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如累卵的危-危如累卵的道理
1.苏秦:与燕为信,信如尾生
2.生子当如李亚子下一句是什么?
3.不合时宜成语故事
4.《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5.关于士的名言或诗句
苏秦:与燕为信,信如尾生
一
燕文公二十八年,苍茫的西北大地上,未过 及笄 之年的公主披上了繁复的嫁衣,与父亲和弟弟告别后,准备启程。她的车马将驶向遥远的燕蓟大地,年幼的她,远离了少女繁华绮丽的梦,一路风尘,匆匆走向那不可知的命运。
她的车队一路远行北上、东去、沾染着来自咸阳、南山和渭水的气息,同所有的王侯之女那样,作为诸侯们邦交伐谋的棋子,走进燕这个西周武王分封的老牌诸侯国,也走向了属于她的时代剧目。
燕国,蓟城。表面上看起来很静,可她总觉得这平静的水下面深藏着汹涌的暗流,暗自忖度,秀眉深锁,已经远离家乡千万里,秦国的父王和弟弟不知怎样?迟疑中,记起父亲离别前的谆谆教诲,脑中浮现出秦国宗室们眼中殷切的目光。今日,已去国千里,旅途艰难……一定不能被人送回家去,为了父亲,也为了秦国。
她的马车缓缓驶入燕国都城,这个有着九百年记忆的老城,天空干净旷远,城邑清净平和,人们几百年如一日的忙碌着普通的衣食住行。她静静的看着,浅浅的微笑,不动生色的走神,直到被一声忽如其来的叫嚷打断。
——咸阳苏秦求见公主,代交秦军之密信。
她不知道,这个打断她思绪的人,最终成为了伴随她在燕国,在这乱世,甚至整个生命长河中与她相伴的最璀璨的一颗星辰。
二
在秦赵碰壁的苏秦历经了坎坷的征途,满载一路风霜,他身后灰尘再次落下的地方,已经是燕国的国土。
苏秦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几经波折,饱尝了家人的不解和挖苦,屡次被诸侯不屑拒绝,他心中涌动着如潮水般的不甘苦涩,但不甘心就这样回头,不甘忍锥刺之苦,昼夜不息,不甘曾以天下为棋局,纵横捭阖的梦想,经历了周、秦、赵等国一一婉拒推辞,比起体肤上的磨难,更加困顿刺痛的,是自己的心。
漫无目的的游荡在燕国街市,苏秦被人群挤到了蓟城最繁华的一条街市上,在熙熙攘攘的黔首中,他方知原来是秦国公主嫁来三月,现正要去行告庙之礼,周围百姓你一句,我一句,都好奇这位异国公主究竟何等佳人,倾城颜色。
秦国,是他心里黯淡的影子,可这位公主为何……
刺耳的车辙滑动声打断了他的思绪,马蹄和鸾铃声渐行渐远,他突然拨开人群,奔跑去赶车队,开道卫士大声呵斥,他充耳不闻,陡然长跪在道路间,大喝:
——咸阳苏秦求见公主,代交秦军之密信。
顷刻间,他被利落地捆扎结实,直接拎到那辆华美的轩车前,但是他未漏出一丝窘态,毫不胆怯的昂着头,正视前方,铿锵的说道:“行人苏秦,奉秦君之命出使,有帛书呈上。”
侍从将书信递上,苏秦地盯着这位公主,捕捉着她脸上任何微妙的变化,他压抑着就要喷涌而出的血液,仿佛怀揣着几十年的梦想和热情将要遇上知音,他知道,他的命运,他的未来,他的生,都在她接下来的反应中。
公主的目光缓缓扫过那份旧迹斑斑的绢帛,良久,她抬起眼睛,与他对视。
他看到,秦国公主原本冷若冰霜的脸上,竟然绽放出一抹微笑。
闭上眼睛,心底的巨浪停止翻涌,一切都归于平静,他释然,这是自己看过最美的笑容。
三
她细细打量跪在她面前的人:衣衫破旧,须发凌乱,乍看就是个落魄黔首,但细看他
的衣衫是士才可以着的深衣,腰间有组玉并带着剑,声音夹杂着一丝因旅途和虚弱造成的沙哑,说一口纯正雅音,吐出的每个字有着穿透人心的力量,尤其是,那一双眼睛,她从未见过如此犀利坚毅的眸,这个人的眼睛,有着洞悉世事的锋利。
来不及多想,她打开那份绢帛。
——雒阳苏秦置燕君策
非咸阳?亦非行人署之人?然而,这个人竟然如此从容笃定,在她的探寻的目光下无丝毫退却。
片刻,她了然,什么特使,眼前这个家伙,就是一个孤注一掷,胆大包天的策士!
在这个风雨变幻,动荡不安的时代,一个策士即使有经天纬地之才,能言善辩,口吐莲花,但作为一介落魄的布衣,他只能先找到一个位高权重的人作为援引,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秦公主与他对视,从他的眼光里看到了赌徒一样的执着,他是在赌自己敢不敢相信,而自己也是在赌,赌他可不可信。
策士?她想起了那个被魏国赶出,仓皇跑来投靠自己父亲的张仪,他向父亲惠文君呈上连横之策,短短几年时间,连横以秦为中心,联合山东任何一国,形成东西横线,分化瓦解山东六国,大刀阔斧的斫砍出烽烟战国的壮丽轮廓。然而,山东六国怎能坐以待毙,等秦分食,这个人,会是下一个张子,亦或他的宿敌?于燕国,于乱世?
