君主,以此推算,我国公元前1144年前后,也就是说我国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已出现了精制的象牙箸。

也有人怀疑古籍“纣为象箸”的记载,他们认为河南河北等地根本无象,何来牙箸?据考古学家发现,在出土的商代甲骨文有“象”字,还有“茯象”和“来象”的记载。《吕氏春秋·古乐》中也有“商人服象”之句。据《本味篇》载:“旌象之约”,就是说象鼻也是一种美食。由此可知殷商时代中原野象成群。正因商代有象群遭到围猎,才有“纣为象箸”的可能。

筷子在我国的使用记录一直都是有文字的记载,而缺乏实物的佐证,在中国厨房文化博物馆收藏的一个古代汉灶中发现筷子的浮雕,弥补了筷子实物佐证的空白,是已知唯一的实物佐证,其精致程度足可以和现代的筷子相媲美,堪称当代国宝,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通过这个筷子的浮雕不仅能证明在汉代时期人们就已经在使用筷子,而且更能反映出当时人们富足的生活条件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

用法忌讳编辑

汉族人使用筷子用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古时又称其为“箸”。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讲究得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在使用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摆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摆放在饭碗的正中。并绝对忌讳以下十三种筷子的使用方法。

三长两短

这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我们把这叫作“三长两短”。其意思是代表“亡”。因为中国人过去认为人以后是要装进棺材的,在人装进去以后还没有盖棺材盖的时候,棺材的组成部分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说这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

仙人指路

这种极不能被人接受的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叫“骂大街”。因为在吃饭时食指伸出总在不停地指别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都带有指责的意思,所以说吃饭用筷子时用手指人无异于指责别人,这同骂人是一样的是不能够允许的。还有一种情况也是这种意思,那就是吃饭时同别人交谈并用筷子指人。

品箸留声

这种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地发出咝咝声响。这种行为被视为是一种下贱的做法,因为在吃饭时用嘴嘬筷子的本身就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再加上配以声音更是令人生厌,所以一般出现这种做法都会被认为是缺少家教,同样不能够允许。

击盏敲盅

这种行为被看作是乞丐要饭。其做法是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因为过去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其发出的声响配上嘴里的哀告使行人注意并给与施舍。这种做法被视为极其下贱的事情,被他人所不齿。俗话说“敲碗敲筷子讨吃一辈子。”

执箸巡城

这种做法是手里拿着筷子做旁若无人状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寻找从哪里下筷为好。此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且目中无人,极其令人反感。

迷箸刨坟

这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的扒拉以求寻找猎物,就像盗墓刨坟的一般。这种做法同“迷箸巡城”相近,都属于缺乏教养的做法,令人生厌。

泪箸遗珠

这是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里不利落将菜汤流落到其它菜里或桌子上。这种做法被视为严重失礼,同样是不可取的。

颠倒乾坤

这就是说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这种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的。正所谓饥不择食,以至于都不顾脸面了,将筷子倒使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定海神针

在用餐时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这也是不行的,这是被认为对同桌用餐人员的一种羞辱。在吃饭时作出这种举动无异于在欧洲当众对人伸出中指,这也是不行的。

当众上香

往往是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会被人视为大不敬,因为人上香时才这样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饭中无异是被视同于给人上香,所以说把筷子插在碗里是决不被接受的。

交叉十字

这一点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在用餐时将筷子随便交叉放在桌上是不对的。在饭桌上打叉子是对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就如同学生写错作业被老师在本上打叉子的性质一样不能被他人接受。除此以外,这种做法也是对自己的不尊敬,因为过去吃官司画供时才打叉子,这也就无疑是在否定自己,这也是不行的。

落地惊神

所谓“落地惊神”的意思是指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这是严重失礼的一种表现。因为人们认为祖先们全部长眠在地下,不应当受到打搅,筷子落地就等于惊动了地下的祖先,这是大不孝,所以这种行为也是不被允许的。但这有破法,一旦筷子落地就应当赶紧用落地的筷子根据自己所坐的方向在地上画出十字,其方向为先东西后南北,意思是我不该惊动祖先,然后再捡起筷子,嘴里同时说自己该。

千夫所指

通常这一条也是不雅的,但现今很多人都触犯了此项习俗。“千夫所指”的意思是在喝酒或者闲聊时不使用筷子而把筷子架放于盘碟与桌案之间,其筷尖往往是高高翘起同时指向会餐者,这样是很不礼貌的。与上述“仙人指路”相近,有谩骂或指责别人的意思。

人类的历史,是进化的历史,随著饮食烹调方法改进,其饮食器具也随之不断发展。原始社会,大家以手抓食,到了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进餐大多采用蒸煮法,主食米豆用水煮成粥,副食菜肉加水烧成多汁的羹,食粥用上匕,从羹中捞取菜肉用餐匙极不方便,而以箸挟取菜叶食之却得心应手,所以《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用挟,其无菜者不用挟。”郑玄注“挟,犹箸也。”由此可知,新石器时代羹为副主流,食羹用匙极不方便,以手来抓滚烫稀薄的羹,更是不可能的,于是箸便成了最理想的餐具。

总而言之,箸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远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已发现了匕匙。当历史推进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的智慧有了一定的发展,生活条件也有所改善,单以匕匙进食已不能适应烹饪的进化,箸也就顺乎潮流而出现。不过四千年前的夏代,箸还处于雏形,后又经过数百年的不断演化,至商汤时代也就渐渐形成比虎口长一些的两根长短相同的小棍棍。继而发展到商代末期,纣为满足于自己君王奢侈的高贵生活需要,而下令猎象锯牙而制成象箸。