她看着他笑了,给了他一条生路。
四
燕王宫大殿上,苏秦终于有幸面见了生平第一个愿意听他分析道理的国君。
在满座鄙夷的目光中,苏秦从容的落座,整理发冠,炯炯有神的目视众人,冷笑一声,后连连叹气。
燕文公本不愿见这位策士,若非太子执意推举,他才不愿意听他在这卖弄唇舌,不曾想,
这个在他眼前面如菜色,未见丝毫君子风范的策士竟然吐出了惊人之语。
“鄙人叹燕国虽物产丰饶,而不知危乱却在眼前;叹危乱近在咫尺,而贵国却浑然不觉。”
燕文公不悦,冷然道:“孤驽钝,愿闻其详。”
苏秦骤然从垫子上起身,向前数步,在满座惊异的目光中,不紧不慢的解开了右边的缨带,又解下左边的缨带。脱掉了上衣,最后,他敞开了内襟,在众人灼灼的注视下转身。
举座哗然,他的深衣里子上,纵横阡陌,细笔描摹,竟然是一副战国的烽烟画卷。那单薄的身影,看似弱不禁风,不曾想,那终日披山带水的信仰,却让人觉得他足够顶天立地,为世间大丈夫。
“燕,偏僻处东北一隅。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易水,地方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
他的声音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上陈燕国百年过往,时事利弊,揭齐、魏连横妨燕之祸;下述战国烽火,兵戈之灾,谏合纵破连横之策;寥寥数语,掷地有声,许久,空旷的大殿上鸦雀无声,燕国国君与朝臣皆心驰神往,暗自叫绝。
燕文公不曾想,居然有人比自己更了解燕国。他慢慢明白了眼前这个年轻人的意图。
燕国虽然远离战国狼烟的中心,但随着局势的变化,燕国迟早要在纵和横之间做出一个选择,而经过这个年轻策士之口,局面已经了然:魏、齐连横欲均分天下霸权,秦王利用三晋矛盾,掣肘二国,选择与齐国背后最放心不下的一颗火苗——燕,结盟,不惜送出了自己疼爱的长女,与之联姻。
燕文公从榻上坐起,看向苏秦:“依先生之远见,该当如何?”
苏秦拂袖一恭:“鄙人以为,破此连横,唯有合纵于赵。
五
可惜,她未曾料到,燕文公在采纳苏谋士苏秦之策的第二年便去世了,之后她从燕太子妃变成了燕国第一个王后,史称燕易王后。
世事难料,祸福相依,易王后更不曾料到,当年,自己同丈夫举荐的谋士苏秦竟然会再次出现在自己的生命中,一起力挽狂澜,一同并肩作战。
燕易王即位十二年去世,自此燕国便陷入了长久的混乱。易王之子哙突发奇想,要将大位禅让给燕相子之,他不遗余力的将朝堂换成子之人马,但受到威胁的太子平和将军市率先发难,全国混乱,后齐国则趁火打劫,燕国内外交困,民不聊生,太子平、子之,傀儡燕王都先后于这场混战。
而在这大厦将倾之时,是策士苏秦的合纵政策挽救了危如累卵的燕国,这些主要得益于他这些年极力促成的燕赵、燕秦联盟战线。
在燕国内乱发生的消息传出后,依托赵、秦二国,赵武灵王迅速从临近韩国接来了当质子的公子职,并派乐毅的儿子一路护送其回国即位。也就是燕易王后的儿子,后来赫赫有名的燕昭王。
刚刚经过战火洗礼的燕,国内民生狼藉,百废待兴,如何兴国?是摆在易王后母子面前的首要问题。
扫平战乱,制衡朝堂,复兴弱燕,短短几年,她仿佛再世为人。
这日,燕王后端坐在儿子燕王身边,静听着阼阶下传来熟悉的脚步,她突然回想起数年前,第一次在蓟城嫁车上看到那个落魄布衣的情形,那时,他还曾谎称自己是秦国特使,这些,仿佛还在昨天……
苏秦到了,他恭敬的向王上和太后行礼,易王后妆容依旧清冷,秉秦人尚黑习惯,深敛凤目,一派庸俗之美,向苏秦垂询安邦定国之策。
他叩首,从容不迫的说:“太后应知,秦初为列国所卑,后为天下所惧,何也?乃五十年来,变法图强所致,今燕国欲兴,何不效仿栎阳徒木立信,以求贤达?”
易王后不经意而尖锐的盯着眼前的人,她坚信,自己未曾赌输,苏秦曾将他的未来、生、命运,全数交给了自己,而在更长的岁月里,他一直在用行动告诉自己,当初的选择没有错。
她轻启朱唇:“武安君之策甚好,我王将筑高台,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但凡立事,都需要标志性的事物,后世广为流传的“黄金台”在燕国君臣的努力下建成了,“金台招贤”的深刻含义是燕国变法图强的决心,所以,黄金台不在台上,而在决策者的心中。
六
年轻的的燕昭王不同于他的父辈,他的血液里流淌着虎狼之秦,铁腕君王的决断,在母亲易后,乐毅,邹衍和外交大臣苏秦的共同辅佐下,燕国一步步发展强大,快速进入了战国诸侯争霸的国际轨道。
苏秦对这位少为质子,并对自已信任有加的君上报以绝对的期望和热忱。这日,他来向燕王和易后告别,临行之际,他问燕王:“大王可知尾生之事?”燕王询问,他望向窗外纷纷扬扬的大雪,缓缓道“兰陵尾生与女子期于桥下,女子不来而水至,尾生静候不去,水漫过桥,尾生终抱柱而。”
这个本登不得庙堂的男女相悦之事经过苏秦动听的嗓音娓娓道来,感染了在座的所有人,易王后起身,轻轻走到苏秦身边,苏秦抬头,与她的目光相接,对视良久。
苏秦叩首,向燕王和易后道“臣,愿如此人,与燕为信。”
七
他的后半生依然驰骋在列国之间,善辞明辨,目光如炬,以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斡旋在六国波云诡谲的政治舞台上,他打破了连横之势,挑拨齐秦两大国结盟,促成齐赵之间交好,他成了曾今声名赫赫,功臣名就的前辈张仪最大的对手,他身佩六国相印,看似无限风光,然而步步惊心,不敢丝毫懈怠。
在一切计划圆满之际,他选择只身赴齐,以自己为饵,获取齐王信任后,劝齐攻打宋,以削弱其国力,后马不停蹄的联合五国攻秦,最后调虎离山,在齐国攻打宋国之际,让燕王派乐毅出兵一血前耻,让燕的昔日大敌——齐,差点灭国。
《苏子兵法.用间》道:“燕之兴也,苏秦在齐”。苏秦以间之身间齐数十载,将六国玩弄于鼓掌之间,最终实现了为燕国复仇的愿望。然而,当五国的军队挺进齐国都城临淄之时,这位无间者的鼻祖,多年以来悬在心上的利剑终于快要放下,而纵横家‘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的谶语将成历史。他走向了谋士生涯的终结,也是他早为自己写好的结局,在被刺杀后他仓皇赶回燕下都。
燕国的冬天总是如此寒冷,朔风哀哀,燕昭王匆匆赶来,苏秦艰难的吐出了最后的决定,请王上将他尸体以叛国罪人运回齐国。昭王忍痛答应了他的请求,他的眼神还在捕捉着……
在快要昏过去时,一个轻柔的声音唤来,“武安君”。
苏秦身子一震,他用力攫取着着久违的温暖,又生出一丝说话的力气,“我……回来了,谢谢你。”他疲惫的笑着
“季子,为燕间齐数载,徒留骂名,不后悔吗”易王后轻声问。
“与燕为信,信如尾生……”他的手被握住,熟悉的感觉柔韧而温暖,躺在她怀中,如释重负的闭上了双眼。
苏秦的尸体被送回齐国,以叛国罪论处,车裂。他的一生备受人世无常,人情冷暖,后世说他以自己超然才华在战国纵横捭阖,却败给了自己的赌徒宿命。但细想,他早已为自己选择了结局,甚至粉墨登场贯穿了全剧,只因为他赌的不光是命,还有一个“信”字。士为知己者,也许,初见到易王后的笑容时,苏秦就不曾后悔,永远不悔。
生子当如李亚子下一句是什么?
乱世英雄李存勖:生子当如李亚子
乱世出英雄。陈胜、吴广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仅仅震倒了大秦帝国的高压长城,也震撼了千千万万被欺压的劳苦人民的心,为他们勇于反抗,提出了支持——最少是目的性上的支持。
古往今来,农民起义少功成之时,这倒不难想象,毕竟英雄、枭雄的,白手打天下,没有后顾之忧,大不了就是烂命一条;而泥腿子却是很难扛着锄头去锄禾中原大地,农民伯伯们向往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算有些远见的陈胜之流,那也只是追一个“王侯将相”,难以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落叶归根也便成了他们的归宿。天下,不是泥腿子的舞台——是英雄的“武”台,后唐庄宗李存勖(勖:[xù],勉励之意;公元885年-公元926年),便是这样的英雄。
上帝造出一根针,那最好就用来缝衣服,造了一把剑,当然是用来捅人的。剑不一定要大成,在其初具雏形的时候,便能取人性命,同样的道理对英雄而言也是适用的,李存勖在少年时便已经锋芒毕露。李存勖为晋王、后唐太祖李克用与贞简曹皇后长子,生于唐光启元年正月(公元885年12月),幼时擅弓马,勇力超群,深受宠爱。李存勖年少时便随其父外出作战,11岁到长安向朝廷报功,得唐皇之赐。这里顺便提一下,李克用(856年-908年),沙陀人,本姓朱邪(又作朱耶),其父受唐朝天子赐李姓,是唐朝末年最强大的藩镇节度使之一,后受唐封为晋王。后唐创立后,尊称其为后唐太祖武皇帝。
天佑五年(即公元908年),李存勖继晋国王位,时年二十三岁。历经多年沙场打磨,李存勖已是声名赫赫,却契丹、击大梁、灭桀燕、服岐秦,中国北方大部分被他统一,晋国也随着李存勖的出现,如日中天,后梁太祖朱温曾赞叹“生子当如李亚子”。李存勖三十八岁(同光元年,即公元923年)于魏州(令属河北)称帝,国号“大唐”,史称后唐。同年十二月灭梁朝,定都洛阳。五代诸帝者,不论文治论武功,无出其右者。
既然论到了“武功”,那当然要论“文治”。李存勖祖辈都是武将,虽不能说是目不识丁,却也没有什么文才出众的前辈,但李存勖本人却是文武双全。他通晓音律,能谱曲,擅二字叠,可自制辞谱,作“军歌”,都是让后人为之惊艳、赞叹的东西。不过文才与文治却没有什么太大的关联——这李存勖文才尚可,文治却可说是一塌糊涂。“武功”将他推上巅峰,天下英雄莫不仰视,“文治”却将他推下高台,戏子伶人无不哂笑。
这李存勖,基本就算是另一个李隆基:唐玄宗前半生结束了武周天下,整出了“开元盛世”,后半生耽于享乐,落得个马嵬坡下无奈叹息;李存勖则是三箭之嘱,搞定了仇人,扫平了天下,后半生宠幸伶人,落得个身“兴教门”的下场。
坊间有“三年河东变河西,先智后昏李存勖”之说,这当然算不上什么好话,但这人前后差异之巨大,可说是判若两人,究竟是什么让这个雄才大略的英雄发生了如此之大的转变?