因箸的诞生史无记载,只能根据一些专家的种种推论和旁证来追溯占箸的产生,但我们认为箸的如此出现是历史推衍的必然结果。

我们的祖先发明筷子与食物有关。汉民族很早就开始了农耕生活方式,主要作物是适应性强的谷子(黍)。黍类粮食有两大特点,一是颗粒小,二是粗糙的外皮不易被除去。在最初的时候,我们祖先可能是将谷粒(小米)捣碎煮粥食用的,往往还要掺杂一些野菜、树叶之类一起煮,以便改善口味,并节约粮食。据有人研究,“茶”字的原始意义是掺有野菜和树叶的粥状食物。至今在西北地区还有一种叫做“油茶”的食物,用羊油把面粉炒熟,再掺上一些甜杏仁之类的东西,食用时用热水一冲即可。在这里,“油茶”一词中的“茶”就是使用的它最原始的意义。广东人至今把吃早点叫做“吃早茶”,实际上也是使用的“茶”比较接近原始的意义。在湖南口音中,“吃”字读作“恰”,很接近“茶”字读音。在华北一些地区,把“熬玉米粥”称为“擦黏粥”,同样,“擦”与“茶”同音。这些现象都说明“茶”原本是一种食物。茶吃起来比较费事,其中的野菜和树叶之类会妨碍茶的流动,而不容易把茶喝进口中。这是我们的祖先发明筷子的关键所在。

西方人最早是游牧民族,食物是烤熟煮熟的肉块,可以切成小块拿在手中进食。印度人的主要食物是稻米,容易去壳,可以蒸煮成团,同样可以用手抓着是进食。我们祖先的日常食物是茶,是一种粘稠的半流质食物,不能用手抓着吃,也不能用手捞食影响其中的野菜和树叶。可能有一个聪明的古人顺手取来小木棍儿之类的东西试着把野菜或树叶拨入口中,这就是筷子的最初形式。筷子最早的称呼是“箸”,箸字的繁体写法是“筯”。从读音和字形上,就可以看出,筷子最原始的作用是帮助进食,并非必不可少的进餐工具。但那时的小木棍儿之类还不能称之为筷子,筷子之所以称筷子,主要在于人们必需具有使用筷子的技术,而用筷技术则需经过刻苦练习才能掌握。我们的祖先发现用小木棍儿之类拨食茶中野菜树叶的方法之后,就会纷纷模仿,最后把小木棍儿的数量固定为两根。熟能生巧,古人们使用小木棍儿的技艺越来越高,直到把两根小木棍儿使得上下翻飞,巧得如同自己的十指一样灵活自如,筷子就诞生了。在这里,本人把筷子定义为两根小木棍及其使用技巧,两者缺一不可。

世界各国以筷子为日常饮食工具的,有中国、朝鲜、韩国、日本、

越南、蒙古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人。其它国家饮食工具大致分为两种,使用刀叉勺子的西餐体系的欧美和拉丁美洲国家;使用手抓饭的国家,包括非洲、西亚、印度、东南亚除了越南、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华人以外的所有国家。

中国

在中国,筷子除了用来吃饭,在民间的婚、丧、喜庆等礼俗都有广泛运用。中国筷子的形状多为近似的长方体或圆柱体,或头圆尾方(暗合“天圆地方”),只在头部与尾部略细,尖头筷子也流行起来。由于竹的生长比较快和广泛,竹筷的使用率很高,也有用传统的红木和象牙等名贵材料制作的筷子。由汉人普及使用筷子之后不久也开始传入其他民族,如赫蒙、藏、蒙古、回、满、壮族、苗族等,虽都有自己的饮食习惯,但也常用筷子,并与风俗及宗教仪式常分不开。但中国也有很多少数民族的传统饮食习惯以“手抓饭”著称,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黎族等等。

日本

日本继承中国的固有制筷工艺,又别出心裁地将其本土化。日本

筷子

流行尖头的筷子,款式十分繁多,通常都是木制,也有包漆的,名称沿用中国古语“箸”(はし、hashi),也有特别为烹调用的巨型长筷,日语称为“菜箸”。

朝鲜半岛

朝鲜人是最早引入筷子文化的中华境外地区,约有一千多年,他们把餐具的功能分得较细,吃饭用匙、夹菜用筷,视端起饭碗吃饭的习惯是不正规的行为(他们认为这是乞丐讨饭才会做的事),而且也不能用嘴接触饭碗。因为战乱关系,为使筷子更耐用,他们的筷子都是扁平的两片金属制成,称之“”。语源为汉字“箸”发音“?”(jeo)加上固有语“?”(garak,意为条棒)而成。加上“?”是因为中世朝鲜语时标准语中发生了“?”与“?”的合流。在某些朝鲜语方言中筷子的名称仍然是单音节的“?”。

越南

越南很早就使用筷子,虽然曾被法国长期殖民统治,受过西方文化

日式、韩式、中式筷子

的冲击,但依然保持用筷子的传统。对筷子的名称“?a”源自汉语的“箸”(中古音H,H),但不是汉越音。

东南亚

近代受到当地华人的影响,筷子在泰国也是习以为常,例如他们享用当地的风味餐时都要备有火锅,少不了要用筷子;马来西亚华人, 新加坡占人口77%中的华人仍使用筷子,甚至马来人和一些外族也用它,餐厅酒家都有提供筷子给客人。东南亚各国本土民族的传统饮食习惯,除了越南以外都是以“手抓饭”著称,包括:菲律宾、泰国、老挝、柬埔寨、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西方

较早把筷子介绍到欧洲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在他的著作《中国札记》一书也有描述到筷子文化和用法。随着华侨不断地移居到欧美国家,西方对筷子也不陌生,很多家庭都备有筷子。法国旅游协会制定了一项“金筷奖”以表彰出色的中餐行业;在德国有一所“筷子博物馆”,里面收藏有上千种不同历史时期的筷子。

中日韩筷子的区别

中国:多竹制,稍长,圆头方尾。(中国大桌吃饭,筷子长方便)

日本:多木制,稍短,尖头粗尾。(日本人吃饭一人一份,筷子不用长)

韩国:多金属制,中等,形状扁。(韩国人烧烤多,所以金属,加之有用金属餐具的传统。)

正确拿筷子手势和使用方法并不唯一,但是都大同小异。

筷子的拿法

上面的筷子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控制。下面的筷子要固定,只动上面的筷子,然后夹住食物,这点很关键。

两根筷子头部合起来,筷子尖对准,很容易就能夹起吃的东西。

通常持握筷子有2种方法,手都是放在偏后部位,指尖接触位置均为筷子中间部位

传统的常见1

上面的那根筷子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控制:拇指、食指、中指捏住,上面那根能活动