大家知道,李存勖还有个小名,叫做“亚子”——亚子,当然不如“冠子”,霍去病从来不叫“亚军侯”,但其实这一声亚子是对此人的称道:相传李存勖幼年时已经是体格健硕,容貌魁伟,性子沉稳,且尚独自往来,这与一般富家子弟的纨绔不同,故而深受其父的喜爱,并且随着李存勖的成长,越发表现出其不同常人之处,也进而得到其父的重用。十一岁见唐昭宗时便被昭宗赞为日后国家的栋梁之才,昭宗直言“此子可亚其父”,就是说这小子以后比他老爸更牛,时人赞其“亚子”。
老子英雄儿好汉,李克用对“李亚子”也是寄予厚望,就连听乐之时听到动情处感时伤怀起来,看到儿子,心情也会好起来,听《百年歌》,会说出“壮志未酬,后继有人”这种话来。少年的李存勖受到追捧,会不会生出骄傲的情绪倒难说,但他的确是不负厚望,通《春秋》、音律,擅骑马射箭,犹爱演戏听戏。
李存勖在军事上的远见,甚至胜他父亲李克用一筹,他劝其父整顿军纪不果,在李克用过世后不久,便自行整顿,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他曾力劝其父助仇人刘仁恭,对抗大敌朱温,避免“唇亡齿寒”的发生,为自己最后称霸天下,奠定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克用病前,交给李存勖三支箭,嘱咐他要完成三件大事:一是讨伐刘仁恭(刘守光),攻克幽州(今北京一带);二是征讨契丹,解除北方边境的威胁;第三件大事就是要消灭世敌朱全忠。
李克用后,李存勖的境况危如累卵,叔父李克宁被其父委以大任,虽然本来对李存勖没存上歹心,但经不住小人的撺掇,欲杀李存勖,取而代之。李存勖示敌以弱,暗中联系其父旧部下,先发制人,反斩李克宁于刀下。然后,朱温欺李克用已,李存勖集团内乱的间隙出兵来攻,不料李存勖以雷霆手段解决了内乱,迅速出兵抵抗梁军,潞州之围迎刃而解。朱温得李存勖出兵之讯,仰天长叹道:“生儿子就应当生李亚子这样的!李克用虽犹生,我的儿子们与之相比,都是些猪狗之类无用的东西。”(《资治通鉴》卷266:“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至如吾儿,豚犬耳!”)
“生子当如李亚子!”李存勖这一仗赢得漂亮,奠定了他在晋军之中的地位,内乱既平,他开始休养生息,为大杀四方做准备了——对了,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前文说过李存勖可能是这个世上第一个让自己的手下唱军歌的人物。李存勖将自己的音乐才能用于军队,自写歌词,自谱曲子,让将士一起放声高唱,称为御制军歌。作战前不论上一次是胜是败,都要齐唱军歌,所以将士们在作战时都忘掉了生,唱歌打仗可算是李存勖用兵之一绝。
李存勖逐步消灭朱温、刘守光等人,定内乱,破刘寻,又苦战七年之后,最终将父亲李克用所交付的三支箭的任务全部完成。同时他还超额完成了遗命,建立了后唐,登上了帝位,成为一代天下霸主。
李存勖年少得志,称帝即位之前,和后梁血战十余年,大小百余战,作战英勇异常,无往而不利——这到后来反倒成了他最大的缺点。他打天下手段犀利,无人能挡,但他守天下却是一塌糊涂,不得不说,他缺少了挫折。
李存勖是战场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称帝后,他认为父仇已报,中原已定,不再进取,开始享乐。他自幼喜欢看戏、演戏,即位后,常常面涂粉墨,穿上戏装,登台表演,不理朝政,并自取艺名为“李天下”。
此外,李存勖还下令召集在各地的原唐宫太监,把他们作为心腹,担任官中各执事和诸镇的监军。将领们受到宦官的监视、侮辱,读书人也断了进身之路。李存勖用人不当,直接将自己推上了灭亡之路。
宠信伶人、重用宦官,又吝于银钱,不抚恤士卒,也就怪不得一起打天下的众将与他离心,终至江山崩溃。三年后李存勖因兵变被杀于兴教门,失败之速,亦是罕见。
北宋欧阳修写《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便是讨论李存勖沉溺逸乐、宠信乐官而致亡国的史实,说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规律
我们翻开书卷读这段历史的时候,唯有叹息。李存勖和唐明皇都是身具大才的人,也都是可以改变历史进程的人。但他们都败给了自己——一张弓不能一直拉紧,却也不能松开心弦,那才是一个人成功这关键。隋朝炀帝胸怀大志,做事却是马不停蹄,开大运河,建东都洛阳,征战高丽,终于累垮了大隋,也累倒了天下。
但历史总是不停的重复,前人之事,不仅是后世之师,也算是后人栽跟头的师傅:人类总是会在同一块石头上跌倒,这是人类可恨的地方,却也是可敬、伟大的特质。
不合时宜成语故事
不合时宜成语故事1
成语:
不合时宜
拼音:
[b? h? sh? y?]
解释:
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出处:
《汉书·哀帝纪》,待诏夏贺良等建言改元易号,增益漏刻,可以永安国家。朕听过 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晋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举例造句:
这本书是二十年前编辑的,如今已是~了。
成语故事:
汉哀帝刘欣是汉成帝的养子,二十岁即位做了皇帝,定年 号为建平。自做皇帝以后,哀帝经常生病。建平二年六月,哀帝的母 亲了太后得病去世。担任“黄门待诏”的顾问官夏贺良向汉哀帝上奏 说:
“汉朝的历法已经衰落,应当重新接受天命。成帝当时没有顺应 天命,所以没有亲生儿子。现在,皇上您生病的时间已很长了,天下 又多次发生各种变异,这些都是上天的警告。皇上只有马上改变年 号,才可以延年益寿,生养皇子,平息灾祸。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而 不照着做,各种灾祸都会发生,人民就要遭受灾难。”
哀帝听了夏贺良的这番话,也盼自己身体健康,就在建平二年 六月甲子,即了太后后的第四天,发布诏书,大赦天下,改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年,改帝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把计时的漏上的刻 度从一百度改为一百二十度。
改变年号以后,哀帝还是照样生病。夏贺良等人想趁机干预朝 政,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哀帝也因夏贺良的话没有应验,派人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作了调查,知道他们实际上是一伙骗子,于是在八月 间又下诏书,说道:
“黄门待诏夏贺良等建议改变年号和帝号,说增加漏的刻度可 以使国家永远安宁,我误听了他们的话,希望给天下带来安宁,但是 并没有应验。夏贺良等所说的所做的,都是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六月甲子日的诏书,除了大赦一项之外,全部废除。”
这次改号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夏贺良等人因妖言惑众,被处以刑。
不合时宜成语故事2汉字书写:不合时宜
汉语注音:bù hé shí yí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袁帝纪》:“朕过听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成语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过时的或超前的。
不合时宜的意思:时宜:当时的需要和潮流。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与世俗风情不相投合。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不合时宜的近义词:不识时务、不合时尚、陈词滥调、不适时宜;
不合时宜的反义词:风靡一时、因时制宜;
不合时宜的故事
苏东坡是宋代赫赫有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因为他的诗、画、字都达到出神入化的水平,后人称之为“三绝’。苏东坡在朝廷任了官职以后,乐此不疲地上书给皇帝提意见,为朝廷提建议。惹得皇帝和许多大臣不高兴。有一天,苏东坡一边拍着肚子,一边缓步走出房门,随口问侍儿:“你们猜猜我这里边都是些什么?”侍儿答道:“大人的文章名满天下,当然是满腹文章喽!”苏东坡摇头笑道:“不对,不对……”侍妾朝云说:“依我看,学士整天上书,进策,可是人家爱理不理,四处碰壁,回家就满腹牢骚……所以我看学士是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拍着肚子捧腹大笑起来。
不合时宜例句
宋.苏东坡《东坡志林》:“东坡坦腹问诸婢:‘我此中何有?’朝云曰:‘一肚皮不合时宜。’”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三回:“闻得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
赵家璧《出版〈美国文学丛书〉的前前后后》:“这套在当时确实有些不合时宜的书,便默默无闻地被人们遗忘了。”
不合时宜造句
很多时侯我们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在危如累卵的时刻提出各种各样不合时宜的要求。
广告和促销并不能使一个坏的或者不合时宜的产品维持长久,质量才是产品不可多得的生存要素。
不合时宜成语故事3出处
《汉书》。
苏东坡中了进士做了官后,不为名誉所累,一心一意地为国家尽力。无论是朝廷在治理国家时存在的'弊端,还是皇帝的错误,苏东坡都直言不讳地指出来,常常惹得皇帝和官员们十分不开心。
有一年正月十五,京城中的百姓家家都买灯,挂在门口,为节日增添了不少气氛。许多卖灯的生意人一看生意这么红火,也趁机多做些花灯出售。谁料,宋仁宗颁下一道圣旨,压低花灯的价格,宫中收购所有的花灯,这下可苦了这些小本经营的生意人,不但亏了血本,而且生了一肚子的气,没地诉说。苏东坡得知这一消息后,连夜写奏章给皇上,反映百姓的心声,批评皇上的错误。
在此之前,王安石提出变法革新的主张时,苏东坡积极响应,陈述自己的意见。几件事凑到一起,可捅了马蜂窝。皇帝开始找他的麻烦,一些大臣也趁机排挤他,使他在京城的日子更加难过了。为此,他整天闷闷不乐。
这天早晨,苏东坡吃过饭后,拍着肚子缓步走出了房门。走到门口,他随口问自己的侍童:“你们猜猜,我这肚子里边都是什么东西?”
侍童蛮有情趣地回答说:“大人的文章名扬天下,当然是文章了。”
苏东坡听罢,摇了摇头。
另一个侍童接过话头说:“既然不是满腹文章,那就一定是满腹见识了。”
苏东坡听了,只是苦笑地摇摇头。这时,恰巧苏东坡的侍女走了过来。她悟性极高,跟随在东坡左右,也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她非常了解苏东坡这时的心情,于是风趣地回答道:“依我看,学士整天上书、进策,一心为朝廷,可人家连理睬也不理睬,四处碰壁,回家就发牢骚……所以我看哪,学士是一肚子不合时宜!”
苏东坡听后,拍着肚皮爽朗地笑了:“真让你说对了,我真是不合时宜啊!”