下面的筷子要固定(通常用虎口和无名指压住),只动上面的筷子夹食物

常见2

上面的那根筷子用大拇指、食指控制:拇指、食指捏住,上面那根能活动

下面的筷子要固定(通常用虎口和中指压住),只动上面的筷子夹食物

其他

两根筷子头部合起,筷子尖对尖夹起

尽量用筷子尖夹取,需要时左手放在食物下方承托,避免在送到嘴之前食物滴漏[6]

使用的礼节编辑

夹起食物之后,不应该放回盘碟。

不能用筷子对着人或用餐时拿筷子指手画脚。

不能将筷子插入一碗米或饭。这是祖先奉献物安置方法,有不祥的征兆,参见脚尾饭。

不与他人的筷子相争。

赴宴的时候,不应提前于主人动筷子(汤匙亦然)。

在有些国家,会等客人(或者 在座最年长者)动作才开始吃饭。

在用餐过程中,已经举起筷子,但不知道该吃哪道菜,这时不可将筷子在各碟菜中来回移动或在空中游弋,在菜盘上来回的转而却又不夹菜。

在席间说话的时候,不要把筷子当道具,随意乱舞;或是用筷子敲打碗碟桌面,用筷子指点他人。每次用完筷子要轻轻地放下,尽量不要发出响声[7]

请采纳!!!!

筷子的文化文明使用方法使用时的动作

筷子的“筷”字是怎么发展演变过来的呢?这个称谓起自明代,明人陆容所著《菽园杂记》一书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原来,“箸”和“住”同音,船家最怕船抛锚停住,因此改称“箸”为“快儿”,意为让船快行。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日本人没有这种忌讳,因此日本把筷子叫作“箸”。筷子乃竹木所制,久而久之,后人就把“快”加了个竹字头,称作“筷子”了。

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以筷进餐少说已有3000年历史,是世界上以筷进食的地区。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但它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价廉物美。筷子也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餐具。筷子是亚洲的人类缓慢演化过程中的产物,并不是由某个人所发明。

《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走堂的拿了一双筷子两个小菜碟又是一碟腊猪头肉。”沈从文《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插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

筷子是汉民族发明的进食工具。据考古资料证明在远古时代汉族先民已懂得用树枝和竹枝夹取食物。

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也就是说,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此外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

筷子是汉民族发明的进食工具,据考古资料证明,在远古时代,汉族先民已懂得用树枝和竹枝夹取食物。

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也就是说,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此外,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普通筷子的长度约为22-24厘米左右。筷子有很多工艺品,在设计方面融入了更多的传统工艺,从而也成为人们收藏的选择,并且也很受外籍人士的喜爱。

宋、元、明、清皆统一称“箸”

筷子有多种名称,先秦时期称“挟”,也作“荚”。郑玄注释:“挟,犹箸也,今人谓箸为挟提。”汉代著名史学家太史公司马迁著《史记》时,称商纣时期的筷子为“箸”,古写为“木箸”。两汉又出现了“

筷子

筯”字。隋唐时李白《行路难》诗曰:“停杯投筯不能食”;杜甫《丽人行》诗云:“犀箸厌饮久来下,鍪刀镂切空纷纶。”从两位大诗人的诗句中,我们知道,唐代“筯”与“箸”通用。不过自唐代起,宋、元、明、清皆统一称“箸”。 但箸的名称,并非保持到底,明代发生了变化。明陆容《菽园杂记》云:吴俗舟人讳说,“住”与“箸”谐音,故改“箸为快儿”。因为吴中船民和渔民特别忌讳“箸”,他们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没生意,他们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如何捕鱼。在这种迷信谐音的思想指导下,故见了“箸”反其道叫“快子”,以图吉利。明人李豫亨在《推蓬寤语》中说得更明白:“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虽然明代已有人称“箸”为“快”,但清康熙并不承认民间将快加了竹字头的“筷”字。这可以从《康熙字典》中仅收录“箸”而不收“筷”得到证明。但皇帝也难以抵挡民间怕犯忌,喜口彩的潮流。在《红楼梦》四十回,在贾母宴请刘姥姥一段中曹雪芹三处称“箸”,两次呼“筯”,而四次直接写明“筷子”。

当今社会,筷子的称呼已习以为常,但专家学者在书法、诗词作品和文章中依然称筷子为箸或筯,并没有如《推蓬寤语》所言“忘其始也”。

最早使用象牙箸的君王

我国是筷箸的发源地,用箸进餐历史悠久。古籍《韩非子·喻老》

筷子 (19张)

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司马迁在《史记·宗微子世家》亦云“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这虽是对纣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惧的陈述,但却从象牙筷所引起的宫廷事件中,为我们追溯箸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最有价值的文字史料。纣为商代末朝的君主,以此推算,我国公元前1144年前后,也就是说我国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已出现了精制的象牙箸。

也有人怀疑古籍“纣为象箸”的记载,他们认为河南河北等地根本无象,何来牙箸?据考古学家发现,在出土的商代甲骨文有“象”字,还有“茯象”和“来象”的记载。《吕氏春秋·古乐》中也有“商人服象”之句。据《本味篇》载:“旌象之约”,就是说象鼻也是一种美食。由此可知殷商时代中原野象成群。正因商代有象群遭到围猎,才有“纣为象箸”的可能。

筷子在我国的使用记录一直都是有文字的记载,而缺乏实物的佐证,在中国厨房文化博物馆收藏的一个古代汉灶中发现筷子的浮雕,弥补了筷子实物佐证的空白,是已知唯一的实物佐证,其精致程度足可以和现代的筷子相媲美,堪称当代国宝,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通过这个筷子的浮雕不仅能证明在汉代时期人们就已经在使用筷子,而且更能反映出当时人们富足的生活条件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

用法忌讳编辑

汉族人使用筷子用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古时又称其为“箸”。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讲究得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在使用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摆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摆放在饭碗的正中。并绝对忌讳以下十三种筷子的使用方法。

三长两短

这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我们把这叫作“三长两短”。其意思是代表“亡”。因为中国人过去认为人以后是要装进棺材的,在人装进去以后还没有盖棺材盖的时候,棺材的组成部分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说这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