释义
不合时宜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不符合时势的需要,与世情不相投合。
不合时宜成语故事4注音bù hé shí yí
成语故事汉哀帝是汉成帝的养子,20岁继位后经常生病,大臣夏贺良向哀帝建议改元及大赦天下。哀帝立即应允,改了年号后还是经常生病,于是就废除以前改元的诏书,只保留大赦,说夏贺良所做的是违经背道,不合时宜,就杀了他。
典故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汉书·袁帝纪》
释义时宜:当时的需要和潮流。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过时的或超前的
相近词不合时尚、陈词滥调
相反词因时制宜
其它使用
◎ 只有倡导发散性的思维方法,全方位、立体状地拓宽法学研究的领域和对象,勇于冲破不合时宜的传统观点的束缚,大胆地接触和研究新的事实,才能提炼和概括新的法学理论,促成法学理论的现代化。
◎ 京剧现代戏乃戏曲改革之核心,对京剧痴迷的程蝶衣,真诚地从艺术角度提出了一些京剧现代戏的毛病,这种不合时宜的由衷之言,被当成是一种政治上的落后表现。
◎ 翻开赵磊的履历表,我们不难发现,这位年过不惑的知本家,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曾做出了多少不合时宜的选择。
不合时宜成语故事5出处: 《汉书·哀帝纪》。
意思: 不合乎时事的需要,与世情不相逢迎。时宜:当时的须要。
汉成帝后,他的养子即位,是为汉哀帝,定年号为建平。自做皇帝以后,哀帝常常生病。建平二年六月,哀帝的母亲了太后得病逝世。担负“黄门待诏”的参谋官夏贺良向汉哀帝上奏说:“汉朝的历法已经衰败,应该从新接收天命。成帝当时没有适应天命,所以没有亲生儿子。当初,皇上你生病的时光已很长了,天下又屡次发生各种变异,这些都是上天的忠告。皇上只有立刻改变年号,才可以延年益寿,生育皇子,平息灾害。假如清楚了这个情理而不照着做,各种灾祸都会产生,国民就要遭遇灾害。”
哀帝听了夏贺良的这番话,也盼本人身材健康,就在建平二年六月甲子,即了太后逝世后的第四天,宣布诏书,大赦天下,改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年,改帝号为“陈圣刘太平天子”,把计时的漏上的刻度从一百度改为一百二十度。
转变年号当前,哀帝仍是照样生病。夏贺良等人想趁机干涉朝政,受到朝中大臣的反对。哀帝也因夏贺良的话没有应验,派人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作了考察,晓得他们实际上是一伙骗子,于是在八月间又下圣旨,说道:“黄门待诏夏贺良等倡议改变年号跟帝号,说增添漏的刻度能够使国度永远安宁,我误听了他们的话,盼望给天下带来安定,然而并不应验。夏贺良等所说的所做的,都是违经背古,分歧时宜。六月甲子日的诏书,除了大赦一项之外,全体废止。”
这次改号不到两个月就停止了。夏贺良等人因异端邪说,被处以刑。
不合时宜成语故事6成语: 不合时宜
拼音: bù hé shí yí
解释: 时宜:当时的需要和潮流。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成语故事:
“不合时宜”这则成语的时宜是:当时的需要。不符合时势的需要,与世情不相投合。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哀帝纪》,待诏夏贺良等建言改元易号,增益漏刻,可以永安国家。朕过听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汉哀帝刘欣是汉成帝的养子,二十岁即位做了皇帝,定年号为建平。自做皇帝以后,哀帝经常生病。建平二年六月,哀帝的母亲丁太后得病去世。担任“黄门待诏”的顾问官夏贺良向汉哀帝上奏说:
“汉朝的历法已经衰落,应当重新接受天命。成帝当时没有顺应天命,所以他没有亲生儿子。现在,皇上您生病的时间已很长了,天下又多次发生各种变异,这些都是上天的警告。皇上只有马上改变年号,才可以延年益寿,生养皇子,平息灾祸。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而不照着做,各种灾祸都会发生,人民就要遭受灾难。”
哀帝听了夏贺良的一番话,也盼自己身体健康,就在建平二年六月甲子日,即丁太后后的第四天,发布诏书,大赦天下,改建平三年为太初元年,改帝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把计时的漏上的刻度从一百度改为一百二十度。
改变年号以后,哀帝还是照样生病。夏贺良等人想趁机干预朝政,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哀帝也因夏贺良的话没有应验,派人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作了调查,知道他们实际上是一伙骗子,于是在八月间又下诏书,说道:
“黄门待诏夏贺良等建议改变年号和帝号,说增加漏的刻度可以使国家永远安定,我误听了他们的话,希望给天下带来安定,但是并没有应验。夏贺良等所说的所做的,都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六月甲子日的诏书,除了大赦一项之外,全部废除。”
这次改元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夏贺良等人因妖言惑众,被处以刑。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十三年》。这是一篇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下面是我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设计说明
1、指导思想:
⑴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并且应当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所以,在新课程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知识。
⑵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提倡目标的多元性、方法的灵活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强调课堂应该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堂。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设疑、答疑,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现对文本的解读与知识的落实。
2、主要特点:
本篇教学设计,力求准、稳、实,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将老师的?教?转化为?导?,通过情境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质疑、积极探究,使老师与学生之间,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之间形成积极互动的局面,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产生活跃的心理状态和兴奋的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
作为文言文教学,加强诵读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把握人物的重要方法,因此,本篇设计注重诵读教学,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
3、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根据文意背诵课文。
4、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自始至终以朗读为教学的手段和依据,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问题导读法。教学过程中,以设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把握文章内容,掌握学习的重点、难点。力求以问带讲,以答带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善于动脑,敢于发言。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领会和学习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古代有句话: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句话说明口才的重要性。无独有偶,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整体把握
1、解题: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2、复述故事情节:
让学生根据提示复述课文情节(利用多媒体展示,顺序如下)
三、研习课文
第一步,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准字音,听清句读。
2、学生自读课文,读清节奏,读清句读。对照注释,结合上下文疏通文意,圈画词句疑难点。针对疑难,四人一组,分组讨论。
第二步,精度课文,质疑探究,解决疑难字词。
1、小组内质疑,组内自行解答。
2、组长质疑,学生或教师解答。
3、教师质疑,学生解答。(教师质疑重点落在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并注重向课外迁移。)
重点实词: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
重点虚词:之、以
重点句式:
⑴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⑵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第三步,内容研读(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问题串连全文,并适时的采用不同形式让学生诵读文章。学生在思考的同时加强讨论与交流,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齐读第一段,思考: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
提示:秦晋围郑,郑国危如累卵。
此时引出对写作背景的介绍:
背景资料: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无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值公二十八年》:?曏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2、一学生领读第二段,讨论: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这一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由男生齐读第三段,全体同学考虑: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提示: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最后,女生齐读。)
4、学生齐读第四段,讨论:晋侯在秦军撤退时为什么不乘机袭击秦军?