仙人指路

这种极不能被人接受的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叫“骂大街”。因为在吃饭时食指伸出总在不停地指别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都带有指责的意思,所以说吃饭用筷子时用手指人无异于指责别人,这同骂人是一样的是不能够允许的。还有一种情况也是这种意思,那就是吃饭时同别人交谈并用筷子指人。

品箸留声

这种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地发出咝咝声响。这种行为被视为是一种下贱的做法,因为在吃饭时用嘴嘬筷子的本身就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再加上配以声音更是令人生厌,所以一般出现这种做法都会被认为是缺少家教,同样不能够允许。

击盏敲盅

这种行为被看作是乞丐要饭。其做法是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因为过去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其发出的声响配上嘴里的哀告使行人注意并给与施舍。这种做法被视为极其下贱的事情,被他人所不齿。俗话说“敲碗敲筷子讨吃一辈子。”

执箸巡城

这种做法是手里拿着筷子做旁若无人状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寻找从哪里下筷为好。此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且目中无人,极其令人反感。

迷箸刨坟

这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的扒拉以求寻找猎物,就像盗墓刨坟的一般。这种做法同“迷箸巡城”相近,都属于缺乏教养的做法,令人生厌。

泪箸遗珠

这是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里不利落将菜汤流落到其它菜里或桌子上。这种做法被视为严重失礼,同样是不可取的。

颠倒乾坤

这就是说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这种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的。正所谓饥不择食,以至于都不顾脸面了,将筷子倒使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定海神针

在用餐时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这也是不行的,这是被认为对同桌用餐人员的一种羞辱。在吃饭时作出这种举动无异于在欧洲当众对人伸出中指,这也是不行的。

当众上香

往往是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会被人视为大不敬,因为人上香时才这样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饭中无异是被视同于给人上香,所以说把筷子插在碗里是决不被接受的。

交叉十字

这一点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在用餐时将筷子随便交叉放在桌上是不对的。在饭桌上打叉子是对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就如同学生写错作业被老师在本上打叉子的性质一样不能被他人接受。除此以外,这种做法也是对自己的不尊敬,因为过去吃官司画供时才打叉子,这也就无疑是在否定自己,这也是不行的。

落地惊神

所谓“落地惊神”的意思是指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这是严重失礼的一种表现。因为人们认为祖先们全部长眠在地下,不应当受到打搅,筷子落地就等于惊动了地下的祖先,这是大不孝,所以这种行为也是不被允许的。但这有破法,一旦筷子落地就应当赶紧用落地的筷子根据自己所坐的方向在地上画出十字,其方向为先东西后南北,意思是我不该惊动祖先,然后再捡起筷子,嘴里同时说自己该。

千夫所指

通常这一条也是不雅的,但现今很多人都触犯了此项习俗。“千夫所指”的意思是在喝酒或者闲聊时不使用筷子而把筷子架放于盘碟与桌案之间,其筷尖往往是高高翘起同时指向会餐者,这样是很不礼貌的。与上述“仙人指路”相近,有谩骂或指责别人的意思。

人类的历史,是进化的历史,随著饮食烹调方法改进,其饮食器具也随之不断发展。原始社会,大家以手抓食,到了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进餐大多采用蒸煮法,主食米豆用水煮成粥,副食菜肉加水烧成多汁的羹,食粥用上匕,从羹中捞取菜肉用餐匙极不方便,而以箸挟取菜叶食之却得心应手,所以《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用挟,其无菜者不用挟。”郑玄注“挟,犹箸也。”由此可知,新石器时代羹为副主流,食羹用匙极不方便,以手来抓滚烫稀薄的羹,更是不可能的,于是箸便成了最理想的餐具。

总而言之,箸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远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已发现了匕匙。当历史推进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的智慧有了一定的发展,生活条件也有所改善,单以匕匙进食已不能适应烹饪的进化,箸也就顺乎潮流而出现。不过四千年前的夏代,箸还处于雏形,后又经过数百年的不断演化,至商汤时代也就渐渐形成比虎口长一些的两根长短相同的小棍棍。继而发展到商代末期,纣为满足于自己君王奢侈的高贵生活需要,而下令猎象锯牙而制成象箸。

因箸的诞生史无记载,只能根据一些专家的种种推论和旁证来追溯占箸的产生,但我们认为箸的如此出现是历史推衍的必然结果。

我们的祖先发明筷子与食物有关。汉民族很早就开始了农耕生活方式,主要作物是适应性强的谷子(黍)。黍类粮食有两大特点,一是颗粒小,二是粗糙的外皮不易被除去。在最初的时候,我们祖先可能是将谷粒(小米)捣碎煮粥食用的,往往还要掺杂一些野菜、树叶之类一起煮,以便改善口味,并节约粮食。据有人研究,“茶”字的原始意义是掺有野菜和树叶的粥状食物。至今在西北地区还有一种叫做“油茶”的食物,用羊油把面粉炒熟,再掺上一些甜杏仁之类的东西,食用时用热水一冲即可。在这里,“油茶”一词中的“茶”就是使用的它最原始的意义。广东人至今把吃早点叫做“吃早茶”,实际上也是使用的“茶”比较接近原始的意义。在湖南口音中,“吃”字读作“恰”,很接近“茶”字读音。在华北一些地区,把“熬玉米粥”称为“擦黏粥”,同样,“擦”与“茶”同音。这些现象都说明“茶”原本是一种食物。茶吃起来比较费事,其中的野菜和树叶之类会妨碍茶的流动,而不容易把茶喝进口中。这是我们的祖先发明筷子的关键所在。

西方人最早是游牧民族,食物是烤熟煮熟的肉块,可以切成小块拿在手中进食。印度人的主要食物是稻米,容易去壳,可以蒸煮成团,同样可以用手抓着是进食。我们祖先的日常食物是茶,是一种粘稠的半流质食物,不能用手抓着吃,也不能用手捞食影响其中的野菜和树叶。可能有一个聪明的古人顺手取来小木棍儿之类的东西试着把野菜或树叶拨入口中,这就是筷子的最初形式。筷子最早的称呼是“箸”,箸字的繁体写法是“筯”。从读音和字形上,就可以看出,筷子最原始的作用是帮助进食,并非必不可少的进餐工具。但那时的小木棍儿之类还不能称之为筷子,筷子之所以称筷子,主要在于人们必需具有使用筷子的技术,而用筷技术则需经过刻苦练习才能掌握。我们的祖先发现用小木棍儿之类拨食茶中野菜树叶的方法之后,就会纷纷模仿,最后把小木棍儿的数量固定为两根。熟能生巧,古人们使用小木棍儿的技艺越来越高,直到把两根小木棍儿使得上下翻飞,巧得如同自己的十指一样灵活自如,筷子就诞生了。在这里,本人把筷子定义为两根小木棍及其使用技巧,两者缺一不可。