提示:主要考虑到?仁?知?武?的道理。
第四步,重点难点分析(仍以问题讨论的方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加强对文本重点内容的把握,完成文章的难点学习。)
1、细读课文第三段,烛之武具体运用什么方法全退秦师的?请给题目中的?烛之武?和?退秦师?之间加上一个合适的?字?,表明你的观点。(大家讨论)
可加的字如:
(智)退:利用矛盾,施攻心术,动之以利,晓之以理。
(勇)退:烛之武关键时刻深明大义,不计得失,舍小存大,顾全大局,挺身而出,夜缒而出,知难而上,义无反顾。
(巧)退:既有运筹帷幄、了然于胸之计谋,又有巧舍如簧、字字千均之言辞。
2、烛之武的这段说辞,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请加以分析。你认为,随着烛之武却说的步步深入,秦伯的内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请揣摩秦伯的心理,并在烛之武说辞的每一层后,试着补充秦伯的对答之辞。(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提示: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从?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到?君之薄也?。
第二层,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到?君亦无所害?。
第三层,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到?唯君图之?。
观点举例:第一层后:这跟我有关系么那又怎样
第二层后:有道理让我考虑一下
第三层后:还真是这样我差点上它(晋国)的'当
(说明:通过这一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讨论之后,让学生反复诵读本段,并力求当堂背诵。)
第五步,人物形象分析。
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发言,师引导学生归纳。
1、烛之武:
⑴ 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⑵ 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⑶ 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2、郑伯:
⑴ 善于纳谏。
⑵ 勇于自责。
⑶ 善于言辩。
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四、自主、合作,深入探究
1、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烛之武成功地劝说了秦君,凭一己之力,解救了郑国,其劝说的艺术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提示:主要从烛之武的劝说艺术进行分析总结。烛之武的一段说辞,晓之以利害,动之以感情,言辞巧妙。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尊重他人,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对方的利害得失等。
2、人们评在价烛之武时,有的说他是一个?志士?,有的称赞他是一个?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个?辩士?,也有人说他具备这三种人的特点。请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提示:本题为开放题,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观点示例:
⑴ 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⑵ 勇士:两方交战,生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⑶ 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寥寥数语就说服了秦君,凭三寸之舌劝退强敌,可见,烛之武是一位辩士。
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五、归纳写作特色(师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
1、伏笔与照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为下文烛之武?夜缒而出?,出使并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简得当,层次井然。
六、作业
我国古代著名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高度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烛之武退秦师再次印证了?舌头?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外交是第二战场。对此,你感受如何?请联系你所了解的史料写一段文字,不少于300字,题目自拟。
;关于士的名言或诗句
1.含有“士”的名言警句或成语
身先士卒 壮士断腕 壮士解腕 礼贤下士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金闺国士 士农工商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二桃杀三士 达士通人 白衣秀士 青藜学士
青钱学士 国士无双 白屋之士 雅人韵士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仁人志士 绩学之士 开科取士 博士买驴
法家拂士 志士仁人 爱人好士
士为知己者 狷介之士
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饱学之士 招贤纳士 纳士招贤 士可杀不可辱
士饱马腾 有识之士 轻财重士 傲贤慢士
嫉贤傲士 不栉进士 瘦羊博士 折节下士
鹤鸣之士 知人下士 士知己 一介之士
岩穴之士 一目之士 仁人义士 烈士徇名
名士风流 高人雅士 熊罴之士 端人正士
材士练兵 椎牛飨士 众人国士 斗方名士
谦恭下士 绿林豪士 敬贤礼士 身先士众
解甲休士 南郭处士 文人墨士 折节待士
斗酒学士 躬先士卒 高人逸士 有志之士
谦躬下士 敬贤爱士 高斋学士 骚人雅士
文房四士 筑台募士 求贤下士 通儒达士
文人学士 敬贤重士 骚人墨士 养贤纳士
敬贤下士 轻财敬士 轻财好士 绿林豪士
千里馈粮,士有饥色
2.关于评论晋文公的名言(名言或诗句)退避三舍:语出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贪天之功:语出《左传·僖二十四年》。
竭泽而渔:语出《吕氏春秋·义赏》。
师直为壮:语出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人莫予毒: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危如累卵:语出《韩非子·十过》。
兵不厌诈:语出《韩非子·难一》。
艰难险阻: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行将就木:语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志在四方:语出《左传》:子有四方之志。
渭阳之情:语出《诗经·秦风·渭阳》。
楚成王: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
叔詹谏: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
《左传》:文公其能刑矣,三罪而民服。《诗》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不失赏刑之谓也。
孔子:齐桓公正而不谲,晋文公谲而不正。
孟子: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司马迁:晋文公,谦而好学,善交贤能智士。”“晋文公,古所谓明君也,亡居外十九年,至困约,及即位而行赏,尚忘介子推,况骄主乎?