世界各国以筷子为日常饮食工具的,有中国、朝鲜、韩国、日本、

越南、蒙古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人。其它国家饮食工具大致分为两种,使用刀叉勺子的西餐体系的欧美和拉丁美洲国家;使用手抓饭的国家,包括非洲、西亚、印度、东南亚除了越南、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华人以外的所有国家。

中国

在中国,筷子除了用来吃饭,在民间的婚、丧、喜庆等礼俗都有广泛运用。中国筷子的形状多为近似的长方体或圆柱体,或头圆尾方(暗合“天圆地方”),只在头部与尾部略细,尖头筷子也流行起来。由于竹的生长比较快和广泛,竹筷的使用率很高,也有用传统的红木和象牙等名贵材料制作的筷子。由汉人普及使用筷子之后不久也开始传入其他民族,如赫蒙、藏、蒙古、回、满、壮族、苗族等,虽都有自己的饮食习惯,但也常用筷子,并与风俗及宗教仪式常分不开。但中国也有很多少数民族的传统饮食习惯以“手抓饭”著称,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黎族等等。

日本

日本继承中国的固有制筷工艺,又别出心裁地将其本土化。日本

筷子

流行尖头的筷子,款式十分繁多,通常都是木制,也有包漆的,名称沿用中国古语“箸”(はし、hashi),也有特别为烹调用的巨型长筷,日语称为“菜箸”。

朝鲜半岛

朝鲜人是最早引入筷子文化的中华境外地区,约有一千多年,他们把餐具的功能分得较细,吃饭用匙、夹菜用筷,视端起饭碗吃饭的习惯是不正规的行为(他们认为这是乞丐讨饭才会做的事),而且也不能用嘴接触饭碗。因为战乱关系,为使筷子更耐用,他们的筷子都是扁平的两片金属制成,称之“”。语源为汉字“箸”发音“?”(jeo)加上固有语“?”(garak,意为条棒)而成。加上“?”是因为中世朝鲜语时标准语中发生了“?”与“?”的合流。在某些朝鲜语方言中筷子的名称仍然是单音节的“?”。

越南

越南很早就使用筷子,虽然曾被法国长期殖民统治,受过西方文化

日式、韩式、中式筷子

的冲击,但依然保持用筷子的传统。对筷子的名称“?a”源自汉语的“箸”(中古音H,H),但不是汉越音。

东南亚

近代受到当地华人的影响,筷子在泰国也是习以为常,例如他们享用当地的风味餐时都要备有火锅,少不了要用筷子;马来西亚华人, 新加坡占人口77%中的华人仍使用筷子,甚至马来人和一些外族也用它,餐厅酒家都有提供筷子给客人。东南亚各国本土民族的传统饮食习惯,除了越南以外都是以“手抓饭”著称,包括:菲律宾、泰国、老挝、柬埔寨、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西方

较早把筷子介绍到欧洲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在他的著作《中国札记》一书也有描述到筷子文化和用法。随着华侨不断地移居到欧美国家,西方对筷子也不陌生,很多家庭都备有筷子。法国旅游协会制定了一项“金筷奖”以表彰出色的中餐行业;在德国有一所“筷子博物馆”,里面收藏有上千种不同历史时期的筷子。

中日韩筷子的区别

中国:多竹制,稍长,圆头方尾。(中国大桌吃饭,筷子长方便)

日本:多木制,稍短,尖头粗尾。(日本人吃饭一人一份,筷子不用长)

韩国:多金属制,中等,形状扁。(韩国人烧烤多,所以金属,加之有用金属餐具的传统。)

正确拿筷子手势和使用方法并不唯一,但是都大同小异。

筷子的拿法

上面的筷子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控制。下面的筷子要固定,只动上面的筷子,然后夹住食物,这点很关键。

两根筷子头部合起来,筷子尖对准,很容易就能夹起吃的东西。

通常持握筷子有2种方法,手都是放在偏后部位,指尖接触位置均为筷子中间部位

传统的常见1

上面的那根筷子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控制:拇指、食指、中指捏住,上面那根能活动

下面的筷子要固定(通常用虎口和无名指压住),只动上面的筷子夹食物

常见2

上面的那根筷子用大拇指、食指控制:拇指、食指捏住,上面那根能活动

下面的筷子要固定(通常用虎口和中指压住),只动上面的筷子夹食物

其他

两根筷子头部合起,筷子尖对尖夹起

尽量用筷子尖夹取,需要时左手放在食物下方承托,避免在送到嘴之前食物滴漏[6]

使用的礼节编辑

夹起食物之后,不应该放回盘碟。

不能用筷子对着人或用餐时拿筷子指手画脚。

不能将筷子插入一碗米或饭。这是祖先奉献物安置方法,有不祥的征兆,参见脚尾饭。

不与他人的筷子相争。

赴宴的时候,不应提前于主人动筷子(汤匙亦然)。

在有些国家,会等客人(或者 在座最年长者)动作才开始吃饭。

在用餐过程中,已经举起筷子,但不知道该吃哪道菜,这时不可将筷子在各碟菜中来回移动或在空中游弋,在菜盘上来回的转而却又不夹菜。

在席间说话的时候,不要把筷子当道具,随意乱舞;或是用筷子敲打碗碟桌面,用筷子指点他人。每次用完筷子要轻轻地放下,尽量不要发出响声[7]

请采纳!!!!

《香奈儿的态度》内容摘要

在前一段时间火爆的国产大片《哪吒》中,主角哪吒由魔丸转世,不仅一出生就被人们厌恶,三年后还要遭遇一场雷劫,直面亡。但是,哪吒并不甘心接受这样的命运,他不仅跟太乙真人学习法术,还结识了唯一的朋友敖丙。在雷劫到来时,他拼抗争,大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催下了多数观影人的热泪。正因为他的执着和努力,最终命运为他改变。

? 其实,关于这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早在100多年前,就有一个女人说过类似的话。原话是这样的:“我从不是一个女英雄,但我选择了我想成为的样子,而我现在正如自己所愿。”

? 这个人到底是谁呢?她就是可可·香奈儿。她不仅是世界著名时尚品牌香奈儿的创始人,也是被《时代》杂志评为20世纪影响最大的一百人之一,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时尚界女王。

? 每个成功人士都带有他们那个时代的鲜明烙印,他们的成功一半靠自己的奋斗,还有一半靠时代的机遇,所以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没有办法完全复制他们的成功。但是从他们的经历中,我们依然可以获得一些启发,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并且努力去活成“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如果你期待自己的人生有新的改变和开始,那就不要错过这本《香奈儿的态度》。它不是一部普通的人物传记。

全书以可可·香奈儿的独白为主,主要讲述香奈儿对人生、金钱、世界的理解和感悟,囊括了她的童年、事业、爱人、朋友等生活的各个方面。

本书的作者是保罗·莫拉。据说,他是在法国康邦街的一场圣诞餐会上结识了香奈儿,从此两人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

本书来源于某个冬夜,两人在度假胜地圣莫里兹的一家旅馆里意外重逢,当晚开始了一场促膝长谈,保罗·莫拉在旅馆的便笺纸上记下了当时谈话的内容,便成了《香奈儿的态度》原稿。

可可·香奈儿过世5年后,《香奈儿的态度》这本书才正式出版。当时,香奈儿的接班人,有“老佛爷”之称的卡尔·拉格菲尔德还专门为该书手绘了所有插图。所以,想要真正了解香奈儿的思想和理念,这本书不应错过。

? 接下来,我就为大家来解读《香奈儿的态度》的精华内容,一起来探究香奈儿的成功秘诀——她究竟是如何活成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我们从三个重点内容来解析可可·香奈儿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香奈儿是如何认识自己的,她通过逆向思维来辨识出自己的喜好,明确自己未来的人生目标;

之后,我们来谈一谈金钱,看看香奈儿拥有怎样一套金钱观?为什么说她的金钱观是成熟的,她能理性看待周围的世界?

最后,我们学习香奈儿善待人生的态度。正如古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香奈儿在追求人生目标时,是怎样学会取舍的?

相信通过这本书的学习,会帮助你形成自己独立的生活态度,包括认识和对待自我、金钱以及人生。在拥有这种独立的生活态度后,你才可能有很大机会真正实现“活成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下面,我们来一起解读这本《香奈儿的态度》。

? 首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重点内容:如何学会认识自我。

大多数人刚从学校走出时,并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或者想做什么工作。通常听到最多的是“爸妈叫我做的”“这份工作好像工资挺多的”等等,但到底是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或是适合自己的,不亲自体验一段时间根本没有办法确定,而且即便亲身体验过了,也无法准确判断是否适合自身。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样的难题呢?那我们看看香奈儿是如何确定自己的职业。

众所周知,香奈儿第一次创业是从帽子开始的。那个时代的女帽样式繁复,而且上面镶有很多装饰,例如羽毛、挂饰等。

香奈尔对这类帽子非常不屑,不仅用“圆面包”来形容,还嘲讽说,它们是用羽毛、果实等各种琐碎饰物构成的宏伟建筑。

这些还不算什么,最让她无法容忍的是,这类帽子大多无法让人把头完全套进去,也就是说,戴上这类帽子后,得用脑袋顶着帽子,几乎谈不上什么实用性。

有次,她去参加一个上流女人的宴会,她干脆把帽子上的羽毛都拔了,只留了一根。当时,女主人非常生气,私下宣称,以后的宴会都不会再邀请香奈儿。但就是从那次宴会开始,香奈儿的帽子引来了大批的关注。

后来,她向她当时的情人鲍伊·卡佩尔提出,想外出工作,想做帽子。卡佩尔觉得这主意还不错,就替她在康邦街租下了一间店铺。于是,香奈儿的帽子生意正式开张了。

她以特制的平顶草帽作为设计灵感来源,款式简洁、线条明快,最重要的是实用。当时,她对自己的帽子评价为单薄、简朴,“仿佛预示了此时还没有任何征兆的一个白刃时代的到来”。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人们开始光顾香奈儿的店铺,并逐渐接受了她的帽子。

只用了短短一年内,香奈儿的女帽生意非常成功,她再也无需情人卡佩尔用证券向银行做担保,因为她赚的钱已经足够支付一切。

对此,香奈儿说:“我并不是为了创造我喜欢的东西,重要的是为了使那些我不喜欢的东西马上过时。”她的朋友于勒·雷纳尔评价她“有明确的好恶之分”,她则戏称自己“命中注定是一个工具”,而且是非常专业的清理工具。

她说,当看到她厌恶的东西时,立刻会将其清除出自己的记忆,要赶出自己的大脑或是“能够想起的范围”,而最佳的清理方式就是创造她个人喜欢的东西,这种思维就是逆向思维。

简单地说,就是从她个人不喜欢的东西出发,倒推到她个人所喜欢、偏爱的东西。这种思维能帮助她很快明确自己想要做什么,并迅速地行动起来。

之后,她的生意很快从女帽延伸到服装、香水、珠宝等,但不管是做帽子还是设计服装、香水等,香奈儿都是沿用同一种思路——逆向思维。

按她自己的话说“我为我自己发明了运动装;不是因为其他的女人们要做运动,而是因为我自己要做运动。”

先给你介绍一下时代背景。19世纪以前,欧洲上层社会的贵族妇女穿的都是裙衫,这种服装设计的核心就是紧身胸衣或者紧身马甲。

它将女性的身体束缚成一个标准样式,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住女性的行动,她们必须要昂首抬头,保持标准状态,体态丰满型的女性甚至连呼吸都感觉困难。