荀彧: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
司马贞:重耳致霸,朝周河阳。
林同:伐蒲君父命,校者是吾雠。披直寺人耳,钥麑信有谋。
顾颉刚:“晋文公的主要功绩是城濮之役遏住了楚国,使他们不得向北发展。晋襄公的主要功绩是崤之役遏住了秦国,使他们不得向东发展。有了他们父子,春秋时的中原诸国才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才渐渐孕育了后来诸子百家的灿烂文化。”
3.赞美骑士的句子有哪些赞美骑士的句子有:
1、不动声色地承担,是骑士的勇敢。
2、王子的使命,是和公主幸福的生活下去;骑士的使命,是为了守护那幸福战沙场。彼岸花摇曳怒放着,在那腥红色的火焰中,闪烁着骑士的荣耀。
3、断剑重铸之日,骑士归来之时。
4、“骑士再强大,结局往往也是覆灭于战场,连骑士王都不免坠落。所谓英雄,往往只是不惜一切、能撑到最后的人而已。
5、夜雨声烦以极其强硬的姿态,骑士般的守护在索克萨尔的前方。
6、当黑色骑士保护白色国王,把尖矛对向黑色国王,一切就都变了。
7、王子的使命,是和公主幸福的生活下去,骑士的使命,是守护幸福
8、冷眼一瞥,生与,骑者且赶路。
9、守护公主的永远是骑士,但是公主注定要和王子在一起。
10、其实公主一生中最重要的男人不是王子,而是一直帮她遮风挡雨,永不背叛的骑士。
11、所谓骑士总能救出公主,是因为恶龙从没有伤害过她
12、骑士,是一种为了所谓荣耀,沉溺于厮杀,献媚的为糜烂的公主,烹出血腥盛宴的白痴生物。
13、我有时觉得他像个旧时代的骑士,怀旧、多疑、忠诚、表面玩世不恭,内心带有完成某种使命的隐秘冲动。
14、跟这帮二百五一起执行任务,就像骑士骑着叫驴冲向战场,即便你高举马刀吼声如雷已经有为国捐躯之志,你也没法确定自己能杀入敌阵。因为你胯下的驴随时会撒起欢来甩开四蹄带你奔向天边。
15、我是你的骑士,只守护你的骑士,背叛所有,只为你
4.求关于“男儿”的中国古代的诗句或名言1、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金朝:元好问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
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
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释义:古往今来北邙山下的道路,黄尘滚滚不知老尽了多少英雄。人生常有怨恨就像那流水常年向东。
郁抑的情怀能和谁说,放眼把空中的归雁远送。举世显赫的功名有什么用,过去实在是错怪了天公。
放声高唱一曲饮酒千钟。男儿行事处世就应如此,不要计较什么穷困亨通。
2、富贵不*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秋日偶成》宋代:程颢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释义:日子闲散的时候,没有一样事情不自如从容,早晨醒来,东边的窗子早已被日头照得一片通红。
静观万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乐趣,人们对一年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
只要能够富贵而不骄奢*逸,贫贱而能保持快乐,这样的男子汉就是英雄豪杰了。3、男儿值休明,岂是长泥蟠。
《游子吟》唐代:陈陶 栖乌喜林曙,惊蓬伤岁阑。关河三尺雪,何处是天山。
朔风无重衣,仆马饥且寒。惨戚别妻子,迟回出门难。
男儿值休明,岂是长泥蟠。何者为木偶,何人侍金銮。
郁郁守贫贱,悠悠亦无端。进不图功名,退不处岩峦。
穷通在何日,光景如跳丸。富贵苦不早,令人摧心肝。
誓期春之阳,一振摩霄翰。释义:栖息在林中的乌鸦最喜初沐晨光,我抚摸着一头乱发为一年将尽而伤感。
空有一腔抱负,哪里才是我的用武之地呢?北风呼啸而没有多余的衣物御寒,奴仆跟马匹都是饥寒交迫。与妻儿告别时悲伤难抑,对于自己即将远行更是犹豫徘徊和悲痛。
但是志气男儿在如今这开明盛世,又怎能一直处于困厄之中呢。且看朝堂之上谁是木偶,谁又是真正的有识之士。
我郁郁寡欢的过着贫苦的生活,久久想不出端由来。成功后不求功名利禄,失败后也不会隐居遁世。
什么时候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时光飞逝,岁月不等人。人生际遇难道都是暮年才会来到吗?这真是让人悲愤不已啊!人生真正际遇难道都是暮年才会来到吗?这真是让人悲愤不已啊!只盼望这一天早早到来,我就能一展抱负。
4、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心如铁”。《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宋代:辛弃疾 老大那堪说。
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
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
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
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释义:我本来已老大无成,不该再说什么了,可是,如今碰到了你这个如同陈登、陈遵般有着湖海侠气的臭味相投者,便忍不住“老夫聊发少年狂”了。我正生着病,你来了,我高兴得陪你高歌痛饮,欢喜和友谊驱散了楼头上飞雪 的寒意。
可笑那些功名富贵,别人将其看得如同千钧般重,我们却把它看得如同毫毛一般轻。可是我们当时所谈 论和阐发的那些事关国家兴亡的真知灼见又有谁听见了呢?只有那个照人间沧桑、不关时局安危的西窗明月。
我们谈得如此投机,一次又一次地斟着酒, 更换着琴瑟音乐。国家大事依然如故,可是人心却大为消沉,不同于过去了。
请问你们,神州大 地,究竟还要被金人割裂主宰多久呢?汗血良马拖着笨重的盐车无人顾惜,当政者却要到千里之外用重金收买骏马的骸骨。极目远眺,关塞河防道路阻塞,不能通行。
我最尊敬你那闻鸡起舞的壮烈情怀,你曾说过:男子汉大丈夫,抗金北伐的决心至也会像铁一般坚定。我等待着你大显身手,为恢复中原作出重大的贡献。
5、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题乌江亭》唐代: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释义: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的才是真正男儿。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