不仅如此,女性的子宫和腹腔都受到严重的变形和扭曲。

为了让女性彻底摆脱紧身胸衣的噩梦,获得身体上的真正解放,香奈儿设计出毛织紧身上衣,放弃了腰身设计,以全新的外形来解放了女人的身体;

同时为了步行和户外活动的方便,她还将裙子改短,让女人们彻底从紧身胸衣中解放出来。

一开始,她的设计遭人非议,但她却无视舆论的压力,大方地穿着自己的服装去骑马、散步。被无数双眼睛质疑,顶着压力,最后干脆不在乎外界的看法,就这样香奈儿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香奈儿在谈到自己的职业选择时,曾表示自己对服装设计这一职业是一无所知,她也从未觉得自己是在服装界掀起了一场革命。

她想要的就是衣着上的简单、舒适、整洁,但那个时代的服装并没能满足她的需求,所以她干脆凭借自己的双手去创造。

转眼到现代,对于我们来说,不管是职业选择,还是人生规划,一开始或许完全不知道应该怎么选,这时不妨借鉴下香奈儿的逆向思维,从自己讨厌的入手,倒推回去,再从自己偏好的、感兴趣的方面出发,没准会更容易地找到自己的目标。

古语有云:“反其道而行之,方可颠倒乾坤”。在认识自我时,不妨换个角度,反其道而行之,也许局面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打破常规,打破固有思路,才会对自我有新的发现,新的认知。

除了凭借逆向思维来认识自我,香奈儿对待金钱的观念也非常值得现代人学习。

香奈儿对金钱的观念,刚开始时来源于她的姨妈。当香奈儿很小的时候,她们就不断向她灌输说“你不会有钱的”“如果有个农民想娶你,你就应该感到很幸福”之类的话。

但是,香奈儿品性孤傲,并不是那类逆来顺受的女孩子,她从这些话中反而意识到了金钱的重要性,她得出结论:没有钱自己什么都不是,而有了钱就可以为所欲为。

为了摆脱自己将来“嫁个农民”的命运,她不断地告诫自己:金钱就是一种万能的钥匙,所以必须想方设法去赚钱。

但是,在之后的工作中,她对金钱的观念开始改变了,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成熟的金钱观。

在与作者保罗·莫拉的交谈中,她谈到“想要自由,就必须很富有”,但是“金钱最终不过是经济独立的象征”,对金钱的盲目崇拜更是“一件可憎的事情”,财富的意义不在于“积蓄”,而在于“可以解放我们”。

因此,她不渴望不劳而获的钱,也不希望有钱之后就尽情挥霍,而是希望通过工作来实现经济独立。

通过辛勤工作,获得金钱,才是最靠谱的财富道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一直辛苦工作了近50年,和其他人一样始终在努力,甚至比他们还要努力。

她曾骄傲地宣称:“没有人比我更努力工作”“没有任何事情比无所事事更让我疲惫”。

在她工作时,通常是前面站着一排模特,身边会围着一圈员工,而她做的就是不断用别针和剪刀去调整模特身上的衣服。

香奈儿以追求细节的完美而著称,通常一套衣服要调整十几次,包括衣服的长度、袖子、褶边等,等到所有模特身上的服装都修改完后,在场的几乎所有人都已经筋疲力尽。

据说有一套服装,前后修改了将近40次,才最终定版。每逢推出服装新品时,香奈儿和员工们通常一周要干满七天,比咱们现代996还多一天,堪称是标准的工作狂。

即便是1971年 1 月 9 日这一天,一个星期六,这是香奈儿去世的前一天。她仍然忙于工作,为了即将推出的最新作品。

试问,我们总想着实现经济独立、财务自由,可有谁像香奈儿这样努力和拼搏吗?想必答案是很复杂的吧?的确,香奈儿在事业上倾注的全力,这也使她收获到了自己内心的满足。

同时,这份满足也不都来源于工作,在她看来,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应该做到泾渭分明,不应该为了工作而牺牲正常的个人生活和自由,因此,她极力维护个人生活和自由的权利。

她讨厌上流社会的交际应酬活动,加上每天高强度的工作,所以在工作结束后,她通常选择直接回家休息,拒绝一切不必要的交际应酬,晚上几乎是足不出门,以确保充足的休息时间。

但是,在这类上流社会的晚宴和招待会上,通常会有大量的时尚信息流出,对她的工作有着极大的帮助;

为了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她选择开出高薪,雇请了一些国外、国内的贵族,让他们去参加晚宴和招待会,第二天再将在宴会和招待会上收集到的信息告诉她。

你看,在她看来,金钱不仅是“生活的点缀”,还能用来解放个人的生活。她讨厌应酬交际,认为它侵占了自己正常的个人生活和自由,但交际应酬又是她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是帮助她获取金钱的有效途径之一。

当两者出现矛盾时,她以金钱为手段,雇人去替她参加宴会,成功解决了个人的工作和自由之间的矛盾。

你可能会想,她那么有钱才会想到雇人去替她做事,为她省时间。没错,但我们介绍的是香奈儿的这种思维方式啊。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思维,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麻烦。

比如:你是个上班族,工作一天身体已经疲惫,这时候又急于赶时间去某地赴约,挤地铁3元,打车20元,你选哪个?

这种问题其实我们会经常遇到,愿意花钱去省时间做更重要的事,或者愿意花钱去让自己别那么疲惫不堪,其实都是和香奈儿的金钱观一样的。

回过头来读这本书,香奈儿不仅利用金钱维护个人生活和自由,还以金钱为途径,去认识世界和他人。

她曾经表示,认识和判断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他花钱的方式,甚至还对身边的女友说“永远不要嫁给有零钱包的男人”。当然,在现代人看来,这种说法难免有些偏激,但就她生活的那个时代而言,确实有着一定的道理。

不得不说的是,香奈儿不仅借助金钱,实现了我们现代人所梦寐以求的个人自由,而且还将金钱的价值发挥到了最大。

想要实现像香奈儿那样“活成自己想成为的样子”,除了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外,更要拥有一套成熟的金钱观。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视之有度,用之有节。”

意思就是君子喜爱财富,应该通过正当的途径来获取,要用理性去认识和看待金钱,在使用金钱方面也要保持理性,有节制地消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对待金钱,我们要保持理性的态度。

而香奈儿所秉持的金钱观,正与之不谋而合,她对待金钱一直保持理性的认识和态度

不但通过正当途径来赚取金钱,还能以金钱为途径去认识世界和他人,更通过金钱上的理性消费,来帮助自己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难题,真正做到了让金钱来解放个人生活,维护个人自由。

以上就是第二个重点内容:学会了解金钱,拥有成熟的金钱观,才能理性看待周围世界。最后,我们要学会的是香奈儿善待人生的态度,要懂得取舍,学会适时放手。

香奈尔在说完“我从不是一个女英雄,但我选择了我想成为的样子,而我现在正如自己所愿”之后,她又补充说:“即使我不被爱,不讨人喜欢又能怎样”。

这不仅因为她所处的时代,即便在现代,人们对香奈儿等评价都很苛刻,她曾多次被人以“小三”“”“*荡”等来形容。

她终身未婚,有过好几段浪漫情史,男人喜欢她的机智、聪慧和美丽,却始终无法接纳她的独立和成就。

在书中的最后一个篇章里,专门谈到了香奈儿和英国首富威斯敏斯特公爵的感情经历。

她和威斯敏斯特公爵的感情维持了近10年,她亲自为他挑选服装,同他一起旅行、狩猎,她温柔地称呼他为“最后的国王”,但公爵需要的是一个温柔顺从的妻子,最重要是能为他产下继承人,香奈儿无法做到。

到后来她甚至对“公爵夫人”这个封号产生了恐惧和烦恼,她说“上帝知道我渴望爱情,但若要我在心爱的男人和我的服装之间做出选择,我仍会选择服装”。

最终,她选择放弃了男人,坚持自己内心的初衷,与事业结伴一生。

在香奈儿那个时代,成功的事业和美满的婚姻是势如水火,无法相融,为了追求自己所热爱的时尚事业,香奈儿最终舍弃了俗世女子的婚姻家庭。

她失去了男人的爱情,却最终赢得了后人的尊重,并让全世界改变了对时尚的认知、对女人的认知。在她的时尚王国里,从帽子、服装再到香水、皮包等,无一不成为其他设计师抄袭的对象。每年年初,香奈儿会推出两套服装系列,而她的同行们则推出四套,以便于抄袭她的式样。

对此,香奈儿只是淡淡地讥讽道:“多么僵化,多么懒悄,多么官僚主义啊!他们对创造如此缺乏信任,对仿制又是如此害怕”。

有次,香奈儿出席某个俱乐部的大型宴会,有一半的贵族太太穿着很像她设计的晚装,但是仔细观察,却没有一条出自她的店里。

某公爵夫人还信誓旦旦地说,自己的裙子就是从她店里买的。还有几个相识的太太不敢过去和她打招呼,凑在一起嘀嘀咕咕地讨论自己穿着的衣服来自哪里。

香奈儿正好路过听到,她插嘴道:“我都不能确定自己的裙子是不是自己的店里的。”

当时,整个法国的时尚行业竞争颇为激烈,只要某位设计师的最新作品问世,并有流行之势,巴黎街头的大小店铺就会在一夜之间,出现各类同款服装。

因为当时时尚界内这种抄袭风气太泛滥,所以各大时装设计师们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名为PAS“专营权俱乐部”,说白了,就是一个反抄袭联盟。

香奈儿对此是不以为然,她直言道:“通过不给四万五千个小时装店活路来保证二十几个大时装设计师的特权,这样做真的有必要吗?”

她将此类做法比喻成“给速安装刹车”,认为是反现代、反诗意、反法国的。在她看来,这些所谓大时装设计师的思想,正是由这些小店铺来阐释的。

所谓设计师的某个理念或是某款设计,并不是完全属于某个个体的,往往会受到其他人、其他国家以及其他民族的理念、设计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相互交叉的,而且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合理存在的。

所以,香奈儿从来不关心抄袭的问题,正如她自己所言:“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我一直在创造着时尚。”

在她眼里,将时间花在反抄袭上都是“无用”“幼稚”和“低效”,“时尚越是短暂易逝便越是完美,人们不必去保护巳经逝去的东西”。

她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和时间用于创造上,最终成为了一代时尚女王。

好了,今天的解读就到这里。下面为你总结一下《香奈儿的态度》的全部精华内容:

我们要学会认识自己,这里可以借鉴下香奈儿的逆向思维,通过逆向思维来明确自己未来的人生目标。香奈儿在时尚方面的才华,就是从一顶她讨厌的帽子中发掘出来的;

我们还通过认识金钱来认识世界,应拥有一套成熟的金钱观,才能理性看待世界。香奈儿对待金钱的态度成熟而理性,她承认金钱的重要性,更认为金钱的意义在于“解放我们的生活”。

她很重视金钱,是个标准的工作狂,但却又不盲目迷恋和崇拜金钱,甚至为了维护个人的自由,愿意付出相应的金钱,真正做到了她自己所说的——用金钱来解放生活;

此外,还要学会善待人生。在追求人生目标时,千万不能强求圆满,要学会取舍、学会放手,懂得“有舍才有得”。

香奈儿在爱情和事业发生冲突时,她最终听从内心的意愿,放弃了爱情,选择了事业,最终成功打造了她的个人时尚王国。

通过以上的学习,相信可以帮助你形成自己独立的生活态度,对待自我、金钱以及人生有着成熟而理性的认识。只有拥有了这种独立的生活态度,才可能有很大机会真正实现“活成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女人已走出家庭,走上社会,有一份亮丽体面的工作,甚至独力撑起了家庭的半边天,实现经济独立对她们而言并非难事。

可是,为什么还有很多女人依然迷茫,她们在情感上、生活中存在着种种依附和羁绊,自觉无法“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甚至有的连自己想要活成什么样子都无法确定。

除了在经济上实现自力更生外,女人们更要学会独立思考,对自我、金钱、人生有一套自己成熟的认知,面对外界的质疑声,能坚持自己独立的生活态度。

今时今日,香奈儿早已离开人世,但她依然以她自己的思想和态度,向世界解释着什么是时尚、什么是爱情、什么是自我……

她以她自己的精彩人生,告诉我们只有拥有自由而独立的思想和态度,才能真正实现“活成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